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纸媒的作文800字

严育华

依稀记得,在我很小的时候,热闹的车站旁、弄堂边总是会有一间书报亭,地方不大,亭顶的形状正是一本摊开的书,深红色的格子门向外敞开着……

那时,守摊的总是些中老年的大爷,悠闲地磕着瓜子。书报亭除了卖报纸、杂志和书,有时还卖些水和小孩子的玩具。小时候我一路过书报亭,便总是吵着想要……直到现在,许多年过去了,我几乎忘却了这种书报亭的名字,但它着实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儿时的我身体不好,总是住院,常常百无聊赖地躺在床上。外婆见我无聊,便从楼下的书报亭买了杂志给我消遣,我便开始接触起书报来,从《故事会》、《新民晚报》到孩子读的《儿童画报》、漫画书,我都草草的浏览一遍,虽然不认识许多字,也不怎么看得懂内容,却培养了我对阅读的兴趣。那以后我便常常阅读书刊,家中渐渐地买了很多书,小书架也渐渐装得满满的。

可随着时间的流逝,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手机、iPad等电子设备走进千家万户,电子阅读也成为更多人的新宠。传统书报亭的生意越来越少,这些在我心中童年回忆的书报亭一个接一个地消失了,我不由感到难过。

好在取而代之的各种书居、书店纷纷开张,假期周末的闲暇时刻,去趟书居,买上一杯咖啡,拿起自己一直想要读的书,找一个舒适的角落,专心地读一个下午,咖啡的香味和书的墨香在空中酝酿着,书上的一个个文字似乎舞动了起来,形成了鲜活的画面。我入神地看着,好像进入了书里的场景,我仔细地读着每一行文字,书中人物就在我眼前哭泣着告别、欢笑着相拥,一切触手可及……不知不觉,天已经暗了下来,放下书,活动一下有些僵硬的身体,揉揉干涩的眼睛,在回去的路上,我还思索着书中的情节,准备第二天再去……

书报亭消失了,更多的书店出现了,纸媒以新的形式继续着载道传薪的使命。而我,也一直坚守着纸质阅读,与白纸黑字、纸墨清香中坚守着心灵的宁静与阅读的欢喜。

篇二:纸媒

陈钱扬

今天是个让我感到激动与欣喜的日子,我即将再次来到阔别一年多的钟书阁书店。

我从车窗往外望去,远远地就看见了那个用繁体字写的招牌:鐘書阁。我心中的些许紧张终于消散了。“嗯,还好,这家书店还在。”我一边自言自语,一边长舒了一口气。

走进书店,熟悉的感觉又回来了。这里一直是我周末放松的地方。小时候我会在角落读漫画,长大些又在那个角落读名著,再大些在那个角落读小说……这里保存了我很多回忆。这家书店坚守在这里,至今未变,黑色的墙壁映射着暖黄色的灯光,显得平静祥和,让人不禁有了回家的感觉——的确,这里是思绪的家。走廊里柱子上四面都是镜子,给人以时光交错、重叠的奇妙感觉。每张书桌都对应一盏灯,坐在桌前,便会有一种整个空间就是专属于自己与书的二人世界的体验。连如此细微之处都考虑周全,难怪钟书阁一直坚守至今,从未没落。

我从书柜中挑出一本林清玄的散文,翻开书页,久违的墨香——纸质书独有的气息扑面而来,更夹杂了淡淡的咖啡的醇香。是的,钟书阁也把书与咖啡联系在了一起,和其他新型书店一样,钟书阁也用这种方式挽救濒临消亡的纸质阅读。读书时,闻着咖啡香,如同点一炷檀香,一圈圈白气围绕着我,与书香交相辉印,别具一番情致。遇上心情极好,我也会点一杯咖啡,有时加奶,有时不加;有时放糖,有时不放,随书的风格而变化。坚守,并不代表一成不变,推陈出新,紧跟时代潮流也是一种上佳的生存智慧。

不知多了多久,我才品完了第一章,一看手表,快到下午4点了,我赶紧合上书走向收银台。此时我才发现书店中读书的人竟然这么多,几乎座无虚席。有人一边读一边写,书在他们桌上堆的高高一摞;有的是90后的年轻人,他们品咖啡的同时也用书滋养了自己;有的是和我同龄的学生,他们大多在摘抄,或是写写读后感,把书种在心灵深处。如果没有这一位位坚守纸质阅读的人支持,书店可能也难逃消亡的命运。

面对电子媒体的大范围推广,纸质阅读遭受着前所未有的冲击,但我坚信纸质阅读不会消亡,因为这些书店,也因为我,我们这些坚守纸质阅读的人。

经典背后的温情,是一块冰冷的屏幕所承载不下的。只有这一张张真实世界的纸,一点点可感可触的墨才能做到。纸质阅读不是怀旧,而是新时代文化复兴的缩影。

让我们都坚守纸质阅读,也愿我们心中都有一家坚实的书店,里面有书,有纸墨香,有跳动的灵魂。

篇三:纸媒

张昊晟

冬日,窗外难得的温晴,暖阳斜斜地洒进车厢里,落在书页上,黑字变得朦胧了,随着窗外的树影一起婆娑。手指轻柔地翻着书页,似微风轻抚着花朵一般,微微低首,细嗅着书,淡淡的墨香淌满了心间。

沉醉间,耳边传来的嬉笑声惊醒了我,循声望去,是一个孩子,手捧着电子书,好像在读着诗,他的手指一下一下地划着屏幕,时而摇着头,时而晃着脑,读得不亦乐乎。正在他入迷之时,屏幕上突然跳出来几张哗众取宠的低俗图片,孩子的目光,一下被吸引过去,将美丽的诗搁置在一旁。

电子阅读真的是阅读吗?

依稀记得小时,我曾读过许多诗词,即使并不理解,依旧会因诗词中的美而陶醉。我曾向往过“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的生意盎然,也曾伤感于“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凄美伤感,更痴迷于“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宁静空灵。我常常握着诗词选,一边背,一边笑着——我已经与古人完成了一次跨越时空却情感交融的约会。

我还爱读小说,只读纸质版的。只有手指触及书页,我才能和书中人物一起游历。我曾感受“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的酸楚;也曾梦回姑苏,听少年吹笛,许下“是非在己,毁誉在人,得失不论”的倔强;更曾嗟叹“是非成败转头空,古今都付笑谈中”的英雄末路。

我也试过读电子书,但是,电子屏幕中仿制书页的颜色却十分刺眼。电子屏幕更似有魔力一般,叫人心静不下来,时而弹出的通知,更是时时搅乱着读书的心境。信手划动着电子书,心中有万千心绪,完全缺失了与书、与作者沟通的能力。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孩子毫无感情的背诵将我从回忆中拉出来,我到站了。下车时,我将手中的书捏的更紧了些,细细感受着它散发的温度,心中的信念也更坚定了——坚持纸质阅读。

纸质书中的纸墨是有香气的,文字是有温度的,词句是有韵味的,思想是有交流的,而电子阅读中,却无法获得这些令人陶醉的美好。我并不觉得电子阅读会取代纸质阅读,无论何时,人们都需要这种美好,需要真正的阅读。所以我在坚守,坚守这最真实的美好。

篇四:纸媒

唐邱梓

记得小时候,我和奶奶一起出门,走在路上,我指着那个亭子,问奶奶是什么,她满脸微笑抚摸着我的头顶:“这是东方书报亭。”

东方书报亭,自1998年年底开始出现在上海的各大街头。一时间,东方书报亭成为上海市民购买报纸、杂志等纸质媒体的主要渠道。去东方书报亭买上一份报纸,再捎上一本时尚杂志,是当时非常流行、非常时髦的做法。

于是,我记住了这个地方,红红的房子不大,里面的空间堆满书报后更显得狭小。房顶上是一本打开的大书,书的下方空白处写着‘东方书报亭’五个行书字。我几乎每一周都会去那,那里的老板是一个老人,长得不怎么高,苍老的手上已有了许多皱纹,但那双明亮的眼睛却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似乎从我第一次去书报亭,到书报亭被拆除,都是他与书报亭相伴,也与我的童年相伴。

“老板,这周的《读者》到了吗?”我满怀期待地问道。他见我来了,笑容瞬间布满脸颊:“到了到了,刚到的,特地给你留了一份。”付钱之后,我就站在书报亭不远处的树荫下看起书来。有时是独自一人默默品味喜欢的文章,有时也会和伙伴一起边看边讨论,偶尔还会去隔壁的便利店买些零食汽水,书香伴着欢笑,察觉不到时间的流动,正是最开心的时光。

最近几天,我突然发现,一直陪伴我童年许久的书报亭不见了。顿时,一种怅然若失的感觉胀满了我的内心。我感到十分不解,去问母亲。母亲说:“随着网络的兴起和新媒体、自媒体的飞速普及,以及网购、快递的蓬勃发展,从网络上获取各类消息、资讯已经成为大部分人首选的方式。没有人买书了,书报亭自然就没钱倒闭了。”听了母亲的话,我不禁为它的消失感到伤心和惋惜。

书报亭不应该消失,它是我们小时候的回忆。科技发展固然日新月异,然而碎片化的电子阅读取代不了纯粹而完整的的纸质阅读。电子屏幕也不应取代书报亭——那道位于街边,曾经承载了一座城市的内涵与温度的亮丽独特的风景线。

篇五:纸媒

申晨

对他来说,书是他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书伴他成长,伴他从一个幼童成长成为一名翩翩少年。

晚上,微黄的灯光下,一个约莫四五岁的小男孩随妈妈坐在床边,打开一本《爱心树》。妈妈一个字一个字地念过去,小男孩看书中的简笔画看得津津有味、不亦乐乎,指着图画圈圈点点,发表着自己的见解:这棵大树一定很爱这个小男孩吧,有没有一棵大树会爱我呢?望向窗外,树叶在风中摇啊摇,好像在说,它们都爱他,他的脸上便满是幸福,眯着眼睛咯咯咯地笑了起来。

时光在岁月中流淌,门前的花朵几度绽放、凋零,小男孩成了一名小学生。好动的他喜欢在花园里不停地奔跑,直到有一天,他遇到了一本《鲁宾逊漂流记》。从此,每个周末男孩都会读这本书。摊开书本,便与鲁宾逊一起历险。一个字一个字看过去,他是那么的痴迷,甚至忘记了时间。他时而坐着木筏漂流,时而盖起房子,时而教波尔说话……这种感觉使他沉浸其中,欲罢不能。男孩儿渐渐爱上了读书,书不离手,若是遇到喜欢的书,捧起便再也放不下了。

美丽的白鸽从天空中飞过,留下一排洁白的云朵。男孩儿踏进了初中的校门,成长为一名少年。他开始喜欢诗词歌赋,喜欢读一些蕴含道理的名家书籍。这时候,余秋雨的《文化苦旅》走进了他的生活。夜晚,书桌前,少年打开灰绿色的封面,美丽的文字就开始在他眼前构建起了美丽的画卷。第一篇《牌坊》描述了漫山遍野都是杨梅的情景,让他想起太外婆的故乡余姚,而当他读到第二篇《寺庙》时,提到了上林湖,原来真的是那里。少年的心中第一次有了强烈的共鸣,仿佛与作者惺惺相惜,有了回应。

少年迷上了书,书中的故事令他着迷,一个又一个有趣而又深奥的道理总让他捉摸不透,又总是吸引着他想要揭开那层让他看不清的面纱。而在这段与书相伴的成长时光中,他是那么快乐且充实。

那个少年,就是喜欢与书相伴的我。

篇六:纸媒

郁泽祎

近几年,因智能手机的流行,各种电视剧、综艺节目变得十分红火。在地铁上,记忆中翻阅报纸的声音消失了,取而代之的却是各种电视剧、综艺节目、短视频中的声音,听得稍久便令人心烦意乱。

闲暇中,我随手打开电视机,电视剧正放映着,画面虽有些模糊,我的眼球却瞬间便被吸引住了,原来这是一部老电视剧,是根据古典文学名著《西游记》拍摄而成。最近学校正好有名著导读的任务,不正是《西游记》吗?电视剧不也可以能让我更好地理解原著吗?于是,我坐了下来,静静观看。

书中那精彩绝伦的的打斗,那振奋人心的配乐,那几乎和那与书中描写几乎一模一样的人物造型,真让我无比激动。难怪有那么多人迷上了电视剧,更迷上了电子媒体。

一集、两集……彩色画面对我的吸引力渐渐消失,虽然电视剧比书本文字更活灵活现,更精彩,更真实,但,我总觉得少了些什么。

关掉电视,耳边的响声戛然而止,只有微风拂过我的脸颊。我拿起手边的《西游记》,翻开书,淡淡的书香便弥漫开来,我深深地吸了一口气,有些急躁的内心瞬间平静下心来。夕阳撒落在书页上,那黑色的文字仿佛一个个故事所留下的痕迹深深刻印。翻动书页,耳边便传来轻微的沙沙声。这时,时间仿佛已经静止,我仿佛也成为了书中的一个人物,加入了故事之中。

忽而,我成为了孙悟空,想要追求自由,想要无拘无束的生活,却总是受到了种种压制,我感受到了那种无奈,也感受到了被压在五行山下的痛楚,在陪伴唐僧取经的路上遇到了种种磨难,但从未放弃;忽而,我又变成了八戒,天天好吃懒做,呆头呆脑,在经历了八戒的遭遇后,也渐渐理解了八戒常常主张放弃的原因;忽而,我又变成了唐僧,举止文雅,迂腐执着,看到他念动紧箍咒冤枉、驱逐孙悟空,一腔怒火熊熊燃烧……

不知多久,我轻轻合上书本,闭上眼睛,仍沉醉于故事情节之中,沉醉于天马行空的想象里,没有丝毫束缚。我终于明白,即使现代的科技发展使电子阅读更加有趣、快捷,但只有纸媒,才能给予人们更多心灵深处的宁静、更多无拘无束的想象、更多独立思考的空间……

多少次,在地铁的车厢里,只有我捧着一本书,守在一个角落里,独享一分安静,收获一分精神的解放、灵魂的自由。

篇七:纸媒

司马子骞

“啾……啾……”屋外传来几声鸟叫,冬日里和煦的阳光透过窗户落在了地面上,投射出一片斑驳的光影。

每天这时,爸爸总是一边吃着早饭一边入神地读着《晨报》,报纸上的字虽然小,却能让人静下心来慢慢地阅读。报纸旁边是一个笔记本,爸爸不时还要在笔记本上写写画画。明明是早餐时间,早餐反而成了最不重要的了。至于手机,则被爸爸扔得远远的。从我有记忆以来,爸爸一直坚持看报,坚持通过传统的纸媒获取信息。

在我家除了爸爸,爷爷也同样喜欢看报纸,爷爷最喜欢的是《新民晚报》。每天吃晚饭之前,爷爷总是要先埋头把今天的报纸看完才吃饭。只见正襟危坐在沙发中央,双手捧着报纸,时而将报纸贴到眼前细细端详,时而伸出手指在报纸上“指指点点”,时而又对着报纸唉声叹气、喜笑颜开,俨然是一个投入学习的学生。吃晚饭时,爷爷还会把他刚才看到的大事小事一个不落给全家人讲一遍,不仅如此,爷爷还会附上对每一件实事的评论。就这样,全家人都能通过爷爷了解到国内外最新发生的事。至于新媒体,爷爷不会用,也不愿意学,“纸媒”带给他的已经足够了。

而我,闲暇时光不及他们,只有睡前的那一小会儿。随手取一本《唐诗三百首》,柔和月光落在了书本上,连通了古今千年的时空。我似乎是李白手把金樽,対月而歌,邀月共饮,与月同眠;我似乎是杜甫极目山河,战乱频仍,民生多艰,血泪成诗;我似乎是王维栖居辋川,登林涉水,躬耕南野,惬意安闲;我似乎是李贺英年早亡,高才不遇,呕心沥血,无力回天。我似乎是……夜,宁静极了;我的心,宁静极了。抛开电子产品吸引眼球的弹窗与标题,我枕着书香入眠。

纸媒,已经是我家不可缺少的一员,与每一代人深深联结,更不可能被“新媒”所代替。它独特的质感,独特的书香,独特的魅力以及它那从古到今传承而来的文化气质,绝不会消亡。

篇八:纸媒

杨心悦

游牧精神,正在被淡忘

窗外的树抽出了新芽,是嫩绿的,如同草原牧场上多汁的青草。“狼图腾”这三个大字跳入了我的眼帘。生物链的关系,不被草原外来户们重视,他们大量开垦荒地,最终导致蒙古草原狼逃到外蒙古,内蒙古的野兔﹑草原鼠泛滥成灾……这就是《狼图腾》所讲述的故事。我仿佛就在那个黑夜,在毕利格老人的指导下,进行一次惊心动魄的打围。狼被大量捕杀,农耕与游牧两种观念的争吵在文革时期拉开帷幕。但仔细想来,古老的养殖牛马羊的方法之所以保留下来,必定是有效的。农耕民族和先进技术的加入反而破坏了草原的生态环境,赶走了狼,马的质量大不如以前,不再是从前那驰骋于世界和疆场的蒙古马了。

历史的结局,总是出乎意料

窗外的桂花飘香,沁人心脾。一双小小的手翻开那本厚厚的名著《三国演义》,尝试着去理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魏蜀吴三国之间的纠葛。看书前不解,三个国家,为何不能分别过着安逸的生活,却偏偏要互相侵略,使百姓民不聊生呢?翻开书后方知,几位君主的恩恩怨怨非一言能尽,罗贯中惟妙惟肖的语言让我沉浸于这些故事之中。草船借箭那雾蒙蒙,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夜;赤壁之战那火光冲天,江上狼藉一片的骇人场面;姜维为报仇迫不得已投降给魏国的期待良机的心理,都令人身临其境。久经沙场的战将仿佛就在眼前,天空阴沉,仿佛能听见获胜方主帅的笑声。但笑到最后的,不是曹,不是刘,不是孙,而是司马。末代皇帝昏庸无能,不听忠良贤臣的金玉良言,朝中奸臣当道,最终导致的悲剧,就是管仲乐毅在世,也挽回不来的。

只有奋斗,才有结果

窗外的桂花开谢了两次,手在书架上轻轻抚摸着,碰到了那三本《平凡的世界》。书的封面已不再崭新,像垂暮的老人一样。但是我知道,它的精神依旧在。这个世界注定是不平凡的,书中写到。而书中的孙少安,就是作者自身的写照。有的时候,出身的家庭仿佛注定了你的人生,但是如果你试图改变,那可能会改变,但是如果你认命,那就永远不可能改变。正是孙少平如饥似渴地阅读,才改变了自己的价值观;正是孙少安没日没夜地辛苦工作,后来家庭才能够从破产中恢复过来;正是孙兰香不放弃自我的意志,才能够考进北方工业大学学习天体物理。孙家的努力,正是战胜逆境的的最好证明。

手指捻起书页的一角,淡淡的墨香飘散而出,沁人心脾。这些关于纸质书籍的记忆让人难以释怀。大到对于一个时代,一个国家的兴亡,小到一个家庭的变故,个人的命运。虽然时代的命运自己不能掌握,但是个人的命运,可能就在一瞬间,就能改变。你可以奋斗,达到一个远大的目标,但是不能没有目标,不奋斗。就像那句话:一分耕耘未必一分收获,不耕耘就不可能有收获。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