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长统字公理山阳高平人也》原文及译文

第1篇:《仲长统字公理山阳高平人也》原文及译文

仲长统字公理,山阳高平人也。少好学,博涉书记,赡于文辞。年二十余,游学青?徐?并?冀之间,与交友者多异之。并州刺史高干,袁绍甥也。素贵有名,招致四方游士,士多归附。统过干,干善待遇,访以当时之事。统谓干曰:”君有雄志而无雄才,好士而不能择人,所以为君深戒也。”干雅自多,不纳其言,统遂去之。无几,干以并州叛,卒至于败。并、冀之士皆以是异统。统*?m傥,敢直言,不矜小节,默语无常,时人或谓之狂生。每州郡命召,辄称疾不就。常以为凡游帝王者,欲以立身扬名耳,而名不常存,人生易灭,优游偃仰,可以自娱,欲卜居清旷以乐其志。

题目:

17.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统过干(2)访以当时之事

(3)干雅自多(4)不矜小节

*(1)拜访(2)咨询(3)一向(4)注重

解析结合具体的语境,把个别词语的意思代入语句中仔细体会,便能得出*。

18.下列句中加点词不存在古今异义现象的一项是(c)

a.博涉书记b.干善待遇

c.访以当时之事d.可以自娱

解析a项中“书记”是指书籍。b项“待遇”是“对待”的意思。d项“可以”是“可以凭借”的意思。

19.下列句子中“以”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两项是ぃ?d)

a.作《师说》以贻之]b.并、冀之士皆以是异统

c.欲以立身扬名耳d.欲卜居清旷以乐其志

*:a项是表目的连词“来”。b各个项是“因为”的意思。c项是介词“凭借”。d项是目的连词“来”。

20.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游学青、徐、并、冀之间,与交友者多异之。

译文:(仲长统)在青州、徐州、并州、冀州一代游历求学,和(他)交朋友的人大多认为他与众不同。

(2)无几,干以并州叛,卒至于败。

译文:不久,高干凭借并州(之力)反叛,最终落到了失败的结局。

21.文中写仲长统和高干的交往,突出了仲长统哪些个*特点?

答:敢于直言;善于识人;不重名利。

解析文章中有“统*?m傥,敢直言,不矜小节”“欲卜居清旷以乐其志”等语句,以此分析,可知仲长统的*格特点。

参考译文:

仲长统,字公理,山阳高平(今山东邹城一带)人。年轻的时候喜欢学习,广泛阅读书籍文献,言谈颇有文采。二十几岁的时候,在青州、徐州、并州(古地名,在今山西太原一带)、冀州(古代九州之一)中间游历学习,和他交接的朋友大都认为他与众不同。并州刺史高干,是袁绍的外甥,向来地位显赫、远近闻名(或者译为“一向尊重知名人士”——求教于方家),搜罗天下从事四方游说活动的读书人,很多读书人归顺依附于他。仲长统拜访高干,高干优厚地招待他,并拿当前(我以为此处的“当时”与现汉不同,应译为“当下、当前”——求教于方家)的一些大事咨询仲长统。仲长统对高干说:“您有远大志向但缺少雄才大略,思贤若渴却不能知人善任,这些是您要谨慎的地方。“高干一向自高自大,没有听取他的话,仲长统于是离开了高干。不久,高干凭借并州反叛,最终落得失败的结局。并州、冀州的人都因此惊异于仲长统的才华。仲长统生*豪爽洒脱,凡事敢于直言不讳,不拘泥于细枝末节,常常沉默无语,而*情变化不定,当时有的人称之为“狂生”。每一次郡府下令召见他,他总是称病不去。他一直以为凡是游说帝王的人,都是想以此立身扬名罢了,可是名不能常在,生命又容易磨灭;而悠闲自得,与世无争,却可以及时享乐人生(我以为“自娱”就是使自己快乐,和现汉没有区别——求教于方家),希望选择清静空旷的地方居住,以使自己的心志得到快乐。

第2篇:陈汤字子公山阳瑕兵人也原文及译文

陈汤字子公,山阳瑕兵人也。少好书,博达,善属文。家贫,丐贷无节,不为州里所称。西至长安求官,得太官献食丞。数岁,富平侯张勃与汤交,高其能。初元二年,元帝诏列侯举茂材,勃举汤。汤待迁,父死不奔丧,司隶奏汤无循行,勃选举故不以实,坐削户二百,会薨,因赐谥曰缪侯。汤下狱论。后复以荐为郎。

初,汤与将作大匠解万年相善。自元帝时,渭陵不复徙民起邑。成帝起初陵,数年后,乐霸陵曲亭南,更营之。万年与汤议,以为:“武帝时工杨光以所作数可意,自致将作大匠,及大司农、中丞耿寿昌造杜陵,赐爵关内侯,将作大匠乘马延年以劳苦秩中二千石;今作初陵而营起邑居,成大功,万年亦当蒙重赏。子公妻家在长安,儿子生长长安,不乐东方,宜求徙,可得赐田宅,俱善。”汤心利之,即上封事言:“初陵,京师之地,最为肥美,可立一县。天下民不徙诸陵三十余岁矣,关东富人益众,多规良田,役使贫民,可徙初陵,以强京师,衰弱诸侯,又使中家以下得均贫富。汤愿与妻子家属徙初陵,为天下先。”

于是天子从其计,果起昌陵邑,后徙内郡国民。万年自诡三年可成,后卒不就,群臣多言其不便者。下有司议,皆曰:“昌陵因卑为高,积土为山,度便房犹在平地上,客土之中不保幽冥之灵,浅外不固,卒徒工庸以巨万数,至然脂火夜作,取土东山,且与谷同贾。作治数年,天下遍被其劳,国家罢敝,府臧空虚,下至众庶,熬熬苦之。故陵因天*,据真土,处势高敞,旁近祖考,前又已有十年功绪,宜还复故陵,勿徙民。”上乃下诏罢昌陵。丞相、御史请废昌陵邑中室,奏未下,人以问汤:“第宅不彻,得毋复发徙?”汤曰:“县官且顺听群臣言,犹且复发徙之也。”时成都侯商新为大司马卫将*辅政,素不善汤。商闻此语,白汤惑众,下狱治,按验诸所犯。……于是汤与万年俱徙敦煌。

(节选自《汉书》)

【注】初陵:指初步建造的陵墓所有的地上附属工程。

4.以下列句子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少好书,博达善属文属:写作

b.父死不奔丧,司隶奏汤无循行循:遵循

c.武帝时工杨光以所作数可意数:几个

d.取土东山,且与谷同贾贾:价格

5.下列各组句子,分别表述“陈汤建议成帝徙民于新陵的理由”和“群臣对建造新陵徙民于新陵进行反驳的理由”的一组是()(3分)

a.①宜求徙,可得赐田宅,俱善②作治数年,天下遍被其劳

b.①京师之地,最为肥美,后卒不就②万年自诡三年可成,后卒不就

c.①汤愿与妻子家属徙初陵,为天下先?②度便房犹在平地上,客土之中不保幽冥之灵

d.①可徙初陵,以强京师,衰弱诸侯②国家罢敝,府藏空虚,下至从庶,熬熬苦之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陈汤少时好学,善写文章,但因家穷,总是向人告贷,不为州人称赏。后来获得张勃的赏识,得以被举荐,但为等待升迁,父亲死了也不奔丧,此事被揭发后陈汤获罪下狱。

b.负责建造皇帝新陵的将作大匠认为自己将建陵成功,得到重赏,于是怂恿陈汤请求迁徙,以获得田宅。陈汤觉得有利可图,于是上书建议成帝徙民于新陵。

c.群臣认为新陵本身不适合作为陵墓地址,多年来的修建花费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导致国库空虚,*疲苦,不如重新修建旧陵。成帝遂下令停止修建新陵。

d.陈汤认为天子会听从群臣的意见,不会再迁徙百姓到昌陵邑,不会重新修建旧陵。成帝下令给大司马卫将*商新,认为陈汤在祸乱民心,审查他所犯的罪状,将其流放到敦煌。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可徙初陵,以强京师,衰弱诸侯,又使中家以下得均贫富。(5分)

(2)作治数年,天下遍被其劳,国家罢敝,府臧空虚,下至众庶,熬熬苦之。(5分)

参考*

4.c(数:读shuò多次、屡次)

5.d(a项①句是解万年向陈汤建议徙居新陵的理由。b项②句表述谢万年没有炸废陵墓这一结果,并不是群臣直接向成帝提出的反对修建新陵、迁徙百姓的理由。c项①句是陈汤之语,表达自己率先迁徙新陵的愿望,不是建议“徙民”的理由。)

6.d(“陈汤认为不会再迁徙百姓到昌陵邑“意思正好与原文相反,原文中陈汤认为天子将会听从群臣的言论再迁徙百姓到昌陵邑。)

7.(1)(5分)可以把富民迁徙初陵附近,来使京城的力量增强,使诸侯的势力衰弱,又可以使中等以下的家庭能够均衡致富(关键点,“可徙初陵”省略了“之于”,译为“把他们迁徙到初陵附近”;“以”是连词,可译为“来”;“强”和“衰弱”都是使动用法,意为“使……衰弱”;“得”是动词,译为“能够”。)

(2)(5分)陵墓营造了好几年,全天下人都蒙受苦难,国家疲敝,府库空虚,下至老百姓。都熬熬叫喊着以之为苦。(关键点:“作治”意为“修墓、营造”,前面省略了主语“陵墓”;“被”意为“遭受、蒙受”;“罢”通“疲”,疲敝;“熬熬”指痛苦的叫喊声;“苦”为意动用法,“以……为苦”。)

附:文言文翻译

陈汤字子公,是山阳瑕兵人。从小喜欢读书,博学通达,擅长写文章。家里很穷,总是向人求乞告贷,没有品节,不被州时人称赏。向西到长安寻求做官机会,做了个太官献食丞的小官。过了几年,富平侯张勃与陈汤交好,认为他才能高超。初元二年,汉元帝下诏让列侯举荐茂材,张勃举荐了陈汤。陈汤等待升迁,父亲死了也不奔丧,司隶上奏皇帝,说陈汤不遵礼法,品行败坏;张勃选举人才故意隐瞒事实,获罪,削夺二百户食邑。恰好他在这时死了,因而皇帝赐他“缪侯”的谥号。陈汤下狱论罪。后来经人举荐担任了郎官。

起初,陈汤和将作大匠解万年交情很好。自元帝时,不再迁徙百姓到渭陵建县邑(以奉陵园)。成帝时始建陵墓,施工几年后,喜欢霸陵曲亭之南,又在那里重新营造陵墓。解万年和陈汤商议,认为:“武帝时,工匠杨光因所负责的工程屡屡投和皇帝的心意,使自己升迁为将作大匠;等到大司农、中丞耿寿昌营建杜陵,宣帝赐他关内侯的爵位,将作大匠乘马延年因为劳苦而获得二千石的俸禄;现在始建陵墓,营建县邑,成就大功,万年我也会蒙受重赏。你的妻子家在长安,儿子生长在长安,不喜欢东方,应该请求迁徙,可以获得皇帝赏赐的田宅,这是两全其美之事。”陈汤认为此事有利可图,于是封缄奏书,进献皇上,说:“陵墓所选之址,是京师附近最为肥美的土地,可以在那里设立一个县邑。不把天下百姓迁徙到陵墓附近居住,已有三十多年了,关东富人越来越多,他们中的很多人圈占良田,役使贫民。可以把他们迁徙到新陵附近,这样可以增强京师的力量,削弱诸侯的势力,又可以使中等以下的家庭得以贫富均衡。陈汤愿意和妻子儿女徙居陵墓附近,给天下人带个头儿。”

于是天子听从他的计议,果然设置昌陵县,后来让关内各郡国民迁徙到那里。解万年诡称三年就可建成陵墓,结果后来没建成,群臣中有很多人说这件事不合适。成帝让有关部门讨论,大家都说:“昌陵靠填埋低地成为高台,积聚土石成为山丘,估计陵园中的别殿还要建在平地之上。从别处搬来的土壤不能保存幽冥的灵魂,在表层外露位置建造陵墓,也不牢固。役使好几万士卒、囚徒、工匠、庸夫,以至于点着火把夜间工作,从东山取土,几乎与谷物同样价钱。陵墓造了好几年,全天下人都因之劳苦,国家疲弊,府库空虚,下至庶民,众口发出愁苦之声。先前建的陵墓随顺先天的本*,依凭自然形成的土壤,所处地势高旷宽敞,靠近祖、父的陵墓,此前又已有十年功业,应该重新修建先前的陵墓,不要迁徙百姓。”皇上于是下诏,停止修建昌陵。丞相、御史请求毁弃昌陵邑的房屋,奏书还没批下来,有人就此事询问陈汤:“宅第并没有被毁坏,是不是还会再迁徙百姓呢?”陈汤说:“县官将会听从群臣的言论,将来还会再迁徙百姓到那里的。”当时成都侯商新做大司马卫将*,辅佐成帝,平素不喜欢陈汤。商新听到这些话,对成帝说陈汤惑乱民心,把他关进监狱治罪,审查他所犯的罪状。……于是陈汤和解万年都被流放到敦煌。

第3篇:刘表字景升山阳高平人也原文及译文赏析

刘表字景升,山阳高平人也。少知名,号八俊。长八尺余,姿貌甚伟。以大将*掾为北*中侯。灵帝崩,代王叡为荆州刺史。是时山东兵起,表亦合兵*襄阳。袁术之在南阳也,与孙坚合从,欲袭夺表州,使坚攻表。坚为流矢所中死,*败,术遂不能胜表。李傕、郭汜入长安,欲连表为援,乃以表为镇南将*、荆州牧,封成武侯,假节。天子都许,表虽遣使贡献,然北与袁绍相结。治中*羲谏表,表不听。羲辞疾而退,终表之世。张济引兵入荆州界,攻穰城,为流矢所中死。荆州官属皆贺,表曰:“济以穷来,主人无礼,至于交锋,此非牧意,牧受吊,不受贺也。”使人纳其众,众闻之喜,遂服从。长沙太守张羡叛表,表围之,连年不下。羡病死,长沙复立其子怿,表遂攻并怿。南收零、桂,北据汉川,地方数千里,带*十余万。

太祖与袁绍方相持于官渡,绍遣人求助,表许之而不至,亦不佐太祖,欲保*汉间,观天下变。从事中郎韩嵩、别驾刘先说表曰:“豪杰并争,两雄相持,天下之重在于将*,将*若欲有为,起乘其弊可也;若不然,固将择所从,将*拥十万之众,安坐而观望,夫见贤而不能助,请和而不得,此两怨必集于将*,将*不得中立矣。夫以曹公之明哲,天下贤俊皆归之,其势必举袁绍,然后称兵以向*汉,恐将*不能御也。故为将*计者,不若举州以附曹公,曹公必重德将*。长享福祚,垂之后嗣,此万全之策也。”表大将蒯越亦劝表。表狐疑,乃遣嵩诣太祖以观虚实。嵩还,深陈太祖威德,说表遣子入质。表疑嵩反为太祖说,大怒,欲杀嵩。考杀随嵩行者,知嵩无他意,乃止。刘备奔表,表厚待之,然不能用。表虽外貌儒雅,而心多疑忌,皆此类也。建安十三年,太祖征表,未至,表病死。

(选自陈寿《三国志》有删改)

4.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表亦合兵*襄阳*:*队

b.封成武侯,假节假:给予

c.济以穷来,主人无礼穷:困厄,走投无路

d.长享福祚,垂之后嗣垂:流传

5.以下几组句子全都能体现刘表“狐疑”的一组是()(3分)

①天子都许,表虽遣使贡献,然北与袁绍相结。②羲辞疾而退,终表之世。

③长沙太守张羡叛表,表围之,连年不下。④乃遣嵩诣太祖以观虚实。

⑤表疑嵩反为太祖说,大怒,欲杀嵩。⑥刘备奔表,表厚待之,然不能用。

A.①②③B.④⑤⑥C.①③④D.②③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刘表在做荆州刺史时,趁山东兵起,带兵驻守襄阳,并击败袁孙联*。

b.治中*羲进谏刘表,但刘表不听,*羲辞官离他而去,一直到刘表死也不愿再在他手下做官。

c.韩嵩和刘先认为,由于刘表实力不济,为了长享福祚,垂之后嗣,不如归顺曹*。

d.刘表怀疑韩嵩反过来替曹*游说,要杀掉韩嵩。后来把韩嵩随从人员拷打至死也没得到韩嵩私通曹*的口供,知道韩嵩无他意,才停止。

7.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坚为流矢所中死,*败,术遂不能胜表。

(2)故为将*计者,不若举州以附曹公,曹公必重德将*。

参考*

4.a(驻扎)

5.b(①②是他的行为,而非“狐疑”③是说的张羲)

6.c(韩嵩和刘先认为归顺曹*的原因不是由于刘表的实力不济。)

7.(10分)(1)孙坚被飞箭*中身亡,*队溃败,袁术于是无力战胜刘表。(“流矢”流动箭头、飞箭,1分;“为……所”表被动,1分;“败”溃败,“遂”于是,1分;句子大意2分)

(2)因此我们为将*您考虑,您不如拿整个荆州归附曹公,这样曹公必然感激您。(“故”因此、所以,1分;“计”考虑、谋划,1分;“德”感激,1分;句子大意2分)

参考译文:

刘表字景升,是山阳高平的人,少年时就很有名,号称八俊之一。他身高八尺多,身材高大魁伟,相貌堂堂。凭着大将*随员的身份任北*中侯。灵帝驾崩后,接替王睿担任荆州刺史。当时,关东各州郡纷纷起兵,刘表也带领荆州兵马驻守襄阳。袁术这时是南阳太守,他与长沙太守孙坚串通一气,想要偷袭夺取刘表的荆州。孙坚被飞箭*中身亡,*队溃败,袁术无力战胜刘表。李鹤、郭汜等董卓旧部率兵叛乱占据长安后,也想联合刘表作为援*,于是任命刘表为镇南将*、荆州牧,封成武侯,并授予符节。太祖曹*迎接献帝到许都,刘表虽然派出使节朝拜进贡献礼,但暗中仍与袁绍来往密切。治中*羲向他进谏言,刘表没有听取,*羲于是称病辞官归隐,一直到刘表死也不愿再出来。董卓部将张济率兵进入荆州地盘攻打穰城,张济被飞箭*中阵亡。荆州的官员们都高兴地互相祝贺,刘表却说:“张济是因为走投无路才到我们荆州来的,我们这些做主人的没能以礼相待,才到了了双方兵戎相见的地步,这不是我这个荆州牧的本意,我只接受大家祭吊,不能接受祝贺。”他派人去*收编张济的*队,张济的将士们闻知刘表这样说都很高兴,于是便都归附了刘表。长沙太守张羡背叛刘表,刘表包围了他,数年而没有攻克。张羡病死,部属们又拥立他的儿子张怿为长沙太守。刘表终于打败了张怿,兼并了长沙郡的土地。刘表向西南收取了零陵、桂阳等地,向北占据汉川,拥有土地方圆几千里,兵马几十万。

太祖曹*与袁绍正在官渡紧张对峙。袁绍派人请刘表出兵帮助自己,刘表答应了却不发兵,同样他也不帮助曹*,企图保存*汉之间的地盘,而观天下之变。从事中郎韩嵩和别驾刘先劝说刘表:“天下豪杰竞起,曹*与袁绍两雄对峙。重振社稷的重任,要由将*来承当。将*要是想成就一番事业,可乘眼下两雄相争之际,找机会建功立业;如果不愿意这样,也应该在两雄中选择贤明的人而依附他,将*拥有十万精兵强将,怎能在两雄相争中端坐而观望呢?再说看见贤者力量较弱不肯相救,答应下别人的事又不去做,日后曹、袁两方的怨恨都要集中到您身上,将*就不能够保持中立了。凭借曹公的英明神武、雄才大略,天下英才俊杰都归附于他,他的力量一定能战胜袁绍。等他打败袁绍回过头来出兵*汉,恐怕将*您是无法抵挡的。因此我们为将*您考虑,您不如拿整个荆州归附曹公,这样曹公必然感激您。您可以长期享受和平安定的富贵生活,地位传承给子孙后代,这实在是一个万全之策啊!”刘表手下的大将蒯越也劝说他。刘表拿不定主意,便派韩嵩到太祖曹*那里观察虚实。韩嵩返回荆州后,极力陈述曹*如何有威德,还劝说刘表把儿子刘琮送到许都去充当*,以示诚意。刘表反而怀疑韩嵩为曹*游说,大怒,想要杀掉韩嵩。又令人严刑拷打韩嵩的随从人员,直到把人打死,也没有得到韩嵩私通曹*的口供,知道韩嵩没有其他的意图,才停止。刘备投奔刘表,刘表对他厚礼相待,但并不予以信任和重用。刘表虽然外貌儒雅谦和,其内心却狭隘多猜疑,在许多事上都是这样。建安十三年,太祖曹*南征刘表,曹*未到荆州,刘表已经病死。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