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普通话的由来时间和地点介绍

关于普通话的由来时间和地点介绍

  教育部日前联合中央宣传部、人社部、文化部、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等部门共同发出通知,在全国开展主题为“说好普通话,圆梦你我他”的第17届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周活动。那么,你知道普通话的由来时间和地点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普通话的由来时间和地点介绍,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普通话的由来时间和地点介绍 篇1

  所谓普通话,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1957年开始规定并提倡的。

  古代人也会说普通话,不过,那个时候不叫普通话,而叫官话。所谓普通话,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1957年开始规定并提倡的。原来,各地有各地的方言,并没有一个普通话的定义。不过各个朝代,也都有自己的官话,也就是那个朝代的“普通话”。

  中国传统的经济方式是农业,农民安土重迁,不肯轻易背井离乡;中国传统的社会组织是宗族,人们聚族而居,“死徙无出乡”。在家乡生活只须讲方言就行,即使当个村长乡官,也只要用方言就可以了,可是,如果有人被推荐选拔或考取进士到朝廷去做官,那末用方言就无法与人交谈了,那就必须学说官话。关于普通话的由来这是最初的影响因素之一。

  方言的分歧就是因为人群受到地理的阻隔而形成的。中国北方的黄河流域因为地势平坦,东西部交往比较方便且又频繁,所以整个北方虽有方言的分歧,但仍然可以归为一个系统,即北方话系统,而江南地形复杂,山岭河流造成的隔阂比北方要大得多,所以可以划分为吴语、赣语、湘语、闽语、粤语和客家话六个方言区。

  官话是官场上讲的话,朝廷设在哪里、皇帝讲哪种方言,那种方言就成了官话。中国古代的都城,周秦汉唐主要是在长安(西安),东汉魏晋迁到洛阳,所以,长期以来黄河流域的方言便成了通行全国的语言(注:由于历史原因,当代北方话与古代北方的有很大差别.或者可以说,古代北方话与当代南方话更接近如粤语,吴语等)。东晋南朝迁都建康(南京),大量北方人移居江南,不仅把宁镇一带的方言改造成为属于北方话系统的下江官话,而且洛阳方言也成为当时朝廷上的工作语言,南方士人入朝为官无不争相学之。河南方言对官话的影响极其深刻,直至后来徽班进京形成京剧后,京剧的道白仍用中州韵而不用北京话,只有丑角才讲京片子,即北京方言。南宋迁都临安(杭州),大批官员和士兵涌入杭州,把杭州话改造成为一种以吴语腔说北方话的特殊的方言,使杭州成为吴语区中的一个官话岛。元明清三代都以北京为都城,于是北京话又成为当官必须通晓的语言,以至于现在我们的普通话也成为既不同于河南话、又不同于北京话,而是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北京语音为标准语音的一种语言。

  现在的普通话并不是汉代的汉语,也不是唐代的唐语和宋代的宋语,它和元代以后的官话最为接近。由于历代因战乱或移民而南迁的汉人不断地把当时的中原方言带到南方,并沉淀在南方的方言之中,所以我们现在可以在南方各种方言中找到数量很多的古汉语语音。同时,由于北方自汉代以来不断地有胡人南下入居塞内或入主中原,胡人和汉人杂居在黄河流域,也使得北方的华夏古音逐渐胡化变成了今天的北方话。(注:为一部分读者误会,这里的胡化是语言学术意义上的胡化, 而非骂人的胡化)

  关于普通话的由来还必须正视的是普通话是外地人学北京话的口音,北京土话和满清官员更接近。有很多满族词汇夹在里面,比如凄历喀嚓(迅速),勒里勒特(不整洁),猫腻(黑幕),瞎勒乱侃(勒是女真语说的意思,侃不知道是不是汉语),倒腾(挪动),据说央求的央在满语里也是求的意思。另外,北京话也可能受其它北方游牧民族语言影响,比如胡同在蒙古语中是小巷的意思。估计“恣扭”“地道”等很多再古汉语中见不到的词也不是汉语。王朔一再强调北京语言的活泼,并在小说中大力推广,相信是和他的满族民族自豪感有关的。

  现在的北京话是女真满洲人向汉族满洲人学说汉语时用的口音。由于满族后来成为统治者,所以离得近地区的权贵都放弃自己的当地口音说这种新的清朝官话,否则难免官途不顺,生意难做,久而久之,也就变成在北方应用广泛的普通话,与满清暴力强制不同,孙中山建国首先考虑的是和平和民族团结,避免因官话改变引起大量民众讨厌民国,所以坚持用清朝官话做国语。

  知道了关于普通话的由来历史,那么我们所要做的就是推广普通话,其积极意义在于全国各族人民有一件交流工具。但不等于,南方话、南方文化比北方话、北方文化贱。希望大家也了解南方话也有普通话不可能替代的文化功能,特别是南方继承了真正的古汉语。请大家尊重南方汉语。

  普通话的由来时间和地点介绍 篇2

  普通话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官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标准汉语。“普通话”一词早在清末就出现了,1906年,研究切音字的学者朱文熊提出了“普通话”的名称,而且明确地给“普通话”下了定义:“各省通行之话。”清廷1909年规定北京官话为“国语”,民国时期多次制定国语读音,1949年新成立的北京中央政府确定现代标准汉语由国语改称普通话。

  “普通话”这个词早在清末就出现了。1902年,学者吴汝纶去日本考察,日本人曾向他建议中国应该推行国语教育来统一语言。在谈话中就曾提到“普通话”这一名称。1904年,近代女革命家秋瑾留学日本时,曾与留日学生组织了一个“演说联系会”,拟定了一份简章,在这份简章中就出现了“普通话”的名称。研究切音字的学者朱文熊在《江苏新字母》一书中把汉语分为“国文”(文言文)、“普通话”和“俗语”(方言),他不仅提出了“普通话”的名称,而且明确地给“普通话”下了定义:“各省通行之话。”当时人们又称“普通话”为“蓝青官话”。元明清以来,北京一直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各地赴京应考、做官、经商的人很多,天长日久,他们也学会了普通话,但他们的北京话,却有多少杂有地方口音,人们就用“蓝青”比喻它“蓝青”比喻不纯粹(夹杂许多地方口音)。开始,这种话只能在官场使用,所以称“官话”。后来,会说官话的人越来越多,称官话不合适了,民国初年又有了一个新名:国语。解放后,人民政府非常关心汉字改革工作,不仅使“普通话”有了严格的内涵与规范(即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京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汉民族共同语),而且把推广普通话作为文字改革的一项任务。

  普通话是现代标准汉语的另一个称呼,各国都有自己的通用语言(官方用语、首都官话)——无论美国、俄罗斯、印度等国,都是语言方言众多而推行各国的标准用语以利于人们广泛交通。中国的国家通用语言是普通话,即汉语普通话,是中国历代官方推行的修正型的首都雅音(区别于首都胡同音)。要区别三个概念:首都雅音即首都官话,首都胡同音,修正型的首都雅音。

  北京作为全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前后历时八百多年。由于经济政治的集中,北京话的影响逐渐增大,地位日益重要。一方面,北京话作为官方的通用语言传播到全国各地,成为“官话”,“官话”也就逐渐成了各方言区之间共同使用的“共同语”;另一方面,以北方话为基础的白话文学作品,特别是元明以来的戏曲,也更多地接受了北京话的影响。这样,北京话就为汉民族共同语的`标准音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到了清朝末年,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的汉民族共同语实际上已经形成。新中国的普通话以北京官话语音(区别于北京胡同话)为基础音,加以部分修正(主要是吸收滦平话的特点如直接、清晰、明确)。以滦平话为主要标准——滦平话是北京官话的推行区、记录区,小小区别于北京胡同话。

  普通话是规范化的,是中国法定的全国通用语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19条规定:“国家推广使用普通话”。《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确立了普通话和规范汉字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法定地位。

  普通话的好处和重要性

  一、普通话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提倡的素质教育,其内涵十分丰富,总体来说就是全面提高人的综合素质。普通话的应用就是其中的一项重要标准。试想一位综合素质较优秀的学生,要参加一个正式的场合但操着一口蹩脚的普通话,其形象是不是要大打折扣呢?再比如说老师,他会不会也为说不好普通话而苦恼呢?一堂公开课,各个方面的准备都很周密,但是就是因为不能用流利的普通话表达,其效果必然要受到影响。作为一位教师,不但在课堂上要用普通话,给学生一个积极的引导,而且还应督促学生使用普通话,由此是其素质得到全面的提高。

  二、使用普通话进行交际,有利于爱国主义情操的培养。

  语言文字从来就不单是一种交流工具。自从一种语言产生以来,他就带来浓厚的民族意味,就成为这个民主、这个国家的“灵魂”,就像血浓于水一样,这种语言就与这块土地以及人民血肉相联。爱国主义从来就不是空洞的口号,他不仅体现在热爱祖国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还体现在热爱祖国的文化与传统,热爱本民族的语言。

  三、使用普通话还能增强民族凝聚力。

  我国是由五十六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一些少数民族还拥有自己的语言文字。我们对少数民族的语言一方面采取保留的态度,允许其继续使用;另一方面,我们更大力推广普通话,使整个民族对共同的语言文化有强烈的认同感,并意识到自己是中华民族的一分子。因此,在少数民族地区的教学中使用普通话就显得尤为重要。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