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松龄的小故事
第1篇:蒲松龄的小故事
蒲松龄一生做过两件大事,一是从事文学创作,二是为了追求功名利禄而多次奔赴科举考场。而流传于世的蒲松龄的故事也都和发生在蒲松龄身上的这两件大事分不开。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关于蒲松龄的故事,想了解蒲松龄更多的故事请阅读下文。
蒲松龄的故事一:蒲松龄巧戏儒生的故事
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一字剑臣,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自称异史氏,现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洪山镇蒲家庄人,汉族。
蒲松龄早年流落苏北宝应,身无分文,只好挂牌行医糊口。一次,他为县太爷治好了病,县太爷送了块“*到病除,圣手时医”的匾给他表示感谢,谁知一时大意,错把“时”写成了“诗”字。
匾一挂起,触怒了当地一班儒生:这副寒*相,竟然能医“诗病”,他有多大学问?儒生们便蜂拥而来发难,宣称蒲松龄如稍有差错,就要砸掉他的牌匾,赶出宝应。蒲松龄见门外吵吵嚷嚷,忙出门外察看,只见人群中走出一位秀才,拱手道:“先生号称诗医,学生觅得小诗四句,请圣手赐教。”说罢递上一张纸。蒲松龄接过一看,原来是一首人生四件喜事的五言绝句:“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2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他略一思索,当即提笔批下“此诗宜补,方有起*”八个字。众儒生一看,哄笑起来:“诗文哪有吃补*的?”蒲松龄哈哈一笑,道:“首句补‘十年’,二句补‘千里’,三句补‘和尚’,末句补‘老童’,诸位意下如何?”众儒生一想,吃了“补*”的诗就成了“十年久旱逢甘雨,千里他乡遇故知2和尚洞房花浊夜,老童金榜题名时”。又反复仔细一想,是补得有理呀,一时无言以对。众儒生悄然而退。
一天,一胖秀才路过蒲家门口,见悬此匾,心中不服。秀才心想:“你也太恃才自傲了,竟敢为诗治病,我今天倒要讨教一二。”随之要蒲宅家人通报,说有一秀才拜见。蒲松龄出面相迎,煮茶相待,那秀才道:“近闻蒲公医术高明,能为诗医疾,不知可否赐教,还恕晚生冒昧了。”蒲松龄客气地回答:“赐教不敢当,足下若有诗词患病,不妨让老夫一试,还望指教。”秀才从袖内取出一纸道:“本人姓王,纸上有祖辈名诗一首,请诗医看看是该补还是该泻?”蒲松龄接过一看,原来是王之涣的名篇《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他看罢诗稿,二话没说,便提起笔来把原诗改为:“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胖秀才生气地说:“呸,我祖上的诗,千古不变,你怎能改成词?”蒲松龄大笑道:“既然是凉州词就得用长短句。你如何连诗词都分不清,还想抬出祖宗压人,真是不肖子孙。”一番话,啐得胖秀才无地自容。
某日,又有一秀才途经蒲公门口,见此匾不觉暗自好笑,心中思忖道:“蒲松龄您太恃才傲物了,写几首小诗倒还罢了,若说能?槭?尾。?沤裎次乓病N医裉斓挂?蚰?纸烫纸獭?rdquo;随即进了蒲宅。蒲松龄出面相迎,沏茶相待。二人寒暄毕,秀才道:“近闻蒲公能?槭?郊玻?⊥砩?懊粒?乩窗莘茫?恢??洗徒谭?”蒲说:“哪?哪?,足下倘有诗作罹患小恙,不妨让蒲某一试,倘若有差,还望有所指教。”秀才也不客气,遂从袖中取出一纸道:“学生姓杜,这首诗是老祖宗遗墨,请圣手诊治。”蒲松龄一看,原来是千古传诵的极品,杜牧的《清明》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蒲松龄看罢,灵机一动,也写了八个字:“泻*一剂,脚轻手快。”杜秀才不解,便问怎么泻法?蒲松龄提笔边删边说:“清明就是时节,还要‘时节’何用?行人自然在‘路上’,此二字应泻去2‘何处’就是问路,不必‘借问’,最后一句,‘牧童’也似觉多余,也可泻去。”杜秀才笑着作难道:“前三句泻得好,末句却万万不可泻,否则有谁来指路呢?”蒲松龄笑道:“牧童所指甚窄,难道没有其他知情者指路吗?可见你从来不回家祭祖扫墓的。”秀才听后,佩服之至,暗想:“蒲松龄真奇才也。”也为自己年轻好胜和鲁莽而自责,连连作揖告退。
蒲松龄小时候的故事二:只认衣服不认人
一日,毕际友家邀请亲朋好友前来赴宴,亲朋好友俱是些达官显贵之人。毕家邀请蒲松龄作陪。
一会儿,蒲松龄从外面走了进来。在座各位看到他衣衫褴褛、其貌不扬,他们的傲慢、鄙夷之情溢于言表。有的抬眼撩了蒲松龄一眼,有的干脆头也未抬,兀自在那里用着酒菜。蒲松龄见状,并未吱声。
酒过三巡,众食客吟诗作赋以助酒兴。轮到蒲松龄时,蒲松龄以“针”为题作诗一首:“远看像条银,近看一根针。腚上只长一个眼,只认衣服不认人。”众人听罢,一笑二想三脸红,愧疚之*写于脸上。
蒲松龄的故事三:蒲松龄草亭路问
清代文学家蒲松龄在路边搭建茅草凉亭,记录过路行人所讲的故事,经过几十年如一日地*勤搜集,加上自己废寝忘食的创作,终于完成了*古代文学史上划时代的辉煌巨著《聊斋志异》。
第2篇:蒲松龄的故事
蒲松龄是我国清代的文学家,他的短篇小说集有《聊斋志异》,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出来的有关于蒲松龄的故事,欢迎阅读!
蒲松龄是清代的文学家,他自幼聪明好学,但长大后屡次应试皆落第.蒲松龄并没有因此而气馁,而是继续追求成功。他曾含羞自荐,给当时德高望重的大宗师黄昆圃写信,希望能得到帮助,然终没能如愿。
从此,他不得不在乡间一边教书,一边继续准备应试。
正在这时,他的爱妻陈淑卿离开了人世,这使他悲恸欲绝,生活更加清苦。但生活的艰*与爱妻的去世并没有动摇他追求成功意志。他化悲痛为力量,自作了一副对联来激励自己,上联是:“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下联是“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可吞吴”。
为了实现自己的夙愿,他全身心地投入到读书中去,向时间索取知识和财富。他说:“耗精神与号呼,掷光*与醉梦,殊可惜也!”
他还坚持不懈地从群众中获取知识;他在家乡靠近大路旁的一棵大树下面,铺一张芦席,设茶备*,凡是路过此地的人,他都免费供茶供*,请他们讲一两个民间故事。就这样,年夏一年,日复一日,他广泛搜集素材,勤奋写作。
历经20年,他终于写了闻名中外的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这部著作通过说狐谈鬼的表现方式,对社会的黑暗面进行批判,并“寓赏罚于嬉笑”,具有百诵不厌的艺术魅力。同时,他还完成了《聊斋文集》四卷、《聊斋诗集》六卷、《聊斋俚曲》十四种及其他杂著。
蒲松龄是清代著名的文学家。他的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蒲松龄早年就有文名,为村里人所称赞。当地一个姓石的乡绅十分嫉妒,一心想找个机会显露一下自己的“才学”。
这天,他找到正在和小伙伴们玩耍的蒲松龄,指着不远处被塌落的砖墙砸死的一只小鸡,信口诌道:“细羽家禽砖后死。”念罢,他又得意洋洋地要蒲松龄来对。
聪明的蒲松龄早知石乡绅的为人,就心生一计,假装为难地说:“我哪能对得上先生出的妙句。既然先生非要我学着对不可。我就一个字一个字地试着对对吧!”
石乡绅信以为真,便点头同意了。
蒲松龄又说:“不过,还得请先生帮我记记,要不然,对完后面的,前面的也就忘了。”
石乡绅更得意了,心想,这一回准能看上这个小家伙的笑话了。于是,毫不犹豫地回答说:“好,好,你说我记!”
蒲松龄扳着指头,一字一字地对开了:“粗可对细,毛能对羽,有家必有野,有禽还有兽,石同砖成对,先与后可联,生死相对,自不必说。总算都凑上了,请先生连起来看看怎么样?”
石乡绅照蒲松龄对的字一念,脸*“刷”地变得猪血般紫红。原来这七个字连起来是:“粗毛野兽石先生”。
蒲松龄和小伙伴们齐声喊着这个对句,连蹦带跳地跑了。这个捞了一顶“粗毛野兽”桂冠的石乡绅,只好自认晦气。
蒲松龄屡考不中,回至家乡蒲家庄除了教书之外,便是将满腔的忧愤都倾注在《聊斋志异》上,从不与官场来往。
一日,忽然接到宰相一份请帖,上面写着“请吃半鲁”。蒲松龄对此类请帖,深恶痛绝,老百姓连饭都吃不上,当官的还只顾吃喝玩乐。于是,对送请帖的来者说:“我身体不佳,不能前往,请回复宰相谅解。”其妻在一旁听到丈夫不去赴宴,认为不妥,对蒲松龄说:“这样做不好,人家一是宰相,当了官没忘旧友;二是您和宰相曾经同窗共读,不管从哪方面说,都应该去。”蒲松龄沉思良久,最后还是决定赴宴。
来到宰相家里,席宴开始,只见两位使女抬着一盆鱼汤送上桌来。宰相说:“请包涵,小弟入官以来,一直默守清廉,不涉*尘,此非是席宴,不过想请尊兄尝试一下怎么混水摸鱼而已,只有悟此奥妙,才可步入尘世。”蒲松龄闻此,很是不悦,认为人生就该着污泥而不染。于是想了个法子,来日回敬宰相。
事隔数日,果然,蒲松龄采用同样的方式,宴请宰相。宰相接到“请吃半鲁”的请柬之后,欣然前往。看到茅房破屋,心里不由产生一种怜悯感。想当年,同窗共读,老兄的学识远远超过我几倍,只因*情刚直,对世态炎凉怀有不满,加之无钱打点各级考官,竟落到如此地步。欲取银两救助,蒲松龄坚决不收。只和宰相叙旧,却不提赴宴一事。
宰相感觉腹中饥饿,不时地到屋外张望太阳,但直到太阳偏西,仍没有入席的动静。宰相饿得实在憋不住了,问蒲松龄:“尊兄何时置宴?”蒲松龄随口答曰:“一日三餐已毕,您又吃足半鲁,为何还要设宴?”宰相恍然大悟,鲁的下面,明明是个”日”字,我叫他吃了上头,他却叫我吃下头,这个含义可不一样呀,这个下头吃进去,不是满肚里的太阳吗?这不是明明劝我当个怀抱太阳的明官吗?宰相虽挨了一天的饿,但领悟了做官的道理。
第3篇:名人故事:蒲松龄
蒲松龄(1640年6月5日-1715年2月25日),汉族,字留仙,又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自称异史氏。淄川(今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城外蒲家庄人。清代著名的小说家、文学家。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几则关于蒲松龄的小故事,欢迎阅读。
一、蒲松龄落第不落志
蒲松龄是清代的文学家,他自幼聪明好学,但长大后屡次应试皆落第.蒲松龄并没有因此而气馁,而是继续追求成功。他曾含羞自荐,给当时德高望重的大宗师黄昆圃写信,希望能得到帮助,然终没能如愿。
从此,他不得不在乡间一边教书,一边继续准备应试。
正在这时,他的爱妻陈淑卿离开了人世,这使他悲恸欲绝,生活更加清苦。但生活的艰*与爱妻的去世并没有动摇他追求成功意志。他化悲痛为力量,自作了一副对联来激励自己,上联是:“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下联是“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可吞吴”。
为了实现自己的夙愿,他全身心地投入到读书中去,向时间索取知识和财富。他说:“耗精神与号呼,掷光*与醉梦,殊可惜也!”
他还坚持不懈地从群众中获取知识;他在家乡靠近大路旁的一棵大树下面,铺一张芦席,设茶备*,凡是路过此地的人,他都免费供茶供*,请他们讲一两个民间故事。就这样,年夏一年,日复一日,他广泛搜集素材,勤奋写作。
历经20年,他终于写了闻名中外的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这部著作通过说狐谈鬼的表现方式,对社会的黑暗面进行批判,并“寓赏罚于嬉笑”,具有百诵不厌的艺术魅力。同时,他还完成了《聊斋文集》四卷、《聊斋诗集》六卷、《聊斋俚曲》十四种及其他杂著。
二、小蒲松龄巧对对气石乡绅
蒲松龄是清代著名的文学家。他的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蒲松龄早年就有文名,为村里人所称赞。当地一个姓石的乡绅十分嫉妒,一心想找个机会显露一下自己的“才学”。
这天,他找到正在和小伙伴们玩耍的蒲松龄,指着不远处被塌落的砖墙砸死的一只小鸡,信口诌道:“细羽家禽砖后死。”念罢,他又得意洋洋地要蒲松龄来对。
聪明的蒲松龄早知石乡绅的为人,就心生一计,假装为难地说:“我哪能对得上先生出的妙句。既然先生非要我学着对不可。我就一个字一个字地试着对对吧!”
石乡绅信以为真,便点头同意了。
蒲松龄又说:“不过,还得请先生帮我记记,要不然,对完后面的,前面的也就忘了。”
石乡绅更得意了,心想,这一回准能看上这个小家伙的笑话了。于是,毫不犹豫地回答说:“好,好,你说我记!”
蒲松龄扳着指头,一字一字地对开了:“粗可对细,毛能对羽,有家必有野,有禽还有兽,石同砖成对,先与后可联,生死相对,自不必说。总算都凑上了,请先生连起来看看怎么样?”
石乡绅照蒲松龄对的字一念,脸*“刷”地变得猪血般紫红。原来这七个字连起来是:“粗毛野兽石先生”。
蒲松龄和小伙伴们齐声喊着这个对句,连蹦带跳地跑了。这个捞了一顶“粗毛野兽”桂冠的石乡绅,只好自认晦气。
三、蒲松龄回应宰相的“请吃半鲁”
蒲松龄屡考不中,回至家乡蒲家庄除了教书之外,便是将满腔的忧愤都倾注在《聊斋志异》上,从不与官场来往。
一日,忽然接到宰相一份请帖,上面写着“请吃半鲁”。蒲松龄对此类请帖,深恶痛绝,老百姓连饭都吃不上,当官的还只顾吃喝玩乐。于是,对送请帖的来者说:“我身体不佳,不能前往,请回复宰相谅解。”其妻在一旁听到丈夫不去赴宴,认为不妥,对蒲松龄说:“这样做不好,人家一是宰相,当了官没忘旧友;二是您和宰相曾经同窗共读,不管从哪方面说,都应该去。”蒲松龄沉思良久,最后还是决定赴宴。
来到宰相家里,席宴开始,只见两位使女抬着一盆鱼汤送上桌来。宰相说:“请包涵,小弟入官以来,一直默守清廉,不涉*尘,此非是席宴,不过想请尊兄尝试一下怎么混水摸鱼而已,只有悟此奥妙,才可步入尘世。”蒲松龄闻此,很是不悦,认为人生就该着污泥而不染。于是想了个法子,来日回敬宰相。
事隔数日,果然,蒲松龄采用同样的方式,宴请宰相。宰相接到“请吃半鲁”的请柬之后,欣然前往。看到茅房破屋,心里不由产生一种怜悯感。想当年,同窗共读,老兄的学识远远超过我几倍,只因*情刚直,对世态炎凉怀有不满,加之无钱打点各级考官,竟落到如此地步。欲取银两救助,蒲松龄坚决不收。只和宰相叙旧,却不提赴宴一事。
宰相感觉腹中饥饿,不时地到屋外张望太阳,但直到太阳偏西,仍没有入席的动静。宰相饿得实在憋不住了,问蒲松龄:“尊兄何时置宴?”蒲松龄随口答曰:“一日三餐已毕,您又吃足半鲁,为何还要设宴?”宰相恍然大悟,鲁的下面,明明是个”日”字,我叫他吃了上头,他却叫我吃下头,这个含义可不一样呀,这个下头吃进去,不是满肚里的太阳吗?这不是明明劝我当个怀抱太阳的明官吗?宰相虽挨了一天的饿,但领悟了做官的道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