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为动用法”分析

第1篇:文言文“为动用法”分析

文言文“为动用法”例析

黄正国

马病肥死,使群臣丧之,欲以棺椁大夫礼葬之,文言文“为动用法”例析。左右争之,以为不可。(“丧之”二字下面的符号为笔者所加,下同)

译文:马患肥胖症而死,让群臣为它治丧,要用内棺外椁的大夫礼制安葬它。左右群臣对此直言规劝,认为不可以。

题中“使群臣丧之”的“丧”是动词的为动用法,解释为“为……治丧”。

“为动用法”是动词(包括活用为动词的形容词、名词)的一种特殊用法,即这个动词所表达的内容含有“替”“为”或“对”宾语怎样的意义。主要有三种情况:

一、表示“给”“替”宾语施行某一行动

例如:

1.文嬴请三帅。《秦晋?ブ?健?/p>

请三帅:替三帅请求。

也许有人会问,为何这里的“请三帅”就不能解释为“请求三帅”呢?这就要联系原文来作分析了。《秦晋?ブ?健芳切鸬氖谴呵锸逼谇亟??湟怀≌?嶂*?匀ǖ恼秸?G啬鹿?汕踩?В?厦鳌⑽髌颉?滓遥┐??ゴ蛟对诙?降闹9?G鼐??S斜负笞急赋坊亍6???没??ド椒?髑鼐??鼐???裁唬?厦鞯热?П环?4耸保??骞?姆蛉宋馁?ū疚?毓??鳎┱驹谀锛仪毓?牧⒊∮没ㄑ郧捎锼*??骞?颓厝?В?呕⒐樯健C骱醮耍?涂芍?馈扒肴?А备米骱谓馐土恕R虼耍?挥*?涤锞常?拍茏既放卸弦桓龃适粲谀闹钟梅ā?/p>

2.邴夏御齐侯。《左传·成公二年》

御齐侯:给齐侯御(驾车)。

3.广陵太守陈登得病……佗脉之,老师笔记《文言文“为动用法”例析》。《三国志·华佗传》

佗脉之:华佗给他切脉。

试比较:

4.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1980年高考语文试题)

履我:给我穿上(鞋子)。为取履:替(他)取了鞋。履之:替他穿上(鞋子)。

句中的“履我”“履之”和“为取履”交错使用,结构相同,用法也相同。

二、表示为了某一目的或原因而施行某一行动

例如:

5.等死,死国可乎?《史记·陈涉世家》

死国:为了国家大事而死。

6.伯夷死名于首阳之下,盗距死利于东陵之上。《庄子·骈拇》

死名:为了名而死。死利:为了利而死。

7.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龚自珍《病梅馆记》)

泣之:为了病残的梅花而哭泣。

8.君子死知己。(陶渊明《咏荆柯》)

死知己:为知己而死。

这种用法也可直接用“为”表示,如:

士为知己者用,女为悦己者容。《史记·报任安书》

三、表示“对”“向”宾语施行某一行动

如:

9.蹇叔哭之。《秦晋?ブ?健?/p>

哭之:对着秦国哭泣。

10.单于视左右而惊,谢汉使。《汉书·苏武传》

谢汉使:向汉使道歉。

11.君三泣臣,敢问谁之罪也?〈左传·襄公二十二年〉

泣臣:对着我哭泣。

12.遂置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左传·隐公元年》

誓之:对她发誓。

有些成语中也保留了这种用法,如:捐生殉国(为国家而死);啼饥号寒(为饥饿寒冷而哭号),形容生活极端贫困。

又,现代汉语也继承了这种用法。如:

服务顾客(为顾客服务)

献身四化(为四化献身)

造福后代(为后代造福)

练习:

请说出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

l.烈士死节之行显于世。《史记·李斯列传》

2.(灌夫)非有大恶,争杯酒,不足引他过以自诛也。《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3.当共戮力王室。《世说新语·言语》

4.洗沐之,为治新缯绮?衣,闲居斋戒。《西门豹治邺》

5.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后序》

6.我又当死之。《中山狼传》

7.叟乃酌客。《聊斋志异·青风》

提示:以上七句中加点的词均为为动用法。

第2篇:文言实词识用法分析

读音一:shí

①知道,懂得

不识有诸?《齐桓晋文之事》

译文:不知道有没有这件事?

识众寡之用者胜。《孙子》

译文:懂得根据兵力多寡而恰当配备使用的胜

②认识

相逢何必曾相识(认识)《琵琶行》

译文:碰在一起啊,从前不认识那又何妨!

③识别,辨识

新妇识马声,蹑履相逢迎。《孔雀东南飞》

译文:兰芝熟悉府吏的马叫声,轻步快跑去迎接他

④赏识

素为李裕德识拔。《旧唐书》

译文:一向被李裕德赏识提拔。

⑤知识,见识

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问说》

译文:不学习钻研不可能发现疑难,不提问请教不能使知识广博。

读音二:zhì通“志”

①名词,标记,记号。

公拆袄,出珠授之,封识宛然。《记王忠肃公翱事》

译文:王翱拆开上衣,拿出大珠子交给他们,(只见)原来封好的记号依然是那样。

②动词,记住。

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记住)《石钟山记》

译文:我因而笑着对迈儿说:“你记住了吗?”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论语》

译文:口里不说而心里记住它,学习而不满足,教导别人不感到疲倦,这三个优点中,哪一样我能有呢!“

第3篇:语文文言文常用虚词所的用法分析

一、用作助词

1所字经常用在动词、动宾词组或形容词之前,组成名词*的所字结构,有指代作用。一般充当主语或宾语。相当于的(人、事、地方),或所的(人、事、地方)。例如:

(1)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花源记》)这个(打渔)人一件一件地为(桃花源中人)详细地说出了自己听到的事。

(2)衣食所安。(《曹刿论战》)衣物食品这类安身的东西。

2.所用在动词前,后面再加上者构成所者格式,译法与不加者同。例如:(1)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刻舟求剑》)船停下来了,就从他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去寻找剑。(2)日暮,所击杀者无虑百十人。(《冯婉贞》)傍晚的时候,所杀死的敌人大约百十来人。

3.所用在介词以,从、为、由等之前,构成名词*的所字结构,一般可充当主语、宾语或判断句的谓语,可分别表示行为动作发生的人物、处所、原因以及方式方法等等。相当于的人、的地方、用方法和的原因。例如:

(1)是吾剑之所从坠。(<<刻舟求剑))这儿(是)我的剑掉入水中的地方。

句中的所从,即从所,表处所。

(2)行拂乱其所为。(《孟子》二章)(上天)用种种行为使他所做的事情颠倒错乱。

句中的所为,即所做的事情,表动作行为。

(3)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出师表》)这就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和尽忠陛下的职责。

句中的所以,即以所,表凭借。

(4)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出师表》)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先汉兴盛的原因。

句中的所以,即以所,表原因。

4.所与介词为配合,组成为。..。所的格式,表示被动。所不译,为可译作被。例如: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至今保藏。(《活板》)毕升死后,他的那些印模被我的弟侄们得到了,至今还(一直)保存着。

5.所常与有、无、何结合,组成有所、无所、何所的格式,相当于有什么、无什么、所什么。例如:(1)凡所应有,无所不有。(《口技》)凡是(在这种情况下)应该有的(声音),没有一种没有的。

(2)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未兰诗》)问姑娘思念的是什么?问姑娘想念的是什么?姑娘没有什么思念的,姑娘也没有什么想念的。

6.所用在数量词之后,表示概数。相当于左右、上下。例如:从弟子女十人所。(《西门豹治邺》)跟随的女徒弟约十人左右。

二、用作名词

表示处所、方位。例如: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出师表》)一定能使*队内部团结一致,好的差的各得其所。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