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红蜻蜓》教学反思
第1篇:音乐小蜻蜓教学反思
今天在常态调研课上,我出了一节小学一年级人音版《小蜻蜓》一课。《小蜻蜓》是一首抒情优美的儿童歌曲。三四拍子,五声宫调式。四乐句构成的一段体结构。歌曲以舒展的节奏,流畅起伏的旋律,诉说了小蜻蜓飞来飞去捕蚊忙的情景。结尾句上行四度后又连续上行,似乎在炫耀小蜻蜓的自豪。同时告诉学生小蜻蜓是捕蚊的小英雄,让儿童们懂得爱护蜻蜓、保护益虫的道理。
经过杨老师对我这堂课的细心评课,我学习和领悟到了很多,我觉得每次出课都是对自己的一个锻炼,一个提高。也是进行展示自我的一个机会,一个平台。而且每次出完课后的评课都是对我有很大的启发,使我豁然开朗。看出了自己的进步和需要努力和加强的地方。以下就是我出课以及评课后的浅薄的看法及反思。
1、优点以及成功之处(抓好课堂常规是基础)
我注重了学生的常规训练,因为我认为如果一堂课没有好的常规养成那么教学将会无法进行,即使是将就进行下去了,那么课堂效率也不会有好的效果,学生知识能力的掌握也不会扎实。所以要上好一堂课,课堂常规的养成是基础。我觉得课堂常规的内容、要求、实施办法跟学科有关,跟教师的观念、水平、教学风格息息相关。音乐学科的课堂常规基点应该是帮助学生形成一些良好的音乐习惯,比如坐姿、演唱习惯、聆听音乐的习惯,解决怎样听怎样唱等问题。不是说新课程新课堂不要纪律不要规矩了,而是应该想办法怎样让学生快乐地端坐、怎样轻松自觉地保持安静的聆听习惯、教师是否以赞赏的态度接受学生的差异、课堂常规的建立是否遵循了循序渐进、是否考虑了学生的年龄特点、是否提供创设了学生感兴趣的活动---而不仅仅是简单地应付混乱,消极地维持课堂秩序。
或者运用一些缺乏个*的口令,如“一二三,静下来!”等,虽然一时也有效,但是无法体现审美*和情感*。为此我结合自己在课堂上的实践经验,运用了一些方法来建立一年级学生的音乐课堂常规。比如:儿歌、谜语、游戏、情景式的描述、多媒体等都是学生喜欢的形式,利用教学中学生感兴趣的环节抓住他们的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把课堂常规建立在无形中建立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如,我提到的问题;你喜欢小蜻蜓吗?为什么喜欢?喜欢她什么?发言顿时踊跃起来了。当我问到你们看看小蜻蜓它飞来飞去的干什么?他们就非常认真的去看,知道小蜻蜓在捕捉害虫为民除害。我还注意到了学生的举手的姿势,我会叫表现好坐的最好的同学起来回答问题,并且让学生知道正是因为他举手规范我才请他来回答来表演,这样其他同学就都会学着她的样子做好。还有在设计情境表演以及乐器演奏的环节过程中学生的参与热情也比较高。再有就是我注重了学生个体的差异采用了你来唱一句我来学一句的方式进行学习,这也是对学生的鼓励和学生及学生之间的学唱交流。
2、"败笔"之处(围绕课标挖掘教材剖析作品挖掘学生潜质是关键)
教学方法没有创新,还是没有摆脱以往的板块式教学模式。忽视了音乐在学生的身心成长及创造能力培养上的重要作用,认为音乐课上只是反复的学唱完歌曲就是完成了。没有细心进行深处的挖掘教材,分析教材。没有很好的去分析音乐作品和怎样将这些音乐知识巧妙的结合到每个环节当中去。比如,〈〈小蜻蜓〉〉这首歌曲,歌曲简单易学,我设计的目标太过于单一,只是单纯的学会并完整的演唱歌曲,然后进行表演和器乐伴奏。环节非常单调,只是感觉每个环节做到了都有了就是完成了学会了。这些都是因为没有细心深处的挖掘教材和好好的剖析作品挖掘学生潜能所导致。感觉没有东西可讲了,很多环节都是流于形式。就比如说:表演蜻蜓的飞舞我问到:你知道小蜻蜓有时候会低飞有时候会高飞有的时候会侧身的飞,这一环节就可以围绕歌曲的轻柔起伏的旋律特点来表现,在音高的时候做高飞的动作低音时做低飞。长音的时候我们可以侧着身体飞。从飞的不同环节掌握乐曲的旋律特点,这样就是有目的去做每一个环节了。我只是带着学生做蜻蜓飞舞时的情景,没有进一步的去引导。这点就是目标设定不明确。
音乐是一种表现力极为丰富的艺术形式,它通过乐曲的强弱、旋律的起伏变化及节奏的抑扬顿挫,使学生很容易从中产生情感体验,同时,音乐可以不借助于其它语言,直接将学生带入作品所表达的意境中。比如;可以*着琴让学生听一听小蜻蜓高飞了几次滑翔了几次?等环节来辨别音的高低长短。
音乐还是听觉艺术,细心的听赏是关键,让学生自己听这首歌曲的旋律它是快的还是慢的,那如果用动作来表示你认为是快飞表示合适还是慢飞合适,听听这段音乐是更合适小蜜蜂还是更合适蜻蜓?为什么?通过此环节让学生知道什么样旋律的歌曲应该用怎样的动作去表示。还有在器乐演奏的时候仔细听老师都在哪里用了小乐器?高音几下,低音几下?原来在长音的时候也可以用到。这些环节都环环相扣都是为了更好的挖掘作品而设置的。
音乐作品往往蕴含着博大的文化背景和深厚的人文思想,非常贴近人的情感世界。引导学生走进音乐作品的意境,体会作者的创作意图,与其进行超越时空的情感交流,再现音乐意境,使学生如身临其境而奇思遐想。把学生带入到音乐创作的背景当中。例如,在听〈〈小蜻蜓〉〉音乐时,可以先放录音,让学生伴着音乐想象一下在碧绿的草地上,飞舞着各样的小蜻蜓,它们有的在草地上低飞,有的在天空中高飞,还有的在池塘边侧着飞。从中体会乐与人、乐与景、景与人之间*的美。从而让学生细致入微地去理解音乐作品,找出题材的元素。这样,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孩子的想象力,引发学习*,调动学习情绪,充分发掘他们的创造力,这样还能使整个环节非常自然的巧妙的在进行。
3学生见解
另外,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总会有"创新的火花"在闪烁,教师应当充分肯定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一些独到的见解,这样不仅使学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广,而且对他们也是一种赞赏和激励。同时,这些难能可贵的见解也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完善,可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因此,将其记录下来,可以作为以后丰富教学的材料养分。其次,要创设舞台,展示个*。学生的个*只有在得到充分肯定的时候,才能充分表现出来。因此,想发展个*,就要有展示个*的舞台。学生只有在轻松、活跃、融洽的*氛围中才能发现自我,勇于表现自我,敢于提出自己的观点,尊重其表现欲就要给其机会,创造条件,运用各种教学手段,
4、记再教设计
从新设立此课,我会以情境教学法深入开展,情境教学是通过创设或选择富有美感的教学情境,以其直观、鲜明和富有情绪感染力的景象,引导学生带着感**去观察、体验客观情景,有效地激发他们的学习情趣,充分调动其学习的主动*,并在情感的驱动下,展开积极的想象和思维的一种教学方式。
一、通过律动体验情境。如:在碧绿的草地上一只可爱的蜻蜓飞来了,看看小蜻蜓在每个音上是怎样飞的?快飞还是慢飞?快飞适合什么样的音乐适合什么样的小动物?等等。
二通过情节体验情境比如在运用表演体验情境时,教师尽可能地将教学内容的主体编制成一个具体的行为如小燕子飞,小蜜蜂飞,小鸟飞翔等形体姿态,或者表演将全班的同学们分成几个小组,引导他们即兴创作表演小蜻蜓捕捉蚊子的情景,这样,学生们通过自身的参与和表演,使之在童话角*的扮演中展开想象的翅膀,在情节的演绎和游戏过程中体验音乐的节奏,节拍及旋律的特点。
三以音乐渲染情境如用不同的音乐去表现不同的动物如快速活泼的音乐表现小蜜蜂的飞,轻巧柔美的声音表现小蜻蜓的飞,从音乐中感受不同旋律的歌曲。
教学情境的创设,是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来实现的,我们要根据教学内容和施教对象的不同,随着教学过程的逐渐展开,交错运用多种方式,一环扣一环地创设情境,使教学过程始终伴随着学生的情感活动一步一步地得到深化,从而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总之,一节课下来,静心沉思,摸索出了哪些教学规律;教法上有哪些创新;知识点上有什么发现;组织教学方面有何新招;解题的诸多误区有无突破;启迪是否得当;训练是否到位等等。及时记下这些得失,并进行必要的归类与取舍,考虑一下再教这部分内容时应该如何做,写出"再教设计",这样可以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总之,写课后反思,贵在及时,贵在坚持,贵在执着地追求。一有所得,及时记下,以记促思,以思促教,长期积累,必有收获。
第2篇:音乐《小蜻蜓》的教学反思
今天在常态调研课上,我出了一节小学一年级人音版《小蜻蜓》一课。《小蜻蜓》是一首抒情优美的儿童歌曲。三四拍子,五声宫调式。四乐句构成的一段体结构。歌曲以舒展的节奏,流畅起伏的旋律,诉说了小蜻蜓飞来飞去捕蚊忙的情景。结尾句上行四度后又连续上行,似乎在炫耀小蜻蜓的自豪。同时告诉学生小蜻蜓是捕蚊的小英雄,让儿童们懂得爱护蜻蜓、保护益虫的道理。
经过杨老师对我这堂课的细心评课,我学习和领悟到了很多,我觉得每次出课都是对自己的一个锻炼,一个提高。也是进行展示自我的一个机会,一个平台。而且每次出完课后的评课都是对我有很大的启发,使我豁然开朗。看出了自己的进步和需要努力和加强的地方。以下就是我出课以及评课后的浅薄的看法及反思。
1、优点以及成功之处(抓好课堂常规是基础)
我注重了学生的常规训练,因为我认为如果一堂课没有好的常规养成那么教学将会无法进行,即使是将就进行下去了,那么课堂效率也不会有好的效果,学生知识能力的掌握也不会扎实。所以要上好一堂课,课堂常规的养成是基础。我觉得课堂常规的内容、要求、实施办法跟学科有关,跟教师的观念、水平、教学风格息息相关。音乐学科的课堂常规基点应该是帮助学生形成一些良好的音乐习惯,比如坐姿、演唱习惯、聆听音乐的习惯,解决怎样听怎样唱等问题。不是说新课程新课堂不要纪律不要规矩了,而是应该想办法怎样让学生快乐地端坐、怎样轻松自觉地保持安静的聆听习惯、教师是否以赞赏的态度接受学生的差异、课堂常规的建立是否遵循了循序渐进、是否考虑了学生的年龄特点、是否提供创设了学生感兴趣的活动---而不仅仅是简单地应付混乱,消极地维持课堂秩序。或者运用一些缺乏个*的口令,如“一二三,静下来!”等,虽然一时也有效,但是无法体现审美*和情感*。为此我结合自己在课堂上的实践经验,运用了一些方法来建立一年级学生的音乐课堂常规。比如:儿歌、谜语、游戏、情景式的描述、多媒体等都是学生喜欢的形式,利用教学中学生感兴趣的环节抓住他们的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把课堂常规建立在无形中建立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如,我提到的问题;你喜欢小蜻蜓吗?为什么喜欢?喜欢她什么?发言顿时踊跃起来了。当我问到你们看看小蜻蜓它飞来飞去的干什么?他们就非常认真的去看,知道小蜻蜓在捕捉害虫为民除害。我还注意到了学生的举手的姿势,我会叫表现好坐的最好的同学起来回答问题,并且让学生知道正是因为他举手规范我才请他来回答来表演,这样其他同学就都会学着她的样子做好。还有在设计情境表演以及乐器演奏的环节过程中学生的参与热情也比较高。再有就是我注重了学生个体的差异采用了你来唱一句我来学一句的方式进行学习,这也是对学生的鼓励和学生及学生之间的学唱交流。
2、"败笔"之处(围绕课标挖掘教材剖析作品挖掘学生潜质是关键)
教学方法没有创新,还是没有摆脱以往的板块式教学模式。忽视了音乐在学生的身心成长及创造能力培养上的重要作用,认为音乐课上只是反复的学唱完歌曲就是完成了。没有细心进行深处的挖掘教材,分析教材。没有很好的去分析音乐作品和怎样将这些音乐知识巧妙的结合到每个环节当中去。比如,〈〈小蜻蜓〉〉这首歌曲,歌曲简单易学,我设计的目标太过于单一,只是单纯的学会并完整的演唱歌曲,然后进行表演和器乐伴奏。环节非常单调,只是感觉每个环节做到了都有了就是完成了学会了。这些都是因为没有细心深处的挖掘教材和好好的剖析作品挖掘学生潜能所导致。感觉没有东西可讲了,很多环节都是流于形式。就比如说:表演蜻蜓的飞舞我问到:你知道小蜻蜓有时候会低飞有时候会高飞有的时候会侧身的飞,这一环节就可以围绕歌曲的轻柔起伏的旋律特点来表现,在音高的时候做高飞的动作低音时做低飞。长音的时候我们可以侧着身体飞。从飞的不同环节掌握乐曲的旋律特点,这样就是有目的去做每一个环节了。我只是带着学生做蜻蜓飞舞时的情景,没有进一步的去引导。这点就是目标设定不明确。
音乐是一种表现力极为丰富的艺术形式,它通过乐曲的强弱、旋律的起伏变化及节奏的抑扬顿挫,使学生很容易从中产生情感体验,同时,音乐可以不借助于其它语言,直接将学生带入作品所表达的意境中。比如;可以*着琴让学生听一听小蜻蜓高飞了几次滑翔了几次?等环节来辨别音的高低长短。
音乐还是听觉艺术,细心的听赏是关键,让学生自己听这首歌曲的旋律它是快的还是慢的,那如果用动作来表示你认为是快飞表示合适还是慢飞合适,听听这段音乐是更合适小蜜蜂还是更合适蜻蜓?为什么?通过此环节让学生知道什么样旋律的歌曲应该用怎样的动作去表示。还有在器乐演奏的时候仔细听老师都在哪里用了小乐器?高音几下,低音几下?原来在长音的时候也可以用到。这些环节都环环相扣都是为了更好的挖掘作品而设置的。
音乐作品往往蕴含着博大的文化背景和深厚的人文思想,非常贴近人的情感世界。引导学生走进音乐作品的意境,体会作者的创作意图,与其进行超越时空的情感交流,再现音乐意境,使学生如身临其境而奇思遐想。把学生带入到音乐创作的背景当中。例如,在听〈〈小蜻蜓〉〉音乐时,可以先放录音,让学生伴着音乐想象一下在碧绿的草地上,飞舞着各样的小蜻蜓,它们有的在草地上低飞,有的在天空中高飞,还有的在池塘边侧着飞。从中体会乐与人、乐与景、景与人之间*的美。从而让学生细致入微地去理解音乐作品,找出题材的元素。这样,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孩子的想象力,引发学习*,调动学习情绪,充分发掘他们的创造力,这样还能使整个环节非常自然的巧妙的在进行。
3学生见解
另外,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总会有"创新的火花"在闪烁,教师应当充分肯定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一些独到的见解,这样不仅使学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广,而且对他们也是一种赞赏和激励。同时,这些难能可贵的见解也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完善,可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因此,将其记录下来,可以作为以后丰富教学的材料养分。其次,要创设舞台,展示个*。学生的个*只有在得到充分肯定的时候,才能充分表现出来。因此,想发展个*,就要有展示个*的舞台。学生只有在轻松、活跃、融洽的*氛围中才能发现自我,勇于表现自我,敢于提出自己的观点,尊重其表现欲就要给其机会,创造条件,运用各种教学手段,
4、记再教设计
从新设立此课,我会以情境教学法深入开展,情境教学是通过创设或选择富有美感的教学情境,以其直观、鲜明和富有情绪感染力的景象,引导学生带着感**去观察、体验客观情景,有效地激发他们的学习情趣,充分调动其学习的主动*,并在情感的驱动下,展开积极的想象和思维的一种教学方式。一、通过律动体验情境。如:在碧绿的草地上一只可爱的蜻蜓飞来了,看看小蜻蜓在每个音上是怎样飞的?快飞还是慢飞?快飞适合什么样的音乐适合什么样的小动物?等等。二通过情节体验情境比如在运用表演体验情境时,教师尽可能地将教学内容的主体编制成一个具体的行为如小燕子飞,小蜜蜂飞,小鸟飞翔等形体姿态,或者表演将全班的同学们分成几个小组,引导他们即兴创作表演小蜻蜓捕捉蚊子的情景,这样,学生们通过自身的参与和表演,使之在童话角*的扮演中展开想象的翅膀,在情节的演绎和游戏过程中体验音乐的节奏,节拍及旋律的特点。三以音乐渲染情境如用不同的音乐去表现不同的动物如快速活泼的音乐表现小蜜蜂的飞,轻巧柔美的声音表现小蜻蜓的飞,从音乐中感受不同旋律的歌曲。
教学情境的创设,,是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来实现的,我们要根据教学内容和施教对象的不同,随着教学过程的逐渐展开,交错运用多种方式,一环扣一环地创设情境,使教学过程始终伴随着学生的情感活动一步一步地得到深化,从而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总之,一节课下来,静心沉思,摸索出了哪些教学规律;教法上有哪些创新;知识点上有什么发现;组织教学方面有何新招;解题的诸多误区有无突破;启迪是否得当;训练是否到位等等。及时记下这些得失,并进行必要的归类与取舍,考虑一下再教这部分内容时应该如何做,写出"再教设计",这样可以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总之,写课后反思,贵在及时,贵在坚持,贵在执着地追求。一有所得,及时记下,以记促思,以思促教,长期积累,必有收获。
第3篇:红蜻蜓教学反思
导语:《红蜻蜓》优美的合唱歌曲,那老师们是怎么写教学反思的呢?是一首下面是小编为你准备的,红蜻蜓教学反思希望对你有帮助!
《红蜻蜓》是一首日本的儿童歌曲,也是传唱已久的一首歌曲。全曲短小,曲调优美抒情,用三段歌词将美好童年的生动情景展现在人们的眼前,令人难以忘怀。并通过“我”在晚霞中看到的红蜻蜓而引起回忆,亲切而又深情地抒发了对童年时光的美好回忆。
本首歌曲虽然短小,容易学唱,但因是两个声部的合唱歌曲,况且此歌曲中包括了不少的音乐知识—中强、弱、渐强、渐弱以及换气记号,要想按照这些符号唱好歌曲不太容易,因此我把重点放在了歌曲处理上。
首先聆听歌曲范唱,接着为了激发学生们学唱歌曲的兴趣,我请本年级被称为“钢琴小王子”的洪靖舜,上台来*奏本首歌曲的变奏,接着再次聆听歌曲范唱,紧接着随着我的*奏模唱歌曲,进而按照歌曲上的音乐符号分声部视唱歌曲旋律。在此活动环节中,我首先范唱,然后再让学生们跟我模唱,并且与他们合作,以接龙的形式,完整地模唱。最后分小组、分声部,一边划拍一边填唱歌词。多次练习后,再跟着伴奏完整地演唱歌曲,并要求他们边唱边展开丰富的联想:黄昏、晚霞、竹竿尖、蜻蜓、飞翔等,最后再次跟伴奏分声部演唱歌曲,并模仿蜻蜓飞行的动作,边唱边做律动。*的歌声,优美的律动,好像一只“停歇在那竹竿尖上的红蜻蜓”,美极了!
《红蜻蜓》是一首非常优美而富有情趣的合唱歌曲,是日本作曲家山田耕作根据诗人三木露风的一首回忆童年情景的诗歌谱写而成的。
针对本首歌曲的旋律特点,我设计了一个游戏的铺垫,让学生通过听辨“小蜻蜓”的歌声熟悉两个声部的旋律,把枯燥的识谱教学趣味化。然后让学生扮演两只蜻蜓同时歌唱,这样循序渐进,让学生在角*扮演、模唱等环节中把合唱旋律练习地非常熟练,为歌词的演唱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而本首歌曲的重点难点是三度音程的音准把握,后来在另一个班我设计了一条短小的三度训练曲,对歌曲后来的音准有很大帮助。教师在进行合唱教学中可根据所教歌曲量身定制一条练声曲,并进行一段时间的训练,长期坚持下来,将有助于学生合唱水平的大大提高。
通过这首歌曲的教学,让我强烈地感受到合唱教学绝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达到的,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从中年级开始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有计划地进行训练,让孩子们从合唱中体验合作的快乐,体验通过努力创造出的美好。
《红蜻蜓》是四年级第五课《童年的回忆》中的一首学唱歌曲。是一首在日本广泛流传、妇孺皆知的儿童歌曲。也是在我国少年儿童中传唱很久远的儿童歌曲。歌曲以第一人称的写作手法,通过“我”在晚霞中看到的红蜻蜓而引起的回忆,亲切而又深情地抒发了对童年时光的美好回忆。
此歌曲是一首两声部的合唱歌曲。要让四年级的孩子把歌曲唱得*、统一,并能够唱好歌曲,是有一定难度的。为了解决以上问题,我采取了以下教学方法:
首先,聆听歌曲范唱,感受歌曲的情绪,接着复听歌曲范唱,让孩子们模唱歌曲的第一声部。通过聆听和模唱,大部分孩子就能够演唱第一声部的歌曲了。又通过多次跟琴练唱,第一声部演唱就很快掌握了。接下来聆听歌曲伴奏,重点聆听记忆第一声部的曲调,让学生们模唱这一曲调。因为他们已经学会了第一声部的歌曲,所以,很快就唱会了第一声部的曲调。为了加深他们对第二声部曲调的印象,继续聆听歌曲伴奏,并在他们聆听伴奏的同时,我跟着演唱第二声部的曲调,接着跟着我的范唱,演唱第二声部曲调,跟琴多次练习后,我们师生合作,请学生们演唱第一声部曲调,我演唱第二声部曲调,相互交换练习,这样*的二声部就“诞生”了。接着分小组填上歌词合唱歌曲,我以为孩子们能够掌握的,可是这次演唱,合唱变成了齐唱,孩子们唱着唱着就都回到了第一声部。又进行了反复练习后,终于可以“合唱”歌曲了。
课后,我反思了这堂课的教学:
先入为主,是人们的习惯,所以,在学习歌曲时,应该先学唱第二声部,把重点放在第二声部的学习上就好了。而且在两声部歌曲的学习中,歌曲的第一句是唱好二声部的关键,应重点练唱。在今后的教学中,积极探讨合唱课的教法,让我们的音乐课堂,能够传出更加多样、丰富的歌声。
《红蜻蜓》是人音版第五单元第三课,歌唱教学。这节课是让学生感受音乐,回味同年的美好。在设计本课我能够充分运用课程改革新理念设计如下教学环节:一、以兴趣爱好为动力来设计组织教学;二、以音乐审美为核心来设计歌曲的新授部分;三、重视音乐技能,体现审美价值来进行歌曲处理;四、完成带有二声部歌曲的教学内容。
《音乐课程标准》中“关于教学内容的几点提示”部分提出:演唱歌曲是学生最易于接受和乐于参与的表现形式。歌唱技能的练习,应结合演唱实践活动进行……要重视加强合唱教学,使学生感受多声部音乐的表现力,尽早建立与他人合作演唱的经验,培养群体意识及协调、合作能力。
歌曲《红蜻蜓》的主旋律起伏较大,音域宽达十度,和声式的第二声部围绕主音“1”起伏不大,使歌曲的和声**非常浓厚。全曲虽短小,但曲调非常优美抒情,三段歌词却将美好童年的生动情景展现在人们的眼前,令人难以忘怀。在这首歌曲的教学中,我充分挖掘歌曲的曲调美和情景美,创设意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和表现歌曲的艺术美。学生对这首歌曲的喜爱程度是我课前没有想到的。他们审美感受力强,歌曲演唱优美动听,两个声部的配合协调。我想,这不仅是因为歌曲优美,更重要的是挖掘了歌曲的美,学生感受到了美,从而表现了歌曲的艺术美。
虽然学生能演唱好这首合唱歌曲,但是学生的合唱技能还需不断提高。合唱技能的学习是唱好一首歌曲的基础,节奏不稳、音准和声感不好、声音不美是不可能唱好一首歌的,也不可能很好地体验和领会到乐曲丰富的美感的。
合唱中声音不美,并且经常“跑调、乱节奏”,究其原因一般都是因为平时不注重合唱技能训练的结果。合唱是音准、节奏、声音、咬字吐字均要协调统一的声音艺术,合唱技能的学习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成功的。今后在平时的教学中努力做到有计划、有方法地进行训练,不断提高合唱技能,让学生充分享受和表现合唱的艺术美
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随音乐范唱用手为歌曲伴奏的活动让学生学习歌曲,此方法教学还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避免课上他们枯燥地视唱,使不认识音符、唱不准音高的同学们都能参与到音乐实践中来。在动手、动脑、听唱中轻松地完成了教学内容。
整个教学活动运用新的教学策略“主动学习,主动参与”,让学生有目的地多听,循序渐进地多唱,大胆互动中创造,正确地参与评价,做到了“面向全体学生”,达到了审美教育的宗旨。
本节课教学任务量安排得较满,多设计些给学生聆听感受“童年美好时光”的教学内容则效果更好!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