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基,字伯温,青田人的原文及译文解析

第1篇:刘基,字伯温,青田人的原文及译文解析

刘基,字伯温,青田人。基幼颖异,其师郑复初谓其父曰:“君祖德厚,此子必大君之门矣。”元至顺间,举进士,除高安丞,有廉直声。行省辟之,谢去。西蜀赵天泽论*左人物,首称基,以为诸葛孔明俦也。

及太祖下金华,定括苍,闻基名,以*聘,基未应。总制孙炎再致书固邀之,基始出。既至,陈时务*策,太祖大喜。会陈友谅陷太平,谋东下,势张甚,诸将或议降,或议奔据钟山,基张目不言。太祖召入内,基奋曰:“主降及奔者,可斩也。”太祖曰:“先生计安出?”基曰:“贼骄矣,待其深入,伏兵邀取之,易耳。”太祖用其策,诱友谅至,大破之,以克敌赏赏基,基辞。其龙兴守胡美谴子通款请勿散其部曲太祖有难*基从后踏胡床太祖悟许之美降*西诸郡皆下。友谅兵复陷安庆,太祖欲自将讨之,以问基。基力赞,遂出师攻安庆。

基请立法定制,以止滥杀。太祖方欲刑人,基请其故,太祖语之以梦。基曰:“此得土得众之象,宜停刑以待。”后三日,海宁降。太祖喜,悉以囚付基纵之。寻拜御史中丞兼太史令。太祖即皇帝位,累欲进基爵,基固辞不受。

初,太祖以事责丞相李善长,基言:“善长勋旧,能调和诸将。”太祖曰:“是数欲害君,君乃为之地耶?吾行相君矣。”基顿首曰:“是如易柱,须得大木。若束小木为之,且立覆。”及善长罢,帝欲相杨宪。宪素善基,基力言不可,曰:“宪有相才无相器。夫宰相者,持心如水,以义理为权衡,而己无与者也,宪则不然。”帝问汪广洋,曰:“此褊浅殆甚于宪。”又问胡惟庸,曰:“譬之驾,惧其偾辕也。”后宪、广洋、惟庸皆败。

三年授弘文馆学士,封诚意伯。明年赐归老于乡。基佐定天下,料事如神。至是还隐山中,惟饮酒弈棋,口不言功。八年,疾笃,居一月而卒,年六十五。

(节选自《明史·刘基传》)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其龙兴守胡美谴子通款/请勿散其部曲/太祖有难*/基从后踏胡床/太祖悟/许之/美降/*西诸郡皆下。

b.其龙兴守胡美谴子通款/请勿散其部/曲太祖有难*/基从后踏胡床/太祖悟/许之/美降/*西诸郡皆下。

c.其龙兴守胡美谴子通/款请勿散其部曲/太祖有难*/基从后踏胡床/太祖悟/许之/美降*西/诸郡皆下。

d.其龙兴守胡美谴子通/款请勿散其部/曲太祖有难*/基从后踏胡床/太祖悟/许之/美降*西/诸郡皆下。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至顺:元宁宗的年号,帝王年号纪年法是*古代常用的纪年法,国君改用新的年号称为“改元”。

b.辟:*古代的选官制度,和前文中的“除”意义相同,均为“举荐”的意思。

c.顿首:叩头,头叩地而拜。古代的九种礼拜形式之一。此处刘基为辞受丞相一职而拜。

d.卒:古代社会不同地位的人的死有不同的称谓,大夫死曰“卒”,刘基属于大夫阶层。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刘基自幼就很聪明,他的老师郑复初对他赞赏有加,认为他将来一定会光耀刘家门庭;后来又有西蜀的赵天泽十分推崇他,把他看成是诸葛亮一类的人。

b.刘基具有卓越的*事才能,深受太祖倚重。强敌陈友谅图谋向东进发,气焰非常嚣张。将领们建议投降或退守,刘基力排众议劝太祖采用了诱敌计策,结果大败陈友谅。

c.刘基善于识人,正直敢言,多次替曾要陷害他的丞相李善长说情。明太祖打算让杨宪做丞相,刘基却认为好友杨宪不能胜任,认为他没有丞相的器量。

d.刘基淡泊名利,大败陈友谅后,太祖要奖赏刘基,刘基推辞了。后来还多次拒绝皇帝给他提高爵位。告老还乡后,过着闲适的隐居山林的生活,从不提自己的功劳。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太祖方欲刑人,基请其故,太祖语之以梦。(5分)

(2)夫宰相者,持心如水,以义理为权衡,而己无与者也,宪则不然。(5分)

参考*

4.a

5.b(除:任命、授职,辟:征召)

6.c(误解原文意思,应为“曾替多次要陷害他的丞相李善长说情”)

7.(1)太祖正要对人施用刑罚,刘基问为什么,太祖把自己梦中的情景告诉他。(“刑”、“请”、“太祖语之以梦”句式各1分,整体通顺2分)

(2)做宰相的人,处事须心平如水,把义理作为行使权力的标准,而自己的私见不参与其中,杨宪却不是这样。(“权衡”、“与”、“然”各1分,整体通顺2分)

参考译文

刘基,字伯温,是青田人。刘基小的时候很聪明,他的老师郑复初对刘基的父亲说:“您祖上德行深厚,这个孩子必定会光大您家门庭。”元朝至顺年间,刘基考中进士,被任命为高安县县丞,有清廉正直的名声。行省征召他,他推辞拒绝。西蜀人赵天泽评论*东人物,第一个就推崇刘基,认为他是诸葛孔明一类的人。

等到明太祖攻下金华,平定了括苍,听说刘基的名气,拿礼物来聘用他。刘基没有答应。总制孙炎又写信坚持邀请他,刘基才出山。到任后,献上了“时务*策”,明太祖非常高兴。恰逢陈友谅攻陷了太平镇,图谋向东进发,局势非常紧张,将领们有的建议投降,有的建议逃到钟山据守,刘基瞪大眼睛不说话。明太祖召他入内,刘基愤激地说:“主张投降和逃跑的人,都应该斩首。”明太祖说:“先生有什么计策?”刘基说:“敌人骄横,等到他们深入我地,埋伏兵马拦击他们,很容易。”明太祖采用了他的计策,引诱陈友谅到来,把他打得大败。太祖把打败敌人的赏奖赏给刘基,刘基推辞了。驻守龙兴的大将胡美派他的儿子表达诚心归顺的意愿,请求不要遣散他的部属。太祖感到为难。刘基从后踢太祖床榻,太祖突然明白过来,答应了他的请求。胡美投降后,*西诸郡县随后全部攻下。陈友谅的部队又攻陷了安庆,明太祖打算亲自去征讨,拿它询问刘基。刘基极力赞成,于是出师攻打安庆。

刘基请求定立法制,来阻止滥杀无辜。太祖正要对人施用刑罚,刘基问为什么,太祖把自己梦中的情景告诉他。刘基说:“这是得到土地和*的征兆,应该停止刑罚来等待。”过了三天,海宁投降了。太祖高兴,把囚犯全交给刘基放了。不久被任命为御史中丞兼太史令。太祖登上皇帝位,接连几次想要给刘基提高爵位,刘基坚决推辞不接受。

起初,太祖因为某事责怪丞相李善长,刘基说:“李善长是有功勋的老臣,能够协调诸将的关系。”太祖说:“他多次要陷害你,你却替他说话?我要让你做丞相。”刘基叩首说:“换丞相就比如换柱子,必须用大木头才行。如果捆束小木头做柱子,房子马上就会倾覆的。”等到李善长被罢免,太祖打算让杨宪做丞相。杨宪一向和刘基交好,刘基却极力说不行,他说:“杨宪有丞相的才能却没有丞相的器量。做宰相的人,处事须心平如水,把义理作为行使权力的标准,而自己的私见不参与其中,杨宪却不是这样。”皇帝又问汪广洋如何,刘基说:“这个人大概比杨宪还要器量狭小浅薄。”皇帝又问胡惟庸如何,刘基回答说:“就譬如驾车,我担心他会把车辕给毁坏。”后来杨宪、汪广洋、胡惟庸都出事被杀。

洪武三年任命刘基为弘文馆学士。封爵为诚意伯。第二年赐他告老还乡。刘基辅佐朱元璋平定天下,料事如神。到此时回到山林隐居,只是喝酒下棋,从不提自己的功勋。八年,刘基病重,过了一个月就去世了,享年六十五岁。

第2篇:刘黻,字声伯,乐清人原文及译文赏析

刘黻,字声伯,乐清人。早有令名,年三十四,以淳祐十年试入太学,侪辈已翕然称之。时丁大全方为台属,劾奏丞相董槐,将夺其位。黻率同舍生伏阙上书,言朝廷进退大臣,须当以礼。书上,忤执政,送南安*安置,归别其母解氏。解氏曰:“为臣死忠,以直被贬,分也。速行!”黻至南安,尽取濂、洛诸子之书,摘其精切之语,辑成《濂洛论语》十卷。

及大全贬,黻还太学。未几,侍御史陈垓诬劾程公许,右正言蔡荥诬劾黄之纯,二公罢出,黻又率诸生上书言:比年朋邪记焰,缄默成风,奏事者不过袭陈言、应故事而已。幸而之纯两疏,差强人意。乃今软媚者全身,鲠直者去国。一之纯去,若未害也,臣恐道路以目,欲言辄沮,而公论之脉自此绝矣。

又谏游幸疏曰:天下无道,人主以逸乐而忘忧勤。陛下春秋尚少,作而不法,后嗣何观?大凡人主不能无过,脱有过言过行,宰执、侍从当言之,给舍、台谏当言之。今陛下未为不知道,未为不受人言,宰执惧有所专而不敢奏,给舍、台谏惧有所忤而不敢言,更如此者数年,将何以为国?故政事由中书则治,不由中书则乱,天下事当与天下共之,非人主所可得私也。

会丁父忧去位,服除,授集英殿修撰,沿海制置、知庆元府事。建济民庄,以济士民之急,资贡士春官之费,备郡庠耆老缓急之需。又请建慈湖书院。八年,召还,拜刑部侍郎,升监察御史,累官至吏、工部尚书,兼修玉牒,兼侍读。十年,丁母忧。

德佑元年,*上溃师。丞相陈宜中起复黻为端明殿学士,不起。及贾似道、韩震死,宜中谋拥二王由温州入海,以兵逆黻共政,将逊相位。于是黻托宗祀于母弟成伯遂起及罗浮以疾卒其配林氏举家蹈海未几海上事亦瓦解矣。

(选自《宋史·刘黻传》有删节)

①玉牒:*历代皇帝族谱称为玉牒。

②二王:指临安陷落时,陈宜中拥立益王赵瘴为天下兵马都元帅,广王赵禹为副元帅。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于是黻托宗祀于母弟成伯/遂起/及罗浮/以疾卒/其配林氏举家蹈海/未几/海上事亦瓦解矣

b.于是黻托宗祀于母弟成伯/遂起/及罗浮/以疾卒/其配林氏举家蹈海/未几海上/事亦瓦解矣

c.于是黻托宗祀于母弟成伯/遂起/及罗浮/以疾卒其配/林氏举家蹈海/未几/海上事亦瓦解矣

d.于是黻托宗祀于母弟成伯/遂起/及罗浮/以疾卒其配/林氏举家蹈海/未几海上/事亦瓦解矣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太学,古代设在京城的全国最高学府,西汉武帝开始设立,魏晋至明清或设太学,或设国子学(监)。

b.伏阙,即拜伏于宫阙下。多指臣下直接向皇帝上书奏事。

c.春秋,指年龄,“春秋尚少”与“富于春秋”,都是指年纪尚少,年轻。

d.服除,即脱去孝服。古代以亲属关系的远近制定丧服的轻重,穿大功服的亲族服丧一年,穿小功服的亲族服丧五个月。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刘黻率领太学同舍上书抨击丁大全,得罪了执政者,被遣送南安*安置。临走前,刘黻回家向母亲告别,母亲不仅没有责怪他,相反对他的忠勇行为大加勉励。

b.刘黻在任内曾经修建济民庄,用来救济士民的急困,资助贡士的考试费用,以及预备郡学中那些老先生们的急需之用,并且请求修建慈湖书院。

c.刘黻为人忠直敢言,他的那些忠鲠之言,不仅触犯了当时的权贵,而且得罪了皇上,因此每次上书都不被采纳,相反遭到了压抑和排挤,仕途一直不顺。

d.刘黻生长在南宋末危难之秋,对国家、对君王一片赤诚,在国都陷落之时,毅然奔赴国难,最后病死在上任途中。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为臣死忠,以直被贬,分也。速行!(5分)

②幸而之纯两疏,差强人意。乃今软媚者全身,鲠直者去国。(5分)

参考*

4、a

5、d

6、c

7.(5分)①做人臣的为国尽忠而死,因为直谏而获罪,这是为臣的职责。你赶快去吧!(“死忠”“分”“速”各1分,句意2分,共5分)

②(5分)幸好黄之纯的两篇疏论,勉强使人满意。如今却是软弱献媚的人保全自己,*格耿直的人离开京都。(“差”、“乃今”、“全身”“去国”各1分,句意1分)

参考译文

刘黻,字声伯,乐清人。很早就有好的名声。三十四岁时,他在淳佑十年应试进入太学,同辈人已经一致称赞他。当时丁大全正在做台属,上书*劾丞相董槐,打算夺取董槐的相位。刘黻率领太学同舍直接向皇帝上书,说朝廷任免大臣,应当依照礼仪。奏疏送上去,得罪了执政者,被遣送到南安*营里安置。临走前,刘黻回家向母亲解氏告别。解氏说:“做人臣的为国尽忠而死,因为直谏而获罪,这是为臣的职责。你赶快去吧!”刘黻到达南安,收取前了代濂、洛诸子全部的书籍,挑选那些精切的言论,编辑汇集成了《濂洛论语》十卷。

等到丁大全因罪罢免,刘黻被召回太学。没过多久,侍御史陈垓诬陷*劾程公许,右正言蔡荥诬陷*劾黄之纯,二公被罢黜,刘黻又率领各级生员上书说:近年朋党小人嚣张,缄默形成风气,奏事的人不过说些陈年旧事来应付罢了。幸好黄之纯的两篇疏论勉强使人满意。如今却是软弱的人保全自己,耿直的人离开京都。一个黄之纯离开,好像没有什么大害,我担心的是今后路上遇到的人都是以目示意,想讲话就被制止,而公众论事的途径就此断绝了。

刘黻又上奏了《谏游幸疏》,说:天下无道,国君因为安逸享乐而忘记为国事而忧劳。皇上年纪还轻,等到主持国家大事的时候,政令全部由你发出,做事如果不合法度,后世子孙们将会怎么看呢?大凡国君不可能不犯错,如果有了不对的言行,宰执、侍从应当指出来,给舍、台谏也应当指出来。现在皇上不是不知道这个道理,也不是不接受他人的意见,而是宰执害怕有所专断而不敢上奏,给舍、台谏害怕有所抵触而不敢讲出来,像这样再经过几年,将拿什么来治理国家?所以政事交由中书天下就太平,不交由中书天下就混乱,天下的事应当交与天下人共同治理,不是皇帝个人私有的就可以为所欲为呀!

碰巧,刘黻遭遇父亲的丧事离职,服丧归来,被授予集英殿修书编撰兼沿海制置使,主持庆元(今宁波)府的政事。他修建济民庄,用来救济当地百姓的危困,资助贡士进京考试的费用,预备郡学那些老先生们的紧急之需。他又请求修建慈湖书院。

德佑元年,宋*在长*沿岸溃败。丞相陈宜中重新起用刘黻做端明殿学士,刘黻不赴任。等到贾似道、韩震死了,陈宜中打算拥立广、益二王从温州移师海上,带兵迎接刘黻共理政事,将位仅次于丞相。于是刘黻将宗祀后事托付给他的弟弟成伯,毅然赴任。到了广东罗浮后,因为患病去世。他的妻子林氏携带全家投海为国殉难。不久,南宋海上的力量也被瓦解了。

第3篇:刘延明敦煌人也原文及译文解析翻译

刘延明,敦煌人也。年十四,就博士郭?。?弟子五百余人,通经业者八十余人。?有女始笄,妙选良偶,有心于延明。遂别设一席,谓弟子曰:“吾有一女,欲觅一快女婿,谁坐此席者,吾当婚焉。”延明遂奋衣坐,神志湛然曰:“延明其人也。”?遂以女妻之。延明后隐居酒泉,不应州郡命,弟子受业者五百余人。

凉武昭王征为儒林祭酒、从事中郎。昭王好尚文典,书史穿落者,亲自补葺。延明时侍侧,请代其事。王曰:“躬自执者,欲人重此典籍。吾与卿相遇,何异孔明之会玄德。”迁抚夷护*,虽有政务,手不释卷。昭王曰:“卿注记篇籍,以烛继昼,白日且然,夜可休息。”延明曰:“朝闻道,夕死可矣,不知老之将至,孔圣称焉。延明何人斯,敢不如此。”延明以三史文繁,著《略记》百三十篇、八十四卷,《敦煌实录》二十卷,《方言》三卷,《靖恭堂铭》一卷,注《周易》、《韩子》、《人物志》、《黄石公三略》行于世。

蒙逊平酒泉,拜秘书郎,专管注记。筑陆沈观于西苑,躬往礼焉,号玄处先生。学徒数百,月致羊酒。牧犍①尊为国师,亲自致拜;命官属以下,皆北面受业。时同郡索敞、*兴为助教,并以文学见称,每巾衣而入。太武平凉州,士庶东迁,夙闻其名,拜乐平王从事中郎。延明时老矣,在姑臧②岁余,思乡而返,至凉州西四百里韭谷窟,疾卒。

太和十四年,尚书李冲奏:延明河右硕儒,今子孙沉屈,未有禄润;贤者子孙,宜蒙显异。于是除其一子为郢州云阳令。正光三年,太保崔光奏曰:“故乐平王从事中郎敦煌刘延明,著业凉城,遗文在兹。如或愆衅,当蒙数世之宥。况乃维祖逮孙,相去未远,而令久沦皂隶③,不获收异,儒学之士,所为窃叹。乞敕尚书,推检所属,甄免碎役,敦化厉俗。”诏曰:“太保启陈,深合劝善,其孙等三家,特可听免。”河西人以为荣。

(选自《北史?列传第二十二》,有删节)

注:①牧犍:即沮渠牧犍,十六国时期北凉君主。②姑臧:地名,曾为北凉国都。③皂隶:差役。

9.对下列句子中画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就博士郭?就:受学。b.每巾衣而入每:经常

c.孔圣称焉称:符合d.敦化厉俗厉:勉励

10.下列各项画线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有心于延明不拘于时b.以烛继昼不赂者以赂者丧

c.思乡而返吾尝终日而思矣d.当蒙数世之宥穷山之高而止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延明是郭?的弟子之一,他得到了郭?女儿的芳心暗许,而郭?也有意成全,专门设席,最终成就了二人的婚事。

b.刘延明在侍奉凉武昭王时,一边忙于处理繁忙的政务,一边不辞*苦注记篇籍,有多部著述及注本流行于世。

c.刘延明受到了北凉国主牧犍的尊敬,他被尊为国师,牧犍要求所有官员都听其教诲;当时,还有索敞、*兴给延明做助教,他们皆擅长文学。

d.刘延明的一个儿子得以出任郢州云阳令,与太保李冲的上奏有关,而太保崔光也上奏建议优待刘延明的后人。

1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昭王好尚文典,书史穿落者,亲自补葺。

(2)太保启陈,深合劝善,其孙等三家,特可听免。

(3)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13.李冲称刘延明“河右硕儒”,从文中看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

9.c称:说,陈述。

10.da项,介词,对/介词,被;b项,介词,用/介词,因为;c项,连词,表因果/连词,表修饰;d项,都是结构助词“的”。

11.aa项,“得到了郭?女儿的芳心暗许”理解错误,原文是“?有女始笄,妙选良偶,有心于延明。”意思是郭?对刘延明有意。

12.(1)昭王喜爱文章书籍,经史中有破损脱落的,他亲自加以修补。

(2)太保所奏,深合鼓励善行的原则,刘延明的孙子等三家,特别给予免除杂役。

(3)治理国家的人,(千万)不要使自己被他人积聚起来的威势胁迫啊!

13.弟子众多;声望极高;精通经义;著述颇丰。

【解析】

12.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翻译时,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实词要字字落实,注意文言句式的翻译。关键词:(1)好尚:喜爱;补葺:修补。(2)启陈:启禀,劝:劝勉,鼓励;听免:免除赋税;(3)为国者,治理国家的人;为……所,被动句。

13.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从第一段“弟子受业者五百余人”可分析出刘延明的弟子众多;从第二段中看出刘延明的著作多,精通经义;第三段中“牧犍尊为国师,亲自致拜;命官属以下,皆北面受业”可分析出刘延明很有地位,威望高。

【参考译文】

刘延明,是敦煌人。十四岁时,就学于博士郭?。郭?有弟子五百多人,其中精通儒家经书学业的有八十多人。郭?有个女儿刚刚成年,他想挑选好的女婿,有意于刘延明。于是他特地设一个席位,对弟子们说:“我有一位女儿,想找位好女婿,谁坐上这个席位,我就将女儿嫁给他。”刘延明振衣去尘入座,神情安然地说:“延明就是您要找的人。”郭?就把女儿嫁给了他。刘延明后来隐居在酒泉,不肯接受州郡的举荐,跟从他读书的弟子有五百多人。

凉国武昭王征召刘延明为儒林祭酒、从事中郎。昭王喜爱文章书籍,经史中有破损脱落的,他亲自加以修补。刘延明当时侍奉左右,便请求代替武昭王做这些事情。武昭王说:“我所以亲自来做,是要人们重视这些典籍。我和您有幸相遇,跟刘玄德遇孔明没有什么差别。”后升为抚夷护*,虽然政务繁忙,但手不释卷。昭王对他说:“您抄录注解典籍,秉烛继续白天的工作,白天还可以,晚上应当休息。”刘延明回答:“早晨听到道,晚上死去也就甘心了,不知很快就到老年,这些话是孔圣人所说的。我刘延明是什么人,敢不这样去做。”刘延明认为三种史书文字浩繁,便写成《略记》一百三十篇,八十四卷,撰述《敦煌实录》二十卷,《方言》三卷,《靖恭堂铭》一卷,注《周易》、《韩非子》、《人物志》、《黄石公三略》等流行于世。

蒙逊平定酒泉后,拜封刘延明为秘书郎,专门负责书籍的注记。并建了一座陆沈观在西苑,亲自前往举行典礼,号为玄处先生。当时有学生几百人,每月给他送来牛羊和美酒。牧犍把刘延明尊封为国师,亲自致以拜礼,并命令所有官员,都北面受教。当时,同郡的索敞、*兴给他当助教,他们都以文章博学而著称,经常巾衣整齐而入。太武帝平定凉州,带着士民东迁,他早听说刘延明的名声,便封他为乐平王从事中郎。当时刘延明年老,住在姑臧一年多后,因想念故乡便回去了,当他走到凉州西面四百里地的韭谷窟时,因病去世。

太和十四年,尚书李冲上奏孝文帝说,刘延明原是河西的大儒,可是如今子孙沉沦下层,没有禄位;像这样的贤人的子孙,理应受到格外恩遇。于是朝廷让他的一个儿子出任郢州云阳令。正光三年,太保崔光上奏说:“已故的乐平王从事中郎敦煌刘延明,于凉城从事儒学,现遗文在此。即使有一些失误,也应当有几代人可以被宽宥,何况从祖父到孙子,相距不远,却让他们久沦衙门差役的卑职中,没有得到照顾,使儒学之士都为之暗暗叹息。请传令尚书,查出他的遗属,免去各种杂役,以此来敦促教化勉励风俗。”皇帝下诏说:“太保所奏,深合鼓励善行的原则,刘延明的孙子等三家,特别给予免除杂役。”河西人都以此感到荣耀。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