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古代*的农业经济知识点
第1篇:高一历史古代*的农业经济知识点
一、古代*农业主要耕作方式的变革
1、原始农业的产生:“*耕火种”、“火耕”
2、距今七八千年前:*农业进入了“耜耕”或“石器锄耕”时代
3、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古代农业的传统耕作方式形成。
汉代牛耕逐渐普及全国。东汉时出现了一牛挽犁代替耦犁,这种耕作方式便于牛耕普及。
二、了解古代*的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的农业经营方式,是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三、古代水利建设概况
1、夏商周:农田水利有较大发展。
2、春秋战国:战国时秦国蜀郡守李*修的都*堰,水工郑国在秦国修的郑国渠。
3、秦:灵渠、都*堰。
4、两汉:西汉汉武帝亲到黄河工地命文武百官背土,东汉王景治黄河才基本解除了黄河水患。
5、隋炀帝:开通了大运河,是世界上最早、最长的运河。
6、唐朝:设专职官员管理水利事业,各地兴修了不少水利工程,还创制了新的灌溉工具筒车。
第2篇:高三历史复习资料:古代*的经济
一、农业
1.从*耕火种到铁犁牛耕:
①原始社会时期:*耕火种,反映了当时生产力水平的相对低下。
②商周时期:青铜农具出现,但由于青铜的昂贵,在农业生产中只是少量使用。
③春秋战国时期:牛耕技术开始运用,铁制工具出现.反映了这一时期生产力水平和农业生产技术的显著提高。
④西汉时期“铁制工具普遍使用,牛耕技术推广,二牛抬杠.
⑤东汉:使用一牛挽犁.⑥唐朝曲辕犁的出现标志着*耕犁趋于完善。
2.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确立:战国时期,商鞅变法以法律的形式确立土地私有制。
3.小农经济的含义:
①以家庭生产、生活为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②经营规模小,生产条件简陋,但却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始终在*封建社会占据主导地位。
4.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①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②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是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③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在没有战乱和苛政、天灾干扰的情况下,男耕女织式的小农经济可以使农民勉强自给自足,*古代的重大文明成就都是在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取得的。
④但是小农经济狭小的生产规模和简单的分工,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到近代以后,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因素。
二、手工业
1.官营手工业:
发展概况:夏商周时期,手工业由官府统一管理,直到明代前期,占据着古代手工业的主导地位。
主要特征:主要生产*用品和供官府、贵族消费的生活用,生产规模大,分工细致,代表着古代生产技艺的最高水平
2.纺织方面手工业生产的主要成就:
①原始社会:纺织业开始萌芽,原料主要是以麻和葛为主,但也出现了丝织业.*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织绸的国家。
②汉:远销海外,被称为丝国(开辟丝绸之路).
③唐朝:中期以后,私营作坊兴起
④宋元:棉纺织业兴起,元朝时松*成为全国的棉纺织业中心
⑤明:纺织业中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苏州和杭州是丝织业的中心。
3.冶金方面手工业生产的主要成就:
①新石器时代:已经出土了小件铜器
②夏商周:青铜铸造业进入繁荣时期,被称为青铜时代
③春秋战国:发明了冶炼生铁和钢的技术,出现了铁器
④汉:开始使用煤做燃料,供风形式发生**变化.
⑤东汉时期:太守杜诗发明了水排,借用水力作为动力鼓风.
4.制瓷方面手工业生产的主要成就:
①原始社会:*陶出现.
②商代中期到东汉晚期:陶发展过渡到瓷.商朝烧制出原始瓷器
③唐朝:釉陶制品的精品唐三*,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
④宋元:宋代的景德镇到元朝发展成为全国的制瓷中心,烧制出青花瓷器
⑤明清:景德镇成为瓷都,明中后期五*瓷,清代珐琅*
5.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①生产部门不断增加,并且劳动分工越来越细
②生产技术不断进步
③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并且出现工场手工业
④官营、私营、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
⑤经济重心南移与手工业生产布局成相应变化
⑥长期领先于世界,产品远销海外。
三、商业
1.市的形成与发展:
①秦:市有明确的法律规定,进行严格管理.
②汉:专门的管理机构,管理十分严格.
③六朝时:城镇之外形成了草市.*对草市进行行政管理,设草市尉.
④唐朝时:草市形成了相对集中的商业中心,夜市也非常繁荣.
⑤宋:市突破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商业活动不再受到官吏的直接监管
⑥明清:商业经济繁荣,商业区已经相当繁华。
2.主要的商业城市与著名的商帮:
商业城市:
①春秋战国时期:许多诸侯国的都城,成为著名的商业中心。如齐国的临淄.
②汉:长安、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
③隋唐:长安,洛阳,广陵(扬州),益州(成都)广州成为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
④宋:开封和益州
⑤元朝:大都是繁华的商业大都市,杭州是南方最大的商业和手工业中心,泉州是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
著名商帮:晋商和徽商
3.古代*商业发展的特点:
①*古代的商业发展以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为基础,受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
②商业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受官府的控制,特别是海上贸易基本上由官府垄断
③商业活动逐步突破了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
④城市商品经济发展较快,然后逐步渗透到农村,小农经济与商品经济联系日益密切。
四、主要经济政策
重农抑商:
①最早由战国时商鞅提出.
②基本含义:强调发展农耕,限制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以农为本,商业被称为”末业“.这个政策是*历代王朝最基本的经济政策.
③影响:
积极:一定时期促进经济发展,保障了农业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消极:明清时期阻碍了资本主义的萌芽
海禁政策:
①基本含义:明太祖由于担心海上的敌对势力勾结倭寇,下令实行海禁。
②影响: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和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堵塞了学习西方先进科学知识和生产知识的渠道,使*落后于世界潮流。
第3篇:高三历史重要*古代选官制度知识点
一.知识归纳
(一)大纲版
1.先秦:从夏朝到春秋,选官主要按爵位;战国时期,商鞅变法等地主阶级改革才重视按*功授爵。(标准从爵位到*功)
2.秦汉:西汉武帝时开始实行察举制,分察举(自下向上推荐)和皇帝征召(自上向下招聘)等,先重“孝廉”,德才皆备,到东汉时注重门第族望,世家大族形成。(标准从才能到门第)
3.南北朝:九品中正制,按照“中正”所评品级决定官员奖惩,反映了世家大族(士族地主)的垄断地位。(标准为门第)
4.隋唐:随着士族门阀的衰落和庶族地主的兴起,产生了科举制。隋文帝时分科考试,隋炀帝时设进士科,唐太宗时以进士明经为主,武则天时设武举和殿试,唐玄宗时任用*主持考试。科举制意义:打击门阀势力;扩大官吏来源;提高文化素质;加强*集权。(积极作用为主)
5.宋元:北宋科举制进一步发展,分乡试、省试、殿试三级,实行糊名法,录取名额大增;王安石变法改革科举,不考诗赋,考经义和时务策,设明法科,考试成绩好的可直接授官。(特点:更严密;人数增;更实用)
6.明清:实行八股取士,从内容到形式都有严格限制,为君主*培养了忠顺奴才,但严重制约了*科技、思想的发展。(消极作用为主)
(二)新课标版
从汉到元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1)汉朝:主要实行察举制。汉武帝令郡国每年举荐孝、廉各一人,建立起人才选拔制度。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
(2)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朝廷要职多由世家大族担任。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即可步人仕途,所以他们往往不注重提高才能。而真正有才学,但出身低微的人,很难到*和地方出任*。随着世家大族的没落,依靠门第选官的九品中正制已无法继续下去。
(3)隋唐:实行科举制。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隋炀帝时,*开始设立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4)唐宋元各朝:继承并完善了科举制。
(5)科举制的影响:
①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它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员文化素质。
②科举取仕,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到**,大大加强了*集权。
③这一制度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
二.规律小结
1.*古代选官标准经历了爵位—*功—才能—品第—才能—忠顺的变化,其核心是为奴隶主阶级或地主阶级统治者选拔维护统治的人才。
2.应以发展变化的观点和辩*的方法看待*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如察举制在西汉和东汉时的不同情况;科举制由隋朝产生直到明清,其内容与作用都有很大的变化。
三.热点冷点
1.*古代选官制度的具体内容是历年高考的热点。
2.*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规律、不同时代不同选官制度与当时的社会背景之间的联系,这是高考的冷点。
四.高考题例
01.(2004*苏历史2)下列*举措中,不属于汉武帝时代的是
a.实行刺史制度b,设置西域都护
c.实行察举制d.颁布“推恩令”
02.(2003春季文综12)关于科举制度在隋唐时期的作用,下列提法中不正确的是
a.打破了门第限制b.削弱了皇权
c.有利于选拔人才d.促进了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03.(2003*苏历史5)科举制在历史上经历了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北宋创立了
a、武举b、殿试c、糊名法d、进士科
04.(2006*苏历史5)明朝的科举取士制度发生了某些变化。主要表现为
a.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b.科举试卷仅从儒家的四书、五经中命题
c.首创了武举和殿试d.在考试方法上开始旁行糊名法05.(2008上海历史共同部分21)有网友发表*讨论科举制时说:“自秦以来,科举兴于世,始以八股为试,学子彻夜秉读。然科举追求功禄,令学子神经麻木,岂真学识耶?”对该帖最恰当的评价是
a.对科举制的评价是完全正确的b.仅从追求功禄评价科举制是片面的
c.关于科举制的史实和评价都有问题d.关于科举制和八股股取士产生的时间都有错误
06.(2009年上海历史5)在宋代的官员中,有三分之一以上来自平民家庭,这是因为当时推行的选官制度是
a.*功爵制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
07.(2007重庆文综37)(32分)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二
古之取士皆于学校,故首先一于上,习俗成于下,其人材皆足以有为于世。自先王之泽竭,教养之无所本,士虽有美材而无学校友以成就之,以议者之所患也。今欲追复古制以革其弊……以俟(等待)朝廷兴建学校。(王安石《临川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王安石教育改革的原因,(2分)概括其教育改革措施的特征。(6分)
08.(2008全国文综Ⅰ卷37题第(1)、(2)问)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唐代科举取士,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大抵众科之目,进士尤为贵,其得人亦最为盛焉”。
唐代明经、进士两科的考试内容
初试二试三试
明经选《礼记》或《左传》之一及《孝经》《论语》《尔雅》每经帖十条口答诸经大义十条答时务策三道
进士选《礼记》或《左传》之一及《尔雅》,每经帖十条作诗、赋、文各一篇作时务策五道
——摘编自陈茂同《*历代选官制度》等
(1)在唐代明经、进士两科考试中,为何进士科“其得人亦最为盛焉”?(6分)
(2)指出唐代科举取士与中世纪英国官员选用的主要区别。(10分)
高考题例*及解析:
01.b西域都护是汉宣帝时设立。
02.b应是强化了皇权。
03.c糊名法是北宋科举中防舞弊的办法。
04.b熟悉明朝科举考试的内容。
05.c史实方面科举制的产生和八股取士的时间都表述错误;评价方面太片面。
06.d熟悉隋朝以来的选官制度是科举制,明确科举制的积极影响。
07.
*要点:
(结合变法的背景)原因:当时的教育不利于培养人才,舆论不利于变法。
(结合变法中教育措施的内容思考)特征:注重改革教育内容,培养实用*人才;扩大了选官途径。
08.
*要点:
(1)(对比明经科和进士科的考查重点)明经科侧重对经义的记忆和解读;进士科侧重对文学素养和处理时务能力的考查,更有利于选拔人才。
(2)(从选拔方式和范围思考)公开考试,择优录用,考生来源广泛;主要由国王遴选,对象是国王的亲信和随从。
五.新题预测
01.*古代官吏选拔标准有一个由世袭—功劳—道德—门第一才学的变化过程。其中实现选择标准由家族世袭到功劳大小的变化的时期是b
a.西周b.战国c.魏晋d.隋唐
02.开皇*年(公元598年)诏曰“京官五品以上、总管、剌史,以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二科举人”。这说明b
a.隋朝科举制度正式形成b.隋文帝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
c.隋朝科举制度已经较为完善d.隋朝参加科举的官员身份很低
03.西方学者称科举制是“*的第五大发明”,是“世界各国中所用以拔取真才之最古最好的制度”。这主要是因为科举制度c
a.有利于扩大封建统治的社会基础
b.将读书与做官联系起来,可以提*员的文化素质
c.利用考试的办法来选拔各级官吏,有利于选贤任能的公平竞争
d.营造了尊师重教、勤奋学习的社会氛围
04.今天的高考制度借鉴了古代科举制中的d
①通过考试选拔人才②遵循公平竞争的原则
③采用密封卷阅卷的方式④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并重
a.①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
05.明代后期一位来自苏州的考生,到京城参加科举考试。这位考生可能经历下列哪一事件?b
a.该生通过乡试后,即获准参加由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
b.在茶馆里,该生听*居民议论着官*与倭寇的战事
c.该生在书肆里见到刚出版的《海国图志》
d.为了准备法律判例的考试,该生努力背诵《大明律》
06.史学家钱穆评价科举制“乃一种直接的民权,乃一种由社会直接参加*之权”。这句话说明科举制的意义在于c
a.削弱了*集权b.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
c.扩大了*的统治基础d.使“学而优则仕”由理想变为现实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