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永宁宣抚司》原文阅读及译文

第1篇:《明史·永宁宣抚司》原文阅读及译文

原文:

永宁,唐兰州地,元置永宁路.,领筠连州及腾川县,后改为永宁宣抚司。洪武四年平蜀,永宁内附,置永宁卫。六年,筠连州滕大寨蛮.编张等叛,诈称云南兵,据湖南长宁诸州县,命成都卫指挥袁洪讨之。洪引兵至叙州庆符县,攻破清平关,擒伪千户李文质等。编张遁走,复以兵犯*安诸县。洪追及之,又败其众,焚其九寨,获编张子伪镇抚张寿。编张遁匿溪洞,余党散入云南。帝闻之,敕谕洪曰:“南蛮叛服不常,不足罪。既获其俘,宜编为*。且驻境上,必以兵震之,使?天威,无遗后患。”未几张复聚众据滕大寨洪移兵讨败之追至小芒部张遁去遂取得花寨擒阿普等自是张不敢复出其寨悉平。遂降筠连州为县,属叙州,以九姓长官司隶永宁安抚司。七年,升永宁为宣抚使司,秩正三品。八年以禄照为宣抚使。*年,禄照遣弟阿居来朝,言比年赋马皆已输,惟粮不能如数。缘大*南征,蛮民惊窜,耕种失时,加以兵后疾疫死亡者多,故输纳不及。命蠲之。二十三年,永宁宣抚言,所辖地水道有一百九十滩,其*门大滩有八十二处,皆石塞其流。诏景川侯曹震往疏凿之。二十四年,震至泸州按视,有枝河通永宁,乃凿石削崖,以通漕运..。二十六年,以禄照子阿聂袭职。先是,禄照坐事逮至京,得直,还卒于途。其子阿聂与弟智皆在太学,遂以庶母奢尾署司事。至是,奢尾入朝,请以阿聂袭,从之。宣德八年,故宣抚阿聂妻奢苏朝贡..。九年,宣抚奢苏奏:“生儒皆土僚,朝廷所授官言语不通,难以训诲。永宁监生李源资厚学通,乞如云南鹤庆府例,授为儒学训导。”诏从之。景泰二年,减永宁宣抚司税课局*,以苗贼窃发,客商路阻,从布政司请也。(节选自《明史永宁宣抚司》)

译文:

永宁,是唐朝的兰州境地,元朝设置永宁路,治理筠连州和腾川县,以后八永宁改为宣抚司。洪武四年平定蜀,永宁归附,朝廷设置永宁卫。洪武六年,筠连州滕大寨蛮族编张等叛乱,假称是云南*队,占据湖南长宁各州县,皇帝命令成都卫指挥袁洪去*他。袁洪带领*队到叙州庆符县,攻破清平关,捕获伪千户李文质等人。编张逃走,又用兵去进犯*安各县。袁洪追到了他,又打败了他的一伙贼兵,烧毁他九个村寨,捕获编张的儿子伪镇抚张寿。编张逃藏在溪洞里,其余的贼寇分散进入云南。皇帝听到消息,下诏晓谕袁洪说:“南方蛮族忽叛忽服不定,不值得加罪。既已捕获了俘虏,应当编成*队。姑且驻扎在边境上,一定要用*队去震慑他们,使他们对朝廷的威严惧怕,不要遗留下后患。”不久,编张又聚集大批贼寇占据滕大寨,袁洪转移*队去*并打败了他。一直追到小芒部,编张逃走,于是就攻取了得花寨,捕获阿普等人。从此,编张就不敢再出来,他的村寨全部平息了。于是就把筠连州降级成为县,属于叙州,把九姓长官司隶属于永宁安抚司。七年,提升永宁安抚司为宣抚使司,品秩为正三品。八年,任命禄照为宣抚使。*年,禄照派遣他的弟弟阿居来朝见皇帝,说连年赋税马匹全已缴纳,只有粮食不能依照数额缴纳。因大*南征,蛮族百姓惊逃,耕种失掉时节,加上战争以后疾病死亡的人很多,所以缴纳达不到数额。皇帝命令给他减免。二十三年,永宁宣抚说:“所管辖的地域水道有一百九十个水滩,*水出入的大滩就有八十二个,都是沙石堵塞了流水。”皇帝命令景川侯曹震去疏导开凿它。二十四年,曹震到达泸州巡视,有分支河流通往永宁,就凿开岩石削去山崖,以便打通水道运输。二十六年,用禄照的儿子阿聂承袭官职。在此之前,禄照因事犯罪而被逮捕到京城,得到*,回来时死在路上。他的儿子阿聂和弟弟禄智都在太学读书,于是就由父亲的妾奢尾管理官衙的事务。到这时,奢尾到朝廷,请求阿聂继承官职,依从了她。宣德八年,原宣抚阿聂的妻子奢苏向朝廷进贡。九年,宣抚奢苏上奏说:“儒生都是土僚,朝廷所授的官员语言不通,难以训导教诲。永宁的监生李源天资深厚学问广博,请求依照云南鹤庆府的前例,授予他做儒学的训导。”皇帝下诏照她的意见办。景泰二年,减少永宁宣抚司税课局的纸*,这是由于苗贼暗中发动的,客商的道路受阻,故而依从布政司的请求。

第2篇:《明史》原文及翻译

薛祥,字彦祥,无为人。从俞通海来归。俞通海父廷玉徙巢,元末,盗起汝、瓶,廷玉父子与赵普胜、廖永安等结寨巢湖,有水*千艘,数为庐州左君何所窘,遣通海问道归太祖,太祖方驻师和阳,谋渡*,无舟样,通海至,大喜曰“天赞我也!”亲往抚其*。渡*,祥为水寨管*镇抚。数从征有功。

洪武元年转滑河南,夜半抵蔡河。贼骤至,祥不为动,好语谕散之。帝*大喜。以方用兵,供亿艰,投京钱都滑运使,分司淮安。泼河筑堤,自扬达济数百里,丢役均平,民无怨言。有劳者立奏,授以官。元都下,官民南迁,道经淮安,祥多方存恤。山阳、海州民乱,骑马都尉黄琛捕治,诠①误甚众。祥会鞠②,元验者悉原之。治淮八年,民相劝为善。及考满还京,皆焚香,祝其再来,或肖像祀之。

八年投工部尚书。时造凤阳宫殿。帝坐殿中,若有人持兵斗殿脊者。太师李善长奏诸工匠用厌镇法,帝将尽杀之。祥为分别交替不在工者,并铁石匠皆不预,活者千数。营谨身殿,有司列中匠为上匠,帝怒其罔,命齐市。祥在侧,争曰“奏对不实竞杀人,恐非法。”得旨用腐刑。祥复徐奏曰“腐,废人矣,莫若杖而使工。”帝可之。明年改天下行省为承宣布政司。以北平重池,特授祥,三年治行称第一。

为胡惟庸所恶,坐营建扰民,滴知嘉兴府。惟庸诛,复召为工部尚书。帝曰“详臣害汝,何不言?”对曰“臣不知也。”明年,坐累杖死,天下哀之。子四人,询琼州,遂为琼山人。

(节选自《明史》列传二一、二六)

〔注]①i圭:guii,连累。②鞠:ju,审问。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大喜曰“天赞我也!”赞:帮助

b.授京最都糟是使,分司淮安司:掌管

c.民相劝为善善:好的

d.坐营建扰良,滴知嘉兴府坐:因……获罪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3分)

a.以方用兵,供亿艰夫夷可近,则游者众

b.苛怒其罔,命弃市以乱易整,不武,吾莘还也

c.帝可之且罪侯单于初立,恐汉袭芋

d.为胡位庸所恶身死人手,丰天下笑者,何也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干正确的一项是()t分)

a.薛祥原先可能参加水*,后来跟俞通海归顺明太祖朱元璋,渡*后担任水*小头目。太祖对他在一次糟运中好语退贼十分满意。

b.薛祥治理淮河两岸的*共八年,政绩突出,抚恤慰问迁徙民众,他死后*有的画肖像祭祀他

c.营造凤阳宫殿时,皇帝因有人打斗将要全部杀死工匠,薛样区分出轮流不在上工的工匠,救活下来上千人,可见其做官为民着想。

d.胡惟庸曾经陷害薛祥,皇帝问为什么不上书说一说,薛祥回答他说不知道这事可见薛样为人较为豁达。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渔河筑堤,自扬达济数百里,儒役均平,民无怨言。(5分)

(2)腐,废人矣,莫若杖而使工。(5分)

参考*

1.c项。“善”形容词用作名词,“好事”。

2.d项,都是介词“被”。a项:连词,“因为”/连词,同“而”;b项:代词,“他们”/表商量或希望的语气,“还是”;c项:代词,“这件事”/代词,代“匈奴”。

3.b项。与原文不符,不是治理淮河两岸,是“淮安”,在现在的*苏省。“死后”原文中也没有这一信息。

4.(1)疏浚河道构筑堤岸,从扬州直达济南几百里,民众分担劳役均衡平等,百姓没有怨恨的话语。

(2)腐刑,是使人成废人的刑罚,不如改用杖刑还使他们能够劳动。

参考译文

薛祥,字彦祥,是无为州人。跟随俞通海来归顺明朝。俞通海父亲俞廷玉迁徙到巢湖,元朝末年,盗贼起于汝、颍,俞廷玉父子和赵普胜、廖永安等人在巢湖聚结成水*营垒,有水*船只上千艘,多次让庐州府左君弼感到困窘,派遣俞通海从小路归顺明太祖朱元璋,明太祖正驻轧*队在和阳,谋求渡*,没有船只,十分喜悦说:“上天帮助我啊!”亲自去慰问来归的水*。渡过长*后,薛祥做了水**营的管*镇抚,多次跟随明太祖征战,有功劳。

洪武元年水道转运粮食至河南,半夜抵达蔡河,贼人突然到了,薛祥没有被贼人惊吓到,好语良言劝解使贼人散去,皇帝听说这件事后十分高兴。因为当时正调动*队,*队按需要而供给(补给)艰难,就授予薛祥京畿都漕运使官职,分工负责淮安。疏浚河道构筑堤岸,从扬州直达济南几百里,民众分担劳役均衡平等,百姓没有怨恨的话语。有功劳的人立刻上报,授给他官职。元朝都城被攻下,官员百姓向南迁徙,途中经过淮安地带,薛祥多方面加以慰问救济。山阳、海州百姓乱,驸马都尉黄琛逋捕惩治,牵涉连累很多人。薛祥会同审问,没有*据的全部使他们还原(无罪释放)。治理淮安八年,*相互劝勉做善事。等到期满考核官员回京城,当地*都焚香,祝愿他再次来到此地为官,或者画肖像纪念他。

洪武八年任工部尚书。当时营造凤阳宫殿。皇帝坐在殿中间,好象有人拿着兵器在宫殿中间高起的地方打斗。太师李善长上奏说是诸位工匠使用(厌镇法)迷信的方法镇服或驱避可能出现的灾祸,皇帝将要全部杀死工匠。薛祥区分出另外轮流不在上工的工匠,并指出铁匠石匠都没有参预,救活下来的人上千数。营建谨身殿,有司开列出中匠作为上匠,对那样的欺骗皇帝发怒,命处于弃市的死刑。薛祥在旁侧争辩说:“(有司)上报对不准确,遍杀工匠,恐怕不符合法规。”到得皇帝旨意改用腐刑。薛祥又徐雍容大方地上奏说:“腐刑,是使人成废人的刑罚,不如改用杖刑还使他们能够劳动。”皇帝同意了这件事。第二年改全国的行省制度为承宣布政司。把地位、*质重要的地方北平,特意授官于薛祥,三年为政的成绩堪称全国第一。

薛祥被胡惟庸嫉恨,因为营建扰民的原因获罪,贬谪任嘉兴府知府。胡惟庸被诛杀,又召回京城任工部尚书。皇帝说:“谗害人的佞臣陷害你,你为什么不说?”薛祥回答说:“我不知道。”第二年,因牵累获罪杖刑而死,天下哀伤他。有四个儿子,都贬谪琼州,于是成为琼山人。

第3篇:《明史·范常传》阅读及译文

范常,字子权,滁人。太祖*滁,杖策谒*门。太祖夙知其名,与语意合,留置幕下。有疑辄问,常悉以实对。诸将克和州,兵不戢。常言于太祖曰:”得一城而使人肝脑涂地,何以成大事?”太祖乃切责诸将。搜*中所掠妇女,还其家,民大悦。

太祖以四方割据,战争无虚日,命常为文,祷于上帝。其辞曰:”今天下纷纭,生民涂炭,不有所属,物类尽矣。倘元祚未终,则群雄当早伏其辜。某亦在群雄中,请自某始。若已厌元德,有天命者宜归之,无使斯民久阽危苦。存亡之机,验于三月。”太祖嘉其能达己意,命典文牍,授元帅府都事。取太平,命为知府,谕之曰:”太平,吾股肱郡,其民数困于兵,当令得所。”常以简易为治,兴学恤民。官廪有谷数千石,请给民乏种者,秋稔输官,公私皆足。居三年,民亲爱之,召入为侍仪。

洪武元年,擢翰林直学士兼太常卿。帝锐意稽古礼文。群臣集议,间有异同。常能参合众言,委曲当上意。寻以病免归。岁余,手诏征诣阙,仍故官。帝宴闲,辄命儒臣列坐,赋诗为乐。常每先成,语多率。帝笑曰:”老范诗质朴,殊似其为人也。”迁起居注。常有足疾,数在告,赐以安车。寻乞归,帝赋诗四章送之。赐宅于太平。子祖,历官云南左参政,有修洁称。

(选自《明史·范常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太祖*滁,杖策谒*门杖:拄杖

b.诸将克和州,兵不戢戢:约束,收敛

c.帝锐意稽古礼文稽:考*,稽查

d.寻以病免归寻:寻找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正面表明范常名儒谋略的一组是()(3分)

①太祖夙知其名②常言于太祖曰……

③命常为文,祷于上帝④常以简易为治,兴学恤民

⑤常能参合众言,委曲当上意⑥常每先成,语多率

a.①②⑤b.①③⑥c.②④⑤d.③④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太祖朱元璋早就知道范常的名声,所以当范常来拜见太祖时,太祖就留他在幕下任职;太祖有疑难问题时总是向范常询问,范常全都以实情回答。

b.太祖因为四方割据,战争不断,民不聊生,就命令范常写文章向天帝祷告;太祖非常满意他写的文辞,说他能表达自己的心意,就给范常任命了官职。

c.范常任太平知府时,遵循简单易行的治政准则,大力兴建学校,广泛抚恤百姓,他竟然把官粮发给农民做种子,使公亏私富,但百姓非常爱戴他。

d.太祖闲暇的时候,常常让儒臣们坐下赋诗取乐,范常每次都最先写完,而且言语很是直率,皇帝赞扬他说:”老范的诗很质朴,非常像他的为人啊。”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得一城而使人肝脑涂地,何以成大事?(4分)

(2)太平,吾股肱郡,其民数困于兵,当令得所。(6分)

参考*

4.d

5.c

6.c

7.(1)得到一个城就使百姓肝脑涂地,怎么能够成就大事?

(2)太平是我的股肱一样的要郡,那里民众多次受困于兵灾,应当使他们安得其所。

参考译文

范常,字子权,滁州人。太祖驻*滁州,杖策谒见*门。太祖早就知道他的大名,和他说话,又情投意合,于是把他留在幕下,有疑问就询问他,范常如实回答。诸将攻克和州,士兵四出抢掠。范常对太祖说“:得到一座城就使百姓肝脑涂地,这样又怎么能成就大事呢?”太祖于是责骂了诸将,搜查*中所掠夺的妇女,把她们送回家,百姓十分高兴。

太祖因四方割据,战争无安宁之日,命令范常撰文,祷告上天。其辞曰:“今天下纷争,生民涂炭,没有归属,物类灭绝。如果元朝的国运还没终结,则群雄就应当早日归附它的统治,我也属群雄的范围,请求从我开始。若上天已厌倦元朝,有天命者应归从,不要使百姓长久陷入困苦中。存亡之机,在三月灵验。”太祖赞赏他能表达自己的心意,命他掌管文牍,授予元帅府都事。占领太平,任命他为知府,叮嘱他说“:太平是我股肱之郡,百姓历来困于兵乱,应当使他们有所得。”范常以简易为治,兴修学校,体恤百姓。官仓积累谷子数千石,请求发放给百姓种植,秋收后还回,公私都富足。居留三年,得百姓喜爱,召入为侍仪。

洪武元年(1368),提升为翰林直学士兼太常卿。太祖锐意考*古代礼仪制度。群臣集议,有时有异议,范常能参合众言,从中得出最好的解释。不久,因病回家。一年多后,太祖手诏征他入朝,仍任原职。太祖在宴会间,命儒臣作诗赋为乐。范常常常最先作成,语言简练。太祖笑着说:“老范的诗很质朴,就像他的为人一样。”晋升为起居注。范常的脚有毛病,多次要求回家乡,赐给安车。不久请求还乡,太祖赋诗四章送给他,赐官邸于太平。儿子范祖,历任云南左参政,有修洁之称。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