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子对齐侯问》教案

《晏子对齐侯问》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和而不同”的思想内涵;理解“和而不同”的思想对当今社会的意义。

2、体会本文说理的特点,学习本文的论辩技巧

教学重点:

1、理解“和而不同”的思想内涵

2、体会本文说理的特点

教学方法:讨论法、探究分析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步骤:

一、“和而不同”思想

“和”与“同”在春秋时期是两个用得很普遍的词,代表两种不同的思想观点和处理人和自然、人和人的关系的方法。

“和”者,谐也;“同”者,一也。有不同而求*,达*而存不同。“和”的原意指五味的调和,八音的谐和,进而引伸为一种哲学思想。

多元并列,多样共存,是世上万事万物的自然存在状态,有些*家把它引入政事之中,用来处理不同观点的存在与争论,以求得不同意见的互相吸收,避免不必要的错误。

“同”则是无原则的附和、赞同,“同”否定不同,回避矛盾,不允许不同意见、不同认识的存在及发表。其基础是私利的一致或为了求得一已之利。

孔子在《论语》中表达的“和而不同”的思想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孔子说:“君子讲*而不求相同,小人只是苟同而不讲*。”)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孔子说:“君子在道义上合群而不互相勾结,小人互相勾结而不能在道义上结合。”)

和:和睦;同:苟同。和睦地相处,但不随便附和。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可以与他周围的人保持*融洽的关系,但他对待任何事情都必须经过自己的*思考,从不愿人云亦云,盲目附和;但小人则没有自己*的见解,只求与别人一致,不讲求原则,与别人却不能保持融洽的关系。“和而不同”显示出孔子思想的深刻和高度的智慧。

二、关于《左传》

请在前言中划出相关知识点:

1、名称:《春秋左氏传》、《春秋左传》、《左氏春秋》

2、作者: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

3、体例:是*史学史上第一部形式完备的编年体史书

4、文学地位:是先秦叙事*散文的代表作

三、晏子简介晏子名婴,春秋时齐国的大夫,他聪明机智、学问渊博、能言善辩。他关心老百姓的疾苦,敢于批评国君的错误,是齐景公的主要助手。老百姓都尊敬地叫他“晏子”。有一本书《晏子春秋》,专门记录了他的故事。

介绍故事:晏子使楚、晏子数罪

四、释义并翻译课文

齐之以味

济其不及

先王之济五味

以相济也

政平而不干

君所谓可而有否焉,臣献其否以成其可;

君所谓否而有可焉,臣献其可以去其否;

五、课文分析

1、这篇课文记载了什么?中心是什么?

这篇课文记载了鲁昭公二十年(公元前522年)齐国的相国与齐国的国君齐景公的一次对话,中心是辨别“和”与“同”这两个概念的本质不同。

2、分析本文说理的特点(练习三)

文章以厨师和羹、乐师*琴的双重比喻反复论*主旨,说理形象生动,使人易于接受。

(一)论述什么是“和”:

①以“厨师和羹”说明什么是“和”————论述君臣关系的“和”————引

用《诗经》为*————总结————再以“乐师*琴”说明什么是“和”。

(二)论述什么是“同”

②以梁丘据为例说明什么是“同”————“同”就像“以水济水”、“琴瑟专一”(反面论*)————得出结论。

六、讨论

1、为什么说“和”与“同”是两种不同的*状态?(练习二)

2、谈谈“和而不同”对当今社会的意义

第2篇:《晏子劝齐王》的教育教学反思

按照每学年度的公开课安排,我参与了二教龄教师的胜任课,我所选的课文是《晏子劝齐王》的第二课时,下面就我自己上课后的课堂感受,反思一下这堂课的优点与不足。由于上的是第二课时,所以在上课之前,我做了充足的准备。在第一课时里,带领学生们重点学习了生字词,这为下一节课的学习扫清了阅读障碍。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学生们弄懂了晏子为什么劝齐王?因为当时齐国很久没下一滴雨,庄稼枯黄了,齐王很着急,于是决定向山神求雨。这是文中的第一个自然段出现的内容。最后的结果是,齐王听从晏子的劝告,挖井灌溉农田,庄稼慢慢变青了,百姓不再饿肚子了。这些内容也在第一节课弄清了。

第二节课的重点是了解晏子怎样劝齐王?在导入方式上我采取了复习导入,先进行听写并订正错字,然后运用这些词语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从而引出晏子劝齐王的经过。在学习的过程中,主要通过分角*读、个人读、师生合作读等方式去理解晏子怎样劝齐王和齐王怎样回答。重点分析研究了晏子第一次劝齐王的语言艺术,尤其是段落中出现的两句反问句,我主要围绕反问句变陈述句的方式来分析晏子所要表达的意思,同时在陈述句和反问句的对比朗读中让学生体会反问句的好处。同时着重分析了晏子说的比喻句,明白晏子用比喻句劝说齐王所要达到的目的,体会比喻句在劝说时的好处。让孩子在诵读和反复的推敲对比中感悟晏子的劝说技巧。学会方法后我放手让孩子自己学习晏子的第二次劝说,从中验*晏子的聪明机智以及明确晏子的劝说技巧。最后,通过三次的劝说,让同学来评价一下晏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这时,我把时间留给了学生,让他们通过思考总结,交流对晏子的认识。学生们的回答五花八门,有的说“晏子很聪明”,有的说“晏子很勇敢”,有的说“晏子关心百姓。”三次劝说都学习完了,我还让学生们进行了一次分角*朗读,这个环节的设计让课堂更有整体*,孩子们把分散的碎片集中起来,再一次感受到了晏子劝说的魅力。同时还进行了一个小小的说话练习,让学生说一说当时的百姓是怎样挖井,怎样度过旱灾的,基本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为了能更进一步的拓展孩子们的课外阅读量,进一步印*晏子的聪明机智,我还添加了一个课外小阅读《晏子使楚》,让孩子进一步了解晏子的聪明机智。本堂课讲下来思路比较清晰、顺畅,孩子配合比较积极,课堂孩子的热情很高,朗读的水平较高,自己在教态和孩子规范*的调动培养上有所进步,但是美中不足的是:

1、由于当时身体不适,所以当天的教学积极*不够高,没有带动好学生。

2、在指导学生朗读的时候还要给于更加充分的时间去诵读和练习。

3、虽然自己在教学的过程中注意了评价语的多样*和实效*,但是还要更丰富多*些,要更能触动学生的心灵,给与鼓励和引导。

第3篇:课文《晏子使楚》教案范文

一、复习

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

二、深入学习课文

1.楚王是怎样侮辱晏子的?

(从第三、四、五自然段中画出晏子言行的句子,可引导学生把楚王三次对晏子的侮辱连起来,做比较、分析,梳理出楚王策略和情绪的变化。第一次,就晏子身材矮小发难,这是抓住晏子体形弱点进行侮辱,楚王心中很得意。第二次,楚王以貌取人,加大侮辱的程度,辱骂晏子无能,侮辱点由外而内,由晏子个人延伸到齐国,楚王心中已经恼怒。第三次,在前两次失败后为挽回面子所作的更重的辱骂,采取迂回战术,不再直接对晏子,而是虚拟捉盗贼事件侮辱齐国人的人品,楚王心中既得意又狂傲。)

2.晏子是怎样反驳的?

(晏子第一次对楚王侮辱的反驳:不是直白地表示不钻洞,而是用无漏可击的推理判断让对方服输。这是个*洞,不是城门。只有访问*国,才从*洞进去。我在这儿等一会儿。你们先去问个明白,楚国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国家?先肯定两点:一是这是*洞,二是访问*国才从*洞进去。进而依两个肯定的判断让楚王去推理,使楚王不得不大开城门迎接晏子。第二、三次反驳可由学生*地领悟。要鼓励学生有创意地理解,以发展思维的独创*。比如阅读晏子第二次反驳,可能有的学生会领悟到,晏子反驳不仅有力,而且很艺术。楚王说齐国没有人,是指没有人才。晏子以故意没听懂以及夸张和取笑的方法反驳楚王。当楚王更明确侮辱晏子和齐国时,晏子装作为难,提出撒谎和说实话的请求,然后用贬低自己为最不中用的人,鞭挞楚国为最下等国家。这中间有装傻、自贬、取笑、卖弄,在嘻笑之间一步一步地把楚王引到尴尬的地步。第三次反驳更为艺术,采取将计就计的办法,不揭露楚王的栽赃,而是以橘生淮南淮北结不同果实为例,说出一个结论:水土不同,结果不同。再用这个事实去评价盗贼这件事,这是守中有攻:楚国是生养盗贼的国家。)

3.小组讨论交流,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记下来,待全班交流时共同解决。

4.全班交流。(指定一个小组回答,其他小组作补充。)

5.楚王听了晏子的话是怎样做的?为什么只好这样做?

楚王在才智过人的晏子面前弄巧成拙处于被动尴尬的境地,对晏子毫无办法,不敢不尊敬晏子了。

6.为什么楚王不敢不尊敬晏子了?

楚王领教了晏子的聪明才智,不敢再生侮辱、取笑宴子的念头了。

7.小结:楚王仗势欺人,想显示一下自己国家的威风,侮辱晏子,实质是侮辱与楚国平等的齐国,晏子每次都能因势利导,逼楚王于被动地位,维护了国家的尊严。

8.进一步理解晏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的这种精神在今天有什么重要意义。

9.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表演《晏子使楚》的故事

四、学生分组表演,教师引导学生评价,可从语言、神态、动作等几方面评价

五、作业

复述故事。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