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府志》原文及译文
第1篇:《惠州府志》原文及译文
王??,字紫诠,号子千,天津宝坻人。康熙十七年举博学鸿儒,官历光禄寺丞、水部郎中,其间获派纂修会典。
康熙二*年四月,王??出守惠州。守惠七载,不以酒食声*溺,不为美官厚禄摇,而独孜孜拳拳唯诗是事,所至必寻游名山川,所见人士无贤与否,皆折节交欢,引与酬唱。
王??抵郡,湖山无恙,而古迹名胜则鲜有存者,盖干戈之息未久也。诵读之士,往往散处山谷乡落之中,索居离群,闻见寡眇。下车伊始,即谒庙廷,易其榜曰先师庙。政简刑清,揽风问俗,草木山川皆供点染。又崇文兴教,尊师重道。建堂舍二十四,以为讲学习诵之所。其亭榭台沼,或仍或新,以为游息之地。名之曰丰湖书院。
初建书院,筹划经费,购金龙镇等处田,买叶氏孤屿废园,并前守所置义学地基,岁收租五百余石。置水口圩店房,岁收租四十余两。贫而愿学者,给以膏伙之资。岁有赢余,稍为修葺书院,点缀湖山之用。延聘名儒来书院讲学。政暇,课生徒学业其间,因以登临啸咏。
王??作《丰湖书院记》云:土地*国有之宝因其高下而修之因其知能而教之则为政之所先也然古今为政知养教人才者犹不乏人至于点缀湖山则或以为无益之费岂知山川之有助于人文若此也。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皆折节交欢,引与酬唱折节:降低身份
b.索居离群,闻见寡眇寡眇:微少
c.其亭榭台沼,或仍或新仍:陈旧
d.延聘名儒来书院讲学延聘:聘请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2分)
a.而独孜孜拳拳唯诗是事/贫而愿学者,给以膏伙之资
b.所见人士无贤与否,皆折节交欢/引与酬唱
c.古迹名胜则鲜有存者/贫而愿学者,给以膏伙之资
d.所至必寻游名山川/建堂舍二十四,以为讲学习诵之所
3.下列各句组,都能直接表现王??“养教人才”的一组是(2分)
①守惠七载,不以酒食声*溺
②政简刑清,揽风问俗
③又崇文兴教,尊师重道
④建堂舍二十四,以为讲习之所
⑤点缀湖山
⑥延聘名儒来书院讲学
a.①③④
b.③④⑥
c.②④⑤
d.①⑤⑥
4.下列对原文中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王??是天津宝坻人,康熙二*年出任惠州太守。他不沉溺酒*,不贪求美差厚禄,而是孜孜追求吟诗作文这些事情。
b.王??当初来到惠州,看见惠州的山山水水没什么不好,但是古迹名胜却少有保护;一些文化人大多散落在山乡之中,他们孤陋寡闻。
c.王??修建惠州丰湖书院,购买金龙镇等地的田园,购买水口圩的店房,作为教育资金来源,每年都有粮食及钱款收入。
d.对于家庭贫穷有心向学的人,王??自己慷慨解囊,发给他们生活费。在从事政务空余的时间里,他还亲自到书院来看看。
5.断句和翻译。(11分)
(1)对于自然环境的人文影响,王??有超越常人的认识。下面文字中哪句话陈述了这种认识?请用下划线标出来,并用“/”给该句断句。(3分)
土地*国有之宝因其高下而修之因其知能而教之则为政之所先也然古今为政知养教人才者犹不乏人至于点缀湖山则或以为无益之费岂知山川之有助于人文若此也
(2)翻译下面的句子。(8分)
①下车伊始,即谒庙廷,易其榜曰先师庙。(4分)
②政暇,课生徒学业其间,因以登临啸咏。(4分)
参考*
1.(2分)C.【沿用,保留原样】
2.(2分)a.【b.表并列(连词)/表引出对象(介词);c.指事物处所/指人;d.与动词“至”结合,表“所到之处”/处所】
3.(2分)b.【①说王??自身不沉溺酒*之事;②讲王??执政清明,考察民风。】
4.(2分)D.【是将收租所得钱粮用来资助贫困学生,不等于说王??自己慷慨解囊。】
5.(11分)【(1)(3分)至于点缀湖山/则或以为无益之费/岂知山川之有助于人文若此也(下划线准确1分,断句:每对一处1分;但是使用“/”线4处或4处以上,则断句不给分。)
(2)(8分)①(4分)王??刚到任,马上就去瞻仰孔庙,换上新匾额,题名“先师庙”。关注点:“下车伊始”“谒”“易其榜”、句意。(谒译为“参拜”“拜谒”亦可。)
②(4分)(他)政务空闲时,就在那里督导学生学习功课,趁便登山临水啸歌吟诗。关注点:“政暇”“课”“其间”“因”、句意。】
【参考译文】
王??,字紫诠,号子千,是天津宝坻人。康熙十七年考中博学鸿儒科,历任光禄寺丞、水部郎中官职,任期里受到委派编纂修订典章会要。
康熙二*年四月,王??出任惠州太守。在惠州任太守七年,不因为美酒声*而沉溺,不因为肥差厚禄而动心,而是独自勤勤恳恳地专注诗作,所到之处必定寻访山川名胜,凡是见到文人雅士,不管他们才能高低,(王??)都会降低身份愉快地跟他们交往,召引会同(他们)用诗文相互赠答吟诵。
王??来到惠州,见(这里)湖山自然景观不错,但是名胜古迹却很少留存,大概是由于战乱结束不久。读书的士人,大多流散居住在山间乡野里,(他们)离开众人独自生活,见闻很少。王??初到惠州上任,即刻到孔庙堂前瞻仰,改换匾额,题为“先师庙”。*从简法律清明,访问民间风俗,草木山水都用作诗文题材。王??又推崇兴办文化教育,尊崇儒师学业。他兴建二十四间厅堂房舍,作为讲学读书的场所。那里的亭台水榭楼*水潭,有的沿袭照用有的新建而成,以此作为游览休息的地方。把这个地方命名叫丰湖书院。
当初建立书院时候,(王??主持)筹集经费,购买了金龙镇等处的田地,买下了叶氏家族的孤岛和废园子,连同前任太守置办的义学园地,每年可收租五百多石粮食。买下了水口集市的店房铺面,每年可收四十多两租金。对于贫困而愿意读书的孩子,给他们发补助费。每年有结余的钱粮,逐年用作修整书院修饰湖山的费用。(王??)聘请名家学者来到书院讲授学业。(他)政务空闲之时,就在那里督导学生学习功课,趁便登山临水啸歌吟诗。
王??写作《丰湖书院记》道:“土地和*是国家的宝物,我们应该按照它们的高低来治理,按照他们的知识能力来教化,这就是执政者首先要做的事。不过,从古到今的当政者懂得培养教育人才的,还是不乏其人,至于说改造修饰山川,那么,有的人就认为这是没有益处的浪费,(他们)哪里懂得治理美化山水,是这样的有助于人文建设啊。”
第2篇:《惠州府志》阅读*解析及原文翻译
王??,字紫诠,号子千,天津宝坻人。康熙十七年举博学鸿儒,官历光禄寺丞、水部郎中,其间获派纂修会典。
康熙二*年四月,王??出守惠州。守惠七载,不以酒食声*溺,不为美官厚禄摇,而独孜孜拳拳唯诗是事,所至必寻游名山川,所见人士无贤与否,皆折节交欢,引与酬唱。
王??抵郡,湖山无恙,而古迹名胜则鲜有存者,盖干戈之息未久也。诵读之士,往往散处山谷乡落之中,索居离群,闻见寡眇。下车伊始,即谒庙廷,易其榜曰先师庙。政简刑清,揽风问俗,草木山川皆供点染。又崇文兴教,尊师重道。建堂舍二十四,以为讲学习诵之所。其亭榭台沼,或仍或新,以为游息之地。名之曰丰湖书院。
初建书院,筹划经费,购金龙镇等处田,买叶氏孤屿废园,并前守所置义学地基,岁收租五百余石。置水口圩店房,岁收租四十余两。贫而愿学者,给以膏伙之资。岁有赢余,稍为修葺书院,点缀湖山之用。延聘名儒来书院讲学。政暇,课生徒学业其间,因以登临啸咏。
王??作《丰湖书院记》云:土地*国有之宝因其高下而修之因其知能而教之则为政之所先也然古今为政知养教人才者犹不乏人至于点缀湖山则或以为无益之费岂知山川之有助于人文若此也。
节选自《惠州府志》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皆折节交欢,引与酬唱折节:降低身份b.索居离群,闻见寡眇寡眇:微少
c.其亭榭台沼,或仍或新仍:陈旧d.延聘名儒来书院讲学延聘:聘请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2分)
a.而独孜孜拳拳唯诗是事/贫而愿学者,给以膏伙之资
b.所见人士无贤与否,皆折节交欢/引与酬唱
c.古迹名胜则鲜有存者/贫而愿学者,给以膏伙之资
d.所至必寻游名山川/建堂舍二十四,以为讲学习诵之所
3.下列各句组,都能直接表现王??“养教人才”的一组是(2分)
①守惠七载,不以酒食声*溺②政简刑清,揽风问俗
③又崇文兴教,尊师重道④建堂舍二十四,以为讲习之所
⑤点缀湖山⑥延聘名儒来书院讲学
a.①③④b.③④⑥c.②④⑤d.①⑤⑥
4.下列对原文中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王??是天津宝坻人,康熙二*年出任惠州太守。他不沉溺酒*,不贪求美差厚禄,而是孜孜追求吟诗作文这些事情。
b.王??当初来到惠州,看见惠州的山山水水没什么不好,但是古迹名胜却少有保护;一些文化人大多散落在山乡之中,他们孤陋寡闻。
c.王??修建惠州丰湖书院,购买金龙镇等地的田园,购买水口圩的店房,作为教育资金来源,每年都有粮食及钱款收入。
d.对于家庭贫穷有心向学的人,王??自己慷慨解囊,发给他们生活费。在从事政务空余的时间里,他还亲自到书院来看看。
5.断句和翻译。(11分)
(1)对于自然环境的人文影响,王??有超越常人的认识。下面文字中哪句话陈述了这种认识?请用下划线标出来,并用“/”给该句断句。(3分)
土地*国有之宝因其高下而修之因其知能而教之则为政之所先也然古今为政知养教人才者犹不乏人至于点缀湖山则或以为无益之费岂知山川之有助于人文若此也
(2)翻译下面的句子。(8分)
①下车伊始,即谒庙廷,易其榜曰先师庙。(4分)
②政暇,课生徒学业其间,因以登临啸咏。(4分)
参考*
1.(2分)C.【沿用,保留原样】
2.(2分)a.【b.表并列(连词)/表引出对象(介词);c.指事物处所/指人;d.与动词“至”结合,表“所到之处”/处所】
3.(2分)b.【①说王??自身不沉溺酒*之事;②讲王??执政清明,考察民风。】
4.(2分)D.【是将收租所得钱粮用来资助贫困学生,不等于说王??自己慷慨解囊。】
5.(11分)【(1)(3分)至于点缀湖山/则或以为无益之费/岂知山川之有助于人文若此也(下划线准确1分,断句:每对一处1分;但是使用“/”线4处或4处以上,则断句不给分。)
(2)(8分)①(4分)王??刚到任,马上就去瞻仰孔庙,换上新匾额,题名“先师庙”。关注点:“下车伊始”“谒”“易其榜”、句意。(谒译为“参拜”“拜谒”亦可。)
②(4分)(他)政务空闲时,就在那里督导学生学习功课,趁便登山临水啸歌吟诗。关注点:“政暇”“课”“其间”“因”、句意。】
【参考译文】
王??,字紫诠,号子千,是天津宝坻人。康熙十七年考中博学鸿儒科,历任光禄寺丞、水部郎中官职,任期里受到委派编纂修订典章会要。
康熙二*年四月,王??出任惠州太守。在惠州任太守七年,不因为美酒声*而沉溺,不因为肥差厚禄而动心,而是独自勤勤恳恳地专注诗作,所到之处必定寻访山川名胜,凡是见到文人雅士,不管他们才能高低,(王??)都会降低身份愉快地跟他们交往,召引会同(他们)用诗文相互赠答吟诵。
王??来到惠州,见(这里)湖山自然景观不错,但是名胜古迹却很少留存,大概是由于战乱结束不久。读书的士人,大多流散居住在山间乡野里,(他们)离开众人独自生活,见闻很少。王??初到惠州上任,即刻到孔庙堂前瞻仰,改换匾额,题为“先师庙”。*从简法律清明,访问民间风俗,草木山水都用作诗文题材。王??又推崇兴办文化教育,尊崇儒师学业。他兴建二十四间厅堂房舍,作为讲学读书的场所。那里的亭台水榭楼*水潭,有的沿袭照用有的新建而成,以此作为游览休息的地方。把这个地方命名叫丰湖书院。
当初建立书院时候,(王??主持)筹集经费,购买了金龙镇等处的田地,买下了叶氏家族的孤岛和废园子,连同前任太守置办的义学园地,每年可收租五百多石粮食。买下了水口集市的店房铺面,每年可收四十多两租金。对于贫困而愿意读书的孩子,给他们发补助费。每年有结余的钱粮,逐年用作修整书院修饰湖山的费用。(王??)聘请名家学者来到书院讲授学业。(他)政务空闲之时,就在那里督导学生学习功课,趁便登山临水啸歌吟诗。
王??写作《丰湖书院记》道:“土地和*是国家的宝物,我们应该按照它们的高低来治理,按照他们的知识能力来教化,这就是执政者首先要做的事。不过,从古到今的当政者懂得培养教育人才的,还是不乏其人,至于说改造修饰山川,那么,有的人就认为这是没有益处的浪费,(他们)哪里懂得治理美化山水,是这样的有助于人文建设啊。”
第3篇:张惠言先府君行实的原文及译文赏析
先府君行实
[明]张惠言
先府君,讳蟾宾,字步青,号云墀,姓张氏。其先自宋初由滁迁常,常州之张多由滁,谱牒废,世不可纪。其后曰端,当明弘治中,居南门德安里,是为大南门张氏。张氏非大南门不共谱。端孙钦,钦生洲。洲生宏道,万历中举于乡,官开封府通判,生典。典生以鼎。以鼎生铭伛。铭伛生采。采生金第,娶于白,生府君。自典至金第,皆补郡县学生,有文章名,世以教授为事。而铭伛当明之亡,独不为制举业云。
府君生九岁而孤,有兄曰思楷,弟曰瑞斗。家贫,日不得再食,奉白孺人教,兄弟相厉以儒学。补府学生,试高等廪膳②,常教授乡里间。其后游沅州,一岁得疾归,遂卒,年三十有八。府君既不得志于世,无所表见,又不获永其年,充所学以致不朽,所论著皆未就。其卒时,惠言方四岁,翊遗腹四月而生,凡其言行可纪者弗得闻,闻之于人所传,又弗敢审。而府君之执友汤先生宾辂,郑先生梦杨,笃行君子也,知府君深,守道德,不毁誉,故著其言,以为府君行实焉。
汤先生曰:“君好学深思,不事穿凿,善为诗及制举文,*纸笔立就。*沉挚,寡欲少言,尤不喜说人过。与人交,不设城府,久而能敬。”郑先生曰:“薛心筠、董仲容、汤宾辂,君兄弟总角③交也。宾辂抗希古人,好考核故事,不轻出门户。君兄弟与仲容则常集于薛氏,予亦时时在坐,雍容出论议,率常连日夜。君*温而恭,言简而中。余心敬宾辂而酷爱君,谓两人于人道近也。笃于孝友,平生未尝与人迕,人亦未尝迕君。或问之曰:‘天壤间何处可使*气?’其为人如此。”郑先生又言:“府君有异表,中夜目光闪闪,或一二尺许。尝自言:‘秋夜偶玩月,见河汉间云鳞鳞,士女数十人,云裳霞佩,执诸乐器,飘飘过太虚,肤发纤悉可辨云’”。
汤先生名修业,郑先生名环,皆常州武进人。
(选自《张惠言文选》,有删改)
【注】①府君:作者的亡父。②廪膳:廪膳生员,科举制度中生员名目之一。③总角:少年时代。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日不得再食再:再次
b.又弗敢审审:细察
c.率常连日夜率:经常
d.或一二尺许或:或许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万历中举于乡寡人之于国也
b.府君生九岁而孤吾尝终日而思矣
c.兄弟相厉以儒学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d.其为人如此其后秦伐赵,拔石城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的父亲在世时不得志,无处施展才华,英年早逝;他为人纯厚朴实,他所交往的朋友,也都是朴实的君子。
b.张氏家族世代读书、教书,是个书香门第;作者的祖父去世的早,家里贫穷,而父亲不善言谈,但深得友人敬重。
c.本文详尽记录亡父友人关于父亲立身行事的回忆,借他人之口,来表达作者自己对父亲的哀思与挚爱。
d.本文写亡父行状,全篇落在一个“实”字上,对家世族谱的罗列,是实录;对亡父生平事迹的记述,也是实录。
7.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自典至金第,皆补郡县学生,有文章名,世以教授为事。
(2)府君既不得志于世,无所表见,又不获永其年,充所学以致不朽,所论著皆未就。
(3)故著其言,以为府君行实焉。
参考*
4.d(或:有时)
5.c(c均为介词,用。a介词,在/介词,对于。b连词,表顺承/连词,表修饰。d代词,他的/代词,表指示,那。)
6.b(表述不够准确,“不善言谈”这一说法不恰切,原文是说他“少言”,“少言”并不等于“不善言谈”。)
7.(1)从张典直到张金第,都曾补授郡县生员,(因为)有文章出名,(所以)世代以教授生徒为生。(得分点:至、皆、名、事)
(2)先父在世上已经不得志,无处施展才华,又没有活得长寿,来充实他的学问以至不朽,他的著述都未能完成。(得分点:表见、永其年、就)
(3)因此(我)记下他们说的话,把它作为先父的生平事迹。(得分点:故、著、以为)
参考译文:
先父,名蟾宾,字步青,号云墀,姓张。他的先祖从宋代起由滁州迁到常州来,常州的张氏大多由滁州迁来,家谱已经毁坏,世代不能记述。祖先的后人名叫端,出生在明弘治年间,居住在南门德安里,这是大南门张氏。张氏不是出于南门的不共谱。张端的孙子是张钦,张钦生张渊,张渊生张宏道,万历年间在乡试中考取了举人,官至开封府通判,张宏道生张典,张典生张以鼎。张以鼎生张铭伛。张铭伛生张采。张采生张金第,张金第娶了白氏,生先父。从张典直到张金第,都曾补授郡县生员,(因为)有文章出名,(所以)世代以教授生徒为生。而张铭伛生在明亡之际,惟独他不参加科举考试。
先父生下来九岁时就成了孤儿,有兄长叫张思楷,弟弟叫张瑞斗。家里贫穷,每天不能吃两顿饭,遵奉母亲白氏的教诲,兄弟用儒家道德修养之说来相互勉励。后来补授先父为生员,(他)参加高等廪膳生员科考试(之后),常在乡里靠教授学术谋生。那以后他到沅州游学,一年后得病回来,就离世了,享年三*岁。先父在世上已经不得志,无处施展才华,又没有活得长寿,来充实他的学问以至不朽,他的著述都未能完成。他死的时候,我才四岁,遗腹子张翊在他去世四个月后出生,他所说所做的值得记载的,也无从得知了。从别人传闻那里得知的(有关他的事迹),又不敢细察。而与先父志同道合的好友汤宾辂先生、郑梦杨先生,都是品行朴实的君子,(他们)对先父了解较深,而且(为人)坚守道德,不轻易(对人)褒贬,因此(我)记下他们说的话,把它作为先父的生平事迹。
汤先生说:“你父亲热爱学习深入思考,不做穿凿附会的事,善于写诗歌和科举应试文章,拿起纸来立刻就写成了。*格沉稳真挚,欲望、言谈少,尤其不喜欢说人家的过错。(他)和人交往,心中没有城府,时间久了,赢得别人的敬重。”郑先生说:“薛心*、董仲容、汤宾辂,是你父亲年幼时就结下的好朋友。宾辂志向高远,喜好考*查核旧事,不轻易出门。你父亲兄弟俩与仲容就常常聚集在薛家,我也时时在座,从容地发表议论,往往连日连夜。你父亲态度温和而恭敬,言谈简洁而中肯。我内心敬重宾辂但却特别爱戴你父亲,认为他们两个人在合于圣贤之道方面是接近的。你父亲在父母孝顺、友爱兄弟方面是切实淳厚的,平生不曾和他人有过什么抵触,别人也不曾与你父亲有过什么抵触。有人问他说:‘天地之间哪里可以发脾气?’他的为人就是这样的。”郑先生又说:“你父亲有不凡的仪表,半夜里双眼目光闪闪,有时有一两尺多长。曾经自言自语:‘秋天夜里偶然赏月,看见河汉之间云*嶙嶙,有仕女几千人,穿着云裳戴着霞佩,手拿各种乐器,飘飘然经过天空,肤*纤毫都可辨认。’”
汤先生名修业,郑先生名环,都是常州武进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