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主义心理治疗》导论

《存在主义心理治疗》导论

  存在主义观点强调着在个体面对存在的既定事实时引发出来的冲突。《存在主义心理治疗》导论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一章 导论

  存在主义:一种动力性心理治疗

  存在主义心理治疗是动力性心理治疗的一种形式。动力性源自希腊语“dunasthi”,意思是“有力量或者权力”。在心理学领域,弗洛伊德提出了心理功能的动力性模型,这个模型假设,在个体的内部具有冲突性的力量,无论是适应性的还是心理病理性的思想、情感和行为,都是这种力量冲突的产物。这些力量存在于意识的不同层面,事实上,有些是完全无意识的。

  个体的心理动力学包括了在其内部运转的多种无意识和意识的力量、动机以及恐惧。存在主义心理治疗作为一种动力性心理治疗的方法,它区别与其它动力性心理治疗的关键在于对以下两个问题的回答:

  哪些力量、恐惧和动机处于冲突之中?

  内在意识和无意识之间斗争的内容是什么?

  弗洛伊德派心理动力学认为,个体面临的冲突有多个层面:两种对立的本能(自我本能和力比多本能,也叫性本能和死本能);本能与环境要求的冲突,即本能与超我的冲突;儿童被迫要协调即刻满足的内部压力与要求延迟满足的现实原则。为本能所驱动的个体就这样处于与这个世界的争战之中,因为这个世界阻碍着与生俱来的攻击欲望和性欲望的满足。

  新弗洛伊德派则认为,人不是被本能驱动并预先设定好程序的。儿童的基本需求是寻求安全—寻求人际接纳和赞许,所以,与提供安全的重要成人的互动性质决定了他们的性格结构。儿童有着巨大的内存能量、好奇心、身体的无邪、与生俱来的成长潜力,以及排他性地占有所爱成人的愿望。这些品质并不总是与周围重要成人的要求相一致,而核心的冲突存在于这些自然的成长倾向以及儿童对安全和赞赏的需要之间。

  存在主义观点强调一种不同类型的基本冲突:在个体面对存在的既定事实时引发出来的冲突。存在的“既定事实”,是指某些终极关怀、某些人之所以为人的必然特质,本书涉及四个终极关怀:死亡、自由、孤独和无意义。个体与这些生命真相的正面交锋,构成了存在主义动力性冲突的内容。

  存在主义心理动力学

  存在主义心理动力学就是指这种四既定事实,这些终极翔,以及由它们而产生的意识和无意识的恐惧和动机。

  死亡。最显而易见的、最容易理解的终极关怀就是死亡。我们现在存在,但总有一天,这种存在会终止。这是一个恐怖的真相,能引发我们巨大的恐惧。用斯宾诺莎的话来说,“每一事物都在尽力维持自身的存在”,而存在的一个核心冲突就是,对死亡必然性的意识与继续生存下去的愿望之间的张力。

  自由。从终极层面上来看,自由是与忧惧偶联在一起的。在存在的意义上,个体对他自己的世界、生活设计、选择以及行为负有全部责任,也就是说,个体是自己世界的创造者。“自由”在这种含义上,带有一种可怕的暗示:它意味着在我们所站立的地方并不坚实—什么都没有,是空的,无底深渊。所以,存在主义一个关键的动力性冲突就是,我们无根基的处境与我们对根基与结构的渴望之间的冲突。

  存在性孤独。这里的孤独不是伴随着寂寞的人际性孤独,也不是个人内心的孤独,而是一种根本性孤独。无论我们之间变得有多么亲密无间,仍然存在一个最终无法逾越的鸿沟;我们每个人都是独自一人进入这种存在,同时也注定要独自离开。一方面是我们对自身绝对孤独的意识,另一方面是对接触、保护的渴望,以及成为一个更大整体的一部分的愿望,存在性冲突就是这两个方面之间的张力。

  无意义。第四个终极翔或存在的既定事实是无意义。如果我们注定得死,如果我们构建我们自己的世界,如果每一个人最终都是独自一人身处于一个无关紧要的世界之中,那么生命有什么意义?然而,一个人自己创造出来的意义能否坚强到令其能容忍生活?人类这种生物,却被投入到本身无意义的宇宙之中,于是,存在的动力性冲突便从进退维谷的境地中滋生出来。

  存在主义心理动力学:普遍特征

  动力性的存在主义方法保留了弗洛伊德所概括的基本动力性结构,但从根本上替换了内容。

  旧有的公式:驱力 --- 焦虑 --- 防御机制

  替换的公式:对终极关怀的觉察 --- 焦虑 --- 防御机制

  两个公式的拥有四个相同的假设:

  焦虑是心理病理的推动力;

  某些意识和无意识的精神操作是为了处理焦虑而发展起来的;

  这些精神操作(防御机制)构成了心理病理;

  尽管防御机制提供了安全,但它们也总是限制了成长和体验。

  它们的不同之处在于,弗洛伊德的公式在顺序上始于“驱力”,把人视为一个受本能驱动生命;而存在主义的框架始于深邃和恐惧,把人视为怀有和痛苦的生命。存在主义心理治疗认为,如果治疗师持后一种观点的话,他在治疗上将拥有更好的着力点。

  存在主义心理动力学:深层问题

  存在主义动力学与弗洛伊德及新弗洛伊德学派的动力学之间,还有另外一个主要差异,即对“深层”的定义。

  对弗洛伊德来说,最深层的冲突意味着最早的冲突,那里是个体生命中最早期事件的心理残余。举例来说,焦虑的“根本”来源被认为是最早的性心理灾难:分离和阉割。

  存在主义动力学并未执着于发展模型。要从存在主义的观点做深层的探索,并不意味着探索过去,而是意味着拂拭掉日常的担忧,深刻地思索个人的存在处境。这意味着跳出时间之外来思索,思索我们的双脚与立足之处之间的关系,思索我们的意识与周围空间之间的关系。这并非意味着思考我们以体积方式成为现今的样子,而是思考我们到底是什么样子。

  存在主义心理治疗的领域

  存在主义心理治疗没有正式的学派,没有机构组织,也没有正式的学会。然而,它确实有一个宗谱,有几个疏散的亲戚,还有一些家族友人。

  存在主义哲学:故乡

  哲学中有一种存在主义的“传统”,还有一个正式的存在主义哲学“学派”。1840年代,丹麦人索伦·祁克果发表了几本重要的存在主义专著,被视为是存在主义哲学的起点。但他的文章并未被翻译成其他文字,所以影响有限。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存在主义哲学才找到肥沃的`土壤,由马丁·海德格尔和卡尔·雅思贝尔斯才开始浇灌。存在主义治疗与存在主义哲学学派的关系,很像临床药物治疗与生物化研究之间的关系。哲学家和治疗师的任务是解除潜抑,使人重新认识自己从一开始就知道的事情。最重要的哲学家和治疗师都必须鼓励人向内心看,关注自身的存在处境。

  存在主义精神分析:故国的亲戚

  存在主义精神分析师反对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取向的许多基本信条,他们主张,如果用一个图式来解释所有个体,就会忽略特殊个体的独特经验。他们认为,精神分析必须从现象学的角度来处理病人,即必须进入病人的经验世界,倾听那个世界的现象,不带有会歪曲认识的预先假设。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浮华的美国亲戚

  学院式心理学在1950年代之前,一直由两个主要思想学派所主导,科学的实证行为主义和弗洛伊德学派的精神分析。一些人格心理学家越来越不愿受限于行为主义和精神分析学派,认为这两个关于人类的思想体系取向,都排除了人之所以为人的一些重要特质—例如选择、价值、爱、创造力、自我觉察、人类潜能。1950年,他们正式建立一个新的思想学派,称之为“人本主义心理学”。

  人本主义心理学反对决定论,强调自由、选择、目的、价值、责任,致力于认识每一个体独一无二的经验世界。这些看似很像存在主义的观点,但二者所强调的重要有一个根本性差异。欧洲的存在主义传统一直强调人类的限制和存在的悲剧方面,而美国的人本主义则浸浴在开阔、乐观、无限视野和实用主义的时代精神之中。存在主义强调限制,强调面对并接受自己对不确定性和虚无的焦虑感。而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则更多谈论潜能的发展、高峰体验、自我实现,以及人与人的相遇。

  除了哲学家、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和人本取向的精神分析师之外,存在主义治疗的谱系还包括另一个重要的构成部分,就是伟大的作家。他们探索并阐述存在的应该是,不输专业同道,这其中包括陀思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卡夫卡、萨特、加缪等。伟大的文学作品之所以能流传下来,是因为读书心中会有某些东西跳出来,拥抱书中的真理。伟大的文学作品还教会我们认识自己,因为这些作品真实尖锐,就像所有临床资料一样真实。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