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八节的传统习俗有哪些【最新5篇】

>>>返回目录为了让您对于腊八节的写作了解的更为全面,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了5篇腊八节的传统习俗有哪些,希望可以给予您一定的参考与启发。

腊八节的传统习俗有哪些 篇一

风俗一:腊八豆腐

“腊八豆腐”是安徽黔县民间风味特产,在春节前夕的腊八,即农历十二月初八前后,黔县家家户户都要晒制豆腐,民间将这种自然晒制的豆腐称作“腊八豆腐”。

风俗二:腊八面

中国北方一些不产或少产大米的地方,人们不吃腊八粥,而是吃腊八面。隔天用各种果、蔬做成臊子,把面条擀好,到腊月初八早晨全家吃腊八面。

风俗三:腊八蒜

腊八蒜就是在阴历腊月初八的这天来泡制蒜,是北方,尤其是华北地区的一个习俗。其材料就是醋和大蒜瓣儿。

风俗四:吃冰

腊八前一天,人们一般用钢盆舀水结冰,等到了腊八节就脱盆冰并把冰敲成碎块。据说这天的冰很神奇,吃了它在以后一年不会肚子疼。

风俗五:祭祀

腊八本来就是祭祀的日子,一些地方至今还保留着这样的习俗。祭祀的对象包括:先啬神神农、司啬神后稷、农神田官之神、邮表畦神、开路、划疆界之人、猫虎神、坊神、水庸神、昆虫神等。唐宋后来又融入了拜祭佛祖的成分,佛教习惯在这天祭佛。部分地区很隆重

风俗六:吃腊八粥

腊八这一天有吃腊八粥的习俗,腊八粥也叫七宝五味粥。我国喝腊八粥的历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开始于宋代。每逢腊八这一天,不论是朝廷、官府、寺院还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腊八粥。到了清朝,喝腊八粥的风俗更是盛行。在宫廷,皇帝、皇后、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从宫女赐腊八粥,并向各个寺院发放米、果等供僧侣食用。在民间,家家户户也要做腊八粥,祭祀祖先;同时,合家团聚在一起食用,馈赠亲朋好友。

腊八节的具体意义 篇二

腊八节,俗称“腊八”,汉族传统节日,民间流传着吃“腊八粥”,泡腊八蒜(有的地方是“腊八饭”)的风俗。在河南等地,腊八粥又称“大家饭”,是纪念民族英雄岳飞的一种节日食俗。

腊八是古代欢庆丰收、感谢祖先和神灵(包括门神、户神、宅神、灶神、井神)的祭祀仪式,夏代称腊日为“嘉平”,商代为“清祀”,周代为“大蜡”。因在十二月举行,故称该月为腊月,称腊祭这一天为腊日。先秦的腊日在冬至后的第三个戌日。腊八节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和吉祥的节日,后来东汉佛教传入,为了扩大在本土的影响力逐附会传统文化把腊八节定为佛成道日。

一年最后一个月称“腊”的含义有三:一曰“腊者,接也”,寓有新旧交替的意思(《隋书·礼仪志》记载);二曰“腊者同猎”,指田猎获取禽兽好祭祖祭神,“腊”从“肉”旁,就是用肉“冬祭”;三曰“腊者,逐疫迎春”。

关于腊祭,古书多有记载:“十二月八日为腊日。村人并击细鼓,戴胡头,及作金刚力土以逐疫。”“腊祭”本是原始先民庆贺农业丰收的报酬之礼,是农耕文化的重要节庆。应劭《风俗通》云:“《礼传》:腊者,猎也,言田猎取禽兽,以祭祀其祖也。或曰:腊者,接也,新故交接,故大祭以报功也。”其起源甚早,《礼记·郊特牲》记载:“伊耆氏始为蜡。蜡也者,索也,岁十二月,合聚万物而索飨之也。”

《史记·补三皇本纪》也说:“炎帝神农氏以其初为田事,故为蜡祭,以报天地。”夏代称腊日祭为“嘉平”,殷曰“清祀”,周曰“大蜡”,汉代改为“腊”。祭祀的对象凡八:先啬神神农,司啬神后稷(农神),田官之神,邮表畦神,始创田间庐舍、开路划疆界之人猫虎神,坊神,堤防水庸神,水沟昆虫神。先秦的腊祭日在冬至后第三个戌日,南北朝以后逐渐固定在腊月初八。

祭祀

应劭《风俗通》云:“《礼传》:腊者,猎也,言田猎取禽兽,以祭祀其祖也。或曰:腊者,接也,新故交接,故大祭以报功也。”其起源甚早,《礼记·郊特牲》记载:“伊耆氏始为蜡。蜡也者,索也,岁十二月,合聚万物而索飨之也。”《史记·补三皇本纪》也说:“炎帝神农氏以其初为田事,故为蜡祭〈WWW.SHANCAOXIANG.COM〉,以报天地”。夏代称腊日祭为“嘉平”,殷曰“清祀”,周曰“大蜡”,汉代改为“腊”。

祭祀的对象凡八:先啬神神农、司啬神后稷、农神田官之神、邮表畦神始创田间庐舍、开路、划疆界之人、猫虎神、坊神堤防、水庸神水沟、昆虫神。先秦的腊祭日在冬至后第三个戌日,南北朝以后逐渐固定在腊月初八。到了唐宋,此节又被蒙上神佛色彩。相传释伽牟尼成佛之前,绝欲苦行,饿昏倒地。一牧羊女以杂粮掺以野果,用清泉煮粥将其救醒。释伽牟尼在菩提树下苦思,终在十二月八日得道成佛。从此佛门定此日为“佛成道日”,诵经纪念,相沿成节。到了明清,敬神供佛更是取代祭祀祖灵、欢庆丰收和驱疫禳灾,而成为腊八节的主旋律。其节俗主要是熬煮、赠送、品尝腊八粥,并举行庆丰家实。同时许多人家自此拉开春节的序慕,忙于杀年猪、打豆腐、胶制风鱼腊肉,采购年货,“年”的气氛逐渐浓厚。

腊八节喂树

在甘肃陇南康县南部白杨乡的一些农村过去还有喂树的风俗。喂树是为了树长得快,多结果子。常喂的树主要是核桃树。这类树根深,长得粗壮,枝繁叶茂,结果多。喂树时把米饭、包谷珍珍蒸熟,用斧子将树根部砍两下,然后塞上去。一边往上塞一边自言自语:“肯结吧?肯结;不落吧?不落!”(肯结,方言,意为繁殖能力强,结果子多)祈求多结果子,不到成熟收获不会轻易剥落。同时还要燃烧包谷秸秆、麦草对树根粗皮熏烧,据说这样树以后长得快。过去农村经济落后,文化匮乏,此俗盛行。在这里可以不吃腊八粥,但必须喂树,固执地认为只有把树喂得好才结得好。

腊月八这天,家家都要喂树,求多结果子,实现丰产愿望。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随着科学文化普及,依靠科技和推广优良品种成为共识,喂树的习俗在民间消失了。在乡村一些树龄较高的老核桃树根部可见喂树留下的斑斑痕迹。喂树虽然没有科学意义,但这种拙朴的民俗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腊八节有什么民俗 篇三

1、腊八豆腐

“腊八豆腐”是安徽黔县民间风味特产,在春节前夕的腊八,即农历十二月初八前后,黔县家家户户都要晒制豆腐,民间将这种自然晒制的豆腐称作“腊八豆腐”。

2、腊八面

中国北方一些不产或少产大米的地方,人们不吃腊八粥,而是吃腊八面。隔天用各种果、蔬做成臊子,把面条擀好,到腊月初八早晨全家吃腊八面。

腊八节的禁忌

1、出嫁的女儿,腊八节不准回娘家

有老话说如果在这一天出嫁的女儿回娘家会对婆婆不吉利,婆婆百年以后会趴着死去。还有一种说法:“腊八不吃娘家米,祖祖辈辈还不起”,意思是腊八这天,如果出嫁的女儿吃娘家的饭,会穷自己的家。

2、腊月不动土不搬家

風水上有讲:腊月是寒气比较重的一月,如果冒然搬入新宅子的话,寒冷的气氛会阻隔家中的兴旺气氛,说起来也是有一些道理的。

腊八节的习俗 篇四

腊八节的主要习俗有喝腊八粥、泡腊八蒜、吃冰、晒腊八豆腐、吃腊八面、吃麦仁饭、祭祀祖先和神明祈求丰收吉祥。

腊八这一天,我国北方地区有喝腊八粥的习俗,不同的地区,腊八粥所需的材料也不同,但基本上都包括大米、小米、糯米、黄豆、薏米、红枣、花生、莲子还有各种干果。在我国陕西还有喝剩的腊八粥的习俗。这个说法是这样的,人们喜欢把煮好的腊八粥先赠给亲友,而且一定要在中午之前送出去。送出去剩下的腊八粥保存几天还有剩下的,据说是取“年年有余”的意思。

腊八蒜,是在华北地区流行的,是一道传统小吃,将剥好的蒜瓣放到密封的罐子里,用腊八醋腌制,蒜瓣会慢慢变绿,通体碧绿如同翡翠。吃冰的习俗是在腊八前一天,人们用钢盆舀水,让它在里面结冰。等到腊八节就把冰敲成碎块。据说这天的冰很神奇,吃了一年都不会肚子痛。

腊八节为什么要吃腊八粥 篇五

释迦牟尼原本是王子,他深切同情劳动人民的苦难遭遇,二十九岁时,毅然舍弃了王族生活,去探求解救人生痛苦的方法。相传,一天释迦牟尼来到一片茫茫无际的荒漠,又饥又渴,终于不支倒地。这时,恰巧有个善良的牧羊姑娘路过,忙将随身所带的杂饭与泉水调煮成粥,喂给释迦牟尼吃。释迦牟尼醒来后,谢过牧女,继续前进,以坚韧不拔的毅力修行了六年,终于在十二月初八那天得道成佛。从此以后,凡逢十二月初八,各佛寺均效法牧女献粥,取香谷、果实煮粥,供于佛像前。

远古时期,人们往往在冬季用猎获的禽兽祭祀天地、祖先,以祈福求寿,避灾迎祥。古代“猎”、“腊”是同一个字。沿袭下来,就把处在冬末春初、新旧交替之际的十二月称做“腊月”。据古书记载,在南北朝时,就流传着“腊鼓鸣、春草生”的民谚。说的是在腊月,农民为了喜庆一年的丰收,敲打腊鼓,跳起各种舞蹈,预祝来年再有一个好收成。

中国古代民间有在冬至前后食用“赤豆粥”的习俗。如《本草纲目》赤豆条记载,传说中那位头撞不周山的共工氏有七个“不才”儿子,“以冬至死为疫鬼”,故于是日作小豆粥,来祓除瘟神疫鬼。这个节日风俗,后来和佛教纪念“佛祖成道,的“五味粥”逐渐融合,宗教迷信的成份也逐渐淡薄下来,成为入腊以后的节日佳品——“腊八粥”。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以上5篇腊八节的传统习俗有哪些就是小编小编为您分享的腊八节的范文模板,感谢您的查阅。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