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苏世长讽谏》原文及译文赏析

第1篇:关于《苏世长讽谏》原文及译文赏析

苏世长讽谏

武德四年,王世充平后,其行台仆*苏世长,以汉南归顺。高祖责其后服,世长稽首曰:“自古帝王受命,为逐鹿之喻。一人得之,万夫敛手。岂有猎鹿之后,忿同猎之徒,问争肉之罪也!”高祖与之有旧,遂笑而释之。

后从猎于高陵,是日大获,陈禽于旌门。高祖顾谓群臣曰:“今日畋,乐乎?”世长对曰:“陛下废万机,事畋①猎,不满十旬,未为大乐。”高祖*变,既而笑曰:“狂态发耶?”对曰:“为臣私计则狂,为陛下国计则忠矣。”

尝设宴披香殿,酒酣,奏曰:“此殿隋炀帝之所作耶?何雕丽之若是也!”高祖曰:“卿好谏似直,其心实诈。岂不知此殿是吾所造,何须诡疑是炀帝?”对曰:“臣实不知。但见倾宫鹿台②,琉璃之瓦,并非帝王节用之所为也。若是陛下所造。诚非所宜!臣昔在武功,幸当陪侍,见陛下宅宇,才蔽风霜。当此时,亦以为足。今因隋之侈,人不堪命,数归有道,而陛下得之,实谓惩其奢淫,不忘俭约;今于隋宫之内,又加雕饰,欲拨其乱,宁可得乎?

(选自《唐语林》)

【注】

①畋:打猎

②倾宫鹿台:高耸的宫殿和楼台。鹿台:纣王所修的台。这里指披香殿的台。

③欲拨其乱,宁可得乎:想革除隋的*,怎么办得到?

【试题】

1.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高祖责其后服(降服)b.万夫敛手(收)

c.陛下废万机(废除)d.诚非所宜(应当)

2.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意思相同的两项是()

a.遂笑而释之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

b.今因隋之侈无案牍之劳形

c.实谓惩其奢淫既克,公问其故

d.今于隋宫之内骈死于槽枥之间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两句话的意思。

(1)为臣私计则狂,为陛下国计则忠矣。

(2)此殿隋炀帝之所作耶?何雕丽之若是也!

4.从第二段苏世长的两句话中,可以看出他具有怎样的*格。

【参考*】

1.C

2.BD

3.(1)“如果仅从我的角度来考虑便是发狂了,但如果从您的角度来考虑则是一片忠心呀!”

(2)“这座宫殿是隋炀帝建的吧?为什么雕刻装饰这么像呢?”

4.敢于直谏,耿直无私,胆魄过人。

【《唐语林》简介】

《唐语林》的作者王谠,是北宋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字正甫,有文名,生平不详。《唐语林》是他摘辑唐宋时期五十种小说、杂史类著作,并加以改编而成。体例完全仿效《世说新语》,《世说》将所记内容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三十六门,除“捷悟”一门外《唐语林》全部采用,此外又增加了嗜好、俚俗、动植、杂物等十七门,共计五十二门。该书记述有唐一代近三百年间之事,涉及宫闱朝堂、乡野民间,举凡*、风习、文化、经济、典章制度,无不为其内容。从总体上说,它继承了《世说》以记人为主的传统,极少涉及神怪灵异之事,同时,它又与刘义庆专尚清谈、仅记士大夫言行不同,记叙内容不仅仅多嘉言懿行并乎政教者,而是关注了唐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译文】

武德四年,高祖平定王世充后,他的行台仆*苏世长带着汉南来归顺。高祖指责他归顺迟了。苏世长深深作了一个揖说:“自古以来帝王登基,都是用擒鹿来作比喻,一个人获得了,其他众人便放手了。哪里有捕获鹿以后,还忿恨其他同猎的人,追究他们争夺鹿的罪名呢?”高祖和他有旧交,便一笑而过。

后来苏世长与高祖在高陵围猎,那天收获很多,高祖命令将捕获的禽兽陈列在旌门。高祖环顾四周后问众位大臣说:“今天围猎,快乐吗?”苏世长回答说:“皇上您错过了许许多多的猎物,今天围猎,不过收获一百来只,不算十分快乐!”皇上吃惊得脸*都变了,后来又笑着说:“你发颠了吗?”苏世长回答说:“如果仅从我的角度来考虑便是发狂了,但如果从您的角度来考虑则是一片忠心呀!”

苏世长曾经在披香殿侍候皇上用餐,酒喝到高兴的时候,上奏道:“这座宫殿是隋炀帝建的吧?为什么雕刻装饰这么像呢?”高祖回答说:“你好进谏像个直率的人,其实内心狡诈。你难道不知道这座宫殿是我建的,为什么要假装不知道而怀疑是隋炀帝建的呢?”苏世长回答说:“我实在不知道,只是看见倾宫、鹿台、琉璃等如此奢华,不是一位崇尚节约的君王所做的。如果真是您建造的,实在不合适呀!我是一介武夫,有幸能在这里陪侍。看见皇上的房屋能蔽风霜,就认为足够了。隋炀帝因为竭尽奢靡,百姓不堪忍受而*,您得到了*山,其实是对他竭尽奢靡的惩罚,自己也要不忘节俭呀。现在在他的宫殿内又大加装饰,想拨乱反正,难道可能吗?”

【简析】

本文选自《新唐史》。苏世长,雍州武功(今属陕西西安市)人。其祖父在后魏时做过通直散骑常侍,父亲做过北周刺史。苏世长承袭父职,在隋朝任长安令,后为都水少监。入唐,任玉山屯监,曾谏止李渊去武功围猎,以免践扰百姓。在披香殿陪李渊宴会,直劝其以隋炀帝为戒,制止奢侈浪费,李渊为之动容。后调为陕州长史、天策府*咨祭酒并引为文学馆学士。贞观初,苏世长奉命出使突厥,谈判中不辱使命,力争不让,赢得朝野赞许。后调升为巴州刺史,赴任途中因乘舟落水而亡。

文章主要叙述了苏世长善辨的三件事,一是归顺后,巧言回复李渊的责怪。二是谏止李渊去武功围猎,以免践扰百姓。三是在披香殿陪李渊宴会,直劝其以隋炀帝为戒,制止奢侈浪费。从三件事中可以看出苏世长是一个能言善辩、敢于直谏、劝谏讲求方法的忠臣。

在第一件事中,他把君王争天下,比作逐鹿,得鹿即敛手,不会“忿同猎之徒,问同争之罪也?”,自己是同猎者,并非争天下者,再又一个反问句加以强调,便使高祖“遂笑而释之”。可见苏世长能言、会言。

在第二件事中,他劝谏高祖不应畋猎,以免践扰百姓。在李渊猎得百多猎物时,问群臣:“今日畋,乐乎?”只有苏世长敢于直说:“未为大乐”。直接说出反对意见,请问在古时有几人能敢于这样直言不讳?有的文章说在畋猎前苏世长不规劝,畋猎后才劝,是讨高祖喜欢的虚假劝谏,那请问在畋猎后,除苏世长外,又有谁敢于劝谏呢?我想即使说苏世长的劝谏是“亡羊补牢”,我认为也是“未为晚矣”。此事可以看出他是敢于直谏的忠臣。

在第三件事中,更可能看出苏世长的胆气。他看到李渊的宫殿如此豪华,颇含讽刺的问道:“此殿隋炀帝之所作耶?何雕丽之若是也!”明知宫殿乃李渊所建,却说隋炀帝所作,其讽刺之口吻显而易见,连高祖这样一位能纳谏的君主也忍不住心中怒气,说道:“卿好谏似直,其心实诈”,正表现了他对苏世长的不满。但苏世长却并不为此所惧,还是讲出了自己心中的想法,劝告高祖必须节俭,不要奢侈淫逸,以免步隋的后尘,招来灭国之祸。这件事,充分体现了苏世长的胆气和为国忧民的忠心。

那么苏世长的劝谏为什么没有真正的触怒皇帝呢?这是因为在唐朝刚拥有天下的时候,需要鉴戒割除隋朝弊端,采纳忠正之言,当时的皇帝正要开阔言路,借以勉励全国,所以苏世长直言进谏,即使触及禁忌,却没有触怒皇帝。由此也可以看出李渊也是一个比较开明的君主。

本文语言浅显易懂,作者通过三件事的叙述表现人物*格,虽没有对人物*格的特点的具体概括,但读者却能在头脑中描绘出苏世长那鲜明的形象。文中的人物形象主要是通过人物的对话描写展现出来的。对话描写是本文的特*。

第2篇:关于《苏世长讽谏》阅读*及原文翻译简析

苏世长讽谏

武德四年,王世充平后,其行台仆*苏世长,以汉南归顺。高祖责其后服,世长稽首曰:“自古帝王受命,为逐鹿之喻。一人得之,万夫敛手。岂有猎鹿之后,忿同猎之徒,问争肉之罪也!”高祖与之有旧,遂笑而释之。

后从猎于高陵,是日大获,陈禽于旌门。高祖顾谓群臣曰:“今日畋,乐乎?”世长对曰:“陛下废万机,事畋①猎,不满十旬,未为大乐。”高祖*变,既而笑曰:“狂态发耶?”对曰:“为臣私计则狂,为陛下国计则忠矣。”

尝设宴披香殿,酒酣,奏曰:“此殿隋炀帝之所作耶?何雕丽之若是也!”高祖曰:“卿好谏似直,其心实诈。岂不知此殿是吾所造,何须诡疑是炀帝?”对曰:“臣实不知。但见倾宫鹿台②,琉璃之瓦,并非帝王节用之所为也。若是陛下所造。诚非所宜!臣昔在武功,幸当陪侍,见陛下宅宇,才蔽风霜。当此时,亦以为足。今因隋之侈,人不堪命,数归有道,而陛下得之,实谓惩其奢淫,不忘俭约;今于隋宫之内,又加雕饰,欲拨其乱,宁可得乎?

(选自《唐语林》)

【注】

①畋:打猎

②倾宫鹿台:高耸的宫殿和楼台。鹿台:纣王所修的台。这里指披香殿的台。

③欲拨其乱,宁可得乎:想革除隋的*,怎么办得到?

【试题】

1.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高祖责其后服(降服)b.万夫敛手(收)

c.陛下废万机(废除)d.诚非所宜(应当)

2.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意思相同的两项是()

a.遂笑而释之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

b.今因隋之侈无案牍之劳形

c.实谓惩其奢淫既克,公问其故

d.今于隋宫之内骈死于槽枥之间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两句话的意思。

(1)为臣私计则狂,为陛下国计则忠矣。

(2)此殿隋炀帝之所作耶?何雕丽之若是也!

4.从第二段苏世长的两句话中,可以看出他具有怎样的*格。

【参考*】

1.C

2.BD

3.(1)“如果仅从我的角度来考虑便是发狂了,但如果从您的角度来考虑则是一片忠心呀!”

(2)“这座宫殿是隋炀帝建的吧?为什么雕刻装饰这么像呢?”

4.敢于直谏,耿直无私,胆魄过人。

【《唐语林》简介】

《唐语林》的作者王谠,是北宋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字正甫,有文名,生平不详。《唐语林》是他摘辑唐宋时期五十种小说、杂史类著作,并加以改编而成。体例完全仿效《世说新语》,《世说》将所记内容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三十六门,除“捷悟”一门外《唐语林》全部采用,此外又增加了嗜好、俚俗、动植、杂物等十七门,共计五十二门。该书记述有唐一代近三百年间之事,涉及宫闱朝堂、乡野民间,举凡*、风习、文化、经济、典章制度,无不为其内容。从总体上说,它继承了《世说》以记人为主的传统,极少涉及神怪灵异之事,同时,它又与刘义庆专尚清谈、仅记士大夫言行不同,记叙内容不仅仅多嘉言懿行并乎政教者,而是关注了唐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译文】

武德四年,高祖平定王世充后,他的行台仆*苏世长带着汉南来归顺。高祖指责他归顺迟了。苏世长深深作了一个揖说:“自古以来帝王登基,都是用擒鹿来作比喻,一个人获得了,其他众人便放手了。哪里有捕获鹿以后,还忿恨其他同猎的人,追究他们争夺鹿的罪名呢?”高祖和他有旧交,便一笑而过。

后来苏世长与高祖在高陵围猎,那天收获很多,高祖命令将捕获的禽兽陈列在旌门。高祖环顾四周后问众位大臣说:“今天围猎,快乐吗?”苏世长回答说:“皇上您错过了许许多多的猎物,今天围猎,不过收获一百来只,不算十分快乐!”皇上吃惊得脸*都变了,后来又笑着说:“你发颠了吗?”苏世长回答说:“如果仅从我的角度来考虑便是发狂了,但如果从您的角度来考虑则是一片忠心呀!”

苏世长曾经在披香殿侍候皇上用餐,酒喝到高兴的时候,上奏道:“这座宫殿是隋炀帝建的吧?为什么雕刻装饰这么像呢?”高祖回答说:“你好进谏像个直率的人,其实内心狡诈。你难道不知道这座宫殿是我建的,为什么要假装不知道而怀疑是隋炀帝建的呢?”苏世长回答说:“我实在不知道,只是看见倾宫、鹿台、琉璃等如此奢华,不是一位崇尚节约的君王所做的。如果真是您建造的,实在不合适呀!我是一介武夫,有幸能在这里陪侍。看见皇上的房屋能蔽风霜,就认为足够了。隋炀帝因为竭尽奢靡,百姓不堪忍受而*,您得到了*山,其实是对他竭尽奢靡的惩罚,自己也要不忘节俭呀。现在在他的宫殿内又大加装饰,想拨乱反正,难道可能吗?”

【简析】

本文选自《新唐史》。苏世长,雍州武功(今属陕西西安市)人。其祖父在后魏时做过通直散骑常侍,父亲做过北周刺史。苏世长承袭父职,在隋朝任长安令,后为都水少监。入唐,任玉山屯监,曾谏止李渊去武功围猎,以免践扰百姓。在披香殿陪李渊宴会,直劝其以隋炀帝为戒,制止奢侈浪费,李渊为之动容。后调为陕州长史、天策府*咨祭酒并引为文学馆学士。贞观初,苏世长奉命出使突厥,谈判中不辱使命,力争不让,赢得朝野赞许。后调升为巴州刺史,赴任途中因乘舟落水而亡。

文章主要叙述了苏世长善辨的三件事,一是归顺后,巧言回复李渊的责怪。二是谏止李渊去武功围猎,以免践扰百姓。三是在披香殿陪李渊宴会,直劝其以隋炀帝为戒,制止奢侈浪费。从三件事中可以看出苏世长是一个能言善辩、敢于直谏、劝谏讲求方法的忠臣。

在第一件事中,他把君王争天下,比作逐鹿,得鹿即敛手,不会“忿同猎之徒,问同争之罪也?”,自己是同猎者,并非争天下者,再又一个反问句加以强调,便使高祖“遂笑而释之”。可见苏世长能言、会言。

在第二件事中,他劝谏高祖不应畋猎,以免践扰百姓。在李渊猎得百多猎物时,问群臣:“今日畋,乐乎?”只有苏世长敢于直说:“未为大乐”。直接说出反对意见,请问在古时有几人能敢于这样直言不讳?有的文章说在畋猎前苏世长不规劝,畋猎后才劝,是讨高祖喜欢的虚假劝谏,那请问在畋猎后,除苏世长外,又有谁敢于劝谏呢?我想即使说苏世长的劝谏是“亡羊补牢”,我认为也是“未为晚矣”。此事可以看出他是敢于直谏的忠臣。

在第三件事中,更可能看出苏世长的胆气。他看到李渊的宫殿如此豪华,颇含讽刺的问道:“此殿隋炀帝之所作耶?何雕丽之若是也!”明知宫殿乃李渊所建,却说隋炀帝所作,其讽刺之口吻显而易见,连高祖这样一位能纳谏的君主也忍不住心中怒气,说道:“卿好谏似直,其心实诈”,正表现了他对苏世长的不满。但苏世长却并不为此所惧,还是讲出了自己心中的想法,劝告高祖必须节俭,不要奢侈淫逸,以免步隋的后尘,招来灭国之祸。这件事,充分体现了苏世长的胆气和为国忧民的忠心。

那么苏世长的劝谏为什么没有真正的触怒皇帝呢?这是因为在唐朝刚拥有天下的时候,需要鉴戒割除隋朝弊端,采纳忠正之言,当时的皇帝正要开阔言路,借以勉励全国,所以苏世长直言进谏,即使触及禁忌,却没有触怒皇帝。由此也可以看出李渊也是一个比较开明的君主。

第3篇:邹忌讽齐王纳谏原文翻译及赏析

【题解】

这篇写齐相邹忌,有自知之明,从而领悟到一个被偏爱者、敬畏者、有求者包围的人,可能因听不到真话而导致完全错误的判断。他用切身的体会劝谏齐威王,终于使威王听从。本文语言简洁,句法多变,如邹忌与妻、妾、客的对话,三问三答,表达的内容完全一样,但由于句法上稍作变化,文章就显得活泼而不板滞了。“讽”,指用委婉的语言来进行劝告。

【原文】

邹忌修八尺有余(1),形貌?i丽(2)。朝服衣冠窥镜(3),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公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4),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明日,徐公来。孰视之(5),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6):“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议于市朝(7),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8),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注释】

(1)邹忌:《史记》作驺忌,齐人。齐桓公时就任大臣,威王时为相,封于下邳(今*苏邳县西南),号成侯。后又事宣王。修:长。八尺:战国时各国尺度不一,从出土文物推算,每尺约相当于今18到23公分左右不一。(2)?i:通“佚”,美。(3)朝服衣冠:早上穿戴衣帽。(4)旦日:明日。(5)孰:通“熟”。孰视:注目细看。(6)威王:齐威王婴齐(?前320),春秋五霸之一齐桓公之子。在位三十七年,知人善任,改革*,是个较有作为的国君。(7)市朝:指人众会集的地方。(8)期年:一整年。

【译文】

邹忌身高八尺以上,体形容貌俊美。他穿着礼服戴上冠对着镜子细看,问他的妻子说:“我跟城北徐公谁美?”他妻子说:“您美极了,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呀!”城北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邹忌不太自信,就再问他的侍妾:“我跟徐公哪个美?”侍妾说:“徐公哪能及得上您啊!”第二天,客人从外边来,一块儿坐着说话,又问客人说:“我跟徐公谁美?”客人说:“徐公不如您美。”

过了一天,徐公来访。邹忌仔细端详他,自以为不如;再照镜子看自己,更感差得很远。夜晚躺着,心里在想这件事:“我妻子说我美,是偏爱我啊;侍妾说我美,是怕着我啊;客人说我美,是想有求于我啊!”

于是,进朝廷见威王说:“臣子确实知道不如徐公美,臣子的妻偏爱臣子,臣子的妾怕臣了,臣子的客人想对臣子有所求,都说我比徐公美。现在齐国土地方圆千里,有一百二十座城邑,国王的后宫嫔妃左右亲信,没一个不偏爱王;满朝大臣,没一个不怕王;一国之内,没一个不有求于王。从这点看来,国王看不*相就很严重了!”威王说:“说得好。”就发布命令:“当官的、当差的、当老百姓的,能当面指责我国王过错的,得上等奖;呈上书信劝谏我国王的,得中等奖;能在公共场所说坏话传到我国王耳中的,得下等奖。”

命令刚发下时,臣子们上朝进谏,从宫门到殿堂好象集市一样。几个月以后,还经常有人断断续续来进谏。一年以后,即使想说,也没什么可以向上提的了。燕国、赵国、韩国、魏国听到这件事,都来朝拜威王。这就是所谓战胜敌国于朝廷之内。

【赏析】

本文选自《战国策·齐策》,题目是后人根据内容加的。

《战国策》是一部战国时代的分国史料汇编,作者不详。到汉朝时期经过刘向整理以后,按西周、东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国排列,编成三十三卷,并定名为《战国策》,遂沿用至今。

《战国策》着重记载了当时谋臣策士们的活动,反映了他们运筹机智,巧言善辨,游说诸侯以谋取个人名利的情况。全书贯穿着纵横家的思想,反映了当时*斗争的一些特点。书中还揭露了统治者的荒?h*残暴和*在封建压榨、兼并战争中的痛苦生活。在今天仍有一定的认识价值。

《战国策》文笔生动,说理叙事都很精*。语言简明、流畅,富于感情。又常运用比喻和寓言来说明一抽一象的道理,文学意味很强。

本文写邹忌用自己切身之事设喻,讽劝齐威王纳谏并取得成功的故事。道理讲得既形象又深一入一浅一出,使人容易接受,说服力很强。邹忌:战国齐人,曾做齐威王的相。讽:讽谕,用委婉的话语,或用比喻、暗示的办法提出意见,使别人接受。齐王:齐威王,名因齐,他在位时国势强大。纳谏:君王接受臣下的劝告。谏,下劝上为谏。

本文通过邹忌讽齐王,齐王纳谏的故事,说明人如果有所“蔽”,偏听偏信,就会美丑不分。是非颠倒,把事情搞坏,只有除“蔽”“纳谏”,辨明是非,才能集思广益,有利于国家和*。历史上如此;在今天,对于我们的工作仍然有借鉴意义。

邹忌讽齐王纳谏这种修明*、倾听各方意见的作法,在战国时代,在君对臣独断专横,臣对君阿谀奉迎的时政面前,不能不说是进步的、难得的。尽管他们的目的是为了巩固齐国的封建*,扩张齐国的封建势力,但在客观上对国家和*是有些益处的。

值得注意的是,邹忌进谏和齐王纳谏,决不能和我们今天所提倡的广泛听取群众意思,发扬*,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等同看待。这无论从目的、意义、方式、方法看都有根本的区别,若把两者等同起来那就大错特错了。

文章分为三段。第一段写邹忌的妻、妾、客人赞美邹忌及其原因。开头一句写出邹忌的身材、面貌,从客观上先肯定邹忌的美,为下面写“齐国之美丽者”徐公比美打下基础。然后写邹忌与妻、妾、客的三问三答,这三个人都说邹忌比徐公美。“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这几句描写邹忌会见徐公后的行动和心理状态:他早知徐公是“齐国之美丽者”,这次又通过实际对照,认真分析,觉得自己并不如徐公美。因此“暮寝而思之”。他经过认真思考以后,从受蒙蔽中恍然醒悟了。原来妻、妾、客之所以说他比徐公美正是由于“私我”、“畏我”、“有求于我”,以至于混淆了是非,颠倒了美丑,蒙蔽了自己。

这一段写邹忌个人的事情,描写得有声有**,“朝、旦、明、暮”时序井然有条,为下一段用暗示、比喻的方法讽谏齐王作了铺垫。

第二段写邹忌用自身的事情作比喻讽谏齐王的情况。邹忌先向齐王表述了他的妻、妾、客都说他比徐公美的原因,然后由已及人,由小及大,进一步推论到齐王身上。“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这一句先说齐国之强大,其中也就点出了齐王地位之尊贵。正因为齐王位尊势大,“私王”、“畏王”、“有求于王”者当然更多,因此“王之蔽甚矣”是不言而喻的。作者运用简短的语言,作了合情合理的推论,很有说服力。

这一段写邹忌现身说法,以已推人,指出王之蔽更加严重,如果不广开言路,修明*,国家的安全和齐王的地位都将是危险的。

第三段写齐王虚心纳谏及其结果。一个“善”字写出了齐王虚心纳谏的态度,同时衬托出邹忌讽谏的说服力。接着写齐王下令悬尝纳谏,表现了齐王广开言路的决心和行动。当然,这里有作者的夸大,对齐国的统治者作了不切实际的美化,读时应予注意。接着写齐王纳谏以后在国内外所引起的反应。在国内,“令初下”时,“门庭若市”,看出齐国在*上问题是不少的;又经过“数月”、“期年”以后,进谏者由多而少,由少到无,说明齐王纳谏以后,修明*,已见出巨大成效。在国外的反应是:燕、赵、韩、魏皆朝于齐。

这一段写了齐王纳谏的态度、决心、行动和结果。*了除蔽纳谏能修明*,对国家*有好处。

全篇在写作上运用了由已推人,由近及远,由小到大的推理方法,层层深入,说服力很强。语言上措词委婉,比喻巧妙,用词造语整齐、精练,是很有特**的。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