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内蒙古草原的文化旅游发展
浅谈内蒙古草原的文化旅游发展
在快速变化和不断变革的新时代,我们在很多慰问活动中使用慰问信的情况与日俱增,慰问信能够对他人表示同情和安慰,鼓励他们加倍努力,战胜困难。大家知道慰问信的格式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致全体女职工三八妇女节慰问信浅谈内蒙古草原的文化旅游发展,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浅谈内蒙古草原的文化旅游发展 篇1
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动国民经济发展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旅游业更重要的是为人们提供了无限的精神食粮,丰富了人们的生活,提高了人们的精神层次。草原旅游业亦如此,拉动了内蒙古的经济增长,吸纳了许多闲散劳动力,缓解就业压力,进而促进了社会的安定与和谐。
一、草原旅游文化发展中存在的利与弊
(一)草原旅游文化发展的有利因素
1.内蒙古大草原以其广阔无际、自然秀美带给人们独特的视觉享受,“草原旅游是指以草原生态系统为对象,对旅游目的地进行开发规划、项目选择、产品设计、市场营销、空间配量、游客引导等行为,它包括开发时政府的宏观调控和各旅游企业的经营活动以及旅游者在目的地的活动行为。”内蒙古自治区拥有大片优质草场,是我国温带草原的主体,依托于此而发展起发达的畜牧业,跻身为全国四大牧场之一。“从东至西由草甸草原逐渐过渡至荒漠,期间亦伴有森林草原、沙地疏林草原、大漠戈壁,草原类型丰富多样,为旅游者提供了一个完整的草原景观观赏系统。”来到草原游玩的旅游者来说,都被它的广阔无垠所吸引,内蒙古草原成为夏季主要的旅游目的地。
2.独特的民族风情时草原旅游文化的另一大特色。蒙古族独特的游牧方式、独特的宗教信仰与传统的祭祀活动源远流长,华美的民族服饰,精致的装修风格,精彩的歌舞演艺,以淳朴天然的“乌兰伊德”(红食,即牛羊肉为主)和“查干伊德”(白食,即奶食品为主)为特色的餐饮文化,这些都在一代代人的延续与改良中成为了现代草原旅游文化的精髓。正因为独特而传统的民族文化,悠久源远的历史,让草原旅游文化不同于华夏民族其他的旅游文化,被刻上了天然的民族性。这是草原旅游文化得到青睐并且具有远大发展前途的重要原因,蒙古民族的智慧结晶与坚忍不拔的精神毅力都融合于草原旅游文化中,向世人展现出其他旅游文化所没有的魅力与不凡。
3.内蒙古所处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其具有发展草原旅游的区位优势。从古至今,内蒙古高原都是绝佳的交通枢纽,在古代,它是通往丝绸之路至波罗的海的重要区域,而今,它是亚欧大陆的中心,“内蒙古自治区地跨三北(华北、中北、西北)、内连八省(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山西、陕西、宁夏、甘肃)、外邻两国(俄罗斯、蒙古),是距离京津地区、长江三角洲以及珠江三角洲三大旅游市场最近的草原旅游区。”随着经济的发展与政策的扶持,内蒙古交通基础设施发展日趋完善,拥有多条重要的铁路干线、高速公路、国道公路和省道公路,机场建设也随之发展,而在今后几年还将陆续开通动车、高铁,这为内蒙古草原旅游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交通区位支持。
4.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可以吸收大量闲散的劳动力,解决就业压力,最终形成规模效益。依托草原文化逐渐发展起来的草原旅游文化,提炼了数代蒙古民族智慧的精华。居住在苏木嘎查这类最基层的地方的农民、牧民,其中有很多掌握着祖传下来的蒙古手工艺技术,比如缝制蒙古袍、蒙古靴,制作蒙古画等,由于主观和客观的原因,这些很难进入市场被广为认知,而草原旅游文化的兴起为传统蒙古手工艺技术的发扬带来了机遇,更多的优秀民族工艺可以通过旅游业的发展得到推广。与此同时,草原旅游业为聚集在草原牧区的人们创造了就业机会,吸纳了劳动力,缓解就业问题,让草原旅游文化具有更实用而丰富的内涵。
二、草原旅游文化发展的弊
(一)观念落后,品牌化创新化的意识淡薄
由于游牧民族本身的生活习惯与传统,导致对草原旅游的开发与利用的认识不足,逐水土而居的生活方式带给蒙古民族的不仅仅是豪爽热情的性格,还有一些负面的东西,比如思想闭塞,性情散漫。而传统的放养式畜牧方式,使得草原生态平衡遭到破坏,草场退化。许多中小型旅游企业并不注重长远,不掌握大局,只看眼前,不计后果,使得草原旅游始终无法形成大规模、重品牌、高收益的行业。
(二)重复建设问题广泛存在
与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相比,内蒙古自治区的经济还处于欠发达的阶段,由于政府投入不到位、相关法律法规不够全面、管理者的.管理水平整体还有待提高、草原旅游开发的门槛过低等问题,致使草原旅游存在重复建设的问题,这不仅让远道而来的游人感觉到草原文化名不副实,也阻碍了整个经济的发展,同时,重复建设所产生的浪费与污染,更让草原旅游文化的充实出现尴尬局面。
(三)旅游从业人员受教育程度偏低,整体素质不高
从事草原旅游业的人,大都来自牧区,利用现有的资源,开发草原牧区旅游。在这些从业人员中,真正学习过管理、旅游、民族学、生态学、经济学的人寥寥无几,他们思想守旧,创新意识薄弱,管理水平欠缺,无法很好地将草原文化――生态平衡――经济效益这三者很好的结合到一起,他们经营的草原旅游业带给游人的或许不是草原旅游文化应有的品质,而是落后与散漫的表现。草原旅游文化的未来,与从业人员的文化修养与素质水平密切相关,旅游业的前景也受制于这一因素。
(四)草原旅游尚处于初级阶段
首先,内蒙古草原旅游出现的时间较晚,发展较为缓慢,而其他省份的旅游区,有的甚至有几百年的历史,旅游业已成为当地的支柱行业,并能够很好地解决与其他两大产业的关系,同时协调文化与物质、原居住人口与外来旅游人口、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而内蒙古草原旅游业虽有悠久的历史基本,但形成独立产业的时间并不长,所以暴露出各类问题。其次,无规划、无标准的开发,使得草原旅游或呈现饱和状态,或出现稀缺状态。以呼和浩特周边为例,以呼和浩特为中心,周围就设立了很多草原旅游景点,如辉腾锡勒、格根塔拉、希拉穆仁,它们之间相距也不过几十公里,这些景点食宿环境雷同,反而降低了草原旅游文化的深层意义,也出现了资源浪费的问题。最后,内蒙古周围其他省份的旅游业日趋完善,给原本滞后的草原旅游带来了空前的竞争压力。
三、草原旅游文化发展的策略
(一)加大政府支持力度
草原旅游文化是草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前文所提草原旅游文化发展所处的瓶颈,如果仅依靠从业者的努力,是很难成规模化的,因此,相关部门应该从宏观的角度给予支持,通过制定法律法规来为草原旅游设定权利义务,可通过出台政策扶持那些中小草原旅游业,加大财政支出为草原旅游文化的保存和延续提供物质支持,加大宣传力度来弘扬草原旅游文化。这样,才能够让草原旅游文化能够在一个安全、法制的环境下茁壮成长。
(二)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素质
提高从业人员水平与素质是当前草原旅游文化得以发展的必然要求。培养环保意识,学习先进的管理理念,把草原文化与草原旅游有机结合在一起,合理布局,放眼全局,勇于创新,站在一个管理者的高度去经营――哪怕是规模很小的草原旅游景点,根据市场竞争规律和统筹管理的运用来从事这份工作;而作为草原旅游文化的传承者和推广者,从业人员势必有一颗热爱民族文化的心,把握机会去了解和学习草原旅游文化所蕴含的精神与内涵,并通过旅游业的展开与发展,让所有前来草原旅游的人们都能够为草原文化深受感染。
(三)把旅游变成真正的体验活动
这种体验更多的是从消费者的角度来讲的。具体到草原旅游文化,承载着就是游客,而作为经营者或管理者,要站在消费者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让草原旅游文化通过对人们视觉、听觉、味觉、触觉、感觉的统一影响,带给人们一次永生难忘的回忆,以此来发扬草原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我们的草原旅游文化,让草原旅游文化走进大家的心。
浅谈内蒙古草原的文化旅游发展 篇2
旅游业的生态化其实包含两层含义,即生态化旅游和旅游生态化。据此我们可知,实现内蒙古中西部草原旅游业的生态化就是实现草原旅游生态化和生态化草原旅游。所谓生态化旅游国际上有比较权威的定义,1993年,国际生态旅游协会认为:生态化旅游就是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护当地人生活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就其本质而言,生态化旅游强调的是在旅游活动开展过程中,特别是在旅游活动开展之前,应考虑到旅游资源的承载力,综合协调旅游企业、旅游者、旅游地居民和当地政府的关系,合理规划,实现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也就是说生态化旅游强调的是合理开发。旅游生态化要求各种旅游活动的开展不能超越旅游环境承载力,采取一切生态保护手段,将由于旅游发展可能带来对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程度。旅游生态化的本质强调的是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突出了保护的功能。因此,旅游业的生态化其实就回归为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的关系上了。
一、内蒙古中西部草原的特点及草原旅游业的现状
根据生物学和生态特点,草原可划分为四个类型,即草甸草原、典型草原、荒漠草原和高寒草原。其中荒漠草原的基本特点是以荒漠为主,生长的植物主要是一些耐旱,叶小而少而且根深的植物。原因是叶小而少可以减少蒸发,根深可以充分吸取底下水分。特别是在干旱气候条件下,草原植被由非常稀疏的旱生的多年生草本植物为主,并混生有大量旱生小半灌木。内蒙古中西部草原就属于典型的荒漠半荒漠草原。如:乌兰察布草原和锡林郭勒草原。近年来随着国家和自治区与旅游相关的鼓励政策的出台及人们自然回归需求的增加,特别是“十一”和“五一”两个黄金周的出现,内蒙古中西部草原旅游业也风风火火地发展起来了。近几年来,来内蒙古草原旅游的人数直线攀升,根据自治区旅游局统计,2007年“五一”黄金周内蒙古自治区实现国内旅游收入近6.40亿元,接待国内旅游者224.53万人次。游客主要集中在自治区的中西部地区,呼和浩特、包头、赤峰、鄂尔多斯、乌兰察布5市共接待游客179.88万人次,占假日期间游客接待总量的80.11%;旅游收入之和为。4.91亿元,占全区总收入的76.72%。其中草原旅游收入是主要来源之一。
草原旅游在为自治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我们也应看到由于内蒙古中西部草原荒漠半荒漠的性质及缺乏整体规划的特点,决定其旅游环境的阈值。可理解为旅游区生态环境对负面影响容限值,指在某一时期、某种状态或某种条件下,旅游区在保证其旅游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不受破坏所能承受旅游活动的最大容量值,会越来越小。与之对应游客的数量却越来越多,这样最终的结果是景毁业亡。因此,为了能够实现中西部草原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更好地发挥其经济和社会功能,我们必须注重对其前期的开发和后期的保护,县口实现生态化旅游和旅游生态化。
二、对内蒙古中西部草原旅游实行科学合理的开发
生态化旅游强调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护当地人生活双重责任,那么就内蒙古中西部草原旅游的发展而言,就是草原旅游的发展既要发展草原旅游让当地居民得到旅游实惠,又要保护好草原生态环境。满足这一要求的前提就是要对草原旅游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开发。
1、对中西部草原进行合理的地域规划
在进行草原旅游开发的时候,必须要考虑当地的地域特点和植被情况。首先,内蒙古自治区是我国的畜牧业大省,畜牧业和乳品业是自治区的产业支撑,而草原是发展畜牧和乳品业的依托。因此,我们不能为了眼前利益而无限扩大草原旅游的地域范围,压缩甚至是取代畜牧业和乳品业。这样做必然会使自治区中西部的产业支柱由畜牧和乳品业转向旅游业,由于旅游业的脆弱性,可能导致自治区中西部这样一个广大地区国民经济的不稳定。同时由于产业转换所带来的失业、文化冲突也是我们不得不考虑的问题。其次,除了产业因素外,草原本身的植被特征是开发旅游业不得不考虑另~个因素。内蒙古自治区中西部草原是典型的荒漠半荒漠草原。这样的植被是极容易受到破坏的,再加上中西部地区降雨量小,植被自我修复期长,这就使得草原~旦受到破坏很难短期修复,如果过度开发还会导致草原的沙漠化。为此,我们在旅游开发时必须要坚持草原环境的可持续性和当地居民生活的可改善性,充分考虑内蒙古自治区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居民文化和历史传统以及草原的植被特征,找到旅游业和其他产业及当地居民的最佳结合点,统筹规划,有重点、有选择地开发草原旅游资源。
2、开发注重自然与人文、草原与民族的结合
内蒙古自治区中西部地区不但有着神奇多姿的草原旅游资源,还拥有悠久灿烂的人文旅游资源。历史上,内蒙古族与匈奴、突厥、鲜卑等lO多个少数民族在这里繁衍生息,共同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游牧文化。游牧文化与农业文明交汇融合,在这里形成了国内外享有盛誉的大窑文化、河套文化等。这些与少数民族丰富的音乐、舞蹈、曲艺、文艺作品、石刻等共同构成了特色鲜明的草原文化。因此,在进行草原旅游开发的时候,不能单纯地考虑草原本身,应更多地去利用、发掘赋予草原灵,性的人文、民族文化。进而减轻自然旅游资源的压力,强化民族文化的旅游吸引力,创造更多的旅游收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3、建设旅游基础设施要突出民族特色
内蒙古中西部地区草原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应充分考虑到地域(草原)特征和民族(主要为蒙古族)特点,体现出现代与传统、相异性和相同性的有机结合。这里的现代与传统指的是旅游服务设施的设计、使用上既要利用现代高新技术,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又要特别突出民族、地域特色。相异性和相同性指的是游客的求同,|生和求异性,即游客到旅游区希望获得和其他地区相同的一流服务,又希望获得和其他地区不一样的旅游感受。这就要求我们在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上,外形更多
体现民族特色,而服务则应充分体现现代气息。可见,只要科学合理、协调有序地进行草原旅游的开发,不但不会破坏草原生态,而且还会有利于当地居民,实现生态化旅游。
三、加强对内蒙古中西部地区草原旅游资源的保护,实现旅游的生态化
旅游生态化要求各种旅游活动的开展不能超越旅游环境承载力,采取一切生态保护手段,将由于旅游发展可能带来对环境的影设施的过度扩张,应用道德和社会舆论的手段来控制游客的不当行响降到最低程度。就内蒙古中西部草原旅游业的发展而言,就是要为。但最根本的是有关保护政策的落实。采取一切手段,使草原旅游业的发展可能带来对当地自然环境和居内蒙古中西部草原生态化旅游和旅游生态化二者是有利l结合民生存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程度。于对草原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共同构成了草原旅游的生态化。
1、注意旅游环境承栽力的闽值,控制旅游活动
旅游活动对环境的破坏可见,草原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保护是不矛盾的,开发的目的是为了旅游环境承载力是指旅游环境在不至于出现不可接受的情况发掘旅游资源的吸弓173,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保护的目的下,所能够接待的最大游客数量(李天元,旅游学概论,南开大学出是为了使旅游资源的吸引力长期发挥作用,是为了利用,开发和保版社)。旅游环境承载力的阈值也就是说旅游环境所能够接待游客护二者统一于利用。所以,内蒙古中西部草原旅游业的发展应该以的数量是有限的,具体到每一个旅游目的地,旅游环境承载力的阈保护、开发和谐统一为整体指导思想,以开发为前导,以保护为支值又有所不同。内蒙古中西部草原的半荒漠荒漠性质决定了其环撑,以可持续发展为目的,既使旅游资源的经济优势得以发挥,创造境承载力的阈值又要比其他地区的低,这就要求我们在经营草原旅客观的经济效益,又可代际公平利用,真正实现草原生态化旅游和游的时候采预先取多种措施来分流或限制游客的数量。我们可以旅游生态化,这才是完整意义上的草原旅游业的生态化。通过宣传来平衡草原之间,草原和其他类型旅游景点之间的游客数量;我们也可以通过科学测算草原的环境承载力来限制到草原的游客数量;我们还可以通过对草原接待设施规模的限制来影响到草原的游客数量。总之,我们采取这些限制措施的前提是不使旅游质量或游客的旅游体验质量由此而降低,目的是实现草原旅游资源的可循环性和可持续性。
2、综合分析草原旅游环境被破坏的原因,采取多种措施补救。
内蒙古中西部区草原植被的特征决定草原旅游资源的脆弱性和易破坏性,并且该地区的部分草原旅游资源已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破坏的原因很多,但可以归纳为以下两种即自然破坏和人为破坏。其中自然破坏主要包括连续干旱、虫害、沙漠化等:人为破坏主要是指人类的非故意破坏行为,如过度放牧、旅游基础设施的过渡扩张、旅游者的不正当行为等。针对自然力破坏,我们应主要应用现代技术手段进行补救。针对人为破坏,我们在应用技术手段进行补救的同时,还得应用法律政策的手段来控制过度放牧和旅游基础。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