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最新9篇
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写过论文,肯定对各类论文都很熟悉吧,论文是讨论某种问题或研究某种问题的文章。相信很多朋友都对写论文感到非常苦恼吧,为了让大家更好的写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相关内容,小编精心整理了9篇如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欢迎查阅与参考。
我国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几种模式论文 篇一
论文关键词:金融学 人才培养模式 创新
论文摘要: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引起了人们对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的进一步思考。我国金融业在危机中获得了发展机遇,但金融企业的高科技发展与人才配置需求的矛盾十分突出。创新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不仅是社会需求型人才教育发展的需要,也是金融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一、现有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缺陷
(一)对人才培养模式理念认识不足
人才培养模式具体包括人才培养措施的制定、对人才培养者的培养、培养社会需求的人才三个方面。它将高等院校教学、研究、服务三大功能融合在了人才培养模式中。但是目前高校普遍重视的是教学研究工作,对于社会服务的功能认识上还不足,尤其是对于社会人的培养不足,容易忽视对他们社会责任的培养。在制定人才培养措施之初,各高校一是考虑到人才培养的成本高,二是考虑到人才培养的周期长,对于固有的人才培养理念缺乏创新意识,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很难创造出自己的特色。
(二)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不足
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是高校对人才培养措施的具体实施,设置是否合理将直接关系到培养人才的质量。目前,各个高校金融学专业课程设置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是专业理论课程,二是专业实验课程。教学内容是突出基础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实践能力培养相结合,理论课程应该以必需、够用为度,而实验课程以应用为目的,不仅是对理论课程的补充和检验,还要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但是现在高校的教材建设普遍滞后,理论课程的内容未能跟上金融业发展的需要,在课程设置上存在缺陷。实验课程基本上是在理论课程的基础上进行设置的,难免出现与实际不相符的情况。此外,高校实验、实训体系普遍较为单一,未能与金融企业的岗前培训课程相结合,学生对实验课的兴趣较难调动起来。
(三)新形势下师资队伍培养不足
合格的师资力量是培养高素质人才必不可少的因素。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各高校对金融师资培养的重要性有了进一步提高,但是现有师资力量的增强在短期内并不可能实现。在成本和效益的抉择中,多数高校愿意采用引进外部人才的办法,而对现有师资培养仍显不够。现阶段,一部分教师理论功底强而实践不足,另一部分教师科研能力强而教学不足,教育部倡导的“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也还需要较长时间,这些矛盾会对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目标的最终实现产生不利的影响。
(四)教学手段创新不足
教学手段是高校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方式,高校人才培养主要是通过教学这一基本途径来实现的。传统教学手段主要是运用教师讲授、演示的方法,在过去的教学实践中得到了检验,其重要作用也是不言而喻的。但是随着受教育群体思想意识的变化、社会环境的变化,传统的教学手段并不能够完全新形势变化的需要。当然,一味强调新的教学方法如多媒体等手段的运用,也是一个误区。在现有条件下,若能将两种方式结合起来,形成新的、有效的教学手段,才是提高人才培养效率的有效方法。
二、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思路
(一)树立正确的人才培养理念
要实践科学发展观,以增进社会人才的和谐培养为理念。高校不仅要注重对学生专业知识的输送,还要注重不断加强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因为金融关系到经济发展的重要要素——资本的安全性。要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灌输良好的社会责任和商业伦理教育,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这次全球金融危机的产生归根到底还是人的因素,高校需要进行反思,专业人才只有具备优良道德品质,才可能发展成为是复合型、应用型的人才。高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模式时,还要兼顾学生个性的发展,充分发挥各个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同的高校还应当根据当地经济发展状况,及时获取金融机构拓展的信息,预测未来几年金融业发展的整体目标,将学校的整体规划与社会需求结合起来,培养者、被培养者和培养计划之间才能有效地统一起来。
(二)加强金融学课程体系建设
目前各个高校都按照计划每年修改金融学的课程体系,事实上对课程体系的重新修订需要一个较长的论证过程,没有积累就不会有结果,那可能会使这一过程变成一个形式。积极的做法主要包括:一是课程设置要尽可能跟上金融业的发展,从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上入手,优化课程设计。在传统的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按序设置的基础上,根据学生假期实践的安排调整课程的开课程时间是有益的尝试。二是要克服教材建设周期长的弊端,尽可能鼓励教师根据授课讲义自编教材,边授课边做教材的编写工作,及时跟进金融形势的变化。较便捷的办法是购买金融机构的培训教材,这类教材基本上是一年一更换,理论性和实务性很强。当然也可以根据授课需要进行改编,这样会更适应学生就业的需要,使学生毕业后立即就能上岗。三是要对理论与实践课时在教育部指导的范围内及时进行调整,本科阶段还应本着理论知识够用、多动手操作的标准,在授课过程可灵活掌握调整课时,改变实验、实训体系较为单一的缺点,增加组织学生参加实践、实训过程,以提高对理论知识的应用水平。
(三)加大金融专业师资队伍培训
对现有师资队伍的培养是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重点。高校正鼓励教师加入到“双师型”教师队伍中,鼓励他们参加各类金融资格证书的考试,最好还参加考前培训,接触相关领域的从业人员,获取更多的实践经验。当然,教师并不仅仅需要有从业资格证书,还需要真正具备一定的实践经验。高校可以选派优秀教师到其他高校中交流学习,及时掌握最新的理论动态,还可以选取派符合金融企业条件的教师,定期进入企业学习以更新自己的实践知识水平。高校专任教师要主动完成从课堂教学的主导者向引导者的转变,同时也在与行业兼职教师的互动中去掌握企业的人才培养要求与方式,提升教师自身的职业能力。
高校要创造机会让教师参加金融机构的内部培训,并将培训的内容带入课堂教学中去,以有利于有效的培养措施的制定,将新的人才培养理念付诸实践。还可以聘请金融企业的培训讲师给教师进行课堂及实践培训,这里的形式可以不仅仅是讲座的形式,可以单独开出一些课程对教师进行培训,教师能够针对理论与实务教学中的问题向经验丰富者进行请教,这些都是高校可以尝试的做法。
(四)应用多种教学手段丰富授课内容
金融企业专门的培训讲师通常可以使用多种手段,调动学习者的情绪,让他们主动参与到教学体系中去。高校教师是可以有所借鉴的,教学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寻找能让学生尽快掌握教学内容、形成技能的有效教学方式成为教师不断追求的目标。有效的教学手段是在综合学生的发展水平和教师个人的授课特点基础上得出的,教师通过结合传统教学模式,引进新的授课形式,例如视频资料分析、案例分组讨论、网站信息建设等等,都可以把课堂变得更加生动形象、活泼有趣。另外,教师要加大对学生课外阅读的引导,并将每天发生的最新金融信息带到课堂上与学生分享,与学生一起透过现象分析问题的本质,将其融入对课本理论知识的理解当中,能够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能力。
三、结束语
应该说,金融危机发生后,经济不景气影响到了高校学生的就业。此时面临毕业的金融专业学生不可避免地与许多“海归”派争夺着就业市场,使高校的人才培养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此同时,我国金融企业的蓬勃发展又给高校积极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赢得了时间和机遇,抓住这次难得的契机实现创新,不仅可以提升高校的人才教育功能,还可以取得更好的社会功效,为高校赢得良好口碑。
参考文献:
1、王玲。从应对金融危机看特色型大学创新人才培养[J].中国高等教育,2009(7).
3、徐异。金融“银领”人才培养的理论与实践[J].浙江金融,2009(12).
2、王旭,邹睿蓉。浅析金融学专业实验课程体系建设[J].今日科苑,2023(5).
4、屈波。关于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09(10).
如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篇二
一、新时期企业人才培养面临的新特点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和经济国际化的趋势日益显著,使得我国企业的国际交流日益频繁,许多社会思潮也进入我国,企业人才培养必须要正视这一现实情况,准确把握现实特点,有针对性的做好相关准备,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具体而言,在新的历史时期,企业人才培养面临的如下的特点:
(一)人才流动性强
相对于目前我国就业压力大的现状,国内的员工跳槽情况也十分明显。据有关调查显示,中国企业初级员工的服务年限平均为2.3年,中层员工4.2年,高层员工5.8年,均比欧美企业同级员工的服务年数少3至4年。这一调查显示,一方面,企业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往往最终难以达到应有的效果甚至是为他人做嫁衣,而另一方面则会使企业则对人才培养工作难以给与足够的重视,导致企业没有系统的培养体系,进而加剧了人才的流动。
(二)标准要求高
随着市场竞争的激烈,企业迫切要求能够在尽量降低人力成本的同时,提高员工自身的能力,使其能够胜任更多的工作,提供更多的价值。而这就要求企业必须要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容,通过人才培养的方式,提高人员的全面素质,以满足企业多方面的要求。特别是在竞争激烈的今天,许多新技术新产品投入市场,消费者、企业管理层对企业员工提出了更高的标准,也就要求企业人才培养工作必须适应时代和企业发展的需要,全面提高员工的素质。
(三)培养长期性
任何员工的成长都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其能力的养成不可能一蹴而就。特别是对于一些中小企业而言,不能仅仅满足于员工刚刚进入企业之初阶段的培养,而是为其成长提供一个长期的规划,使其真正成为一个人才,而不是简单地一名企业员工。而现实的情况却是不少的企业仅关注员工初期的培养,而忽视人才培养的长期性问题,使得企业难以真正培养出适合自身实际需要的人才。
二、企业人才培养模式应把握的重点环节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企业人才培养模式必须要准确把握时代特点和员工的心理,将企业的发展与员工的进步统一起来,才能建立一套科学、高效的培养体系。具体而言,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工作。
(一)树立明确的培训目标
企业人才培养的目的就是要培养能够为企业服务的人员,能够达到服务企业发展的最终目的。因此企业人才培养目标必须要与企业的发展相联系,最大限度的实现企业发展与员工自身进步的统一,达到双赢的目的。
一是用企业文化凝聚人心。企业文化就是企业全体员工衷心认同的核心价值观和使命感。一个良好的企业文化环境能够最大限度地凝聚员工,提高培养的效果。企业就是要通过不间断地宣扬企业文化,提高员工的认同感,从而自愿接受企业的价值。
二是用企业发展留住人心。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员工的努力,企业人才培养就是要针对企业发展中遇到的难题,结合员工自身的实际特点,通过员工素质的提高解决企业发展中遇到的难题。因此在培养目标的确定上,企业要始终从发展的角度看问题,准确预测和找准企业发展中遇到的难题,从而为人才培养树立正确的目标。
(二)建立完善的培训体系
企业人才培养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是实现企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只有通过完善的培训体系,才能真正实现企业人力资源的开发、保持员工持续的工作能力、塑造一流的员工队伍。一是要建立全过程的培养体系。
人才的培养是一个系统的过程,不少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因此建立全过程的体系对于加快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对于中小企业而言,其要改变以往只重视新员工培养的观念,树立全过程培养的思想,及时发现和了解企业员工的实际情况和企业发展的实际状况,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关培训工作,从而提高培养的实效性。二是要建立全要素的培养体系。
改变以往重技能培养,轻素质养成的观念,将情商管理、挫折管理、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加入到培养体系当中,真正实现全要素培养体系的建立。尤其是在当前,企业之间竞争、企业内部人员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导致企业和员工自身都面临着比以往更多的压力。因此将情商管理等相关内容引导到培养体系之中有助于为企业发展营造良好的内部环境。
(三)建立规范的管理制度
规范的管理制度有助于培训目标的达成。一是要建立科学的评估方法。在人才培养体系中如何科学的评估是关键的环节。企业要树立大评估的观念,将评估的方法拓展到实际的工作之中,而不是仅仅局限于培养任务完成之后,通过全过程的评估能够更为有效的了解培养对象的实际效果如何,从而为下一步工作打好基础。
二是要建立完善的数据库。对企业员工建立完善的人才数据库,优秀人员进入后备人才库,由后备人才管理小组进行动态管理。后备人才管理小组应根据后备人才各自特点,在广泛征取后备人才和其直接上级意见后,制定有针对性的培训计划和培养方案,协助新员工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后备人才的直接上级在工作内容分配过程中,应注意安排后备人才参与较重要、较长期的项目,使其有计划、系统地获得多种新技能和重要工作经历。
三是要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通过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能够极大促进企业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在企业中形成“岗位靠竞争,收入看贡献”的良好氛围,从而进一步激发员工要求进步的热情,也为企业人才培养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我国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几种模式论文 篇三
摘要:新时期,高校创新人才培养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辅相成。本文通过对创新人才培养的分析思考和对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探讨解析,提出以思想政治教育探究性的创新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对创新人才培养的理论导向。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人才
新时期,高等教育不仅是智力的训练和提高、个人的自我实现,更是从全人类的科技、经济发展与文化、价值发展相统一的角度,培养意识到自己的使命,并具有强烈责任感和丰富创造力的综合型素质人才[1]。在综合素质中,思想政治素质具有根本的导向作用,并向其它素质的培养提供不竭的动力。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所在。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心理教育、法纪教育以及生命教育、核心价值教育、交往教育、幸福教育[2]等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地将反映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其他社会关系的言行规范要求通过各个方面内容的引导教育对学生进行训练和陶冶,使其形成社会主义建设要求的思想政治品德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人才层次越高,思想政治素质也要求越高。由此,在培养新时期创新人才时,更应注重和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探究和创新。
一、创新人才的培养依托思想政治教育的砥砺
创新性人才是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是现代社会人才素质的精华[3]。从内涵来看,它既涵盖了对人才思想政治方面的要求,也涵盖了对人才知识能力方面的要求,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一)思想政治教育是创新人才培养思想政治的要求
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使受教育者具备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积极进取的精神信念,怀着对社会和历史的高度使命,以主人翁的意识积极投身到国家民族发展、社会进步的宏伟事业中。
(二)思想政治教育是创新人才培养思想品质的要求
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使受教育者具备勇于创新的思想观念、百折不挠的意志品质,在强烈使命感的驱动下,以不畏艰难险阻、奋发向上、锐意进取的创新精神激励自己对专业知识技能的学习,对敏锐洞察力、准确判断力、灵活应变力等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思想政治教育是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精神动力
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良好的氛围中始终秉承优良的精神品质,深刻意识到要履行好自己的历史使命,不断提升自己,走在时代的前列,在创新精神的推动下提升创新能力,做到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以精神动力促进智力的发展。
二、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缺陷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文化多元化的新时期,社会、科技、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对人才的培养提出更高要求。人才的竞争将不再是数量与结构的竞争,而是人才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竞争。
(一)物性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渐退
万光侠先生认为:“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是特指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以‘灌输’为主要手段,以工具性的目的为唯一目的,以培养无个性的‘服从型’人为主要特征的思想政治教育”[4]。这种物性化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在长期的战争年代以及以计划经济体制为核心的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教育工作中有着必要性和合理性。然而,其过于强调受教育者的服从性、可塑性和统一性,导致“灌输论”“强制论”的泛滥,缺乏自我教育热情,在新时期下愈显其与时代和受教育者特征的不相宜性。
(二)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流于形式,过于理想化
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将政治教育替代道德教育,缺乏时代性、生动性,忽视受教育者的身心特点和现实生活情况。长期以来,注重灌输马克思主义理论,忽视受教育者的个性发展;注重党和国家路线、方针、政策的宣传,忽视受教育者的实际利益和素质提高,注重灌输式的教育方式,忽视从主观能动性引导激发。多讲理想少讲实际,多讲理论少讲规则,缺乏实践性和灵活性,不能引导受教育者在当下社会背景中思考人生、实现人生追求,在很大程度上使思想政治教育流于形式化。
(三)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偏离现实倾于理论
当代大学生受改革开放思潮的影响,思想具有很强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传统空洞的说教式思想政治教育脱离实际、脱离生活、缺乏时代感、针对性、时效性和主动性,学生思维也多被禁锢、个性多被束缚,难以培养受教育者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种偏于理论脱离现实情况的思想政治教育从根本上就决定了其不能很好地起到应有的教育引导作用。
三、创新人才的培养对思想政治教育探究性创新的诉求
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文件(以下简称16号文件),该文件明确指出“要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摆在学校各项工作的首位,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新的历史时期,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上,积极探索适应当代社会和受教育者发展特征的思想政治教育,加强和推进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建设,使思想政治教育切实融入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融入到创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则迫在眉睫。
(一)高校人性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走向
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是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促进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需要[5]。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逐步完善,人们的主体意识明显增强,人性化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及其模式愈加受到人们的重视。人性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以人为本”,重视现实的人的社会性,强调尊重人的精神性[6]。因此,这种理论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顺理成章的应当作为当代高校培养创新性人才教育工作积极践行的导向理念。
(二)为创新性人才培养积极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综合体系
高校应从办学育人、以人为本的层面思考,依托专业教育,通过课堂教学平台、实践教学平台以及媒体教学平台的建设,形成一个与专业教育相衔接,与受教育者成长相适应、心理特征相协调、发展方向相吻合的思想政治教育整体系统。在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综合体系时,将创新性人才的培养作为教育的落脚点,不断深化完善教育内容,不断探索改进教育手段和教育方法,及时对教学效果进行审核反馈,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保持时代的鲜活性和生命力。
(三)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促进创新性人才的培养
大力加强素质教育,进一步转变高校教育思想,对不适应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结合各学科、各层次的培养实际,制定体现创新性人才培养要求的新型教学计划,由单一的培养模式逐步向多元化、多层次的创新型培养模式转变。为适应这种发展趋势的变革,在教学改革中,通过学分制替代学年制、推行主辅修制、专业方向调整等办学特色,可使受教育者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职业规划、择业标准等进行有针对性的学科课程学习,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新精神,引导学生不断拓展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处理好基础理论学习与科学研究、知识创新的关系,加强实践锻炼与创新能力提高的关系。
(四)加强高素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
面对新时期、新形势、新要求、新机遇、新挑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应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理念,完成创新人才的培养。“以人为本”不仅只关注“教与学”关系中的受教育者,同时也要关注教育者。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以辅导员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为重点,校、院党政管理干部、班主任为辅助,创新机制,建设起一支政治过硬、业务精通、纪律严明、作风优良的专兼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高校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进行专业技能培训和业务技能辅导,不断加强他们的教学、科研以及理论研究的素养,使之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更积极有效的引领和指导作用。
(五)营造良好的“教与学”关系和氛围,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和创造性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教学工作者应努力改变传统教育活动中单纯“以教师为中心”或者“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关系[7]。只强调“以教师为中心”,常会低估受教育者在建构人生规划和价值体系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而只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则会出现受教育者以自己为中心、放任自流、盲目自大、缺乏正确引导,同时无法获得成年人有益人生经验的启示、宝贵人生阅历的启迪。因此,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应建立起平等和谐的双向交流的教学关系,充分尊重受教育者的人格和地位,在教学相长的互动过程中,启发、激励受教育者的能动性和创造性,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效果。
四、结束语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人才的培养关键在于激发受教育者对知识创造的内驱力,即探索未知、追寻真理的强大精神和不懈追求。这一切来自于受教育者对社会、国家和人类的高度使命感和强烈责任感。而“以人为本”的人性化思想政治教育正是以受教育者的社会使命感、责任感和思想道德品质为培养重点,并为受教育者的创新精神培养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因此,在新时期,高等学校教育应保持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特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水平,通过理论创新与现实践行相结合,探索出既符合时代要求又充满人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新局面,为创新人才的培养树立坚固的理论导向。
参考文献
[1]陈锡坚。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选择[J].大学教育科学,2003(3):34-36.
[2]闫艳,王秀阁。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新探[J].思想教育研究,2008(4).
[3]蔡峋。创新性人才培养与思想政治教育[J].教育发展研究,2001,5:83-84.
[4]万光侠。思想政治教育人学基础[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60.
[5]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研究[J].高教探索,2001(1):47-51.
[6]宇业力,顾友仁。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两种基本理论及其时代走向[J].教育科学,2023,26(3):87-91.
[7]曹东勃。社会转型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两大困境及其破解[J].高教探索,2023(5):139-147.
如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篇四
一、引言
2009 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明确将旅游业定位为“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人民满意的现代服务业”,要求把旅游业作为新兴产业和新经济增长点加以培育,重点扶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23—2023)》提出要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多种培养方式,形成各类人才辈出、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局面。旅游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是超前发展的,但作为培养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旅游高等教育却未显示出相应的“超前性”,由于教育理念、教学模式、课程设置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大多数旅游院校仍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即教师讲述、学生听课为主的教学方法,专业技能课程讲授多操作少。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及基本素养与社会需求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亟待改进。《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23-2023 年)》中指出: “要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开发活动课程,增强学生科学实验、生产实习和技能实训的成效”,这赋予了高校第一课堂专业知识讲授之外的第二课堂和第三课堂新的使命。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重要组成部份,具有应用性、实践性、创新性等特点,并随着国家乃至全球经济发展而不断得到提升,对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要求也随之提高,探索“三个课堂联动”旅游管理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 “三个课堂联动”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和基本思路
第一课堂即课堂教学平台,是高校理论教育教学的主渠道,为第二、第三课堂提供基本理论知识和方法论上的指导;第二课堂是围绕理论教学组织开展的多种实习实践平台,可分为专业竞技活动、实习活动、学生社团、志愿服务、文艺体育等几个方面,第二课堂是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使学生在第一课堂所学的专业知识得到充分的应用、展示与强化;第三课堂是创新创业平台,分为学术科研、勤工助学、就业创业等活动,是第一、第二课堂的进一步拓展,是学生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三个课堂联动”是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第三课堂围绕“立德树人”的核心目标在教育教学上的相互联动。三个课堂是培养学生“知识、能力、素质”有机体系中互相依赖的子系统,三者的有机联动是构成培养体系的关键。“三个课堂联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思路分为如下三个方面。一是创新实践的价值取向。三个课堂联动的价值取向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二是关联互动。抓住二三课堂与第一课堂专业教育的关联点,以专业素质教育的理论探索和实践经验来引导第二课堂、第三课堂,以紧扣第一课堂专业教育的第二课堂、第三课堂的全面开辟与精心组织去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三是主体参与性。第二课堂、第三课堂是第一课堂的延伸及补充,是在教师引导下,根据学生爱好、兴趣、专业特长,自主组织或参与的一种教育学习活动,第二课堂、第三课堂以学生的主体参与性为特征,有利于激发学生个体系统的自主性,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三、 “三个课堂联动”培养高素质旅游管理人才的路径
(一)紧扣第一课堂教学内容,制定第二课堂素质拓展行动方案知识、能力、素质一起构成人才的基本要素,人的素质又可分为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这些素质仅靠教师的课堂传授是无法学会的,只有通过制定紧扣第一课堂专业知识的二三课堂素质拓展活动方案并切实落实才能得以有效发展。在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除重视系统地传授旅游管理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外,如运用基础理论、基本知识、专业技能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应该重视传授学生“为人”与“做事”方面的知识,培养学生社会交往、合作共事、职业伦理、社会责任感和创新能力。以上这些基本素质与能力的培养就是二三课堂的主要任务,因此根据旅游管理专业特色,紧扣第一课堂,制定第二课堂素质拓展方案是旅游管理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
(二)发动专兼职教师,构建学生二三课堂教师指导团队目前很多高校第二、第三课堂活动的主要承办者是学校共青团组织或学生社团,二三课堂活动的开展基本由团委或学生工作辅导员义务指导,这些指导零散、随机,缺乏长效机制,使得二三课堂活动不成体系,虽然活动开展得歌舞升平锣鼓轰鸣,但严重脱离了第一课堂的教学内容,没能体现出专业的延伸性。重视第二课堂师资队伍建设,发动专兼职教师,构建学生二三课堂教师指导团队,完善二三课堂导师制度,是将第一课堂专业教育与第二第三课堂紧密结合,推动二三课堂有效运行的有力保障。
(三)改革旅游管理培养方案,促进“三个课堂联动”将“三个课堂联动”的培养路径写进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培养方案之中:在第一课堂中,专业课教师充分论证理论知识结构的合理性; “第二课堂”体系的设置针对“第一课堂”对知识储备的要求,有针对性的进行课程和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设置和配合,同时加大实验等环节的分量;第三课堂融入一二课堂的要求,侧重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四)采取措施,大力推动“三个课堂联动”有效运行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第一课堂是主渠道,二三课堂是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平台。要实现任何一项教育目标,没有相关部门的配合和支持,没有经费及必要设施的投入是不可能完成的,因此建立三个课堂联动的保障机制是非常有必要的。首先,确立第二第三课堂指导小组。由分管学生教学工作的副院长、分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领导、旅游管理系系主任和相关课程教师组成第二课堂指导小组,对“第二第三课堂”进行框架设计、实施指导。其次,经费保障。目前,许多高校经费紧张,有限的经费主要保障第一课堂教学的使用,这就需要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单位积争取资源,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和外界的资源,通过合作办学或订单办学等形式与业界和社会合作。第三,必要的硬件支持,例如建立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实训中心、实践基地等,这些与第一课堂教育既密不可分又必不可少。第四,二三课堂师资的保障。专业课教师不仅要投入到第一课堂的教学,还要参与二三课堂的培训和指导中,担任学生专业竞技大赛的指导教师、评委、创新创业导师等。
四、“三个课堂联动”旅游管理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构
旅游业具有鲜明的外向性、综合性、服务性和文化性的行业特性,这决定了旅游业的发展需要应用型、实战型人才。旅游的行业特性又决定了旅游学科外向性、综合性和强实践性、强应用性的学科特性,要求旅游高等教育培养适应旅游业发展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应用型、创新型高级专门人才。旅游管理专业“三个课堂联动”教学模式体系目标定位是:从现代旅游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出发,遵循高等教育规律,培养现代旅游业所需的具有创新创业意识和精神、较强实战能力的高素质的熟练应用型和经营管理型旅游管理高级专门人才,按照“第一课堂着眼知识传授,第二课堂着眼素质养成和能力提升,第三课堂创新创业能力”,实施“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旅游管理专业‘三个课堂联动’”人才培养模式。旅游管理专业“三个课堂联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由以下四个系统组成。
(一)第一课堂体系该体系包括了本科教学工程(质量工程)体系、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团队体系三个子系统,构成扎实的教学平台。
1.本科教学工程(质量工程)体系—— — 通过市、校两级精品课程、重点课程、双语示范课程、创新实验区、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等本科教学工程、质量工程项目的建设打造,形成引领和示范,完善专业建设,推动教学质量的提高。
2.专业课程体系—— — 根据学科、专业方向和课程类别属性,打造课程群,实现课程体系的优化;同时,通过采取“查陈旧内容、查重复内容、查应引入的内容”的方法改革和创新课程教学内容,致力于解决课程教学内容陈旧、重复等问题,实现课程体系和课程教学内容与人才培养目标的一致性。
3.教学团队体系—— — 由若干个课程教学小组组成的课程教学师资团队,通过教学观念、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创新和教育教学改革研究,提升教学能力和水平,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这是第一课堂质量的根本保障。第一课堂着眼于知识理论的传授,是高等教育专业理论教育教学的主渠道。在第一课堂体系中,学生进行理论学习、知识积累、模拟训练,获得扎实的知识理论基础。
(二)第二课堂体系该体系主要由课外活动体系、专业实习平台二个子系统组成。
1.课外活动体系—— — 由紧扣专业特色设计和开展的“三能一美”、 “旅游文化月”、 “专业素质拓展”、“学生社团赛事”、志愿者服务、文艺体育等系列活动构成,是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
2.专业实习平台—— — 由校内实训平台和校外实习基地、以及不同层次的系列实践活动组成,是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平台。第二课堂着眼于学生的素质养成和能力提升,是第一课堂的延伸及补充。在二三课堂体系中,学生在教师引导下,根据学生爱好、兴趣、特长,自主组织或参与围绕理论教学组织开展的多种活动,学生通过活动参与、社会实践、顶岗历练、实景训练、职场体验、海外实习,获得素质的充分展示与锻炼,获得实战技能和丰富的人文素养。
(三)第三课堂体系—— — 创新创业体系
(1) 第三课堂创新体系通过学生科技创新基金项目、 “挑战杯”项目。
(2)第三课堂创业体系通过创业实战平台、爱心创业基金、学生创新创业中心、大学生创业孵化园等,鼓励并资助学生设立创业实体公司开展创业活动,邀请成功校友、业界精英到学校进行创业实战讲座,是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
如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篇五
[摘要]工商管理专业结合了大量实践教学活动,具有应用较强的特点,其基本理论建立在对经济学与管理学理论的探讨,因此必须运用更加现代化的精准的教学手段才能够确保这一专业的教学决策性与管理性得到良好的践行。据笔者对这一专业教学现状的研究发现,工商管理专业教学过程中多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这将无法实现工商管理专业的最终教学目的,实现该专业的本质教育价值。因此,重点围绕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新途径进行探索,论述该专业的教学模式建设性价值,并对此进行细致化的阐述。[关键词]创业创新型;工商管理专业;人才模式
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及科学化的综合技术与人文科学融合,使得现代教育与社会人才需求适应性也在不断增强。为此,必须针对现代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加以创新,围绕社会实践性缺口需求提出建设性教育改革,为社会培养更多的杰出人才,同时也是提高高校教育水平的重要途径。密切关注社会人才培养需求,才可以确保现代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端口更贴合市场实际需要。如今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为社会创造了更大的财富,而这些财富的获取则需要企业具备更多的专业性工商管理人才。为此,在社会人才缺口矛盾日益突出的今天,高校工商管理教学改革必须紧密围绕社会建设性需求,进行教育培养模式创新。这对于现代人才培养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一、工商管理人才培养中的突出问题
(一)教学体系不严谨
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方向是为企业输送更多中高层企业管理人才,这一教学方向的特性决定了该专业需要更加注重实践机会的获得。然而,部分高校因外在条件不足,缺少足够的机会将学生输送至各大企业,完成知识技能的实训,因此只能采取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方式。由于缺少足够的知识运用意识,部分学生很难有效将课堂知识灵活运用于实践活动当中。此外,教材版本与社会实践需求相矛盾也是目前教学中的主要问题。陈旧的教材版本及理论案例并不利于学生获取社会时事动态。而教材的编写需要多年的实践考察才能完成,因而教材版本经常会出现与社会现实不匹配的现象。在这种背景下,即便部分学生在勤奋学习的助力下完成教材书本知识的有效汲取,但是在实践中却经常面临无法使用、不适宜使用的情况,这对学生技能的养成十分不利。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既无法完成知识的灵活运用及获取,也无法做到个人思维与技能的有效创新。在新时期的教育理念当中,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意识是现代教育所重点培养的。
(二)教学实践环节的缺失
作为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都极为重要的应用性学科,在工商管理的知识体系当中,蕴含了大量帮助学生解决行政管理问题的内容。然而这些知识内容,必须通过实践才能帮助学生加深知识印象,并调动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培养解决问题、发现问题能力。古板的教学思想、单一的教学模式及灌输式的学习方式,导致对实践性教学的重视不够。实践理论操作环节的缺失,传统教学案例当中的事例陈旧,导致许多学生在了解这门学科知识的过程中逐渐丧失学习的积极性。在缺少实践环节的教学体系当中,无法深刻领悟这一专业教学内容的实践性意义。这将严重限制学生对知识内容的反思,无法有效实现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另外,由于高校教师多为硕博毕业后直接走进大学校园执教,缺少相关的实践经验及执教经验,必然会导致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思想及教学理念仍停在旧体系当中。学生在旧教学体系当中获取知识,必然无法有效跟进新型工商管理理论。此外,受教学资金有限的影响,部分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由于缺少足够的硬件设备而将学生的实践活动压缩至非常窘迫的地位。在很多情况下,教学活动的成绩与能力评定多采用传统笔试形式,这对于学生的活性思维与语言表述能力培养十分不利。忽視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创新能力和合作精神等方面的培养,极大地挫伤了学生进行实践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1]。
二、创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在工商管理专业中的改良措施
如今是信息时代,也是知识经济的时代。而知识经济本质便是创造及创新,唯有养成创新意识,培养创造能力,才可以确保国家经济的繁荣昌盛。国家“十二五”规划提出,要突出培养造就创新型人才队伍,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2]。这一政策目标的提出,为国家人才战略储备提出了标志性方向。因此,工商管理这一实践性专业,务必从时代发展的角度看待学生的培养需求,并针对市场建设性需求以及企业经济改革需求,创新教育制度及人才培养模式。将教育的重心放在教学体系的实践性价值营造,从多元角度培养学生,加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一)明确培养方向
明确人才培养方向,注重人才教育模式与社会建设性需求的有机结合,不仅符合国家对现代人才储备的根本战略方向,同时也是现代教育制度视角下,人才培养与发展的前提。首先,要了解创业创新型人才的本质,这样才能够更好地指导高校围绕以现代社会与企业发展需求,加強提高学生的素养。创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是基于社会市场经济视角下,通过课程的学习与模拟,帮助学生获取更具时代精神意义的创新技能手段。同时也是为了将高校的人才培养从传统专项人才,转化至面向先进制造企业与服务业等组织,培养技能更加突出,知识更加扎实且具有创新能力与思想的高素质综合人才。通过对教学方向的分析,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目的才能够更加明确,从而帮助高校建立更贴合教学实际需求的教学策略。
(二)注重教学体系的实践性价值
工商管理专业所涉及的课程种类非常复杂,涵盖多门社会学内容。其中课程内容包括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实习课程、高级专业课程四个模块[3]。不同的教学模块在学生培养的过程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成为学生能力养成与价值观形成的助力。其中,基础课程所面对的主要是以学科基础知识及人文科学课程的内容。通过学习基础课程,学生才能够获取这一专业的本质内容,了解并掌握这一教学专业的教学方向及教学结论。而专业课程是在基础课程的基础上完成知识的进一步巩固与升华,主要内容为专业骨干课程。通常工商管理专业的专业课程教学思路与教学内容是针对该专业的改革思考而设计的,能够重点反映这一专业在教学过程中对于不同人才的实用需求。而实习课程则是通过多种课题研究模式,使学生能够在实践的过程中完成理论知识与学术知识的掌握。在此过程中,学生将前往实习企业参与实训锻炼,从而完成对于知识技能的具体练习,内化知识。最后是高级专业课程,这一教学模块重点研讨的是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这将使得教师能够获取更多的学术研究信息,同时也是帮助企业获得更加丰富的管理经验的手段。结合教学案例与高级专业课程研讨,能够帮助提高学生的分析、决策及管理能力。
(三)培养多元立场的校企联合
实践是学生完成对个人技能掌握信息反馈的重要途径,学校必须通过多种渠道完成学生的技能实践目的。从多元立场角度,加强校企之间的联合力度。这将有利于学生掌握丰富且扎实的学习理论。学校可在大一、大二期间,开展为期两年的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学习。在大三期间安排为期一年的实训机会,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将理论知识付诸实践,从而完成理论知识与专业知识的有效结合。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导师将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导师负责安排学生参与企业实训,加入实训企业。教师首先通过调查表了解学生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学习需求,并根据平日的课堂学习能力表现,安排学生在企业适当的岗位完成实习活动。此外,在学生实习过程中,学校应加强与企业之间的互动,通过邀请企业人员做兼职导师,更好地指导学生了解学习问题,并予以解决。这个实习过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动手能力[4]。最后在大四开始为期一年的高级专业课程,负责收集与分析学生在实习当中遇到的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运用实践理论的分析方式帮助学生锻炼决策思维,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与加强管理技能和水平。
(四)导师教学制度的应用
为了确保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学习水平能够得到实时关注,并完成阶梯型进步,在实践活动过程中应采用导师教学制度,确保每一名学生都能够受到足够的教育辅佐。采用独编班授课的方式,制定专项化学生能力养成方案,设置专职培训导师(每位导师仅指导3-6人)。此外,这一教学制度应用的前提是,师生必须时刻保持联系,并在定期的成果汇报过程中完成导师对学生实训情况的分析和检验。最后,导师可以定期带领学生参与各大创业实践活动,在实践的过程中学习,并于学习的过程中指导学生,从而使学生能够得到综合能力的提升。
三、结语
现代教育正在一步步的改进过程中,唯有紧密结合社会发展需求,创新教育制度改革,才能实现为社会输送更多的专业型人才,这是基于国家经济发展及政策改革的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同时,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并不能一蹴而就,而是要在循序渐进的过程中完成制度与模式的经验总结与分析。在借鉴前人成果与经验的同时,取长补短,逐步完善教学制度上。此外,创新型人才培养还要侧重于科学化的理论知识导入及新时期人才的实践教学模式互动,这样才能够确保学生的理论与实践能力同时得到提高,成为复合型专业管理人才。
[参考文献]
[1]刘立红。工商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析[J].纳税,2023(13):44.
[2]张敏。高校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的模式和改革[J].黑河学院学报,2023,7(5):113-114.
[3]张娴,张静珊,钟诗宇。浅析工商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物流工程与管理,2023,38(3):249-250.
[4]谢雅萍。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创业型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构建[J]. 江苏科技信息,2023(4):38-39.
如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篇六
工程科技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是创新教育的一种新模式,结合太原理工大学工程科技创新实验班的人才培养目标与模式,培养过程中的主要保障及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展开论述,探索适合地方工科院校特点的工程科技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引言:固然近年来随着建筑业产业范围、产业素质的开展和进步,我国建筑技术程度在不时进步,特别是一些单项技术已跻身世界先停止列。但从整体上看,目前我国建筑技术的程度还比拟低,建筑业作为传统的劳务密集型产业和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没有得到基本性的改动,在建筑工程范畴如何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不时进步工程的科技含量,全面推进施工企业技术进步,促进建筑技术整体程度进步的独一的途径就是紧紧依托科技进步,将科学的管理和大量技术上先进、质量牢靠的科技成果普遍地应用到工程中去,应用到建筑业的各个范畴。
一、施工新技术的开展情况
随着科技程度的不时提供,建筑施工技术的程度也相应得到了相当成熟的进步,特别是近年来,施工工程中不时呈现的新技术和新工艺给传统的施工技术带来了较大的冲击,这一系列新技术的呈现,不但处理了过去传统施工技术无法完成的技术瓶颈,推行和引导了新的施工设备和施工工艺的呈现,而且新的施工技术使得施工效率得到了绝后的进步,一方面它降低了工程的本钱、减少了工程的作业时间,另一方面更是加强了工程施工的平安牢靠度,为整个施工项目的开展提供了一个更为宽广的舞台。
目前建立部重点推行的“建筑业十项新技,包括深基坑支护技术、高强高性能混凝土技术、高效钢筋和预应力混凝土技术、粗直径钢筋衔接技术、新型模板和脚手架应用技术、建筑节能和新型墙体应用技术、新型建筑防水和塑料管应用技术、钢构造技术、大型构件和设备的整体装置技术、企业的计算机应用和管理技术。
二、推行运用节能新资料
1、新型节能墙体
新型墙体资料的种类较多,从目前的应用情况来看,新型墙体资料在墙体资料中所占的比重正在逐步增加。新型墙体资料主要包括砖、块、板三个大类,如粘土空心砖、掺废料的粘土砖、非粘土砖、建筑砌块、加气混凝土轻质板材、复合板等等。从目前建筑业的开展情况来看,各地需求依据本地的实践,量体裁衣地开展新型节能墙体,经过改动墙体资料构造来到达节能环保的目的。在这方面欧美国度的开展状况很值得自创,欧美国度的砖产量目前曾经趋于稳定,并且在技术上向着大孔洞率和薄壁的方向开展。各种新型的建筑资料在欧美国度都有着比拟好的开展,如混凝土空心小砌块主要向着装饰、轻质和保温隔热的方向开展,而加气混凝土则向着轻质和高硬度的方向开展。另外,国外加气混凝土容重普遍在 400―500kg/m3,非承重产品容重降低到 300kg/m3,且原资料大量采用工业废渣。另外,其他的一些新资料,如STP外保温板,粉煤灰砖在国外建筑市场上也有着普遍的应用。
2、节能门窗
门窗是建筑物热交流和热传导最活泼的局部,因而成为建筑热能耗费比拟大的局部。因此,节能门窗的运用,关于建筑业的节能有着重要的意义。以采暖寓居建筑的能耗为例,建筑物的热能耗费量主要由建筑物围护四周构造的传导耗热量和经过门窗孔的空气浸透量两局部构成。而运用节能门窗,一方面经过门窗型材本身材质的选择或增加断桥或穿条等方法进步门窗框的热功性能,同时经过运用中空玻璃、Loe 玻璃保证玻璃的气密性和隔热性,另一方面,经过发泡保温资料减小门、窗边框和建筑物搭接之间的缝隙,减少由于门、窗的空气浸透而形成的热量流失。
3、节能屋面
屋面也是热量损耗的重要通道之一。普通状况下,屋面的节能保温是经过将容量低、导热系数小,吸水率低并且有一定硬度的保温资料铺设在防水层和屋面之间完成的。因而,可选择的保温资料有很多,能够运用加气混凝土块、收缩水泥板块、水泥聚苯板、聚苯板、挤塑板等板块状资料,还能够运用收缩珍珠岩、陶粒、浮石、炉渣等散料参加水泥停止现场浇筑。再者,还能够采用收缩珍珠岩、玻璃棉、岩棉等松懈料装进袋中,铺在屋面或者吊顶上部。最后,还能够采用硬质聚酯泡沫塑料和粉煤灰、水泥为主的泡沫混凝土等资料停止现场泡发浇筑。
三、施工工艺的控制
建筑工程实体建立中所采用的施工手腕,包含施工计划、施工工艺、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技术措施等的控制,主要应切合工程实践、能处理施工难题、经济合理,做好这点有利于保证质量、加快进度、降低本钱。
1、施工组织设计
施工的组织设计是施工的前期准备工作,是工程施工的指导性纲要文件。施工组织设计编制好坏将直接影响工程的质量进度、投资的目的完成。监理工程师在对施工组织设计停止检查时,要剖析其工期、造价、质量的三者之间关系能否合理,有否质量预控措施以及针对质量通病的技术措施,施工部署与计划能否满足工程实体质量请求,时节性施工采用措施能否合理,采用新工艺、新技术、新资料能否契合设计和标准请求。以上这些都是关系到质量的很重要的问题。
2、施工计划
依据施工图及工程详细状况,提出施工计划是为了保证工程质量,而做出的更细致的施工措施。是对工程中详细技术问题肯定明白的施工步骤、控制工程质量的办法以及做出如何选用资料、如何检验资料的详细请求。施工技术人员应熟习设计文件及标准请求,在重要或关键部位施工前及早编制施工计划,并分离工程实践,从技术、组织、管理、经济等全面停止剖析、综合思索,促使施工计划在技术上可行、工艺上先行、经济上合理,契合国度有关施工标准和质量检验评定规范,有利于确保工程质量。
四、新技术的应用
1、防水技术
关于防水,很多工程都是在基层上直接做上防水层,只把管洞四周、墙体阴角处抹灰处置,但由于基层外表粗糙,防水层无法构成一个整体,运用一段时间就可能呈现漏水现象。为使防水长期有效,能够采用加气砼砖墙施工工艺,20%的108胶水,再掺以15%的水泥配成浆体涂刷。程度灰缝厚度和竖向灰缝宽度控制10±2mm范围,程度灰缝砂浆丰满度≥8%,施工完后应及时停止淋水养护。
2、裂痕技术
裂痕是钢筋混泥土常见的一种缺陷,其水化热是主要缘由,不断搅扰着建筑施工者,降低混泥土的水化热是减少裂痕产生的主要措施。能够在混泥土中添加粉煤灰,不只能够减少水泥的用量,而且能够减少水泥的水化热,在混凝上初凝之后终凝之行进行一次振捣或停止外表的抹压,扫除上外表的泌水,用木拍重复抹压密实,消弭最先呈现的外表裂痕。
3、计算机技术
现代建筑项目逐渐完成大型化、范围化、现代化,作为现代化的中心内容,计算机技术普遍应用到各个范畴,建筑业也不能落后于新技术。以往建筑设计图只能手工绘制,费时耗力,效率低,精确率不高,而且所设计的只是平面图,无法真实呈现设计效果。而应用计算机技术,能够大幅度减少工作量,而且准确度高。比方应用CAD技术设计楼梯,只需输入踢段的宽度和踏步的步数和宽度,就可自动生成,且能够选择恣意层楼梯的表达方式。
应用计算机技术应用能够进步项目管理力度,经过网络,可是停止网上招标、网上查询、网上会议等,完成资源共享,节约本钱,防止招标由于压价而带来资金紧缺而形成工程质量不达标现象;经过计算机管理软件绘制各种质量评定线,完成对工程质量的动态控制。
五、创新技术在建筑施工中的开展方向
1、建筑施工企业要坚持技术效益型良性开展的思绪
作为建筑施工企业,在技术的开展上应该走效益型持续开展的道路,可以充沛思索市场的实践状况,把科学和经济严密的分离在一同。在开发手腕、信息搜集、机构设置和鼓励竞争等方面做好完善的开发应变机制,不时的增强建筑施工企业的技术开展和科学成果的应用才能,逐步完成自主创新的形式。随着科技的不时进步,不时的强化建筑施工产品的附加值,有效的见地产品的本钱,使建筑施工企业的中心竞争力得到强化,从基本上进步经济效益,完成可持续的开展。
2、建筑施工企业的技术创新必需以市场为导向
关于现代企业来说,市场是技术创新的关键动身点,也是验收创新技术成败的主要场所,任何不被市场所关注的创新项目必定是失败的。这就阐明,有技术不一定就具备市场,只要真正贴近市场的创新技术才干够得到市场的认可。因而,建筑施工企业应该依照市场的需求,以效益为主要的目的来制定技术创新的战略,树立具备集约型增长需求的技术创新机制,从而使建筑施工企业的创新行为契合集群体、创新主体的集团化和创新管理的集成化。随着我国参加WTO,创新技术也逐步成为了国际经济开展中的一个主要趋向,随着建筑市场的竞争越来越剧烈,许多建筑施工企业将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应战。因而,建筑施工企业要想在市场上立足,就必需以市场为导向,不时的创新新技术和新产品,保证以最好的效劳来开辟市场,从而在市场竞争中不时开展壮大。
3、抓紧停止科技成果的推行应用
建筑施工企业应该不时的搜集许多国内外的科学成果,并引进对企业的消费和质量有着促进作用的成果,并不时的总结经历经验,在理论中不时的进步和完善本身的技术程度。除此之外,要树立一套完好的创新机制,加快与国际接轨的步伐,发明有利于技术创新的环境,从而立足于市场。
六、总结
随着我国现代化停止的进一步推进和节能思想的不得人心,建筑节能必将成为将来节能研讨的焦点。我们置信经过推行环保型建筑资料,应用现代科学技术,一定能使我国的建筑业朝着绿色、环保和节能的方向开展。
如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篇七
摘要:校企“双轨”运行模式和创新创业的“双创”发展新理念落脚于优秀人才培养全过程已成为一种发展态势。商务精英班遵循“素质+能力+品味”的培养定位,践行“双轨+双创”人才培养模式设计理念,人才培养全过程实行考核与淘汰交互进行,商务精英班的人才培养实践体现了目标、实践、过程和成果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并实现了“政校企生”四方共赢,但仍存在人才培养模式标准专业嫁接困难和人才培养成本加大的弊端。关键词:校企“双轨”;创新创业;商务精英;市场营销;人才培养模式
大众化高等教育已经普及,为满足多元化和多层次高等人才培养的需要,大众化高等教育与精英教育必须和谐发展,但是谁可以抢占先机呢,精英教育是对体量最大和普及度最高的高等职业教育的一种反思。高等教育的阶次分为研究生教育、本科教育和高职教育,高职教育处于高等教育链系中的最末端,却也处于职业教育的顶端。高等教育的普及性体现为最大数量的学生群体都进入职业教育领域,而中职教育或合并升格或消亡或勉强维持,职业学校似乎成为考试成绩不理想学生的合理场所,在这个场所里,学生或者意志消沉,浑浑噩噩虚度美好学习时光,或者思而进取,苦练职业技能,增加职业文凭技能含金量,或者介于二者之间,混得一张文凭,这三种类型构成了高职生的众生百态。市场营销专业作为开设商科类专业高职院校的一个基础专业,其培养规模已经较大,招生规模也趋于平稳,但仍需面对就业质量一般及职业岗位门槛低的问题。当前,现代学徒制、二元制培养的校企合作新模式如火如荼,说明了校企“双轨”运行的重要性,而国家大力提倡的创新创业的“双创”发展新理念亟需在高校学生群体中得到熏陶乃至养成,那么,在“双轨+双创”的背景下,市场营销专业如何更好地借助校企合作资源,融入“双创”理念,组建商务精英班以实践商科类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就显得尤为迫切了。
一、市场营销专业商务精英人才培养背景
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我国大学发展转型的一次挑战,也是提升高等教育整体实力的一次考验[1]。高校是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直接主体,专业是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载体。“市场营销专业横跨管理、经济、法律等学科,对语言与文字表达、人际沟通以及分析和解决营销实际问题的能力要求较高,”[2]而这些能力则是创新创业能力的奠基石,因而市场营销专业成为创新创业教育的首选专业之一就带有必然性和天然性[3]。将创新创业教育实践融入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全过程,以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为主要任务,将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列入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开设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及创新思维与创新方法课程,特别与创业训练有关的项目管理、企业管理、风险投资均应列为学习实践课程。校外企业积极拓展人才储备策略,与学院深度融合,校企双轨道运作,并积极吸取和融入新时代元素与现代化手段,在此背景下,创新创业的训练工场——商务精英班应运而生,并将其定位为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模式创新的探索者、创新创业文化的传播者和商务精英人才的孵化者。校企合作可以实现产学合一,那么校企能否培养精英人才,使精英人才成为行业发展的优秀干部,使精英人才成为犹如“黄埔军校”毕业的优秀分子,理想路径应规划为打造校企深度融合平台——“筑巢引凤”,提供双创阵地;选拔优秀在校生进入商务精英班——“凤引九雏”,提升双创能力;培养商务精英人才——“雏鹰展翅”,提高双创成功率和满意度。学院与企业只有深度合作才能进入双轨人才培养运行的良性轨道[4],即拥有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肥沃土壤”,商务精英班站在校企合作的契合点,实现了在校学习、在校就业、在校创业和在校创新,缩短了学生的社会职场适应期,减少了用人单位岗位培养的时间成本。所培养的商务精英班学生创业不仅创造了就业机会、缓解了就业压力,也激发了青年人的创新精神;同时还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区域经济发展。当然,探索路上曲折前进,需要正视与解决商务精英班学生双创过程中缺乏技巧和智慧点子、缺乏平台资源整合能力和缺乏恒心信心的问题。
二、市场营销专业商务精英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设计
(一)商务精英班的人才培养定位。商务精英班生源主体为市场营销专业学生,营销类专业是人才市场出现频率较高、供需量较大的专业之一[5],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培养的是营销策划的“编故事”能力、创新创业的“写故事”能力、宣传组织和营销管理的“讲故事”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完成故事”能力。市场营销专业优先引入创新创业教育,优先锻炼学生在校创业与职场训练,提高学生毕业后创业的成功率,提升学生毕业后的就业质量,凸显商务精英班的品牌效应,造就学校、企业、学生和社会多方共赢的美好局面[6]。有别于市场营销专业传统的人才培养定位,商务精英班以优质商务职业能力养成为培养目标,依托合作企业产业链和省(市)市场营销学会,以商务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实践营销任务和营销项目为内容,实现商务管理精英要求的“素质+能力+品味”的培养定位,让精英班的人才懂业务、精管理,既能掌握人文知识和管理专业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又能掌握市场调查研究、企业推广、商务谈判与沟通、营销商务策划与管理、经营管理、质量与成本管理、客户服务与管理、项目开发与团队管理、公关与广告策划8大商务专业技能,还能养成较高的艺术表演、艺术欣赏、文学创作等人文素养,同时具备良好的抗压能力。拔高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的商务精英班秉承“高定位、强基础、拓能力、重实践、重创新”的指导思想,深入渗透企业文化、人文素养和战略思维,使得培养成才的学生既懂得专业知识又掌握专业技能,既有优秀的管理能力又具备深厚的人文素养,在商务实践中精礼仪、会唱歌、会舞蹈、会驾驶、会调研、会文书、会演讲、会策划、会推广、会谈判、会理财、会信息管理、会团队组建(即“1精12会”),成为思想目标有高层次、交际有高品性、管理有高品质、学习和工作有高效率、生活有高品味(即“5高”)的业界商务精英人才,为其实现职业生涯新高度打下高规格基础。
(二)商务精英班的人才培养设计。商务精英班在人才培养过程的设计上,注重突出职业能力和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构建“人文素质修养模块+专业核心模块”双模块,打造“实践教学体系、素质教育体系、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三体系。商务精英班以培养大学生的专业技能与职业素质为重点,学生围绕某个营销项目或任务,综合运用营销知识,依据一定的评价标准,完成某个单项或综合的营销职业工作[7]。商务精英班的培养注重专业技术水平和创业能力的考评,使教学考评与就业创业结合。商务精英班的培养坚持以能力为本位,开展与各类型企业的深度融合,深层次实现学校与企业互通、基地与场所同享、上课与上岗融合、毕业与就业衔接,实现企业用工与人才培养的无缝对接。在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上,按照典型工作领域确定学习领域,以职业岗位生产性综合实训为核心构建专业课程体系;实现营销场所(超市)与教室合一、学生与员工合一、教师与师傅合一、教学内容与工作任务合一、作业与“营销成果”合一、企业培训与技能鉴定合一的“六合一”,积极实施“双证书”制度,大力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商务精英班做到对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负责,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负责,对学生的职场核心素养养成负责。
(三)商务精英班的人才培养安排与考核。商务精英班的人才培养模式采用“双轨+双创”模式,即在学生原有学习专业不变动的基础上,校企双轨,经过笔试、面试和综合考核合格后被选拔独立成班,既要接受本专业的常规教育,又要在规定时间里接受创新创业的精英化教育模式。一年级为“夯基础”阶段,完成通识课程的教育和职业基础课程的教育,考取普通话、英语和计算机能力等级证书;一年级下学期开始进行商务精英班人才的初选,被选拔成为商务精英班的学生在二年级进入“培素质”阶段,完成精英班特设职业核心课程和职业拓展课程的教育,参与课程实训实习主要任务,聘请产业链中的中高层主管进行点对点指导,在“商务嘉年华”系列活动(含省级以上职业技能大赛)平台中渗透企业文化、人文素养教育,期间交叉进行两次综合考核,考核不合格学生回归普通班;三年级上学期进入“拓能力”阶段,导入企业CIS体系等占位更高的职业能力课程和人文素养课程,考取职业资格证书和驾驶证书,定位商务精英人才进行实践实训;三年级下学期进入“考核派遣”阶段,商务精英班学生必须通过15项技能指标考核,主要包括语言技能水平、社交与礼仪水平、计算机技能水平、驾驶技能水平和心理抗压水平五项水平,以及音乐表演能力、舞蹈表演能力、商务演讲能力、商务调研能力、商务写作能力、商务策划能力、商务谈判能力、商务广告制作能力、商务信息处理能力和团队组建与管理能力十项能力,各项技能指标有相应具体指标描述点,考核权重为水平类占比各10%,能力类占比各5%,顺利通过考核的学生派遣到合作企业,由合作企业汇总安排到各个相应岗位进行为期半年的顶岗实践锻炼,并作为合作企业的储备中层干部使用。
(四)商务精英班的人才培养创新。商务精英班的培养是一种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其培养过程秉承以人为本、宽口径入、窄通道出的新理念,在商务精英人才培养过程中既做到夯实基础,锁定并厘清岗位工作任务和工作流程,实现“1精12会”目标,又做到拓宽视野,锻造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发展能力,达到“5高”标准。商务精英班的人才培养创新最终体现于目标、实践、过程和成果的创新。
1.目标创新。商务精英班通过推行“厂校一体”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强调课程工作任务化、工作任务课程化、学习过程工作化和学习环境职业化,构建了知识讲授、能力培养、创新创业教育的一体化课程体系,实现了人才培养目标的科学系统设计。
2.实践创新。以人才培养目标对接用人需求、专业对接产业、课程对接岗位、教材对接技能为切入点,深化实习内容改革。将商务精英班培养主体分解成若干个岗位,再将每个岗位分解成若干个技能元素。根据商务精英班教学计划要求,结合行业的人才需求和岗位要求,科学、合理提炼岗位核心技能,由行业、企业、学校和有关社会组织共同研究制定实训大纲,编写具有鲜明职业特色的高质量培训教材,注重实践性和可操作性,按照国家职业资格证书考核的要求,制定实训考核标准。
3.过程创新。通过课证融合方式锁定行业认可度较高和职业能力提升较明显的考证项目;通过职业项目化课程改革,实施精细化教学质量管理,找准商务精英人才培养的载体;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突出真实职业环境下的“做、学、教”,走“学校主导、企业跟进、课证融通”的“厂校一体”人才培养道路。
4.成果创新。通过推行集团企业考核就业、市场自主择业和企业补偿学费就业的“三就业”模式,拓宽商务精英班的人才毕业上岗的“零过渡”及“高质量”的就业渠道。商务精英班的培养过程中形成校企双轨并行的合作道路,促进创新创业内容在高校的实施,既打造了校企合作培养精英人才的“金名片”,又树立了创新创业落地实践的“红旗帜”。
三、市场营销专业商务精英人才培养的成效与反思
基于“双轨+双创”人才培养模式实践发现,以市场营销专业学生为主的商务精英班人才培养实现了“政校企生”的四方共赢,政府达成了创新创业理念的落地,实现了高校毕业生就业尤其是高质量就业的社会和谐稳定目标;高职院校完成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顶层设计的目标,在一定程度上清晰了高职教育在商科类专业人才培养的模糊地带,丰富和完善整个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框架和理念,实现了区域经济发展所需的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智力支持目标;企业通过与高职院校的全程有效对接,既达到了职业技能人才培养方案围绕企业特点与需求的有效设计和调整,也缩短了企业所招聘员工的“职场适应期”,改善了企业中层管理干部储备不足的窘况,同时,企业也可利用高职院校的有效通道进行人才培训、员工继续教育和技术难题课题公关;职业院校的毕业生由社会眼中的“蓝领”逐渐过渡到“白金领”,有助于增强毕业生的高质量就业信心,拓宽就业视野,放大职业生涯发展格局,提升职业核心竞争力。校企合作是高等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发展的主流,创新创业是政府大力提倡的理念,二者结合就构成了“双轨+双创”的人才培养模式,职业教育落脚于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在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运行中,工科技术类学生由于实践操作的可测量性和工作成果的可检验性,容易得到校企双方的认可,但是商科类学生的培养有别于工科技术类学生的培养,培养质量的优劣很难达成共识。市场营销商务精英班的模式提供了一种检验商科类专业学生人才培养质量的标准,该种标准能否顺利嫁接到其它商科类专业,需要经济管理专业的设计者和执行者在实际中不断加以调整和完善,同时精英班学生与普通班学生的不同培养模式无疑叠加了执行者的工作量,加大了学校在实训实习和校企合作的投入,增加了高职院校培养的成本,这些问题需要在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过程中加以正视和提出有效对策,也是商科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一步探讨的重点。
参考文献:
[1]周小勇。基于创新创业导向的市场营销实践教学考核体系研究[J].黑龙江畜牧兽医,2023(8):199-202.
[2]连翠芬。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探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3(30):115.
[3]赵熙。基于就业的高职市场营销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23(1):10-12.
[4]唐细语。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研究与实践探索[J].职教论坛,2023(4):121-125.
[5]雷满丽。高职教育“市场营销”课程改革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23(5):149-150.
[6]孙玲霞,宋涛。中原经济区建设背景下高职院校市场营销策划专业建设[J].教育与职业,2023(5):127-129.
[7]樊建锋,王纯阳。基于校企协同培养的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平台建设[J].继续教育研究,2023(5):142-144.
如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篇八
一、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具体对策
(一)与企业共同确定专业培养目标
为了能够更好的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创新,则可以成立专业指导委员会,成员由专业教师和专家共同组成,通过开展深入的调查,从而对毕业生的就业岗位和岗位群进行明确,并在此基础上开展职业岗位分析工作,对毕业生需要具备的知识不、能力和素质进行明确,从而对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进行确定。同时还要对社会所需要的人才进行准确定位,职业素质通过对人才进行准确定位,确保自己需要培养技能型人才和具有良好职业素质及科学文化素质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从而为生产、建筑、管理及服务等第一线做好人才储备工作。
(二)构建以培养职业能力为宗旨的教学模式
第一,要建立教学内容遴选机制。职业教育的课程内容需要具有较强的针对性,需要以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和态度目标等三个方面为主,同时在对课程目标确定时还需要充分的考虑到企业对职业岗位的要求,对教学内容进行遴选;第二,对于当前职业教育教学的内容需要根据职业岗位和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进行整合,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以职业岗位作业流程为导向的模块化课程结构;第三,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在当前职业教育教学方法选择时,不仅需要根据专业和课程特点进行选择,同时还要遵循“教、学、帮”合一的总体原则,重点实验、实训和实习等环节进行重视,有效的将实习、实训和产品加工结合起来,确保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在实践中进行有效的应用,从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
(三)构建“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
为了更好的提高职业院校教师的专业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院校需要与企业构建联合培养专业教师的机制,制定相关的措施,鼓励教师深入到企业实践中去,努力提高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从而使“双师型”教师的比重不断增加,建立一支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和实践经验的骨干教育队伍。
(四)加强实习实训条件建设
在当前职业教育工作中,政府需要加大财政的投入力度,从而强化职业教育实习实训设施和设备的建设。同时学校也要科学的进行规划,加强实习实训设施和设备的建设工作,确保其科技含量能够达到企业现场生产的水平,以此为基础上建立实习实训室,从而使学生一些基础能力训练在校内即可完成,在校内建立仿真的职业环境。同时还要与校外企业合作,建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使学生能够顶岗实习,从而强化职业教育教学的水平。
二、结束语
职业教育的发展需要更好的与时代发展相适应,满足全球经济发展趋势的需求。特别是在人才培养模式上,更需要立足于社会需求,以企业急需人才为导向,从而培养出真正的高技能性实用人才,使职业教育的作用更好的发挥出来。
我国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几种模式论文 篇九
摘要:
我国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有“第一课堂”模式、“第二课堂”模式以及联合培养模式等。“第一课堂”模式指学生在校期间接受的课堂教学,“第二课堂”模式主要有科研项目参与及竞赛参与,联合培养模式主要包括校际合作与校企合作。
关键词:
高校;创新;培养;模式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既是时代的强烈呼唤,也是整个社会和民族的责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23——2023)》中明确提出“要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探索多种培养方式,形成各类人才辈出、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局面。”现阶段我国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有“第一课堂”模式、“第二课堂”模式以及联合培养模式等。
一、“第一课堂”模式
“第一课堂”模式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即指学生所接受的课堂教学,其重点在于课程的设置。我国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第一课堂”模式主要是借鉴国外大学的成功经验,课程体系通常采取“通识模块+学科大类模块+专业模块”的形式。
通识模块包括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两大类,其中必修课程是指公共基础类课程,选修课程为“核心课程+基础平台”的通识类课程。学科大类模块是指学科专业基础类课程,部分高校将此模块划归到通识模块中,学生根据兴趣及能力选择相应的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模块即专业方向的课程,是在学生确定专业后所修习的课程。
(一)培养方式
1、单一形式
单一形式的人才培养以学科大类或专业试点形式为主。采取这种模式进行人才培养的目的是依托自身学科优势、凸显学科特色。在试点班或实验区中,各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通过学科大类形式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广的拔尖创新人才。
例如华南理工大学开设“机械类创新班”、“材料类创新班”、“化学类创新班”(本—硕—博连读班);北京化工大学实行“大化工类人才培养”;华中科技大学开设了机械类、材料类、电气类实学创新实验班,临床医学专业中德实验班,基础学科生物学实验班,“王大珩”光电实验班;清华大学的“计算机科学实验班”、“姚期智班”、“工程物理能源实验班”等;北京工业大学的电子信息工程、软件工程(嵌入式)专业实验班;中国人民大学“国学教育实验班”、“工商管理全英文教学实验班”;以及西安交通大学“侯宗濂医学实验班”;南京理工大学机械类、计算机类、电气信息类培优班等都是采取这种培养方式。
2、复合形式
跨学科复合形式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目的是突破单一学科专业限制,学生通过跨学科复合形式的培养,不仅具备单一学科领域知识,还能成为掌握多技术、具有交叉学科背景的人才。
采取复合式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高校有:浙江大学“计算机—竺院共建班”;北京大学元培学院新增“古生物学”、“政治学、经济学与哲学”、“外国语言与外国历史”等5个试点专业,实施多学院联合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中国人民大学开设“金融学—数学(双学位)实验班”、“工商管理—法学双学位实验班”;中南大学新增“矿物资源加工利用与生物提取技术的矿物加工”专业等。
(二)时间安排
采取“第一课堂”模式的高校,前期进行不分专业的通识教育,后期则进入专业培养。具体时间段的划分各有不同:“2+2”,如南京大学匡亚明学院、山东大学泰山学堂等;“1+3”,如复旦大学复旦学院、长江大学等;“3+1”,如华南理工大学核电、广日电梯创新班等;“2、5+1、5”,如华南理工大学基因组创新班、浙江工业大学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等;“1、5+2、5”,如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湖北大学楚才学院等。
国内不少高校在学制上进行了改革,实行了“三学期制”,如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吉林大学、西南大学、浙江林业学院等。把传统的两学期压缩几周,把这些时间与暑假的部分时间结合起来,组成暑期学期。部分高校如浙江大学、湖南大学、华北电力大学、燕山大学等则实施一学年四学期制。
二、“第二课堂”模式
“第一课堂”模式的实质为常规的教学过程,而“第二课程”模式独立于日常的学校教学活动,突破其拓展度不高及参与度不深的限制,通过课外参与项目竞赛等方式培养实践精神、发展创新能力。
(一)科研项目
科研项目参与的培养模式是以实际项目作为牵引,学生通过参与具体的科研项目增强实践操作及创新能力。学生参与的项目也大多来源于导师的课题。
我国在借鉴国外大学的暑期项目与企业或组织合作项目等形式的基础上,开展“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SRT)”、“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等形式多样的项目,鼓励学生申请立项,完成自己的科研课题。
华中科技大学2002年创建的“DIAN团队”(基于导师制的人才孵化站)就是一个以本科生为主体的课外科技活动团队,其团队成员既有本科生也有博士生,经过递进式孵化的正式成员都具有永久编号;其新老队员相连、横跨文理工科,从而形成了一个网状的“星形”结构,良性循环的新项目引进方式使得团队成员有机会接触到更为丰富多样、具有挑战性的项目课题[1]。华中科技大学“基于项目的信息类专业教育实验班”、“计算材料科学与测量模拟中心”、“基础医学科技创新团队”等也采取的是这种人才培养模式。
(二)竞赛
竞赛参与模式是以个人或团队为单位,通过科学系统的训练,以校内外各项竞赛为载体,经过个人努力及团队间的交流合作来提升实践及创新能力。参赛的过程就是研究性学习的过程,在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同时鼓励学生主动探索并解决问题。
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组织、选拔学生参与(ACM)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ACM/ICPC)、国际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IOI)等国际赛事,形成了迥异于课堂教学及实验环节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层层择优选拔及培养机制形成“拔尖智力群体”,在榜样辐射作用下提升创新能力、竞争合作精神,使拔尖创新才培养、学科发展、教材建设及课堂研究等形成了良性循环的过程[2]。哈尔滨工程大学建立电子创新设计实验室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江苏大学鼓励学生参加数学建模、“挑战杯”、机械设计等各级各类竞赛,对在比赛中获奖的学生给予2~4个“创新学分”的奖励、免试推荐硕士和博士研究生[3]。
三、联合培养模式
“第一课堂”模式与“第二课堂”模式都是以学校为单位各自进行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近年来企业中的“联盟”观念也逐渐被引入高校,通过构建形式多样的合作培养为学生提供了不同的学习的平台。“联合培养模式”主要有校际合作、校企合作两种。
(一)校际合作(“第二校园经历”)
校际合作,即通过校与校之间的联合、交换使学生经历不同的学习环境、享受多种资源,通过共同的投入和努力,在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等大学职能上实现共同发展。
学生联合培养的方式一般为学分互认下的跨校选课;交换生项目;短期学术交流等。在暑假或寒假以夏令营、冬令营等形式开展学习交流;有的时间相对较长,例如“第二校园经历”为一学期或多学期。高校之间相互结盟、联合培养,有利于实施开放办学,而“第二校园经历”对学生感受丰富的学术文化、扩大学科视野、提升科研实践能力等都大有裨益。
校际合作的形式分为国内合作及国际合作。
1、国内高校之间的合作
2002年山东大学与武汉大学签署校际合作框架协议,后与厦门大学、中山大学、兰州大学、吉林大学、天津大学、首都医科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同济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中国政法大学等国内20所高校建立了合作培养关系。2009年我国9所首批“985工程”建设高校签订《一流大学人才培养合作与交流协议书》,实施交换生项目、联合举办系列暑期学校、共建教材等。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暨南大学、深圳大学、香港大学、香港理工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等高校间建立了更为广泛的合作与交流,实施联合培养及交换生等项目。
2、国内高校与国外高校之间的合作
哈尔滨工业大学“英才班”采取“2+2”或“3+1”的分段培养方式,即学生前2或3年在哈工大学习,达到国外高校入学标准即可申请留学,学生在研究生阶段可继续申请。清华大学每年选送2名优秀“姚班”学生赴MIT就读一学期。华中科技大学与韩国仁荷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与法国图卢兹第三大学等也建立了合作培养机制。
海外“第二校园经历”使学生能在较短的时间内以较低的费用开拓视野、丰富学习过程;对高校而言,校际联盟方式有利于实现资源共享、推动本国教育教学改革等[4]。
(二)校企合作
高校与企事业单位合作的形式具体可划分为以科研课题、科技攻关项目为中介的合作教育;以具体的实习或工作项目为中介的合作教育。
产学研式的人才培养主要以基地或科技园为平台,以科研课题、科技攻关项目为中介开展校企合作教育,将教学、科研及生产实践打造成贯通的链条,具体措施有建立联合实验室并模拟生产环境,聘请技术人员指导实践等。江南大学依托科教园区建设创业见习、创业实习、创业社团、创业岗位、创业孵化基地;江汉大学创建了电工电子、机械设计、数学建模等6个创新实践基地;同济大学通过“三区联动”(大学校区、科技园区、公共社区)方式对产学研人才培养方式进行了实践探索等。
“订单式”培养和“定向就业奖励工程”为校企合作的另一种形式。高校与企业在教学目标、课程设置、教师配置、学生实习、毕业设计、奖学金设置、学生就业等方面开展广泛合作,建立联合实验室、合作开展科技开发、提供典型案例、到企业进行现场学习和实践等。如华北电力大学与国家七家特大型电力企业集团组建“华北电力大学理事会”,实施“订单式”培养;北京工业大学软件学院与美国Xilinx公司等国际知名企业合作共建国际一流的嵌入式系统专项实验室、项目实习基地;中国药科大学生物医药专业与19家企业共同办学等。
“第一课堂”模式与“第二课堂”模式分指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联合培养模式是前两种模式的结合,既涉及教学环节,但又不限于此。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单一模式鲜见于高校,我国高校通常根据学校实际,有侧重地选择组合多种模式,形成各显特色、异彩纷呈的多样化模式。我国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效果,人才培养模式在人才培养实践中的落实程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等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张建林。“导生制”:规模效益的项目制本科研究型学习模式--华中科技大学Dian团队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07(5):4-10
[2]王宏,吴文虎。清华实践教学赛课结合新思路[J].计算机教育,2006(7):10-12
[3]薛萍,张明平。个性化培养催生创造性成果--江苏大学探索培养创新型人才纪实[N].中国教育报,2023-10-17(01)
[4]蔡彬彬。教育国际化背景下的“海外第二校园经历”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23(19):119-120
汉屈群策,策屈群力。以上9篇如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就是小编小编为您分享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范文模板,感谢您的查阅。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