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氏的来源与简介
吴氏的来源与简介
吴姓,中华姓氏,是一个多源流多民族姓氏。发源于江苏无锡。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吴氏的来源与简介,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吴”字的由来
吴字是象形字,据《说文解字》:吴者,哗也。古时先人在狩猪时,发现大兽后,一边奔跑,一边回头呼喊。这种大呼大叫的动作形象一个“吴”字。这种人,当时就叫吴人。吴人早在炎帝、黄帝时就已存在。炎帝有个大臣叫吴权,黄帝的母亲叫吴枢。上古时吴人及其源流已无可考。今天的吴姓及其源流是清楚的,与上古的吴人不是同一回事。
二、吴姓的来源
1、出自姬姓,以国为氏。周太王古公建周国,晚年欲传位于三儿子季历,长子太伯和次子仲雍自动让贤,远到江南,以农为业。后由太伯建立勾吴国。周朝建立后,武王封太伯第三世孙周章为侯,改国号为吴。后被越国所灭,其王族子孙便以吴为姓。 2、相传远古时有部落,名有虞氏,虞舜乃其领袖,他的后代因虞吴音近而姓吴。
3、相传为上古颛顼帝(高阳氏)时吴权的后代。
4、夏代国王少康时有吴贺,其后为吴氏。
三、吴姓的郡望
宋代《百家姓》明确记载吴姓的郡望是延陵。延陵是今江苏常州市附近地区。周朝的封国——吴国,有个季札公按父亲的意愿和当时国民的要求,他应继承王位。但他为了不当国王躲到延陵乡下耕种。后他的哥哥诸樊当上了国王,将延陵封给季札。后世为了纪念他将吴姓郡望定为延陵,其后裔将姓氏前冠以“延陵吴氏”,将祠堂冠以《延陵堂》。慈利吴氏是札公的第五子吴木熹(化名永贵)的后裔,是嫡裔延陵吴氏。
四、吴姓的图腾
吴姓的图腾是句芒玄鸟图腾,像是挂起来的一支鸟,表示吉祥、富贵。
五、吴姓祠堂堂名
延凌堂、勃侮堂、仆阳堂、让德堂、至德堂、三让堂、宗让堂.....
六、吴姓的人口
吴姓在当代100家大姓中,按人口计算占第10位。前十位按顺序名次是:李、王、张、刘、陈、杨、赵、黄、周、吴。
吴姓在全国总人口中占2.05%,约2600万人左右。
七、吴姓来源
因为吴姓的远古初祖居住在姬水流域(今陕西西北部),故以姬为姓。
吴姓的远古初祖是黄帝。黄帝娶有四位贤淑的妻子,生有25个儿子,其中得姓者14个,后就形成14个部族。黄帝正妻嫘祖生两个儿子玄嚣和昌意,他俩都继承了黄帝的本姓——姬。吴姓就是玄嚣这一支系传承下来的。
吴姓的开氏始祖是吴太伯。他是《史记》记载的天下第一世家——吴太伯世家。吴太伯是吴姓的第一人,但无嗣,所以叫开氏始祖。仲雍是太伯的弟弟,继承了他的位子传承下来。所以,仲雍就是吴姓的血缘始祖。
八、吴与虞的关系
仲雍传到第四代周章时,周武王已灭商,建立了周王朝。周武王为了寻找太伯、仲雍的后裔,找到了周章和他的弟弟虞仲,封周章为吴国国王,封虞仲在虞地(今山西省平陆县境内)建立虞国(又称北吴),其后人以虞为姓。所以吴虞是一家。
九、历史名人
吴 起:战国时著名军事家,山东曹县人。初为鲁将,继为魏将,后奔楚国,任令尹,主持变法,后被杀。
吴 广:秦末农民起义领袖,河南太康人。公元前209年与陈胜发动戍卒九百人起义,建立张楚政权。
吴道子:唐代著名画家,河南禹县,被后人奉为"画圣"。其画线条遒劲雄放,变化丰富,一变古来沿袭的高古游丝描的细笔,发展了线描的艺术方法,故表现出来的物象富有运动感、节奏感,被人们称为"吴带当风"。
吴昌龄:元代著名戏曲作家,山西大同人。
吴承恩:明朝著名小说家,江苏淮安县人。以著有《西游记》而流芳于世。
吴敬梓:清代著名小说家,安徽全椒人。以小说《儒林外史》而著称。
吴沃尧:清代著名小说家,广东南海(今广州)人。著有《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吴昌硕:清代著名的篆刻家、书画家,浙江安吉人。工诗,善书法,尤精篆刻,雄浑苍老,独当一派 。
吴刚:据传吴刚是汉朝人,修道学仙,因有过被贬谪到月亮上砍伐桂花树(引自同治谱)。
吴氏的迁徙:
明清时期,吴姓的分布更为广泛,自上古保持世系传承不乱,代有显贵的世家大族几乎绝迹。这时期吴姓望族大都由唐宋时期的单家发展而来,并从地区分布上呈同姓异宗交叉分布。
如广东潮州府贺陇吴氏,虽自汉唐后世居本地,因历代的战乱和灾荒,发展极其缓慢,及至明万历后到清乾嘉年间,始繁衍成吴氏著存堂一族。
江西德兴建节的吴氏则是唐末为避黄巢兵乱而迁来的。江西弋阳吴氏在五代战乱时,从金陵迁来的。湖南益吴氏主要有三支,九都冲吴氏其先祖吴世春、吴永鉴叔侄二人自江西清江来湖南益阳经商,从而定居益阳,后裔繁衍成益阳九都冲吴氏。
泉峰吴氏,其先祖在元初游学湖南,而定居益阳,后世繁衍成益阳泉峰吴氏。夹流溪吴氏则是明初从江苏省江阴县迁居湖南益阳夹流溪,据其家谱记载,到清乾隆时,这支吴氏已传了13代。
吴姓(中华姓氏)
公元前473年吴国灭亡,吴姓子孙不仅在祖国内陆迁徙,还远播国外。早期吴姓主要迁往邻国越南、日本、朝鲜,后来又陆续迁往南洋诸岛繁衍生息。吴国王室的一支演变成日本皇室。汉、魏至隋唐时,日本吴人怀念故土,倭王曾多次派遣使者朝拜大陆王朝,并郑重表明: 日本王室是吴太伯的后裔。近代,一部分吴姓子孙远迁欧美各国。而今随着全球一体化的浪潮,吴姓子孙已遍布全球。
现代吴姓主要分布于广东、福建、广西、贵州、江苏五省,大约占吴姓总人口34%,其次分布于河南、浙江、湖南、四川、湖北、山东、江西、安徽八省,又集中了41%。
吴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6位,据2018年国家相关部门统计数据显示,大陆地区吴姓人口总数约为2780万人,排名第9位。
历史发展:
源流发展
源于姜姓
吴姓早在黄帝之前,有一个属于姜姓的部落,这个部落以驺虞为图腾。上古时,虞和吴同音,后来转为谐音,且字形相近,可以通用,到战国时期,虞、吴才开始区别。所以这支部落把图腾解释为吴,把吴作为部落的名字。吴部落勇敢剽悍,善于狩猎,首领叫吴权,是炎帝的大臣。吴部落在姜水(今陕西陇县陇山东)活动,他们居住的地方叫吴山。吴权的后裔中有个叫吴枢的女子,嫁给有熊部落的少典,生了个儿子,就是后来的黄帝。夏朝时,吴部落迁徙到观津(今河北武邑东)。夏王少康时期,吴部落有个人叫吴贺,以善射著称,曾和当时的神箭手后羿比射。这个姜姓吴部落的人,后来就以吴为姓氏,至今有5000年以上的历史。
源于祝融氏吴回
源自吴回。颛顼的孙子老童,有两个儿子:重黎和吴回。吴回氏族,居住在祝融之墟(今河南新郑),当时正处于舜的时代,重黎因罪被舜杀,让吴回继任祝融氏。商朝时,这支氏族迁到山东临朐,史称王吴。商朝末期,有个叫吴伯的人,就是吴回氏族的后裔。算下来,这支吴姓的历史有4000多年。
源于姚姓
吴姓渊源禹的儿子启建立夏朝后,封舜的儿子商均在虞地(今河南商丘市虞城县),成为方国虞国。虞国的虞思,把两个女儿嫁给少康,还帮少康复兴夏朝。商朝建立后,虞国衰落灭亡,虞国的遗民以吴为氏。秦末农民起义的首领之一吴广,就是姚姓吴姓的后裔。这支吴姓至今有3500多年的历史。
源于姬姓
出自黄帝姬姓。这个起源的吴姓,在历史上最有名气、对后世的影响最深远、人丁也最旺盛,是目前大多数吴姓人公认的吴姓起源。黄帝后裔古公亶父有3个儿子:太伯(又称泰伯)、仲雍和季历,季历儿子姬昌很有才能,古公想让季历做他的继承人,那样就可传给姬昌。太伯为了让位,与仲雍带着家眷远走南方的吴越一带,建立了吴国。春秋后期,吴国崛起,后来被越国所灭,吴国的遗民就以国为姓。这支吴姓至今有2600多年的历史。
少数民族
1、源于蒙古八旗姓汉化改姓为氏。
2、源于满洲八旗姓汉化改姓为氏。
3、源于达斡尔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4、源于鄂温克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5、明初蒲寿庚家族改姓吴。
6、鄂伦春族中有吴氏,他们是由鄂伦春族中的吴查尔坎氏的汉译简化而成。
7、赫哲族人的吴氏,也是由赫哲族姓氏的读音转译而成。
8、哈尼族中有吴氏,自公元十四世纪下半叶的明朝洪武年间的吴蚌颇而始宗族始盛。
9、源于锡伯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10、苗族吴氏,出自苗民改用、借用汉字姓。受汉文化的影响许多苗民借用汉族姓“吴”氏。清前期实行“改土归流”政策时,又有大批苗民借用汉字姓“吴”氏来作为自身姓氏,进行苗籍户口登记。在今日湘西苗族中,有“吴、龙、廖、石、麻”五大姓,而吴姓最多,排在首位。
得姓始祖
泰伯泰伯。据《史记·吴太伯世家》和《苍南吴氏通志》记载,泰伯(太伯)、仲雍、季历兄弟三人,都是姬周太王古公亶父之子。因太伯、仲雍遵从父王意愿,让位于三弟季历,便一同到“荆蛮”(古代对离开京城偏远的南方地区之统称)开垦,文身断发,化服蛮夷,与当地民众融为一体,传播中原先进文化,建立了吴国(今江苏无锡市梅村)。太伯生于商武丁四十年(前1285),卒于商武乙四年(前1195),享寿91岁,无子,仲雍继之为国君。尔后,裔孙以国为姓,即吴姓,尊太伯为始祖,仲雍为传代始祖。
迁徙传播
先秦时期
古代的吴国,位置是在现今江苏省无锡县一带,此地也是吴姓发源地。周初,是泰伯的封地。至十九世孙寿梦的时候开始称王,国势也日益强大,国境一直延伸到今浙江省的嘉湖一带。与此同时,吴姓首先向北临近的齐、鲁之间迅速迁徙繁衍。这一带的吴姓,多为寿梦第四子季札之后。其后迁入河南、安徽等省境。
吴姓子孙在亡国之前,有过一些零星的外迁活动。如与邻国争霸时,有少数吴姓子孙在战争中被俘,被迫流亡他国,远离家园。公元前537年,吴楚交战,厥由(吴王寿梦的第5子,季札之弟)受命前往敌营犒劳楚师,侦察敌情。一至楚营,便被抓住。楚人本拟杀他祭鼓,厥由大义凛然,严辞斥敌,使楚人折服,结果不辱使命。楚国撤兵,但厥由也被带回楚国。此后,他流亡楚国,娶妻生子。后代以名为姓,形成吴姓的分支——厥由氏。又如夫差的儿子吴姑蔑,在与越人作战中被俘;吴亡前数年,夫差的太子吴友和王孙弥庸也一同被俘,流落到越国。
秦汉时期
吴芮属吴征生这一支,父亲自楚迁居庐山。汉朝一统天下,分封功臣,吴芮被封为长沙王,建都临湘(今湖南长沙市),食邑3千户。自此,吴姓宗族中吴芮一支又自江西迁到湖南。
岭南吴霸家族,吴霸字子公,西汉末年阳山(今广东省阳山县)人,据后世研究者推测,吴霸先世是吴亡后迁到越国的吴人又随越人南迁的一支。清代《广东通志》记述了吴霸的生平。吴霸年轻时非常强壮,就任地方军官。他曾带兵驻扎浈阳(今广东省英德县),并施行军屯,招揽流民开垦荒地,后人为纪念他的开发之功,将他曾驻守的山命名为吴山。后来吴霸又升广郁(今广东巴马、凌云县一带)都尉,负责监视夜郎国。他的族人希望借助其势力迁居广郁肥沃之地。被吴霸以扰民为由制止。吴霸此举深为当地百姓敬佩。汉昭帝时吴霸又升任牂牁太守,牂牁郡大约在今贵州省西部。《广东通志》说,吴霸后裔兴旺,五岭以南,特别是广东一带的吴氏大部分是吴霸的后代。
三国时期
吴姓图腾吴允承回迁吴郡奉祀先祖吴太伯三代之后,历史进入了三国时期,吴氏家族成为割据江东的孙吴政治的国戚,孙策、孙权兄弟的母亲吴国太便出自吴郡吴氏。
魏晋隋唐时期
魏晋至隋唐的七百余年间,北方士民大量南迁,吴氏宗族也在南迁之列。据唐林宝撰写的《元和姓纂》记载,这期间的吴氏大族主要分布在吴郡、武昌、濮阳、渤海、陈留等地,并呈南兴北衰之势。
据史料记载,吴氏子孙在江南分支开基的地方主要有今浙江的杭州、杭井、奉化、温州、临海、平阳、临安;江西的兴国、石杭;福建的莆田、福州、漳州、泉州、汀州;广东的潮州、嘉应州、南雄;广西的梧州、南思等地,如广东潮州府潮阳县贺陇乡吴氏著存堂天元世下一支,就是季札后裔在吴国灭亡后,随战乱不断迁徙而来。至唐代,应募垦殖铜盂,始定居下来。其开基大都在秦汉以后,其中浙江、江西等地在隋唐之前;福建、广东等地在唐以后。
另据史料记载,入闽始祖祭公字孝先,为太伯六十二世孙,原居河南光州固始,唐时随王审知入闽平黄巢起义,堂族六人分居福州、泉州之间,称吴氏六祖,支分漳州及泉州。入粤始祖吉甫公,为宣公五世孙,宣公原居四川后迁江西南丰,后因战乱迁至福建汀州宁化县,吴氏虽遍及全国,但繁衍发展中心为江南一带。
宋元时期
据《海盐吴氏宗谱》(光绪22年版)记载,廷尉吴公晚年定居石门语溪洲钱(今浙江桐乡县西石门),故居至清末尚存。谱称语溪洲钱吴氏。宋代中期,吴氏子孙,恃贵犯法,给语溪洲钱吴氏带来厄运。谱称因为这次犯事,至使语溪吴氏家族“家被籍,丁口窜毙殆尽”,仅有一胤,侥幸逃过于这场劫难。
大难后幸存的一胤生了三个儿子,后来分居三处:长子吴德昭,留居石门洲钱祖居;次子吴德彰,赘居德清(今浙江省德清县)勾垒;三子吴德辉,赘居海宁县治前。留居语溪氏,后又分出三派:一派为吴绳翁后裔,分居马头村;一派分居海盐;一派分居石硅村,为吴申孙的后裔。
海盐吴氏一派,以吴馨为一世始祖。据《海盐吴氏宗谱》记载:海盐吴氏一世祖吴馨,字世芳,明末处士,世代居住在石门语溪洲钱。吴馨生子吴贤济,字北皋,排行第四。吴贤济是石门县的岁贡生,即秀才,当明朝末年,为避兵灾战乱,他将家室迁居海盐冈图画桥,成为海盐吴氏的始迁祖。
吴佑生了两子:长子吴凤,少子吴恺。吴凤,字君雅,官任汉乐浪郡(今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平壤市)太守。这是见于史书记载的最早到达今朝鲜国的吴姓成员。吴凤生的一个儿子吴冯,字子高,官任鲷阳侯国(今安徽临泉县鲷城)相。吴凤的弟弟吴恺,任新息(今河南息县)令。
季扎次子吴征生一支在两宋产生了科举官宦世家吴相家族。濮阳吴氏的一支经辗转迁徙后形成根深叶茂的汝南——太原吴氏。渤海吴氏成员南迁江南后落地生根,在两宋时期形成江南第一望族吴宣家族。沉寂上千年之久的吴姓正宗季扎四子吴子玉一支延陵吴氏开始复兴。隐姓达千余年的季扎长房后裔洞庭濮氏于南宋初年复姓归宗。
明清时期
明清时期,吴姓的分布更为广泛,自上古保持世系传承不乱,代有显贵的世家大族几乎绝迹。这时期吴姓望族大都由唐宋时期的单家发展而来,并从地区分布上呈同姓异宗交叉分布,如广东潮州府贺陇吴氏,虽自汉唐后世居本地,因历代的战乱和灾荒,发展极其缓慢,及至明万历后到清乾嘉年间,始繁衍成吴氏著存堂一族。
江西德兴建节的吴氏则是唐末为避黄巢兵乱而迁来的。江西弋阳吴氏在五代战乱时,从金陵(今南京)迁来的。湖南益吴氏主要有三支,九都冲吴氏其先祖吴世春、吴永鉴叔侄二人自江西清江来湖南益阳经商,从而定居益阳,后裔繁衍成益阳九都冲吴氏。泉峰吴氏,其先祖在元初游学湖南,而定居益阳,后世繁衍成益阳泉峰吴氏。夹流溪吴氏则是明初从江苏省江阴县迁居湖南益阳夹流溪,据其家谱记载,到清乾隆时,这支吴氏已传了13代。
山东青州府吴氏是明朝江阴侯吴良次子寿安后裔,1379年受朱元璋派遣移居青州府为女婿齐王修建宫室,二年后病故青州府,故成为此支吴氏始祖。
近现代
吴氏族谱据《吴氏家谱》记载,登州吴氏来源于泰州吴氏,而泰州吴氏又源于浙江吴田吴氏。吴田吴氏是明代浙江山阴吴氏吴溶、吴渊、吴溥的后裔。据《山阴州山吴氏族谱》记载,这支吴氏的家谱因上世家中失火被烧掉,因而吴田吴氏可确认的始祖为吴回。在历史上,吴田吴氏迁居泰州(今江苏泰州有两支,一支是吴田吴氏第十四世裔孙吴潮先迁泰州而成泰州吴氏始祖,另一支是吴田吴氏五世裔孙吴承护下传12代裔孙吴万四,也自吴田迁至泰州东的安丰。随着泰州吴氏人丁的增多,又有吴潮裔孙吴僧儿吴佩十七世祖自泰州北迁山东蓬莱(古属登州),其后裔形成登州吴氏。登州吴氏虽然家族不甚显贵,但人丁倒还兴旺。登州吴氏自吴僧儿下传十六世孙吴可诚时,这支吴氏已没落无闻。
迁居台湾
吴姓的发源地江苏南部距离台湾较近,因此吴姓人迁居台湾的历史较早。早在吴国灭亡之时,吴姓子孙有一部分逃亡海上,其中一些人有可能迁到了台湾,然而见于历史记载的却是在元代。
明清以来自福建、广东沿海一带的吴氏迁居台湾的逐渐增多。在台湾的历次统计中,吴姓长期稳坐第七把交椅,这与南明永历年间郑成功渡海收复台湾,从潮州沿海,尤其是饶平、南澳、澄海各县收了不少吴姓士兵有关。在台湾历史人物中,吴姓人占有相当比重,如被称为“阿里山之神”的吴凤,宜兰的开拓者吴沙,抗倭名将吴彭年和吴汤兴,抗日民族英雄吴海水,著名作家吴浊流等都是近现代史上来台的著名吴氏子孙。
海外发展
遍布全球
自公元前473年吴国灭亡至今两千余年,吴姓子孙不仅在祖国内陆往复迁徙,而且还远播国外。早期吴姓主要迁往邻国越南、日本、朝鲜,后来又陆续迁往南洋诸岛繁衍生息。近代由于西方列强入侵,中国国门被打开,中西经济文化的往来加强,一部分吴姓子孙远迁欧美各国。而今随着全球一体化的浪潮,吴姓子孙已遍布全球。
日本
日本与吴国故地隔海相望,国破家亡之后,吴国王室的一些幸存者,到达了日本岛。此后,他们便在这里扎了根。他们给当时落后的日本带来文明的种子,因而不久便建立起威望和地位,成为当地民众的首领。这一批优秀的吴姓族人,在日本备极兴旺。它的一支,演变成日本皇室。
汉、魏至隋唐时,日本吴人怀念故土,倭王曾多次派遣使者朝拜大陆王朝,并郑重表明:日本王室是吴太伯的后裔。中国的史书《魏略》、《晋书》、《梁书》、《北史》、《路史》,都记载了这类大事。今天的日本皇室,就是吴姓的后代。这一历史事实,引起了中日许多学者史家的浓厚兴趣。元朝初年,中国史官金履祥在他的《通鉴前编》中提到:“日本又云吴太伯之后,盖吴亡其支庶人海为倭。”不久,在海洋彼岸的日本著名僧人中岩园在《日本纪》中也得出了同样的结论。数百年后,到民国初年,吴氏裔孙吴佩孚将军惊奇地发现,他和当时的日本天皇同为吴太伯的第121子孙。时至今日,日本学者鸟越宪三郎、日下恒夫等更推定吴人东渡日本在公元前450年左右,即越灭吴以后。这一批东渡日本的吴姓宗族成员,今天已完全同化和融合到日本民族中,但有的后代数千年来仍保留着自己的血缘标志——“吴”,演化成今天日本的“吴”,“吴人”,“吴羽”,“吴服”,“吴汉”,“吴服部”等许多姓氏。如当代日本著名经济学家、日本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吴文炳博士,日本统计学家、“国势普查之父”吴父聪,都是日本吴姓的佼佼者。但也有一部分东渡日本的吴人,已演变成其他的姓氏,如“松野”等。日本《新撰姓氏录》中记载:“松野,吴王夫差之后,此吴人来我之始也”。
近世以来,大批吴姓子孙移居日本,成为日本华侨、华裔的重要一支。如著名日籍华人围棋大师吴清源,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越南
越南和中国一衣带水,在民族独立前曾是中国封建王朝的统治辖区。吴姓人迁往越南的时代很早,春秋末年越灭吴,大批吴人南迁,加入越人队伍,后来越国灭亡,吴人又随越继续南迁,大约在秦汉时期到达越南地区。秦汉以后,内地吴姓人因做官、经商、从军等原因陆续有人迁居越南。唐中期,渤海吴氏裔孙吴纳任官安州(今越南清化省)刺史,举家迁到越南北部,此记载也见于唐元和年间林宝编撰的《元和姓纂》。
南迁越南的吴姓子孙不断开拓进取,建立了功业。唐末五代时,南迁越南的吴氏裔孙吴权在越南建立吴朝。据《丹阳吴氏宗支录·季扎以下世系》记载:吴权家族出自延陵吴氏,唐昭宗时,吴权生于唐王朝属地林州(今越南和西省),其父吴(日文)是当地政府长官——州牧。吴权自幼胸怀大志,性格沉稳,成人后借父之威,先后击败附近地区的武装割据势力,建立越南历史上最早的独立王朝——吴朝,遗憾的是吴朝只历吴权、吴昌炽父子两代,就被丁朝取代了。此后,吴权后裔散居于越南各地,据说吴权后世子孙在姓名中间加一“昌”字,以作为吴权家族的标志。在吴朝以后的一千余年中,又有许多汉族姬姓吴氏迁入越南,进一步壮大了吴姓队伍。明朝灭亡后,一部分明乾:遗民流亡到了越南,形成越南华裔“明少二人”,其中有不少吴姓人。著名人物有诗人吴仁静,他曾任越南阮朝礼部尚书,是祖籍广东的吴姓后裔,著有《汝山诗集》流传于世。
越南黎朝时,有杰出的史学家吴士连,他创作了越南第一部编年体史学巨著《大越史记全书》。李朝时又有著名学者官僚吴俊。近代越南吴氏著名吴姓人物,是南越政权的最后一位总统吴庭艳。吴姓在越南姓氏人口排列上为第六位,越南文字在使用拉丁字母前,一直使用汉字,吴姓之“吴”与中国无异,不过古代迁往越南的吴人虽仍姓吴,但已融入越南民族中,成为今天越南吴姓的一部分。
朝鲜
朝鲜与中国东北相邻,自夏商以来就是中国的附属国,吴姓人到达朝鲜地区早在战国时期就开始了。据《后汉书》记载:东汉陈吴氏裔孙吴凤官任乐浪郡(今朝鲜平壤地区)太守,举家迁到朝鲜。此后的历代王朝又有不少吴姓人迁入朝鲜,今天他们已完全融入朝鲜民族,成为朝鲜吴姓的一部分。吴姓在今天朝鲜143个姓氏中为大姓之一。
东南亚
吴姓人移居东南亚一带始自元明时期,那时东南亚叫南洋。菲律宾的吴姓华人家族主要来自福建沿海地区,也有来自广东、台湾地区的吴姓人,但迁移时代较晚。据统计,19世纪末期菲律宾首都马尼拉大约有五万多华侨华人,其中吴姓人口位居第七。20世纪以来,吴姓人的影响逐渐扩大。1904年成立的马尼拉商会,吴克诚是发起人之一,他是自福建晋江移民到菲律宾的。后来,吴克诚成了当地维护华人权益运动的领袖。抗日战争时期,菲律宾华人组织了“菲律宾华侨抗敌委员会”,成员中有吴姓人吴道盛等人,其下属抗日游击队福建队的指导者也是吴姓人吴扬。由此可见吴姓人在菲律宾的影响。
欧美
当西方列强的大炮轰开中国封闭的大门后,吴氏宗族成员便开始走向欧美。
在当代美国华人社会中,吴姓宗族的发展之快,势力之强,人才之多,又远在他姓之上,令全世界刮目相看。其中,美国华人中的吴姓风云人物有祖籍浙江余杭的吴家玮,他是第一位华人校长一一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校长,1984年全美华人协会会长。祖籍浙江余姚的吴仙标,1984年当选为第一位美国华人副州长——特拉华州副州长。美国物理学会第一位女会长、著名物理学家、科学院院士、美籍华人吴健雄;第一位华裔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电影男配角吴汉。
人口分布:
古代
宋朝时期(公元960—1279年),吴姓大约有170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2.2%,排在王、李、张、赵、刘、陈、杨7大姓之后,为宋朝第8大姓。吴姓第1大省是江西,约占全国吴姓总人口的13%,占江西总人口的2.8%。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安徽、山西、浙江、山东、福建,这六省吴姓大约占吴姓总人口的60%;其次分布于湖北、河南、江苏、湖南,这四省的吴姓又集中了25%。全国形成了以江西为中心的吴姓人口聚集区。
明朝时期(公元1368—1644年),吴姓大约有230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2.5%,为明朝第7大姓。宋、元、明600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吴姓人口增长比全国人口的增长速度要快,600年中吴姓人口总增加率为35%,净增加了60万。浙江为吴姓的第1大省,约占吴姓总人口的19.8%。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浙江、江西(14.8%)、江苏(13.3%)、福建(13%),这四省大约占吴姓总人口的61%;其次分布于广东和安徽,这两省的吴姓又集中了16.4%。宋、元、明期间,吴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较大,其人口主要由北方向东南、南方和四川迁移。全国重新形成了赣浙苏皖、闽粤两大块吴姓人口聚集地区。
当代
根据2006年《中国姓氏·三百大姓》结果,当代吴姓的人口2400多万,为全国第十大姓,大约占全国人口的1.92%。[20]根据2018年公安部统计,吴姓排第9,约有2780万人。
目前,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广东、福建、广西、贵州、江苏五省,大约占吴姓总人口32%,其次分布于安徽、浙江、湖南、四川、湖北、山东、江西、河南八省,又集中了40%。广东居住了吴姓总人口的8%,为吴姓第一大省,全国形成了华南、华东、川鄂贵湘三大吴姓分布地区。
吴姓人口单位面积内密度最高的地区在江苏、安徽大部、浙江大部、山东中部、江西北部、福建北部,每平方公里的吴姓人口达到7人以上,中心地区可达8.4人以上。吴姓分布密度在7人以上/平方公里的地区仅占国土面积的5.4%,吴姓人口大约399万;4.2—7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16.1%,吴姓人口大约811万;1.4—4.2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40%,吴姓人口大约1126万;不足1.4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38.5%,吴姓人口大约124万。
吴姓在人群中分布在粤琼桂、闽台赣浙、贵湘大部、苏皖南部、重庆东南,吴姓一般占当地人口比例在2.4%以上,最高可达5%以上,上述地区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14.7%,居住了大约56.3%的吴姓人口。在川云、重庆大部、湖北、湖南东部、苏皖北部、山东、陕豫南部、宁夏、甘肃中部、青海东部、河北东部、天津、内蒙古中部和东南部、辽宁大部、黑龙江东部,吴姓在当地人群中的分布比例在1.2%—2.4%之间,其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28.5%;其他地区,居住了大约34.2%的吴姓人口。
吴姓人群的血型分布总的是:O型占35.8%,A型占29%,B型占27.1%,AB型占8.1%
2022年1月24日,公安部户政管理研究中心发布2021年全国姓名报告。根据报告,吴姓氏人口分布最多的省份是广东。
传统文化:
郡望堂号
郡望
吴姓重要的郡望有延陵、渤海、濮阳、陈留、汝南、长沙、武昌、吴兴等八个。
延陵县:西晋时分曲阿县置县。
濮阳郡:晋代时改东郡置国,西晋末改为郡。此支吴氏,其开基始祖为广平侯吴汉的裔孙吴遵。
陈留郡:西汉时置郡。此支吴氏是季扎的后裔,为东汉吴恢之族所在。
长沙郡:秦时置郡。此支吴氏系季扎之后,其开基始祖为西汉长沙王吴芮。
渤海郡:汉高祖五年(前202)置,治所在浮阳县(今河北沧州市东南)。东汉移治南皮县(今河北南皮县东北)。东魏又移治东光县(今河北东光县东)。隋开皇初(约582)废,大业初(约605)又改沧州为渤海郡。吴国被越国亡后,吴氏子孙到北地避难、拓荒,繁衍成渤海郡望族。
堂号
延陵堂:季扎是吴王寿梦的第四子,以贤德著称,寿梦想让他继承王位,他坚辞不受,寿梦只好把他封在延陵。他的三个哥哥先后为吴王,临死时要传位给他,他仍然不接受。因此他被后人奉为"至德第三人",又因其封邑在延陵,故时人称其为“延陵季子”。
至德堂:也出自泰伯的故事。泰伯三让王位的谦逊礼让美德连孔子也由衷赞叹:"太伯可谓至德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民间尊太伯为"让王",太伯庙前有"至德名邦"的牌坊。因此,吴姓族人以"至德"作为堂号,还有与"德"字有关的,诸如种德堂、世德堂、仁德堂、怡德堂、尚德堂、源德堂、树德堂、德礼堂等。
三让堂:出自于吴姓受姓始祖泰伯的故事。泰伯,周太王古公亶父的长子。亶父有意将王位让给三子季历,泰伯为了满足古公亶父的意愿,与弟仲雍避至荆蛮,纹身断发,是为一让;二让为太伯与仲雍借古公亶父有病之机以采药为名外出避让;三让是指在古公亶父死后奔丧之时,季历欲以王位回归泰伯,泰伯、仲雍再次远走东吴。吴氏后裔遂以"三让"作为堂号。还有思让堂、让德堂、德让堂,等等与"让"字有关的堂号均缘于此。
三让堂
其他堂号还有渤海堂、让德堂、种德堂、世德堂、仁德堂、至德堂、秀聚堂、忠义堂等。
门楣题辞
“延陵高风”指周章正式封吴之后,国势日强,至仲雍的十九代孙寿梦正式称王。寿梦有四个儿子,最小的季札为人仁义礼让,最为贤能,为父所喜,为兄所爱。寿梦想让位给他。季札象他的先祖泰伯一样,执意推让,并远逃他乡,终身不受国位。吴王就将他封在延陵(今江苏常州市、江阴县一带),称为延陵季子。因此,吴氏亦有称延陵堂者。延陵遂成为后世吴姓的郡望之一。
字辈衍派
湖南省
渤海吴姓湖南醴陵分支字派为:(21世纪以来已到了“定”字辈)廉让开祥远,友恭发庆长,亨嘉逢康泰,运会际明昌。传家宜忠厚,立品尚端方,自从名永定,勋业振纲常。继先贵务本,耀祖重安邦,循法显道哲,守信添谊良。华藻蕴繁士,英才绍宗光,言功建树伟,奇志贤声扬。
湘中吴姓自宋代(1260年)由木兜公携族弟木裕公由赣迁湘,木字派至兴字派均同,兴字派以下各宗自修族谱,自立字派。新化县分支字派为:(21世纪以来已到了“成”字辈,泰伯第103世)绍式成添共景木学启齐家助国兴文怀达耀德永以守骏甸自振上开基崇厚贻谋永继名成笃生逢泰运绣锦茂芳春仰源追祖德敦本树先声治际升平会恩敷亿兆宁清芬存礼让南楚育奇英。
安徽桐城、枞阳
高甸吴:分为保庆和荣华两股。
保庆股的祠堂是崇本堂,字辈是:世承宗德,忠厚纯良,光崇先志,景运宏昌。
自21世起,两股同取以下十六字:宣昭(22世)义问,自求多福,于万斯年,孝思维则。
2011年高甸吴荣华堂成功修谱,续字辈:宣昭(22世)义问,自求多福,于万斯年,孝思维则。鸿学开元,友信长传。大成怀兴,祖泽其绵。
麻溪吴:诒厥孙谋,聿怀多(22世)福,绳其祖武,永言孝思。
豸岭吴(马埠吴):一正贤学,元世光昌。家法可遵,礼(22世)义文章。昭兹来许,福禄尔康。聿修厥德,长发其祥。
安徽桐城、枞阳三支吴姓曾于清末民国时期相继修谱,其字辈四字一句均一字不差地取自诗经《大雅》之《文王之什》中的词句。
贵州省
贵州毕节大方吴姓良弼—公荣枝字派为:良公番曰有,威作学国耀,尚善绍枝芳,世永贤儒起,曾元培德昌 ,建政修齐道,崇文立本昂,育材承圣训,礼义广宣扬,恩周思显祖,明哲以书香,克孝传家久,宽厚惠泽长,年同尧舜时,应守可为纲,中心观必大,延龄益寿康,泰基谦山让,秦晋汉豫章,亮寅丕振宁,南华庆锦堂,云礽著绩伟,金鸾来凤翔,居庭松翠照,蓂秀继辉煌......
贵州正安吴姓字派为:世传万古,严汉承宗,太廷忠兴,典型的有正安县市坪乡刀塘苗寨4000余人,全部为苗族吴姓。
贵州省都匀市基场乡山西移居部分字辈:顺启富发祥,文龙邦永进,得贤千万宝
四川省
川西都江堰(灌县)吴家大冬水吴氏家族世系排行:“春仁启碧玉,泗天作俊佳,守太宏先治,肇懋方明昌。金光照江海,鹏征星宇开,福利寿喜旺,荣华富贵祥。”
四川都江堰大观、街子交界处没头河吴氏一脉世系排行:(九十一世起:)来元应芳升,伯肇永维兴,国家光玉(裕)泽,文士庆庭登。
四川巴中吴氏一脉世系排行:叨进守仲朝、从道国怀裔;廷思文宗学、正大永耀锡;登自希修献、新成化克必;维君青任和、万载立先师;应佐乘时运、章培善继宜;崇仁洪广益、尚直达昌奇。
广东省
潮州府潮阳县贺陇(河陇)吴氏(十七世起):......文、克、至、盛、承、先、恢、统......
广东省葫峰吴氏一支家谱字派:立定扬明圣、家声克振兴、继承荣耀祖、奕世显朝廷、宏开善述作、衍庆展文英、应树鸿伟志、永期更日新、爱国忠良勇、安帮贤豪卿、成名标史册、晋禄正廉清、让德崇先烈、友逊绍纶珍、礼仪相传习、信义乃本根、敦宗举孝道、和睦发祥祯、谦光能受益、修齐典模称、万年怀同绪、亿兆享平升。
广东省普宁市船埔镇种德堂吴氏字辈(清朝属惠来县龙溪都梅田楼,当地第七世起排):敦宗正穆,俊秀用章,纪常名鼎,奕季联芳。
2001年续排增十六字辈:毓仁贻衍,德让智傅,冠翰崇沛,宏振光华。其中“用”字辈相当于全国吴氏第101代。
江西省
江西九江荆林街吴氏一支家谱字派:德、思、伯、志、孟、时、天、国、道、中、之、登、光、宗、应、懋、学、仕、宜、崇、周、邦、新、进、化、富、寿、兆、长、英、照、代、文、人、起、恤、兹、建、立、洪、昌、昭、高、尚、法、锡、庆、开、先、业、修、和、本、在、同、伦、常、呈、瑞、象、敦、厚、作、英、雄、孝、左、祯、祥、集、熙、康、治、理、通、书、香、延、祖、泽、华、耀、振、兴、丰、信、义、符、钦、敬、亲、爱、乐、咸、雍。
河南省
河南省商城县一支家谱字派(一百零一世起):闻学传宗,忠孝允从。世承先志,家庆国封。德为仁积,道以义隆。贻谋祖泽,绍业天功。长开佑启,远裕宽宏。迎祥保太,本懋枝荣。芳名百代,光耀大同。显扬辉荫,景际云龙。良善登科第,英才著玉京。圣贤帛统绪,伦纪守和平。克信诗书礼,源寻雅颂声。延陵陪宇宙,渤海满怀瀛。
江苏省
徐州下邳吴姓,明洪武年间,先祖官居古下邳,繁衍后代,枝繁叶茂。
下邳吴氏117世起各支统一字辈:仁爱忠孝嗣续长,鼎盛昌隆煜华章,法治国泰呈祥瑞,清正廉明民富康。
山东省
山东寿光市营里镇吴家营(庄)一支,迁始祖原名吴国兴,因朱元璋名国瑞而易名种和发祥江阴,朱元璋赐 名良,赐封江阴侯。自明初迁居青州府传承至今二十七世。
其各支字辈: 远、思、(部首:日、王、金、木、水、火、土、心、山、辶、 亻、力、纟、言、忄)尚、龙、之、生、振、天、象、咸、宏、才、梦、廷、桂、冠、存、圃、长、和、文、汉、道(导)、传、堂、万、田、云、芳、莲、益、亭、良、联、国、铭、训、儒、世、徒、智、信、仁、德、坤、震、艮、离、坎、兑、巽、鼎、殿、先、心、蛟、师、孔、念、复、建、步、金、胤、于、化、然、邦、忠、玉、元、克、伯、延、一、景、祥、作、章、清、明、安、三、光、振、修、典、举、宪、之、兰、守、庭、希、乐、俊、其、中、烈、凤、泮、士、之、子、际、淑、学、林、阁、丕、全、九、鸣、春、占、华、绍、京、相、树、全、维、可、行、东、奎、魁、栋、百、业、孟、为、存、宗、继、先、可、曰、基、海、生、善、怀、本、殿、永、泰、即、成、法、江、河、积、卿、敦、义、承、群、崇、顕、印、传、鼎、新、献、慕、尊、如、领、朝、福、珍、同、峯、锡、琴、棋、书、廉、让、武
其它
吴姓一支字辈(湖北省黄梅县大河吴祥村一带,这里曾是红十五军发源地):文章期济美,芳型务敬典。嘉猷列台鼎,奇勋定垂远。由礼斯经世,友伯允以显 。大继国之士,从德元良衍。光建启泰运,诚通学必宣。一善同心守,宗叙自尔延。青云步英哲,凝道真可传。裕承惟积厚,仁义廼兴绵。和忍师前烈,勤俭仰昔贤。正修齐治本,富贵任在天。
吴氏思源堂一支字辈:“国士登来世文章启今时德原泽宜远材高功应奇英伦光前列叙余炳忠夷家庭修法则为政树鸿猷一本乐昌顺封赐记岐周”。
吴氏三让堂一支字辈:“忠厚传家远行亲继泽长衣冠登相位黼黻发荣光”。
吴氏一支字辈:“傅经立大本翼德守朝仪光裕宜师厚承先庆履绥”。
吴氏三在堂一支字辈:乾坤多清淑、钟毓挺英奇、崇仁敦善本、秉义启宏基、荣先绵厚泽、济世应昌期、传之亿万载、统绪昭创垂。
乾派:“宗伯文仲起汝邦大德与祈天锡瑞裔耀裕庆家声秉礼遵和睦怀仁启显荣同期崇克让祖□永为程”;
坤派:“丹桂碧兰香秀连清芝芳英贞荣翟淑婉毓琳琅孟传名训正湛著今仪良宜室贤相助□成家义有方”;
吴氏一支字辈:“传经立大本翼德守朝仪光裕宜师厚承先庆履绥”。
姓氏名望:
名门望族
1、岭南吴霸家族。
2、长沙王吴芮家族。
长沙王吴芮家族中五人封王、九人封侯,在汉初荣极一时。但家族虽尊荣显贵,子孙人丁却不大兴旺。在吴芮六子中,其他几支均传至三五代便告终结,独有第三子吴浅家族一支,绵绵不绝,但到第五代以后,也离开湖南,北迁中原。
知名人物
先秦秦汉
吴起,战国时军事家。后世把他和孙武并称为“孙吴”,《吴子》与《孙子》又合称《孙吴兵法》,在中国古代军事典籍中占有重要地位。
吴广,秦末农民起义领袖。公元前209年与陈胜发动戍卒九百人起义,建立张楚政权。
陈胜、吴广起义
吴芮(约公元前241年—公元前201年),是秦汉交替时期的百越领袖,他是第一个响应秦末农民起义的秦吏,项羽分封诸侯,吴芮被封为衡阳王;汉朝建立,改封为长沙王。卒于公元前201年,谥“文王”。
吴汉(?—44年),字子颜,汉族,南阳宛县(今河南省南阳市)人,东汉开国名将、军事家,云台二十八将第二位。
吴巨,东汉建安中为苍梧太守。
魏晋南北朝
吴质(177年—230年),字季重,兖州济阴(今山东省菏泽市定陶区)人,三国时期著名文学家,曹魏大臣。
吴均(469年—520年),字叔庠,南朝梁文学家、史学家,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人。
隋唐五代
吴汝纳,唐大和年间进士,官至左拾遗。
吴兢(670—749年),字号不详,汴州浚仪(今河南开封)人。唐朝大臣,著名史学家。
吴道子(约680—759)唐代阳翟(今河南禹州)人,画史尊称“画圣”。
吴权,五代十国时期安南地区军事独裁者。
吴峦(?—944) 五代十国时官员。
宋元
吴夲(979—1036),北宋泉州同安(今漳州台商投资区白礁村)人,被民间尊为“神医”。
吴玠(1093年—1139年7月18日),字晋卿。德顺军陇干县(今甘肃省静宁)人。南宋名将。
吴璘(1102年—1167年6月6日),字唐卿。德顺军陇干县(今甘肃静宁)人。南宋初年名将,四川宣抚使吴玠之弟。
吴潜(1195年—1262年) 字毅夫,号履斋,原籍宣州宁国(今属安徽),出生于浙江德清新市镇。南宋后期名臣,诗人。
吴昌龄:元代著名戏曲作家。
明清
吴伟(1459年—1508年),字次翁,又字士英、鲁夫,号小仙,江夏(今湖北武汉)人,明代著名画家。
吴鞠通(1758—1836),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区人(今棉花庄镇大兴北菊通故里),清代山阳医派的创始人。
吴尚先(1806—1886),清代医学家。
吴熙载(1799—1870),江苏仪征人。清代篆刻家、书法家。
吴历(1632年—1718年)清初书画家,天主教传教士。
吴友如(约1840—1893年),清末画家。
吴时来(1527—1590),男,字惟修,号悟斋,浙江仙居县白塔镇厚仁上街村人。嘉靖二十八年(1549)乡试中举。次年会试不第。
吴勉(1334—1385),侗族,元末明初五开洞(今贵州省黎平县)人。吴勉起义首领。
吴承恩吴承恩(约1500—1582)明代淮安人,小说家。被认为是《西游记》作者。
吴有性(1582—1652),字又可,汉族,吴县东山人。明末清初传染病学家。
吴振(?—1632后)字振之,一作元振,号竹屿、雪鸿。华亭(今上海松江)人。明朝画家。
吴三桂(1612—1678)明末清初辽东人,吴周政权建立者吴周太祖。吴襄子,孙吴世璠。
吴敬梓,清代人,以小说《儒林外史》而著称的杰出讽刺作家。
吴趼人,清代小说家。著有《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吴其濬,清代政治家、科学家。著有植物学著作《植物名实图考长编》22卷和《植物名实图考》38卷。
吴大澂(chéng)(1835年—1902年),初名大淳,字止敬,又字清卿,号恒轩,晚号愙斋,江苏吴县(今江苏苏州)人。清代官员、学者、金.石学家、书画家,民族英雄。
近代以来
吴泽霖(1898年—1990年),中国当代民族学家、教育家。
吴晗(1909年8月11日—1969年10月17日),原名吴春晗,字伯辰,笔名语轩、酉生等,浙江义乌人,中国著名历史学家、社会活动家、现代明史研究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
吴有训(1897年4月26日—1977年11月30日),字正之,江西高安人,物理学家、教育家。
吴健雄(1912.5.31—1997.2.16),生于江苏省苏州太仓浏河镇,美籍华人,核物理学家。
吴文俊(1919年5月12日—2017年5月7日),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吴文祺(1901— 1991),男,语言文字学家、文史学家。
吴文藻(1901年12月20日—1985年9月24日),江苏江阴人,中国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
吴佩孚吴中伦,浙江诸暨人,林学家、森林地理学家,中国林业区划的开拓者之一。
吴昌硕(1844.8.1—1927.11.29)晚清民国时期著名国画家、书法家、篆刻家。
吴德(1913年2月—1995年11月29日),河北丰润人。曾用名李若夫、李子实、孔四维。曾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人大常委会党组副书记。
吴佩孚(1874年4月22日—1939年12月4日),字子玉,山东蓬莱人。直系军阀首领。
吴虞,学者,猛烈抨击旧礼教和儒家学说,胡适称他为“中国思想界的清道夫”。
吴邦国,十六届、十七届中央政治局委员、常委。第十届、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
吴官正,十六届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原书记。
吴祖坪吴祖坪,浙江嘉兴人,施承志之婿。台湾造纸业先驱、工商界名流,以发明“蔗浆造纸”技术而闻名,有“纸业大王”称号。
吴祖恺,浙江嘉兴人,第三、五、六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电子学会第一至三届理事,中国真空学会第二届理事。
吴玉韶:现任全国老龄办党组成员、中国老龄协会副会长。
吴政隆:中共江苏省委书记。
吴义勤:中国作家协会第十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
吴京,中国内地影视男演员、电影导演。
吴宇森,导演。
吴镇宇,演员。
吴彦祖
吴奇隆,中国台湾演唱团体小虎队成员、演员。
吴彦祖,华语影视男演员、导演、制片人。
吴建豪,台湾艺人团体F4成员。
吴映洁,艺名鬼鬼,中国台湾影视演员、歌手、主持人。
吴俊谚,艺名鲔鱼,台湾艺人。
吴昕(Orfila),1983年1月29日出生于辽宁省沈阳市,中国电视节目主持人、演员。
伊能静,本名吴静怡,歌手。
安以轩,本名吴玟静,1980年9月29日出生于台湾省台北市,中国台湾女演员、歌手。
伍佰,本名吴俊霖,1968年1月14日生,中国台湾男歌手,词曲创作人,音乐制作人,演员,摄影家。
吴秀波,中国内地男演员。
吴莫愁,中国内地流行乐女歌手、影视演员。
吴千语(Karena Ng),1993年10月27日生于中国浙江,1/8中法混血儿 ,中国香港电影女演员、广告模特。
吴子牛,1952年10月31日出生于四川省乐山市,中国内地导演、编剧,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
吴静一,1985年3月4日出生于辽宁省阜新市,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2003级表演系本科,中国内地女演员。
吴谨言,1990年8月16日出生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中国内地影视女演员。
吴倩莲,1968年7月3日出生于台湾,中国台湾影视女演员、歌手。
吴倩莲
吴青峰,1982年8月30日出生于台湾省台北市,华语流行乐男歌手、词曲创作人、策展人,乐团苏打绿的主唱。
吴磊,1999年12月26日出生于上海,祖籍四川广安,中国内地影视男演员。
吴孟超,1922年8月31日出生于福建省闽清县,肝胆外科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肝脏外科的开拓者和主要创始人之一,2021年5月22日逝世,享年99岁。
吴基传,1937年10月生,湖南常宁人,曾任信息产业部部长。
吴阶平(1917.1.22—2011.03.02),医学家。
国际名人
吴士连,越南后黎朝前期的官员、历史学家。
将军名录
●开国中将:
吴先恩、吴克华、吴法宪、吴信泉、吴富善、吴瑞林。
●开国少将:
1955年授予:吴西、吴保山、吴融峰、吴嘉民、吴瑞山、吴荣正、吴诚忠、吴宗先、吴咏湘、吴林焕、吴自立、吴华夺、吴岱、吴忠、吴烈、吴涛、吴习智、吴子杰、吴世安
1961年晋升:吴杰、吴罡、吴克之、吴钊统、吴纯仁、吴树声、吴振挺
政治界
吴政隆:国务院秘书长
研究考证
《姓氏考略》 据 《山海经》 注云: “颛顼时有吴权,通阿女缘妇。”吴权当为吴姓之始。
《史记·索隐》注云: “舜后封虞,虞音近吴,故舜后亦有吴氏。”此当系出妫姓。
《帝王世纪》 注云: “少康时吴质与羿期射。”是夏代少康时亦有吴姓。
郑樵注云: “ (吴),今苏州城是也。太伯与弟仲雍皆周太王之子而王季历之兄也。季历有圣子昌。太王欲立季历以及昌,故太伯、仲雍相携而奔荆蛮,太伯号句吾。旧曰: ‘句吾,地名。’ 然吴有勾吾、越曰勾践,皆是名号,非地名。子孙以国为氏。”此则系出姬姓。
《清通志·氏族略》:清代高丽族亦有吴姓,散处易州、海州等地方。
刘庆华 《满族姓氏录》:为清代满族姓氏所改: 满族之吴扎拉氏 (按:亦作“兀扎拉”)、乌尔锡氏、乌拉氏、乌苏占氏、乌苏氏、乌雅氏等或改为单姓 “吴”。
锡伯族之吴氏,为其吴扎拉氏所改,盖取其首音,谐以汉姓“吴” 而得。
赫哲族之 “吴”氏,则出自吴丁克哈拉,盖取其哈拉之首音,谐以汉姓“吴”而得。
鄂伦春族之吴氏,则出自吴卡尔康(一作“吴恰它堪”) 哈拉,盖取其哈拉之首音,谐的汉姓“吴”而得。
达斡尔族之吴姓亦为本族姓氏所改。
蒙古族之吴姓,或以乌梁海氏所改。
白族之吴姓,源于古代氏族图腾崇拜。
裕固族之吴氏,则为巴依亚提氏所改。
柯尔克孜族之吴氏,世居今黑龙江省富裕县。为其部落名称所改。
一、吴姓的来源简介:
1,是源自炎帝姜姓。早在黄帝之前,有一个属于姜姓的部落,这个部落以驺虞为图腾;男孩吴姓名字大全洋气有又寓意
2,是出自黄帝姬姓。这个起源的吴姓,在历史上最有名气、对后世的影响最深远、人丁也最旺盛,是目前大多数吴姓人公认的吴姓起源;
3,源自吴回。颛顼的孙子老童,有两个儿子:重黎和吴回。吴回的氏族,住在姜姓吴部落的故地。当时正处于舜的时代,舜把掌管火种的光荣使命交给重黎。后来,重黎因罪被舜杀了,让吴回继任祝融氏;
4,出自姚姓。舜是地处偏远地区的东夷族的一支部落的首领,接替尧的位置后,把部落迁到古吴之地,史称有虞氏。吴姓家谱字辈排行的原则
二、吴氏族谱字辈大全:
1,保庆股的祠堂是崇本堂,字辈是:世承宗德,忠厚纯良,光崇先志,景运宏昌;
2,贵州毕节大方吴姓良弼—公荣枝字派为:良公番曰有,威作学国耀,尚善绍枝芳,世永贤儒起;
3,贵州正安吴姓字派为:世传万古,严汉承宗,太廷忠兴,典型的有正安县市坪乡刀塘苗寨4000余人,全部为苗族吴姓;
4,川西都江堰吴家大冬水吴氏家族世系排行:春仁启碧玉,泗天作俊佳,守太宏先治,肇懋方明昌。金光照江海,鹏征星宇开,福利寿喜旺,荣华富贵祥;
5,广东省普宁市船埔镇种德堂吴氏字辈(清朝属惠来县龙溪都梅田楼,当地第七世起排):敦宗正穆,俊秀用章,纪常名鼎,奕季联芳;吴姓家族迁移辉煌的历史故事
6,吴氏思源堂一支字辈:国士登来世文章启今时德原泽宜远材高功应奇英伦光前列叙余炳忠夷家庭修法则为政树鸿猷一本乐昌顺封赐记岐周;
7,吴氏三让堂一支字辈:忠厚传家远行亲继泽长衣冠登相位黼黻发荣光。
三、姓吴的人口有多少:
1.吴姓在宋代百家姓中排名第6名。据2014年国家相关部门统计数据显示:大陆地区吴姓人口总数约为3300万人,排名第8位;
2.吴姓在中国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广东、福建、广西、贵州、江苏五省,大约占吴姓总人口34%,其次分布于安徽、浙江、湖南、四川、湖北、山东、江西、河南八省,又集中了41%。广东居住了吴姓总人口的8.5%,为吴姓第一大省。 全国形成了华南、华东、川鄂贵湘三大吴姓分布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