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之《存在主义心理治疗》存在主义心理治疗读书报告
读书笔记之《存在主义心理治疗》
存在主义心理治疗隶属于心理治疗一个流派之中,与人本主义心理治疗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读书笔记之《存在主义心理治疗》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读了这些年,最喜欢哪本书,一时答不出来,细一想,可以说出来好几本。为什么要读书,原来只因寂寞,只因不会玩。
就这么读了下去。去年,老师说:你要辨识你读下去的是什么?
带着这个提示,带着自己为什么要读书的追问,断断续续依旧读着。近2年,追看欧文.亚隆的书,从《在生命最深处与人相遇》开始,读到他的专业书籍《存在主义心理治疗》花了2个月时间,读完,发觉,找到一个读书的原因:治病,治自己长久以来的心病。
走路说过,读书需要有一个输出的过程,前一阵在一篇文章里也看到,笔者大学受训时,老师要求一本1000页的书,一周读完,浓缩成10页,再浓缩成1页。关于这样的输出过程,2023年寒假做过一次,长长的假期,没有什么事情可做,写了一篇读书笔记邮件发给当时的团队伙伴,过程用时很长,但却很快乐。
所以当这本513页的书,用了2个月啃完后,跟自己约定,写一篇笔记吧。
以上是以为记。
存在主义心理治疗隶属于心理治疗一个流派之中,与人本主义心理治疗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存在主义,人本主义又与哲学、文学等分不开,在我看来,存在主义是关于人的关怀的主义。
存在主义心理治疗在四大框架下运行。
死亡、自由、孤独、无意义。力图透过这些终极的生命关怀寻找到人的生命动力,在没有意义,人终将逝去,所有一切都会虚空,自由核心是完全的自我负责与创造的本质下,与人一起创造生活。存在主义心理治疗将治疗师与人的关系视为治疗的关键,病人与治疗师之间的关系重现是病人与其他人际之间互动的缩影。人际关系是人成为现在的样子的加速器。
(1)死亡
长大成人,选择,与他人分离,都意味着面对孤独与死亡。
担心别人显然不是担心自己。
恐惧是害怕某种事物,而忧虑是害怕没有事物。
青少年比其他年龄段的人表现出更高的死亡焦虑。
治疗师必须使病人能够回忆起创伤,并表达被扼杀的情感,,,以帮助病人再度体验原初引发问题的记忆,并以言语和行为表达情感。
人可以面对它、恐惧它、忽视它、压抑它、但却无法摆脱它。
很小的孩子缺乏语言能力,这是成人试图理解孩子内心体验时难以克服的障碍。
保持沉默的背后有一个公认的逻辑是:不知道的事就不会伤害人,然而儿童对不知道的事会加以虚构。
我们每个人从早先的儿童到长大成人,都紧紧抓住一个非理性信念,那就是自己是具有独特性的。极限、衰老、死亡,这些可以适用在他人身上,但对我来说不适用。人在内心深处相信自己是不会受伤,不会毁灭的。
对我们每个人来说,生命初期都是极端自我中心的时期,自己就是全世界,和其他客体或生命之间是没有界限的。每一个念头都不需要个人努力就能得到满足,想法能产生实际结果。人与生俱来有一种特殊感,并将这种现成的信念当做盾牌来对抗死亡焦虑。
希望被他人发现、被他人保护、被他人拯救、而非主动去寻求帮助,主动策划对自己的救援。
展现出自己照顾自己的勇气和能力。
勇气就这样引发了被称为人类天性的努力,争取能力,效果,权利和控制。
别人常常批评他以自我为中心,但直到他自己发现这一点时,他才深切体会到它(所有重要的真理都是如此)。
害怕作为一个单独的个体面对生命。
投入生活的人注定会焦虑。
大部分人都不了解自己信念系统的结构,直到这个信念系统无法达到它的目标。
治疗就像生活一样,不可避免的基调是个人的努力和独自的存在。
个体的一生都在试着满足内心的两种需求:一方面是独立自主,另一方面是被保护和与他人融合,同时又需要面对这两者的内在的恐惧。
他们不再把生活推迟到未来的某个时刻,他们认识到,一个人能真正生活的只有当下,事实上,人不可能比当下活的更久,当下一直伴随着你。
你是你自己,你的核心特质,围绕着它画一条线:所有在线外的事都不是你,他们都会消失,问你仍将存在。
从青春期进入成年的过渡期,常常是格外艰难的。青春期有一组临床综合征,称为“生命的恐惧”,它的表现包括明显的疑病症状和思维固着于身体的衰老,时间的飞速流逝,以及死亡的无可避免。
不确定性一直存在,所有人都必须学习与之共存。
结语:死亡无法避免,所有人都要与之共存,亚隆的另一本书《直视骄阳》专门论述死亡,面对死亡的态度可以救赎人类。我们都会死,死之前做的事将构成我们自己,所以,勇敢做吧!
(2)自由
将“我不能”换成“我不愿”。
心理治疗的目的是将病人带到能够做出自由选择的境地。
责任意味着个人原创,意识到责任等同于意识到自己是自我、命运、生命中的困阻和感受的创造者,也是个体自身痛苦的创造者。
也要为不作为负责任。
如果这是你真正想要的,你为什么不直接去做呢?
是他自己创造了生活的每一个困境。
一个成熟个体的核心特质就是能够为自己的想法,感觉等负责任。
成熟的成年期必须要承担一种完全,基本,恒久而无法克服的孤独。
人必须拥有相当程度的自我理念,才能面对自己的存在处境和其中必然存在的焦虑。
另一方面是我们决定使生命中的外力形成我们的命运。
人可以选择对这个处境有什么感受,采用什么样的态度,是勇敢,坚忍,宿命,费尽心机,还是恐慌。
一个人面对自身处境的态度才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关键。
相关治疗的最终目标是帮助病人重新分析他们认为不可变的因素。
人通过实现自身的命运,通过实现潜在的可能,获得自我肯定。
但我们限制自己不去经历很激烈很敏锐的生活,也不实现自己的潜能时,我们为自己未被使用,没有活过的生命感到内疚。
可能自我和实际自我之间的差别会导致强烈的自我轻视,而这种自我轻视会贯穿人的一生。
因为生命中没有做到事而导致内疚。
愿意成为自己。
知而不行,就是完全不知。
改变是心理治疗的职责,而治疗的变化必须表现在行动上,不是表现在知道,打算和梦想上。
心理治疗的目的是把病人带到能够做出自由选择的境地。
没有整个人的自由,怎么可能有部分的自由。
意志的本质就是支配的思想。
意志它传到着决心和承诺,作为动词,意志有决定的意思,作为助动词,它表示未来时态。
没有其他人能为某人改变他的世界,如果一个人想要改变,他就必须主动的改变。
我知道充满活力,原动的部分深嵌于机器内部,我围着它团团转,试图从远处影响它,拨弄它,朝它念咒施法,或是进行我认为能够影响它的仪式,这些仪式需要巨大的耐心和盲目的信心。
在某些时刻,病人必须面对自己的真正的愿望,必须对某种进程做出承诺,必须做出一种立场,必须有所选择,必须肯定某些事而否定另外一些事。
人有开始的能力,因为他自己就是一个起点。
如果一个人了解自己的渴望,他才能为自己而行动。
在愿望和行动之间需要对自己做出承诺,需要限令自己为此事全力以赴。
做出决定意味着将有行动跟随,如果没有行动发生,那就表示没有做出真正的决定。如果有愿望而没有行动,那就表示没有真正的意志。
一个不能感受的人,别人不会注意他。他存在于寂寞状态之中,不仅切断了自己的感受,也切断了别人的感受。
丢掉你的头脑,进入你的感受。
个别重大决定的结果,而是由一生中无数的选择和放弃所塑造的。
心理治疗的改变并不是由个别重大且刻意的决定所构成,而是多次决定的渐进过程,每一次决定都是为下一次所做的准备。
有一个是,就必然有一个否,决定一件事意味着放弃其他的事。
放弃始终伴随着决定,人必须放弃其余的选项,通常放弃之后,它就再也不会回来了。
决定挑战了个体的个人独特性的信念,在一定程度上,决定迫使一个人接受自身的责任和存在性孤独,并且威胁着人的终极拯救者信念。
决定是一种孤独的行动,并且是我们独立的行动,没人能为我们做决定。
存在性内疚定义为来自违抗自己,它源于懊悔,源于对自己毫无生机的生命和自身尚未开发的可能性的觉察。
责任是把双刃剑,如果个体接受自己对人生处境的责任并作出改变的决定,就暗示着个体要独自为过去无法改变的悲惨生活负责,也暗示着很久以前本来就能够改变。
人无法让时光流逝,人只能通过改变未来以补偿过去。
逃避决定最常见方法就是拖延。
决定是痛苦的,因为深入思考的话,决定让我们每个人面对的不只是自由,还有根本的孤独,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是独自为自己的生活处境负责。
人类对自由一直抱着非常矛盾的态度,虽然他们为自由浴血奋战,却又迫不及待的找机会把自由交给集权制度,因为他们就卸下了自由和决定的重担。
如果个体参与了做决定的过程(即民主过程),他就会为决定的施行负责任。
人与生俱来的本质特征是驱力,它指向自我实现,控制自己的环境,以及成为自己所能成为的人。
为了得到他们真正想要的,他们必须改变,每个人都有改变的力量。
除非我们主动改变,否则改变不会发生。没有什么人能改变我们或者为我们改变。
放弃那些无法实现的,破坏自身整合及自主的需要。
尽管改变的决定可能是在极短时间内做出来的,然而为改变所做的准备工作常常要花费好几个月,甚至数年。
因为她害怕独自面对生活。
因为她没有做好听到它的准备。
个体有责任,群体同样有责任,很多人为别人的行为和感受承担了过多的责任和内疚。
知道别人成长的历程,对于了解这个人,通常有不可或缺的助力。
总结:自由命题下的责任,意志力。完全的投入自己的命运中,创造它,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人面对自身处境的态度,态度之上,责任和意志力帮助人自我实现。自由的深处是空无一物。
(3)孤独
自我创造的行为本身蕴含着深刻的孤独感。
我并不害怕,那群星间的虚无,没有人居住的星际,它就在我心里,恐吓我的,是我自身的荒原。
因为存在的核心是虚无。
那些我们一直以为理所当然的其实只是虚无,所有的事情都可能变化,所有被我们珍视的、被看做是固定不变的东西都可能消逝,没有坚实的.地面,我们无论在哪里都无法真正“立足于世”。
兰克认为,成长的过程就是分离的过程,自主的过程,自我依靠的过程,自立的过程,个体化的过程,成为自己的过程,是独立的过程。
不分离意味着不成长,而分离和成长的代价是孤独。
成为一个个体就必须承担全部的,根本的,永恒的,无法克服的孤独。
当一个人成为独立的个体时,就要孤独的站立,面对这个世界所有的危险和强大势力。
对存在孤独的恐惧是许多人际关系背后的驱力,也是移情现象背后的重要心理动力。
关系的问题也就是共生融合与分离的问题。
人必须和他人分离才能体验隔绝,人必须独自一人才能体验孤独。正是因为面对孤独才能让一个人和另一个人深刻地,有意义的彼此关联。
人可以接纳一部分孤独,勇敢的承受它,至于剩余的孤独,人会试图放弃单一性,进入与他人的关系中,他人可能是自己很像的人或者是某种神圣的对象。
我相信如果我们承认自己的存在是孤独的,并且毅然的面对孤独,我们就能够真正的去爱他人。
如果一个人和另一个人真正的建立关系,就必须真正的倾听对方,抛弃所有对对方的预设和偏见,容许自己受到对方反应的影响。
对话就是单纯地把自己的整个存有转向他人。
人类的普世冲突是人想要成为独立的个体,可成为个体有需要人忍受可怕的孤独。
不被人爱的问题很多时候源自无法爱人的问题。
不要分析,不要自我反省,试着向他人展现自己,试着进入他们的经验世界。试着打开自己,不要问为什么。
关系如何能够在孤独的深渊上架起桥梁,人通过与另一个人的相会而被改变,即使只是一个短暂的相会。
那些愿意持续的,以真诚的方式对待他人的人,会因为在内心世界容纳其他人,而淡化存在的焦虑。他们能够因为爱去接触他人,而不是因为匮乏而抓紧他人。
要明白哪些是无法从他人处获得的。
不管我和他人有多亲近,我必须独自面对生命。
我们都是黑暗海洋上行驶的孤独船只。我们可以看到其他船上的灯光,虽然我们无法碰触这些船。但是他们的存在以及处境的相似给我们提供了莫大的安慰。
孤独并不是与他人分离,或是造成自我的分裂或破碎,而是扩展个体的完整性,觉察力,敏锐度和人性。
成为人意味着孤独,一个人的成长,意味着探索新的安住于孤独的模式。
家庭越是有问题,子女就越难离家。他们没有做好分离的准备。用黏住家庭当作对抗焦虑的手段。
意识到自己不仅仅和他人是分离的。而且在最根本的层面上说,和世界也是分离的。
对另一个人的真正关爱意味着关心对方的成长,并把某种东西带入对方的生命中。
要想完整的体验另一个人,就必须把自己向对方敞开,如果能以一种开放和诚实的方式参与对方,就会把对方体验为正在回应这种参与的人。
总结:完全的认清人的存在本质的孤独,人与人都一样,真正的爱自己与别人。
(4)无意义感
他想知道搬砖头的目的是什么,从这一刻起,他再也不能满足于以前做的事情。
我不能找到一个答案,我急切的需要回到这类问题,否则我就无法生活,可是没有答案。
心理治疗师启蒙运动的产物,它追求的目标一直是无所畏惧的自我探索。
人构成了自身,自己的世界以及在这个世界中自身所处的情境。不存在意义。在宇宙中没有宏达的设计,没有指导生活的原则,除非个体自己创造这些原则。
人不能期望完全了解一个意义,因为意义处于超越人类理解能力的维度之上。
现代尘世的人类面临的任务是在没有外在坐标指引的情况下,找到生命的方向。人们如何能够构建自身的意义,而且这个意义要足以支撑个体的生命?
作为个人只有有尊严的面对荒谬,才能够获得意义。世界本身的无意义要通过反抗来超越。这是一种对自身处境高傲的反抗。
勇气,高傲的反抗,齐心协力,爱以及尘世的圣洁。
除了自己的规则,我永远不会有其他规则,每个人必须寻找自己的路。
人的生活始于绝望的另一端。
走向我们自己,越过河流和山川。
这其中最重要的是参与。
人意识到必须创造自己的意义,人后人必须全然投入去实现这个意义。
人完全浸入生命之流中是既美好又正确的。
生命是一个礼物,接受它,打开它,赞美它,使用它,享受它。
美好的价值本质上已经存在于个体内心,如果人信任自己的本来智慧,就能够直觉的发现这些价值。
个人从自己开始是为了忘记自己,让自己沉浸在世界中。一个人了解自己是为了不再将全幅心神贯注在自己身上。
无意义感其实和空闲,安逸紧密相关。
空余时间的问题在于它把自由强加给我们。空余时间让人意识到自己其实什么都不想做。
现代人的困境就是人无法听从本能知道自己必须做什么,也无法根据传统了解自己应当做什么。人自己也不知道自己想要做什么。
人无法一再的重新作出决定,因为一些更主要的决定会为接下来的决定提供一个原则框架。如果不能这样的话,生活就会完全消耗在试图作出决定的混乱之中。
叶芝抱怨到:当我想到所有我读过的书,听到过的智语,带给父母的焦虑,当我想到我所有的期望,我的生命之称上的所有有分量的生活,我感到它们似乎都是为某种从未发生过的事情做准备。
东方世界从来没有假设生命存在一个目的,或者有一个问题要解决。相反,生命是需要被体验的神秘。存在没有目标,而只是纯粹的旅程。生命只是存在着,我们则恰好被投入其中,生命不需要理由。
人生重要的是成就和完成某件事。
和孩子的接触帮助病人以不同的方式看待自己和自己的过去。
自我觉察,跳出自身视角,从远处看自己的能力是人类最有价值的特质之一。
意义,就像快乐一样,不能直接求得。意义感是参与生活的副产品。人生问题的解决之道,是让这个问题消失。
不管是什么带来了无意义感,治疗的答案就是参与。
追问生命的意义并无教益。人必须让自己沉浸在生活的洪流之中,让疑问随水流逝。
总结:无意义感是人生本质,不用追问,参与生活,创造意义。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