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馆职称学士》 原文以译文
第1篇:《馆职称学士》 原文以译文
馆职称学士
【原文】
《集贤院记》①:开元故事,校书官许称学士②。今三馆职事皆称学士③,用开元故事也。
【注释】
①《集贤院记》:即唐人韦述所撰《集贤注记》。原书三卷,记唐*元、天宝间集贤院置院始末、院中故事及学士名氏。已佚,今存佚文尚多。
②校书官:泛指集贤院整理图籍的官员。唐代集贤院曾先后置学士、直学士、校理、待制、留院、入院、侍讲、刊校、修撰、修书及直院等官,俗间统称学士。后规定登朝官五品以上为学士,六品以下为直学士,学士中取位次最高者一人判院事,缺学士即以直学士中位次最高者递补;非登朝官不问品秩,并为校理,其余名目皆停废。
③三馆:宋承唐制,以史馆、昭文馆、集贤院为三馆,掌修史、藏书、校书事务。太宗时增建秘*,与三馆合称馆*,又新建崇文院总寓馆*。凡供职馆*及崇文院者,有学士、直学士、直馆、直*、修撰、校理、检讨、校勘、校书等职名,统称馆职,为文臣清贵之选。元丰五年(1082)改官制后,崇文院并入秘书省,而秘书省官著作郎、著作佐郎、秘书郎、校书郎、正字等仍称馆职。其余还有不同职事的史官名目,亦与馆职等同,有时馆职还包括诸杂*的部分职事。两宋时期,民间沿唐俗,亦往往统称担任馆职者为学士。
【译文】
《集贤院记》记载:开元间的旧制,凡校书官都可称为‘学士’。现在担任三馆职事者都被称为学士,用的还是唐开元间的旧制。
第2篇:《李士衡为馆职》原文及译文赏析
导语:《李士衡为馆职》主要讲述李士衡的故事,下面就由小编为大家带来《李士衡为馆职》原文及译文赏析,欢迎阅读学习!
李士衡①为馆职,使高丽,一武人为副。高丽礼*赠遗②之物,士衡皆不关意,一切委于副使。时船底疏漏,副使者以士衡所得缣帛藉③船底,然后实以己物,以避漏湿。至海中,遇大风,船欲倾覆。舟人大恐,请尽弃所载,不尔船重,必难免。副使仓惶,取船中之物投之海中,便不暇拣择。约投及半,风息船定。既而点检所投,皆副使之物,士衡所得在船底,一无所失
注释:
李士衡:北宋人,当时在昭文馆为官。
使:出使、以使者身份
为:担任
俱:一起
高丽:古国名,位于今朝鲜半岛。
关意:关注在意。
委:委托
疏漏:船底板有隙缝漏水。
缣帛(jianbó):丝织品、绸缎。这里泛指所得的礼物。
藉:垫在下面的东西。
悉:全,都
实:填放。
息:休止。
暇:空暇
号:大声喊叫;呼喊。
拣择:挑选,选择
以:用,把[1]。
皆:全,都
李士衡在京朝昭文馆任编校书籍职务期间,出使高丽,一名武官做他的副使,与他一起出使高丽。对高丽作为礼品赠送的财物,李士衡都不关注和在意,一切都委托给副使去处理。当时,船底破漏,装船时,这个副使把李士衡所得的细绢及其它丝织品垫在船底,这样以后才把自己所得东西放在上边,以避免漏落或浸湿。航行到海当中时,遇到了大风,船将要倾覆,船工们非常恐慌,请求把所装载的东西全丢弃到海里去,不这样,(由于船太重)必定难以免祸。副使在匆忙慌张间,把船里的东西全部投到海里去,更没有时间去拣择,大约投到一半的时候,风停了,船也平定了。过了一会点数、检查所投的东西,都是这个副使的东西。而李士衡所得的东西,由于在船底就一无所失。
启示:
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通过对比,表现了武人的自私,并以事情的结局,来劝诫世人:损人利己的行为和思想是要不得的,否则只会自食其果。
[《李士衡为馆职》原文及译文赏析]相关文章:
第3篇:馆职名存的原文及翻译
原文
国朝馆*之选,皆天下英俊,然必试而后命。一经此职,遂为名流。其高者,曰集贤殿修撰、史馆修撰、直龙图*、直昭文馆、史馆、集贤院、秘*。次曰集贤、秘*校理。官卑者,曰馆*校勘、史馆检讨,均谓之馆职。记注官缺,必于此取之,非经修注,未有直除知制诰者。官至员外郎则任子,中外皆称为学士。及元丰官制行,凡带职者,皆迁一官而罢之,而置秘书省官,大抵与职事官等,反为留滞。政和以后,增修撰直*贴职为九等,于是材能治办之吏、贵游乳臭之子,车载斗量,其名益轻。南渡以来,初除校书正字,往往召试,虽曰馆职不轻畀,然其迁叙,反不若寺监之径捷。至推排为郎,即失其故步,混然无别矣。
译文
我朝馆*官职的人选,都是天下的贤良之才,但是必须经过考试,中试之后才任命。凡是担任过这种官职的,就成为社会的名流。官位高的,称集贤殿修撰、史馆修撰、直龙图*、直昭文馆、史馆、集贤院、秘*;次一等的,称集贤院或秘*校理;低的,称馆*校勘、史馆检讨,这些,都被称为馆职。修起居注的官员出现空缺,肯定从馆职官员里挑选递补,不经过记注官的阶段,没有直接任命为知制诰的。官阶到了员外郎那一级就可以保举子弟一人为官,朝廷内外都称他为学士。等到元丰年间新官制颁行,凡是兼任其他职事官的,都官升一级但去掉馆职,可是设置秘书省的官员,阶官却大抵与职事官相等,反而呈现出升迁迟滞的局面。政和之后,增加修撰、直*的贴职,形成九个等级,贴职是科加恩兼职,并不担任馆*职务,于是乎有治理之才的官吏、乳臭未干的贵族子弟都染指于此,车载斗量,馆职的名声更加低轻。南渡以后,开始任命为校书、正字之官的时候,往往召集起来进行考试,虽说是给职不能轻易予人,但是他们的以序升迁,反而没有其他寺监部升迁的捷径。升*孚决。至于递次推举为郎,失去了原来的少骤,和其他官员混同无别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