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选自《史记·商君列传》阅读*原文及翻译

第1篇:节选自《史记·商君列传》阅读*原文及翻译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9分,每小题3分)

商君者,卫之诸庶孽公子也,名鞅,姓公孙氏。鞅少好刑名之学,事魏相公叔痤为中庶子。公叔痤既死,公孙鞅闻秦孝公下令国中求贤者,将修穆公之业,东复侵地,乃遂西入秦,因孝公宠臣景监以求见孝公。公与语,不自知膝之前于席也。语数日不厌。景监曰:“子何以中吾君,吾君之欢甚也?”鞅曰:“吾说公以帝王之道比三代,而君曰:‘久远,吾不能待。且贤君者,各及其身显名天下,安能邑邑(同“悒悒”,不舒畅)待数十百年以成帝王乎?’故吾以强国之术说君,君大悦之耳。”以卫鞅为左庶子,卒定变法之令。令民为什五,而相收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匿奸者与降敌同罚。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己,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有来言令便者,卫鞅曰:“此皆乱化之民也。”尽迁之边城。其后民莫敢议令。

卫鞅说孝公伐魏,孝公以为然,使卫鞅将而伐魏。魏使公子?n将而击之。*既相距,卫鞅遗魏将公子?n书曰:“吾始与公子欢,今俱为两国将,不忍相攻,可与公子面相见,盟,乐饮而罢兵,以安秦、魏。”魏公子?n以为然。会盟已,饮,而卫鞅伏*士而袭虏公子?n,因攻其*,尽破之以归秦。

秦孝公卒,太子立。公子虔之徒告商君欲反,发人捕商君。秦惠王车裂商君以徇,曰:“莫如商君反者!”遂灭商君之家。

太史公曰: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迹其欲干孝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说,非其质矣。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将昂,不师赵良之言,亦足发明商君之少恩矣。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卒受恶名於秦,有以也夫!

(节选自《史记·商君列传》)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语数日不厌厌:讨厌、厌恶b.*既相距距:通“拒”,相距对峙

c.吾始与公子欢欢:友好,交好d.民怪之,莫敢徙怪:感到奇怪

9.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说明商鞅“刻薄”的一组是()

①故吾以强国之术说君,君大悦之耳②不告奸者腰斩,匿奸者与降敌同罚③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④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

⑤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⑥卫鞅曰:“此皆乱化之民也。”尽迁之边城a.①②③⑤b.②③④⑥c.②③⑤⑥d.③④⑤⑥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商鞅年轻时就研究刑名之学,后来他从魏国到秦国求见孝公,希望一展才能。他在劝说孝公效仿帝王之道无效后,转而劝孝公富国强兵以成霸业,迎合了孝公迫不及待地想显名天下的心理,因而被重用。

b.为使法令顺利推行,商鞅采取了不少措施。先是设法表明法令决不虚言,继而又在推行受阻后,将阻挠变法的权贵们严加惩处,从而赢得了百姓们的拥护。

c.商鞅率*攻打魏国,遇公子?n抵抗。他在信中假言和平,暗中却埋伏下武士,在宴饮之时袭击并俘虏了公子?n,趁机打败了魏*。

d.秦孝公死后,惠王即位,公子虔一伙告发商鞅想*,派差役捕捉他。秦惠王对他旋以车裂的酷刑,并灭了他的全家。

11.把第i卷文言言语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不便者以千数。(5分)

译:

(2)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卒受恶名於秦,有以也夫!(5分)

译:

参考*:

8.a(厌:满足)

9.c(①说明商鞅善于揣摩君王的心理,进而迎合,为人圆滑,④说明商鞅言而有信)

10.b(“阻挠变法的权贵们”错,“百姓们的拥护”错,“秦人皆趋令”实是威权之下的

保身之举)

11.翻译(10分)

(1)新法在民间施行了一周年,泰国的百姓到国都诉说新法不利的数以千计。(“行”、“期”、“之”译对各1分,全句通顺2分)

(2)我曾经读过商君的著作《开塞》、《耕战》,内容与他本人的所作所为相似。终于他在秦国留下了一个谋反的恶名,这是有缘由的呀!(“卒”、“恶”、“以”译对各1分,

全句通顺2分)。

文言文参考译文:

商君是卫国诸庶孽公的儿子,名字叫鞅,复姓公孙。商鞅从小就喜欢学习刑法。曾担任魏国丞相公叔座的中庶子职务。公叔座死后,公孙鞅听说秦孝公下令在全国招贤纳士,将要成就秦穆公的霸业,向东收复侵占的土地,公孙鞅于是从东面进入秦国,通过秦孝公的宠臣景监来拜见孝公。秦孝公与他交谈,不知不觉地将双腿移到席前。两人长谈几天不感到厌倦。景监说:“你凭什么讨得孝公如此喜欢你?”公孙鞅说:“我劝说秦孝公仿效古代帝王的做法,但孝公说:‘这太久远了,我无法等待。况且古代贤明的君王,各有各的成名方法,哪里能够压抑自己待到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才可以成就帝王的大业呢?’所以我就用富国强兵的霸业劝说孝公,孝公非常高兴。”后来,让公孙鞅担任左庶长,最终审定改革的法令。法令规定老百姓实行什伍编制,犯法连坐。不主动告发犯罪的人处以腰斩之刑,窝藏犯罪的人与投降敌人同等处罚。私下打斗闹事,按各自的轻重程度施以相应的处罚。从事商业和手工业以及懒惰而贫穷的人,全家罚为官奴。

法令已经制定好了,还没有公布,(公孙鞅)怕老百姓不相信,就在京城南门竖立一个三丈多高的木头,招募有能把此木搬移到京城北门的人.奖给他十两金子。老百姓感到这件事很奇怪,没有人敢搬移。又说:“能搬运此木的人奖五十两金子”。有一个人将此木搬移了,就奖给五十两金子,以表明不欺骗之意。终于下令推行新法。新法在民间施行了一周年,秦国的百姓到国都诉说新法不利的数以千计。正在这时候,太子犯法。公孙鞅说:“法令之所以难以施行,是因为上面的人带头违犯。”(公孙鞅)将要处置太子。太子是皇帝的继承人,不能够施刑,就处罚太傅公子虔,刺面处罚少傅公孙贾。第二天,秦国人都自觉遵守法令,秦国百姓当初认为新法不利就来建议完善法令,公孙鞅说:“这些都是刁民。”把这些人全部发配到边城,后来再也没有人敢议论法令了。

公孙鞅劝说秦孝公攻打魏国,孝公认为这个建议好,就派公孙鞅率兵进攻魏国。魏国派公子?n率兵迎战。两*对峙,公孙鞅给公子?n送信说:“我一开始就与你友好交往,现在各自为两国的将*,我不忍心互相攻打,可以与你见面商定结盟,—起饮酒,高兴地撤*,以使秦魏两国相安无事。”魏公子?n认为真是这样。两人会盟完毕,一起喝酒,但是公孙鞅让埋伏的*士袭击俘虏了公子?n,趁机进攻魏*,大败魏*而回到秦国。

秦孝公死后,太子登基。公子虔一伙告发公孙鞅谋反,派人逮捕了公孙鞅。秦惠王将商君处以车裂的极刑来示众,说:“不要像商君那样谋反!”于是灭了商君的全家。

太史公司马迁说:商鞅是一个生*刻薄的人。开始的时候就想用帝王霸业劝说秦孝公,这种浅薄的言论,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并且所涉及的尽是宠臣,等到施用时,处罚公子虔,欺骗魏将公子?n,不听从赵良之言,也足以看出商君刻薄少恩。我曾经读过商君的著作《开塞》、《耕战》,内容与他的所作所为相似。最终在秦国留下一个谋反的罪名,这也是有缘由的呀!

第2篇:《史记春申君列传》阅读*及翻译

楚考烈王无子,春申君患之,求妇人宜子者进之,甚众,卒无子。赵人李园持其女弟,欲进之楚王,闻其不宜子,恐久毋宠。李园求事春申君为舍.人.,已而谒归,故失期。还谒,春申君问之状,对曰:“齐王使使求臣之女弟,与其使者饮,故失期。”春申君曰:“娉入乎?”对曰:“未也。”春申君曰:“可得见乎?”曰:“可。”于是李园乃进其女弟,即幸于春申君。知其有身,李园乃与其女弟谋。园女弟承间以说春申君曰:“楚王之贵幸君,虽兄弟不如也。今君相楚二十余年,而王无子,即百岁后将更立兄弟,则楚更立君后,亦各贵其故所亲,君又安得长有宠乎?君贵用事久,多失礼于王兄弟,兄弟诚立,祸且及身,何以保相印*东之封乎?今妾自知有身矣,而人莫知。妾幸君未久,诚以君之重而进妾于楚王,王必幸妾;妾赖天有子男,则是君之子为王也,楚国尽可得,孰与身临不测之罪乎?”春申君大然之,乃出李园女弟,谨舍而言之楚王。楚王召入幸之,遂生子男,立为太子,以李园女弟为王后。楚王贵李园,园用事。

李园恐春申君语泄而益骄,*养死士,欲杀春申君以灭口,而国人颇有知之者。春申君相二十五年,楚考烈王病。朱英谓春申君曰:“世有毋望之福,又有毋望之祸。今君处毋望之世,事毋望之主,安可以无毋望之人乎?”春申君曰:“何谓毋望之福?”曰:“君相楚二十余年矣,虽名相国,实楚王也。今楚王病,旦暮且卒,而君相少主,因而代立当国,如伊尹、周公,王长而反政,不即遂南.面.称.孤.而有楚国?此所谓毋望之福也。”春申君曰:“何谓毋望之祸?”曰:“李园不治国而君之仇也,不为兵而养死士之日久矣,楚王卒,李园必先入据权而杀君以灭口。此所谓毋望之祸也。”春申君曰:“何谓毋望之人?”对曰:“君置臣郎中,楚王卒,李园必先入,臣为君杀李园。此所谓毋望之人也。”春申君曰:“足.下.置之。李园,弱人也,仆又善之,且又何至此!”朱英知言不用,恐祸之身,乃亡去。

后十七日楚考烈王卒李园果先入伏死士于棘门之内春申君入棘门园死士侠刺春申君斩其头投之棘门外于是遂使吏尽灭春申君之家。而李园女弟初幸春申君有身而入之王所生子者遂立,是为楚幽王。

(节选自《史记·春申君列传》)

7.下列给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后十七日/楚考烈王卒/李园果先入伏/死士于棘门之内/春申君入棘门/园死士侠刺/春申君斩其头/投之棘门外/于是遂使吏尽灭春申君之家

b.后十七日/楚考烈王卒/李园果先入/伏死士于棘门之内/春申君入棘门/园死士侠刺春申君/斩其头/投之棘门外/于是遂使吏尽灭春申君之家

c.后十七日/楚考烈王卒/李园果先入伏/死士于棘门之内/春申君入棘门/园死士侠刺春申君/斩其头/投之棘门外/于是遂使吏尽灭春申君之家

d.后十七日/楚考烈王卒/李园果先入/伏死士于棘门之内/春申君入棘门/园死士侠刺/春申君斩其头/投之棘门外/于是遂使吏尽灭春申君之家

8.下列对文中加点字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舍人,*古代战国及汉初时期,王公贵人府中的亲近属官。

b.南面称孤,朝南坐着,自称孤家。指统治一方,称帝称王。

c.郎中,官名,帝王侍从官的通称。战国始有,后世为各部要职。

d.足下,是旧时交际用语,下级称上级或同辈相称的谦词。

9.下列对文中划线句子句式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文中划线句解说同类句

a.求妇人宜子者进之定语后置句,即“求宜子之妇人进之”求人可使报秦者

b.即幸于春申君被动句,“于”表被动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c.谨舍而言之楚王省略句,“之”后省略介词“于”空自苦无人之地

d.恐祸之身,乃亡去宾语前置句,意为“担心自己遭受祸患”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园心机深重,他处心积虑地把妹妹送给春申君,又因妹妹生育了太子,得以掌权。

b.春申君昏庸,听信李园的劝说,将其怀有身孕的妹妹献给楚王,为自己埋下了祸根。

c.朱英洞察危机,劝春申君尽早除掉李园,并表示愿意自己出手帮助春申君解决问题。

d.春申君不听良言,认为李园是个软弱的人,不会对自己不利,最终就死在李园手中。

11.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妾幸君未久,诚以君之重而进妾于楚王,王必幸妾。

(2)李园恐春申君语泄而益骄,*养死士,欲杀春申君以灭口,而国人颇有知之者。

参考*

7.b.(后十七日,楚考烈王卒。李园果先入,伏死士于棘门之内。春申君入棘门,园死士侠刺春申君,斩其头,投之棘门外。于是遂使吏尽灭春申君之家。)

8.d.(足下,是敬词。)

9.d.(“恐祸之身,乃亡去”无特殊句式。)

10.b.(“听信李园的劝说”错,文中是李园的妹妹在劝说春申君。)

11.(10分)

(1)我被您宠幸时间不长,如果凭您的尊贵地位把我进献给楚王,楚王必定宠幸我。

(5分,“幸君未久”“诚”“以君之重”“进妾于楚王”(状语后置)各1分,大意1分。)

(2)李园担心春申君说漏秘密而更加骄横,就暗中豢养了刺客,打算杀死春申君来灭口,这件事在国都略有些人知道。

(5分,“语泄”“益骄”“*养死士”“颇有知之者”各1分,大意1分。)

【参考译文】

楚考烈王没有儿子,春申君为这件事发愁,就寻找宜于生育儿子的妇女进献给楚王,虽然进献了不少,却始终没生儿子。赵国李园带着他的妹妹来,打算把他的妹妹进献给楚王,又听说楚王不宜于生育儿子,恐怕时间长了不能得到宠幸。李园便寻找机会做了春申君的舍人,不久他请假回家,又故意延误了返回的时间。回来后他去拜见春申君,春申君问他迟到的原因,他回答说:“齐王派使臣来求娶我的妹妹,由于我跟那个使臣饮酒,所以延误了返回的时间。”春申君问道:“聘礼送来了吗?”李园回答说:“没有。”春申君又问道:“可以让我看看吗?”李园说:“可以。”于是李园就把他的妹妹献给春申君,并立即得到春申君的宠幸。后来李园知道了他的妹妹怀了身孕,就同他妹妹商量了进一步的打算。李园的妹妹找了个机会劝说春申君道:“楚王尊重宠信您,即使兄弟也不如。如今您任楚国宰相已经二十多年,可是大王没有儿子,如果楚王寿终之后将要改立兄弟,那么楚国改立国君以后,也就会各自使原来所亲信的人显贵起来,您又怎么能长久地得到宠信呢?不仅如此,您身处尊位执掌政事多年,对楚王的兄弟们难免有许多失礼的地方,楚王兄弟果真立为国君,殃祸将落在您的身上,还怎么能保住宰相大印和*东封地呢?现在我自己知道怀上身孕了,可是别人谁也不知道。我被您宠幸时间不长,如果凭您的尊贵地位把我进献给楚王,楚王必定宠幸我。我仰赖上天的保佑生个儿子,这就是您的儿子做了楚王,楚国全为您所有,这与您身遭意想不到的殃祸相比,哪样好呢?”春申君认为这番话说得对极了,就把李园的妹妹送出家来,严密地安排在一个住所便向楚王称说要进献李园的妹妹。楚王把李园的妹妹召进宫来很是宠幸她,于是生了个儿子,立为太子,又把李园妹妹封为王后。楚王器重李园,于是李园参与朝政当权。

李园担心春申君说漏秘密而更加骄横,就暗中豢养了刺客,打算杀死春申君来灭口,这件事在国都略有些人知道。

春申君任宰相的第二十五年,楚考烈王病重。朱英对春申君说:“世上有不期而至的福,又有不期而至的祸。如今您处在生死无常的世上,奉事喜怒无常的君主,又怎么能会没有不期而至的人呢?”春申君问道:“什么叫不期而至的福?”朱英回答说:“您任楚国宰相二十多年了,虽然名义上是宰相,实际上就是楚王。现在楚王病重,死在旦夕,您辅佐年幼的国君,因而代他掌握国政,如同伊尹、周公一样,等君王长大再把大权交给他,不就是您南面称王而据有楚国?这就是所说的不期而至的福。”春申君又问道:“什么叫不期而至的祸?”

朱英回答道:“李园不执掌国政便是您的仇人,他不管兵事却豢养刺客为时已久了,楚王一去世,李园必定抢先入宫夺权并要杀掉您灭口。这就是所说的不期而至的祸。”春申君接着问道:“什么叫不期而至的人?”朱英回答说:“您安排我做郎中,楚王一去世,李园必定抢先入宫,我替您杀掉李园。这就是所说的不期而至的人。”春申君听了后说:“您要放弃这种打算。李园是个软弱的人,我对他很友好,况且又怎么能到这种地步!”朱英知道自己的进言不被采用,恐怕祸患殃及自身,就逃离了。

此后十七天,楚考烈王去世,李园果然抢先入宫,并在棘门埋伏下刺客。春申君进入棘门,李园豢养的刺客从两侧夹住刺杀了春申君,斩下他的头,扔到棘门外边。同时就派官吏把春申君家满门抄斩。而李园的妹妹原先受春申君宠幸怀了孕又入宫得宠于楚考烈王后所生的那个儿子便立为楚王,这就是楚幽王。

第3篇:《史记·汲郑列传》阅读*及原文翻译

汲黯字长孺,濮阳人也。其先有宠于古之卫君,至黯七世,世为卿大夫。黯以父任,孝景时为太子洗马,以庄见惮。孝景帝崩,太子即位,贤之,召拜为中大夫。以数切谏,不得久留内,迁为东海太守。岁余,东海大治。

黯为人*倨,少礼,面折,不能容人之过。合己者善待之,不合己者不能忍见,士亦以此不附焉。当是时,太后弟武安侯虫分为丞相,中二千石来拜谒,虫分不为礼。然黯见虫分未尝拜,常揖之。

天子方招文学儒者,上日“吾欲云云”,黯对曰:“陛下内多欲而外施仁义,奈何欲效唐虞之治乎!”上默然,怒,变*而罢朝。公卿皆为黯惧。上退,谓左右曰:“甚矣,汲黯之戆也!”群臣或数黯,黯曰:“天子置公卿辅弼之臣,宁令从谀承意,陷主于不义乎?且已在其位,纵爱身,奈辱朝廷何!”上曰:“古有社稷之臣,至如黯,近之矣。”

大将*青侍中,上踞厕而视之。丞相弘燕见,上或时不冠。至如黯见,上不冠不见也。上尝坐武帐中,黯前奏事,上不冠,望见黯,避帐中,使人可其奏。其见敬礼如此。

张汤方以更定律令为廷尉,黯数质责汤于上前。黯时与汤论议,汤辩常在文深小苛,黯伉厉守高不能屈,忿发骂日:“天下谓*笔吏不可以为公卿,果然。必汤也,今天下重足而立,侧目而

视矣!”

上方向儒术,愈益贵弘、汤。弘、汤深心疾黯,唯天子亦不说也,欲诛之以事。弘为丞相,乃言上曰:“右内史界部中多贵人宗室,难治,非素重臣不能任,请徙黯为右内史。”为右内史数岁,

官事不废。

大将*卫青既益尊,然黯与亢礼。人或说黯曰:“自天子欲群臣下大将*,大将*尊重益贵,君不可以不拜。”黯曰:“夫以大将*有揖客,反不重邪?”大将*闻,愈贤黯,数请问国家朝廷所

疑,遇黯过于平生。

后数月,黯坐小法,会赦免官。居数年,会更五铢钱,民多盗铸钱,楚地尤甚。上以为淮阳,楚地之郊,乃召拜黯为淮阳太守。黯居郡如故治,淮阳政清。后张汤果败。令黯以诸侯相秩居淮阳。七岁而卒。

(选自《史记·汲郑列传》,有删改)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黯见蚧未尝拜,常揖之揖:拱手作揖

b.使人可其奏可:许可

c.黯数质责汤于上前数:多次

d.黯坐小法,会赦免官坐:因为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陛下内多欲而外施仁义侣鱼虾而友麇鹿

b.公卿皆为黯惧为击破沛公*

c.甚矣,汲黯之戆也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d.其见敬礼如此其孰能讥之乎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汲黯家世渊远,世为卿大夫,后来凭借父亲的任命,在孝景帝时担任了太子洗马的官职,以为人严正而被人敬畏。

b.汲黯为人倨傲,不讲礼仪,特别难以容忍别人的虚伪和奸诈,即使面对丞相甚至皇帝,他都会分庭抗礼、据理力争。

c.汲黯不屈从权贵,为官有政绩,因此被人嫉恨、陷害,只有皇帝不说他的坏话,并认为他近于古时的“社稷之臣”。

d.大将*卫青非常赏识汲黯秉正忠直、不拘礼数的品德与个*,他礼遇汲黯的规格超过了自己平生所结交的任何人。

7.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群臣或数黯,黯日:“天子置公卿辅弼之臣,宁令从谀承意,陷主于不义乎?”(5分)

(2)天下谓*笔吏不可以为公卿,果然。必汤也,令天下重足而立,侧目而视矣!(5分)

参考*

4.d(因……被判罪。)

5.b(a.转折连词/并列连词;b.介词,替;c.主谓之间/结构助词,的;d.代词,他/表反诘语气。)

6.d(a.“凭借父亲的任俞”错,应为“父亲的*功(保举)”;b.“不讲礼仪”,“即使面对丞相甚至皇帝,他都会分庭抗礼、据理力争”不合文意;c.“只有皇帝不说他的坏话”错,原文的“说”是“喜欢”“高兴”的意思。)

7.(1)群臣中有人数落(责怪)汲黯,汲黯说:“天子设置公卿百官这些辅佐之臣,难道是让他们一味阿谀奉迎,陷君主于不仁义(的境地)吗?”(“数”、“从谀承意”、“宁……乎”,各1分,句意2分)

(2)天下人都说*笔吏不能做公卿,果真这样。(如果)非依张汤之法(行事不可),会让天下人(恐惧得)双足并拢站立而不敢迈步,眼睛也不敢正视了!(“果然”、“重足而立”、“侧日而视”,各1分,句意2分)

参考译文:

汲黯字长孺,濮阳人。他的先祖被古卫国国君宠信,到汲黯是第七代,代代担任卿大夫。汲黯凭借(因为)父亲的保举(*功),孝景帝时担任太子洗马,因为为人严正而被人敬畏。孝景帝驾崩,太子继位,认为他贤良,下诏让他担任中大夫。困为多次直言劝谏,未能久留朝内,被外放担任东海太守。一年多时间,东海郡政清民安。

汲黯为人倨傲,不讲求礼数,(常常)当面指摘(别人),不能容忍别人的过错。与自己志趣相投的就善待他,不合自己心意的就不耐烦见面,士人也因此不愿依附他。当时,窦太后的弟弟武安侯田虫分是丞相,(年俸)满二千石的官员来拜见,田虫分从不施礼。然而汲黯求见田玢却未曾行过跪拜礼,常常只是向田虫分拱手作揖。(当时)皇上正在招揽文士和儒生,说“我想要如何如何”,汲黯回答说:“陛下内心欲望很多,却想在表面上施行仁义,这又怎么能真正效法唐尧虞舜的做法呢!”皇上沉默不语,心中恼怒,脸一变就罢朝了。公卿大臣都替汲黯担心害怕。皇上退朝后,对身边的侍臣说:“汲黯的愚直太过分了!”群臣中有人数落汲黯,汲黯说:“天子设置公卿百官这些辅佐之臣,难道是让他们一味阿谀奉迎,陷君主于不仁义(的境地)吗?”再说我已身居其位,纵然爱惜自身(的生命),但要是辱没了朝廷,那可怎么办!”皇上(听后)说:“古时有所谓的‘社稷之臣’,像汲黯就近似了。”

大将*卫青侍奉于宫中,皇上蹲坐在床榻边接见他。丞相公孙弘平时求见,皇上有时连帽子也不戴。至于汲黯进见,皇上不戴好幅子是不会接见他的。皇上曾经闲坐在武帐中,汲黯前来启奏公事,皇上没戴帽,望见他就连忙躲进帐内,派近侍代为许可(批准)他的奏议。汲黯被皇上尊敬礼遇到了这种程度。

张汤(当时)正因为更改、制定刑律法令而做了廷尉,汲黯多次在皇上面前质问指责张汤。汲黯时常和张汤争论,张汤的辩词,总是在深究条文、苛求细节上,汲黯则出言刚直严肃、坚守高义,不肯屈服,他愤慨地骂张汤说:“天下人都说*笔吏不能做公卿,果真这样。(如果)非依张汤之法(行事不可),一定会让天下人(恐惧得)双足并拢站立而不敢迈步,眼睛也不敢正视了!”

皇上正倾心于儒家学说,就更加倚重公孙弘,张汤。(不仅)公孙弘、张汤深恨汲黯,就连皇上也不喜欢他,想借故杀死他。公孙弘做了丞相,就向皇上建议说:“右内史辖境内多有达官贵人和皇室宗亲,很难管理,不是素来有声望的重臣不能当此重任,请调迁汲黯担任右内史。”汲黯当了几年右内史,政事从未废弛荒疏过。大将*卫青越发地尊贵起来,但是汲黯与他仍行平等之礼。有人劝汲黯说:“从天子那里就想让群臣居于大将*之下,大将*如今地位更加显贵,你不能不行跪拜之礼。”汲黯答道:“因为大将*有拱手行礼的客人,就反倒使他不受敬重了吗?“大将*听到之后,更加认为汲黯贤良,多次向他请教国家与朝中的疑难之事,礼遇汲黯(的规格)超过平生所结交的任何人。

后来过了数月,汲黯因犯小法被判罪,适逢大赦,他被免官。过了几年,恰好遇上国家改铸五铢钱,老百姓很多偷铸钱*,楚地尤其严重。皇上认为淮阳是通往楚地的交通要道,就征召汲黯担任淮阳郡太守。汲黯治理郡务,一如往昔,淮阳郡*清明起来。后来,张汤果然身败名裂。(皇上)让汲黯享受(按照)诸侯国相的俸禄待遇,居住并掌管淮阳郡。七年后汲黯逝世。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