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乙己读后感800字
笑析
高宇阳
孔乙己的一生是一场悲剧。鲁迅先生的《孔乙己》一文运用了大量的细节为读者再现了封建科举制度的牺牲品的典型形象——孔乙己一生的悲惨遭遇。
让我觉得此文尤为精妙之处是把孔乙己身上的封建教育——科举制度的毒害放在笑声中进行辛辣的批判,“笑”伴随文章的高潮和结尾。
在这个故事中我们首先可以看到的,是在一个酒馆当中,有一群身穿华丽长衫的人围坐在桌前,吃着饭菜,品着酒香,嘴里还在谈论这什么,而堂前有一群满头大汗且面色劳累的短衣帮。其中最值得一看的,是一个虽然身着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且站着喝酒的人,他的身材很高大,面色青白,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而就是这一人物,刚踏进店内,那些人竟都看着他笑了起来,那些身着华丽长衫的人也都停止了开始的话题,开始"笑"他新的伤疤,"笑"他各种不堪,他没有丝毫要反击的意思,反倒是叫店家拿了酒。你想想,只有到了孔乙己到店中,店中的酒客们才可以笑几声。在这些冷酷的笑声中孔乙己出场了。出场后的孔乙已承受着酒客们的揭短——拿孔乙己的不幸和痛苦来找乐子,而当肉体和精神倍受摧残的孔乙己也是在笑声中,在飒飒西风中走完他悲凉的一生,故事更深刻的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冷酷,同时批判了群众的麻木不仁。孔乙已在笑声中出场,又在笑声铺就的路上走灭亡。可又能如何,便只能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罢了
至此,我已不忍再想、再写下去了,我想引用鲁迅先生的两段文字来结束我的文章:
造化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在这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中,又给人暂得偷生,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我不知道这样的世界何时是一个尽头!
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篇二:孔乙己读后感800字
孔乙己的一生
李瑞晨
孔乙己的故事,笑着开始,笑着结束。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一句话形象鲜明地概括了孔乙己这个人物,“站着喝酒”可见他的经济状况与短衣帮相同,生活贫困,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都很低,而他却“穿长衫”,显示自己是个读书人,爱慕虚荣,实在是个可笑的人物。
都有谁笑孔乙己呢?
短衣帮笑孔乙己。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他们取笑孔乙己偷东西,取笑他“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他们看不起孔乙己自命清高的样子,于是尽全力去嘲讽、挖苦,甚至最后孔乙己两腿被打折,只能靠两手爬来酒馆时,人们没有一丝怜悯之心,依然以取笑孔乙己为乐。孔乙己在他们眼里像个小丑,只是平凡乏味生活中的一个笑柄,有则有,无则无,没人在意。
掌柜笑孔乙己。掌柜同样也只是一个看戏的人,他不在乎孔乙己,只在乎他的利益,一句“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重复多遍,来来回回,他只是惦记钱而已。
“我”也笑孔乙己。孔乙己跟“我”搭话,教“我”写“茴”字,而“我”却觉得好笑、不耐烦,心想讨饭一样的人不配考“我”。“我”一个小孩子,心里原本是纯真善良的,却因受社会环境的影响,也看不起孔乙己,以笑孔乙己作为解脱,来缓解单调无聊的日子。
所有人都在笑孔乙己,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孔乙己的痛苦之上,甚至连“孔乙己”这个名字都不是小说人物的真实姓名,而是人们给他取下的绰号以此来取乐。人们缺乏同情心,自私冷漠,麻木不仁,穷极无聊,反映了世态炎凉的社会现实。孔乙己之所以被取笑,是因为他没有经济来源,也不愿意从事劳动赚取钱财,端着读书人的架子,嘴上说着“窃书算不算偷”,穷酸又迂腐。而这一切都源于封建文化和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科举制度麻痹了他的思想,让他没有了生路,被社会抛弃,在这样的状态下,孔乙己的结局必定悲惨。
全文一直在写笑,而笑中透着无限的悲。孔乙己的一生,看似喜剧,实是悲剧。
篇三:孔乙己读后感800字
封建社会的一面镜子
王春泽
孔乙己,鲁迅笔下极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用文中的话来说:“他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他迂腐不堪,好逸恶劳而又自命清高,爱慕虚荣,可谓深受科举制度的毒害。但从某些细节中,我们又不难看出他内心中温存的那一丝善良,这一点让人们不禁感慨:孔乙己要是生活在这个时代,估计就不会有如此悲惨的命运了!
故事的开始发生在鲁镇的咸亨酒店,这个出场的环境直接将我们带入到了封建的南方小镇,掌柜的无情无义,麻木不仁,连十几岁的小伙计也浑身充斥着麻木的神气,作者塑造“我”这个形象,就是为了强调社会对不幸者的冷漠,“我”正是孔乙己悲剧的见证者。正当孔乙己站在一边喝酒时,人们又开始调侃他,说他又偷别人家的东西了。这一句句充满鄙视意味的语言,似乎是当时社会对像孔乙己这样的“入坑之人”的蔑视,就很像当今社会那些明明知道自己做错了事,却以此为荣为傲的人。字里行间也不缺鲁迅对封建社会的讽刺,也正是因为这个,他才选择了弃医从文。
而酿成这一切的原因,也不仅仅只是这些麻木不仁的人的原因,还有孔乙己自身的原因。他在教孩子们写茴香豆的茴字时,嘴里不停地说着些什么之乎者也之类的话,可以看出,孔乙己自身就有问题,他自命清高,自欺欺人,他自身就是个懒惰的人,明明身上有不少钱,却不给自己买些饭吃,而是去买那些对他来说是奢侈品的酒;明明有劳动能力,而且身体条件好,却不为自己的生活而打拼,每天苦苦等死。也正是因为这些,才让他的结局如此悲惨。
这么看来,孔乙己的的确确是封建社会的一面镜子,不仅反映出了它对读书人的毒害,还对本心地善良的老百姓造成了心灵与精神方面的伤害。最另人气愤的是,这项制度伤害了那么多人,却没有几个人意识到自己遭到的毒害,更没有几个人道出它的悲惨之处,是身处惨中而不知其惨,这才是最惨痛的一点。
回首从前看未来,我们更要学会对这个世界抱有质疑的态度,不要人云亦云,存在从众心理,要保持心里的初衷,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篇四:孔乙己读后感800字
镜子
赵云哲
读了《孔乙已》,除了笑话,我的心里还有些惶恐。它就像一面镜子,把平日里自己不敢正视的东西给你一览无余地展出来。
《孔乙己》讲了孔乙己可笑而又悲惨的一生,他是封建社会和封建科举制度的牺牲品。可是封建社会早已被推翻,科举制度也被废除,那么是不是就不会再有孔乙已了?悲剧也不会再发生。但孔乙已并没有随着它们一起消失。
文中说,只要孔乙已一到店,人们就会笑,揭他的伤疤,嘲笑他的遭遇。看客们是冷漠的,麻木的,他们的笑是建立在孔乙己的痛苦之上的。我很鄙夷他们,但我又常常会成为他们。社会上发生了悲剧,有的孩子因为抑郁而自杀,我却可以把它毫无顾忌地当作饭后的谈资,好像跳下去的不是人,只是某个花瓶被打碎。我非常悲哀地发现,自己和那些冷漠的看客似乎没有什么不同。
文中的孔乙已是自视清高的,同时,他也是孤独的。酒店里的长衫帮无视他,掌柜的取笑他,短衣帮也跟着哄笑,连孩子们也笑他的迂腐。他总是满口知乎者也,总是说一些其他人听不懂的话,显得自己多么与众不同,自命不凡。可是,我也是个经常自命不凡的人。我喜欢读书,经常和同学分享从不入流的书中读到的故事。我然后看着他们听得云里雾里。还喜欢一些旁门左道,大多好像和我没什么关系,连有没有用自己都不能确定。当老师讲课时,我常常会发表一些不同的见解。不出所料,同学们大多都是一脸茫然。孔乙已读过书,然后向没文化的人显摆,虽然收获了嘲笑,但也满足了他的虚荣心、优越感。或多或少我也会有这种感觉,但更多的却是孤独,没有人理解的孤独,孔乙已应该也会有的。
从《孔乙乙》中,我看到了自己的身影,看到了自己的冷漠,自命不凡,虚伪,就像一面镜子。我甚至怀疑鲁迅或多或少从我身上获取了灵感。但我与他们有一个最大的不同,鲁迅指出了他们的错误,而我又恰好看到了。
我很少再去自讨没趣,向同学炫耀自己的不同。但依然坚持了那些不入流的爱好,期望有一天遇上自己的子期。我不想成为孔乙已,也绝不会成为孔乙己。想到这,镜子在我面前一块块破碎,裂开。
篇五:孔乙己读后感800字
不甘没落却又自甘堕落的人
石家豪
孔乙己是一个不甘心自己成为贫穷人士,却又被封建礼教摧残的,自甘堕落的读书人。
说孔乙己不甘没落,是因为孔乙己既不属于劳动人民,也不属于地主阶级。最好的证据就他是站着喝酒却穿着长衫的唯一的人,他不是地主阶级,不是有钱人,理应把那件又脏又破的长衫脱下来,融入短衣帮的人群里,可是孔乙己又不愿意承认自己穷困潦倒,相反,处处摆读书人的架子,贫穷的孔乙己和当时社会的下层人民没有什么两样,但他时刻穿着他看来是身份象征的长衫,说明他其实想通过科举来成为上层人士,可是他至死都没有醒悟封建教育的和科举制度对人毒害之深。
说孔乙己自甘堕落,是因为他身为一个知识分子,却连秀才都没有捞着,过得十分穷酸,也不愿意从事劳动赚取钱财,甚至能够说出窃书不算偷的那句“名言”,足以说明孔乙己的迂腐,他作为读书人,从小受的教育就是三纲五常,可是他的品德败坏,甚至养成了偷窃、嗜酒的坏习惯,不单单是封建社会这个大染缸影响了他,更重要的原因是因为他自己的心自甘堕落了,他甚至认为这是理所应当的,足以看出,孔乙己本人受封建礼教的影响堕落为迂腐至极的书生了。孔乙己最后悲惨的结局不单单有封建教育和科举制度的原因,更多的是因为自己的心对劳动的轻视和对恶习的包容。
造就孔乙己这样悲惨的结局的,不单单是社会的毒害,更是因为孔乙己自己的堕落,有着迂腐的一面,但也有善良的一面,他会教小伙子认字,他会分给孩子们茴香豆吃,尽管自己穷困潦倒,也保留着自己喜爱孩子的善良性格,这也是孔乙己好的一面。
造就孔乙己这样矛盾的性格的是封建社会,是封建社会使孔乙己变成了一个在当时社会中找不到自己位置的苦人和弱者。在孔乙己无比痛苦的时候,那些酒徒和小市民们只知道嘲笑孔乙己,没有任何一个人来同情他,写尽了社会的世态炎凉和麻木不仁,那些短衣帮对孔乙己这样一个不幸者,不但没有同情和帮助,反而只知道哄笑取乐在他们劳累而苦闷的生涯中寻求片刻的快乐,让我们感受到社会对于处在苦境的人的凉薄。
孔乙己是一个不甘堕落却又自甘堕落的人,是封建礼教、科举制度、社会麻木和自身因素造就了这样一个矛盾的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