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亭》古诗原文及赏析

第1篇:《西亭》古诗原文及赏析

【作品介绍】

《西亭》的作者是李商隐,被选入《全唐诗》的第540卷第87首。

【原文】

西亭

作者:唐·李商隐

此夜西亭月正圆,疏帘相伴宿风*。

梧桐莫更翻清露,孤鹤从来不得眠。

【注释】

①大中五年秋在洛阳崇让坊王茂元宅的西亭夜宿有感而作。崇让宅有东亭、西亭,是一种可以住人的小*。

②鹤*露,夜半听到露滴声即惊醒。此以孤鹤自喻。说明距王氏之卒已有一段时间。

【赏析】

此为悼念亡妻之作。西亭:洛阳崇让宅是王茂元旧居,有东亭、西亭。据此知诗当作于洛阳。冯《谱》大中五年(851):"商隐妻王氏卒于是年"。刘、余《集解》:"王氏卒于春末夏初。其赴梓在秋冬之交。……义山赴梓前曾至洛中,……料理琐事然后远赴剑外"。刘、余定此诗为此次在洛(大中五年秋)所作。此诗风格在义山诗中较特殊,纪昀《玉溪生诗说》云:"此又病于直而浅。"纪说可商,直而浅未必是病。此诗不用典故,而丧妻之后的孤独凄凉之情,可想可感,是真情流露之作。张《笺》云:"悼亡所作,情深一往。"

【作者介绍】

李商隐(约812年或813年~约858年),汉族,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樊南子,晚唐著名诗人。他祖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市),祖辈迁至荥阳(今河南郑州)。擅长骈文写作,诗作文学价值也很高,他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其诗构思新奇,风格浓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写得缠绵悱恻,为人传诵。但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因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死后葬于家乡沁阳(今沁阳与博爱县交界之处)。更多古诗欣赏文章敬请关注“”的王维的诗全集栏目。

据《新唐书》有《樊南*集》二十卷,《樊南乙集》二十卷,《玉溪生诗》三卷,《赋》一卷,《文》一卷,部分作品已佚。

第2篇:《山亭夏日》古诗原文译文及赏析

高骈

绿树*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精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注释

⑴浓:指树丛的*影很浓稠。

⑵水晶帘:形容质地精细而*泽莹澈的帘。李白《玉阶怨》:“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⑶蔷薇:花名。夏季开花,有红、白、黄等*,美艳而香。一种观赏*植物,它的茎长似蔓,须建架供其攀援生长。

译文:

盛夏时节,绿树葱郁,树*下显得格外清凉,白昼比其它季节要长,清澈的池塘中映*出楼台的倒影。

微风拂过,水晶一样的帘子轻轻晃动。蔷薇花开满了蔷薇架,满院都可闻到它那沁人心脾的香味。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夏日风光的七言绝句。

首句起得似乎平平,但仔细玩味“*浓”二字,不独状树之繁茂,且又暗示此时正是夏日午时前后,烈日炎炎,日烈,“树*”才能“浓”。这“浓”除有树*稠密之意外,尚有深浅之“深”意在内,即树*密而且深。《红楼梦》里描写大观园夏日中午景象,谓“烈日当空,树*匝地”,即此意。夏日正午前后最能给人以“夏日长”的`感觉。杨万里《闲居初夏午睡起》说“日长睡起无情思”,就是写的这种情趣。因此,“夏日长”是和“绿树*浓”含蓄地联在一起的,决非泛泛之笔。

第二句“楼台倒影入池塘”写诗人看到池塘内的楼台倒影。“入”字用得极好:夏日午时,晴空骄阳,一片寂静,池水清澈见底,映在塘中的楼台倒影,当属十分清晰。这个“入”字就正好写出了此时楼台倒影的真实情景。

第三句“水精帘动微风起”是诗中最含蓄精巧的一句。此句可分两层意思来说。其一,烈日照耀下的池水,晶莹透澈;微风吹来,水光潋滟,碧波粼粼。诗人用“水精帘动”来比喻这一景象,美妙而逼真──整个水面犹如一挂水晶做成的帘子,被风吹得泛起微波,在荡漾着的水波下则是随之晃动的楼台倒影,多美啊!其二,观赏景致的诗人先看见的是池水波动,然后才感觉到起风了。夏日的微风是不会让人一下子感觉出来的,此时看到水波才会觉着,所以说“水精帘动微风起”。如果先写“微风起”,而后再写“水精帘动”,那就味同嚼蜡了。

正当诗人陶醉于这夏日美景的时候,忽然飘来一阵花香,香气沁人心脾,诗人精神为之一振。诗的最后一句“满架蔷薇一院香”,又为那幽静的景致,增添了鲜艳的**,充满了醉人的*芳,使全诗洋溢着夏日特有的生气。“一院香”,又与上句“微风起”暗合。

诗写夏日风光,纯乎用近似绘画的手法:绿树*浓,楼台倒影,池塘水波,满架蔷薇,构成了一幅**鲜丽、情调清和的图画。这一切都是由诗人站立在山亭上所描绘下来的。山亭和诗人虽然没有在诗中出现,然而我们在欣赏这首诗时,却仿佛看到了那个山亭和那位悠闲自在的诗人。(唐永德)

【《山亭夏日》古诗原文译文及赏析】相关文章:

1.《山亭夏日》古诗赏析

2.山亭夏日古诗赏析

3.初中古诗《山亭夏日》

4.《画》古诗原文译文及赏析

5.梦天的古诗原文译文及赏析

6.《山亭柳·赠歌者》原文赏析

7.优秀山亭夏日古诗文

8.《夏意》《山亭夏日》阅读*对比赏析

第3篇:《劳劳亭》古诗赏析

[出典]李白《劳劳亭》

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

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译文]春风也知道人间离别的痛苦,所以不吹拂柳条,不使它变青。

注释:

劳劳亭,三国时期东吴时建,位于南京,是古时送别之所。又叫“临沧观”、“望远楼”,位于新亭之南。在古汉语中,劳劳表示非常忧伤。我国成语中,就有“劳燕分飞”之说。

译文:

天下最伤心的地方,就是送客的劳劳亭了。春风也知道人间离别的痛苦,所以不吹拂柳条,不使它变青。

赏析:

《劳劳亭》是一首遣兴之作,并不是真的因为去劳劳亭送别友人才写的诗,所以诗中当然也就没有送别的具体场景。劳劳亭据说始建于三国东吴时期,故址在今南京市区南,是古时送别之所。李白对这个地方很感兴趣,还曾写过一首古体的《劳劳亭歌》,诗中写道:“金陵劳劳送客堂,蔓草离离生道旁。古情不尽东流水,此地悲风愁白杨。……”劳劳亭建在大道之旁,流水之畔,行客至此,或登车,或上船,挥手告别,很是方便。不过李白这天来到此地,却不为送客,而信马由缰,游玩流连,神使鬼差地来到了这个久负盛名的送客“劳劳亭”,看到这间古往今来送走了无数游子的所在,李白便提笔写下了“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离别最是伤心事,历来文人最关情,屈原有“悲莫悲兮生别离”(《楚辞·少司命》)的感叹,*淹则写下“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别赋》)这一不知打动多少迁客骚人的千古名句。

不过,李白并不想再写前人写过的老套,而且此时,他也没有送人或者告别,所以用不着写得那样低回婉转,愁肠百结。只不过是好似轻描淡写地说了一句天下最伤心的地方,就是送客的劳劳亭了,这一联一笔两到,既表明了作为一个长年浪迹他乡的游子对离别的深切体会,又巧妙地提到,劳劳亭无疑又是送往迎来之中最著名的地方了。所以尽管不送客,走到这里,也忍不住会想到别离,想到感伤。要在不分别的时候表现离别之情,要是常人也许会无所措手足,但李白很快就找到了一个别人意想不到的切入点,他环望四周的景*,当时正值早春二月,*南虽说春早,但是身边还看不到一丝春意,连柳条也没有泛青。没想到,正是这不见春意的柳枝,唤醒了李白的创作灵感,一句谁也未曾想到的佳句,在刹那间,就跳了出来:“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古人有折柳枝以赠行者的风俗,所以在唐诗中是很常见的题材,如盛唐王之涣的《送别》诗就是一例,“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王之涣也是从眼前景物产生联想,因为看到树上的柳枝被折去不少,想到这都是那些多情的送行者所为,他是从眼前的景物想到过去已经发生过的事,而李白到劳劳亭时,连柳条都还没有绿。但他却才思所至,忽发奇想,一句“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就把这首小诗提高到了众人难以企及的境界了,乾隆皇帝的评语最是干脆:“二十字,无不刺骨。”明代文坛怪杰谭元春则说得更绝:“古之伤心人,岂是寻常哀乐?”不管说此诗“刺骨”也好,还是作者不是“寻常哀乐”也好,总之,同是伤心,李白却从寻常景物中发掘出了令人意想不到的闪光点,明明是春风未绿*南岸之际,却被他写得有情有意,原来春风就是怕行人太伤心,才没有把柳条吹绿,这看似无理的拟人写法,却更加丰富了人间的离情别恨。

[《劳劳亭》古诗赏析]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