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传说故事之闵子骞单衣顺母的原因
第1篇:民间传说故事之闵子骞单衣顺母的原因
闵子骞是孔子的弟子,也是我国古代著名的贤人,以孝行和刚正不阿的品格被孔子屡次称赞,也因此被后世作为孝子的楷模。关于闵子骞的故事,在孔子的言行录《论语》、司马迁《史记》以及宋代《闵子单衣记》中均有记载。
孔门弟子画册
闵子骞最被人津津乐道的故事当属“单衣顺母”。闵子的孝行被元人和明人编入《二十四孝图》,名曰《鞭打芦花》或《单衣顺母》。文章大意如下:闵损字子骞,早年丧母,父娶后母,生了两个儿子,给他们穿锦絮做的衣裳。而嫉妒闵损,给他穿芦花填充的衣物。父令闵损驾车,手冷握不住缰绳,父亲弄清楚原因后,欲“出其母”。闵损劝道:“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后母闻之,悔改。有诗赞道:闵氏有贤郎,何曾怨晚娘?车前留母在,三子免风霜。
“曹溪一滴”是著名的成语,出处与闵子骞有关。孔子广纳门生,门下弟子三千。但圣人也要生活,所以要成为其弟子也是要交学费的,这个学费就是“束?”,也就是干肉条。闵子骞家贫,交不起干肉条,就为用曹溪之水孔子准备了一缸精心酿制的美酒。同窗有人讥笑说:“曹溪的水,怎么能和束?相比呢?”孔夫子是个关心弟子的好老师,他听闻此事,就在上课时故意说道:“闵子骞不愿千里来求学,其精神可嘉,虽是曹溪一滴,远胜束?百条。”从此,曹溪一滴的故事就流传开来。
除了单衣顺母和曹溪一滴的故事以外,关于闵子骞的传说还有不少,几乎都是赞扬其品*的,可见闵子骞在历史上的名声还不错。
闵子骞挽留后母的原因是什么
*古代讲究孝道,历朝历代都号称以孝治天下,甚至从汉*始,帝后的谥号前面都要加个“孝”字,如汉武帝又叫“孝武皇帝”。到了元代,郭居敬将古代孝子的故事加以总结、筛选,编成“二十四孝图”,从此“二十四孝”成了孝子的典范。
闵子骞
到了明代,又有人在元代二十四孝的基础上增减了一些人物,并对孝子的排名做了一些变动,编成了新的“二十四孝图”。这两份“二十四孝图”中有不少相同的人物出现,比如春秋时期的孝子闵子骞,他在元、明两代的“二十四孝图里面”都是排名第三位。
闵子骞之所以名列“二十四孝”之一,乃因其“单衣顺母”的故事。据说,闵子骞的的生母早逝,后母对他不好,冬天不做好的衣服给他穿,以至于他在外面挨冷受冻。闵父知道后,立马赶回家准备休了后母。要是换了别人,说不定会添油加醋,趁机说后母的坏话,但闵子骞却劝父亲不要那样做。那么,闵子骞挽留后母的原因是什么呢?想必不单单是闵父想知道,后母也很想知道。
原来,闵子骞虽然自己受冻,却并未因此嫉妒后母所生的两个弟弟,他不希望弟弟们也成为没妈照顾的孩子,就对父亲说:“母在一子单,母去三子寒。”翻译成白话就是说:“若是母亲留在家里的话,只有我一个人受冻,要是母亲走了,我们兄弟三人都要受冻。”听了这话,闵父深受震动,决定不再休妻,而后母也知道错了,从此一家人其乐融融。
闵子骞的品质
孔子一生主张“仁”“礼”,对其弟子也非常注重德行的教育。他的弟子闵子骞的品质优良,是历史上著名的孝子,且为人正直,多次受到老师孔子的赞誉。
闵子骞画像
闵子骞自幼丧母,其后母对他另眼相待,常常让他吃不饱穿不暖,但闵子骞为了家庭和睦只有默默忍受这一切。不过,纸是包不住火的,闵子骞的父亲后来还是知道了后母的行径,他非常气愤,表示要赶走后母。这时候,小小年纪的闵子骞不但没有趁机煽风点火,还跪着求他父亲说:“母亲在,我一个人受冻;母亲不在,我们三个兄弟都要受冻。”父亲听了这话非常惊讶,同时也深受震动,他想不到小小的孩子能这样明白事理,于是决定不再追究后母。而后母也很感动,从此就对闵子骞如自己亲生的孩子一样好了。古人认为,闵子骞在处理与后母的关系时能保持纯良的心,是大孝的提现,因此将其列入“二十四孝”之一。
闵子骞为人所称道的,除了孝道还有其正直的品*。当时的鲁国被季氏把持朝政,而季氏倒行逆施引起很多人不满。这时候,季氏的季恒子找到了闵子骞,让他去自己的封地费邑做长官。闵子骞对季氏不齿,因此不愿为季氏效力,他对来人说:“就给我推辞了这个事吧,要是再来,我就要到齐国去了!”不过,后来在老师孔子的授意下,闵子骞还是上任了。他在将费邑治理地很好,颇有政绩,但最后还是因看不惯季氏的作为辞职了。可见,闵子骞为人正直,并不是一个甘为五斗米折腰的人。
闵子骞传说
闵子骞传说是我国民间著名的传说故事之一,因被编入“二十四孝图”,故在历史上有着重要影响,是我国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电影《少年闵子骞》剧照
闵子骞,春秋末期人物,孔子的得意门生,也是我国历史上的孝子。闵子骞单衣顺母的故事在元朝被人列入二十四孝图,其孝行得以家喻户晓,广泛流传。据西汉司马迁《史记》载:闵子骞少年时代曾被后母虐待,仅以芦花给他做冬衣穿,而自己所生的二子却可以穿棉衣。有一次,闵子骞随父外出,父令其驾车,手冷不能握住缰绳。父不知情,斥责其偷懒,以马鞭抽打,衣服被打破后芦花飞出,父才知真相。回家后,欲休妻而后快,子谦跪求父,说“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父这才宽恕了后母。此后,后母对闵子骞视如己出。孔子曾称赞闵子骞“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此话被收入《论语》,闵子骞的孝行因此被后世盛赞,元人和明人均将其列为“二十四孝”之一。后世有诗这样称赞闵子骞:闵氏有贤郎,何曾怨后娘。车前留母在,三子免风霜。
除了对父母孝顺之外,闵子骞在其它方面的德行也被人称道。比如,闵子骞主张节俭,他在鲁国做官时,朝廷要修建新的库房,闵子骞就说:现在的库房已经不错了,何必劳民伤财修建新的呢?”这话传到孔子耳中,称赞道:“夫人不言,言必有中。”意思是,这个人平时话不多,一旦开口就说得很中肯。孔子曾多次当众称赞闵子骞,可见孔子对这位高徒很是满意。
第2篇:闵子骞感动后母的故事
闵子骞以德报怨,竭力为母排忧解难。那么你们有听说过他的故事吗?接下来小编给你们带来闵子骞感动后母的故事,供大家参考,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原来,闵子骞的家是欢乐幸福的。
他的家里只有3口人,爸爸、妈妈和他。爸爸妈妈非常喜欢闵子骞,他也非常听爸爸妈妈的话,十分乖巧。但是,天有不测风云。他们家庭遇到了不幸:闵子骞的妈妈得了一场大病。他的爸爸非常着急,带着得病的妈妈四处求医,还好多次请大夫上门来。可是,这些都没有能够挽留住妈妈的生命。妈妈,闵子骞最亲爱的妈妈,离开了闵子骞和他的爸爸。原来欢乐幸福的家庭,一下子充满了悲哀和凄凉。
爸爸还是和以前一样喜欢闵子骞,在这喜欢里,还揉合进了几分疼爱。
日子一天天过去了。有好长一段时间了,为了残缺的家庭得到修复,为了能够再有一个人照顾闵子骞,爸爸又为他娶了一个继母。为了养家糊口,爸爸又远走他乡,去挣钱了。
虽然有了继母,可家庭并没有恢复欢乐和幸福。
应该讲,继母刚来的时候,待闵子骞还不错。在生活上关心他,让他吃饱了饭,穿暖了衣;闵子骞和继母也相处得不错,常常帮着她做家务活。
可是,天还会有不测风云。第二年,继母生下了一个弟弟。渐渐地,继母对自己生的孩子关心得多了,对闵子骞关心得少了。第三年,继母又生下了一个弟弟。这下,厄运降临到闵子骞头上来了。不知怎样搞的,原来还是和蔼可亲的继母,变得像一只母老虎。她做了好吃的,都拿给两个弟弟吃。闵子骞不但吃两个弟弟吃剩的饭菜,还要做许多许多家务呢。有时,闵子骞带两个弟弟玩,只要弟弟一哭,继母就会不分青红皂白,责骂闵子骞。有时闵子骞还要挨继母的巴掌和扫帚。为此,闵子骞常常泪流满面,怀念自己的亲妈妈。但是,闵子骞依然尊敬继母,依然关心爱护着自己两个同父异母的弟弟。
有一次,出门在外的爸爸回到家,一眼瞅见闵子骞脸上青一块紫一块的,便询问继母是怎么一回事,继母一下露出尴尬。闵子骞多想把事情的真相,告诉爸爸啊。但是,闵子骞没有这么做,而是故意作出轻松的样子,对爸爸撒了一个谎,说这事不关继母,是他自己爬到树上掏鸟窝,不小心给摔的。爸爸听了,让闵子骞以后小心一点,不要贪玩。
闵子骞挨继母的欺负,左邻右舍都知道。有时,这位大妈,那位大嫂,会问闵子骞:“为什么不把继母对你的不好,告诉你爸爸?”闵子骞回答说,爸爸在外面挣钱是很不容易的,如果我把事情的真相告诉爸爸,他一定要跟继母吵架的。我,太不想让我们家吵吵闹闹的!左邻右舍听了,都感叹闵子骞这个孩子,实在太懂事了。
有一次,快过年了。爸爸风尘仆仆赶回家来,看到三个孩子都穿上了新棉袄,心里很是高兴。便驾驶着马车,兴高采烈地带着三个孩子,去采购年货了。大冷天里,雪花飘飘,北风呼啸,闵子骞冷得索索发抖,手脚发僵。爸爸心里觉得奇怪,同样都穿上了新棉袄,闵子骞怎么会冻僵了,而两个弟弟却不叫冷?无意间,爸爸看到闵子骞身上的棉袄,被钩破了一个洞,怎么,里面露出的是芦花?爸爸意识到了什么,就伸手在两个小儿子的新棉袄上,各撕了一个小洞,爸爸一看全明白了。原来,两个小儿子身上的棉袄,里面露出的是棉花,是真正的棉袄;而闵子骞身上的棉袄,是一件假的棉袄啊!顿时,爸爸伸出双手抱着闵子骞,泪流满面。
爸爸再也没有心情去采购年货了,调转马车就回家了。到了家,爸爸生气地对着后妻大声吼道:“子骞这几年被你害苦啦,我要是再留下你,怎么对得起他死去的妈妈!”爸爸要后妻马上就离开这个家,滚得远远的!继母和两个小儿子吓坏了,一个劲地呜呜哭着。
天,又有了不测风云。闵子骞听见爸爸要赶走继母,就对爸爸说不同意,闵子骞看到爸爸一愣,就说:“爸爸,请你千万不要赶妈妈走,妈妈在,最多是我一个人受点冷;如果妈妈不在了,那我们兄弟三人都要受冷了。爸爸,我求求你了!”
闵子骞的这番话,让爸爸感动了,继母听了也非常感动,她紧紧抱住闵子骞说:“子骞,子骞,我对不起你,对不起你呀!请你相信我,今后我一定把你当作我的亲生儿子。”这时,闵子骞的爸爸,也改变了刚才的主意,让后妻留了下来。
后来,后来就不说了。闵子骞的家里又充满了欢乐和幸福。
闵子骞(前536--前447),名损,字子骞,春秋末期鲁国(今鱼台县大闵村)人,孔子高徒,在孔门中德行与颜回媲美,孝行与曾子并称,为七十二贤中人,十二哲之首。尤为人称道的是他的孝行,是在孝行方面唯一受到孔子称赞的人(子曰:“孝哉,闵子
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明朝编撰的《二十四孝图》,闵子骞位列第三,是中华民族文化史上著名的孝贤人物。
闵子骞幼年丧母,闵父再娶,又生二子。后母用芦花给他做“棉衣”,用棉花给他的两个弟弟做棉衣。一个冬天他与父亲赶车,由于天冷手没牵住牛缰绳,父亲举鞭抽之,打中后母为他做的“棉衣”,芦花飘散,父亲惊悟,非常生气,决定休妻。骞跪父力劝:“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
闵子骞一片孝心感动了后母,她痛悔不已,从此视子骞如亲生,悉心养育。子骞不仅聪慧,而且好学,学业进步很快,对父母也愈加孝敬,终致一家和睦。有诗赞曰:闵氏有贤郎,何曾怨后娘;车前留母在,三子免风霜。
鲁国有仓库名曰长府,修建时间虽久,但尚能使用。执政大夫为了谋取私利,主张拆了另修,众臣附和。闵子骞看到国力匮乏,大兴土木与民无益,就直言不讳地说:“原库房还能用,为什么非要劳民伤财另修呢?”
国君接受了闵子骞的建议,没有另修长府。孔子得知此事后说:“闵损平时不多说话,但他只要一开口就很中肯,正确”(“夫人不言,言必有中”)。闵子骞提倡节俭的优秀品质,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闵子骞有治国之才,鲁国权臣季孙氏向鲁君举荐他任费邑宰。闵子骞看不惯季氏的骄横,不愿出任,对来人说:“如果非叫我去,我就隐居到汶水之上。”孔子闻听此事,劝子骞为国效力,闵子骞听从师言,才出任了费宰。
闵子骞在费邑行仁政,施德治,不出一年,政通人和,物阜民丰。是年秋天,庄稼刚开始收获,季氏家臣阳虎便赶来催缴赋税,闵子骞告诉他等收齐后亲自送交国库。阳虎却说费邑是季氏的私邑,赋税应直接送到季家。闵子骞闻此,生气的说:“我原以为是为国效力,却不知是在为私人卖命!”愤而辞官。孔子听说后,赞其刚直不阿:“不仕大夫,不食污君之禄。”
闵子骞辞官后,回到故里,耕读度日,生活过得十分清苦。孔子牵挂爱徒便带着弟子公冶长到棠邑(今鱼台县)看望闵子骞,闵子骞闻听尊师来访,非常高兴,马上带领全家出门迎接。
孔子在屋里坐着,听到屋外有两只鹅叫个不停,就问通鸟语的公冶长。公冶长说:“是闵贤弟要杀鹅款待咱师徒。小鹅对大鹅说:‘我死后,你别哭坏了身子,主人对咱们那么好,咱要知恩图报,好好给主人看家’;大鹅说:‘还是让主人杀我吧!你早要提防黄鼠狼,晚要小心花狐狸,专心给主人看好家。’”孔子听后深为感动,对闵子骞说,两只鹅你都不要杀,我给他们头上点个红疙瘩,让他们只吃青草,不吃鱼虾。
读了《感动后母》,被闵子骞的言行举止深深的感动。当后母虐待闵子骞的时候,闵子骞并没有因为被后母虐待而感到愤怒向父亲告状,反而当父亲发现闵子骞受虐的时候,替后母向父亲求情。闵子骞有着一颗包容的心,当自己受委屈的时候,心里还想着兄弟,想着后母对两兄弟的好,心胸是如此的宽阔。同时也为后母对待闵子骞的行为而感到惭愧!相比之下,后母那样的心胸是如此狭隘!闵子骞心中有着一份尊老爱幼的赤子之心,值得我们小朋友向他学习!
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有助于促进家庭和睦,社会*,是我们每个人应该一起携手传承下去的优良美德!
第3篇:闵子骞和骞姓的故事
春秋时鲁国人闵损,字子骞,为孔子弟子,很有德行。闵损少时,后母对他很不好。冬天,后母让他穿用芦花絮的衣服,让亲生的两个儿子穿用丝棉絮的衣服。闵损的父亲知道后,十生气,决计赶走后妻。闵损对父亲说:“求父亲不要这样做。母在,只我一人受寒;母不在了,三个孩子都得挨冻。”父亲听了他话。他的后母得知此事后,很受感动,从此彻底悔悟,对三个儿子一视同仁了。
闵损的孙子以祖父字为氏,即为骞氏。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