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筝义甲简论

古筝义甲简论

  作为中国传统拨弦乐器的古筝,手指弹拨是其演奏过程中的决定性环节,大量咏筝诗歌都把焦点集中于演奏者的手指上,如卢纶《宴席赋得姚美人拍筝歌》:“忽然高涨应繁节,玉指回旋若飞雪。”张祜《哀筝》“十指纤纤玉笱红,雁行轻遏入云中。”那么演奏者的手指与筝音、与筝音的载体——琴弦是如何结合的呢? 这就涉及到筝的弹拨法问题。

  古筝弹拨方式有两种:肉甲(真指甲)触弦和义甲(仿制指甲)触弦。肉甲触弦是以真指甲的指盖兼指肉拨弦,使演奏者手指与乐器直接接触,出音浑厚温和,音量较小;义甲触弦是演奏者戴上仿造真指甲盖的假指甲拨弦,出音华丽清脆,音量较大。在古筝演奏史上,这两种弹弦法一直交替并行,直到今天。

  一、历史渊源

  关于肉甲弹拨和义甲弹拨的渊源,并无定说;在此,试从古筝起源的角度进行推论。古筝的起源,学界有多种说法,一般认为它并非古琴那样的“原创”乐器,而是由其他乐器演变来的。主要有源琴说,源筑说,源瑟说,比如,源瑟说来自舜帝二女争瑟,破瑟为筝的传说。琴以肉甲弹拨,如果能确证筝的源琴说,则很有可能先出现肉甲弹拨,后来由于人们追求音色的变化、音量的扩大,而发明了义甲。若从古筝源筑说或源瑟说看,则可能先出现义甲弹拨。筑以竹片击弦,《释名》云:“筑,以竹鼓之也。”而瑟的演奏也称为“鼓”,当属以工具敲击琴弦的奏法。可以推测,义甲很可能源于演奏者手中用来敲击琴弦的工具,或竹棒竹杆竹片,或木棒木杆木片,《演繁露》:“筝,鼓弦竹声乐也,今筝未有以竹为之者。”而筝的“后辈”——轧筝,亦以竹片击弦来演奏。

  由于棒、杆、片体积较大,敲击动作幅度也大,随着演奏技术的发展,快速技巧、和音、和弦的使用越来越频繁,以致碍手的棒杆片也越来越难以适应此琴瑟类多弦乐器演奏;于是,古人把它们削短削细,渐渐地,演化为缚在指头上的义甲,后来,人们干脆去除义甲,直接用肉甲弹拨。这令人联想到西洋乐器钢琴的演奏法之演变:随着古钢琴“进化”到现代钢琴,手指运动也由动作较大的拨弦转化为动作较小的触键。

  根据史料,可推断古筝义甲出现的下限在梁代,中国第一部音乐百科全书——宋·陈饧《乐书》记载了我们今天所能知道的最早的古筝义甲。其《鹿爪筝》一目云:“梁羊侣素善音律,自造采莲歌,颇有新。致妓妾侍列,穷尽奢靡。有弹筝陆大喜者,著鹿骨爪,长七寸,古之善筝者不独此也。”可知宫廷清乐筝的演奏使用义甲。《旧唐书·音乐志》:“轧筝,以片润其端而轧之;清乐筝用骨爪长寸余,以代指。”陈饧《乐书》之《五弦筝十二弦筝十三弦筝》云:“而唐唯清乐筝十二弹之为鹿骨爪长寸余代指,他皆十三弦”。我们知道,十二弦筝在汉代已出现,一直为魏晋南北朝所用,并延续到隋唐之世。可以作一个假设,若十二弦筝就是清乐筝,并如陈饧所言,唯其使用义甲,那末,古筝义甲至少在汉代就已出现。

  二、材质

  古筝义甲是1毫米左右厚薄、2厘米见长、1厘米见宽的椭圆形或长方形片状物,它的质地是音色变化和演奏优劣的先决条件之一,对其选材和制作工艺的要求是非常高的。材料的硬、软、脆、绵,均会不同程度影响音色。

  1、古筝义甲的质材,在古代就已有骨、竹、银、玳瑁等。

  ①鹿骨爪:前文中梁朝筝人陆大喜戴鹿骨做的义甲,唐代宫廷所用的清乐筝也用鹿骨甲,不管它们出音是否悦耳,却是一种昂贵难得的奢侈品和高贵身份的象征,与宫廷贵族的用乐相配套。

  ②竹甲:《古今图书集成》之“筝部杂录”云:“《资暇录》:今弹琴或削竹为甲以助食指之声者,亦因眼公也。弃真用假,舍清从浊,人盖靡知其由也。至如箜篌之与秦筝,若能去假还真,其声宛美矣。”作者对使用竹甲持批评态度,认为这是一种造作的行为,或可推想此类竹甲很可能质地不宜、做工粗糙,弹奏效果并不怎么样。

  ③银甲:《丹铅总录》:“妓x弹筝,银甲日义甲”。这是历代诗词曲赋出现最多的义甲名称,用以形容古筝演奏之音乐美、形态美。乔梦符金杂剧《扬州梦》第一折专门描写主人公“银甲轻”;张羽有“先辈曾将旧曲传,纤纤银甲更堪怜”;元朝萨都刺《赠弹筝者》:“银甲弹冰五十弦,海门风急应行偏”。这里,“银甲”可能是用来虚指弹筝女子手指之白皙洁净,但也许就是确指银制的义甲,有李商隐《无题·二首》的咏筝诗为证:“十二学弹筝,银甲不曾卸。”玳瑁甲:玳瑁是一种珍贵海龟的甲壳,很坚硬,有琥珀色斑纹,非常美丽,古今中外都把它作为珠宝之一, 并磨制为梳子、发夹、纽扣等物,集使用、装饰、收藏为一体。浙江筝派、客家筝派传统上都使用玳瑁义甲,可能与近海的地理条件有关。

  ④象牙甲:过去,唐传El本十三弦俗筝采用象牙制甲,现在则多用塑料代替,也许中国唐代是有使用象牙甲的。

  2、现代的义甲常用材料有:

  ①金属片:包括铜片、钢片、银片等;

  ②化学片:包括赛璐珞片、涤纶片、硬尼龙片等;

  ③动物角、甲、骨片:包括牛角片、玳瑁片、穿x甲片、象牙片等。

  这些义甲各有特点,适合各种风格、各种演奏者的要求。如铁义甲,由于质地脆硬,出音特别亮丽,多用于山东筝派、河南筝派,更加突出了其流派的音乐特色:柔则清丽可喜,如《凤阳歌》;刚则坚劲豪迈,如《苏武牧羊》。而化学片较柔软,可塑性强,出音不费力,造价低廉,非常适合初学者和儿童的使用。又如牛角片,出音柔美温润,在文曲演奏中多用。然而,它们的缺点也是很明显的:金属坚硬,难以控制音色,对演奏者的功力有较高要求,否则出音极易“呕哑嘲哳难为听”;化学片易磨损易折断,弹出的音色也一般;牛角片易开裂;象牙片、玳瑁片、穿x甲片昂贵难得,又有危害珍稀野生动物之嫌。一般说来,现代更加常用的是玳瑁片,经科学测定,玳瑁制甲,柔韧度好,抗压力,不易折,手感佳,容易控制,出音更具弹性,几乎适合所有筝曲、所有年龄段演奏者的使用。一付小小的玳瑁甲,却可以用十年以上,磨损率极低。而且近年来玳瑁作为经济动物进行人工培育,使玳瑁甲加工者和使用者摆脱了破坏野生动物生态的恶名。

  使用义甲长度因人而异,一般不超过手指的第一关节线,以超出指尖0.5厘米左右为合适,用医用布质胶带缚住。戴甲位置有两种,一是贴于指肚,一是贴于指面(真指甲面),这两种方法都可以,现在多数人贴指肚戴。大指义甲尖有弯度,皆因大指指肚侧向掌心,所以只有把呈弯度的`甲尖反着掌心方向缚于和大指成70度左右的地方,才能使大指以合适的角度触弦,一般来说,就是指尖与琴弦垂直接触;而其余各指义甲只要与指尖角度相同即可。义甲的数目,一般三个,即右手大,食,中各戴一个;也有人戴四个,即右手大、食、中、无名指各一个;随着现代筝技巧的扩展,多声部演奏大量使用,仅右手戴甲已不适应音乐的要求,所以让双手都带上义甲,即两手大,食,中,无名指各一个。这些要依每人的演奏习惯和需要而定。义甲弹奏与肉甲弹奏相比,各有优劣。肉甲弹奏由于演奏者手指直接与乐器接触,动作比较灵活自然,弹出的音色具有义甲难以替代的柔和浑厚,有的古人批评义甲演奏“弃真用假,舍清从浊”。传统上有一种用肉甲演奏的大指摇,“托”(大指朝掌心内方向拨弦)、“劈”(大指朝掌心外方向拨弦)连续不断反复奏出。这种摇指奏出的音点可疏可密,可强可弱,音色透亮却不失温厚,特别摇弹要求有固定节奏点子的旋律,确实具有义甲无法奏出的韵味,它的历史悠久,河南,山东传统筝曲里使用得尤为普遍。然而,肉甲拨弦的缺点也有不少,试举出以下几个方面:

  1、真指甲的厚度不够,拨弦后音质单薄,尤其在低音区音质轻飘。拨弦角度受局限,难以修整出最佳角度,影响了音色和技术的发挥。

  2、常留指甲,不雅观,不卫生。

  3、容易断裂,练习无保障,演出不可靠而这些正是用义甲弹奏最易避免之处。不论用义甲弹奏还是用肉甲弹奏,都要依弹筝者的习惯爱好、乐曲的内容技法风格流派而定,二者似乎并无优劣之分。“重要的是练习中应仔细琢磨,在筝弦上找到最佳的触弦角度和深度,尽可能的发挥出曲调与音色的长处,以获得优美动听、韵味独特的古筝音色。”演奏特点古筝义甲在演奏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增加了古筝的演奏技法,丰富了古筝的音色,使古筝表现力得到很大发展。义甲拨弦所受摩擦阻力小,出音响亮,非常适合弹快速密集的音型,如琶音、轮指、指序技巧等,令手指灵巧,弹出的音点毫不含糊,均匀饱满。许多指法,非戴义甲不能弹。如摇指(大指摇、食指摇),由于义甲厚而硬,并使手指的长度得到延伸,以手腕为轴、大(食)指义甲尖端为触弦点的均匀快速拨动就有了可能。这种技法普遍运用在现代筝曲中,能够摇奏大段一气呵成的抒情旋律,弥补了弹拨乐器缺乏连贯气息的缺点;也可以作色彩性演奏,模仿风雨声、马蹄声、嘶杀声、哭泣、鸟鸣……且在强弱变化上能够挥洒自如,作强奏弱奏、渐强渐弱、突强突弱……从摇指还派生出双摇,和弦摇,扣摇,扫摇。

  摇指的运用,使筝的传统弹奏技艺发生了巨大变化,是一次革命。又如历音(手指连续划动数根琴弦),应用义甲,音色则更为清丽明亮,具华彩效果,并且能很好地适应各种速度要求,达到自居易《筝》中“急奏转飞蓬”的艺术境界。而在厚、重音和长音的演奏上,义甲弹出的音色也更为雄浑有力。许多筝艺名家,都善于发挥义甲的演奏功能,创造出独具特色的演奏风格。倒、剔、正、打,是河南派古筝特有的指法,因用中指向掌外方向弹而得名。河南筝派名家曹东扶使用这种指法,把铁义甲夹戴在指缝里,使弹奏更方便更强劲有力。

  总之,对于古筝义甲,我们应该仔细研究,大力开发它的独特技巧,为古筝演奏创造出更具魅力的艺术境界。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