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参字时中工部尚书诞之玄孙原文及译文解析翻译

第1篇:窦参字时中工部尚书诞之玄孙原文及译文解析翻译

窦参传

窦参,字时中,工部尚书诞之玄孙。参习法令,通政术,*矜严,强直而果断。少以门?j,累官至万年尉。时同僚有直官曹者,将夕,闻亲疾,请参代之。会狱囚亡走,京兆尹按直簿,将奏,参遽请曰:“彼以不及状谒,参实代之,宜当罪。”坐贬*夏尉,人多义之。

累迁奉先尉。县人曹*名隶北**素凶暴因醉殴其女弟其父救之不得遂投井死。参捕理*兄弟当死,众官皆请俟免丧,参曰:“子因父生,父由子死,若以丧延罪,是杀父不坐也。”皆正其罪而杖杀之,一县畏伏。转大理司直。按狱*淮,次扬州,节度使陈少游骄蹇,不郊迎,令*吏传问,参正辞让之,少游悔惧,促诣参,参不俟济*。时婺州刺史*?坐赃八千贯,?与执政①有旧,以会赦,欲免赃。诏百僚于尚书省杂议,多希②执政意,参独坚执正之于法,竟征赃。明年,除监察御史,奉使按湖南判官马彝狱。时彝举属令赃罪至千贯,为得罪者之子因权幸诬奏彝,参竟白彝无罪。彝实能吏,后累佐曹王皋,以正直强干闻。

无几,迁御史中丞,不避权贵,理狱以严称。数蒙召见,论天下事,又与执政多异同,上深器之,或参决大政。时宰颇忌之,多所排抑,亦无以伤参。然多率情坏法,甚为有识所嗤。时神策将*孟华有战功,为大将*所诬奏,称华谋反,当死,无以自白,参悉理出之。

参无学术,但多引用亲党,使居要职,以为耳目,四方?帅,皆畏惧之。李纳既惮参,馈遗毕至,外示敬参,实*间之。上所亲信,多非毁参。参任情好恶,恃权贪利,不知纪极,终以此败。贬参郴州别驾,贞元八年四月也。

(节选自《旧唐书?列传第八十六》)

注:①执政:掌管政事的大臣。②希:迎合。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参习法令,通政术习:熟悉

b.按狱*淮,次扬州次:停留

c.时彝举属令赃罪至千贯举:检举

d.外示敬参,实*间之*:*谋

解析:d项,*:暗中。

*:d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强直而果断皆正其罪而杖杀之

b.彼以不及状谒以会赦,欲免赃

c.甚为有识所嗤上所亲信

d.子因父生为得罪者之子因权幸诬奏彝

解析:a项,连词,表并列/连词,表承接。b项,均为连词,表因果,“因为”。c项,助词,表被动/助词,……的人。d项,介词,因为/介词,通过。

*:b

3.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县人曹*/名隶北*/*素凶暴/因醉殴其女弟/其父救之/不得遂/投井死

b.县人曹*/名隶北*/*素凶暴/因醉殴其女/弟其父救之/不得遂/投井死

c.县人曹*/名隶北*/*素凶暴/因醉殴其女弟/其父救之不得/遂投井死

d.县人曹*/名隶北*/*素凶暴/因醉殴其女/弟其父救之不得/遂投井死

解析:注意“女弟”是指妹妹。

*:c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窦参担任万年尉时应同僚的请求代替他值班,恰逢夜里狱囚逃走了,京兆尹追究责任时,他主动承担罪罚。

b.在审理曹*案时,尽管众官都请求免除曹*兄弟的死罪,但窦参不为所动,坚持依法杖杀了他们。

c.窦参担任御史中丞时,不避权贵,审理案件以严厉著称,但也有依循个人感情破坏法规的缺点,被有见识的人讥笑。

d.窦参因自己任情好恶,恃权贪利,不知限度,加上皇上亲信的指责诋毁,被贬为郴州别驾。

解析:b项,“尽管众官都请求免除曹*兄弟的死罪”错,是请求让曹*兄弟守丧期满再处决。

*:b

5.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

(1)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①参正辞让之,少游悔惧,促诣参,参不俟济*。

*:窦参以严正的话语责问他,少游后悔害怕,急忙去见窦参,窦参不等他来就渡过长*(离开了)。(注意“让”“促”“俟”“济”的翻译)

②数蒙召见,论天下事,又与执政多异同,上深器之。

*:(窦参)多次承蒙皇上召见,议论天下大事,又与宰相(掌管政事的人)的看法多有不同,皇上很器重他。(注意“蒙”“器”及偏义复词“异同”的翻译)

(2)从文章中找出能体现窦参“不避权贵”、严正执法的两个事例。(可自己概括,也可引用原文)

*:①在杂议婺州刺史*?贪赃案时,官员们大多迎合宰相的意见,只有窦参坚持认为应依法论处。(婺州刺史*?坐赃八千贯,?与执政有旧,以会赦,欲免赃。诏百僚于尚书省杂议,多希执政意,参独坚执正之于法。)

②湖南判官马彝因检举属下县令贪赃犯法被此下属的儿子通过权贵宠臣诬告,窦参替他洗脱冤屈。(时彝举属令赃罪至千贯,为得罪者之子因权幸诬奏彝,参竟白彝无罪。)

③神策将*孟华被大将*诬陷谋反,窦参审理清楚并释放了他。(神策将*孟华有战功,为大将*所诬奏,称华谋反,当死,无以自白,参理出之。)(答出两点即可)

参考译文

窦参,字时中,是工部尚书窦诞的玄孙。窦参熟悉法令,通晓政务治理的学说,*情端庄严肃,刚强耿直而且果断。年轻时因为门荫的庇护,做官做到万年尉这个职位。当时同僚中有位(在官署中)值班的人,天*将晚时,听说亲人病了,请窦参代替他值班。适逢(当天夜里)有囚犯逃走,京兆尹按照值班名册,将要上奏,窦参立即请求说:“他因为来不及写请假报告,我实际上代替他值班,应当由我接受罪罚。”他因此被贬为*夏尉,人们认为他有义气。

窦参多次升官担任奉先尉。县里有个叫曹*的人,名籍隶属北*,曹*平素凶暴,因为喝醉酒殴打他的妹妹,他的父亲要解救女儿却不能做到,就投井而死。窦参拘捕审理曹*兄弟判处死罪,众官都请求等待他们守丧期满再处决,窦参说:“儿子因为父亲而生,父亲由于儿子而死,如果因守丧而延缓处罪,这是杀父而不获罪。”于是论*他们的罪状杖杀他们,全县畏惧敬服。窦参转任大理司直。巡查*淮罪案,停留在扬州,节度使陈少游十分傲慢,不到郊外迎接他,只是派遣*吏传达问候,窦参以严正的话语责问他,少游后悔害怕,急忙去见窦参,窦参不等他来就渡过长*离开了。当时婺州刺史*?因贪赃八千贯获罪,*?与宰相有交情,又适逢大赦,想要免去赃款。皇上下诏百官在尚书省聚议,官员们大多迎合宰相的意见,惟独窦参坚持认为应依法论处,最终收回了赃款。第二年,窦参被授予监察御史,奉命出使审查湖南判官马彝一案。当时马彝检举属下的县令贪赃达一千贯,被犯罪者的儿子通过权贵宠臣上奏诬陷马彝,窦参最终辨明马彝无罪。马彝实际上是有才能的官员,后来多次辅佐曹王李皋,凭着正直能干闻名。

不久,窦参升任御史中丞,他不避权贵,审理案件以严厉著称。多次承蒙皇上召见,议论天下大事,又与宰相的看法多有不同,皇上很器重他,有时让他参与决策大事。当时的宰相很忌妒他,对他多加排挤压抑,但也没有办法伤害他。然而窦参往往依循个人感情破坏法规,很为有见识的人所讥笑。当时神策将*孟华立有战功,被大将*诬陷上奏,声称孟华谋反,罪当处死,孟华没有办法自己辩白,窦参全部审理清楚并释放了他。

窦参没有学问,只是多任用亲信党羽,使他们担任要职,以他们为耳目,四方的?镇节帅,都害怕他。李纳因为害怕窦参,赠送了很多财物,外表显得敬重窦参,实际上暗中离间他。皇上的亲信,大多指责诋毁窦参。窦参依循个人内心的好恶做事,依仗权势贪图利益,违反纲纪,终于因此失败。窦参被贬为郴州别驾,当时是贞元八年四月。

第2篇:《陈书》原文翻译及解析

何之元,庐*??人也。之元幼好学,有才思,居丧过礼,为梁司空袁昂所重。服阕,昂表荐之,因得召见。解褐梁太尉临川王扬州议曹从事史,寻转主簿。及昂为丹阳尹,辟为丹阳五官掾,总户曹事。寻除信义令。之元宗人敬容者,势位隆重,频相顾访,之元终不造焉。或问其故,之元曰:“昔楚人得宠于观起,有马者皆亡。夫德薄任隆,必近覆败,吾恐不获其利而招其祸。”识者以是称之。

会安西武陵王为益州刺史,以之元为安西刑狱参*。侯景之乱,武陵王以太尉承制,授南梁州刺史、北巴西太守。武陵王自成都举兵东下,之元与蜀中民庶抗表请无行,王以为沮众,囚之元于舰中。及武陵兵败,之元从邵陵太守刘恭之郡。俄而*陵陷,刘恭卒,王琳召为记室参*。梁敬帝册琳为司空,之元除司空府谘议参*,领记室。

王琳之立萧庄也,署为中书侍郎。会齐文宣帝薨,令之元赴吊,还至寿春,而王琳败,齐主以为扬州别驾,所治即寿春也。及在*北伐,得淮南地,湘州刺史始兴王叔陵遣功曹史柳咸赍书召之元。之元始与朝庭有隙及书至大惶恐读书至孔璋无罪左车见用之元仰而叹曰辞约若此岂欺我哉遂随咸至湘州。太建八年,除中卫府功曹参*事,致仕不得,寻迁谘议参*。

及叔陵诛,之元乃屏绝人事,锐精著述。以为梁氏肇自武皇,终于敬帝,其兴亡之运,盛衰之迹,足以垂鉴戒,定褒贬。究其始终,起齐永元元年,迄于王琳遇获,七十五年行事,草创为三十卷,号曰《梁典》。

祯明三年,京城陷,乃移居常州之晋陵县。隋开皇十三年,卒于家。

(节选自《陈书》)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之元始与朝庭有隙/及书至大惶/恐读书至孔璋/无罪左车见用之/元仰而叹/曰辞约若此/岂欺我哉/遂随咸至湘州

b.之元始与朝庭有隙及/书至大惶恐/读书至孔璋无罪/左车见用/之元仰而叹曰辞约若/此岂欺我哉/遂随咸至湘州

c.之元始与朝庭有隙/及书至/大惶恐/读书至孔璋无罪/左车见用/之元仰而叹曰/辞约若此/岂欺我哉/遂随咸至湘州

d.之元始与朝庭有隙及书/至大/惶恐读书/至孔璋无罪左车见用/之元仰而叹曰/辞约若此/岂欺我哉/遂随咸至湘州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解褐,褐,粗布或粗布衣服。《廉颇蔺相如列传》“乃使其从者衣褐”即为此意,“褐”常用来指贫贱的人。故后来多以“解褐”比喻入仕做官。

b.服阕,古代官员服丧期满一年脱去丧服。一般情况,斩衰三年,期服一年,大功服九个月,小功服五个月。

c.致仕,交还官职,即退休。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作“致仕”,古人还常用致事、致政、休致等名称,盖指官员辞职归家。源于周代,汉以后形成制度。

d.开皇,隋文帝年号。*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亦可以作为表示年份)。先秦至汉初无年号,汉武帝继位后首创年号。历代帝王遇到“天降祥瑞”或内讧外忧等大事、要事,一般都要更改年号。一个皇帝所用年号少则一个,多则十几个。

6.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何之元年幼好学,才思敏捷,被司空袁昂赏识,举荐他到朝廷为官。因此宗人都很器重他,但何之元却怕受牵连不愿与他们交往。

b.侯景之乱,何之元因与蜀中人士阻止武陵王率兵东下而被囚禁在*舰中,后来武陵王兵败,他跟随刘恭到*陵。

c.何之元到北齐吊丧,返回途中恰逢王琳兵败,他就担任了齐的扬州别驾。

d.何之元在萧叔陵被杀后,断绝与世人的往来,转而著书立说,著成《梁典》,开皇十三年死于家中。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之元宗人敬容者,势位隆重,频相顾访,之元终不造焉。(5分)

(2)以为梁氏肇自武皇,终于敬帝,其兴亡之运,盛衰之迹,足以垂鉴戒,定褒贬。(5分)

参考*

4.c

5.b服阕,服丧期满脱去丧服。

6.a“因此宗人都很器重他”与文意不符。

7.(1)何之元的族人何敬容,位高势重,多次造访,之元始终不曾回访。(“宗人”1分,“相”1分,“顾访”1分,“造”1分,句意1分)

(2)(何之元)认为梁朝起自武皇,终于敬帝,其兴亡的运数,盛衰的轨迹,足以垂示后代以鉴戒,确定史书褒贬之准则。(主语1分,“肇”1分,“兴亡的运数,盛衰的轨迹”1分,“垂”1分,句意1分)

参考译文:

何之元,庐*??人。之元幼时好学,颇有才思,因居丧过于毁顿,为梁司空袁昂所看重。服丧结束,袁昂上表举荐他,因而得蒙召见。初仕为梁太尉临川王扬州议曹从事史,不久转为主簿。及至袁昂为丹一?一尹,征辟之元为丹一?一五官掾,总领户曹事务。不久任信义县令。何之元的族人何敬容,位高势重,多次造访,之元始终不曾回访。有人问其故,之元说:“当年楚国观起受宠于令尹,禄位低而有马数十乘,因而遭诛,此后,像观起这样无其禄而有其马的得宠之人便都逃亡了。德薄而受重用,必然已到了败亡之边缘。我怕的是未能从中得利而先已招致祸患。”有识之士因此而称道他。

适逢安西武陵王为益州刺史,以何之元为安西刑狱参*。侯景之乱发,武陵王以太尉之位而秉承皇帝旨意而便宜行事,授之元为南梁州刺史、北巴西太守。武陵王自成都举兵东下,之元与蜀中百姓均进言请求武陵王不要东下,王认为他败坏*心,囚之于舰中。及至武陵王兵败,之元随邵陵太守刘恭到郡。不久*陵陷落,刘恭卒,王琳召何之元为记室参*。梁敬帝册封王琳为司空,之元授职为司空府谘议参*,兼任记室。

王琳立萧庄时,任之元为中书侍郎。适逢齐文宣帝薨,令之元前往吊唁。还至寿春,而王琳败,齐主以之元为扬州别驾,治所即寿春。及至众*北伐,取得淮南地,湘州刺史始兴王陈叔陵遣功曹史柳咸赍书招徕之元。之元因先前与朝廷有误会,等到书信到,十分惶恐,读信至“孔璋无罪,左车被重用”,之元仰天叹息说:“词意如此,怎会是欺诳我呢?”便随柳咸到了湘州。太建八年(576),任中卫府功曹参*事,之元想辞官不得,不久升任谘议参*。

等到叔陵遭诛,之元便断绝与陈人交往,潜心于著述。认为梁朝起自武皇,终于敬帝,其兴亡的运数,盛衰的轨迹,足以流传后代以供鉴戒,确定史书褒贬之准则。考究其始终,起自齐永元元年(499),终结于王琳被擒(太建五年即公元573年),七十五年大事,起稿为三十卷,命名《梁典》。

祯明三年(589),京城陷,于是移居于常州之晋陵县。隋开皇十三年(593),死在家中。

第3篇:《山中》原文,翻译及解析

原文:

山中

王勃唐

长*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注释】:

①滞:滞留。长时间留在他乡,不能回家。

②将归:宋玉《九辩》:“登山临水兮送将归。”“将归”有二解:一、将归之人;二、将尽之岁。

③况属(zhǔ):适值,恰好。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卷一:“况,犹正也,适也。与况且之本义异。”修订本《辞源》“属”字条下引《左传》“下臣不幸,属当戎行,无所逃隐”释“属”为“适值,恰好”。

④戎行(háng),*队。属当戎行,恰好在*队里。

⑤高风:指秋风。

【译文】:

长*好似已经滞流,在为我不停地伤悲,

万里远游之人,思念着早日回归。

更何况秋风风寒,傍晚暮气沉沉;

更难耐深山重重,黄叶在漫山飘飞。

【赏析】:

这是一首抒写旅愁归思的诗,大概作于王勃被废斥后在巴蜀作客期间。

诗的前半首是一联对句。诗人以“万里”对“长*”,是从地理概念上写远在异乡、归路迢迢的处境;以“将归”对“已滞”,是从时间概念上写客旅久滞、思归未归的状况。两句中的“悲”和“念”二字,则是用来点出因上述境况而产生的感慨和意愿。诗的后半首,即景点染,用眼前“高风晚”、“黄叶飞”的深秋景*,进一步烘托出这个“悲”和“念”的心情。

首句“长*悲已滞”,在字面上也许应解释为因长期滞留在长*边而悲叹。可以参*的有他的《羁游饯别》诗中的“游子倦*干”及《别人四首》之四中的“雾*笼*际”、“何为久留滞”诸句。但如果与下面“万里”句合看,可能诗人还想到长*万里、路途遥远而引起羁旅之悲。这首诗的题目是《山中》,也可能是诗人在山上望到长*而起兴,是以日夜滚滚东流的*水来对照自己长期滞留的旅况而产生悲思。与这句诗相似的有杜甫《成都府》诗中的名句“大*流日夜,客心悲未央”。这里,“长*”与“已滞”以及“大*”与“游子”、“客心”的关系,诗人自己可以有各种联想,也任读者作各种联想。在一定范围内,理解可以因人而异,即所谓“诗无达诂”。

次句“万里念将归”,似出自宋玉《九辩》“登山临水兮送将归”句,而《九辩》的“送将归”,至少有两种不同的解释:一为送别将归之人;一为送别将尽之岁。至于这句诗里的“将归”,如果从前面提到的《羁游饯别》、《别人四首》以及《王子安文集》中另外一些客中送别的诗看,可以采前一解释;如果从本诗后半首的内容看,也可以取后一解释。但联系本句中的“念”字,则以解释为思归之念较好,也就是说,这句的“将归”和上句的“已滞”一样,都指望远怀乡之人,即诗人自己。但另有一说,把上句的“已滞”看作在异乡的客子之“悲”,把这句的“将归”看作万里外的家人之“念”,似也可通。这又是一个“诗无达诂”的例子。

三四两句“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写诗人在山中望见的实景,也含有从《九辩》“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遥落而变衰”两句化出的意境。就整首诗来说,这两句所写之景是对一二两句所写之情起衬映作用的,而又有以景喻情的成分。这里,秋风萧瑟、黄叶飘零的景象,既用来衬映旅思乡愁,也可以说是用来比拟诗人的萧瑟心境、飘零旅况。当然,这个比拟是若即若离的。同时,把“山山黄叶飞”这样一个纯景*描写的句子安排在篇末,在写法上又是以景结情。南宋沈义父在《乐府指迷》中说:“结句须要放开,含有余不尽之意,以景结情最好。”这首诗的结句就有宕出远神、耐人寻味之妙。

诗歌在艺术上常常是抒情与写景两相结合、交织成篇的。明代谢榛在《四溟诗话》中说:“作诗本乎情、景。……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合而为诗。”这首诗,前半抒情,后半写景。但诗人在山中、*边望见的高风送秋、黄叶纷飞之景,正是产生久客之悲、思归之念的触媒;而他登山临水之际又不能不是以我观物,执笔运思之时也不能不是缘情写景,因此,后半首所写之景又必然以前半首所怀之情为胚胎。诗中的情与景是互相作用、彼此渗透、融合为一的。前半首的久客思归之情,正因深秋景*的点染而加浓了它的悲怆**;后半首的风吹叶落之景,也因旅思乡情的注入而加强了它的感染力量。

王勃还有一首《羁春》诗:“客心千里倦,春事一朝归。还伤北园里,重见落花飞。”诗的韵脚与这首《山中》诗完全相同,抒写的也是羁旅之思,只是一首写于暮春,一首写于晚秋,季节不同,用来衬托情意的景物就有“落花飞”与“黄叶飞”之异。两诗参读,有助于进一步了解诗人的感情并领会诗笔的运用和变化。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