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生焦虑症的原因是什么

产生焦虑症的原因是什么

  焦虑已成为现代人普遍的“心病”,有人甚至说当代就是一个“焦虑的年代”。焦虑的表现是:总是担心、恐慌。 担心、恐慌是一种固有的不安,主要的精神反应便是焦虑和忧愁,但尚不是心理疾病,若持续为固着状态——明知没必要如此不安,但已无法自我解脱和控制,就进人心理障碍阶段了。

  人与动物的不同点之一是对事物的预测性、预见性。在当今瞬息万变的社会,对将来必要的担心和考虑是应该的,但焦虑症者的焦虑不是来自环境的真正存在的实际危险、而是杞人忧天似的虚无空想,即心理学所说的“心理炒股”’。

  且愈“炒”愈大,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担心事业会失败,担心随时可光临于自己头上的下岗,担心失恋,担心交通事故,担心自己会生癌症或别的什么重病,担心无购房能力将来会涨价更买不起……这种焦虑的特征是,常常觉得生活周围危机四伏,且认为自己没有能力解决这些难题;或者自认不受人欢迎,或猜想有人会加害。当他陷于焦虑沉思时,便会出现心悸、不安、胃绞痛、慌乱而手足无措,无所适从。焦虑症还可派生出罪恶感和无用感,不是做错事,做坏事的犯罪,而是“罪由心生”,为自己杜撰和假想许多“罪行”,又觉得自己无用,对人对事常抱疑虑态度,判定别人不信任自己,常因失望而生愤怒,并迁怒于人,即心理学所称的“敌意”。无用感是罪恶感的变种,罪恶感将厌恶外化;无用感则将厌恶内化(指向自己的内心)认为自己一无是处,自卑、羞怯、内疚、自责,认为自己的躯体。外观、长相无可取之处,不可能让人喜欢,即使工作有成绩也认为是碰上好运。无用感主要是源于社会变化和竞争过分剧烈所带来的内心恐惧。有竞争就会有失败;有变化就会有落伍,这些可怕的结果长期停留便会造成心灵疾患,并诱发心脏病、癌症。

  焦虑:感觉自己无法掌控当下的情境

  当一个人感觉自己无法掌控当下的情境时,便会觉得没有安全感。对于这句话,我们还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理解,“感觉自己无法掌控当下的情境”,这其实意味着,内心有某种渴望和欲求,想去控制当下的情境,想让当下的情境,按照自己的意愿,自己当下的需要来运行!所以,缺乏安全感,掌控力的焦虑,从最广泛的意义看,可以说是与 “生命内在的需要和需求”能否被满足有关!

  那么,它们最初是从何而来的呢?

  1、一个幼小的婴儿来到这个世界,不断地与周围的环境发生各种各样的互动,他们会逐渐地意识到某些部分是他无法控制的,那些能够满足他们需求的物体,比如乳房,奶瓶和妈妈似乎有自己的意志,他们出现和离开的时间,并非总是符合婴儿的`期待。婴儿将逐渐体认到这些不能控制的部分,和自己不是一体的,而是跟自己分开的!在他们的心灵世界会建立起基本的界限:界限之内所有事物都是他自己,而界限之外是他人,是外在的东西。由于外界的物体能够提供舒适,愉悦和安全感,儿童的心灵会渴望这些物体,执著于它们,但它们是有自己的意志的,在儿童的掌控力之外,所以也是危险的!这样,儿童有自己内在的需求需要,而外在物体有自己的意志,两者之间将产生难以调和的矛盾冲突,“生存和掌控力的焦虑”便逐渐地留在了生命中。(请注意,心灵的特点之一“离苦得乐”这种模式在这里已经开始了体现)

  2、 随着年龄增长,儿童感觉他们空间(周围)内的物体变得越来越难以驾驭了,而外在的物体也越多,儿童越来越陷入一种无奈,无力的困境之中,只能选择从中退缩,放弃对外界这些无法掌控的物体或者事物的控制,但是在他们的心灵深处,对于这些无法掌控的范围,他们对此的感知将是空虚的,空洞的,深渊,与自己是分裂开来的,似乎就是一个可怕的,自己无法看清楚,也无法控制,充满了危险的黑洞,而且会让儿童内心害怕去面对它们!

  3、在儿童选择放弃和深感恐惧的这个虚空中,这个黑洞中,有各种物体不受儿童的控制而移动着,因此儿童会害怕黑洞和其中的一切!有着父母形象的人物似乎控制了这个虚空里的全部活动,儿童非常看重他们,并且相信他们的力量强大。生命对安全感的需求,让儿童对于能够带给他们安全感的人物,不仅内心非常看重他们,同时也愿意相信他们的力量是强大的,这样都将增进儿童的安全感,化解他们的恐惧不安!他们对儿童的态度越友好,越是能够在儿童感觉无力,无奈,恐惧时出现,帮助他们,就越是可靠的盟友,儿童也就越觉得轻松。自己内在有强烈的掌控力的焦虑,便把希望寄托在外界这种心态,在恋爱过程中,亦会在一些朋友身上体现:一些“生存和掌控力的焦虑”这个命题完成得不好的个体,会欣赏,会选择一个比自己强大的对象作为朋友,尤其是女孩子,而且还会按照自己的意愿,理想化对方,心里自觉不自觉地把对方想象得多么的能干,多么的有力量,不过后来却可能因为发现,对方不是自己想象的那样而深感失望,失落!

  4、那些无法控制的物体让人害怕,并且被看成是野蛮的。比如,作为宠物的动物如果能够被控制,它们将增进儿童的安全感!而类似玩具熊这样既象征野蛮,又能够完全控制的物体,是最令人感到舒服的盟友。“我能够控制这种物体,我是有能力的”这种感觉,将减轻孩子内心的某些不安!所以一些过渡性的物体能够帮助儿童应付虚空中的恐惧。一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有一些合适的玩具,将帮助他们建立起更多的信心,掌控力的信心!不过,通过这种方式来化解内心的恐惧,仍然是需要家长的配合,提供这些物体,所以还是爱的原则起作用!

  5、 “取悦他人”这种人际互动模式产生的内在原因:当儿童觉得不安全或不确定的时候(本体焦虑),他们会有被抛弃的恐惧。家长(父母或照顾者)似乎是站在儿童和强大的威吓力(可能会死掉)之间,孩子会尽力取悦父母,为的是保障自己持续得到支持与保护。这将使得一个人养成一种尽力符合他人期待的生命模式,并且开始发展外在依赖的态度与行为。个体把注意力从自己的内在转向外在的权威,如果孩子能够取悦家长,就不会被父母抛弃,因此得以存活。为了避免被抛弃而无法生存,个人需要被别人接受。“对自身存在和生命的认定”“生存和掌控力的焦虑”,这样两个心灵和人生的命题,一个人成长中存在的问题越大时,“取悦他人”这种模式会比较明显。但是如果在成长中得到了心灵健康所需要的“爱”的个体,那么因为他们能够很好地认定自己,内心有足够的掌控力,心灵不受制于什么“需求和需要”,他们便不必刻意地取悦他人,而是可以自由地与人交往!

  其他一些容易产生焦虑的情形和原因

  1、容易焦虑的人,其父母通常也有人易焦虑,而且无力应对自己内心的相应情感,故没有能力去帮助孩子面对和化解。反而让孩子从父母哪里继承了他们焦虑的个性。

  2、遵循一贯坚持的信念带给个体表面上的安全感,让其觉得可以控制和预测,却让思想没有了灵活性,难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外界。故认知层面的条条框框太多,当和周围互动却又不一致时,自然容易与外界产生冲突,而大脑又未能及时地调整自己的观点,思维缺乏灵活性和变通。这样也将会让一个人感受到比较多的焦虑!

  3、理论有时候会成为救命稻草,而让个体盲目套用,因为心灵无所依托,无出路,不过却造成思想僵化。某个理论,内在涉及的因素也许会有不少,需要根据具体的情境而变通。大脑里若只是灌输了理论,却不明白这种理论背后存在的基础,适应的范围等,则演变成为脱离当下的客观实际情况的误用,这在咨询的时候常见,在应对症状时,盲目地为所当为,而让症状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或者根据一知半解的知识,给自己的情况乱帖标签,不仅没有解决问题,反而加剧了内心的混乱,没有面对真实内心,接触真相,而难以化解内在的焦虑。

  4、自己的存在无意义的,自己是没有价值的这个“事实”,心灵无法承受(会陷入抑郁),故通过外在表现来证实自己的价值,可越来越难以做到,达不到自己认定的标准,无能为力,而引发焦虑“我没能力很好地存在于这个世界,我无力应对这个世界”。

  5、对“不能存在”的焦虑,即对死亡的恐惧,它们会深深地留在生命中,在人生的某些特定时期,阶段,在遇到某些特别的事情时,往往会浮现出来。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