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著名历史典故篇
中国著名历史典故大全(精选篇)
力士脱靴:不畏权贵,坚持自我本色
【出处】《唐国史补·李白脱靴事》。
【释义】力士指的是高力士。形容文人任性饮酒,不畏权贵,不受拘束。
【历史典故】
唐玄宗天宝初年,李白因诗写得出色,被著名诗人贺知章推荐给唐玄宗。唐玄宗很快在金銮殿召见了李白。唐玄宗对李白很欣赏,就封他为供奉翰林,要他在宫在写诗作文。过了一段时间,李白既不见皇帝找他商量国家大事,有没有分派给他什么重要公务,却常常让他陪皇帝和贵妃游山玩水,写“宫中行乐词”。这和李白治国安邦的志向相差太远,因此他常常在苦闷中借酒浇愁。
有一天,皇帝又召见李白,请他起草一份很重要的诏书。恰巧李白刚刚喝完酒,东倒西歪地走到大殿上。他眯着眼往四周看了看,看见站在皇帝身边的一个太监正在很不友好地盯着他。这个太监叫高力士,是唐玄宗最宠信的太监,权力很大,皇太子叫他“阿哥”,王公大臣们称他“阿爹”,四方的奏事都要经过他的手,文武百官没有一个不巴结他的。李白其实早就看不惯高力士的所作所为了,于是趁着这天的酒性对皇帝说:“皇上,我有个小小的请求,不知您准不准?”皇上因为急着要李白写诏书,便着急地说:“你有什么要求,尽管讲。”李白说:“我刚喝了点酒,因此无法像平常那样很恭敬地写文章。请皇上准许我穿戴随便一点,这样我才能把这篇诏书写得符合您的要求。”皇上想了想,摸着胡子说:“既然这样,我就准许你随便一点吧。”于是,李白伸了个懒腰说:“我穿的鞋太紧了,要换一双松一点的便鞋。”皇帝便立即叫人给他取双便鞋来换。李白趁机向站在一旁的高力士把脚一伸:“给我把鞋脱了!”高力士看看伸在他面前的脚,又看看玄宗毫无表示,只好顺从地给李白脱下靴子。
这一次,李白可给那些受高力士欺负的人出了口气,但高力士平时作威作福搞惯了,从来没有受过这样的侮辱,这件事使他很愤怒,于是他就经常在唐玄宗面前说李白的坏话。唐玄宗对李白渐渐冷淡下来。李白在这样的环境里再也待不下去了,只得离开长安,再次到外地游历。
【成长心语】
李白的一生,怀抱治国的远大理想,但抱负始终未能实现。这个典故充分显示了他不畏权贵,坚持自我本色的伟大人格。而“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诗句,更把诗人的一身傲骨展露无遗。孟子曾说:“富贵不能婬,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每个人都应该坚决捍卫自己的尊严,不能为了所谓的荣华富贵而趋炎附势,媚势取宠,牺牲人格和尊严而求取的富贵是永远为人所不齿的。
一饭千金: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淮陰侯列传》。
【释义】千金:千两黄金。受了别人一顿饭的恩惠,要用千两黄金来回报。比喻受恩厚报。
【历史典故】
韩信,汉初一位叱咤风云的统帅。他本是淮陰人,出身贫寒,自幼父母双亡,而且性格放纵,不拘礼节。他家里没有什么财产,既不可能被推荐做官,又不会经商、种地,一直过着穷困潦倒的生活,常常是有了上顿没下顿,只得依靠别人救济度日,这里混一顿,那里蹭一餐,许多人都很讨厌他。
为了生活,韩信只好到淮陰城的河边去钓鱼。那里经常有许多老妇人在冲洗丝绵,其中一个老太太见他饥肠辘辘的样子,就把自己的饭分给他吃,一连十几天都是这样。韩信非常感动,便对老太太说:“总有一天我一定会好好报答您的。”老太太听了很生气,大声斥责韩信说:“堂堂七尺男儿,你连自己都养活不了,我是可怜你,才给你饭吃,哪里还希望你的报答啊?”韩信听了很是惭愧,立志要闯出一番事业来。
他每天专心研究兵法、练习武艺,只等着机会的到来。秦末战乱,他辗转投奔了刘邦的汉军,做一个负责押运粮草的小官。之后,他认识了刘邦的谋士萧何,由一名运粮官变成了一名将军。
在此后的几年时间里,韩信帮助刘邦平定三秦之地,取得了对楚作战的胜利;连续灭魏、徇赵、胁燕,平定齐国;最后,逼项羽退到垓下,自刎而死。此战之后,刘邦封韩信为楚王。韩信回到楚国后,找到当年分给他饭吃的那位老太太,送她黄金一千两,以报答当日之恩。
【成长心语】
受人的恩惠,切莫忘记。当你的人生处在最艰难的时刻,一点点小小的帮助,也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因为你所得到的,不只是帮助,更多的是一点光亮、一线希望,它可以为你在无尽的黑暗中,照出一丝光亮;它可以为你在人生的绝境中,提供一线生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无论你处在什么样的情境之下,永远不要忘记那些曾经帮助过你的人,这样你所拥有的就不仅是一双援手,还有一种世间独有的温暖,还有一颗纯粹、感恩的心。
卖狗嫁女:节俭是善行中的大德
【出处】《晋书原传》。
【释义】用卖狗的钱嫁女儿,形容人非常节俭。
【历史典故】
东晋有个大官叫吴隐之,他幼年丧父,跟母亲艰难度日,由于家境贫困,养成了勤俭朴素的习惯。等到他做官以后,本来可以享受生活,他依然厌恶奢华,不肯搬进朝廷给他准备的官府,全家只住在几间茅草房里。
不久,吴隐之的女儿出嫁,人们猜想他这回一定能好好操办一下。谁知结婚当日,吴家仍然冷冷清清。大将军谢石的管家前来贺喜,看到一个仆人牵着一条狗走出来。管家问道:“你家小姐今天出嫁,怎么一点筹办的样子都没有?”仆人皱着眉说:“你可别提了,我家主人太节俭了,小姐今天出嫁,主人昨天晚上才吩咐准备。我还以为这回主人该破费一下了,谁知主人竟叫我今天早晨到集市上去把这条狗卖掉,用卖狗的钱再去置办东西。你说,一条狗能卖多少钱,我看平民百姓嫁女儿也比我家主人气派啊!”
谢石的管家感叹道:“人人都说吴大人是少有的清官,以节俭出了名,看来真是名不虚传。”
【成长心语】
《左传·庄公二十四年》曰:“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意思就是:节俭是善行中的大德,奢侈是邪恶中的大恶。勤俭是一种美德,还可以让人避免因为贪心而招来祸患。任何事物都是来之不易的,如果轻易浪费,则是在糟蹋他人的劳动成果,是一种对他人不尊重的行为;勤俭节约,则会让他人对你生出崇敬之情。
郑人买履:换一种思考方式,跳出性格围墙
【出处】(战国·韩)韩非《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释义】履:鞋子。郑国人买鞋子只相信自己测量的尺寸,而不自己试穿大小。讽刺不懂变通、不尊重客观条件的人。
【历史典故】
古时候,郑国有一个人想买一双鞋子,他先在家里量好了自己脚的尺寸,用一根绳子记录下来,他随手将绳子放在座位上,就出门了。
他来到集市上卖鞋的店铺里,左挑右选,终于看好了一双鞋,正准备买的时候,忽然发现自己量尺寸的绳子放在家里忘带了,就说忘了带尺寸,要回家拿来尺寸再买,说完就走了。
他匆匆忙忙地赶回家,拿了放在座位上的绳子后,又匆匆忙忙地赶回集市。来回花了将近两个小时的时间,等他返回集市的时候,太陽都要下山了,大多数店铺已经关门了。他来到卖鞋子的店铺前,看到已经关门了,再看看自己脚上鞋子的大洞,十分沮丧。
旁人问他:“你给自己买鞋,为什么不直接试试大小,非要按量好的尺寸买鞋呢?”他说:“我宁可相信我量的尺寸合适,脚却不一定准确。”
【成长心语】
《易经》中说:“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人要有一定的灵活性,突破定式思维,才能让一切变得更容易、简单。无论是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和困难,还是提升自我,善于用变通的思维和方法是有助于一个人取得成功的。变通决定出路,学会变通,就能在种种困境、麻烦面前游刃有余。不变通,就无法创造更高的价值;不变通,就只能守在原地,永远无法突破。从那个已经约定俗成的“框架”中跳出来,别让那个已经量好的“尺码”,成为前进路上的绊脚石。
负荆请罪:知错能改,善莫大焉
【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释义】负:背着;荆:落叶丛生灌木,高四五尺,茎坚硬,可做杖。背着荆杖,表示服罪,向当事人请罪。形容主动认错道歉,自请责罚。
【历史典故】
战国时期,赵国有一文一武两个得力的大臣。武的叫廉颇,他英勇善战,多次领兵战胜齐、魏等国,以英勇善战闻名于诸侯。文的叫蔺相如,他有勇有谋,面对强悍的秦王临危不惧。他两次出使秦国,第一次使国宝和氏璧得以完璧归赵,第二次是陪同赵王去赴秦王的“渑池之会”,两次都给赵国争回了不少面子,秦王也因此而不敢再小看赵国了。于是,赵王先封他为大夫,后封他为上卿,地位在大将廉颇之上。
廉颇对蔺相如很不服气。他想:蔺相如有什么能耐,无非是会耍几下嘴皮子,我廉颇才是真正的功臣呢!他对手下的人说:“我要是见到了蔺相如,一定要让他尝尝我的厉害,看他能把我怎么样!”
这话传到了蔺相如的耳朵里,他干脆装病不去上朝,避免与廉颇发生冲突。他还吩咐手下的人,叫他们以后碰着廉颇的手下,千万要让着点儿,不要和他们争吵。可是冤家路窄,一次,蔺相如出门办事,正碰见廉颇远远地从对面过来,蔺相如就叫马车夫把车子赶到小巷子里,让廉颇的车马先过去。
蔺相如的手下气坏了,纷纷责怪蔺相如胆小,害怕廉颇。蔺相如笑了笑,说:“廉颇和秦王哪个厉害呢?”手下说:“当然是秦王厉害了。”蔺相如接着说:“我连秦王都不怕,还会怕廉颇吗?要知道,秦国现在不敢来打赵国,就是因为国内文官武将一条心。我们两人好比是两只老虎,两只老虎要是打起架来,难免有一只要受伤,这就给秦国制造了进攻赵国的好机会。你们想想,国家的事要紧,还是私人的面子要紧?所以,我宁可忍让一点儿。”
这话传到了廉颇耳朵里,他感到非常惭愧。一日,他裸着上身,背着荆条,跑到蔺相如的家里去请罪。蔺相如连忙把廉颇扶起。从此,两人成了最要好的'知心朋友,一文一武,共同保卫赵国。
【成长心语】
廉颇不仅是一员猛将,还是一个勇士,一个勇于面对错误、承认错误和改正错误的勇士。知错能改,这是我们从小便接受到的教育,但因为面子的问题,很多时候,即使明知自己犯了错,还是很难主动去认错。一味地回避自己所犯的错,是需要花费很大力气的,与其浪费这么多的时间与精力,不如直接为自己的错埋单,并将它看做一次深刻的教训。人总是在一次次的磕磕碰碰中长大的,错误只是一个小水坑,许多人都是被水溅湿过,才知道以后要小心地避开。所以,前进的路上不要害怕犯错,只要在犯错之后,坦诚地接受并注意改正,之后的小水坑便会越来越少,前进的道路便会越来越顺畅。
老牛舐犊:父母一生的牵挂
【出处】(南朝·宋)范晔《后汉书·杨彪传》。
【释义】舐犊:老牛舔小牛。像老牛舔小牛那样的亲子之爱般情深。比喻父母对子女的慈爱,也比喻对自己喜爱之物的珍视。
【历史典故】
杨修自视甚高,经常以自己的智慧揣摩曹操的心意。“一合酥”、“门中有活”的故事,无不体现了杨修的智慧,但也因此引起了曹操的猜疑。
一次,曹操带兵攻打汉中,不料却吃了败仗,只好先驻扎在斜谷界口,再作打算。曹操心里盘算着当下的情形,不能进又不能守,进不好取胜,退又丢面子。正当犹豫不决的时候,厨师送来一碗鸡汤,里面有几块鸡肋,不禁引发了曹操的感触。就在这时,夏侯惇来问夜间口令,曹操不加考虑地说:“鸡肋!鸡肋!”杨修听到这句口令后,便开始收拾行李,做好回家的准备。夏侯惇看了十分不解,便问杨修为何。杨修说:“鸡肋者,吃它没肉,丢它可惜。我们现在进不能取胜,退又怕惹笑话,丞相刚才说鸡肋,一定是准备回去了,所以我先收拾行李,免得到时手忙脚乱。”曹操知道这件事以后,嫉恨杨修看透了他心意,便借口杨修扰乱军心,将他以军法处斩了。
一天,曹操见到杨修的父亲杨彪,看到他憔悴的样子,吓了一跳,问:“您最近身体不舒服吗?为什么瘦得这么厉害呢?”杨彪没有正面回答曹操,而是说:“匈奴贵族金日殚乃汉武帝的近臣,他的两个儿子深受汉武帝的喜爱,还被接到宫中抚养。后来,金日殚察觉他的两个儿子婬乱后宫,就把他们杀了,免得生出祸患。真是惭愧啊,我没有金日殚那样的先见之明,没能教育好自己的儿子,让他落得如此下场。大人,不知您见过田里的老牛没有?它们耕完田后总是和小牛腻在一块,还不时地用舌头舔着小牛,看到这样的场景,总是会让我想起我的儿子!”杨彪一边说,一边流泪。
【成长心语】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的《游子吟》让我们领略到了母爱的无私与伟大,虽无言语,也无泪水,却充满着爱的纯情,扣人心弦,催人泪下。孔子曾说过:“父母在,不远游。”他想要表达的不只是子女应该守在父母的身边,尽自己的孝心,还应该有另外一层意思:子女出门,远离父母,给父母带来的只会是无尽的思念。所以,无论如何,你都要记住一点:你是父母一生的牵挂。
兵不厌诈:诚信并非灵丹妙药
【出处】(战国)韩非《韩非子·难一》。
【释义】厌:嫌恶;诈:欺骗。作战时尽可能地用假象迷惑敌人以取得胜利。比喻在战争中要善于用计迷惑对方,也就是说,对敌人不能太讲诚信,要使敌人防不胜防。
【历史典故】
汉安帝在位期间,羌族部落经常侵扰汉朝边境,有一次竟然把汉朝的武都郡包围了起来,汉安帝忙任命虞诩率军抵抗羌军。虞诩率人连夜赶往武都郡,部队到达陈仓、崤谷一带时,被大批羌军阻挡。虞诩见此情形,忙下令部队停止前行,然后大造声势,说朝廷派的大军随后就到,到时就对羌军前后夹击。羌军不知是计,便兵分四路抢掠粮草。虞诩见羌军分散开来,就抓住时机,突破羌军的防线,继续向武都郡进发。
虞诩命令军队全速前进,每天行军一百多里,命令各队士兵第一天挖两个灶坑,并且以后逐日增加一倍。将领不解其意,问他说:“孙膑领兵作战,每天减灶以迷惑敌军;兵法说每日行军三十里,可确保安全。我们每日加灶,一天行百里,都不合先人的规矩啊!”
虞诩回答说:“用兵打仗要根据不同的形势,采取不同的策略。羌军人多势众,士气高昂,我们不能与之硬拼。如果我们行动缓慢,必会被羌军赶上。兵不厌诈,制造假象才能迷惑敌人,当年孙膑减灶,是为了佯装弱小;如今我们加灶,是为了佯装强大。”
羌军见汉军每日加灶,以为汉军的兵力正在不断增加,就不敢继续紧追其后,虞诩的军队才能安全地进入武都郡。虞诩又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指挥作战,大败羌军,使动荡的武都郡最终安定下来。
【成长心语】
诚信是我们想要追求的最美好的人际关系状态,但我们也无法避免会遭遇诡诈。讨厌诡诈而平平实实行事,是君子的本色;但不识诡诈陷入别人的奸谋中,是要被人讥笑的,更严重的还有可能会对自己产生威胁。生活在现实社会中的我们,不应该总是沉浸在诚信的“乌托邦”中,应认清现实,以一种冷眼旁观的态度看待世间的诡诈,自己固然不能成为实施诡诈的始作俑者,但最起码也要保证自己不沦为诡诈的牺牲品。
目不见睫:人贵有自知之明
【出处】《韩非子·喻老》。
【释义】自己的眼睛看不到自己的睫毛。比喻没有自知之明。也比喻只见远处,不见近处。
【历史典故】
春秋时,楚庄王想出兵讨伐越国。杜子听说后,去问楚庄王:“听说大王要攻打越国,是真的吗?”楚庄王回答:“是。”杜子又问:“您有成功的把握吗?”庄王说:“现在越国政治混乱,兵力不足,不堪一击。”杜子听了楚庄王的话,笑着说:“大王,您想错了。我虽然见识不多,但我知道,人的智慧往往就同人的眼睛一样,能见百步以外的东西,却看不见自己的睫毛。请您仔细想一下,我们楚国自从败给秦国、晋国后,失掉了几百里土地,难道这不是楚国军力虚弱吗?而国内又有庄矫这样的大强盗无法铲除,这难道不是政治混乱吗?因此我觉得楚国的乱和弱并不在越国之下,而您却自以为比越国强大,还想去讨伐它,这不就像眼睛看不到睫毛一样吗?”楚庄王听从了杜子的劝告,放弃了攻打越国的打算。
【成长心语】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人要了解自己,才能战胜自己,进而才能有所成就。自知让人明理明事,让人时刻保持谦虚的态度。自知是一种智慧的追寻与探求。自知是一种不回避弱点与弱势的勇气。自知的力量是人类追求前进与发展的动力。人贵有自知之明。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百胜”,真正认识自己,才能走出自己的人生之路,在历史天空留下自己独特的轨迹。
平易近人:为人谦和,人必亲之
【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鲁周公世家》。
【释义】平易:原指道路平坦,比喻态度和蔼可亲。指态度谦和蔼,使人容易接近。也指文字浅显,容易理解。
【历史典故】
周公,名姬旦,是西周初年著名的政治家,因其封地在宗周而得名。周公曾辅佐周武王灭商,武王去世后,成王即位,周公仍然在朝摄政辅佐成王,而让自己的儿子伯禽代替自己到封地鲁国去。
伯禽受封到鲁国,三年后才入朝向周公汇报政务,周公问:“为什么来得这么晚?”伯禽说:“我变革礼俗,费力不小。比如服丧,必得服满三年方得去除。”而受封到齐地的太公望(即姜子牙),却在五个月后便向周公汇报了施政的情况,周公问:“为什么来得这么快?”太公说:“我大大简化了君臣礼仪,一切依从通俗简易。”周公听完,感慨地说:“鲁国将来必定会北面臣服于齐国,政令如果不简易平和,人民就不愿意接近;政令平易,贴近民众的生活,人民才能归附。”
【成长心语】
谦和,是一种人格之美,永远散发着馥郁之香。为人谦和,人必亲之;盛气凌人,大摆架子,人必远之。这就是姜子牙断言鲁国将来必将臣服于齐国的原因。其实不仅在治理国家方面,在为人处世方面也是同样的道理,傲慢只会将自己孤立起来。反之,尊重别人,谦逊温和,人们自然喜欢亲近你。
一鼓作气:把握时机,一举成事
【出处】《左传·庄公十年》。
【释义】鼓:敲战鼓;作:振作;一:第一次。指战斗刚开始时士气最旺盛,现比喻做事要趁大家情绪高涨、劲头十足时,一下子做完,含有鼓励的意思。
【历史典故】
公元前684年,齐国发兵攻打鲁国。曹刿主动请缨,迎战齐军,两军对阵于鲁的长勺。齐将鲍叔牙轻视鲁军,下令击鼓进军。庄公准备擂鼓,曹刿说:“不可。”齐国人擂了三次鼓后,曹刿说:“可以擂鼓了。”这时,鲁军战鼓擂响,同时下令冲杀,鲁军将士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冲了出来,杀得齐军全线崩溃、落荒而逃。庄公准备赶车追击齐国军队,曹刿说:“还不行。”下车看敌军的车印,登上车的高处观望敌军(后),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国军队,大获全胜。战胜敌军之后,庄公问曹刿原因。他回答说:“战斗,打的是勇气。擂第一次鼓时鼓舞起士气,等再次擂鼓士气就衰弱了,第三次擂鼓时士气已耗尽了。敌方士气耗尽,我方士气充盈,所以能战胜他们。齐国国强兵厉,我怕他们故意逃走,恐有埋伏。直到我看他们的车印杂乱,战旗倒拖,才下令追击他们。”
【成长心语】
曹刿准确地利用了人们作战的心理,把自己军队的士气提高到最强,把敌军的士气消磨到最弱,这样,利用自己的强势,打击对方的弱势,从而一举战胜了对手。在生活中,我们做任何事情,都应该趁一开始情绪高涨时全力以赴,这样就能把事情高质量地完成。如果拖拖拉拉,事情反而干不好,原有的勇气和力量也会逐渐衰退,最终只能以失败告终。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