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预防措施有哪些

第1篇:传染病预防措施有哪些

传染病预防措施如下:

(一)管理传染源

1.对病人的管理

对病人应尽量做到五早: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建立健全的医疗卫生防疫机构,开展传染病卫生宣传教育,提高人群对传染病识别能力,对早期发现、早期诊断传染病有重要意义。一旦发现传染病病人或疑似病人,应即隔离治疗。隔离期限由传染病的传染期或化验结果而定。有条件者,应在临床症状消失后做2——3次病原学检查(每次间隔2——3天),结果**时可解除隔离。

2.对接触者的管理

接触者是指曾经和传染源发生过接触的人,可能受到感染而处于疾病的潜伏期,也就是说,有可能是传染源。对接触者采取的措施叫检疫。可根据具体情况对接触者分别采取医学观察,留验或卫生处理,也可给予免疫接种或*物预防。3.对病原携带者管理

应做到早期发现。凡是传染病接触者,曾患过传染病者,流行区居民和服务*行业、托幼机构、供水行业的工作人员,应定时普查,检出病原携带者。对病原携带者须隔离治疗、随防观察,必要时应调整工作4.对动物传染源的管理应根据动物的病种和经济价值,予以隔离、治疗或杀灭。如属有经济价值而又非列*传染病的动物,应分群放牧或分开饲养,并予以治疗。无经济价值或危害*大的动物,如鼠类、狂犬应予以杀灭、焚毁等方法处理。在流行地区对家畜进行预防接种,可减少发病率。

(二)切断传播途径

应根据传染病的不同传播途径采取不同措施。如消化道传染病,应着重加强饮食卫生、个人卫生及粪便管理,保护水源,消灭苍蝇、蟑螂、老鼠等。对呼吸道传染病,应着重进行空气消毒,提倡出外时戴口罩;对虫媒传染病,应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采用*物等措施进行防虫、杀虫、驱虫。消毒是切断传播途径的生要措施。

(三)保护易感人群

提高人群免疫力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

1.增强非特异*免疫力

非特异*免疫是机体对进入体内的异物的一种清除机制,是生物个体生来就有的、能遗传后代、不涉及免疫识别和免疫反应的增加。主要包括各种屏障作用、血液中巨噬细胞和粒细胞的吞噬作用以及补体、溶菌酶对病原体的清除作用。在病原体及毒素的作用下,非特异*免疫力又是产生特异*免疫力的基础。增强非特异*免疫力的主要措施包括:加强体育锻炼、调节饮食、养成良好的卫生生活习惯、改善居住条件、良好的人际关系、保持愉快心情等。

2.增强特异*免疫力

人体可通过隐*感染、显*感染或预防接种获得对该种传染病的特异*免疫力。其中以预防接种起关键作用。

传染病预防的8个小措施:

1.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勤洗手、吃熟食、喝开水、勤通风、晒太阳、勤锻炼。

2.生病及时就医,出现发热、咽痛、咳嗽等症状时,戴上口罩,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以免对他人造成可能的传染。

3.接种疫苗,鼓励公众根据自身情况,自愿、自费进行疫苗接种。疫苗接种是控制区域*急*传染病流行最经济、有效的办法,每年秋末,学生接种流感、腮腺炎、风疹、水痘、流脑等疫苗,可预防呼吸道疾病。

4.避免受凉。当人体受凉时,呼吸道血管收缩,血液供应减少,局部抵抗力下降,病毒容易侵入。出门在外要尽量站在空气通畅的地方,同时尽量少到拥挤的公共场所。

5.有规律的作息时间。充足睡眠能消除疲劳,调节人体各种机能,增强免疫力。

6.净化环境。保持空气流通;尽量不要拉上窗帘让阳光*进室内,因为阳光中的紫外线具有杀菌作用;也可用食醋熏蒸房间,起到消毒效果。

7.加强锻炼,增强体质。体育锻炼可增强血液循环,提高免疫力。

8.冬季干燥,应多喝热开水。多吃些新鲜的蔬菜,水果以补充维生素,尤其是维生素c还具有一定的搞感冒的作用。同时豆制品,鱼虾蛋类等能够提供优质的蛋质,从而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

第2篇:传染病的预防措施措施

为了减少和控制传染病在学校的发生,确保师生身心健康,加强学校预防流行病传染病工作,特制定防范突发*流行病和传染病的措施:

一、加强管理

领导小组:

组长:张桂*(校长)

副组长:张爱彬石增仁来拥

组员:各班主任

1.学校要按照《传染病防治法》、《学校卫生工作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要求,针对学校实际和传染病流行的特点制定出相关的卫生管理制度与具体的防治措施,专人进行管理,明确职责,认真做好传染病预防工作,配合卫生行政部门加强对传染病预防的监督与管理。

2.对可能存在病原体的外环境加强管理和整治,要对教学区、厕所等重点区域进行全面、彻底的清扫。对容易滋生蚊、蝇、蟑螂、老鼠等有害生物的场所在清扫的同时,还应采取灭蝇、灭蟑螂、灭老鼠的措施,坚决杜绝卫生管理上的空白。学校教室、宿舍等人员集中的场所应进行空气消毒,并经常开窗保持场所内空气流通,以保*室内“微小气候”符合卫生要求,预防呼吸道传染病的发生。

3.严防肠道传染病的发生。不要食用“三无”食品,防止食物中毒和传染病的发生。将饮用水卫生管理作为预防肠道传染病的重要环节予以高度重视,为学生提供的饮用水应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二、宣传教育

建立健全宣传教育体系,提高卫生宣传健康教育的科学水平;针对主要疾病的危害及其有关行为,有的放矢地宣传卫生知识,灵活实施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方法。

1.对卫生管理人员、工作人员和幼儿园的保育人员进行传染病防治的专题讲座。增强他们的卫生防病意识和高度的职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观念。

2.充分利用健康教育课、班会、讲座、板报等形式对学生进行预防传染病教育,向学生传授针对*较强的传染病预防知识,切实增强学生的卫生防病意识;教育学生主动维护环境卫生、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3.声像教育包括幻灯、录相、投影、电视、广播等形式在病人集中的候诊室、病

房以及校区中进行。

4.采用科普报刊、讲演、报告、座谈、建议等方式进行健康咨询活动,校医院设立传染病专科门诊,具体进行咨询和治疗。

三、具体措施

1.组织传染病防治机构的工作人员定期深入到学校进行健康检查,及时发现病原携带者,保护易感人群。

2.指导学校健全和执行消毒管理制度,对室内空气和学生活动的场所及接触的物品定期进行消毒。指导安排合理的生活制度。

3.学生中若发观有发热、畏寒、头痛、全身*痛、腹疼、腹泻等症状应立即送校医院进行诊治,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4.校医院应随时掌握校区的疫情,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诊断、早治疗、早预防,及时处理疫源地,指导病人消毒,进行跟踪观察,有效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控制和消灭传染病的发生和蔓延。

5.保护易感人群。在校区内开展有针对*地预防措施,提高他们的免疫力,加强对重点人群的保护。

6学校进行卫生评比,每月一次,计入班级量化分,与评优评先挂钩。

周良庄中心小学

2023年8月23日

传染病的预防措施措施[篇2]

春季是疾病特别是传染*疾病的多发季节,常见的传染*疾病包括:流行*感冒、流行*脑脊髓膜炎、麻疹、水痘、腮腺炎、风疹、猩红热等。这些传染病大多都是呼吸道传染病,可通过空气、短距离飞沫或接触呼吸道分泌物等途径传播。

一、春季常见传染病:

1、流感(流行*感冒)??流行*感冒简称流感,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呼吸道传染病,具有很强的传染*,其发病率占传染病之首位。潜伏期1—3日,主要症状为发热、头痛、流涕、咽痛、干咳,全身肌肉、关节*痛不适等,发热一般持续3—4天,也有表现为较重的肺炎或胃肠型流感。传染源主要是病人和隐*感染者,传染期为1周。传播途径以空气飞沫直接传播为主,也可通过被病毒污染的物品间接传播。人群对流感普遍易感。

2、流脑(流行*脑脊髓膜炎)流行*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它是由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急*呼吸道传染病,传染*较强。流脑发病初期类似感冒,流鼻涕、咳嗽、头痛、发热等。病菌进入脑脊液后,头痛加剧,嗜睡、颈部强直、有喷*样呕吐和昏迷休克等危重症状。传染源主要病人或带菌者,传播途径以空气飞沫直接传播为主,潜伏期一般为2—3天,最长的为一周。人群普遍易感,好发于小年龄段儿童。

3、麻疹??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传染病,潜伏期8—12日,一般10天左右可治愈。典型的临床症状可概括为“三、三、三”,即前驱期3天:出疹前3天出现38度左右的中等度发热,伴有咳嗽、流涕、流泪、畏光,口腔颊粘膜出现灰白*小点(这是特点);出疹期3天:病程第4-5天体温升高达40度左右,红*斑丘疹从头而始渐及躯干、上肢、下肢;恢复期3天:出疹3-4天后,体温逐渐恢复正常,皮疹开始消退,皮肤留有糖麸状脱屑及棕**素沉着。麻疹是通过呼吸道飞沫途径传播,病人是唯一的传染源。患病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第二次发病者极少见。未患过麻疹又未接种过麻疹疫苗者普遍具有易感*,尤其是6个月~5岁幼儿发病率最高(占90%)。

《传染病的预防措施措施》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第3篇:传染病的预防措施有

随着夏季来临,气温和湿度升高,部分传染病如手足口病、流行*乙型脑炎、霍乱、细菌*痢疾、伤寒和副伤寒、猩红热、流行*腮腺炎等传染病进入高发季节。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传染病的预防措施有,欢迎大家参考借鉴。

夏季传染病防控原则

预防夏季高发疾病,专家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是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搞好饮食和个人卫生,防止病从口入,饭前便后要洗手,不吃*变质变味的食物,喝开水不喝生水,不吃生冷不洁食物,生熟食品要分开,不吃苍蝇、蟑螂叮爬过的食物;

二是搞好粪便管理,清除垃圾,疏通污水沟,消灭蚊蝇孳生地,消灭苍蝇、蚊子、老鼠、蟑螂四害,防止蚊虫叮咬;

三是生活及办公场所要勤通风,一旦患病后要自觉隔离,避免出入公共场所,托幼机构应该加强晨、午检,患者污染的器具应该煮沸和洗烫消毒;

四是对于可以通过接种疫苗预防的疾病,要及时全程接种疫苗,提高自身免疫力;

五是关注当地卫生行政部门发布的信息,出现可疑症状及时到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定点医疗机构进行正规检查和治疗。

常见传染病及预防措施

(一)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一种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以临床症状命名的传染病,常见的肠道病毒为ev71型和coxa16型,5—7月份为高发季节。手足口病传播途径较多,人群普遍易感,以婴幼儿和儿童等5岁以下人群多发。手足口病感染初期一般表现为发热伴手、足、口、臀部皮疹,极少数重症病例早期可能没有皮疹,而表现为嗜睡、呕吐等症状,并进而出现嘴唇青紫、呼吸困难等症状,严重的可导致死亡。

防治措施:专家提醒,绝大多数手足口病患儿可以居家隔离治疗,经过一周左右的时间会自愈,但要密切观察患儿病情,当患儿出现高热不退,或出现头疼、精神差、表情淡漠、肌阵挛、呕吐等重症病例的临床表现时,要立即到医院救治。预防手足口病要注意培养儿童良好的卫生习惯,勤洗手,注意开窗通风;避免和有发热的病人接触,避免到人多拥挤的场所;注意儿童营养提高抵抗力。

(二)细菌或病毒*腹泻病

常见的细菌*腹泻病有霍乱、菌痢、伤寒和副伤寒等,病毒主要有肠道病毒、轮状病毒等。一年四季均可发病,夏秋季节高发。

防治措施:预防腹泻病的主要措施是“把好一张口”,防止病从口入,做到五要五不要。

五要:饭前便后要洗手,买回海产要煮熟,隔餐食物要热透,生熟食品要分开,出现症状要就诊。

五不要:生水未煮不要喝,无牌餐饮不光顾,腐烂食品不要吃,暴饮暴食不可取,未消毒(患者污染)物品不要碰。患者排泄物污染的厕所、餐具、地面、地拖、门拉手、衣物,要使用漂x粉、漂白精、过氧乙*、戊二醛等进行消毒。专家提醒公众注意,出现腹泻症状,只要及时就诊,一般会很快治愈,切忌随意使用抗生素。夏秋季在霍乱疫区内或去过霍乱疫区,若出现腹泻症状,尤其是剧烈的无痛*水样腹泻,应马上就诊,与霍乱感染者一起就餐或密切接触的人也应做相应检查,以确定是否感染。

(三)猩红热

猩红热是由溶血*链球菌引起的小儿常见的急*呼吸道传染病。传染源为病人和带菌者,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偶可经接触传播。人群普遍易感,儿童少年多发。以发烧、咽颊炎、典型的皮疹、杨梅舌为主要症状。

防治措施:在流行季节搞好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经常通风换气和湿式扫除是做好猩红热防控的关键。家长要尽量少带儿童去公共场所,托幼机构应加强晨、午检,发现患儿应立即隔离治疗,患儿所污染的器具应煮沸和洗烫消毒。

(四)流行*腮腺炎

流腮是由流行*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传染病,在学龄前儿童中广泛流行。其主要临床特征为腮腺肿大,也可侵犯睾丸、卵巢、中枢神经系统,发生严重并发症。

防治措施:为预防流腮,适龄儿童应及时接种含流腮成分的疫苗,如麻腮或麻腮风疫苗。平常还应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房间或教室要经常开窗通风换气,保持室内空气清新。感染流腮后要进行隔离治疗,隔离期限一般认为应从发病始至腮腺肿大完全消退为止,约3周。被患者污染的饮食用具应煮沸消毒。

(五)流行*出血热

又称肾综合征出血热,是由鼠类携带的汉坦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急*传染病。主要传染源和寄生宿主是小型啮齿类动物。我省的传染源主要是野栖的黑线姬鼠、大仓鼠和背纹仓鼠,家栖的褐家鼠、小家鼠等。本病男女老幼均可感染,尤以20—50岁青壮年发病居多。

本病临床症状主要有发烧、出血和肾脏损害三大特征,发热病人高烧可至40℃,持续3—7天。典型的出血热临床表现有五期经过: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和恢复期。严重者可并发尿毒症、肾功能衰竭、颅内出血、肺水肿、脑水肿等,可导致死亡。

防治措施:流行*出血热的防控应以科学防鼠灭鼠、预防接种和健康教育为主,一旦误食鼠类污染的食物或被鼠类咬伤或抓伤,要及时清理伤口并及时接种出血热疫苗。治疗强调“三早、一就、三把关”,即早发现、早休息、早治疗,就地处理,把好休克、少尿、出血关。

(六)布鲁氏菌病

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菌引起的变态反应*人畜共患传染病。人主要是由于接触患病的牲畜或污染物而感染发病,能引起全身多个系统的损害,特别是骨关节。该病主要表现为发热、多汗、全身乏力、关节和肌肉疼痛,有的还会出现肝脾大、睾丸肿大等,严重的可丧失劳动能力。

预防措施:加强家畜的管理,做好经常*的家畜卫生处理和检疫;病畜应隔离饲养、治疗,病死的牲畜要深埋或烧毁,不可食用;要搞好个人防护,主动接种疫苗,不食生肉和半熟的肉;各种动物奶应煮沸消毒后食用;腌肉应煮熟后食用;在该病流行期或疫区购买的动物皮毛物品要进行消毒处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