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翻译中的归化和异化:归化和异化翻译理论范文三篇
除了语言层面,归化和异化还有一个文化层面,即在处理文化负载的概念时应该采取什么策略,是保留还是修改。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文学翻译中的归化和异化:归化和异化翻译理论的文章3篇 ,欢迎品鉴!
文学翻译中的归化和异化:归化和异化翻译理论篇1
摘要:纵观文学翻译史,已有了两千多年的历史。在这期间,不管是翻译家还是翻译理论都是层出不穷,真可谓“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本文主要从归化和异化的源头――直译和意译,理论界定,以及历史发展三方面对归化和异化进行了介绍。
关键词:归化;异化;直译;意译
中图分类号:H0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23)02-0195-02
一、归化和异化的源头――直译和意译
直译,对应的英文词是LiteralTranslation.意译对应的英文词是FreeTranslation.早在公元前3世纪,罗马学者对希腊作品采取逐字逐句的翻译方法,力求照搬原文风格。这种理论应该称得上是最早的直译了。而意译的提出是早在公元前一世纪,古罗马翻译理论家西塞罗就提出,翻译家必须照顾译语读者的语言习惯,用符合译文读者的语言来打动读者或听众。翻译要传达的是原文的意义和精神,并非原文的语言形式。由于各种语言的修辞手段“彼此有相通之处”,翻译中做到风格对等是完全可能的(谭载喜,1991:24)。紧随其后的贺拉斯在翻译理论上也深受西塞罗的影响,坚持翻译应该“意义对意义”(senseforsense)再后来被誉为西方四大权威神学家之一的哲罗姆也提出了极有见地的翻译理论和切实可行的翻译原则。他强调各种语言的形式差异,主张在翻译中应避免逐字对译,翻译应忠实原作的内容。虽然当时对直译和意译没有明确的定义,但当时的理论无疑构成了直译和意译最初的含义。
许多学者认为直译与意译是归化和异化的源头,并且常常把它们放在一块来讨论。著名学者王东风就在“归化与异化:矛与盾的交锋”一文中就对它们作过深入的探讨。他认为:直译与意译之争延伸出了归化与异化之争,但他没有将它们简单地归于一类,而是指出:虽然归化和异化可看成直译和意译概念的延伸,但跟直译与意译相比,还是存在一定的差异。因为直译和意译只是单纯的语言层面的讨论,而归化和异化则由语言层面上升为文化、诗学和政治层面。换句话说,直译和意译之争的重心是意义和形式问题,而归化和异化之争的重心则是处在意义和形式所隐含的文化身份、文学性乃至话语权利问题(王东风,2002)。
由此可见,直译和意译只是翻译的两种主要方法,所解决的是语言层面的技术处理问题。而归化和异化则解决的是文化,诗学和政治等更深一层的问题,它们既是直译和意译的传承,更是它们的拓展。
二、归化和异化的理论界定
归化(domestication)与异化(foreignization)是对两种翻译策略的称谓。在翻译研究领域首先将这两个词语作为术语使用的是美国翻译学家韦努蒂。韦努蒂(2001)对归化翻译的定义是:“遵守目标语言当前的主流价值,有意对原文采用保守的同化手段,使其迎合本土的典律(canon)出版潮流和政治要求。”韦努蒂(2001)对异化的定义概括起来就是:“偏离本土主流价值观,保留原文的语言和文化差异。”然而,归化和异化概念的雏形最初是由德国古典语言学家翻译理论家施莱尔马赫在1813年的《论翻译的方法》中提出:翻译的途径“只有两种:一种是尽可能作者安居不动,而引导读者去接近作者;另一种是尽可能让读者安居不动,而引导作者去接近读者。”在这里,施氏只是描述了他所说的两种方法,并未授之以什么名称。直到1995年,美国翻译理论家劳伦斯?韦努蒂在其TheTranslation’sInvisibility一书中,将第一种方法称作,“异化法”(foreignizingmethodoralienation),将第二种方法称作“归化法”(domesticatingmethodoradaptation)概括而言,异化法要求译者向作者靠拢,以源语文化为归宿;而归化法则要求译者向目的语读者靠拢,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从这个界定来看,异化相当于直译的延伸,归化相当于意译的延伸,但异化、归化在内涵上更加丰富,在意义上更加深远。
三、归化和异化的发展史
(一)前一百年以归化为主
我国翻译外国文学的初始阶段始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在那个时候,一些西洋文学被零零散散地介绍了进来。甲午战争后,中国愈加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文人志士意识到救国必先强民的道理,开始大量译介西洋小说作为教育民众的工具。在林纾,五光健,苏曼殊等人的带动下,二十世纪头十年头十年成为翻译出版西洋文学的高潮阶段,所译作品虽有一些古典名著,但更多的是侦探,言情小说。在此期间的文学翻译,主要以归化为主。一九一九年,随着“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文学翻译进入了第二个高潮时期。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已经深刻的察觉到了中国文学的落后地位,为引进新的文化因素,他们甚至放弃了遵守目的与文化的语言规范,力求译出“原汁原味”的作品。此时的代表人物主要有鲁迅,郭沫若,茅盾等。这次运动后,翻译界出现了“欧化”主张,借鉴吸收西洋的语言长处,来提高汉语的表现力。鲁迅在提倡欧化译法中发挥了旗手作用。但是无可否认,鲁迅的“宁信而不顺”的翻译主张也产生了不少副作用,导致了一定程度的生硬翻译风。因此,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后期起,中国译坛在翻译策略上出现了一个“逆反应”,归化法再次占据了主导地位。这一时期,具有代表性的翻译家是张若谷,朱生豪和傅东华。
我国的文学翻译的第三次高潮掀起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最初的十余年间,我国的翻译工作者本着为“为革命,为创作服务”的宗旨,在翻译策略上主要体现了以异化为主的策略。最著名的代表人是董秋斯,卞之琳二人。然而,虽然异化策略在此时有所盛行,但总体上还是弱于归化。对我国文学翻译产生巨大影响的还有傅雷和钱钟书的两个重要论点。即傅雷的“神似”和钱钟书的“化境”。正是在傅雷,钱钟书的这些翻译观的指引下,我国建国后的文学翻译家大多追求“神似”,向往“化境”,力求使自己的译文读起来不像译作,更像写作。纵观整个翻译史,除了五四后的十多年以外,我国头一百年的文学翻译基本上都是以归化为主。
(二)二十世纪末对归化,异化的重新认识
二十世纪末期随着文革的结束和改革开放的到来,读者的阅读兴趣也随着时代的改变而改变,他们要求更加贴近生活的作品,因而对于西方文学有着近乎着魔的疯狂,有一次输入西方文化的高潮被掀起了。20世纪最后20年,中国翻译界受西方翻译理论的启发,对异化、归化进行了重新思考,异化译法开始受到重视。在改革开放期间,不仅翻译理论界对异化译法有了新的认识,文学翻译工作者中也承认异化与归化并不是相互排斥的对抗性概念、而是互为补充、相得益彰的翻译策略和方法,这可参考孙致礼教授“中国的文学翻译:从归化趋向异化”(《中国翻译》,2002)和蔡平的“翻译方法应以归化为主”(《中国翻译》,2002)两文。甚至现在有学者还认为“译文中异化和归化的表达方式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在某一时期被认为是异化的表达法,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的发展,有可能成为译语的一部分,看不出异质的因素了。”(蔡平,2002)
随着全球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以及各民族之间了解的加深,各种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也日趋明显,文化“异”的成分似乎也在逐渐淡化。从哲学的角度看来,归化与异化是矛盾的两个方面,依据矛盾对立统一规律,它们二者不仅是对立的,更是统一的。由此看来,二十一世纪的文学翻译仍将是归化和异化的继续发展
(三)二十一世纪的文学翻译以异化为主
也有学者认为二十一世纪的文学翻译是异化为主。因为过去曾经出现过不少偏向目的语,照顾读者的优秀译本,而偏向原文、迁就原作者的译文往往很难获得读者的赞同。当然,这只是个别学者的观点和看法。我国的著名翻译家孙致礼先生在《翻译的异化与归化》一文的最后说道:“在二十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归化翻译占据着主导地位;但是到了二十一世纪,局面将会有所改变,随着国际间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随着各国人民之间的不断经沟通,向作者接近的异化译法将越来越广泛的被应用,与归化译法取得平衡,甚至可能占据上风。”(1999:36)。他相信二十一世纪的文学翻译将真正成熟起来,而这成熟的主要标志之一,就是注重异化;而异化的核心,就是尽量传译原文的异质因素,保留“原汁原味”。
四、结语
归化或异化策略其实都是一种翻译手段,翻译策略,而并非翻译标准。翻译标准只能有一个,而翻译策略和手段可多种多样。另外,他们并不是绝对的,而是对立统一,相辅相成的。不管译者在翻译实践中采用“归化”,还是采用“异化”,应根据在翻译中涉及的多种因素,如具体的语境、翻译的目的、译入语的包容度、文学作品、作家、译入语读者的接受效果、民族的思维习惯以及不同文化趋同程度的具体情况进行取舍。但采用这两种翻译策略时一定要把握好“度”,万不可“顾此失彼”,亦或“过犹不及”。
参考文献:
[1]谭载喜.西方翻译简史[M].北京:商务出版社,2000.
[2]王东风.归化与异化:矛与盾的交锋[J]中国翻译,2002(5).
[3]蔡平.翻译方法应以归化为主[J].中国翻译,2002.
[4]孙致礼.中国的文学翻译从归化趋向异化[J].中国翻译,2002(1).
文学翻译中的归化和异化:归化和异化翻译理论篇2
摘要:归化和异化是翻译中处理文化差异的两种策略,它们不是互相排斥的对抗性概念,而是互为补充的重要翻译策略和方法。本文通过散文《绿天》中的某些句子翻译,对比分析标准译文和本人译文的优劣,从而用辩证的观点说明:文学翻译中散文的翻译应根据具体语境灵活运用两种策略。
关键词:翻译;归化;异化;散文翻译
语言是认知的工具,也是文化信息的载体,它能反映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政治经济、物质文化、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语言决定了不同民族的不同的思维方式、行为及语言的表达方式。各种语言交流过程中产生了翻译,特别是文学翻译是运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巧妙地表达出来的语言活动,因此,这必然要求译者对于两种语言的异同和文化差异有足够的了解和掌握,从而在文学翻译中不至于误译,或者错误传达原作者思想。
一、散文的特征和翻译
狭义的散文指与文学文体中的小说、戏剧、诗歌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根据形式的不同散文可以分为抒情散文、叙事散文、杂文、小品、随笔、游记等。从其内容看,散文可分为以叙事为主的散文和以咏物抒情为主的散文两类。而散文的基本特征就是形散而神不散。“形散”是指散文的外在形式包括取材范围广泛、其形式、技巧等表现手法自由灵活;“神不散”是指散文所要表达的主题必须明确而集中。散文常常被成为“美文”。其体现在其文辞之美、韵致、意境之美。具体来讲,散文翻译要求译文在意义、形式、趣味、格调等方面力求与原文等质等量。
二、散文翻译中的归化策略和异化策略
1.归化
归化就是改造外来文化,即民族化,本土化。在理论上把语言看做是交际的工具,在实践中令译文读起来通顺,让译文读者读起来像是母语创作,追求译文通顺自然,是一种向读者靠近,以读者为中心的翻译方法。
1.1意译法
意译是当原文和译文在词汇意义、句法结构、文体风格上相差悬殊时,应
不拘泥于原文的形式,使译文能正确地表达原文的思想内容。该翻译方法可以在深入领会原作的精神实质的前提下,不受原作字面形式的束缚,创造性地表达原作思想。以《绿天》中的某些句子翻译为例,一个是参考译文(以下简称译文1),一个是本人的译文(以下简称译文2)
例1:园的面积,约有四亩大小,一座坐北朝南,半中半西的屋子,位置于园的后边。屋之前面及左右,长廊团绕,夏季可以招纳凉风,而冬天则可以在廊子上躺着软椅负喧,这一点,可说是我最中意了。:
译文1:Thegardentookupanareaofabouttwothirdsofanacre,withasouth—facinghouseonthemeritsofbothChineseandWesternstyleslyingtheback.Porcheswerebuiltinfront,andalongthetwosidesofthehouse,offeringanidealplaceforustoenjoythecoolinsummerandreclinebaskinginthesuninwinter.Thisfeaturesatisfiedmemost.
译文2:Theareaoftheparkisaboutfourmuinsizeandahousewithhalfeasthalfwestbehindthegarden.Infrontofthehouseandorso,thereisaspacelongandbroadandcanbecalledtoenjoythewindinthesummer,andlayontheporchchattinginthewinterwhichmakesmesatisfied.
比较以上两个版本,可以看出这一段话翻译中的几个地方:首先是约四亩大小的翻译:第一个版本twothirdsofanacre翻得比较地道,外国人一看就明白园的大小,而我翻得比较直接:亩是中国的计量单位,不是很好理解。其次是坐北朝南、半中半西的翻译;withasouth—facinghouseonthemeritsofbothChineseandWesternstyles参考译文的这个版本很地道,因为坐北朝南是中国的说法,翻译过来应该就是面向南方,还有半中半西翻得很巧妙,用merits概括了既有西方的格局也有东方的格局,而本人的版本则是太直译,没有美感。因此可以看出,在把中国的文学作品翻译给西方读者看的时候,应该考虑到归化策略,其中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意译,让其他国家的读者读起来感觉接近自己的文化理解范围。
例2:这里的空气,是鸿蒙开辟以来的清气。它尚未经过闹市红尘的溷浊,也没有经过潘多拉箱中虫翅的扰乱。
译文1:Theairhereisasfreshasitwasnewlybornwiththebeginningofheavenandearth.Ithasneitherbeencontaminatedbythedustoftheworld,norstirredupbytheevilsinPandora’sBox.
译文2:Theairhereissofreshwhichislikethenewly—formedairwhenthebeingofheavenandearth.IthasnotbeenpollutedbythehumanworldandnotdisturbedbytheevilsinPandora’sBox.
文学翻译中的归化和异化:归化和异化翻译理论篇3
一、归化和异化
作为传统译论的两个翻译原则,归化和异化的争论由来已久。直译和意译所关注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在语言层面处理形式和意义;异化和归化则突破语言因素的局限,将视野扩展到语言、文化和美学等因素。归化和异化主要是针对语言转换过程中两种语言符号的本身结构差异和通过语言形式所表现的文化差异作出的不同处理。归化是在译文中把源语的文化观念和价值观,用目的语中的文化观念和价值观来替代,特别是把原文的比喻、形象和民族地方色彩等用相应的目的语中的比喻、形象和民族地方色彩来替代。而异化是在译文中保留源语的文化观念和价值观,特别是保留原文的比喻、形象和民族地方色彩等。
在西方,对异化的定义有如下几种。韦努蒂认为,异化就是偏离本土主流价值观,保留原文化的语言和文化差异。韦努蒂提出“阻抗”式翻译,即异化的翻译策略,使译语读者和译者在阅读和写作上摆脱来自强势文化的文化限制。DictionaryofTranslationStudies(翻译研究词典)将异化定义为:在一定程度上保留原文的异域性、故意打破目标语言常规的翻译。我们一般认为,异化是指在翻译过程中采用原文的表达方式,使译文充满异国情调。异化翻译能再现原文的表达方式,不仅丰富和完善了译文的表达力,而且人们更能通过译文了解他国文化,更真切地感受和认识异国他乡,从而实现翻译的本质。具体地说,异化就是不改变原文的文化、语言、文体等特征传达原文的内容,要求读者向作者靠拢,适应原文。
异化论主张直译原文的语言形式,保留构成该语言的文化因子,即所谓保持原语的异国情调;归化论主张以地道的译语表达形式和相应的文化因子进行翻译。这两个翻译原则在文学翻译中运用非常广泛,我们不能武断地评价归化好还是异化好,也不能简单地归纳为该归化时归化,该异化时异化。归化和异化是翻译方法中的一对基本矛盾范畴,既然是矛盾的,就存在对立与统一,因此,笔者认为归化和异化就像直译和意译一样,两者应该得到恰到好处的和谐与统一,好的翻译应该在这两者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
二、文学翻译中如何使用异化和归化
文学翻译,不同于科技著作和新闻通讯等的翻译,除了知识性、逻辑性等信息外,更重要的还有形象信息及审美信息,其特点是情感性、模糊性和不确定性。非文学翻译重在对原文信息的准确无误地传达,而文学翻译除了忠实,准确的要求外,还要传达文学外形象和审美信息,这就给翻译家留下更多再创造的余地。因此在文学翻译中关于归化和异化的争论更加激烈。比如钱钟书是赞成归化的,他认为,翻译的最高标准是化,把作品从一国文字转变成另一国文字,既能不因不同的语言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完全保存原作的风味,那就算入于化境;鲁迅则是提倡异化的,他认为译作必须有异国情调,就是所谓洋气。有的翻译理论家把译者比作一仆两主,是说他既要忠于原作者,又要忠于读者。屠安先生曾经说过:对读者朋友来说,归化过度,是对他们的蒙蔽,洋化过度,是对他们的放弃;以作者朋友来说,归化过度,是对他们的唐突,洋化过度,是对他们的谄媚。
如何把握归化与异化的尺度确实不是一件易事。本文作者认为文学翻译主要是依据两种语言的异同所提供的可能来判断,适合归化的就采用归化,适合异化的就采用异化。文学作品的翻译,难在诗意的辞藻、方言俗语、典故、隐语、双关语等隐含着独特的民族文化信息的东西。这些语言的特征在其艺术意味而不在其科学的精确性,有的词语带有强烈的民族文化印记,是民族文化的一种表征。因此翻译必须考虑如何尊重该词语的民族文化内涵,而不能满足于找出译语中正确的对应词。如上世纪30年代鲁迅在《风马牛》一文中对赵景深把milkyway(银河)译成牛奶路严厉批评,赵译牛奶路因此而长期成为翻译界的笑谈,甚至被作为乱译的例子。对此,当代学者谢天振在《文学翻译:文化意象的失落与歪曲》疑问中则发表了不同意见,认为从文学翻译的角度看,赵景深把milkyway译成牛奶路基本上是正确的。这是因为,首先,赵景深翻译的不是天文学的科学文献,而是文学作品;其次,作为文学作品,不仅应该传达原作的基本内容,而且应该传达原作的文化意象,而milkyway恰恰是一个十分关键的文化意象。因为契柯夫的原作小说《万卡》中提到,小孩万卡眼中天上的milkyway像用雪洗过那样洁白,路是可以洗的,河怎么能洗呢?所以,译成银河看似正确,实际上歪曲了原文和谐的人物形象,歪曲了原文合情合理的情景描写,从而也使得译文自相矛盾,有悖情理。因此,这时候采用异化反而更好。在文学翻译中,译者通常根据所掌握的信息发挥创造性思维,对原语语言形象做些艺术处理,使之更符合译语的表达习惯,例如《LesDerniersJoursdeBaudelaire》中有一段:
Etparforce,nondechoses,maisdel"imbécilenécessitéquin"apluscessédeluiimposersaloi,ilad?alleràl"aveugle,jouraprèsjour,commesichaqueversétaitdepremier,commes"ilpouvaitêtreledernier.
这并非实际情况所迫,而是迫于不断地将法规强加给他的愚蠢的生存需求,他只好日复一日地摸着石头过河,好似每首诗都是第一首诗,好似也可能是最后一首。
上述把法语翻译成中文的译文中,摸着石头过河属于归化,带有明显的时代标记和浓重的中国特色,而冲淡了译文的气氛。因此译者在再次审读时,将alleràl"aveugle改译为摸索前进,采用的是异化的方法,用在此处更显贴切。
用异化的方法来翻译文学作品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欣赏其他民族的历史文化,这种强调对原作的艺术创造和文化体现的尊重成为一种趋势,异化也越来越被文学翻译者重视。但是归化作为文学翻译的必要手段,在文学翻译中运用也非常广泛,比如译者在把法语文学作品翻译成汉语时,使用汉语中的四字词语和成语,这属于归化译法。很多文学翻译家用得恰到好处,增强了问的文学性和韵律感,比如:
Tunasaisquelmauvaisdiablejefais,chenapan,fainéant,pochard,bavard,étourdi,entêté,goinfre,malicieux,querelleur,songe-creux,colérique,lunatique,diseurdebillevesées.(R.Rolant)
你还不知道我是个多坏的坯子,我游手好闲,好吃懒做,放荡无度,胡说八道,疯头癫脑,冥顽不灵,好酒贪欲,胡思乱想,精神失常,爱吵爱闹,性情急噪,说话好象放屁。(许渊冲译)
在上面这段法语文字中,原作者用了十三个形容词,而且大多数是三个音节,读起来朗朗上口,而译者使用汉语中的四字词语和成语,使得一个性格粗犷的人物现象跃然纸上,令人拍案叫绝。
三、结语
“归化”和“异化”各有其长,亦各有其短。两种译本对读者所起的作用不一样,其所完成的翻译目的也不一样,所适应的读者群也不一样。比如把一部中国的文学作品翻译成外语,西方翻译者为了取悦欧美读者,可以遵循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的原则,即采用归化的方法。而中国翻译家如果想尽可能多地把中国文化介绍给欧美读者,以想多了解中国文化的英美读者为对象的,可以遵循以源语文化为归宿的原则,即采用异化的方法。翻译中归化和异化不仅是不矛盾的,而且是互为补充的。不管怎样发展,归化和异化将永远同时并存,缺一就不成其为翻译。在文学翻译中,归化和异化更是两种不可缺少的翻译方法。只要不是逐字翻译,就势必会牵涉某种程度和形式的归化,而异化则尽可能减少转化的工作,使得译入语读者可能接触到异域的文化和相对应的表达方式。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和思维方式,而文化没有高低和优劣之分,只有差异的存在。不同的文化之间应该相互了解交流共融,相互学习共同发展。归化和异化有着各自的优势和不足,在翻译特别是文学翻译中一定要把两者结合起来,根据两种语言文化的异同以及不同的读者选择不同的译文标准,并且努力在两者之间找到最佳的平衡点。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