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华秋实 德艺双馨的马秋华事迹

春华秋实 德艺双馨的马秋华事迹

  马秋华,著名声乐教育家、歌唱家。中国音乐学院声歌系主任,博士生导师,中国音乐学院声乐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研究会副会长,中国音协艺术教育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声乐家协会执行主席,中国音协理事,全国文联委员,解放军艺术学院兼职教授及全国多所音乐艺术院校客座教授。曾多次担任中国音乐金钟奖、文化部文华奖以及中央电视台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评委。2023年获第五届“北京中青年文艺工作者德艺双馨奖”;2023年获“第三届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奖”;曾获“全军育才突出贡献奖”。

  马秋华教授从事声乐教学和研究工作至今已30年,在美声、民族、通俗三种唱法的声乐教学与实践中均取得了丰硕成果。她培养的学生有近百名在国际、国内声乐大赛中获奖,其中不乏众多观众熟悉和喜爱的歌星和歌唱家,如:戴玉强、王莉、王莹、吕薇、王丽达、薛皓垠、王庆爽、索朗旺姆、阿鲁阿卓、曹芙嘉、姚贝娜、白雪、张迈、韩延文、萨仁呼、乔军、吴彦凝等。她在声乐教育上形成了一套独特而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其三种唱法的系列声乐教学理论与实践,创新了音乐表演艺术的多种表现形式。通过不懈的辛勤努力和耕耘,马秋华教授为国家和军队培养了一大批优秀声乐人才,为我国的声乐教育事业做出了贡献。

  1982年,马秋华老师开始了执教生涯,到如今已经三十个春秋了。三十年来,她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声乐人才,这些学生如今已经走向了各自的工作岗位,成为我国声乐舞台上的中流砥柱。

  马秋华老师曾经任教于解放军艺术学院,现任中国音乐学院声歌系主任。在解放军艺术学院任教的二十年间,马秋华老师虽然工作在军艺,但同时也在中国音乐学院做了二十年的兼职教授。多年来,她一直穿插在这两所著名的艺术院校从事教学工作。她决定告别军艺而选择中国音乐学院,也是经过她慎重考虑后做出的决定。在部队工作了二十年,如今的马老师认为应该在声乐教育的第一线做一些更有意义的事情。一生就干这一件事,要干好、干精!

  无论是整个声歌系的师资队伍建设还是搭建艺术实践平台,马老师的最终目的只有一个——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德艺双馨的高端声乐人才。在采访中,马老师强调在完善和完成许多硬性指标的同时更要关注一些软实力的提高。在她来看,学校除了“教、授”这个内容之外更要注重思想品德教育和培养。“老师要做的不光是教给学生技术,还要指导他的人生方向,包括如何学习、如何思考、如何做人。要通过五年的学习过程让学生变成一个有思想有素质的专业人才。”

  马老师十分重视学生的品德教育,她将学生的素质培养提升到一个相当的高度,并提出了培养创新人才“四求”理论。“教育的形式多种多样,我常常对学生讲‘求问、求学、求思、求行’。讲教育创新,不仅仅是对老师的要求,要及时更新理念。在如今这样一个文化大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学生对自己更应该高标准、严要求。五年的大学时光应明确一个正确的发展方向,培养学生终生受益的学习态度、思维方式和良好的习惯。现在的学生在责任感和使命感方面都很欠缺,所以学校应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思想素质等方面下功夫。”

  作为几十年如一日培养声乐人才的老师和领导,马秋华老师深知自己肩上的责任和使命,“不仅让他们成为专业方面的人才,还应该让他们成为有责任感、做实事的人才。我觉得作为领导要把握住大方向,把握好大局。”巾帼不让须眉,相信在这样气魄与才干并举的领导带领之下,中国音乐音乐学院声歌系定会迎来一个又一个辉煌。

  无论是整个声歌系的师资队伍建设还是搭建艺术实践平台,马老师的最终目的只有一个——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德艺双馨的高端声乐人才。在采访中,马老师强调在完善和完成许多硬性指标的同时更要关注一些软实力的提高。在她来看,学校除了“教、授”这个内容之外更要注重教育和培养。“老师要做的是不光教给学生技术还要指导他的人生方向,包括如何去学习、如何去思考、如何去做人。要通过四年的学习过程让学生变成一个有思想有素质的人才。”

  马老师十分重视学生的德育教育,她将学生的素质培养提升到一个相当的高的位置,并提出了人才培养“四求”理论。“教育的形式多种多样,但是思路只有一个。我常常对学生讲,对学生而言其实现今社会的各方面压力是很大的。要想成为人才就得做到“四求”,也就是求问、求学、求思、求广。讲创新,不光是对我们老师的要求。创新是相互的,对学生而言创新也很有必要。在如今这样一个文化大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学生对自己更应该高标准、严要求。四年的大学时光也许我们做不到让学生出名,但是一定要做到让学生明白如何给自己的人生地位,如何明确一个正确的发展方向,培养出让学生终生受益的学习态度、思维方式和良好的习惯。现在的学生在责任感和使命感方面都很欠缺,所以学校方面要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思想素质,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的事情。”

  作为几十年如一日培养声乐人才的老师和领导,马秋华老师深知自己肩上的责任和使命,“不仅让他们成为专业方面的人才,还应该让他们成为真正的有责任感的给国家做实事的人才。我觉得作为领导要把大的方向把握住,把握好大局。”巾帼不让须眉,相信在这样气魄与才干并举的领导带领之下,中国音乐音乐学院声歌系定会迎来一个又一个辉煌。

  记者:您是怎样协调教学和行政管理上的安排?

  马秋华:声歌系在人数上是中国音乐学院最大的系,我的工作除了日常教学外还有科研项目,合理安排好时间很重要。2023年我升为博导后除了上课以外,要写很多文章,还有科研项目,与过去相比明显感觉时间不够用。

  记者:您在学生的选择上有哪些要求呢?

  马秋华:现在时间少,上课依然很多,本科、硕士、博士。教学量非常大,周一至周五都要上课,周六日写东西,暑假寒假都还要做一些科研。

  记者:作为中国音乐学院声歌系主任,能谈谈做了系主任和之前只做教授有什么不一样的体会吗?

  马秋华:中国音乐学院声歌系在全国各音乐学院声乐表演专业属于领军,声歌系在中国音乐学院也是强势学科,对全国的声乐教学而言,我们每个学术动向都会受全国同行关注,更重要的一点要带领着团队共同发展进步。中国音乐学院从建院招生只有两三个人报名的'情况下发展到今天成了全国教学科研民族声乐核心的一个阵地,这是付出了很多艰辛很多汗水的,我和金铁霖教授共同参与、见证了整个发展的历程。其实无论当不当领导,做事业就会有一种无形的责任感。

  记者:听说您正在北京市申报一个中国声乐教育多样化研究的创新团队。

  马秋华:其实在这三十年教学当中已经将多样化教学运用到实践教学当中,声乐演唱是个大学科,至于唱法只是学科下的小专业,所以我教的学生各种唱法都有,它都属于中国声乐。比如美声、民族、通俗、原生态……如:戴玉强、王莉、王莹、吕薇、王丽达、薛皓垠、王庆爽、索朗旺姆、阿鲁阿卓、曹芙嘉、姚贝娜、汤非、白雪、张迈、韩延文、萨仁呼等教的很多学生都获得了很好的成绩。因为我们的团队是多元化的。很多从国外回来的老师吸收了国外的一些音乐理念而欠缺中国声乐作品的演唱,包括中国传统戏曲这块他们不了解。对于民族声乐的教学团队来讲,他们对中国传统音乐很熟悉,但是戏曲的种类还是欠缺,我现在考虑怎么样在继承这块更加丰富。团队的学科建设上继续完善,包括教材建设等,查漏补缺,在中国音乐学院以中国传统音乐研究教学表演为一体,能够给大家全面发展的平台。

  记者:现在的年轻人比起老一辈人有哪些欠缺?

  马秋华:现的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家长包办制,孩子的说话、做事权利都被家长包办了,久而久之养成了孩子的一种惰性、依赖性,导致责任性下降,我很不赞成这样的做法。我们现在要培养的是创新人才,而同学们认为培养创新人才主要靠老师,老师固然要有新理念、新思想,但对学生也有创新要求,有好奇心,善于发现问题,善于去问,善于思考,并付之行动以实现结果,这是对学生的基本要求。

  采访后记:

  虽然日常的工作非常繁重,但是马老师依旧面色红润、精神饱满,时刻保持着高昂的工作热情。马老师说虽然工作压力很大,但感觉很幸福。她说自己一生没有离开过学校,一辈子都在教学,虽然只做了这一件事情,但她很想把这件事情做好。朴实的话语留给我们的却是长久的感动。相信有这样的好领导、好老师,中国声乐教育事业的明天将会更加辉煌美好。

  众所周知,中国音乐学院是我国声乐教育的最高学府之一,多年来为国家输送了大批优秀的声乐人才,在金铁霖教授的带领下中国音乐学院声歌系无论从教学上、科研上,还是整个团队的建设上都达到了一个较高的层面。作为新一任的声歌系主任,马秋华老师认为:“中国音乐学院声歌系是全国重点学科、强势学科。我们的教学水平、演唱水平关系到整个声乐发展的现状。”

  马秋华老师也向我们简要介绍了自己的构想。马老师认为首先教学上要不断完善现有的教学体系,把最前沿的东西融合到声乐教学中去,让学生享受到高端学习资源;此外以声歌系为依托,为老师们提供更多的演唱平台,鼓励他们开音乐会。“这对教学是一个很大的促进。在不影响教学的前提下争取让老师和同学们有更多的机会走出去。一方面让他们得到社会的认可,另一方面让社会也对我们有进一步的了解。走出去不仅是展示,更是向民间学习、向基层学习的一个过程。”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