《稼说送张琥》原文及译文
第1篇:《稼说送张琥》原文及译文
稼说送张琥
宋·苏轼
曷尝观于富人之稼乎?其田美而多,其食足而有余。其田美而多,则可以更休,而地力得完;其食足而有余,则种之常不后时,而敛之常及其熟。故富人之稼常美,少秕而多实,久藏而不腐。今吾十口之家,而共百亩之田。寸寸而取之,日夜以望之,锄、耰、铚、艾,相寻于其上者如鱼鳞,而地力竭矣。种之常不及时,而敛之常不待其熟。此岂能复有美稼哉?
古之人,其才非有以大过今之人也。平居所以自养而不致轻用,以待其成者,闵闵焉,如婴儿之望之长也。弱者养之,以至于刚;虚者养之,以至于充。三十而后仕,五十而后爵。信于久屈之中,而用于至足之后;流于既溢之余,而发于持满之末。此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而今之君子所以不及也。
吾少也有志于学不幸而早得与吾子同年吾子之得亦不可谓不早也吾今虽欲自以为不足而众已妄推之矣
呜呼!吾子其去此而务学也哉,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吾告子止于此矣。子归过京师而问焉,有曰辙,子由者,吾弟也,其亦以是语之。(选自《苏轼文集卷十》)(11上海卷)
[注]①古同“盍”,何不。②敛:收拾,此处意为收割。③耰:捣土块的农具。铚:镰*。艾:通“刈”,收割。④闵:勉,勉力。⑤得:此指中进士。⑥这是苏轼赠与同事张琥的一篇杂说。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敛之常及其熟敛:收拾,此处意为收割
b.以待其成者,闵闵焉闵:勉,勉力
c.三十而后仕,五十而后爵爵:爵位
d.其亦以是语之语:转告
【*】c。“爵”前有“五十而后”,应该活用为动词,封爵。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其田美而多,其食足而有余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①而敛之常及其熟②其孰能讥之乎
c.①以待其成者,闵闵焉②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d.①如婴儿之望之长也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d。a连词,表并列,又/连词,表递进,而且。b代词,它/副词,表反问语气,难道。c连词,表目的,来/介词,表原因,因为。d助词,用于主谓短语中。
7.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以为庄稼要种得好至少应当做到:土地可以休耕轮作,耕种不能耽误农时,收割一定要等庄稼完全成熟之后。
b.古人超过今人的原因是他们非常重视自我修养和积累,一定要等到思想完全成熟后才出来做事、为官,就像水一定要等到充溢后才流淌出来,弓拉满之后才发箭。
c.苏轼非常羡慕张琥能够有再学习的机会,劝勉他治学当“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并希望他过问弟弟苏辙是否做到了这一点。
d.这篇文章以种庄稼比喻做学问,以保全地力比喻人生修养,喻义恰当、哲理深刻:文章以“我”为例入文,语气亲切,显示出大师虚怀若谷。
【*】c。理解文章最后一句话:子归过京师而问焉,有曰辙,子由者,吾弟也,其亦以是语之。
8.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吾少也有志于学/不幸而早得与吾子同年/吾子之得/亦不可谓不早也/吾今虽欲自以为不足/而众已妄推之矣
b.吾少也有志于学/不幸而早得与吾子同年/吾子之得/亦不可谓不早也/吾今虽欲/以为不是而众已妄推之矣
c.吾少也有志/于学不幸而早得与吾子同年/吾子之得/亦不可谓不早也/吾今虽欲自以为不足/而众已妄推之矣
d.吾少也有志于学/不幸而早得与吾子/同年吾子之得/亦不可谓不早也/吾今虽欲自以为不足/而众已妄推之矣
【*】a。在理解句意的前提下,注意句式与虚词。难点在句子的后面部分“吾今虽欲自以为不足而众已妄推之矣”。
9.将文言材料中的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弱者养之,以至于刚;虚者养之,以至于充。(4分)
②此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而今之君子所以不及也。(3分)
③子归过京师而问焉。(3分)
【*】
(1)对孱弱的人精心哺育,使他坚强健壮起来;对才智缺乏的人注意教养,使他逐渐充实起来。(4分,“虚者、弱者”“养”“刚、充”“以至”各1分)
(2)这是古代的人能够超过现代火、如今的君子不如古人的原因。(3分,“所以”“过”“及”各1分)
(3)您回去时路过京城打听一下。(3分,“归”“过”“问”各1分)
[参考译文]
你(何不)可曾观察过富人怎么种庄稼的吗?他们的田又好又多,他们的粮食充足而有余。他们的土地又好又多,就可以实行休耕轮作,土地的肥力便能够保全;他们的粮食充足而有余,那么耕种就能够常常不误季节,收割也常常能够等到庄稼完全成熟之后进行。所以富人的庄稼往往很好,秕子少,产量高,长时间存放也不会腐烂。
如今我这个十口之家,却总共只有百亩土地。每一寸土地都拿来利用,日日夜夜期盼着收获,*勤耕作、收获,充分利用土地,把庄稼种得像鱼鳞一般密集,因此土地养分就被用尽了。耕种常常抢不上季节,收割又往往来不及等到庄稼成熟。这样怎么还会有好收成呢?
古代的人,他们的才干并没有超过现代人的地方。他们平日里注意自身修养并且不敢贸然行事,等候着思想才华完全成熟,那种勉力的样子,就好像盼望婴儿快快长大。对孱弱者精心哺育,使他坚强健壮起来;对才智缺乏者注意教养,使他逐渐充实起来。三十岁以后才出来做官,五十岁以后再求加官封爵。在长时期的屈身之中伸展,在准备充足之后再发挥作用;就像水流淌于充溢之后,箭发*于满弓之极一样。这是古代的人能够超过现代人、如今的君子不如古人的原因。
我从小就有用功学习的志向,不料能早早地与您同科考中,不过您的成功,也不能说不早啊!我现在虽然想到自以为还很不够,但众人却已经胡乱地称颂我了。唉,您这次前去,务必要专心学习啊!在广博读书而简约审慎地取用,在深厚积累之后慢慢地释放出来,我能告诫您的也就到此为止了。
您回去时路过京城打听一下,有名叫苏辙、字子由的人,是我弟弟,请您将这些话也转告他。
第2篇:苏轼《稼说送张琥》原文及翻译
导语:苏轼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看苏轼《稼说送张琥》原文及翻译。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原文:
曷尝观于富人之稼乎?其田美而多,其食足而有余。其田美而多,则可以更休,而地力得完;其食足而有余,则种之常不后时,而敛之常及其熟。故富人之稼常美,少秕而多实,久藏而不腐。今吾十口之家,而共百亩之田。寸寸而取之,日夜以望之,锄、?、?、艾,相寻于其上者如鱼鳞,而地力竭矣。种之常不及时,而敛之常不待其熟。此岂能复有美稼哉?
古之人,其才非有以大过今之人也。平居所以自养而不致轻用,以待其成者,闵闵焉,如婴儿之望之长也。弱者养之,以至于刚;虚者养之,以至于充。三十而后仕,五十而后爵。信于久屈之中,而用于至足之后;流于既溢之余,而发于持满之末。此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而今之君子所以不及也。
吾少也有志于学不幸而早得与吾子同年吾子之得亦不可谓不早也吾今虽欲自以为不足而众已妄推之矣
呜呼!吾子其去此而务学也哉,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吾告子止于此矣。子归过京师而问焉,有曰辙,子由者,吾弟也,其亦以是语之。(选自《苏轼文集卷十》)(11上海卷)
[注]①古同“盍”,何不。②敛:收拾,此处意为收割。③?:捣土块的农具。?:镰*。艾:通“刈”,收割。④闵:勉,勉力。⑤得:此指中进士。⑥这是苏轼赠与同事张琥的一篇杂说。
译文:
你(何不)可曾观察过富人怎么种庄稼的吗?他们的田又好又多,他们的粮食充足而有余。他们的土地又好又多,就可以实行休耕轮作,土地的肥力便能够保全;他们的粮食充足而有余,那么耕种就能够常常不误季节,收割也常常能够等到庄稼完全成熟之后进行。所以富人的庄稼往往很好,秕子少,产量高,长时间存放也不会腐烂。
如今我这个十口之家,却总共只有百亩土地。每一寸土地都拿来利用,日日夜夜期盼着收获,*勤耕作、收获,充分利用土地,把庄稼种得像鱼鳞一般密集,因此土地养分就被用尽了。耕种常常抢不上季节,收割又往往来不及等到庄稼成熟。这样怎么还会有好收成呢?
古代的人,他们的才干并没有超过现代人的地方。他们平日里注意自身修养并且不敢贸然行事,等候着思想才华完全成熟,那种勉力的样子,就好像盼望婴儿快快长大。对孱弱者精心哺育,使他坚强健壮起来;对才智缺乏者注意教养,使他逐渐充实起来。三十岁以后才出来做官,五十岁以后再求加官封爵。在长时期的屈身之中伸展,在准备充足之后再发挥作用;就像水流淌于充溢之后,箭发*于满弓之极一样。这是古代的人能够超过现代人、如今的君子不如古人的原因。
我从小就有用功学习的志向,不料能早早地与您同科考中,不过您的成功,也不能说不早啊!我现在虽然想到自以为还很不够,但众人却已经胡乱地称颂我了。唉,您这次前去,务必要专心学习啊!在广博读书而简约审慎地取用,在深厚积累之后慢慢地释放出来,我能告诫您的也就到此为止了。
您回去时路过京城打听一下,有名叫苏辙、字子由的人,是我弟弟,请您将这些话也转告他。
第3篇:戴表元《送张叔夏西游序》原文及翻译
玉田张叔夏与余初相逢钱塘西湖上,翩翩然飘阿锡之衣,乘纤离之马,于是风神散朗,自以为承平故家贵游少年不啻也。垂及强壮,丧其行资。则既牢落偃蹇。尝以艺北游,不遇,失意。亟亟南归,愈不遇。犹家钱塘十年。久之,又去,东游山*、四明、天台间,若少遇者。既又弃之西归。
于是余周流授徒,适与相值,问叔夏何以去来道途若是不惮烦耶?叔夏曰:“不然,吾之来,本投所贤,贤者贫;依所知,知者死;虽少有遇而无以宁吾居,吾不得已违之,吾岂乐为此哉?”语竟,意*不能无沮然。少焉饮酣气张,取平生所自为乐府词,自歌之,噫呜宛抑,流丽清畅,不惟高情旷度,不可亵企,而一时听之,亦能令人忘去穷达得丧所在。
盖钱塘故多大人长者,叔夏之先世高曾祖父,皆钟鸣鼎食,*湖高才词客姜夔尧章、孙季蕃花翁之徒,往往出入馆谷其门,千金之装,列驷之聘,谈笑得之,不以为异。迨其途穷境变,则亦以望于他人,而不知正复尧张、花翁尚存,今谁知之,而谁暇能念之者!
嗟乎!士固复有家世材华如叔夏而穷甚于此者乎!六月初吉,轻行过门,云将改游吴公子季札春申君之乡,而求其人焉。余曰:唯唯。因次第其辞以为别。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浯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垂及强壮,丧其行资
丧:失去
b.余周流授徒,适与相值
适:合适
c.迨其途穷境变
迨:等到
d.因次第其辞以为别
辞:辞别
10.以下各组句子,全都表明张叔夏“怀才不遇”的一组是(3分)
①自以为承平故家贵游少年不啻也
②尝以艺北游,不遇,失意
③东游山*、四明、天台间,若少遇者
④语竟,意*不能无沮然
⑤虽少有遇而无以宁吾居,吾不得已违之
⑥迨其途穷境变,则亦以望于他人
a.①②③
b.②④⑤
c.②③⑤
d.③⑤⑥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记述了张叔夏少年时代家境富足时的翩翩风度和中年漂泊潦倒、怀才不遇的境遇,重点叙写了酒中高歌、令人忘怀穷达的豪情。
b.张叔夏的家世显赫,他的高祖、曾祖是当时的豪门大户,*湖高才词客姜夔、孙季蕃都曾依附于张家,没想到张叔夏失意落魄之时,姜夔等人没有帮助他。
c.作者记叙了与张叔夏三次相遇的情景,对他的文采精华,“风神散朗”,其乐府词的“流丽清畅,不惟高情旷度,不可亵企”都给予了极高的赞赏。
d.在这篇赠序中,作者简要叙述了张叔夏坎坷的人生经历,字里行间流露出对他怀才不遇的探切同情,并表达了对其人生态度的赞赏。
12.请把文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虽少有遇而无以宁吾居,吾不得已违之,吾岂乐为此哉?(4分)
(2)今谁知之,而谁暇能念之者!(2分)
(3)嗟乎!士固复有家世材华如叔夏而穷甚于此者乎!(3分)
[参考*]
9.b
10.c
11.b
12.⑴虽然稍微有一些被赏识提拔的机会,但是没有什么用来使(或“让”)我的生活(或“居住的地方”)得到安定,我没有办法才离开那里,难道我愿意做这样的事(我以这样做为乐)吗?
⑵现在谁还了解他,而且谁还能有空闲顾念他呢!
⑶哎!士人本来就还有家世才华和叔夏一样,但是比他这样还要贫困的啊!
[解析]
9.适,恰好。
10.①是说张叔夏认为自己的风度不亚于太平时代世家贵族的公子;④是说张叔夏的神*;⑥作者的议论,感慨世事多变与人情冷落。
11.姜夔、孙季蕃和张叔夏不是同时代的人,在张叔夏落魄时,是无法帮助他的。
12.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答题时要有得分点意识。(1)“遇”“宁”“乐”各1分,大意正确1分;(2)“暇”1分,大意正确1分;(3)“材华”“穷”各1分,大意正确1分。
【参考译文】
张叔夏和我第一次相遇是在杭州西湖上,叔夏风度翩翩,身穿细布做的衣服,乘着有名的好马,在这个时候,他风度不凡潇洒飘逸,自认为不亚于太平时代世家贵族的公子。将要到壮年的时候,失去了路费。于是无所寄托,困顿失意。曾经凭借本领北上谋生,没有遇到被赏识提拔的机会,不得意。急匆匆地回到南方,更遇不到被赏识提拔的机会。还在杭州安家住了十年。过了一段时间,又离开了,向东到山*、四明、天台等地出游,好像很少被赏识提拔。又放弃了这次出游回到西边了。
在这个时候,我四处流转教授弟子,恰好和他遇上,问叔夏为什么像这样到处出游不害怕烦扰呢?叔夏说:“不是这样,我来,本来是要投靠自认为贤良的人,贤良的人贫困;依靠了解的人,了解的人死了;虽然稍微有一些被赏识提拔的机会,但是没有用来让我安定地居住的地方,我没有办法才离开那里,难道我愿意做这样的事吗?”话说完,脸上显露出悲伤失意的样子。过了一会儿,喝酒喝得很痛快意气舒张,拿出有生以来自己写的乐府词,自己唱了起来,感伤不已郁结低沉,流畅华美,清脆畅达,不是才情高妙胸怀旷达,不能亲近企及,而且一时听到这个,也能让人忘掉困厄与显达、获得和失掉这类事情。
杭州原来就有很多官居高位和长厚的人,叔夏已故的高祖、曾祖,都是豪门大户,*湖高才词客姜夔、孙季蕃这类人。经常进进出出在他家里吃住做张家的门客,价值千金的衣装,车马众多的聘礼,说笑之间就得到了,也不认为很特别。等到他走投无路境遇改变,那么也来期望别人,不知道如果正好又遇到姜夔、孙季蕃等人还活着这种事的话,现在谁还了解他,而且谁还能有空闲顾念他呢!
哎!士人本来就还有家世才华和叔夏一样,但是比他这样还要贫困的啊!六月初一,他轻装到我的家门来拜访,说将要再去吴国公子季札、春申君黄歇的家乡一带周游,并且去寻找那个知遇之人。我说:是是。于是顺着他谈话的次序写下了这篇文章来给叔夏送别。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