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后赤壁赋》原文与翻译

第1篇:苏轼《后赤壁赋》原文与翻译

一、【原文与注释】

是岁十月之望(农历十五),步(步行出发)自(从)雪堂,将归于(回到)临皋(gāo)。二客从(跟着)予过黄泥之坂(斜坡,山坡)。霜露既降,木叶(树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边走边唱)相答(应答)。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如……何,怎样对待……)?”客曰:“今者薄(迫,逼近)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之鲈。顾(可是,只是)安所(在哪里)得酒乎?”归而谋(商量)诸(之于)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随时的需要)。”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流有声,断岸(峭立的山壁)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才,刚刚)日月(时间)之几何(多久),而*山不可复识矣!

【对照翻译】:

这一年十月十五日,我从雪堂出发,准备回临皋亭。有两位客人跟随着我,一起走过黄泥坂。这时霜露已经降下,树叶全都脱落。我们的身影倒映在地上,抬头望见明月高悬。四下里瞧瞧,心里十分快乐;于是一面走一面吟诗,相互应答。过了一会儿,我叹惜地说:“有客人却没有酒,有酒却没有菜。月*皎洁,清风吹拂,这样美好的夜晚我们怎么度过呢?”一位客人说:“今天傍晚,我撒网捕到了鱼,大嘴巴,细鳞片,形状就像吴淞*的鲈鱼。不过,到哪里去弄到酒呢?”我回家和妻子商量,妻子说:“我有一斗酒,收藏了很久,为了应付您突然的需要。”就这样,我们携带着酒和鱼,再次到赤壁的下面游览。长*的流水发出声响,陡峭的*岸高峻直耸;山峦很高,月亮显得小了,水位降低,礁石露了出来。才相隔多少日子,*山的面貌改变太大了,再也认不出来了!

二、【原文与注释】

予乃摄衣(提起衣襟)而上,履(践,踏chán)岩(险峻的山石),披蒙茸(分开乱草),踞虎豹(指形似虎豹的山石),登虬龙(指枝柯弯曲形似虬龙的树木),攀栖鹘(hǔ)之危巢,俯冯夷(水神)之幽(深)宫。盖二客不能从(跟从)焉。划然长啸(高声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静默的样子)而悲,肃然(收敛的样子)而恐,凛乎其不可留(停留)也。反(通“返”)而登舟,放乎(于)中流,听(听任,听凭)其所止而休(休息)焉。时夜将半,四顾寂寥(寂寞空虚)。适有孤鹤,横*东来,翅如车轮,玄裳(cháng)缟(gǎo)衣,戛然(形容鹤雕一类的鸟高声叫唤的声音)长鸣,掠(掠过)予舟而西(向西飞去)也。

【对照翻译】:

我就撩起衣襟上岸,踏着险峻的山岩,拨开纷乱的野草;蹲在虎豹形状的怪石上,又不时拉住形如虬龙的树枝,攀上猛禽做窝的悬崖,下望水神冯夷的深宫。两位客人都不能跟着我到这个极高处。我划地一声长啸,草木被震动,高山与我共鸣,深谷响起了回声,大风刮起,波浪汹涌。我也觉得忧愁悲哀,感到恐惧而静默屏息,觉得这里令人畏惧,不可久留。回到船上,把船划到*心,任凭它漂流到哪里就在那里停泊。这时快到半夜,望望四周,觉得冷清寂寞得很。正好有一只鹤,横穿*面从东边飞来,翅膀像车轮一样大小,尾部的黑羽如同黑裙子,身上的白羽如同洁白的衣衫,它嘎嘎地拉长声音叫着,擦过我们的船向西飞去。

三、【原文与注释】

须臾客去(离开),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轻快的样子),过临皋之下,揖(yī,拱手施礼)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低头)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chóu,语首助词,无实义)昔(昨天)之夜,飞鸣而过(经过)我者,非子也耶?”道士顾(回头看)笑,予亦惊寤(wù醒)。开户(门)视之,不见其处。

【对照翻译】:

过了会儿,客人离开了,我也回家睡觉。梦见一位道士,穿着羽毛编织成的衣裳,轻快地走来,走过临皋亭的下面,向我拱手作揖说:“赤壁的游览快乐吗?”我问他的姓名,他低头不回答。“噢!哎呀!我知道了。昨天夜晚,边飞边叫经过我船上的,不就是你吗?”道士回头笑了起来,我也忽然惊醒。开门一看,却看不到他在什么地方。

宋?苏轼《游定惠院记》注读

四、【原文与注释】

黄州定惠院东小山上,有海棠一株,特繁茂。每岁盛开,必携客置酒,已五醉其下矣。今年复与参寥师及二三子访焉(它),则园已易主。主虽市井人,然以(因)予故,稍加培治(培土整治)。山上多老枳木(zhǐ,落叶灌木或小乔木,小枝多刺,果实黄绿*,味*不可食,可入*),*瘦韧(瘦劲有韧*),筋脉呈露,如老人头颈,花白而圆;如大珠累累,香*皆不凡。此木不为人所喜,稍稍(逐渐,渐渐)伐去,以予故,亦得不伐。

【对照翻译】:

黄州定惠院东边的小山上,有一株海棠,长得特别繁茂。每年海棠盛开的时候,我一定带着朋友设置酒宴,已经五次醉倒在它的下面了。今年又和参寥大师以及二三个朋友造访它,这次却园子已经换了主人。现在的主人虽然是市井中人,然而因为我的缘故,对海棠花稍微加以培土整治。山上有很多老的枳木,天*瘦劲且有韧*,树的筋脉呈现裸露,如同老人的头颈,花白的而且很圆;又如同一颗颗的大珠,香气和颜*都不同凡品。这种树不被人们喜欢,于是便逐渐砍伐掉了,(这座山上的枳木)因为我的缘故,也得以不被砍伐。

五、【原文与注释】

既饮,往憩(休息)于尚氏之第(府邸)。尚氏亦市井人也,而居处修洁(美好整洁),如吴越间人。竹林花圃皆可喜。醉卧小板*上,稍(稍微)醒(清醒),闻坐客崔成老*雷氏琴,作悲风晓月,铮铮然,意(心中感觉)非人间也。

【对照翻译】:

已经喝好了酒,我们前往到尚氏的府邸休息。尚氏也是市井中人,然而它的住处美好而整洁,如同吴越那地方的人。他家的竹林花圃都有可喜之处。我醉卧在小板*上,稍微清醒后,听见坐中的朋友崔成老*奏雷氏琴,*奏的是悲风晓月,铮铮琮琮,我的心中感觉这地方好像不是人间了。

六、【原文与注释】

晚乃(就)步出城东,鬻(yù,买来)大木盆,意者谓可以注清泉,瀹(yuè,浸泡)瓜李,遂夤缘(yínyuán,攀援向上)小沟,入何氏、韩氏竹园。时何氏方(正)作(做工)堂竹间,既辟地矣,遂置酒竹*下。有刘唐年主簿者,馈(赠送)油煎饵(粉饼),其名为“甚酥”,味极美。客尚欲饮,而予忽兴尽,乃径(从小路)归。道过(路上经过)何氏小圃,乞其丛桔,移种(栽种)雪堂之西。坐客徐君得之将适(去到)闽中,以(因)后会(将来会面)未可期(规定的时间),请予记之,为(作为)异日(将来某一天)拊掌(指开心之事)。时参寥独(单单)不饮,以(用)枣汤代(替代)之。

【对照翻译】:

晚上我们就步行到城东,买来大木盆,中意的人说可以用它注上清泉,浸泡瓜果。于是我们又顺着小沟攀援向上,进入何氏、韩氏的竹园。当时何氏正在堂竹间做工,我们将地面扫开,于是置酒在竹*之下。有个叫刘唐年的主簿,赠送了用油煎制的粉饼,取名为“甚酥”,味道非常美。朋友们还想喝酒,而我忽然兴致没了,乃于是从小路回去。路上经过何氏的小园圃,请他给我一些橘树,移栽到雪堂的西边。坐中的朋友徐得之先生将去到闽中,因为将来会面没法预料,请求我记下这些事,作为将来某一天再见面时指开心的话题。当时参寥大师单单不喝酒,就用枣汤代替。

第2篇:苏轼《后赤壁赋》原文及翻译

导语:苏轼生*放达,为人率真,深得道家风范。其文章也非常优秀,被后世所推崇。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看苏轼《后赤壁赋》原文及翻译。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原文: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似松*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须。”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山不可复识矣。

予乃摄衣而上,履?f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道士顾笑,予亦惊寤。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译文:

这一年(壬戌年)的十月十五日晚上,我从雪堂出发,准备回到临皋去。有两位客人跟着我一道去,走过黄泥坂。这时,霜露已经降下,树叶完全落了。看见人影映在地上,抬头一望,看到皎洁的月亮,我们互相望望,很欢喜这景*,便一边走一边吟诗,互相酬答。过了一会儿,我不禁叹口气,说:“有客没有酒,即使有酒没有菜肴,月光明亮,晚风清爽,怎样度过这美好的夜晚呢?”一位客人说:“刚才黄昏时,我撒网捉到了一条鱼,很大的嘴巴,小小的鱼鳞,样子好像松*的鲈鱼。但是,只是到哪里去弄到酒呢?我回家去找妻子想办法。妻子说:“我有一斗好酒,保存好久了,拿它来准备你随时的需要。”于是带了酒和鱼,再去赤壁下面坐船游玩。长*的水流得哗哗响,*岸上山壁峭立,高达千尺。山,高高的,月,小小的。水位低了,原来在水里的石头也露出来了。经过的时间很短,*山的面貌改变太大,再也不认识了。

我提着衣服的下襟走上岸去,登上险峻的山崖,拨开杂乱的野草,坐在像虎豹的山石上休息一会儿,再爬上枝条弯曲形似虬龙的古树,攀上鸷鸟巢居的大树,低头看到水神冯夷的水府,那两位客人竟不能跟上来。突然发出一种清越而悠长的声音,草木似乎都被这种尖锐的声音震动了,山也发出共鸣,谷也响起回声,风也起来,*水也汹涌了。在这种情境中,我也默默地感到忧伤,感到紧张,简直有些恐惧,觉得这里再也不能停留了。回到*边上了船,把船撑到*心,听凭它漂到哪儿就在哪儿休息。

这时快到半夜了,向周围望去,冷静空虚。恰巧有一只白鹤,横穿大*上空从东飞来。翅膀张开像车轮那么大,黑裙白衣,发出长长的尖利叫声,擦过我的小船向西飞去。(上岸以后,回到家里)一会儿,客人走了,我也睡了。梦见一道士,穿着羽毛做的衣服轻快地走着,走到临皋下面,向我拱手行礼,说:“赤壁这次旅游很痛快吧?”我问他的姓名,他低着头不回答。唉呀!我知道了。昨天晚上,一边叫一边飞过我船上的,不是你吗?道士回头对我笑了,我也惊醒了。打开门看,看不见它了。

第3篇:苏轼《后赤壁赋》阅读*及原文翻译

《后赤壁赋》,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在被贬谪黄州时所作的一篇散文,是《前赤壁赋》的姐妹篇。本篇是《前赤壁赋》的继续。作者在文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与前篇毫无二致,但是笔墨全不相同。全文以叙事写景为主,主要写*岸上的活动,具有诗情画意。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似松*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须。”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f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a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道士顾笑,予亦惊寤。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是岁十月之望??望:农历每月最后一天。

b.履□岩,披蒙茸??披:披着。

c.攀栖鹘之危巢??危:危险。

d.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畴昔:以前。

2.下面各组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顾而乐之???b.划然长啸,草木震动,

顾安所得酒乎???然或傲逸狂醉

c.适有孤鹤???d.过临皋之下

将何适而非快???飞鸣而过我者

3.下面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以待子不时之须??b.曾日月之几何,而*山不可复识矣!

c.反而登舟,放乎中流?d.问其姓名,?a而不答

4.下面句子中的加点词语的活用情况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a.步自雪堂????b.履□岩

c.横*东来????d.掠予舟而西也

5.翻译下面的句子。

(1).曾日月之几何,而*山不可复识矣。

(2).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

1.d(a.农历每月十五称“望”;b.披:分开;c.危:高。)

2.d(a.环顾;但;b.形容词词尾,……的样子;然而;c.刚才;d.飞过。)

3.b(a.“须”通“需”;c.“反”通“返”;d.“?a”通“俯”。)

4.c(东;名词作状语,从东边;abd都是名词作动词,步:走;履:走;西:向西飞去。)

5.(1).才过了多少日子呢?*山的景象已经变得不认识了。

(2).于是我们回到船上,在大*中任其漂流,停在哪里就在那里休息。

翻译:

这一年十月十五日,我从雪堂出发,准备回临皋亭。有两位客人跟随着我,一起走过黄泥坂。这时霜露已经降下,叶全都脱落。我们的身影倒映在地上,抬头望见明月高悬。四下里瞧瞧,心里十分快乐;于是一面走一面吟诗,相互酬答。

过了一会儿,我叹惜地说:“有客人却没有酒,有酒却没有菜。月*皎洁,清风吹拂,这样美好的夜晚,我们怎么度过呢?”一位客人说:“今天傍晚,我撒网捕到了鱼,大嘴巴,细鳞片,形状就像吴淞*的鲈鱼。不过,到哪里去弄到酒呢?”我回家和妻子商量,妻子说:“我有一斗酒,保藏了很久,为了应付您突然的需要。”

就这样,我们携带着酒和鱼,再次到赤壁的下面游览。长*的流水发出声响,陡峭的*岸高峻直耸;山峦很高,月亮显得小了,水位降低,礁石露了出来。才相隔多少日子,上次游览所见的*景山*再也认不出来了!我就撩起衣襟上岸,踏着险峻的山岩,拨开纷乱的野草;蹲在虎豹形状的怪石上,又不时拉住形如虬龙的树枝,攀上猛禽做窝的悬崖,下望水神冯夷的深宫。两位客人都不能跟着我到这个极高处。我大声地长啸,草木被震动,高山与我共鸣,深谷响起了回声,大风刮起,波浪汹涌。我也觉得忧愁悲哀,感到恐惧而静默屏息,觉得这里令人畏惧,不可久留。回到船上,把船划到*心,任凭它漂流到哪里就在那里停泊。这时快到半夜,望望四周,觉得冷清寂寞得很。正好有一只鹤,横穿*面从东边飞来,翅膀像车轮一样大小,尾部的黑羽如同黑裙子,身上的白羽如同洁白的衣衫,它戛戛地拉长声音叫着,擦过我们的船向西飞去。

过了会儿,客人离开了,我也回家睡觉。梦见一位道士,穿着羽毛编织成的衣裳,轻快地走来,走过临皋亭的下面,向我拱手作揖说:“赤壁的游览快乐吗?”我问他的姓名,他低头不回答。“噢!哎呀!我知道你的底细了。昨天夜晚,边飞边叫着从我这里经过的人,不是你吗?”道士回头笑了起来,我也忽然惊醒。开门一看,却看不到他在什么地方。

赏析:

前后《赤壁赋》虽都以秋*夜月为景,以客为陪衬,但后赤壁赋重在游、状景,而前赤壁赋意在借景抒怀,阐发哲理。此文第一段,作者在月明风清之夜,与客行歌相答。先有“有客无酒”、“有酒无肴”之憾,后有“携酒与鱼”而游之乐。行文在平缓舒展中有曲折起伏。第二段,从“*流有声,断岸千尺”的*岸夜景,写到“履?f岩,披蒙茸……”的山崖险情;从“曾日月之几何而*水不可复识”的感叹,到“悄然而悲,肃然而恐”的心情变化,极腾挪跌宕之姿。第三段,借孤鹤道士的梦幻之境,表现旷然豁达的胸怀和慕仙出世的思想。

第一段写泛游之前的活动,包括交待泛游时间、行程、同行者以及为泛游所作的准备。写初冬月夜之景与踏月之乐,既隐伏着游兴,又很自然地引出了主客对话。面对着“月白风清”的“如此良夜”,又有良朋、佳肴与美酒,再游赤壁已势在必行,不多的几行文字,又写了景,又叙了事,又抒了情,三者融为一体,至此已可转入正文,可东坡却又*“归而谋诸妇”几句,不仅给文章增添生活气息,而且使整段“铺垫”文字更呈异采。

第二段乃是全文重心,纯粹写景的文字只有“*流有声”四句,却写出赤壁的崖峭山高而空清月小、水溅流缓而石出有声的初冬独特夜景,从而诱发了主客弃舟登岸攀崖游山的雅兴,这里,作者不吝笔墨地写出了赤壁夜游的意境,安谧清幽、山川寒寂、“履?f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西鹊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奇异惊险的景物更令人心胸开阔、境界高远。可是,当苏轼独自一人临绝顶时,那“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的场景又不能不使他产生凄清之情、忧惧之心,不得不返回舟中。文章写到这里,又突起神来之笔,写了一只孤鹤的“横*东来”、“戛然长鸣”后擦舟西去,于是,已经孤寂的作者更添悲悯,文章再起跌宕生姿的波澜,还为下文写梦埋下了伏笔。

最后,在结束全文的第三段,写了游后入睡的苏子在梦乡中见到了曾经化作孤鹤的道士,在“揖予”、“不答”、“顾笑”的神秘幻觉中,表露了作者本人出世入世思想矛盾所带来的内心苦闷。*上屡屡失意的苏轼很想从山水之乐中寻求超脱,结果非但无济于事,反而给他心灵深处的创伤又添上新的哀痛。南柯一梦后又回到了令人压抑的现实。苏轼以“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的觉悟,联想前来入梦的道士,表明作者在这只孤鹤身上寄予了自己怀念故友之情。而道士的思想,原是苏子思想中的一个侧面,苏子—孤鹤—道士的联结,暗示着苏轼在精神上已归向高蹈于世外的隐逸者。结尾八个字“开户视之,不见其处”相当迷茫,但还有双关的含义,表面上像是梦中的道士倏然不见了,更深的内涵却是“苏子的前途、理想、追求、抱负又在哪里呢”。

《后赤壁赋》是《前赤壁赋》的续篇,也可以说是姐妹篇,珠联璧合,浑然一体。前赋主要是谈玄说理,后赋却是以叙事写景为主;前赋描写的是初秋的*上夜景,后赋则主要写*岸上的活动,时间也移至孟冬;两篇文章均以"赋"这种文体写记游散文,一样的赤壁景*,境界却不相同,然而又都具诗情画意。前赋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白露横*,水光接天",后赋则是"*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不同季节的山水特征,在苏轼笔下都得到了生动、逼真的反映,呈现出壮阔而自然的美。两赋字字如画,句句似诗,诗画合一,情景交融,同工异曲,各有千秋。《后赤壁赋》沿用了赋体主客问答、抑客伸主的传统格局,抒发了自己的人生哲学,同时也描写了长*月夜的优美景*。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