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醒杂志原文及翻译

第1篇:独醒杂志原文及翻译

《独醒杂志》,宋史料笔记,十卷,是[宋]曾敏行撰。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独醒杂志的原文及翻译,欢迎大家的阅读。

原文

元?初,山谷与东坡、钱穆父同游京师宝梵寺。饭罢,山谷作草书数纸,东坡甚称赏之。穆父从旁观曰:“鲁直之字近于俗。”山谷日:“何故?”穆父曰:“无他,但未见怀素真迹尔。”山谷心颇疑之,自后不肯为人作草书。绍圣中,谪居涪陵,始见怀素《自叙》于石杨休家。因借之以归,摹临累日,几废寝食。自此顿悟草法,下笔飞动,与元祜已前所书大异。始信穆父之言不诬,而穆父死已久矣。故山谷尝自谓得草书于涪陵,恨穆父不及见也。

翻译

元佑初年,黄庭坚与东坡、钱穆父(钱勰)一起到京城的宝梵寺游玩。吃完饭,黄庭坚写了几张草书,东坡对黄庭坚的字很赞赏,而穆父在旁边观看过后说:“鲁直(黄庭坚的字)的字接近于俗气。”黄庭坚问:“为什么?”穆父说:“没有其他原因,只是因为没有看过怀素的真迹。”黄庭坚心里很疑惑,从此不肯再为别人写草书。绍圣中年,黄庭坚被贬住在涪陵,第一次在石扬休家里看到怀素的《自叙》,所以借走回去临摹了很多天,几乎废寝忘食。自此对于草书茅塞顿开,下笔飞动,写下的字与元佑年之前的字有很大的不同,黄庭坚这才相信穆父的话不是胡说的。但是穆父已经过世了。所以黄庭坚曾经自己认为是在涪陵深得草书的真谛,遗憾的是穆父未能看到自己的书法。

注释

①元?:宋哲宗赵煦年号。

②山谷: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宋四大书法家”之一,下文的“钱穆父”、“石杨休”都是人名。

③绍圣:宋哲宗赵煦年号。

④涪陵:地名。

⑤怀素:唐代大书法家,以善“狂草”出名。存世书迹《自叙》对后世影响很大。

⑥已:同“以”。

⑦不诬:不假:

⑧尝:曾经。

习题及*

11.用“/“给文中画线句子划分良朗读节奏。(只划一处)(1分)

与元?已前所书大异

与元?已前所书/大异(1分)

12.解释文中加点词语。(2分)

(1)罢:()(2)从:()

(1)结束(完了,停止)(1分)(2)跟随(1分)

13.说说“故山谷尝自谓得草书于涪陵,恨穆父不及见也”的意思。(2分)

所以山谷曾经自己认为是在涪陵深得草书的真谛,遗憾的是穆父未能看到自己的书法。(2分)

14.文中哪两个词语鲜明地表达了山谷对穆父之言的看法?(2分)

疑(1分)信(1分)

15.山谷草法从“近于俗”到“下笔飞动”,是哪三个重要原因促成?请根据文中信息概括。(3分)

(1)钱穆父的批评、指点(1分)(2)得到了怀素的《自叙》帖(1分)(3)自身的努力(1分)

(答到意思即可给分)

第2篇:独醒杂志文言文翻译

《独醒杂志》,宋史料笔记,十卷,宋曾敏行撰,成书于宋淳熙十二年。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好的独醒杂志文言文翻译,欢迎大家参考学习哦!

元祐初,山谷与东坡、钱穆父同游京师宝梵寺。饭罢,山谷作草书数纸,东坡甚称赏之。穆父从旁观曰:“鲁直之字近于俗。”山谷日:“何故?”穆父曰:“无他,但未见怀素真迹尔。”山谷心颇疑之,自后不肯为人作草书。绍圣中,谪居涪陵,始见怀素《自叙》于石杨休家。因借之以归,摹临累日,几废寝食。自此顿悟草法,下笔飞动,与元祜已前所书大异。始信穆父之言不诬,而穆父死已久矣。故山谷尝自谓得草书于涪陵,恨穆父不及见也。

翻译

元佑初年,黄庭坚与东坡、钱穆父(钱勰)一起到京城的宝梵寺游玩。吃完饭,黄庭坚写了几张草书,东坡对黄庭坚的字很赞赏,而穆父在旁边观看过后说:“鲁直(黄庭坚的字)的字接近于俗气。”黄庭坚问:“为什么?”穆父说:“没有其他原因,只是因为没有看过怀素的真迹。”黄庭坚心里很疑惑,从此不肯再为别人写草书。绍圣中年,黄庭坚被贬住在涪陵,第一次在石扬休家里看到怀素的《自叙》,所以借走回去临摹了很多天,几乎废寝忘食。自此对于草书茅塞顿开,下笔飞动,写下的字与元佑年之前的字有很大的不同,黄庭坚这才相信穆父的话不是胡说的。但是穆父已经过世了。所以黄庭坚曾经自己认为是在涪陵深得草书的真谛,遗憾的是穆父未能看到自己的书法。

注释

①元祐:宋哲宗赵煦年号。

②山谷: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宋四大书法家”之一,下文的“钱穆父”、“石杨休”都是人名。

③绍圣:宋哲宗赵煦年号。

④涪陵:地名。

⑤怀素:唐代大书法家,以善“狂草”出名。存世书迹《自叙》对后世影响很大。

⑥已:同“以”。

⑦不诬:不假:

⑧尝:曾经。

《独醒杂志》为作者积所闻见而成。据书前杨万里序,当成书于淳熙十二年(1185)。杨万里序称“其载之无谀笔也。下至谑浪之语,细琐之汇,可喜可笑可骇可悲咸在焉。是皆近世贤士大夫之言,或州里故老之所传也,盖有予之所见闻者矣,亦有予之所不知者矣。”《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书中多记两宋轶闻,可补史传之阙,间及杂事,亦足广见闻。于南渡后刘、岳诸将,皆深相推挹。”《独醒杂志》为研究两宋的典制、故实、诗文均能提供一些可信的资料。如“李煜”条比较李煜与杨行密为政和百姓对此不同态度,可看出今人所不知的两人另一面:“*南呼蜜为蜂糖,盖避杨行密名也。行密在时,能以恩信结人,身死之日,国人皆为之流涕。予里中有僧寺曰南华,藏杨、李二氏税贴,今尚无恙。予观行密时所征产钱,较之李氏轻数倍。故老相传云,煜在位时纵侈无度,故增赋至是。欧阳谓行密为盗亦有道,岂非以其宽厚爱人乎”。又记宋代四大书法家之一的黄庭坚草书长进的经过。书中记徐师川论诗语,言“目力所及,皆诗也”,而不可“自作镌空妄实之想”。又记王德升“久居玉笥,于山中景物体味颇深,故作诗、评诗自有独到处。”皆为至语。

通行本有《四库全书》本、《知不足斋》本、《丛书集成》本。

今有:《独醒杂志》,商务印书馆“丛书集成初编”本,1937年版;《独醒杂志》,朱杰人标校,上海古籍出版社“宋元笔记丛书”1986年版;《独醒杂志》,上海古籍出版社《宋元笔记小说大观》2001年版。

[独醒杂志文言文翻译]相关文章:

第3篇:杂说原文及翻译

所谓杂说,是一种文艺*较强的议论文,近似于现代的杂感、随笔。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的杂说原文及翻译,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作品介绍】

《杂说一(龙说)》表面上是论述龙与云的关系,其实是在暗喻君与臣的关系。妙在虽然反复强调云由龙而生,云从龙而灵,却更让读者感到龙不可无云。尤其妙在虽然在提醒君主要依靠贤臣,却在文中始终不予明确点出。文章仅百余字,但波澜起伏,富于变化。

【原文】

杂说一(龙说)

龙嘘气成云,云固弗灵于龙也②。然龙乘是气,茫洋穷乎玄间,薄日月,伏光景,感震电,神变化,水下土,汨陵谷,云亦灵怪矣哉③!

云,龙之所能使为灵也④。若龙之灵,则非云之所能使为灵也。然龙弗得云,无以神其灵矣⑤。失其所凭依,信不可欤⑥?异哉⑦!其所凭依,乃其所自为也⑧。《易》曰:“云从龙⑨。”既曰龙,云从之矣。

【注释】

①杂说:论说文的一种。这是韩愈写的一组托物寓意的短杂文的第一篇。

②嘘气:呼气,吐气。固:原来,本来。于:比。

③茫然:辽阔无边际貌。穷:极,尽。这里有周游的意思。乎:同“于”,在。玄间:犹太空。薄:逼迫。伏:遮盖,掩蔽。光景:日月的辉。感(hàn):通“撼”,摇动,震动。震电:雷电。《诗经。小雅。十月之交》:“烨烨震电。”神:作动词用,使神奇。水:作动词用。用水浸润。下土:地。《诗经。邶风。日月》:“日居月诸,照临下土。”汨(gǔ):淹没。矣哉:“矣”和“哉”连用,表示终了和感叹的语气。

④使为灵:即“使之为灵”,中间省去指代云的“之”。

⑤神:作动词用。这里是显示的意思。矣:用在句末,表示终结的语气。

⑥凭依:凭借,依托。信:实在,真的。

⑦哉:用在句末,表示感叹语气。

⑧乃:竟,居然。

⑨《易》,即《易经》。它是我国古代的一部卜筮用的书。云从龙:语出《易经。乾》卦。

【译文】

龙吐出的气形成云,云本来不比龙灵异。但是龙乘着这股云气,可以在茫茫的太空中四处遨游,接近日月,遮蔽它的光芒,震撼起雷电,变化神奇莫测,雨水降落在大地,使得山谷沉沦。这云也是很神奇灵异的呢!

云,是龙的能力使它有灵异的。至于龙的灵异,却不是云的能力使它这样子的。但是龙没有云,就不能显示出它的灵异。失去它所凭借的云,实在是不行的啊。多么奇怪啊,龙所凭借依靠的,正是它自己造成的云。《周易》说:“云跟随着龙。”那么既然叫做龙,就应该有云跟随着它啊!

【解析】

“杂说”是一种随感*的议论文,内容、形式都比较自由。《韩昌黎集》中有杂说四篇,本篇是第一篇,又称《龙说》。

全篇以云龙作比喻,有五层意义:龙嘘气生云;龙得云则变化无穷;龙失云则毫无神异;云的有无全靠龙自己创造;真正的龙一定人有云跟从。全文主旨大概是鼓励有志之士要自己创造出可以施展抱负的有利条件。

在《昌黎集》卷十一《杂著》中收有《杂说》四篇,这是一组随笔*的短论,本文是其中的第一篇,下文为第四篇。更多文言文学习文章敬请关注“诗词网文言文阅读”的古文观止栏目。

本文表面上是论述龙与云的关系,其实是在暗喻君与臣的关系。妙在虽然反复强调云由龙而生,云从龙而灵,却更让读者感到龙不可无云。尤其妙在虽然在提醒君主要依靠贤臣,却在文中始终不予明确点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