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计算机应用与技术论文
浅谈计算机应用与技术论文
在个人成长的多个环节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论文吧,论文是学术界进行成果交流的工具。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论文很难写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浅谈计算机应用与技术论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浅谈计算机应用与技术论文 篇1
当今社会,计算机应用涉及到了数据处理、家庭和办公自动化、远程信息控制和信息系统构建等多中领域,分别需要不同的技术支撑和技术应用范围。而如何有效的掌握知识,促进能力,拓展创新,是推广和使用信息技术的必由之路。
从计算机的发展历程看,也是知识和技术应用不断推陈出新和过程,随着多媒体技术和信息高速公路技术的出现使用,计算机的功能更大的被发掘出来,甚至在某些方面取代了人工,成为重要的角色。
一、全面掌握应用知识,提高应用技术能力
所有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是以掌握相关的知识为前提的,这种知识可以使理论的,也可以是操作的,可以集中学习,也可以边学边做。在当前计算机的应用领域,关乎到日常工作和生活的有很多,像计算机教学、平面设计、软件开发与应用、信息工程师和系统管理等,除了要求掌握基本通用的知识外,专业方面的知识也甚为关键。
每个计算机工作的技术应用人员,需全面系统的掌握计算机知识应用的理论体系,以完整夯实的基础带动应用能力的发展,遵照社会需求,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反复巩固基本的应用知识,反复操练应用技能,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运用,在实际工作中,会面临到很多新的情况,这就需要能融会贯通,随机应变,通过知识的变式和创新,能力的在发展去解决工作中的问题,计算机知识和能力的变通性和替代性很强,没有单一的要求,需要计算机应用操作人员触类旁通。
二、以重点为核心,以多元化发展为方向
计算机的应用技术的分工日渐细密,而且各个工种是相互配合和合作的形势展开,每个人只需重点掌握一项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就可大有作为,成为自己的关键,每个人根据自己的情况当确立重点,在不同的工作领域确定不同的自我应用技术。
以重点为核心,以多元化发展为方向,计算机技术应用的重点性和全面性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因为计算机技术本身都存在有本质的和密切的联系,不存在单一技术领域,都是知识某一部分的合成,像在平面设计方面,同时运用到了办公自动化、网页制作和PS等基本知识,您只懂得平面的创意或设计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有相关的技术支持,这样才能达到目的。
应用型和技术型是互相统一的,要理论知识和技术并重,重点突出和全面发展兼具,这样才会有效的发挥出个人应用技术的效能。
三、有效拓展能力,推动应用创新
在当前计算机教育中,应用人才的培养与学术研究和市场需求存在一定矛盾,从某种程度上说,只重视理论而忽视技术能力和创新实践的培养,这样的应用仅仅停留在知识应用的表层,无法深入到技术能力深处,无法推动应用创新。
在实际工作中,遇到实践操作和技术应用的问题,往往不能有效迅速的解决,这就是确乏经验的表现,经验是学不到的,是在实际应用工作中感悟到的,是个人的自我思考和体会。
在知识学习和运用的同时,必须辅之以计算机的实践操作,感受能力的体现,不断总结经验,提高应用技术的熟练度,方能化繁为简,形成真正的能力,这是从现实中磨砺出来的。在能力提高的同时,通过完善理论体系和能力体系,完全会有自己独特的创新和感悟,来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主要问题。而知识和能力应用的嵌入式和混合式发展,要求计算机从业者有着全面的知识底子和互通的理论融合。针对某一问题的解决,做到多样化和多重性,以求可以找到更好的解决问题的措施,而且能起到熟练技能和选择优化的效果。
四、计算机技术
计算机技术的内容非常广泛,可粗分为计算机系统技术、计算机器件技术、计算机部件技术和计算机组装技术等几个方面。计算机技术包括:运算方法的基本原理与运算器设计、指令系统、中央处理器(CPU)设计、流水线原理及其在CPU设计中的应用、存储体系、总线与输入输出。计算机作为一个完整系统所运用的技术。主要有系统结构技术、系统管理技术、系统维护技术和系统应用技术等。计算机领域中所运用的技术方法和技术手段。计算机技术具有明显的综合特性,它与电子工程、应用物理、机械工程、现代通信技术和数学等紧密结合,发展很快。
第一台通用电子计算机ENIAC就是以当时雷达脉冲技术、核物理电子计数技术、通信技术等为基础的。电子技术,特别是微电子技术的发展,对计算机技术产生重大影响,二者相互渗透,密切结合。应用物理方面的成就,为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条件:真空电子技术、磁记录技术、光学和激光技术、超导技术、光导纤维技术、热敏和光敏技术等,均在计算机中得到广泛应用。机械工程技术,尤其是精密机械及其工艺和计量技术,是计算机外部设备的技术支柱。随着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各自的进步,以及社会对于将计算机结成网络以实现资源共享的要求日益增长,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也已紧密地结合起来,将成为社会的强大物质技术基础。离散数学、算法论、语言理论、控制论、信息论、自动机论等,为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计算机技术在许多学科和工业技术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又在几乎所有科学技术和国民经济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
综上所述,在计算机的应用和技术操作过程当中,首先要夯实基础,以此培养能力,提高技能,达到知识和能力的融会贯通和综合应用,从而提高素质,然后以计算机主干核心知识构造自己的应用体系,确定目标,将计算机的多功能化融会到日常生活当中,有效解决各种为题,打造更广阔的发展前景。
浅谈计算机应用与技术论文 篇2
1. 计算机通信与网络远程控制技术的基本概念及原理
1)基本概念
计算机通信技术与网络远程控制技术相互融合、共同应用。网络远程控制技术应用的关键就是远程控制软件,这一软件主要由两部分共同组成,其中一部分是客户端程序,另外一部分是服务端程序。根据计算机的实际服务状况进行考虑,在其服务端安装远程控制软件,在与之相对应的控制端也要安装相同的远程控制软件,将软件安装后,计算机的控制端与服务端两者可以互相服务、利用工作。主要是计算机的服务端将其收集到的信息、资源等对计算机的控制端进行汇报,控制端对信息进行筛选与整理,与此同时,计算机的控制端在运行的过程中还能够对服务端的工作情况进行控制。计算机通信与网络远程控制技术的融合应用已经受到社会各行各业的认可,其中比较典型的几个行业有我国各大工业以及经营运行较好的各大银行等。计算机通信技术与网络远程控制技术的应用为企业的发展运营提供了便捷性和高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2)应用原理
通常情况下,计算机通信技术与网络远程控制技术两者的应用主要是操作人员通过网络远程将计算机的控制端予以激活,其中有控制端的设备关机技术,同时还包括设备的屏幕监控技术,在此基础上还有最重要的设备控制技术。计算机通信与网络远程控制两项技术应用的具体技术原理主要是操作人员用一台计算机设备运行操作,将其与另外一台计算机设备连接并且对其予以控制。在计算机的控制设备以及计算机的被控制设备两个当中存在相同的网络数据,被简称为IP协议,运用这一网络数据能够将两个计算机设备进行网络连接,并且运行工作。IP协议主要有两项内容共同组成,其中一项内容为UDP协议,在此基础上还有另外一项内容为TCP协议,这两项内容的主要功能都是用于信息数据的传输。其中UDP协议的信息传输方式主要是将所要传输的数据予以整理、分解,随即将处理完的信息数据进行传输,这与传统的传输方式不同,UDP协议主要应用的是数据报的方式。另外一项的TCP协议的信息传输方式与UDP相同,但是两者的传输方式存在一定差异,TCP信息传输方式主要应用的是数据流的方式,并且其数据流与实际的计算机设备之间形成连接,进行信息传输。在控制计算机设备与被控制计算机设备两者间进行信息传输的过程中,要保证网络通信的流畅性以及信息的可靠性。根据这一要求而言,TCP协议在进行信息数据传输的过程中更能够保证信息准确无误,主要是TCP协议能够将计算机的客户端与计算机的实际服务端两者实现真实的信息链接关系,从而保证信息的稳定、准确传达。
2. 计算机通信技术与网络远程控制技术的应用
近年来,将计算机通信技术与网络远程控制技术相互融合,被广泛应用于社会经济的各行各业,以及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为人们的日常生活提供了娱乐性的同时也为各行各业的发展运营提供了较大的便捷性,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运营成本,实现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
1)企业中的应用
计算机通信技术与网络远程控制技术应用于各大中小企业中,主要是一些企业在生产运营的过程中容易出现计算机故障问题,需要专业的计算机技术人员进行检查维修。但是,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都不具备计算机专业人员,一旦生产运行过程中出现设备故障,就会对企业的生产进度造成影响。通常,企业设备出现故障就会给相关专业技术人员通过打电话的方式将故障问题进行描述,但是技术人员并不能够对计算机故障进行亲自检查,只能通过企业人员的描述进行故障情况判断,在彼此的交流过程中容易出现言语表达失误以及描述不准确等情况,技术人员不能够及时准确判断故障原因,也不能够帮助解决,影响企业的经济效果。还有另外一种情况就是,一旦企业设备出现故障,企业人员与专业技术人员通过电话的沟通,技术人员能够判断故障原因并且提供故障解决方案,对企业人员进行技术指导,但是由于企业人员对计算机设备操纵不了解、不熟悉,不能根据技术人员提供的解决方案进行计算机操作,难以处理设备故障。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计算机通信技术与网络远程控制技术两者相互融合共同应用,企业人员向计算机专业人员进行设备故障报备,技术人员首先对企业的计算机设备进行控制,并且检查故障,根据故障原因采取有效的解决方案,将企业设备故障问题予以解决,促进企业的生产运营。
2)日常生活的应用
日常生活当中应用计算机通信技术与网络远程控制技术最明显的一项内容就是腾讯聊天软件。随着计算机网络的普及,目前几乎家家都配置了电脑,人们通过网络了解新闻、进行网络购物等,还可以运用聊天软件进行朋友、同事以及家人的沟通,方便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腾讯QQ属于一个公共的交流平台,用户可以自己设定聊天对象,主要是两个人在成为QQ好友之后才可以进行交流沟通,并且聊天工具还能够进行文件传递、语音聊天,在此基础上还能够进行视频聊天等,将人们的交流沟通更加便捷化。聊天软件当中还有一项为远程控制的功能,该功能应用的原理与计算机通信技术和网络远程控制技术的应用原理相同,当自己出现计算机设备问题的时候,可以与好友发送远程求助,好友接收之后能够对自己的计算机设备进行控制,帮忙解决问题。
3. 结束语
对人们的日常生活而言,计算机通信技术和网络远程控制技术已经成为生活的一部分,方便了人们的生活,提高了生活质量;对我国各大中小企业的生产运营而言,计算机通信技术与网络远程控制技术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计算机技术支持,能够将企业的设备故障及时解决,保证企业的正常生产运营,实现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本文首先对计算机通信技术与网络远程控制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应用原理进行阐述,同时还对其技术的应用情况进行分析,计算机通信技术与网络远程控制技术的应用无论是对日常生活还是企业生产运营都具有重要意义。
浅谈计算机应用与技术论文 篇3
培养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目前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对于,应用技术型人才的'需求在不断提升。因此高校在进行计算机专业应用技术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应当充分了解社会对于应用技术人才的需求。在进行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应当建立合理的本科人才培养机制,更好地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但是我国目前在进行计算机专业技术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往往不能够适应社会需求。因此对计算机科学与专业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培养进行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 应用技术人才培养的必要性和培养重点
1.1 应用技术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水平的不断提升我国对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人才的需求在不断增加。因此培养计算机应用技术人才对于我国的整体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我国传统的单一培养模式并不能够满足社会对于应用技术人才的需求。因此我国高校在进行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应当按照国家的指导意见和发展方向开展人才培养工作,根据专业自身特点和学校的整体发展开展人才培养工作。
1.2 应用技术人才培养的重点
在进行计算机应用技术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有着自身的要求和人才培养的重点。在进行计算机应用技术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应当,针对于我国目前涉及科学与技术应用现在的标签中依据学科的整体发展和社会的整体需求,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同时要能够保证计算机专业技术人才能够在进入社会后真正发挥自身的作用,促进我国计算机行业的整体发展。
2.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2.1 人才培养不能够适应社会需求
我国高校目前在进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因其自身发展的缺陷,导致在人才培养的过程公平不能够适应社会的需求。高校在开展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往往只重视理论教学,忽视了实践教学,导致高校学生在进入社会后无法很好的适应相应的工作。同时,高校在进行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往往只重视高层次人才的培养,但对于应用技术型人才并不重视。这导致了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人才并不能够适应社会的需求。
2.2 学科教学内容落后
我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较为落后,这主要是因为我国计算机科学开展的时间较短,不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知识。在学校开展新课程的过程中所教授的内容较为落后,不能够适应我国目前计算机科学发展的现状。导致高校学生在进入社会后和计算机科学专业的发展有脱节。并不能够达到社会用人单位的评标准,影响到了我国计算机人才发展。
2.3 学科教育不具有自身特色
我国很多高校在进行计算机科学与应用技术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往往依据国家的相应标准开展教学工作。在开展人才培养工作的过程中缺乏自身的学科特色,导致计算机科学与应用技术人才千篇一律,不能够适应社会对于人才的多元化需求。同时由于高等学校的学科教育存在缺陷,导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存在着盲目与被动的现象。很多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进行学习的过程中并不能够明确的自身的未来方向和所要提升的素质。
3. 提升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效果的主要方法
3.1 完善学科试验教学开展
要想提升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效果就要完善高校的学科实验教学工作,这主要是因为计算机科学是一门具有实践性和实验性的科学。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应当加强对于实验课程的开展,只有这样才能够在开展教学过程中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其在进入社会后能够更好地发挥自身的作用。
3.2 在培养过程中中进行灵活的专业方向设置
高校在进行计算机专业应用技术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应当设置灵活的专业方向,只有这样学生在进行学习的过程中才能够依据自身的兴趣和个性进行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能够让学生发现自己的特长、根据自身的特点制定自身的发展方向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力,为学生的良好成长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和条件支持。因此在进行计算机专业方向设置的过程中可以将整体专业分为计算机应用,专业方向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方向等。这样能够更好的满足社会企业对于不同专业类型学生的需求。
3.3 积极开展实践课程
要想提升计算机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效果,就需要在开展相应课程的过程中积极开展实践课程。因为计算机专业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开展理论知识教学并不能够真正提升,计算机专业学生的整体素质。开展实验教学课程能够让学生在进行学习过程中提升自身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使其能够更好的融入社会促进自身的发展,同时满足社会对于计算机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
3.4 建立完备的学科体系
在进行计算机专业技术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应当建立完备的学科体系和人才培养方案。同时学科体系和人才培养方案要能够充分适应社会的需求,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要严格按照相应的学科体系和方案开展工作。要妥善处理通识教育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方向课程。要能够在教学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升,满足社会对于计算机专业学生的需求。
结束语
综上所述,计算机专业应用技术人才对于社会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我国高校,目前在进行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如:人才培养不能够适应社会的需求、学科教育内容和学科教育不具有自身特色。因此,要想提升计算机科学与专业技术人才培养的效果,应当完善实验教学的开展、建立完备的学科体系、积极开展实践课程,在培养的过程中进行灵活的专业方向设置。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提升我国计算机专业技术人才的整体素质,满足我国对于计算机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促进我国的发展。
浅谈计算机应用与技术论文 篇4
1.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改革的一个主要问题是要培养哪种类型的人才,培养的人才应该具备哪些专业基本技能和专业核心能力。合理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细化人才培养方案和规格要求,包括知识体系、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构建新的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设计知识领域、知识单元和知识点,是专业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和方向。
1.1 人才培养现状
我国有大量的主要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高校,经过几十年的建设和发展,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形成了完整的培养方案、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和课程教学大纲。随着计算机专业范畴的日益扩大,学生人数越来越多,高等院校办学层次多样,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难以适应IT 行业的发展。计算机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除了IT 行业需要相关的设计和开发人员,其他行业也需要大量的计算机技术应用人才。计算机专业学生就业的职业岗位包括软件工程师、软件测试工程师、网络集成工程师、技术支持工程师等。计算机技术应用行业的扩展要求学生既掌握计算机技术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又具有学习不同行业专业知识的能力,能够解决实际工作中的具体问题,具有较高的职业素质。
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以往计算机专业的定位与当前社会需求存在较大的差距,人才培养机制同市场需求脱轨,培养的毕业生岗位指向性不够明确,人才知识结构不合理,人才培养模式缺乏创新,教学内容设计没有体现出新技术的特点,毕业生难以胜任企业实际岗位。
1.2 人才培养目标
对于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很多专家与学者都做了有益的探索与研究。按照教育部给出的思路,专家们形成一个共识: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应根据IT 行业的人才实际需求情况,按照培养规格进行分类,在统一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名称下进一步明确定位。不同层次和类型的高校应以市场为导向,根据社会需求和自身实际情况设置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围绕培养目标订制培养方案并深入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高培养目标与社会实际需求的契合度,培养更多的合格人才。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已成为一个宽口径专业,社会各界需要大量能够面向各行业使用计算机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型人才。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应该围绕社会基本需求,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指向性,参照教育部指导性专业规范,表述人才的培养规格、专业能力、从事领域和工作岗位。我们研究国内外计算机专业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深入境内外院校和IT企业调研,确定适合本校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方向。本专业面向首都及地方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培养基础知识扎实、实践能力强、知行合一,具有适应不同岗位需求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能够解决IT 领域实际问题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专业定位以行业需求为目标,设置嵌入式系统开发、网络应用开发、多媒体信息处理技术等专业方向;培养的学生主要从事嵌入式应用开发、移动互联网开发、应用软件设计、动漫设计、软件测试与维护、软硬件产品技术支持、信息服务等方面的工作。
1.3 人才培养模式
(1)教师可遵循教育部新版本科专业目录,参考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规范和IT 行业标准,采用分类培养模式,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调整;以学科为支撑,以应用为导向,形成“学科—行业—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目标与人才市场需求的契合度;通过深入调研企业人才需求和跟踪技术潮流,制订培养方案,确定课程内容,构建计算机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2)针对培养目标细化本专业的能力要求。专业能力包括专业基本技能和专业核心能力,专业基本技能是指完成工作任务应具备的基础性技术技能;专业核心能力是指综合运用专业知识圆满完成工作任务的能力。专业核心能力是指学生未来在工作岗位上完成工作任务的能力,是所掌握专业理论知识、专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综合体现。我们可在岗位与技术之间建立联系并考虑技术与技术之间的内在关系,进一步明确专业核心能力。本专业核心能力主要包括嵌入式系统开发能力、网络应用开发能力、多媒体设计能力、软件设计与项目管理能力。教师可围绕专业核心能力培育专业特色,以应用为导向,与行业和企业合作,采取课堂、实践训练和专业技能强化“三位一体”的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3)在具体实施培养方案时,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材施教,分类培养;通过开设选修课、开展科技活动、开放实验室等方式,为学有余力或有志深造的学生提供平台;研究自主学习和测评教学模式,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自我测评,实现教学内容的层次化和模块化[11]。例如,我们设计了程序设计基础课程自主学习和测评系统,用于实现自主学习、自我考核、迭代晋级、分层教学的目标,学生可自主选择专业方向和课
程模块群。
(4)将素质拓展教育纳入培养方案,结合专业特点构建素质拓展教育结构体系。例如,积极鼓励学生参加课外科技活动、学科竞赛、专利申请,制订并落实各类学科竞赛奖励学分的制度规范;吸收学生参加教师科研项目,对成绩优良者给予创新教育学分。
2. 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
教师需要根据人才培养目标设计课程体系,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课程体系包括通识教育(基础课)、专业教育(专业课)和素质教育课程。专业教育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必修课的知识点覆盖专业基本知识领域。教师应对基础课和专业课教学进行改革,体现专业为支撑的指导思想;建立4 年连贯的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学生掌握专业核心的能力,注重对学生职业素质、职业道德、团队协作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培养。
2.1 基础课教学改革
基础课包括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线性代数等课程。基础课程体系完整、内容成熟,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多年没有改变,没有体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点。传统的基础课教学要求大而全,追求理论体系的完整,教学不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同一所高校学生之间的智商、学习能力和自觉性相差较大,除了部分考研的学生,多数学生对基础课学习没有兴趣,使得基础课教学质量不高。
以前基础课与专业课相互之间缺乏联系,基础课任课教师不懂专业,专业课任课教师也不关心基础课的教学效果,教师之间缺乏沟通。基础课教师缺乏工程背景,在教学过程中只能枯燥地讲授理论知识,无法体现专业特点。多年的经验告诉我们,基础课教学改革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不同部门的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要想取得好的改革效果,相关部门必须相互配合,积极合作。基础课教学改革与专业课教学改革密切相关,基础课和专业课的相关教师应该加强探讨和交流,共同制订和落实基础课的教学改革方案。我们通过深入其他高校和企业调研,本着基础课为专业教学服务的原则,与基础课教师共同研究基础课的教学内容,遵循“够用即可”的思路,对课程内容进行适当取舍;因材施教,研究多层次和多模块的教学模式,把课程分为基础模块和提高模块。提高模块的教学对象是准备继续深造的高年级学生,以选修课的形式安排。例如,高等数学分为3 个模块,即学生必修高等数学(Ⅰ)、(Ⅱ)和可选修高等数学(Ⅲ);大学物理分为两个模块,即学生必修大学物理(Ⅰ)和可选修大学物理(Ⅱ)。每一门理论课都包括8~16 个课外研究性学习的学时。教师应吸收学生对基础课教学的意见,改革传统的考试方法,改变一考、一卷定成绩的状况;着重考查学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重视考察学生应用数学和物理知识的能力。
2.2 专业课教学改革
普通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专业课程设置比较全面,但特色不鲜明。学生虽然学了很多门课程,但是并没有掌握专业基本技能和专业核心能力,毕业后在实际工作中无法独立承担具体的项目。计算机专业课分为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3 类,课程设置的原则是宽基础和重应用。计算机技术发展很快,但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相对稳定,专业基础课有其成熟和稳定的教学内容。对于专业选修课和一些必修课,教师则需要不断更新内容和技术背景,调整教学重点。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一个专业方向和模块群课程,深入学习相关课程。例如,离散数学是计算机学科的专业基础课,其数理逻辑、关系、代数系统、图论等内容相对独立,课程内容基本稳定;仅从纯数学的角度看,显得很抽象,后续课程也很少直接用到相关概念,导致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因此,教学中教师可以一方面强调离散数学是计算机专业的数学基础;另一方面将离散数学定位于专业基础课的范畴,大量引入数据结构元素。对于操作系统课程,教师可引导学生从系统设计者和用户两个不同角度认识和理解操作系统的运行机制,在教学中不但强调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和原理,而且介绍操作系统的设计方法,让学生既熟悉操作系统的原理,又能编写应用模块。
教师可按照人才培养目标设计3 条课程主线:以数据结构、操作系统、计算机原理等课程为第1 条线,奠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技术基础;以程序设计、数据库、Web 技术、软件工程等课程为第2 条线,培养学生的软件开发能力;以计算机网络、移动应用开发、嵌入式系统等课程为第3 条线,训练学生掌握专业基本技能。教师可以课程群为单元进行课程建设和改革,梳理课程群知识体系和能力目标,明确课程群中每门课程的知识点和关联,达到理论体系完善和学生实践能力逐步提高的教学要求;采取授课与研讨相结合的方式,倡导案例研讨和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嵌入式系统、Web 技术等课程中,以一个实际项目为实例,展开理论和技术的讲授;采用“基本原理+ 案例+ 实践提高”的教学模式,以案例为纽带,通过实践让学生融会贯通理论和原理,通过案例令学生掌握设计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要开展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对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单片机原理及应用、数据库系统等课程尝试采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一年级开设新生研讨课,学生可从教师提出的研讨专题中,自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专题进行学习。新生研讨课向全校学生开放,以适应新生转专业的需要。此外,教师可推行“问题式”教学法,围绕问题展开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不断寻找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最终解决问题,激发学生自觉思考和主动探索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教师还要对学习效果的评价方式进行改革,采取实事求是和灵活多变的考核方式,针对大部分专业课采用“3+X”、笔试与实践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考核,使学习与考核有机结合,真正起到相互促进和互为补充的作用。例如,对Web 技术课程实行考试改革,教师在第一节课上就可要求每个学生独立设计完成一个Web 程序,在学期末将其作为实践环节考核的依据。学生熟悉基本设计要求后,在教师的指导下构思自己的选题和具体功能,以后再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边学边做。这种考核方式可以较好地解决“高分低能”的问题。对于计算机原理一类的专业基础课,由于课程涉及的内容很多,死记硬背概念对今后实际工作没有帮助,因此可以采取开卷或半开卷的考核方式。
2.3 实践教学改革与综合性课程建设
应用型高等教育主要面向中小型企业,培养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一线的技术人才,应该把实践教学放在与理论教学同等重要的位置。为了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教师应重视平时学习过程,记录每个学生的平时作业、问答、测验和实验情况并在平时成绩中予以体现;构建合理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做到专业感知与实践、专业课实践、技术实践、专业实习、专业综合实践、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4 年不断线;强化基础性实验环节,提高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比例,增加培养学生专业基本技能的实践环节;针对每一项专业基本技能,至少设置一门具有实践教学环节的课程与之对应;针对每一项专业核心能力,设置一组具有实践教学环节的课程或综合性课程与之对应。
教师应强化课程设计,提高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对于程序设计类的课程设计,要求学生采用软件工程的思想,以一些经过简化的实际项目为题;以小组形式开展设计,通过分工合作和集体讨论,完成系统分析和模块设计;设计完成后,要求每个学生进行口头答辩并提交课程设计报告。
教师还可以工作任务为导向,开设培养专业核心能力的综合性课程。综合性课程是理论和实践相融合的课程,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完成工作任务的能力。综合性课程以工作任务为导向,以项目形式展开,着眼于学生未来职业岗位要求,重点进行专业核心能力的训练。综合性课程的开设需要真实的实践环境、项目资源库和具有实践经验的双师型导师,可以采取校企合作的方式。例如,软件设计与项目管理能力是本专业的一个专业核心能力,这种能力能综合展现学生今后在工作岗位上完成工作任务必备的专业知识、应用能力和职业素质。我们通过几年的努力,深入开展校企合作,建设“软件开发与项目管理实战训练”综合性课程,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课程将企业的项目案例、项目管理方法、质量保证体系和员工测评方法引入教学,参与评价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强化学生的职业素质。
学校应与企业合作建立多个校外实习基地,通过专业实践大力提高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以适应新培养模式下的综合性课程教学;选派教师到IT 类公司参加实际项目开发,大力培养双师型导师;建立实习企业资源库,定期安排学生到企业参加专业实习、专业综合实践和毕业设计;通过实战训练将企业工作实践经历引入学生的学习中,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实施校外实践和顶岗实习,让学生体验企业真实的工作状况,感受企业文化,加快毕业生与社会的接轨。
3. 结 语
随着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高等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完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理论与实践的探索有待进一步深入。北京联合大学力求在实践中培育专业特色,围绕培养IT 产业技术应用人才的目标,以学科构架为支撑,以行业需求为导向,全面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专业素质;采取课堂教学、实践训练和专业技能强化相结合的“三位一体”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目标与市场需求的契合度。进一步改革的设想是采用“1+2+1”教学模式,完善模块化课程体系,以缩小高校专业教育与人才实际需求之间的差距。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