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衣节的节日风俗简介6篇
大家了解寒衣节吗?寒衣节被民众称为鬼头日,是汉族民间传统的祭祀节日,非常特别的节日,知道寒衣节风俗有哪些吗?为了让大家更好的写作寒衣节的节日风俗简介相关内容,小编精心整理了6篇寒衣节的节日风俗简介,欢迎查阅与参考。
寒衣节的风俗是什么 篇一
烧寒衣
准备供品,一般在上午进行。供品张罗好后,家人打发小孩到街上买一些五色纸及冥币、香箔备用。五色纸乃红、黄、蓝、白、黑五种颜色,薄薄的,有的中间还夹有棉花。晌午吃过饭,主妇把锅台收拾干净,叫齐一家人,这就可以上坟烧寒衣了。
吃面条
民间在十月一日,不仅要为亡人送寒衣过冬,就是生者也要进行一些象征过冬的传统活动。民间改善生活,山区兴吃荞面、莜面。寒衣节吃面的习俗习俗由来已久。冬季中午吃一碗营养搭配合理的面条是不错的选择。
红豆饭
后人把十月初一当悼亡节来过时,以红豆饭为奠。迄今江苏大丰一带还有个传说,从前有个放牛娃,因与地主抗争,被地主砍死,鲜血把撒在地上的米饭染得通红。这一天正是十月初一。此后,穷人在十月初一都要吃红豆饭纪念他。
金银包袱
下跪磕头,然后在坟头划一个圆圈,将五色纸、冥币置于圈内,点火焚烧。有的人家不但烧冥币,还烧用五色纸糊成的豪宅、汽车等“奢侈品”,一边烧,一边念叨对逝世故人想说的话。
各地寒衣节的习俗 篇二
晋
晋南地区送寒衣时,讲究在五色纸里夹裹一些棉花,说是为亡者做棉衣、棉被使用。
晋北地区送寒衣时,要将五色纸分别做成衣、帽、鞋、被种种式样。甚至还要制作一套纸房舍,瓦柱分明,门窗俱备。这些纸制工艺品除体积缩小之外,看上去比真房院还要精致漂亮。
洛阳
洛阳话有云:“十月一,油唧唧”,意思是说,十月初一这天,人们要烹炸食品,剁肉、包饺子,准备供奉祖先的食品。这些东西油膏肥腻,操作间不免弄得满手、满脸皆是。
市区、偃师、宜阳等地,也有人不去老坟烧寒衣,而在家门口及十字路口烧。待到十月初一这天,瞅着天快黑了,人们抓把土灰,在家门前撒一个灰圈,然后焚香上供,燃烧纸衣、纸锭,祭奠先人。讲究的人家,会特意跑到离家不远的十字路口,为“游魂路鬼”送寒衣,为的是“鬼有所归,乃不为厉”,贿赂那些流浪鬼,使它们能与自家的亡人和平共处。
新安县另有讲究:新出嫁的媳妇逢十月初一,得为夫家新故的老人添土;到家庙祭祖者,还得奏起鼓乐助兴。
北京
民初,北京人大多沿袭旧俗,在十月初一以前就要到南纸店去买寒衣纸,它是用冥衣铺糊烧活的彩色蜡花纸,裁成布匹形状的长条,一般是一张纸破三条或四条。粉红色的印上白色图案;白色的则印上青莲色的图案;黄色的则印上红色图案(一般均为牡丹、菊花、蝴蝶的连续图案)。也有用素色纸的。总之,只是象征性的东西。有的把这些寒衣纸剪成衣裤状,有的不剪,直接装在包有纸钱、冥钞的包裹里焚化。还有的更为讲究的富人,则是请冥衣铺的裱糊匠糊一些皮袄、皮裤等高级冬装。不论用什么样的寒衣,都要以纸钱、纸锭为主,一并装在包裹内,供罢焚化。
宅府门第,在祠堂里设奠;一般人家则将包裹当成主位,在堂上设奠,多以三碗水饺为供,富者不拘此限,乾鲜果品、满汉糕点、冷荤热炒,均无定例。焚香秉烛,全家依尊卑长幼次序行四叩首礼(谓“神三鬼四”)。祭罢,或送坟地,或在门口焚之。老丧一律不举哀。
鲁
鲁中一带流行傍晚在野外路口烧寒衣,为无后人的死者或孤魂野鬼祭祀的作法。
鲁西南一带,寒衣节上除了准备寒衣外,还以亡者生前喜爱的戏曲或神话故事为题材制作纸扎供阴间娱乐。
南京
南京地区送寒衣,要将各种冥衣装一红纸袋里,上面写明亡者的身份及姓名,初一当晚,把纸袋供在堂上祭奠一番,而后拿到门外焚化,同时将刚收获的赤豆、糯米等做成美食让祖先尝新。其实,这一系列的祭祀活动都是缅怀祖先,祈求保佑家族兴旺、子孙平安的表现。
寒衣节三大禁忌 篇三
1、忌嫁娶
寒衣节是祭祀节日,是缅怀亲人的日子,所以人们在选择婚嫁之日时,都会避开这一天,既是为了尊重先人,也是为了避免怀念亲人的悲伤情绪,影响到结婚的心情。所以在祭祀的节日,都有忌嫁娶之说。
2、忌夜里晚归
寒衣节是祭祖节,也是传统的鬼节,夜晚的时候阴气较重,人们往往会在外面烧纸纪念,所以这个时候晚上尽量少出门,尤其是老弱病幼,更是不要在天黑之后出门,容易对身体和运势不利。
3、忌体弱祭祖
体弱之人包括老人、小孩、孕妇、久病缠身或者大病初愈的人,在寒衣节的时候,尽量不要参与祭祖,一是为了怕劳累过度对身体不好,还有就是阴气重的地方容易对体弱之人身体造成伤害,这也是老传统留下来的说法,至今人们还是要遵守的。
注:以上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做任何用途和决策之意。
寒衣节的民间习俗 篇四
北京
“十月一,送寒衣”这句老话最早就来源于老北京,大概在明朝的时候,老百姓们就有送寒衣的习俗了,每年天气逐渐变冷的时候,人们都会穿上保暖的衣服,而这个时候也应该为死去的亲人们送去寒衣了。因此,每年的十月初一,人们都会用纸糊制成寒衣,在寒衣包袱上写上名字和地址,为死去的亲人焚烧。
南京
南京的人们在十月初一这一天,将各种颜色的纸糊成衣服、鞋帽等,并且装在一个红色的纸袋里,写上死去的亲人的名字和身份,晚上把红色的纸袋供上祭奠一番,然后再焚烧,以此来表示对亲人的记挂,保佑亲人。有的人们还会用收获的粮食做一些羹来让亲人们尝新。
洛阳
在洛阳有一句古话:“十月一,油唧唧”,这句话是说,在每年的农历十月初一这一天,人们会炸一些食物,包饺子,用这些食品来供奉祖先,由于这些食物比较肥腻,因此会弄得“油唧唧”。在洛阳,部分地区的人们不去坟头烧寒衣,而是在家门口或者十字路口的地方烧寒衣。在十月初一这天的傍晚,在天快黑的时候,人们会抓一把土,在家门口撒成一个圆圈状,然后焚烧寒衣来祭奠祖先。一些热心的人们还会到十字路口,为没有后人的死者焚烧送去寒衣。
山东
每年的农历十月初一,也是山东人为死去的亲人上坟的日子,他们会将自己秋收的物品为死去的亲人供上,向祖先报告一年的丰收成果。除了这些之外,他们也会用彩纸剪成衣服,为祖先焚烧,表示“十月一,上坟烧寒衣”的意思,为死去的亲人送去过冬的衣服。在山东的淄川地区,他们除了上坟祭祖之外,在傍晚还会到野外的路口,为那些没有后人的死者添送寒衣。
山西
在晋南地区,人们习惯用五色纸做成衣服,然后在纸里加上棉花,意思是说为去世的亲人做一些棉衣、棉被,也好让他们度过这个寒冷的冬天。而在晋北地区,人们讲究用五色纸做成衣、帽、鞋、被等各种御寒物品,有的人们还会用纸做一套房屋,有门有窗,为死者焚烧,非常精致美观。
寒衣节的三个传说 篇五
孟姜女千里送寒衣
和大多数传统节日一样,寒衣节也有古老的传说。最出名的便是孟姜女千里送寒衣。
相传秦始皇建长城时,劳役繁重,青年男女范喜良、孟姜女新婚三天,新郎就被迫出发修筑长城,不久因饥寒劳累而死,尸骨被埋在长城墙下。孟姜女身背寒衣,历尽艰辛,万里寻夫来到长城边,得到的却是丈夫死亡的噩耗。她痛哭城下,三天三夜不止,这段长城就此坍塌,露出范喜良尸骸,孟姜女安葬范喜良后于绝望之中投海而亡。
孟姜女千里寻夫送寒衣,哭倒八百里长城的故事广为流传。长城内外便将农历十月初一这天,称作“寒衣节”。“十月初一烧寒衣”,也早已成为北方凭吊已故亲人的风俗。
蔡伦造纸和蔡莫烧纸
民间传说蔡伦刚发明出纸时,买卖很好。蔡伦的嫂子慧娘就让丈夫蔡莫向蔡伦学习造纸。回来开了一家造纸厂,但是卖不出去,于是,慧娘想了一个办法。
某天的半夜,慧娘假装因急病而死。蔡莫在她的棺材前边烧纸边哭诉:“我跟弟弟学造纸,不用心,造的纸质量太差了,竟把你气病了。我要把这纸烧成灰,来解心头之恨。”
烧了一阵之后,只听见慧娘在棺材里喊:“把门开开,我回来了。”这可把人们吓呆了,人们把棺材打开,慧娘装腔作势地唱道:阳间钱能行四海,阴间纸在做买卖。不是丈夫把纸烧,谁肯放我回家来?
在场的人们一听,便以为烧纸有很大的好处,都向蔡莫买纸,烧给自己死去的亲人。慧娘“还阳”那一天正是农历十月初一,因此,后人都在十月初一祭祀祖先,上坟烧纸,以示对祖先的怀念。
朱元璋“授衣”传说
相传明初朱元璋在南京称帝,为了显示顺应天时,在十月初一这天早朝,行“授衣”之礼,并把刚收获的赤豆、糯米做成热羹赐给群臣尝新。
南京民谚说:“十月朝、穿棉袄,吃豆羹、御寒冷。”“寒衣节”由此而来。人们还在加衣避寒的同时,也将冬衣捎给远在外地戍边、经商、求学的游子,以示牵挂和关怀。
寒衣节的节日风俗简介 篇六
吃面条
民间在十月一日,不仅要为亡人送寒衣过冬,就是生者也要进行一些象征过冬的传统活动。民间改善生活,山区兴吃荞面、莜面()。寒衣节吃面的习俗习俗由来已久。冬季中午吃一碗营养搭配合理的面条是不错的选择。
红豆饭
后人把十月初一当悼亡节来过时,以红豆饭为奠。迄今江苏大丰一带还有个传说,从前有个放牛娃,因与地主抗争,被地主砍死,鲜血把撒在地上的米饭染得通红。这一天正是十月初一。此后,穷人在十月初一都要吃红豆饭纪念他。
金银包袱
下跪磕头,然后在坟头划一个圆圈,将五色纸、冥币置于圈内,点火焚烧。有的人家不但烧冥币,还烧用五色纸糊成的豪宅、汽车等“奢侈品”,一边烧,一边念叨对逝世故人想说的话。
烧寒衣
也就是准备供品,一般在上午进行。供品张罗好后,家人打发小孩到街上买一些五色纸及冥币、香箔备用。五色纸乃红、黄、蓝、白、黑五种颜色,薄薄的,有的中间还夹有棉花。晌午吃过饭,主妇把锅台收拾干净,叫齐一家人,这就可以上坟烧寒衣了。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这6篇寒衣节的节日风俗简介是来自于小编的寒衣节的节日风俗简介的相关范文,希望能有给予您一定的启发。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