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发百中的典故是什么

第1篇:百发百中的典故是什么

“百发百中”这则成语出自《战国策.西周策》,它的意思是*一百次,中一百次,形容箭无虚发。泛指*击技术高明,每发必中;也比喻对事惰的预料有充分把握,从不失算。

苏厉,是战国时期从事*外交活动的谋士。有一次,他听说秦国大将白起将要带兵攻打魏国都城大梁,而大梁一旦被秦占领,附近的西周王室就有危险。于是,苏厉对周王说:“白起这几年打败过韩、赵等国,夺取了许多土地。现在他将要带兵攻打大梁,大梁一旦被白起攻下,周王室危险了!您应当想办法阻止白起出兵。”于是周王派苏厉前往秦国。苏厉对白起说:“从前,楚国有一个名叫养由基的人,是一个*箭能手,他距离柳树一百步放箭*击,每箭都*中柳叶的中心,百发百中,左右看的人都说*得很好,可是一个过路的人却说:‘这个人,可以教他该怎样*了。’

养由基听了这话,心里很不舒服,就说:‘大家都说我*得好,你竟说可以教我*了,你为什么不来替我*那柳叶呢!’

那个人说:‘我不能教你怎样伸左臂屈右臂的*箭本领;不过你有没有想过,你*柳叶百发百中,但是却不善于休息,等一会疲倦了,一箭*不中,就会前功尽弃。’”讲完这段故事,苏厉把话题拉回来说:“你已经打败了韩、赵等国,取得了许多土地,功劳很大。现在,又要派你带兵出关,经过西周王室的所在地去进攻大梁,如果这一仗不能取胜,就会前功尽弃。你不如说自己生病,不要出兵为好。”

白起听了,笑着说:“我所向披靡,百战百胜,怎么会不能取胜呢?”

于是,他没有被苏厉说动,率兵攻打魏国,果然又大获全胜,夺取了魏国的几十座城池。

第2篇:百丈竿头的典故是什么

“百丈竿头”这则成语出自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招贤大师》,也称“百尺竿头”。比喻不满足于已取得的成就,要继续努力,不断攀登高峰。

宋朝时,长沙有位高僧名叫景岑,号招贤大师。这位太师佛学造诣高深,时常到各地去传道讲经。

一天,招贤大师应邀到一座佛寺的法堂上讲经。前来听讲的僧人很多,大师讲得深入浅出,娓娓动听,听的人深受感染。法堂内除了大师的声音外,一片寂静。

招贤大师讲经完毕后,一名僧人站立起来,问他行了一个礼,然后提了几个问题,请求大师解答。大师还了礼,慢慢地作答起来。

那僧人听到不懂处,又向大师提问,于是两人一问一答,气氛亲切自然。

听讲的人发现,他俩谈论的是有关佛教的最高境界----十方世界的内容。为了说明十方世界究竟是怎么回事,招贤大师当场出示了一份偈(ji)帖。所谓偈帖,就是佛教中记载唱词的本子。但见大师指着上面的一段文字念唱道:“百丈的竹罕并不算高,尚需更进一步,十方世界才算是真正的高峰。”

第3篇:百发百中的故事

百发百中是一个成语典故出现的,下面是*人才网提供的百发百中的故事,供参考借鉴!

【原文】

楚有养由基者,善*;去柳叶者百步而*之,百发百中。左右皆曰善。

有一人过曰:“善*,可教*也矣。”

养有基曰:“人皆善,子乃曰可教*,子何不代我*之也?”

客曰:“我不能教子支左屈右。夫*柳叶者,百发百中,而不已善息,少焉气力倦,弓拨矢钩,一发不中,前功尽矣。”

《战国策·西周》

【译文】

楚国有名叫养由基的人,很善于*箭。离开柳树100步而*树叶,百发百中。左右的人都叫好。

有个人从旁走过来说:“你已经善于*箭,可以教给你如何学*了。”

养由基说:“别人看了我*箭后都说好,而你却说可以去教我*箭,你为何不代替我去*百步之远的柳叶呢?”

这个人说:“我不能教你伸直左臂支弓,弯曲右臂开弓的技巧。那种*柳叶的功夫,虽然百发百中,但是他不善于在适当的时候停息调理,不一会儿工夫力气用完,弓也拉不正,箭也*不直,一次箭*不中柳叶,先前百发白中的名声也全部丧失了。”

【说明】

本篇寓言故事告诉我们:做事应留有余地,特别是取得成功的时候要善于养精蓄锐,否则会前功尽弃。

百发百中解析:

【注音】bǎifābǎizhòng

【解释】人们形容*箭的技术高超叫百发百中,这句成语在今天常用来形容神*手的技术,还可以用来比喻事料必中和谋事必成。

【出处】《战国策·西周策》

【简介】“楚有养由基者,善*,去柳叶百步而*之,百发百中。”

【近义词】*无虚发、百步穿杨、百无一失、一针见血、穿杨*柳

【成语举例】我参加了*箭比赛,我聚精会神地瞄准箭靶,结果百发百中。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