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人的中秋习俗
潮汕人的中秋习俗
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习中,许多人对一些广为流传的句子都不陌生吧,句子是由词或词组构成的语言基本运用单位。句子的类型多样,你所见过的句子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潮汕人的中秋习俗,欢迎阅读与收藏。
潮汕人的中秋习俗 1
拜月娘
潮汕各地中秋拜月,主要为妇女和小孩,成年男子多不进行叩拜,故有“男不祭月,女不祭灶”的俗谚。潮人谓拜月为拜月娘。月属阴,叫太阴娘,民间管叫月娘。拜月都在露天场所,城市居民,在阳台天台或自家庭院进行;乡村百姓拜月,大都集中到村里的大埕祭拜。
当吃过晚饭后,妇女们便换上新衣,带领孩子们安好香案,摆上供品,等候月亮升起。中秋时节,柚、柿、杨桃、石榴、油甘、菠萝、林檎、芋头等果蔬,一齐登场,人们就将这些当令物产和月饼、糕点、煎堆、油饼等奉献给月娘。在农村,妇女常常在这些祭品上施展些手工艺,如用糯米饭、米饭条砌塔山,用剪纸贴柚,用带枝叶的油甘扎成孔雀等。今人拜月,市面上物品甚多,人们图方便购买,只是不若从前工巧。
拜月,寄托了人们的美好愿望。待出嫁姑娘拜月的重要心愿是寻求一个好夫婿。潮汕有首歌谣唱道:“中秋夜,月娘娘。深深拜,团团圆。好夫婿,结良缘。今年团圆,明年团圆,年年团圆。”潮汕是个侨乡,不少妇人的丈夫远隔重洋,于是妇人托月寄意,更为情切,有歌谣唱道:“八月十五中秋夜,夜昏月朗天又晴。思君想君来看月,坐看明月到五更。听得寒蛩啼叫声,凄凄惨惨得人惊,不知我君在何处,欲托明月传心声。”正在上学的小孩喜欢在供桌上安放新文具和新本子,祈盼月娘保佑其读书聪明,成绩优秀。有时大人还要撮一点香灰,慎重地包在红纸上,然后用“井心水”(刚从井里打上来的水,打水水桶不能碰到井沿)送服,说这是月娘恩赐的“仙丹”,喝了能使人变得聪明、健康。
吃月饼(朥饼) 潮汕人以聪明能干、心灵手巧、善于经商而著称于世。潮人制作的月饼,称为潮式月饼,本地人叫朥饼。它以其香甜、脆软、肥而不腻而驰名海内外,现已成为全国闻名的五种风味系列饼食之一(其它是京式月饼、津式月饼、苏式月饼和广式月饼)。据有关史料记载:1949年中秋,京剧大师梅兰芳在上海品尝潮州朥饼之后,赞不绝口,并特书“茶食泰斗”四字回赠。1982年梅兰芳之子京剧家梅葆玖在北京品尝了潮州朥饼后,交口称赞,并依其父所题的四字再次回赠,遂成为饮食界的美谈趣事。
潮式月饼按其馅料不同,可分为绿豆沙月饼、乌豆沙月饼、水晶月饼、芋泥月饼和双烹月饼等不同品种。月饼的制作,最初是在家庭内各自进行,后来随着经济的发展,逐渐向精制、美味、定型、专业化发展。
潮式月饼以意溪朥饼、贵屿朥饼和苏南朥饼较为著名。意溪朥饼,产于潮州市意溪镇,食品作坊生产月饼始于清乾隆年间,尤以范合盛作坊更有名气。贵屿朥饼,产于潮阳贵屿镇,清康熙年间,由乡民薛源合和侯源合两间铺号创制,分为斋饼和荤饼两种。早在道光年间就以细料精调、无腥不腻而备受称赞。苏南朥饼,产于澄海苏南一带,首创于清代末期,是用加猪朥的面粉作皮,甜豆沙作馅,经印制、烧烤等精制焙成。饼皮脆薄多层,入口成粉,有香味,饼馅香甜、软滑、清凉。产品销往各地深受好评。
剥芋头
潮人中秋拜月娘,供品中必有芋头,民间有剥芋食芋之俗。这方面方志也有所记载,清顺治《潮州府志》云:“中秋玩月,剥芋食,谓之‘剥鬼皮’。”清嘉庆《澄海县志》说:“(中秋)用熟芋去皮食之,曰‘剥鬼皮’。”清乾隆《揭阳县志》载:“(中秋)或剥熟芋而食,谓之‘剥鬼皮’”。
中秋之夜,用芋头拜月娘,据说它有一番不凡的来历。相传,元兵攻进潮州城后,实行联户制三家一保,每三家人供养一个元兵。还规定晚上不得关门,任由元兵随其上哪家睡觉,尤其是新娶媳妇头夜要跟元兵睡觉。百姓忍无可忍,便利用中秋夜拜月娘之机,在月饼下垫一“杀”字白纸,并放一盘芋头祭拜,相约请元兵吃饼时齐动手起义。因芋头的“芋”字与潮州话“胡”字谐音,拜芋头是鼓舞百姓树立砍下胡人头颅打败元兵的信心。结果中秋之夜,起义如期成功。后来,潮人便世代保留中秋拜芋、剥芋食之俗。剥芋头皮即剥胡头皮之意,告诫人们不忘过去受胡人统治之苦,享受起义成功之喜悦。
今天,潮汕仍喜用蒸熟的芋头拜月,以个大肉疏松,皮有裂痕者为佳品,即潮俗称芋“笑”。祭拜之后全家便剥皮食芋,好好享受一番乐趣。 烧火塔、燃烟堆 潮汕的中秋节还有一种有趣的习俗,就是烧塔和燃烟堆。往往由村中小孩拾瓦片、砖头,然后送到晒谷场上,由富有经验的大人把这些东西砌成塔,然后把各家各户派来的稻草柴片都填在里面,等祭完月娘时,就将塔内的东西引燃。这时孩子们最为激动,欢呼雀跃,并且不时地撒上一把盐,噼哩啪啦,十分壮观。燃烟堆就是各家各户把稻草、柴块分别在村里较为空旷的场地上堆成堆,拜月结束后点燃,火焰冲天。此时天上明月朗朗,地上烟堆点点,煞是好看。 潮俗中秋烧瓦塔有两层意思:一是纪念当年潮州人民燃放烟火约好杀掉元兵的信号;二是因潮音瓦与“蚁”同音,烧瓦塔读成烧“蚁”塔,把蚁烧死。俗称中秋烧塔会把各家各户的蚂蚁烧去,来年不再有蚂蚁或减少蚂蚁的为害。
潮汕有的地方现在还有赛烧塔之俗,以烧得全塔通红而不倒者为胜。揭阳炮台等地,则有搭竹塔之俗,塔高有达数丈者。燃烧时,全塔尽烧,火势猛烈,更为壮观。
游月亮
在潮汕,天真无邪的童男童女们,自从牙牙学语,就缠着奶奶、爷爷讲月娘的故事。月娘成了孩子们金色的梦。于是到了中秋节,大人们就把竹子劈成竹篾,扎成了面盆大小的骨架,用毛边纸糊成一轮满月。中秋夜,孩子们就在"月娘"肚子里点上蜡烛,扛在肩上,手舞足蹈地悠游在朦朦胧胧的深巷中,老远看去俨然是月娘下到凡间。金色的梦变成童男童女们捉得住摸得着的现实,这就是有趣的"游月娘"。
降神
降神活动也是中秋夜一个神秘有趣的活动。据说,一到中秋,诸神也都出游赏月。因此,这一天,人们只要通过特殊的降神仪式或咒语,就可以使神袛显灵。于是人们往往在这一天搞降神活动,主要有关戏童、请篮姑等等活动。 关戏童即由12个少年捧着香火,到水田里拔来一株水稻带回晒谷场。大家围着唱:"关呀关,关戏神,戏神雅雅来显身……神来演老爹,神来演老爷。老爷老爹去底处,老爷老爹来显身。"这样反复唱上二十来分钟,就会有一少年像青蛙一样跳出来,手舞足蹈地唱"关蛤婆"。唱一阵后,要往此人脸上喷水,方可复原。
而请篮姑是妇女们的游戏,在一间黑暗的屋子里,用一件女人穿的衣服披在竹篮四周,然后在篮子里放一个椰子壳,这就是篮姑了。降神时,两个人面对面地盘坐在地上,用手托住竹篮,前面放一张矮凳,其他人则唱"篮饭姑,篮饭神,盘山过岭去抽藤。抽藤缚篮饭,篮饭老老好诓神。"如果有神,那么这篮就能以叩头回答一些简单问题。
潮汕人的中秋习俗 2
一、潮汕朥饼
“朥”字,潮汕方言说的是猪油。顾名思义,用猪油掺面粉作皮包甜馅烤焙熟的饼便是朥饼。朥饼终年应市,但以中秋节上市为最合时,故被列作中秋月饼之佼佼者。朥饼以其馅料不同,而分为绿豆沙朥饼、双烹朥饼、乌豆沙朥饼和水晶朥饼等。其特色是皮薄而脆,馅厚而清,香甜软润。
二、书册糕
其中那些小片片有如古代书籍中的那些竹简片,据说小孩子吃后读书聪明上进。它还有个雅号叫“云片糕”,这是因为大人们期待着小孩子将来能腾云驾雾,摘星揽月。潮汕人又用同样的制作方法做出了“月糕”。这些糕点都是中秋夜拜月赏月的绝妙食物!你流口水了吗?
三、白色的中秋月饼
潮汕人的中秋月饼,主要材料是白砂糖跟糯米粉。有清香、绵软、入口即化等特点。
四、翻砂芋
将芋头去皮,把它切成比小指略细的条状,放入油锅中炸熟捞起,稍凉后中火下过再炸一分钟上色,然后另取炒锅开火,倒入水和白砂糖翻炒,化成浆后下炸好的芋头翻炒,让糖浆均匀地裹在芋头条上即可食啦!
五、百日姜
古时候,潮汕地区很多乡镇都有晒“百日姜”的习俗。在端午节当天,村民会把精心挑选的'生姜晒在自家房屋的瓦片上,经过日晒雨淋一百天后,在中秋节当天收成,俗称百日姜。一百斤姜经过百日披晒后,最终只能收获2-4斤,收获率低于5%,耗时麻烦,成本昂贵。多用来制作老姜茶或红糖老姜茶饮用。
六、潮汕豆方
潮汕人吃豆方有两个最传统的日子,一个是中秋祭拜月亮娘娘必备的祭品之一;另一个是结婚时候,要准备豆方供客人享用作为礼物带走。潮汕地区有一个习俗,谁家娶媳妇的时候,都要分送邻居豆条,潮汕话称为“食知”“食甜”,也就是让邻居们知道自家的喜事。
七、水果
潮汕人中秋拜月一定少不了有柚子、菠萝、香蕉、林檎、龙眼、杨桃。因此中秋节又被人们称为“水果节”、“斋节”。
潮汕人的中秋习俗 3
八月十五中秋节,潮汕人有拜月娘的习俗。拜月源于远古初民对月亮的崇拜。作为天体的月亮在聪明智慧的潮汕人心中被人格化,故称月娘。这其中寄取着潮汕人多少的期许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中秋节拜月亮,是潮汕人的习俗。每逢中秋佳节,潮汕大地家家户户会在露天场地摆上各类贡品等候月亮升起,祭拜月娘。
金秋时节恰好是五谷丰登的季节,各式潮汕佳果是拜月必不可少的贡品。有青柑、柿子、杨桃、石榴、油甘、橄榄、菠萝、柚子等岭南水果。应节的主角少不了潮汕朥饼、腐乳饼和月糕。除了水果和月饼外,潮汕的各式馃品红桃馃、鼠壳馃、发糕、酥饺等特色潮汕面食,也是中秋拜月贡桌上潮汕地区特有的味道。
潮汕人的中秋节除了拜月之外,家家户户还得按宗族礼节祭祖。答谢先祖智慧的传承,赐予五谷丰登的好日子。潮汕有谚语道:“河溪对嘴,芋仔食到畏”。中秋节佳节,皓月当空,银河灿烂。银河,潮汕人称为河溪,而芋头收成时节,农户都习惯用自己最大的芋头来祭拜祖先。谚语中的“食到畏”,表达的是芋头丰收的境况。
潮汕人的中秋习俗 4
潮汕地区的中秋,节目更是花样百出,丰富多彩;有着迷离神秘的地方传统文化色彩,也有着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祈盼;潮汕直至唐朝仍是蛮荒之地,自古以来,潮汕地区历经兵戎战乱、自然灾害,频繁遭遇天灾人祸,造成了潮汕先民对神灵的崇拜和信仰的地方传统文化习俗。以至于潮汕地区对中秋节的重视,中秋这天在潮汕,有各种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民俗活动,较为热闹隆重的是“拜老爷”“拜先祖”“拜月娘”等的传统地方习俗。
潮汕地区的中秋节,不仅有吃月饼之俗,还有相互馈赠月饼之举,这就促进了潮汕月饼制作工艺的发展,由最初的家庭制作发展到专门作坊制作,潮汕月饼更被称为潮式月饼而著称于世。天上人间吃了月饼,才会团团圆圆,万事如意;也寄托了潮汕人的美好愿望。
每逢中秋夜,潮汕不少地方有“烧塔”的民俗活动,塔由数千块砖按“品”字型垒起来,高近十米,中间是空的,里面塞满了柴火,当淋满着柴油的塔心燃烧起来,会把夜空连同垒起来的砖头一起烧的通亮,都是古老的传统活动;它有一番不凡的来历,这要追溯到元代,据说,潮汕地区中秋“烧瓦窑”,烧瓦窑也被称为烧瓦塔,是潮汕人过中秋节最热闹的活动,烧瓦塔习俗也由来已久。这个习俗的由来有两个不同的说法:一说是元朝末年,黄河连年水灾,人民流离失所。潮州人民为了反抗残暴统治者,相约于中秋起义是举火为号。二说是在潮汕地区,因“瓦”与“蚁”谐音,据说烧“蚁”窑会将各家各户的蚂蚁都烧走,来年不再有蚂蚁或减少蚁害。
潮谚有云:“男不拜月,女不祭灶”,在潮汕地区,拜月的主体是妇女和小孩,成年男子多不进行叩拜。而在此之前,潮人需要为“拜月娘”做好准备,准备工作甚至需要持续半个月左右。一般都在露天场所、城市天台、街巷,或在自家的阳台、庭院进行,乡村大都集中到村里的大埕祭拜,那可是“万人空巷”的景象。当天吃过团圆晚饭后,妇女们便换上新衣,带领孩子们安好香案,摆上供品,等候月亮升起祭拜。在能见到月亮的空阔露天场地,摆满的满满的一大桌祭品,那是妇女施展些手工艺、民间艺术的淋漓体现。其中,有印有八仙过海图案的“案头帘”、像桶一样的“贡”、用“大金”折成元宝的“皇金”“莲花”“菠萝”“仙桃”等纸贡品;有柚、柿、杨桃、石榴、油甘、菠萝、香蕉、林檎、芋头、橄榄等果蔬,妇女们常常用剪纸贴柚,用带枝叶的油甘扎成孔雀等;有必不可少月饼、糕点、煎堆、油饼等,妇女们也在这些祭品上大展拳脚,用糯米饭、米饭条砌塔山等的,十分精巧。妇女们还要制作各种糕点粿品。在中秋即将到来的时候,潮汕某些地区的主妇们便要开始忙着制作月糕。除食物以外,形式多样的纸贡品也不可少,这包括用纸花和竹条做成的纸花篮、纸元宝。各类祭品准备妥当后,在中秋节的晚上便要开始拜月娘了。
这一系列悠久的文化传统,是我们的精神之所向,在这个拥有着月饼、团聚、赏月的中秋,与那些有关团圆、和谐、感念亲人与故土的情怀,不论我们走多远,只要传承好,发展好"文化家底",唤醒内心的仪式感、认同感、使命感。今年的中秋节,不妨和家人们在一起食朥饼,赏月亮,聊家常。在久违的仪式感中,我们或许会感受到与家人团聚的时光更具人间烟火,会更加明白传统的意义。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