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钟山古诗原文

第1篇:游钟山古诗原文

作者:苏轼朝代:宋代

*南四月如三伏,北望钟山万松碧。

杖藜试上宝公龛,众壑秋声起相袭。

青峰回抱石城小,白练前横大*直。

石梯南下府城?,松径东蟠转山谷。

乔林无风声如雨,时见游僧石上息。

行穷碧涧一庵岩,坐弄清泉八功德。

归寻晚饭众山底,困卧定林依石壁。

朝游不知涧谷远,莫归但觉穿双屐。

老僧一身泉上住,十年扫尽人间迹。

客到惟烧柏子香,晨饥坐待山前粥。

丈夫济时诚妄语,白首居山本良策。

茹蔬饭糗何足道,纯灰洗心聊自涤。

失身处世足愆尤,愧尔山僧少忧责。

第2篇:苏轼《石钟山记》古诗词原文及译文

石钟山记

苏轼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木孚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捕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颧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迫缰庸牟痪?V廴舜*帧P於?熘??蛏较陆允??粒?恢?淝成睿?⒉ㄈ胙桑???炫榷??艘病V刍刂亮缴郊洌??敫劭冢?写笫?敝*鳎?勺?偃耍?罩卸?嗲希?敕缢?嗤掏拢?懈U坎镗?之声,与向之噌?普呦嘤Γ?缋肿餮伞R蛐ξ铰踉唬骸叭晔吨?酰苦峥谡*?芫巴踔?奚湟玻?U坎镗?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用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题记:这是篇带考辨*的游记,其中固然有以生动的比喻、形象的拟、亲身的感受写景状物;同时还有在此基础上生发而出的雄辩的驳论,透辟的说理。全文如行云流水,文理自然,姿态横生,很能代表苏轼散文文、情、理并茂的特点。

译文:

《水经》上说:“彭蠡湖的入口处,有一座石钟山。”郦道元注解认为,“这里下临深潭,微风鼓动着波浪,湖水与山石相击,而发出洪钟般的声响。”这种解说,人们常有怀疑。现在拿钟或磬放在水中,即使是大风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响声,何况是石头呢?到了唐朝的李渤,才开始查访这石山的旧迹,寻得两块石头在水潭边,他敲敲石头,听听声音,南边那块石头的声音模糊厚重,北边那块石头的声音清脆悠远,停止敲击声音仍在散播,余音袅袅,久久才慢慢消失”,他自以为探得原由了。但是这种解说,我更加怀疑。铿然有声的石头到处都有,而单单这里的石头用“钟”来命名,这是什么原因呢?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日,我从齐安郡乘船到临汝去,我的长子苏迈将到饶州德兴去做县尉,我送他到湖口,因此有机会看到李渤所说的“石钟”。寺庙里的和尚派一个小童拿着斧头,在乱石中挑一两块去敲敲,石头??作响,我当然讥笑而不信这种解释的。待到晚上月明的时候,我只与苏迈坐了小船,来到峭壁下面。看到有块千尺之高的大石立在身旁,象猛兽奇鬼一般,*森森地象要扑打人;而山上栖息着的隼鹰,听见人声也惊然而起,在云中磔磔地叫着;又有象老人在山谷中边咳嗽边笑的声音,有人说:“这是鹳鹤啊!”我心里惊惧正想回去,但从水面上突然响起了巨声,轰隆轰隆地象敲钟擂鼓之声而不停止,船夫大为恐慌,我慢慢地去察看,发现山下都是石洞石缝,不知有多深,微波涌进了洞、缝,流转激荡,因而产生这样的声响。船转回到两山之间,刚准备进港,发现水流中间有块巨石拦住,上面可坐百人,里面空着又有很多洞穴,与风、水互相吞吐,发出物体相撞声和钟鼓齐鸣声,与先前轰隆的声音相呼应,如同奏乐一般。我就笑着对苏迈说:“你记得吗?轰隆的声音,象周景王的无*钟所发出的,撞击声和钟鼓声,又象是魏庄子的歌钟所发出的。古人不骗我们呀!”

事情不亲眼看到、亲耳听到就妄断有无,这可以吗?郦道元所看到的,大概与我相同,但他说得不详尽;一般士大夫们终究不愿亲驾小船夜泊峭壁之下,所以不能知道真相;而渔夫船夫,虽然知道了却无法写下来,这就是世上不能把真相传布开来的原因呀。而识见浅陋的人,竟用斧头敲击石头的方法来探求,自以为求得了结果。我所以记下了以上的经过,是因为叹惜郦道元的解释过于简略,也嘲笑李渤的解释太浅陋了。

第3篇:观雨山客龙钟不解耕古诗原文及赏析

其古诗全文如下:

山客龙钟不解耕,开轩危坐看*晴。

前*后岭通云气,万壑千林送雨声。

海压竹枝低复举,风吹山角晦还明。

不嫌屋漏无干处,正要群龙洗*兵。

【前言】

诗人陈与义的七律《观雨》抓住“风”“云”“雨”(尤其是这个“雨”)的不同侧面,巧妙地运用双关这一辞格,体现出诗人诗思的活跃,胸襟的宽广,也丰富了全诗的内涵。

【注释】

⑴山客:隐士。晋葛洪《抱朴子·正郭》:“若不能结踪山客,离群独往,则当掩景渊洿,韬鳞括囊。”

⑵龙钟:身体衰老,行动不灵便者

⑶不解耕:这里指不熟悉农事

⑷开轩:开窗

⑸危坐:古人以两膝着地,耸起上身为“危坐”,即正身而跪,表示严肃恭敬。后泛指正身而坐

⑹云气:云雾,雾气

⑺万壑千林:形容众多的山谷和林子。壑,坑谷,深沟

⑻海:这里指暴雨

⑼山角:山的转角向外突出处

⑽晦:昏暗不明

⑾干:“干”字的异体字,干燥

⑿*兵:盔*和兵器

【翻译】

老态龙钟的隐士没有懈怠耕作,大开窗户正身坐于屋中,看窗外*晴变化。屋前的*流与屋后的山岭云气无阻,连绵起伏的山脉与层层翠染的幽林送来隆隆雨声。水域吹来的风压得竹枝伏了又起,吹得乌云翻涌的山脊明明灭灭。我不嫌弃居所破败漏雨,正好借此风雨洗刷*队的兵***。

【鉴赏】

首联“山客龙钟不解耕,开轩危坐看*晴”,点明了诗人此时的身份、心境以及神态行为。“山客”是诗人自谓,“客”点明处境,“龙钟”写诗人精神状态;“不解耕”表明诗人不会(懂)农桑。这里,与其说作者在介绍自己,不如说他在述说那个不幸的时代。寓居异乡,是因为国破家亡;精神疲惫,是因为颠沛流离;不事农桑,是由于在这战乱扰攘的年代无法进行和平生产。

颔联写景,景象壮阔,气势雄浑。*壑林岭,风起云涌,雨声阵阵。诗人既写出了夏季云雨的固有特征,也表现了他此刻浩茫深沉的思绪:广大地域的风云翻涌、大雨滂沱,不也是整个国家颠覆播迁的写照吗?这里不单写雨景,也是在写时局,最高统治者不作有力的抵抗,致使金兵势如破竹,这里的“云”“雨”又是两层含义巧妙的融会在一起。

尾联用典,出句化用了杜甫的“床头屋漏无干处”的诗句,对句也是老杜的“洗尽*兵长不用”诗句的化用,在此均为反其意而用之。作者由雨又想到了一个典故:武王伐殷时,天降大雨,姜太公说:“这是上天在为我们洗刷兵*,助我伐纣!”我大宋王朝如果兴兵伐金,不也可以借助这大雨洗刷兵器吗?果真如此,我个人的屋子漏雨又何妨!当然这里的“雨”所指是有助于抗金的好的事物。

当然,全诗还运用了拟人、对仗等辞格,使得气韵雄沉;但关键还是双关的应用,把眼前的自然现象、把诗人对自然现象的观感与对现实的焦灼而深刻的思虑天衣无缝般地有机融为一炉,拓宽了诗歌的意境,深化了诗歌的内涵,气足神完,极具审美意义,是陈与义现存诗中的精品,也是同期诗坛上的上乘之作。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