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机的自我决定理论三篇
动机的自我决定理论1
自我决定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DeciEdwardL.和RyanRichardM.等人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一种关于人类自我决定行为的动机过程理论。
自我决定就是一种关于经验选择的潜能,是在充分认识个人需要和环境信息的基础上,个体对行动所做出的自由的选择。自我决定的潜能可以引导人们从事感兴趣的、有益于能力发展的行为,这种对自我决定的追求就构成了人类行为的内部动机。
自我决定理论涉及人的三个基本需要:能力需要(Competence),关系需要(Belonginess),自主需要(autonomy),这些需要满足导致人们幸福感和社会发展,因此被视为人本质的生活目标。
自我决定理论把动机分为内部动机(Intrinsicmotivation)、外部动机(Extrinsicmotivation)和无动机(Amotivation)三种类型。
1.内部动机的类型
内部动机是人类固有的一种追求新奇和挑战、发展和锻炼自身能力、勇于探索和学习的先天倾向(Deci和Ryan,1985)。它与个体的内部因素如兴趣、满足感等密切相关,是高度自主的动机类型,代表了自我决定的原型。Vallerand(1997)把内部动机分为三种类型:
(1)了解刺激型(IM-Knowledge)。它是指个体为了获得新的知识,了解周围的事物,探索世界,满足个人好奇心或兴趣的动机类型。
(2)取得成就型(IM-Achievement)。它是与个体试图达到某一目标或完成某项任务相关的动机类型,在这种动机的调节下,个体遵循内在需要迎接挑战,超越自我。与了解刺激型动机比较,它具有更多的自我决定的成分。
(3)体验刺激型(IM-Stimulation)。它是最具有自主性的内部动机形式,个体把行为完全接纳为自我的一部分。在这种情况下,个体从事某种活动是为了行为本身内在的快乐。
2.外部动机的类型
外部动机是指人们不是出于对活动本身的兴趣,而是为了获得某种可分离的结果(separableoutcome)而去从事一项活动的倾向,例如为了获得高分或避免受到惩罚等。自我决定理论根据个体对行为的自主程度由低到高,把外部动机分为三种类型:
(1)外在调节型(ExternalRegulation)。它是指个体的行为完全遵循外部规则,其目的是为了满足外在要求或是为了获得附带的报酬的一种动机类型。外在调节是外部动机最具控制的形式,没有内化发生,个体行为完全受到行为结果的影响。
(2)摄入调节型(IntrojectedRegulation)。它是指个体吸收了外在规则,但没有完全接纳为自我的一部分,是相对受到控制的动机类型。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从事一项活动是为了避免焦虑或责怪,或是增强自我。在这种动机的支配下,人们去做某件事是为了展示自己的能力(或避免失败)以维持价值感,还没有体会到是自我的真正部分。
(3)认同调节型(IdentifiedRegulation)。它是指个体对一个行为目标或规则进行有意识的评价,如果发现这个行为是重要的,就接纳为自我的一部分的一种动机类型。个体更多地体验到自己是行为的主人,感觉到更少的冲突。它含有更多的自主或自我决定的成分,是最具有自主性的外部动机形式。
3.无动机
无动机是最缺少自我决定的动机类型。它的特点是个体认识不到他们的行为与行为结果之间的联系,对所从事的活动毫无兴趣,没有任何外在的或内在的调节行为以确保活动的正常进行。
Ryan等认为:只有一种方法可以促进人们的健康发展,那就是重视个人成长、自主、良好的友谊和社会服务,不断努力追求内源性目标,所谓“好的生活”就是个体为其个人成长、独立、与他人深厚的友谊和社会服务的努力过程。
动机的自我决定理论2
自我决定理论是由瑞安和德西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有关动机的认知理论。
他们将人的行为分为自我决定行为,和非自我决定行为。自我决定行为就是个体主动愿意去做的行为,(比如玩自己喜欢的游戏,看自己喜欢的书。)此时,自我在动机过程中,发挥着能动的作用。这种能动性可以激励和维持个体的行为。(比如,当我们玩游戏时,可以连续玩很久,以至于忘了时间。)
非自我决定行为则是受外在刺激的控制。表现为不得不做。一旦刺激停止,个体动机也就相应停止。(如果学习是非自我决定行为,那么很多人在离开高中之后,就再也不会主动学习。)
德西十分强调自我的能动作用,有机体在争取自我决定行为的过程中,实际上也是在争取自我决定感,自主性,他人归属感,以此来满足胜任感,自主感和归属感。
(生活中,如果做成功了一件自己很喜欢的事,那么除了开心以外,还有自豪。如果做成功了不得不做的事,我们也会开心,但更多的是,卧槽!终于结束了。)
同时,德西在自我决定理论中,还发现了德西效应,即:不适当地使用外部动机会削弱内在动机。
(这个效应在中国更加常见,比如,所有的环境都在告诉学生要认真学习,努力学习。学习似乎是一件特别辛苦的事情,需要头悬梁,锥刺股。但是实际上,人天生是具有自我发展的动机的。但是,在这样的环境里,好像学习是为了取悦家长和老师,好像一旦学习了就要接受检验,一旦学习了就要进行比较,学生反而更加厌恶学习。“看书”这个词本来挺美好的,但是现在告诉孩子要看书,孩子能感受到的只有满满的压力。我们的教育应该培养孩子爱上学习而不是逼迫他学习,磨灭他最后的那点学习的内在动机。)
动机的自我决定理论3
病毒肆虐。
为了控制疫情传播,开学一延再延。我们史无前例的宅在家数月。
一直以来自诩“宅”的不少人,这段时期竟然无比想要出门。
是他们改变量生活方式,从此不宅了吗。未必。他们依旧很懒,很宅,能在床/沙发上生根发芽,一个星期都不出门。
那么问题来了,平时向往或者说愿意宅的人们,在名正言顺“宅”的日子里,怎么倒异常勤快起来,一个个急切地想要拥抱大自然,拥抱户外呢?
这样的行为,首先可以使用瑞安和德西提出的自我决定理论(selfdeterminationtheory)来解释。自我决定理论认为,每个人本质上是有主观能动性的,即有“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的内部动机,而且这样的动机对每个人都很重要。
瑞安和德西
自我决定理论认为,人有三种很基本的心理需求——自主性需要、胜任需要(也被称为能力需求)和归属需要。而其中的“自主性需求”,就是人类的最基本最首要的心理需求——也就是说,我们需要对自己的行为有选择权和决定权。我们做一件事情得是因为自己想做,而不是被迫或者受到强迫而不得不做,如果不是出于自己的意愿,而是受到外界压力不得不做某件事情的时候,我们就会缺乏内在动机,很难从中获得快乐。
再回到“宅”的话题上,“我喜欢宅在家里”,满足的就是我的自主性需要,因为这种情况下的外部环境是“只要我想,我就能出去”,所以宅在家里,是我自主自愿的选择。
而现在的情况是“就算我再怎么想,我也出不去”,没有了外部选择,就打破了你原有的平衡。此时你的“宅”不再是自己的选择,而是你“不得不做”的事情,再也无法满足你的自主性需求。现在你宅在家的理由已经完全是由外部环境所决定的(病毒肆虐的现实),从“我要宅”变成了“要我宅”,感觉是完全不一样的。
另外,德西在自我决定理论中,还发现了德西效应,即:不适当地使用外部动机会削弱内在动机。
这个效应在日常中时有发生,比如,所有的环境都在告诉学生要认真学习,努力学习。学习似乎是一件特别辛苦的事情,需要头悬梁,锥刺股。但是实际上,人天生是具有自我发展的动机的。但是,在这样的环境里,好像学习是为了取悦家长和老师,好像一旦学习了就要接受检验,一旦学习了就要进行比较,学生反而更加厌恶学习。“看书”这个词本来挺美好的,但是现在告诉学生要看书,学生能感受到的只有满满的压力。真正的教育应该培养学生爱上学习而不是逼迫他学习,磨灭他最后的那点学习的内在动机。
说到底,个体的动机是很重要的。动机的培养,从自我决定论的角度来说,应该多偏重内部动机(intrinsicmotivation)的培养,让人能真正去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而不是通过外部动机的施加来控制他们的行为,最好是把“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