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基础知识之借代运用解析

第1篇:初中语文基础知识之借代运用解析

借代,顾名思义便是借一物来代替另一物出现,因此多数为名词。

借代的方法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种:

部分代整体

即用事物具有代表*的部分代本体事物。

例如: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望天门山》)

用船的一部分“帆”代替船。

特征代本体

即用借体(人或事物)的特征、标志去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

例如:旌旗十万斩阎罗。(《梅岭三章》)

是标志代本体,借“旌旗”代替*队或武装力量。

具体代抽象

例如:1.南国烽*正十年。(《梅岭三章》)

例1中的“烽*”,原是古代边境用以*的*火,这里代指战争,把战争这个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了。

工具代本体

例如:1.等到惊蛰一犁土的季节,十家已有八户亮了囤底,揭不开锅。(《榆钱饭》)

例1中的“囤”是装粮食的工具,用“亮了囤底”代指缺了粮;“锅”是做饭的工具,用“揭不开锅”代指没饭吃。

专名代泛称

用具有典型*的人或事物的专用名称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

例如:1.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

例1中第二个“李公朴”,代指不怕流血牺牲,为争取*和平而战斗的人们。

以结果代原因

例如:令人捧腹

捧腹是捧着肚子,捧腹的原因是出现笑话或令人发笑的东西。以“捧腹”的结果代之“笑话”等令人发笑的原因。

总结:通俗的说,借代是一种说话或写文章时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的修辞方法。

中考语文作文写作六要素之选好材

前人常用“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来形容作文的选材范围之广泛。选材,可以说是你想选什么就选什么,有极大的自由度,无论什么样的材料,只要你的立意好,都应该说可以写成好文章。

选好材

同学们在作文的时候,往往正是因为选材的范围太广,反而失去了方向,不知道选什么样的材料才能打动人,才能获得高分。更何况现在是千人万人地同作一个作文题,所选的材料没有吸引力,在阅卷教师面前那可是要大打折扣的。所以,选材,在考场作文中就变得重要起来了。

1.抓住感情的触发点

人都是有感情的,真挚的感情最容易打动人,更重要的是,人与人之间的感情都是相通的,这也正是文学作品、现代流行歌曲流行的主要原因。而现实生活中,有时,那怕是一句话、一个动作、一个眼神都能让我们感动。这时候,只要我们抓住它,叙述出它的前因后果,描绘出它令你感动的具体细节,让自己感动了,它也就一定能打动别人,引起别人的共鸣,这时就是一篇好文章。这样的文章,对于你自己来说也一定是一种财富,而爱不释手,久久珍藏。

如我们所学的课文《往事依依》、《散步》、《麦琪的礼物》、《藤野先生》

2.抓住事理的感悟点

我们说,生活中的一些偶然都是有其内在的必然,所以,生活中的很多事情都有其内在的事理所在,只要我们去认真仔细地思考,一定会给我们以感悟、以启迪。这样的东西是我们大家共同的财富。抓住这样的感悟点,用文学的语言描述,然后画龙点睛地议论几句,一定是一篇极富哲理的好文章。这样的文章同样能使自己感动,让别人也受益。

如我们所学的课文《敬畏生命》《紫藤萝瀑布》。

3.抓住生活的情趣点

每个人的生活并不仅仅每天就是刻板的工作与学习,天天的柴米油盐,许多时候我们的生活正是一些情趣让我们沉醉其中,乐此不疲。这些情趣正是我们生活中的调料,让我们生活得有滋有味,所以,人们都希望在生活之中多一点这样的东西,让自己的生活更丰富、更滋润一些。正如此,作为我们的作文这种表情达意的载体如果能抓住这样的情趣点,也一定是能让喜爱的。

如我们所学的课文《变*龙》、《范进中举》

4.向历史和文学作品中挖掘

历史上有很多著名的人物和事件,文学作品中有很多典型的形象以及一些经典的情感寄托与描写,它们大都是流传很广的,选中它们,换一个角度,把它们用文学的语言表述,再加上自己的感情倾向,只要合乎情理,一定能打动很多的读者,并且,选取这样的材料会大提高你的见识品位和你的文章品位。这样的文章虽然在我们所学过的课本中比较少,但在现实的文学作品中还是很多的。如高考(微博)作文《赤兔之死》

5.关注时事、社会热点以及各行各业的风云人物

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交流非常畅达的社会,这也正是因了人们的好奇心和关注度,并且,我们每一个人生在这样的社会中,有很多的东西是我们所必须关注的。所以,当这样的热点、交点出现,会吸引很多人的眼球,也会有很多的人希望听到或者读到更多的见解或者是感情的寄托,这时,我们选中它们,用我们自己的理*思维,思考它们、挖掘它们,提炼出我们自己独特的东西,寄托我们自己真善美的感情,也同样是一种极富生命力的作文。

这样的文章虽然在课本中没有什么见到,但在学生作文中却是大量存在的。如很多同学写的有关环境问题的作文,“*”中有关对白衣天使赞美的文章,对当前****问题讽刺的文章等等。

那么,从去年到今年又有什么可写呢?

可写的材料有:*电视台举办的“感动*十大人物”,赠台大熊猫,神六飞天等等。

当然,这些东西需要我们去收集材料,并尽量用文学的语言表达,千万不能写成新闻或者是一种无关痛痒的记叙。

中考语文作文写作六要素之布好局

布局,也就是文章的结构。它是在作者掌握了材料,明确了主题后,对整个文章的构架作一个整体上的安排。

布好局

对于中考(微博)作文,以往出现过很多新颖的结构形式,如日记、对话体、剧本、童话,还有高考(微博)作文中的处方等等,这些东西有些很不好把握,对初中生来说难度比较大,比如剧本,不是一般的初中生都能写的,虽然初中课本中有过一点训练,但,要达到一个比较优秀的水平是很难的,一旦写得不怎么样,那就很容易给人一种不伦不类的感觉。再者,那些容易掌握的,别人作过了,你再作,新颖度也就不是太大了。当然常规*作文形式的生命*还是要强得多。重要的还是要把内容与形式结合得完美一些,才是真正的作文之道。

1.片断组合式

片断组合式就是选择几个不同的材料内容,对它们进行片断叙写,然后组合在一起,来共同表现一个主题。

片断组合式在形式上几个片断各自*,可用小标题、序号等形式隔开,前面最好还要有开头语,如题记之类,后面要有一定的结束语或者尾声什么的。

这种形式的注意点是:要找到材料的共同点,要统一于一个中心之下。另外,片断不能选得太多,两三个便好。这种形式的不足之点是对材料的处理只能是简单的,很难挖得深,但如果语言的把握好,还是可以解决这个不足的。

2.诗文组合式

诗文组合式就是在文章前或者后加上行数不要太多的诗歌,行成一种诗与文的完美结合的文章。

这种形式的注意点是:诗的行数不要太多,最好是十行以内的。另外,诗的内容要与文章的内容统一,要为文章表现主题服务。当然,诗,还要写得像诗。如在文章的开头部分引用了一首诗,结尾也可以几句诗来照应开头。

3.精美图画式

精美图画式就是在文章的开头部分用精美的语言描绘出一幅能够打动人吸引的精美图画,然后再依托图画展开文章。

这种形式的好处是能很快地吸引读者或者评卷教师,给人以良好的印象。注意点是:开头的这幅图画要精心打造,后面的发展要自然流畅。如我们初中课文《故乡》中对少年闰土月夜海边刺猹的描写,那就是一幅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图画。

4.人物对话式

人物对话式就是大量使用人物的语言描写来展开文章的情节。这种在以往的作文中大量存在,并不是一个新鲜的形式。但,如果这种形式运用得好,的确能给人以条理清楚、结构明晰的感觉。

这种形式的注意点是:语言的选择要有精练*和生动*,要统一于一个主题之下。中间也还可以适当的穿*一些其它描写或者记叙*的语言,使文章显得更明确一些、更完整一些。如初中课本中的《曹刿论战》、《变*龙》等。

5.对照烘托式

对照烘托式就是在文章中把两件相关或者相对的事通过描写的手段放在一起,起到一种比照烘托或者对比的作用,达到更好表现主题的效果。这也就是古诗里的比兴手法和现代文章技法里的对比手法的运用。

布好局,这种安排不是随心所欲的,它必须遵循客观事物固有的逻辑、条理、秩序,也可以通过作者观察、认识和表现客观事物的独特思路而进行合理的调整。所以,文章的布局既有客观的规律*,又有主观的灵活*、多变*的特点。

中考语文作文写作六要素之美好言

语言是文章的载体,无论是文章的主题还是作者的情感,最终都要靠语言来完成表达。

美好言

语言除了基本的要求准确、通顺之外,其表现力和感染力也直接决定着文章的质量。语言是人类千百年来后天的造化,并非是一朝一夕的事,所以,要掌握一门语言是需要花大力气的,而作文的语言更是经过锤炼的精华,那就更需要我们努力去学习它掌握它。

就初中学生的记叙文语言而言,首先应做到准确、明了、通顺,然后才能在此基础上达到生动、形象、感染力强。对于初三中考(微博)总复习的作文训练,我们重点需要训练的是语言的生动、形象和感染力。语言的表达是多角度的,词语的组合也是极富变化的,你选择的表达角度不同或者说你选择的词语组合不同其表达效果就大不相同。

下面我们来看一个例子:

如文言文《满井游记》,课下有一些对文句的注释,其中有一句“山峦为睛雪所洗”的翻译。课本上是这样的:“山峦被融化的雪洗干净。”这的确是翻译得很清楚,学生都能理解,可是,却没有一点美感。

如果我们要加强一下这句的节奏感应该是:山峦被融化的雪水洗得干干净净。

如果我们要强调一下这句的意象美应该是:山峦被温暖的阳光所融化的晶莹雪水擦洗得清新动人。

这里就是我们中考作文要追求的语言方向。一句话,要有美感。那么,怎样才能使你的语言具备一定的美感呢?

下面就文章语言的美感提五点建议:

1.让你的语言有一种整齐的美。

在我们的视觉美感里,有一种美就是通过整齐来表达的。*古典建筑里的对称*就是一种整齐,*队的阅兵也讲究的是一种整齐,它会给人一种强烈的震撼力,达到一种美的效果。反映到文章里也如此,*古典文章里有一种骈文,也就是一种整齐的句式,虽然现在已经不讲究这种整篇整篇的整齐了,但,如果能在文章中适当地用上一点,也会达到很好的表达效果。

例如,有一位学生的作文里有这样一段话:“阳光依旧灿烂,它不会因为我的心情暗淡而失去它的光泽,天空依旧湛蓝,突然想到,我不能这么悲观,我要向前看。”

分析一下这段语言,它的确不失美感。但,当我们读过之后总是会觉得有一些美中不足的。是什么呢?就是语言的一种均衡*、对称*。前面的“阳光依旧灿烂,它不会因为我的心情暗淡而失去它的光泽”与后面的“天空依旧蓝”很不对称,总让人觉得缺少一点,显得很不整齐。

我们可以修改一下再读:阳光依旧灿烂,它不会因为我的心情沮丧而失去光茫;天空依旧湛蓝,它也不会因为我的情绪暗淡而去黯然神伤。突然想到,我不应该这么悲观,我要向前看。

这样再读,我们就可以感觉到这段文字均衡得多,节奏感也强了。也就是让其中的文字有一定的对称*。

2.让你的语言有一种错落的美。

语言的错落就是在文章中你的语言要尽量富于变化,长句、短句、骈句、散句交错使用,使你的文章有较强的节奏感,令人读起来朗朗上口,摇曳多姿,极富美感。

我们来看一段本班学生的作文语言:走在炎热的归家之路上,你已经大汗淋漓。但你仍须背着硕大的背包一步一步艰难地向前走着。你累、你热、你烦躁……,但,突然,迎面吹来一阵凉风,你凉、你爽、你快乐……飘逸的风给你送来飘逸的快乐。

这段话虽然写的是一件非常平淡的事,也就只不过是放学回家,背上背着一周来的一些衣物杂件,走在炎热的归家之路上。可是,读起来却是那样的富于美感。它的美就在于它的语言的长短交错,排列恰当,而在总体上又不失语言的均衡*,使语言的节奏感极强,让人读起来朗朗上口,韵味无穷。

有很多的时候,就整篇文章来看整齐与错落是交叉的,就是整齐中错落,错落中有整齐,那才是一种更理想的表达效果。

3.让你的语言有一种情感的美

感情常常充溢着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但是,要把我们心中那真挚的感情表达出来却是要在语言上多加琢磨的。

如学生作文中有这样一段话:有句话精炼地概括了人生的三种情:友情是水,爱情是酒,亲情是血。显然,其中最珍贵、最浓厚的是亲情,在我看来,亲情是不单只发生在亲人之间,如果友情到了甘苦与共的境界便升华为亲情。

这段话也是很常规的,当然也很清楚的表达了自己的意思。它就是很平静地告诉我们友情有时也可以与亲情等同。读者读过之后,可能会颔首称同,但,很难被感动。

如果我们换一种词语选择和语句组合方式,你会有不同的感受。下面请看:

友情是水,爱情是酒,亲情是血。这不知是谁用如此精炼的语言概括出了人生的三种情。显然,在人们看来,这其中最珍贵、最浓厚的一定是亲情,“血浓于水”啊!然而,在我看来,这浓于水的血不一定只流淌在一脉相承的亲人间,如果友情也到了甘苦与共的境界又何尝不也是一种血的流淌啊!

这样一改后,我们再读一读,就不仅仅只是告诉你什么,而是感染了你什么,其抒情*与感染力就大大加强了。

4.让你的语言有一种意象的美

所谓意象,就是我们描写时所选择的对象,也指我们在运用比喻、比兴时所选择的喻体对象。我们知道,很多写景的文章,总是选择那些具有相当美感的景物加以描写,很自然地使语言产生美感。但更多的时候,我们的描写对象很难从视觉上给人什么美感,而这时还只是直白在叙写就会显得很浅露、平实,甚至是粗俗,缺乏美感,如果我们能换一个与之有某种相似之处且有一定美感的意象加以描写,做到言此而意及彼,就会产生一种意象的美,增加语言的美感。

5.让你的语言有一种深刻的美

语言的深刻*主要反映一个人的思想的深刻*,所以,没有一个深刻的思想是不可能有深刻的语言的。这就要求我们平时对身边的人或事,对社会的人或事多加以思考,联系你所学过的各科知识,给出一个深刻的认识和一个较为正确的评价。当然一般这都是在自己的平时训练中进行的、积累的。

有很多老一辈的作家都是这方面的典范。如*作家林清玄、刘墉、本土作家贾平凹等,他们都是从平常小事中领悟到深刻的生活道理。这些都是我们学习的对象。

当然,使语言美的方法还有很多,如多用美词,多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等等。

总之,只要我们心中想着这些方法,在写作中在适当的位置,自然地运用它们,一定会使我们作文的语言增*不少。

中考语文作文写作六要素之点好题

作文中点题是考场作文避免偏题的一种最有效的手段。即便是内容有些偏,但只要你点题点得好,也能达到一种扶正的效果。而一篇文章有一个好的结尾点题,也的确能让读者体会到那种照应之美,同时又能品味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韵味。

点好题

1.点题的时机

在一篇文章中如何点题,什么时机点题一要看作者对整篇文章的构思,还要看行文的需要,更重要的是看作者本身的语言组织能力,能否将点题与文章的内容做到有机的结合,达到一种完美的统一。也并不是想什么时候点题就什么时候点题的。点得好,相得益彰,点得不好,弄巧成拙。

1)开头点题。如《背影》开头:“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从许许多多文章的开篇点题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开篇点题既有开门见山,一下子就把读者引入你所写作的内容中,使你的文章能尽快入题,同时又有一种悬念感,吸引读者怀着迫切心情去读下文,还有一点就是能很快地表明作者写作此文的感情倾向。

开篇点题对考场作文来说,是一种很重要的入题手段。

2)文中点题如《背影》

3)结尾点题《背影》结尾:“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济南的冬天》的结尾:“这就是济南的冬天。”

从上面的这些结尾点题中,我们可以体会到,结尾点题既有点题的作用,有时也是点明文章的中心,还能达到照应开头,或者是抒发感情,表达愿望的作用,同时做到结束全文。考场作文中,一个好的结尾点题,能让阅卷老师一眼看出你的作文主题,还能产生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联想,让人感觉很有品味。特别是在考场命题作文中,有些考生的作文主题在行文中表达得不太明确突出,扣题不是太紧,有些模糊,这时结尾点题,点示中心,更有一种扶正的效果。

2.点题的要求。

由于点题的时机或者说位置不同,对点题语言的内容要求和作用也不同。

1)开头点题:开头点题首先应该做到有入题和引出下文的作用,其次应该有较精练的语词点示文章的主要内容,能让读者初步了解你的文章所要写作的主要内容。

2)文中点题:文中的点题必须是在一个部分之后,这样的点题必须有对前一个部分的小结作用,或者有启示下文的作用,如果能同时做到点示文章的主题思想更好。

3)结尾点题:结尾点题首先必须有结束全文的作用,然后根据行文的情况或抒发感情,或表达愿望,或提出*示,或进行描写等等。结尾点题应该是最灵活的,也是最容易出新的地方。希望大家用好这个结尾点题,使自己的文章达到一个高度。

总的来看,点题一定要找到文章的内容、主题与文题之间的内在联系,再组织恰当的语言进行表达,达到一种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

3.点题的方法。

从我们初中生的中考(微博)记叙文来看,这里主要说的是结尾点题的方法。

1)用议论*示的方式点题。如:《故乡》

2)用抒发感情表达愿望的方式点题。如:《背影》。

3)用描写诠释的方式点题。如:《敬业与守业》

4)用直接点示文题的方式点题。如:《济南的冬天》。

5)用引用的方式点题。

结尾点题的方式是非常之多也是很灵活的,这里只是就本文所举例子的一个小结,如果我们再去翻阅一些名家文章,你会看到更多的更精*的结尾点题形式与点题语。

中考作文基础知识之开篇二十招

宋代大文学家欧阳修曾有诗曰:“文章看落笔,议论驰后先,破石出至宝,决高泻千川。”意思是说写文章要特别注重开篇落笔之处,如果下笔便石破天惊、涌现精华,则全篇就如高崖泻水,气势如洪。

中考作文开篇二十招

明朝诗人谢榛也说:“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同样强调了开篇应以爆竹骤响之势震彻全文。可见。文章的开头是相当重要的,特别是考场作文更是如此。如何利用开头在浩瀚文海中脱颖而出呢,笔者简略归纳出以下二十种方法,供参勉:

⑴欲扬先抑,开发胃口

唉,老师怎么让我和他坐一个桌呢?她可是我班最凶的女生啦!就因为这,大伙都叫她“虎妞”。――《同桌》

⑵开门见山,直截了当

我和阿敏的交情可不一般――初中三年的同桌。对她,我有一肚子的话要说。――《同桌》

⑶描形绘神,印象逼真

她,长得真丑:黄瘦的脸;尖尖的下巴;淡得几乎看不见的眉毛下,一双细眯的眼睛;鼻子扁而大;一口参差不齐的牙齿,略有黄*……唉!甭提了,她的外表真不符合这么动听的名字――祝丽丽。――《同桌》

⑷自然交代,平引下文

新学期一开始,我就注意到一个问题:我们班三十三名男生,二十七名女生,男生两人一桌恰好多一名,女生亦如此,必将出现一个男生和一个女生同坐一桌的危机。可万万没想到这个危机会降临到我的头上。――《同桌》

⑸歌词开头,响彻云际

“明天你是否会想起/昨天你写的日记/明天你是否会惦起/曾经最爱哭的你……”一曲悠扬的《同桌的你》从路边音像书店传了出来,那带着绵绵情思的乐曲,把我的思绪带回了三年前的时光……――《同桌》

⑹排比反复,创造旋律

朋友,就是我可以为他献出真挚情感的人;朋友,就是我可以对他付出全部信任的人;朋友,欢乐时与我分享,危难时与我同行。人生中没有朋友,就像生活中没有阳光。我就有着这样的一个好朋友。――《朋友》

⑺设问开篇,无沿无边

往事如*,随着时光的流逝,大都渐渐淡忘,而那双眼睛,怎能使我忘怀?――《朋友》

⑻名言指路,开宗明义

培根说过:“无真实朋友之人,可以谓之真可怜而永陷于孤独生活之人。”他的话道出了朋友的重要。是的,假如一个人丧失了友情,他简直无法生存在世界上。――《朋友》

⑼对比映衬,突出重点

随着岁月的流逝,许多人渐渐被我淡忘了,然而,有那么一双眼睛,一种声音一个身影,至今萦绕在我的心头,久久不能忘怀。――《朋友》

⑽倒叙开头,吸引读者

当我们乘着离开国防教育学校的时候,不知道为什么,泪水竟然在我的眼眶里打转。难道是留恋吗?是留恋那一段虽苦虽累但充满活力的生活,还是留恋那待人苛刻却真诚亲切的*人,我们的教官?――《朋友》

⑾拨乱反正,拨云见日

有人说,淡泊就是看破红尘,看透一切,认为一切都是假的、虚伪的……这种看法是对淡泊的曲解。如果我们翻一下词典就会明白,“淡泊”是不追求名利的意思……――《淡泊》

⑿泰山压顶,观点强现

目前,校园攀比之风肆虐,我认为这种风气确实需要刹一刹。――《攀比风,可休矣》

⒀联想象征,奇妙无穷

一个梦,曾经在西方强盗的*舰下埋葬,留下的是老一辈**是泪珠不止的心痛和望眼欲穿的期盼作为见*。伴随着流泪的长*长大的我们也就少年已尝愁滋味,踩着前辈留下的印*期待,期待着有那么一天……――《期待》

⒁环境描写,渲染气氛

十月九日又到了,鲁迅先生已经逝世六十年了。从傍晚到子夜,静静地,一个人坐在窗前,任冷雨打着窗棂。灯下一盆吊兰淡淡地涂抹一壁翠*书柜。夜风荡起,身上微微泛起寒意。想起了鲁迅先生,泪水就滑落下来。

⒂题记为冠,哲理为先

世间万物皆难逃自然辩*法,孰是孰非,孰优孰劣,孰喜孰忧,岂可一言以蔽之?――《假如记忆可以移植》

⒃博览群书,信手拈来

据说,在非洲的原野上,有一种食虫的花朵,**绚丽,芳香异常,许多飞虫抵御不了“诱惑”而葬身其中……――《抵御“诱惑”》

⒄抒发情感,以情动人

暮*中,几缕炊*从农舍里袅袅升起。我捧着一束栀子花,站在张老师的窗前。张老师,您还是那样忙碌?该歇歇了吧,今天是您的节日――教师节。我带着我的收获来看您来了。――《琐忆》

⒅以物喻人,含义深长

在一望无际的旷野上,一棵古老的树,虽然生命已到了最后一刻,但它仍然倔强的生长着。在它的身旁,一棵小树正在抽出嫩嫩的芽。老树的根枯了,它把生命的汁液输给了小树;老树的叶黄了,它把绿*的生命注入了小树。老树历经沧桑,走完了它艰难的历程。如今,小树刚刚抽枝吐叶,老树却离开了它……这正像外公离开了我,他来不及接受我对他的报答之情,就匆匆离开了我。――《琐忆》

⒆解题铺陈,明示中心

责任,就是一个人分内应该做的事。*人,有保家卫国的责任;医生,有救死扶伤的责任;教师,有培养*的责任。工人、农民、职员、商人……人人都有自己的责任。在我们的社会里,各行各业都有许多尽职尽责的人,他们组成了一道道最美的风景――请允许我,从这道道美丽的风景画卷中撷取一幅动人的画面吧。

⒇设置矛盾,引人入胜

“我就不信,你在这个班生活了两年多,对这个集体就会没有一点感情?……”这是今天早晨班主任陈老师对我说的话。我望着陈老师愤怒的目光,委屈的眼泪直在眼眶里打转,心理说:“陈老师,你误会了……我怎么能不爱我们的班级体呢?”

第2篇:初中语文基础知识运用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汇集之标点符号的运用

【——大全】各位热爱语文的同学们,今天小编给大家分享的是初中语文总复习基础知识与运用之标点符号的运用,同学们认真浏览,详细笔记。

标点符号的运用

明确:逗号是表示句中的停顿,在一个句子的意义上,结构上可以断开的地方,可用逗号。如主谓之间,主语是主谓短语且较长;复指成分之间;主谓短语做谓语和宾语等,都可用逗号隔开。

顿号是表示句中词或短语并列成分之间的停顿,停顿时间短于逗号。

分号主要是表示复句中并列成分之间的停顿,其中一个分句中已用了逗号,并列分句之间一般用分号,其停顿时间长于逗号。

例孔子、司马迁、鲁迅之所以为千秋万代传颂,是因为他们为民族文化宝库增添了财富;屈原、岳飞、郑成功之所以载入史册,是因为他们为中华民族留下了伟大的爱国精神;李自成、洪秀全、孙中山之所以名垂千古,是因为他们推动了历史的前进;蔡伦、毕昇、祖冲之之所以永远被人们纪念,是因为他们贡献了自己的聪明才智,在科学技术领域留下的发明创造,使后人享用不尽。

(1)孔子、司马迁、鲁迅等是并列词。所以中间用了顿号。

(2)除复句的分句之间用了逗号外,最后一个分句的主谓之间也用了逗号。

(3)四个复句之间因是并列关系,所以用了分号,构成一个大的排比句。

中考语文考前古诗赏析指导

考前古诗赏析指导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面①——③题。(10分)

送柴侍御丹阳送韦参*

王昌龄严维

流水通波接武冈,丹阳郭里送行舟,

送君不觉有离伤。一别心知两地秋。

青山一道同云雨,日晚*南望*北,

明月何曾是两乡。寒鸦飞尽水悠悠。

①从体裁角度看,这两首诗都是_______;从题材角度看,这两首诗都是。(2分)

②王诗中,诗人为什么说“送君不觉有离伤”?(3分)

答:

③请概括写出两首诗不同的感**,并具体分析每首诗后两句的表现手法。

(5分)

答:

①七言绝句(或七绝、绝句)(1分);送别诗(1分)

②两地流水相通,形同比邻;(1分)自己和朋友风雨与共,明月共睹(1分);虽处异地,情感相通(1分),因此“送君不觉有离伤”。

③感**:王诗豁达乐观,表达的是对朋友的宽慰之情;严诗凄凉哀婉,表达了对朋友的深切思念。(2分)

表现手法:王诗“青山”“明月”句,是作者借助来抒情;“明月”句是作者运用反问的手法直抒胸臆。(答出1点即可)严诗写“日晚”“寒鸦”“*水”,寓情于景,抒情委婉含蓄。(共2分,结合诗句,言之成理即可)

浣溪沙①(苏轼)

元丰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从泗州刘倩叔游南山。

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疏柳媚晴滩。入淮清洛②渐漫漫。

雪沫乳花③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④,人间有味是清欢。

【注释】①这首词是苏轼贬谪苏州四年后再迁移汝州时写的。②清洛,今安徽洛河。③雪沫乳花,煎茶时上浮的白*泡沫。古时烹茶,以乳白鲜白、泡沫细腻为上乘。④蓼茸:蓼菜的嫩芽。蒿笋,莴臣笋。春盘,唐代以来风俗,立春日用春饼、生菜等装盘,馈赠亲友,称春盘。

①下列对本文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整体理解:词作上片写早春景象,下片写作者与同游者游山时品茗、野餐的情味,充满春天的气息,洋溢着生命的活力,反映了作者对现实生活的热爱。

b.词作上片可以这样描述:冬尽春萌,早上,细雨斜风,乍暖还寒,山中淡*疏柳雾朦胧,河边突然阳光明媚,豁然开朗初中学习方法;从洛涧流出的清浅河水,进入淮河后逐渐变得混黄迷漫,迤逦向前。

c.人物形象分析:词作第一句写风斜雨细,瑟瑟寒侵,作者置身其中,物我两忘,这与唐代张志和所刻画的“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的“*波钓叟”同为隐逸者形象。

d.艺术形象分析:作者以“雪沫乳花”,状煎茶时上浮的白*泡沫,形象鲜明,这种将生活形象铸成艺术形象的手法,显示出词人高雅的审美意趣和旷达的人生态度。

②简析“淡*疏柳媚晴滩”中“媚”字的妙处。(3分)

③就全词来看,结尾句“人间有味是清欢”中的“清欢”表现在哪些方面?(4分)

①*c

②*:一个“媚”字引出了雨后初晴,阳光明媚的初春美景,传达出作者喜悦的心声。(1分)作者运用拟人手法,(1分)把淡*和疏柳在河滩上的妩媚神态写活了,似乎淡*和疏柳也懂得献媚“晴滩”似的,给人以动感。(1分)

评分:共3分。共3个要点,每个要点1分。

③*:景*的淡雅,视野的开阔;(1分)饮食的清淡新鲜;(1分)主人的热情好客;(1分)经历人生挫折后的从容淡定、清旷闲雅。(1分)

【赏析】

这首词是苏轼贬谪黄州四年后再迁移汝州时写的。上阕,诗人用素描的手法,给我们描画出一幅淡雅的富于动感的水墨画似的景*:冬尽春萌,早上,细雨斜风,乍暖还寒,山中淡*疏柳雾朦胧,河边突然阳光明媚、豁然开朗;从洛涧流出的清浅河水,进入淮河后逐渐变得混黄迷漫迤俪向前。下阕,抒发诗人游南山的感受:中午时分,在山庄农家,泡上一杯浮着雪沫乳花似的清茶,品尝山间嫩绿的蓼芽蒿笋的春盘素菜,心情多舒坦,人间最有味的是这清淡的欢愉啊!

“人间有味是清欢”。这一带有哲理*的诗句,是全诗的“诗眼”,给人无尽的思索玩味。何谓“清欢”?远离喧嚣的城市,远离官场的争斗,忘却名利欲望,走进山林,感受农家素朴的清茶淡饭生活,这就是“清欢”。“清欢”者,清淡的欢愉也,不是大欢、狂欢,更不是贪欢。无可否认,苏轼的“清欢”论有一定的局限*,隐含着他经受险恶仕途官宦之后,产生的一种隐退的消极思想和旷达的人生态度。

然而,苏轼的“清欢”论仍给我们某些有益的启示。在当今社会中,难得“清欢”。不要说官场上的送往迎来、生意场上的接洽交易,大都在灯红酒绿的“狂欢”中完成;就是普通老百姓的婚嫁喜庆、亲友聚会,有哪一个不追逐时髦,讲究热闹排场?连生在节假日都躲进游戏机室去潇洒“狂欢”。似乎缺少了大欢、狂欢,就淡薄了人情、世情,跟不上潮流!更有甚者,有一些人就在这种追求世俗的“狂欢”中迷失方向:鲸吞的*在“狂欢”中倒下,无餍的奸商在“狂欢”中落网,纸醉金迷的暴发户在“狂欢”中破产,贪欢之士在“狂欢”中堕为阶下囚……

“清欢”有味。当然,今天,我们赞赏“清欢”,未必要一定远离城市走进山林、拒食人间*火。而是要面对社会人生,少一些抄作的热闹,多做一些尽心的实事;少一些虚伪的笑脸,多一些坦然的真诚。得意时不“尽欢”,想到只是预告新一轮的开始;失意时不丧气,感受挫折也是一笔丰厚的财富。进则能廉洁自律,知足常乐;退则能不忘忧国,与民同乐。即使是“清欢”的倡导者苏轼,在当年,也不能完全走进山林忘却人间。他虽遭受打击排挤,然而为官一任,仍造福一方:任徐州太守,黄河缺堤,他身先士卒与民共战抗洪涛;在任杭州太守,带领民众疏通西湖,筑堤防洪;晚年贬谪荒蛮澹州,仍将先进耕作技术与文化传播给黎族同胞,以造福于民为乐。“清欢”,确是一种至高的精神境界。

【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苏轼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缲车。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译文』

衣巾在风中簌簌作响,枣花随风飘落。村子的南北头响起剿车的支呀声,是衣着朴素的农民在卖黄瓜路途遥远,酒意上心头,昏昏然只想小憩一番。艳阳高照,无奈口渴难忍。于是敲开一家村民的屋门,问可否给碗茶?

苏轼《浣溪沙》

风压轻云贴水飞,乍晴池馆燕争泥。沈郎多病不胜衣。

沙上不闻鸿雁信,竹间时听鹧鸪啼,此情唯有落花知。

?注?①池馆:周围有水池的屋子。②沈郎:即多病的诗人沈约,这里指词人自己。③鹧鸪:一种鸟,其啼声俗谓似“行不得也哥哥”。

【赏析】

词人为我们讲了一个忽*忽晴的春天的故事,他讲得巧妙而又含蓄。他讲到古代那位因为失意而身心受损的沈约,我们知道其实讲的就是他自己。他说他听不到那能传书的鸿雁的鸣唱,我们便知道他得不到亲友的消息。他说他只听到鹧鸪呼唤着“行不得也哥哥”,我们便知道他在思念远方的子由——他“千里共婵娟”的弟弟。听话听音。他的比兴寄托,哪里“唯有落花知”呢?

正直的词人一生屡遭贬谪。这次又是哪一年春天?贬在何处?是杭州,还是湖州、黄州、惠州、儋州?这恐怕真个要叩问落花了,虽然落花不语。不过我们分明知道,诗人一定会从忧郁中超越,依然旷达,一任平生*雨。

初一语文知识重点:十种常用写作手法

十种常用写作手法:

象征、对比、衬托、烘托、伏笔铺垫、照应(呼应)、直接(间接)描写、扬抑(欲扬先抑、欲抑先扬)、借景抒情、借物喻人。

象征通过某一特点的具体形象,表达某种人和某种社会现象的本质特点。例:《海燕》以海燕象征大智大勇的无产阶级**先驱者的形象。

对比把两种相反的事物或一种事物相对立的两个方面作比较,鲜明的突出主要事物或事物的主要方面的特征。例:《海燕》以海燕的高大形象与海鸭、海鸥、企鹅的卑怯形象作对比,突出海燕勇猛、敢于斗争的鲜明特征。

衬托以他体从正面、反面两个角度陪衬本体,突出本体的主要特征。例:《白杨礼赞》开头描写白杨树的生长环境---西北高原的雄壮,衬托出白杨树傲然挺立的高大形象。

借景抒情通过描写具体生动的自然景象或生活场景,表达作者真挚的思想感情。

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文章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淋漓尽致的描摹百草园声*趣俱全的景观和三味书屋枯燥乏味的生活场景,表现作者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和不满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的思想感情初中语文。

借物喻人描写事物,突出其特点,并以此设喻,表现作者高尚的思想情*。例:《白杨礼赞》以白杨树比喻北方*民,以白杨树正直、朴质、严肃、挺拔、力争上游的特点比喻北方*民为我国的解放事业而抗争、战斗的顽强精神。

先抑后扬先否定或贬低事物形象,尔后深入挖掘事物特点及内在意义,再对事物予以肯定、褒扬,更突出地强调事物的特征。例:《白杨礼赞》先说白杨树不是“好女子”,而后称颂其是“伟丈夫”,更突出的强调了白杨树的外在形象和内在神韵。

初三语文史记知识点总结

【—初三语史记总结】,想了解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的经过及其历史意义吗?下面老师总结了一些知识点。

1.作家作品

①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学识渊博,在汉武帝时就任太史令(史官),掌管秘籍、史料、职司记载等。司马迁自幼受父亲熏陶,10岁就到长安学习,20岁起曾多次到南北各地游历,观察各地的风俗人情,采集传闻异说,为后来写作《史记》打下基础。38岁时继任太史令,更有机会博览皇家藏书,掌握了丰富的史料。42岁时开始写作《史记》。后由于上书替投降匈奴的汉将李陵辩解而触怒皇上,获罪下狱,被处宫刑。为完成《史记》,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历时10多年,终于写成历史巨著《史记》。

②《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也是我国第一部传记文学。这部书记载了上自黄帝下至汉武帝的三千多年历史。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迹),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历史人物的言行事迹)。书中史料翔实,作者思想倾向也极为鲜明。例如课文《陈涉世家》,作者把农民起义的领袖陈涉的传记列在“世家”里,足见他对陈涉的历史地位和作用看重。鲁迅先生曾称赞《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总结:文章写出了陈涉的聪明才干,并掀起了一场起义。

初二语文期末考试复习方法指导

初二的上半学期即将结束,期末考试快到了,通过期中考试可以看到学员在阅读和写作中欠缺较多,即使是基础知识部分,也成为拉分的重要原因,再根据以往初一学生期末试卷反映出的常见问题及关于本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质量分析,现制定当前期末考试复习方法,因为基础知识主要围绕八年级上册课本展开,大家要把课本内的字词熟练书写。对于易错字加强*惕,如潜水的读音;"消声匿迹"应为"销声匿迹"等。

除基础知识外的阅读和作文复习方法具体见下:

一、古诗、文言文复习立足于八年级上册,要求字字落实,人人过关。

古诗默写中的"软默"是易错点,复习时要注意。对诗句进行多角度理解。

如李白《望庐山瀑布》的诗中最能展现诗人夸张想象的句子是,

杜甫《望岳》诗中既写出了泰山的雄伟,也表现出诗人的心胸气魄的句子是,。

《过零丁洋》中的传世名句是:,。

二、现代文阅读主要考察学生鉴赏文章的眼光,即明确欣赏文章的途径和方法。所以复习时具有题型意识,要注意训练代表题型。

三、作文复习:

好的作文应该有亮点,有内容、有特*。

考场上面对作文时,先审题:审提示语、审题目、审要求。能够确定写作主体、写作重点、材料个数以及文体。

其次立意:将所写事件得到的立意进行深层次的挖掘,使之变得鲜明深刻,不要模棱两可,寻找朦胧感是对自己分数的不负责。

最后语言:语句通顺是基本也是重要的要求,能在通顺的基础上运用语言技巧:修辞手法、细节描写等充实文章的内容,会成为文章的亮点。

名师解析语文标点符号运用法则:引号

标点符号是新增加的考点,也是难点。其中尤以引号的考查为最难,下面给出一则规律的总结,以飨读者。

规律:

引用之语未*,标点符号引号外。

引用之语能*,标点符号引号里。

情况1.直接引用,一般引号冒号都用。

①“真不是和你说着玩儿,”洪民一本正经地说,“如果能出山,咱们一起想办法,这事准能完成。”

情况2.间接引用:引文不完整或引文作为行文的一部分时,句末点号(问号、感叹号除外)放在引号外面或不用。注:引文末了是问号、感叹号的,无论直引、夹引均放在引号内。

①“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儒子牛”是鲁迅先生的行动写照。

②“留住济南”图片展深深吸引了观众。那小巷,那泉水,那绿草青苔,已经成了难以寻觅的影子--真可谓“梦忆深深深几许,一街一巷总关情”。

③我们的口号是“**大团结万岁!”

④他看她脸上泪浸浸的便说:“你哭了?”

⑤我一进教室,就看见“你在浪费时间吗?”的标语。

情况3.表示着重指出或突出强调的词语,可以加上引号。

⑥包身工没有“做”或“不做”的自由。

情况4.如果引文*成句,意思又完整,句末点号放在引号里面。引文不完整,或者说引文作为自己话的一部分,这时句末点号(问号感叹除外)放在后引号的外面。如:

⑦我联想到了唐朝贾岛的诗句:“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⑧写文章要做到“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

⑨现代画家徐悲鸿笔下的马,正如有的评论家所说的那样,“神形皆备,充满生机”。

⑩陆游诗云:“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

古典诗歌史的虚与实

虚实结合是古典诗歌中常用的艺术手法之一。诗歌鉴赏中的所谓“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它可以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具体感受得到,是真实具体的描绘;所谓“虚”则是之景,存在于人的思想意识之中,引发人的联想。具体说来:有限为实,无限为虚;景物为实,情感为虚;正面为实,侧面为虚;眼前之景为实,已逝、之景为虚。采用虚实结合的写法,可使作品的结构更加紧凑,形象更加鲜明,并使作品容量增大。

一、有限为实,无限为虚

无限之境是在有限之景的基础上通过想象创造出来的。宋代画家郭熙说:“山欲高,尽出之则不高,*霞锁其腰则高矣。水欲远,尽出之则不远,掩映断其脉则远矣。”这就是绘画艺术中的空白艺术,它是艺术家再现现实对象整体时有意造成的艺术形象结构上的虚空。如宋朝马远的《寒*独钓图》只画了漂浮于水面的一叶扁舟和一个在船上独坐垂钓的渔翁,四周除了寥寥几笔的微波之外,几乎全为空白。然而,就是这样的空白表现出了*波浩渺的*水和极强的空间感,衬托了*上寒意萧瑟的气氛,从而更加集中地刻画了渔翁专心于垂钓的神气,也给欣赏者提供了一种渺远的意境和广阔的想象余地。作者正是运用空白艺术给欣赏者以自由想象的空间,以少许胜繁复,手段高明。这种手法在我国古典诗歌中也有许多的例子,如贾岛的《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作者实写了与童子的对话,而把“问”的内容省去,更没有介绍隐

者的行踪,但透过画面,我们能感受到那山中缥缈的云雾、隐者的闲适高雅以及作者本人悠然恬淡的心境。这种以实写虚的手法也可以称为是诗歌中的空白艺术,它是通过有限的问话表现了无限的闲适之情。

二、景物为实,情感为虚

人们常用“虚由实生,实仗虚行,以实为本,以虚为用”来分析诗歌中的虚与实的关系,诗人的情感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要将这种虚表现出来,就得化情思为景物,化虚为实,而读者则须化实为虚,化景物为情思。

例如杜甫《春望》中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表面上是写国都沦陷,城池残破,乱草遍地,林木苍苍的实景,但这景中却蕴含着诗人对于国破家亡无限悲痛忧怨之情,忧国思家之意。作者寄情于物,托感于景,写景是实,抒情是虚,这也就是诗歌鉴赏中常用的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的写法。

再如李忱的《瀑布联句》:“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作者在此使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实写了雄伟壮观、冲决一切、气势磅礴的瀑布形象初中化学,表现了作者弃燕雀之小志,慕鸿鹊以高翔的豪情壮志,这是虚写,作者主观上的情志,都依托在了客观的景物之上,“化景物为情思”,达到了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丰富了诗中的意象,开拓了诗中的意境。

三、正面为实,侧面为虚

正、侧面描写是诗词作品中常用的表现手法之一。在多数情况下.诗人都在正面描绘景物特征。有时诗人为了追求一种委婉含蓄的情感,常采用侧面描写的,化实为虚,以虚写实,造成含蓄蕴藉的效果,给读者留下较大的想象空间,这在诗词鉴赏中也可以看作是虚实结合。

例如自居易在《琵琶行》中三次写到*中的月亮,其目的都是为了烘托人的情感。“别时茫茫*浸月”烘托出主客相对无言、黯然神伤的心情,反映了当时诗人与友人凄凉的心境;“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心秋月白”是对琵琶声的侧面描写,点染了当时的环境气氛,衬托了乐曲强烈的艺术魅力,给读者留下了涵泳回味的广阔的空间;“绕船月明*水寒”渲染了琵琶女被商人抛弃后的孤独悲伤的心境。这里正面写景为实,侧面烘托出的情则为虚。

再如王昌龄的《从*行》:“大漠风尘日*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诗人所选取的对象是未和敌*直接交手的后续部队,对战果辉煌的“前*夜战”只从侧面带出,避开了对战争过程的正面描写,从侧面烘托,让读者从“大漠风尘日*昏”和“夜战洮河北”去想象前锋的仗打得多么艰苦,多么出*。从“已报生擒吐谷浑”中去体味这次出征多么富有戏剧*。

四、当前之景为实,已逝、设想之景为虚

在*古代诗歌中,诗人往往去描述此时不在眼前,却是自己曾经经历过或上曾经发生过的景象,用已逝之景与当前的实景构成对比,来表达自己

内心复杂的情怀。例如李煜的《虞美人》中有“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的诗句,这是作者遥望南国时发出的慨叹,“雕栏”、“玉砌”也许还在,但此时不在眼前,作者通过这已逝之景,传出物是人非的无限怅恨之感。再如他的《望*南》“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再现了往日热闹繁华的景象,反托出今日处境的凄凉。

有时,诗人为描写自己思乡怀人之情,不从自己入手,而是设想对方可能有的情形,以写对方而写自己,这也是古典诗歌中常见的写法。例如杜甫的《月夜》:“今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这是诗人在天宝十五年被叛*抓住被困长安,望月思家而写下的千古名篇。诗中流露出对妻子儿女的思念之情。但诗人并未从自己方面落墨,而是想象妻子在月夜之中雾湿云鬟,月寒玉臂,担心丈夫的情形。这种写法比说自己如何想念妻子儿女来得委婉,字里行间使妻子“独看”福州之月而“忆长安”,与自己的“独看”长安之月而忆福州的思念之情得到双向交流,使得感情更加深沉,更具有艺术感染力。总之,实境是一种真境、事境、物境;虚境是给读者创造的一种想象的空间、诗意的空间。从上文的分析中我们不难发现,虚可生实,实可生虚,想象则是其桥梁,正是读者想象的介入,才使诗歌更为饱满,充满灵气,充满诗情画意。

第3篇:解析初中语文基础知识之拟人

解析初中语文基础知识之拟人

,会思想,会劳动,会创造和富有感情的本质特点,人类对自己的这些本质特点最为熟悉,最为理解,最易接受,最易产生共鸣。

为了表达的需要,将人的本质特点转移于其他事物,让它们具有人的某些特点,可以将事物描写得具体、生动、形象,使人感到亲切,容易受到感染。

把动物拟人:

(1)……一只探险的蜜蜂正绕着布满的柳树枝头的金*的花朵嗡嗡着。看不见的云雀在天鹅绒般的绿油油的田野和盖满了*的,收割后的田地上颤巍巍地歌唱着;田凫在那积满了塘水的洼地和沼泽上面哀鸣;鹤和鸿雁高高地飞过天空,发出春的叫喊;脱落了的毛还没有全长起来的家畜在牧场上吼叫起来了;弯腿的小羊在它们那掉了毛的咩咩地叫着的母亲身边跳跃;……真正的春天已经到来了。②(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

列文处在失恋的苦闷中,可是,春风给他带来了安慰,希望和信心。上述文字具体地,有层次地描写了春天给动物带来的变化。作者将动物人格化,赋予它们以人的品格。蜜蜂在“探险”,云雀在“歌唱”,田凫在“哀鸣”,鹤和鸿雁发出“叫喊”,小羊在“母亲”身边跳跃。

总结:拟人就是把物当做人来写,使之人格化,使物具有人*、人情。作者将这些动物写得栩栩如生,画面洋溢着春天到来的蓬勃生机。

中考语文作文写作六要素之选好材

前人常用“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来形容作文的选材范围之广泛。选材,可以说是你想选什么就选什么,有极大的自由度,无论什么样的材料,只要你的立意好,都应该说可以写成好文章。

选好材

同学们在作文的时候,往往正是因为选材的范围太广,反而失去了方向,不知道选什么样的材料才能打动人,才能获得高分。更何况现在是千人万人地同作一个作文题,所选的材料没有吸引力,在阅卷教师面前那可是要大打折扣的。所以,选材,在考场作文中就变得重要起来了。

1.抓住感情的触发点

人都是有感情的,真挚的感情最容易打动人,更重要的是,人与人之间的感情都是相通的,这也正是文学作品、现代流行歌曲流行的主要原因。而现实生活中,有时,那怕是一句话、一个动作、一个眼神都能让我们感动。这时候,只要我们抓住它,叙述出它的前因后果,描绘出它令你感动的具体细节,让自己感动了,它也就一定能打动别人,引起别人的共鸣,这时就是一篇好文章。这样的文章,对于你自己来说也一定是一种财富,而爱不释手,久久珍藏。

如我们所学的课文《往事依依》、《散步》、《麦琪的礼物》、《藤野先生》

2.抓住事理的感悟点

我们说,生活中的一些偶然都是有其内在的必然,所以,生活中的很多事情都有其内在的事理所在,只要我们去认真仔细地思考,一定会给我们以感悟、以启迪。这样的东西是我们大家共同的财富。抓住这样的感悟点,用文学的语言描述,然后画龙点睛地议论几句,一定是一篇极富哲理的好文章。这样的文章同样能使自己感动,让别人也受益。

如我们所学的课文《敬畏生命》《紫藤萝瀑布》。

3.抓住生活的情趣点

每个人的生活并不仅仅每天就是刻板的工作与学习,天天的柴米油盐,许多时候我们的生活正是一些情趣让我们沉醉其中,乐此不疲。这些情趣正是我们生活中的调料,让我们生活得有滋有味,所以,人们都希望在生活之中多一点这样的东西,让自己的生活更丰富、更滋润一些。正如此,作为我们的作文这种表情达意的载体如果能抓住这样的情趣点,也一定是能让喜爱的。

如我们所学的课文《变*龙》、《范进中举》

4.向历史和文学作品中挖掘

历史上有很多著名的人物和事件,文学作品中有很多典型的形象以及一些经典的情感寄托与描写,它们大都是流传很广的,选中它们,换一个角度,把它们用文学的语言表述,再加上自己的感情倾向,只要合乎情理,一定能打动很多的读者,并且,选取这样的材料会大提高你的见识品位和你的文章品位。这样的文章虽然在我们所学过的课本中比较少,但在现实的文学作品中还是很多的。如高考(微博)作文《赤兔之死》

5.关注时事、社会热点以及各行各业的风云人物

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交流非常畅达的社会,这也正是因了人们的好奇心和关注度,并且,我们每一个人生在这样的社会中,有很多的东西是我们所必须关注的。所以,当这样的热点、交点出现,会吸引很多人的眼球,也会有很多的人希望听到或者读到更多的见解或者是感情的寄托,这时,我们选中它们,用我们自己的理*思维,思考它们、挖掘它们,提炼出我们自己独特的东西,寄托我们自己真善美的感情,也同样是一种极富生命力的作文。

这样的文章虽然在课本中没有什么见到,但在学生作文中却是大量存在的。如很多同学写的有关环境问题的作文,“*”中有关对白衣天使赞美的文章,对当前****问题讽刺的文章等等。

那么,从去年到今年又有什么可写呢?

可写的材料有:*电视台举办的“感动*十大人物”,赠台大熊猫,神六飞天等等。

当然,这些东西需要我们去收集材料,并尽量用文学的语言表达,千万不能写成新闻或者是一种无关痛痒的记叙。

中考语文作文写作六要素之布好局

布局,也就是文章的结构。它是在作者掌握了材料,明确了主题后,对整个文章的构架作一个整体上的安排。

布好局

对于中考(微博)作文,以往出现过很多新颖的结构形式,如日记、对话体、剧本、童话,还有高考(微博)作文中的处方等等,这些东西有些很不好把握,对初中生来说难度比较大,比如剧本,不是一般的初中生都能写的,虽然初中课本中有过一点训练,但,要达到一个比较优秀的水平是很难的,一旦写得不怎么样,那就很容易给人一种不伦不类的感觉。再者,那些容易掌握的,别人作过了,你再作,新颖度也就不是太大了。当然常规*作文形式的生命*还是要强得多。重要的还是要把内容与形式结合得完美一些,才是真正的作文之道。

1.片断组合式

片断组合式就是选择几个不同的材料内容,对它们进行片断叙写,然后组合在一起,来共同表现一个主题。

片断组合式在形式上几个片断各自*,可用小标题、序号等形式隔开,前面最好还要有开头语,如题记之类,后面要有一定的结束语或者尾声什么的。

这种形式的注意点是:要找到材料的共同点,要统一于一个中心之下。另外,片断不能选得太多,两三个便好。这种形式的不足之点是对材料的处理只能是简单的,很难挖得深,但如果语言的把握好,还是可以解决这个不足的。

2.诗文组合式

诗文组合式就是在文章前或者后加上行数不要太多的诗歌,行成一种诗与文的完美结合的文章。

这种形式的注意点是:诗的行数不要太多,最好是十行以内的。另外,诗的内容要与文章的内容统一,要为文章表现主题服务。当然,诗,还要写得像诗。如在文章的开头部分引用了一首诗,结尾也可以几句诗来照应开头。

3.精美图画式

精美图画式就是在文章的开头部分用精美的语言描绘出一幅能够打动人吸引的精美图画,然后再依托图画展开文章。

这种形式的好处是能很快地吸引读者或者评卷教师,给人以良好的印象。注意点是:开头的这幅图画要精心打造,后面的发展要自然流畅。如我们初中课文《故乡》中对少年闰土月夜海边刺猹的描写,那就是一幅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图画。

4.人物对话式

人物对话式就是大量使用人物的语言描写来展开文章的情节。这种在以往的作文中大量存在,并不是一个新鲜的形式。但,如果这种形式运用得好,的确能给人以条理清楚、结构明晰的感觉。

这种形式的注意点是:语言的选择要有精练*和生动*,要统一于一个主题之下。中间也还可以适当的穿*一些其它描写或者记叙*的语言,使文章显得更明确一些、更完整一些。如初中课本中的《曹刿论战》、《变*龙》等。

5.对照烘托式

对照烘托式就是在文章中把两件相关或者相对的事通过描写的手段放在一起,起到一种比照烘托或者对比的作用,达到更好表现主题的效果。这也就是古诗里的比兴手法和现代文章技法里的对比手法的运用。

布好局,这种安排不是随心所欲的,它必须遵循客观事物固有的逻辑、条理、秩序,也可以通过作者观察、认识和表现客观事物的独特思路而进行合理的调整。所以,文章的布局既有客观的规律*,又有主观的灵活*、多变*的特点。

中考语文作文写作六要素之美好言

语言是文章的载体,无论是文章的主题还是作者的情感,最终都要靠语言来完成表达。

美好言

语言除了基本的要求准确、通顺之外,其表现力和感染力也直接决定着文章的质量。语言是人类千百年来后天的造化,并非是一朝一夕的事,所以,要掌握一门语言是需要花大力气的,而作文的语言更是经过锤炼的精华,那就更需要我们努力去学习它掌握它。

就初中学生的记叙文语言而言,首先应做到准确、明了、通顺,然后才能在此基础上达到生动、形象、感染力强。对于初三中考(微博)总复习的作文训练,我们重点需要训练的是语言的生动、形象和感染力。语言的表达是多角度的,词语的组合也是极富变化的,你选择的表达角度不同或者说你选择的词语组合不同其表达效果就大不相同。

下面我们来看一个例子:

如文言文《满井游记》,课下有一些对文句的注释,其中有一句“山峦为睛雪所洗”的翻译。课本上是这样的:“山峦被融化的雪洗干净。”这的确是翻译得很清楚,学生都能理解,可是,却没有一点美感。

如果我们要加强一下这句的节奏感应该是:山峦被融化的雪水洗得干干净净。

如果我们要强调一下这句的意象美应该是:山峦被温暖的阳光所融化的晶莹雪水擦洗得清新动人。

这里就是我们中考作文要追求的语言方向。一句话,要有美感。那么,怎样才能使你的语言具备一定的美感呢?

下面就文章语言的美感提五点建议:

1.让你的语言有一种整齐的美。

在我们的视觉美感里,有一种美就是通过整齐来表达的。*古典建筑里的对称*就是一种整齐,*队的阅兵也讲究的是一种整齐,它会给人一种强烈的震撼力,达到一种美的效果。反映到文章里也如此,*古典文章里有一种骈文,也就是一种整齐的句式,虽然现在已经不讲究这种整篇整篇的整齐了,但,如果能在文章中适当地用上一点,也会达到很好的表达效果。

例如,有一位学生的作文里有这样一段话:“阳光依旧灿烂,它不会因为我的心情暗淡而失去它的光泽,天空依旧湛蓝,突然想到,我不能这么悲观,我要向前看。”

分析一下这段语言,它的确不失美感。但,当我们读过之后总是会觉得有一些美中不足的。是什么呢?就是语言的一种均衡*、对称*。前面的“阳光依旧灿烂,它不会因为我的心情暗淡而失去它的光泽”与后面的“天空依旧蓝”很不对称,总让人觉得缺少一点,显得很不整齐。

我们可以修改一下再读:阳光依旧灿烂,它不会因为我的心情沮丧而失去光茫;天空依旧湛蓝,它也不会因为我的情绪暗淡而去黯然神伤。突然想到,我不应该这么悲观,我要向前看。

这样再读,我们就可以感觉到这段文字均衡得多,节奏感也强了。也就是让其中的文字有一定的对称*。

2.让你的语言有一种错落的美。

语言的错落就是在文章中你的语言要尽量富于变化,长句、短句、骈句、散句交错使用,使你的文章有较强的节奏感,令人读起来朗朗上口,摇曳多姿,极富美感。

我们来看一段本班学生的作文语言:走在炎热的归家之路上,你已经大汗淋漓。但你仍须背着硕大的背包一步一步艰难地向前走着。你累、你热、你烦躁……,但,突然,迎面吹来一阵凉风,你凉、你爽、你快乐……飘逸的风给你送来飘逸的快乐。

这段话虽然写的是一件非常平淡的事,也就只不过是放学回家,背上背着一周来的一些衣物杂件,走在炎热的归家之路上。可是,读起来却是那样的富于美感。它的美就在于它的语言的长短交错,排列恰当,而在总体上又不失语言的均衡*,使语言的节奏感极强,让人读起来朗朗上口,韵味无穷。

有很多的时候,就整篇文章来看整齐与错落是交叉的,就是整齐中错落,错落中有整齐,那才是一种更理想的表达效果。

3.让你的语言有一种情感的美

感情常常充溢着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但是,要把我们心中那真挚的感情表达出来却是要在语言上多加琢磨的。

如学生作文中有这样一段话:有句话精炼地概括了人生的三种情:友情是水,爱情是酒,亲情是血。显然,其中最珍贵、最浓厚的是亲情,在我看来,亲情是不单只发生在亲人之间,如果友情到了甘苦与共的境界便升华为亲情。

这段话也是很常规的,当然也很清楚的表达了自己的意思。它就是很平静地告诉我们友情有时也可以与亲情等同。读者读过之后,可能会颔首称同,但,很难被感动。

如果我们换一种词语选择和语句组合方式,你会有不同的感受。下面请看:

友情是水,爱情是酒,亲情是血。这不知是谁用如此精炼的语言概括出了人生的三种情。显然,在人们看来,这其中最珍贵、最浓厚的一定是亲情,“血浓于水”啊!然而,在我看来,这浓于水的血不一定只流淌在一脉相承的亲人间,如果友情也到了甘苦与共的境界又何尝不也是一种血的流淌啊!

这样一改后,我们再读一读,就不仅仅只是告诉你什么,而是感染了你什么,其抒情*与感染力就大大加强了。

4.让你的语言有一种意象的美

所谓意象,就是我们描写时所选择的对象,也指我们在运用比喻、比兴时所选择的喻体对象。我们知道,很多写景的文章,总是选择那些具有相当美感的景物加以描写,很自然地使语言产生美感。但更多的时候,我们的描写对象很难从视觉上给人什么美感,而这时还只是直白在叙写就会显得很浅露、平实,甚至是粗俗,缺乏美感,如果我们能换一个与之有某种相似之处且有一定美感的意象加以描写,做到言此而意及彼,就会产生一种意象的美,增加语言的美感。

5.让你的语言有一种深刻的美

语言的深刻*主要反映一个人的思想的深刻*,所以,没有一个深刻的思想是不可能有深刻的语言的。这就要求我们平时对身边的人或事,对社会的人或事多加以思考,联系你所学过的各科知识,给出一个深刻的认识和一个较为正确的评价。当然一般这都是在自己的平时训练中进行的、积累的。

有很多老一辈的作家都是这方面的典范。如*作家林清玄、刘墉、本土作家贾平凹等,他们都是从平常小事中领悟到深刻的生活道理。这些都是我们学习的对象。

当然,使语言美的方法还有很多,如多用美词,多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等等。

总之,只要我们心中想着这些方法,在写作中在适当的位置,自然地运用它们,一定会使我们作文的语言增*不少。

中考语文作文写作六要素之点好题

作文中点题是考场作文避免偏题的一种最有效的手段。即便是内容有些偏,但只要你点题点得好,也能达到一种扶正的效果。而一篇文章有一个好的结尾点题,也的确能让读者体会到那种照应之美,同时又能品味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韵味。

点好题

1.点题的时机

在一篇文章中如何点题,什么时机点题一要看作者对整篇文章的构思,还要看行文的需要,更重要的是看作者本身的语言组织能力,能否将点题与文章的内容做到有机的结合,达到一种完美的统一。也并不是想什么时候点题就什么时候点题的。点得好,相得益彰,点得不好,弄巧成拙。

1)开头点题。如《背影》开头:“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从许许多多文章的开篇点题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开篇点题既有开门见山,一下子就把读者引入你所写作的内容中,使你的文章能尽快入题,同时又有一种悬念感,吸引读者怀着迫切心情去读下文,还有一点就是能很快地表明作者写作此文的感情倾向。

开篇点题对考场作文来说,是一种很重要的入题手段。

2)文中点题如《背影》

3)结尾点题《背影》结尾:“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济南的冬天》的结尾:“这就是济南的冬天。”

从上面的这些结尾点题中,我们可以体会到,结尾点题既有点题的作用,有时也是点明文章的中心,还能达到照应开头,或者是抒发感情,表达愿望的作用,同时做到结束全文。考场作文中,一个好的结尾点题,能让阅卷老师一眼看出你的作文主题,还能产生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联想,让人感觉很有品味。特别是在考场命题作文中,有些考生的作文主题在行文中表达得不太明确突出,扣题不是太紧,有些模糊,这时结尾点题,点示中心,更有一种扶正的效果。

2.点题的要求。

由于点题的时机或者说位置不同,对点题语言的内容要求和作用也不同。

1)开头点题:开头点题首先应该做到有入题和引出下文的作用,其次应该有较精练的语词点示文章的主要内容,能让读者初步了解你的文章所要写作的主要内容。

2)文中点题:文中的点题必须是在一个部分之后,这样的点题必须有对前一个部分的小结作用,或者有启示下文的作用,如果能同时做到点示文章的主题思想更好。

3)结尾点题:结尾点题首先必须有结束全文的作用,然后根据行文的情况或抒发感情,或表达愿望,或提出*示,或进行描写等等。结尾点题应该是最灵活的,也是最容易出新的地方。希望大家用好这个结尾点题,使自己的文章达到一个高度。

总的来看,点题一定要找到文章的内容、主题与文题之间的内在联系,再组织恰当的语言进行表达,达到一种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

3.点题的方法。

从我们初中生的中考(微博)记叙文来看,这里主要说的是结尾点题的方法。

1)用议论*示的方式点题。如:《故乡》

2)用抒发感情表达愿望的方式点题。如:《背影》。

3)用描写诠释的方式点题。如:《敬业与守业》

4)用直接点示文题的方式点题。如:《济南的冬天》。

5)用引用的方式点题。

结尾点题的方式是非常之多也是很灵活的,这里只是就本文所举例子的一个小结,如果我们再去翻阅一些名家文章,你会看到更多的更精*的结尾点题形式与点题语。

中考作文基础知识之开篇二十招

宋代大文学家欧阳修曾有诗曰:“文章看落笔,议论驰后先,破石出至宝,决高泻千川。”意思是说写文章要特别注重开篇落笔之处,如果下笔便石破天惊、涌现精华,则全篇就如高崖泻水,气势如洪。

中考作文开篇二十招

明朝诗人谢榛也说:“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同样强调了开篇应以爆竹骤响之势震彻全文。可见。文章的开头是相当重要的,特别是考场作文更是如此。如何利用开头在浩瀚文海中脱颖而出呢,笔者简略归纳出以下二十种方法,供参勉:

⑴欲扬先抑,开发胃口

唉,老师怎么让我和他坐一个桌呢?她可是我班最凶的女生啦!就因为这,大伙都叫她“虎妞”。――《同桌》

⑵开门见山,直截了当

我和阿敏的交情可不一般――初中三年的同桌。对她,我有一肚子的话要说。――《同桌》

⑶描形绘神,印象逼真

她,长得真丑:黄瘦的脸;尖尖的下巴;淡得几乎看不见的眉毛下,一双细眯的眼睛;鼻子扁而大;一口参差不齐的牙齿,略有黄*……唉!甭提了,她的外表真不符合这么动听的名字――祝丽丽。――《同桌》

⑷自然交代,平引下文

新学期一开始,我就注意到一个问题:我们班三十三名男生,二十七名女生,男生两人一桌恰好多一名,女生亦如此,必将出现一个男生和一个女生同坐一桌的危机。可万万没想到这个危机会降临到我的头上。――《同桌》

⑸歌词开头,响彻云际

“明天你是否会想起/昨天你写的日记/明天你是否会惦起/曾经最爱哭的你……”一曲悠扬的《同桌的你》从路边音像书店传了出来,那带着绵绵情思的乐曲,把我的思绪带回了三年前的时光……――《同桌》

⑹排比反复,创造旋律

朋友,就是我可以为他献出真挚情感的人;朋友,就是我可以对他付出全部信任的人;朋友,欢乐时与我分享,危难时与我同行。人生中没有朋友,就像生活中没有阳光。我就有着这样的一个好朋友。――《朋友》

⑺设问开篇,无沿无边

往事如*,随着时光的流逝,大都渐渐淡忘,而那双眼睛,怎能使我忘怀?――《朋友》

⑻名言指路,开宗明义

培根说过:“无真实朋友之人,可以谓之真可怜而永陷于孤独生活之人。”他的话道出了朋友的重要。是的,假如一个人丧失了友情,他简直无法生存在世界上。――《朋友》

⑼对比映衬,突出重点

随着岁月的流逝,许多人渐渐被我淡忘了,然而,有那么一双眼睛,一种声音一个身影,至今萦绕在我的心头,久久不能忘怀。――《朋友》

⑽倒叙开头,吸引读者

当我们乘着离开国防教育学校的时候,不知道为什么,泪水竟然在我的眼眶里打转。难道是留恋吗?是留恋那一段虽苦虽累但充满活力的生活,还是留恋那待人苛刻却真诚亲切的*人,我们的教官?――《朋友》

⑾拨乱反正,拨云见日

有人说,淡泊就是看破红尘,看透一切,认为一切都是假的、虚伪的……这种看法是对淡泊的曲解。如果我们翻一下词典就会明白,“淡泊”是不追求名利的意思……――《淡泊》

⑿泰山压顶,观点强现

目前,校园攀比之风肆虐,我认为这种风气确实需要刹一刹。――《攀比风,可休矣》

⒀联想象征,奇妙无穷

一个梦,曾经在西方强盗的*舰下埋葬,留下的是老一辈**是泪珠不止的心痛和望眼欲穿的期盼作为见*。伴随着流泪的长*长大的我们也就少年已尝愁滋味,踩着前辈留下的印*期待,期待着有那么一天……――《期待》

⒁环境描写,渲染气氛

十月九日又到了,鲁迅先生已经逝世六十年了。从傍晚到子夜,静静地,一个人坐在窗前,任冷雨打着窗棂。灯下一盆吊兰淡淡地涂抹一壁翠*书柜。夜风荡起,身上微微泛起寒意。想起了鲁迅先生,泪水就滑落下来。

⒂题记为冠,哲理为先

世间万物皆难逃自然辩*法,孰是孰非,孰优孰劣,孰喜孰忧,岂可一言以蔽之?――《假如记忆可以移植》

⒃博览群书,信手拈来

据说,在非洲的原野上,有一种食虫的花朵,**绚丽,芳香异常,许多飞虫抵御不了“诱惑”而葬身其中……――《抵御“诱惑”》

⒄抒发情感,以情动人

暮*中,几缕炊*从农舍里袅袅升起。我捧着一束栀子花,站在张老师的窗前。张老师,您还是那样忙碌?该歇歇了吧,今天是您的节日――教师节。我带着我的收获来看您来了。――《琐忆》

⒅以物喻人,含义深长

在一望无际的旷野上,一棵古老的树,虽然生命已到了最后一刻,但它仍然倔强的生长着。在它的身旁,一棵小树正在抽出嫩嫩的芽。老树的根枯了,它把生命的汁液输给了小树;老树的叶黄了,它把绿*的生命注入了小树。老树历经沧桑,走完了它艰难的历程。如今,小树刚刚抽枝吐叶,老树却离开了它……这正像外公离开了我,他来不及接受我对他的报答之情,就匆匆离开了我。――《琐忆》

⒆解题铺陈,明示中心

责任,就是一个人分内应该做的事。*人,有保家卫国的责任;医生,有救死扶伤的责任;教师,有培养*的责任。工人、农民、职员、商人……人人都有自己的责任。在我们的社会里,各行各业都有许多尽职尽责的人,他们组成了一道道最美的风景――请允许我,从这道道美丽的风景画卷中撷取一幅动人的画面吧。

⒇设置矛盾,引人入胜

“我就不信,你在这个班生活了两年多,对这个集体就会没有一点感情?……”这是今天早晨班主任陈老师对我说的话。我望着陈老师愤怒的目光,委屈的眼泪直在眼眶里打转,心理说:“陈老师,你误会了……我怎么能不爱我们的班级体呢?”

通过上面对中考作文开篇二十招知识的讲解学习,希望同学们都能很的掌握上面的内容,相信同学们会从中学习的更好的哦,加油。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