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生态旅游与旅游文化
浅谈生态旅游与旅游文化
生态旅游与旅游文化
—关于临安生态旅游发展方向的思考
关健词:临安生态旅游;旅游文化;和谐统一
引言
本世纪八十年代,国际上兴起了生态旅游。九十年代末,我国生态旅游开发进入了高潮。临安作为我国首批生态旅游试点城市,采取鼓励民营资本界入生态旅游的政策,开发了太湖源、浙西大峡谷、白水涧等近二十处生态旅游景点。这些景点的成功开发,一时成了周边省市争相效仿的典范。随着周边地区生态旅游的屈起,旅游者审美情趣的不断变化,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一个严峻的问题立刻摆在我们面前:临安生态旅游的“红旗”能扛多久?
带着这个问题,我请教了省内一些旅游专家和浙江大学专门从事旅游研究的教授,多数人的意见是:没有文化,便没有旅游。生态旅游必须以文化为画龙点睛。旅游者喜欢生态旅游,不仅仅是为了欣赏和研究大自然本身,更重要的是通过旅游,了解当地的文化和自然历史知识,在文化中享受风景,感觉自然;在风景中品味文化,品味人生。丰富文化内涵,是生态旅游发展的必由之路。
如何将文化与旅游结合在一起,使之成为真正耐人寻味的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呢?笔者就目前临安生态旅游的状况及发展提出以下看法,愿与旅游界同仁商洽。
一、演绎历史文化寻找新亮点
中国的文化历史源远流长。而历史文化赋于旅游景点以生命。如果一个旅游景点缺了历史的色彩,少了文化的气息,就不会有真正深沉和凝重的内涵。北京故宫、长城,西安秦始皇陵兵马俑,四川的都江堰、三星堆蜀文化遗址,浙江的河姆渡遗址、钱王陵等,无不以历史文化遗产作为吸引游客的亮点。以历史文物为特色的旅游景点如此,以自然景观为主的生态旅游,也不例外。九寨沟除了千姿百态、绚丽多彩的自然奇观使游人惊叹不已外,藏族悠久的民族历史文化也给每位游客以深深的络印;杭州西湖的湖光山色,“淡妆浓抹总相宜”,但试想如果没有苏堤、白堤的历史,没有“断桥”、“苏小小”、“岳坟”的故事,西湖还会如此引人入胜吗?
临安众多生态景点,虽然也涉及到一些历史文化,但多数是蜻蜓点水,没有进行深度挖掘,也没有进行精心设计和历史再现,游客只能从导游口中依稀了解到一点风景背后的历史文化。例如白水涧景区,展现在游客面前的是:飞瀑深潭,星罗棋布;小桥流水,纵横交错;花香鸟语,竹海茫茫,以“秀”与“幽”为主旋律,被称之为“梦中香格里拉、人间世外桃源”,然而风景北后的历史文化,却未能得到充分的展示。白水涧村落形成于元末明初,始祖奚百一曾梦游“桃源”,称此为“山明水秀,竹翠林烟,城山丛叠,永无盗贼之虞,绿水长流,又无水旱之灾,家敦古处,户尚良”之宝地。如今白水涧百分之九十五的村民都为奚姓,而“奚”姓虽不算大姓,却有着很悠久的历史,自奚仲发明独轮车为夏朝车正发祥以来,或以孝友著名,或以节义流芳,或以文章显世,美不胜纪。这些历史文化如能得到充分展示,无凝是一个新的亮点。
再如大明山景区,景色秀丽,四季如画,灵山秀水着实让人流连忘返。然而大明山得名于朱元璋千亩田起兵反元的历史,大明山背后还隐藏着更丰富的让游客心动的历史文化。但游客也只能从导游口中或一些宣传资料中才能找到历史的依稀的影子,终久缺乏深度,缺少回味。如能在游览途中,设计一些体现历史文化的.楼、台、亭、碑、馆等,再现历史,融历史文化于自然,那么游客对大明山的映象会更加深刻。
历史文化让风景有了厚重的文化内涵,有了依托。风景如果离开了历史的醺染,最多也就等于一幅美丽的图画,有“形”而无“神”。
二、融合宗教文化,开发新卖点
宗教与旅游都是人类文化精神的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宗教与旅游完全可以“结伴同行”。特别是宗教文化,有许多让游人思考、观赏的地方。宗教教义的哲理性、宗教建筑的艺术性、宗教氛围的神秘性等等,游客可以作为知识加以了解,可以被它的艺术魅力所折服,也可以满足猎奇的心理。
临安境内宗教文化遗产,主要是佛教与道教。
佛教传入临安境内自晋始。唐时佛教最为兴盛。至今香火较旺的主要有西天目禅源寺、中天目普照寺、南天目千佛寺、东天目昭明寺等。但这些宗教文化遗产似乎与旅游隔绝了。无论是政府组织的宣传促销,还是景点自发的宣传营销,都没有很好地把佛教文化结合在一起。到临安的旅游团队与佛教胜地串线的屈指可数,这实在是对宗教文化遗产的一种浪费。普陀山、九华山、五台山、峨嵋山之所以成为旅游胜地,莫不是它们源远流长的佛教境界及所形成的佛教文化的作用。如果缺少了这种佛教文化内涵,山将不“名”,地将不“胜”。有人把天目山作为中国的第五大佛教胜地,我本人完全同意这样的说法。因西天目临济宗自高峰以下,多有高僧。高峰、断崖、中峰等禅师画像,以及中峰明本手书多幅,至今仍保存在日本。而寺院几经修建扩大,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与气势,临安旅游完全可以作为“生态”品牌之外的又一新亮点,加以宣染。
道教虽不及佛教兴盛,但临安境内的历史却比佛教悠久。据临安县志记载,汉时即有道教宫观。临安大涤山为道家洞霄福地,列为第二十四“大涤元盖之天”。道家称天有八柱,在中国有三,其一在临安,即天柱山,建有天柱观,北宋改为洞霄宫。
天目山被道家称为第三十四洞天,名“太微元盖洞天”。传说汉王谷神、皮元曜、魏伯阳均云游隐居于此。中国道教第一人张道陵,生于天目山。道教追求“天人合一”,崇尚自然的中华人文精神,正附合当今旅游回归自然,人与自然融合的思路。因此,这一系列国内知名度极高的道教文化遗产,未能得到很好的开发和利用,实在是一件憾事。
三、挖掘民俗文化、宣传新特色
生态旅游以回归自然,返璞归真为主题,但绝不是简单的“生态”、“原始”、“绿色”,“纯天然”。一些真实的,朴素的文化传统,在生态旅游里同样占有重要的地位,那就是民俗。以民俗文化作主要特色而炒作成功的典型不胜枚举。著名的乌镇、西塘、同里、木渎,都是以古老的民俗文化为特色的。那小桥流水的缠绵,那桨声尔尔的悠远,在轻叩着怀古的心灵,吸引着国内外的游客。绍兴鲁镇也是把绍兴的桥文化、石文化、水文化、酒文化、名士文化融为一体,通过仿古建筑、场馆展示、节庆活动等手法,表现鲁迅作品中所描绘的那个时代的民俗,使其蕴含的民俗文化得以生动地展现。在西部地区还有更丰富、更深刻的表现。我国少数民族文化是民俗文化中极具代表性的部分,西藏高原甘洌的青稞酒,圣洁的哈达,不灭的酥油灯里都积淀着浓厚的民俗文化。新疆的民歌、吐鲁番的葡萄酒、泸沽湖畔篝火里燃烧着的走婚习俗…无不透露出民俗文化的无穷魅力。
临安旅游缺少给人那么深刻的映象、那么隽永回味的民俗文化。是临安缺少民俗文化吗?是临安的民俗文化不吸引游客吗?笔者认为,缺少的是挖掘,缺少的是对民俗文化在旅游中地位的深刻认识。
古时的“瓜皮帽”、“低帮布鞋”、“蚌壳式棉鞋”不是让许多城里人喜爱吗!昌化“鸡血石”、昌北“山核桃”、横畈“豆腐干”、天目“笋干”、东坑“茶叶”西坑“水”,这些不都是临安特有的民俗旅游资源吗?可惜的是这些资源没能很好的整合,没能形成一种氛围,没能发展到一定的规模,还散落在民间,流浪于街头,一句话,没有打出品牌。
四、充实文化艺术,增加新“嚼头”
旅游与文化的结合途径主要有两种,一是依据历史、民俗、歌舞等丰富的文化资源,经过认真总结、提炼、创作,把其中一些具有较高艺术价值、群众喜闻乐见的东西转化为旅游产品;二是通过影视、出版、表演以及文物外展等形式,经过精心策划、包装、宣传和促销旅游商品,塑造具有强烈地域特色的整体旅游形象。生态旅游同样离不开文化的参与,大量的文化内涵都必须以艺术的形式表现出来,才能弘扬生态旅游中的历史文化、佛教文化和民俗文化,有的可以真实的再现历史、有的可以赏心悦目,广为流传。新安江的山水画廊就以艺术的形式让人感受到李白“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的意境;上海大观园也以艺术的形式给人以身在红楼的感觉。
临安生态旅游,应该是过了初放型开发的阶段,在逐渐丰富开拓自然景观的同时,应充分考虑文化艺术在旅游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彩灯”、“古戏台”以及“根雕”、“竹刻”、“农民画”甚至“越剧”、“三脚戏”都可以加入到旅游行业中来,让游客真正感觉到临安的山水有“看头”、有“玩头”、有“嚼头”。
文化艺术以其独特,而又深为人们接受的方式,烘托景观,使其成为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高品味、高质量、高水准的旅游胜地,它可以让生态旅游与人们走得更近。
综上所述,生态旅游与旅游文化是密不可分的,生态旅游是旅游文化的载体,旅游文化是生态旅游的内涵。所以临安发展生态旅游必须从审美文化的角度出发,发现美、完善美并创造美。只有把生态旅游与审美文化和谐统一起来,让旅游活动和内容给人以审美上的享受,临安的生态旅游才能更健康、更快速的发展,才能经久不衰。
奚剑平
二0xx年xx月xx日
参考文献:
1、《临安县志》
2、《中外旅游》
3、《中国旅游文化》
4、《中国名胜古迹词
5、《世外桃源白水涧》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