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下册语文电子书
第1篇:九年级语文下册给我的孩子们教案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简介作者丰子恺。
在儿童时代,看着大人们见多识广、样样都能干,特别是看着大人们有说了算的能耐时,都羡慕得不得了。可随着我们一天天地长大,我们反而对童年向往有加了,我想同学们一定都向往自己的童年吧?为什么呢?
(纯洁真诚,天真烂漫,无忧无虑,富有童趣,没有学习负担)
是啊,同学们都讲出了自己的真心话。其实不仅仅是你们向往童年,成年人同样如此,普通人如此,名人也不例外。今天,我们来学习著名画家丰子恺写他对他的孩子童真、童趣的无限憧憬和羡慕的散文《给我的孩子们(节选)》。
丰子恺,浙*桐乡石门镇人,现代著名漫画家、作家。
二.读文章,感悟“真”。
学生听课文配乐朗诵,可轻声跟读,找找文中写了哪些表现孩子们天真可爱的趣事,并划出你认为值得欣赏的词句。
(播放课文配乐朗诵)
师生互动,讨论:
1.文中写了哪些表现孩子们天真可爱的趣事?
瞻瞻:花生米翻落地了,自己嚼了舌头了,小猫不肯吃糕了,都要哭得嘴唇翻白,昏去一两分钟。抱泥人,喂泥人。模仿爸爸用小*裁开了线装书……
阿宝:给凳子穿鞋子。
软软:摆弄爸爸的羊毫笔。
……
2.文中除了写了很多表现孩子们天真可爱的趣事,还写了什么?
还抒发了失去童真的悲哀
哪些段落抒发了这种失去童真的悲哀呢?导致人们失去童真的又是什么呢?
世俗生活,社会风气,教育弊端
学生有感情(悲哀之情)地读这几段文字。
3.简要小结本文内容。
作者关怀孩子们的心灵健康,赞扬孩子的率真自然,对纯真人*在成长中被世俗生活磨灭,表现出极大的哀痛。作者讴歌人的童年,表现出对真善美的向往。
三.品佳句,欣赏“真”。
本文中有许多句子内涵丰富,所表达的感情复杂,针对下列句子提出你认为有价值的问题,然后和大家一起赏析。
1.这是何等可佩服的真率,自然,与热情!大人间的所谓“沉默”,“含蓄”,“深刻”的美德,比起你来,全是不自然的,病的,伪的!
如:为什么说“大人”的“沉默”,“含蓄”,“深刻”等美德,“全是不自然的,病的,伪的”?
——因为大人们已经被世俗改变,失去了率真,这一切都是装出来的,而不是发自内心的自然表现。
2.孩子们!你们真果抱怨我,我倒欢喜;到你们的抱怨变为感谢的时候,我的悲哀来了!
如:为什么孩子们抱怨,“我”倒喜欢,孩子们感谢,我倒悲哀呢?
——孩子抱怨,说明孩子们还率真,所以“我”喜欢;孩子们感谢时,说明孩子们已经被世俗改变,失去了率真,所以“我”悲哀。
3.我眼看见儿时的伴侣中的英雄、好汉,一个个退缩,顺从,妥协,屈服起来,到像绵羊的地步。我自己也是如此。“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你们不久也要走这条路呢!
如:为什么说孩子们“不久也要走这条路”呢?
——世俗的力量太强大,终究要被世俗改变;作者这样说是激愤之词,是希望孩子们能够不被世俗改变。
四.谈体会,寻觅“真”。
每个人的童年都一定会有很多有趣的事,或许现在看起来还有些“傻里傻气”,但它们却表现了我们毫不矫揉毫不掩饰的真*情,把它们讲出来吧,让我们大家共赏“真你的风采”!
五.受启发,追求“真”。
人一旦走出了童年,“真”便从他身上悄然褪去,这实在是一件值得悲哀的事情啊。你看一看社会上,人欲横流,诚信缺失,谎言连篇,水货遍地……人一旦失去了孩子们的率真无邪,世界就会变成什么样子?!我们可以扪心自问一下,难道我们身上就没有与“真”相悖的事情吗?
心底总有一些小秘密,不想把它们讲出来与父母、老师、同学分享。
考试考得不好时,回答父母总是遮遮掩掩,闪烁其词,甚至有人还会撒点小谎。
……
生活中不能离开“真”,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愿同学们都能永葆一份儿童的纯真,在今后的人生路上与“真”相伴,说真话,干真事,做真人。
第2篇:九年级语文下册孟子的知识点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畎quǎn亩?傅说yuè?胶鬲gé?拂bì士
2.解释下面加点词。
(1)委而去之?委:放弃。去:离开。
(2)寡助之至?至:极点。
(3)天下顺之?顺:归顺,服从。
(4)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举:任用,选拔。
(5)苦其心志?苦:使……苦恼。
(6)人恒过?恒:常常。
(7)而后作?作:奋起,指有所作为。
(8)而后喻?喻:明白,了解。
3.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亲戚畔之?畔通叛?解释为背叛
(2)曾益其所不能?曾通增?解释为增加
(3)衡于虑?衡通横?解释为梗塞,不顺
(4)人则无法家拂士?拂通弼?解释为辅佐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1.用原文填空。
(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3)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4)《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提出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5)《生于忧患,死于*》的中心论点是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也。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使*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2)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兄弟骨肉也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
(3)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所以(能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作战就一定胜利。
(4)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所以上天要下达重大使命到这样的人身上。
(5)所以动心忍*,曾益其所不能。
用这些来激励他的心志,使他的*情坚忍,增加他尚未具备的才干。
(6)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也。
这样人们才会懂得忧患使人生存发展,而享受*使人萎靡死亡。
三、段背记知识清单
默写《生于忧患,死于*》的第二段。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也。
四、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选自《孟子·公孙丑下》;《生于忧患,死于*》选自《孟子·告子下》。
2.《孟子》是儒家经典之一。孟子,名轲,字子舆,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
第3篇: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第 五单 元
本单元所选课文是先秦诸子散文。它们产生于春秋末到战国时期,当 单元 教材 分析 时社会发生急剧变动,针对这种情况,各种流派提出了各自的思想观点和 *主张,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阅读这些课文,有助于我们认识古代社 会,增进对传统文化的了解。所以,本单元设计主要让同学们比较全面地了 解孟子,亲身体验和了解灿烂悠久的中华文化,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从而综合提升同学们的人文素养。
单元 教学 目标
了解孟子的代表*思想;朗读背诵经典文段,积累文言词汇;能把握 文章内容大意及写作和语言上的特点;在教师指导下,理解文章的思想意 义。
单 元 训 练 重 难 点 重 点 难 点
了解孟子的代表*思想;朗读背 诵经典文段,积累文言词汇;能把握 文章内容大意及写作和语言上的特 点;
学习与文本对话,深入理解文章,并在自我 思考的基础上,理解古代思想家的观点看法,形 成自己的见解。
<公
输>
二课时 二课时 二课时 二课时 二课时 二课时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单元 课时 安排 <生于忧患,死于*><鱼我所欲也><庄子>故事两则><综合*学习??第一次作文训练> ????
九年级语文(下)教案
鲁明编辑
第 - 1 -页
课
题 1。知识与技能:
公
输
1、了解墨子非攻的思想主张,认识非正义战争的罪恶,反对侵略,热爱和平, 尽自己所能为和平作贡献 2、了解墨子;积累文言文常用词语;学习本文叙事详略得当,论理多用类比 教学目标 的写法。 3、体会墨子高超的劝说艺术;感知文中的人物形象,揣摩人物语言,体会人 物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复述、翻译、朗读的能力和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合作探究与参与式学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非正义战争的罪恶,反对侵略,热爱和平,尽自 己所能为和平作贡献。 学习本文叙事说理的方法,理清文章思路,把握墨子劝阻楚攻宋的三个步 骤;积累文言知识,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把握墨子劝阻楚攻宋的三个步骤;积累文言知识,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自主先学、合作训练 二课时 第 1 课时(总计 1 课时) 教 学 过 程 及 内 容 教学要点:朗读课文,整体感知,积累文言知识,熟悉课文文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是和平与发展, 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罄竹难 书.今天我们走近一位热爱和平的人,他凭借自己雄辩的口才,巧妙的 词锋以及果敢勇毅 的精神,阻止了一场不义的战争,这节课我们来看 看他们非凡的表现。 二、资料助读 : 1、关于先秦诸子散文 2、 <墨子>及墨子
墨子, (约前 468-前 376)名翟, 鲁人, 一说宋人, 战国初期思想家, *家,教育家,先秦诸子散文代表作家。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听读,把握字音。 2、学生朗读课文,教师提醒学生注意把握语气,体会人物的心理, 设计意图或 修改意见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 教学时数
九年级语文(下)教案
鲁明编辑
第 - 2 -页
感受激烈、紧张的气氛。 3、教师适当指导朗读。 四、以小组为单位,针对翻译中的疑难问题讨论研究,共同解决。 (1)解释下列加黑的词语。 请献十金(请允许我,表敬词) 荆之地方五千里(土地方圆,与现代汉语表意不同) 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 (巧妙的方式。现代汉语中"机变"为"随 机应变"之意) (2)一词多义 公输盘不说(高兴) 见公输盘(拜见) (但是), 不可谓知类(事理) 为楚造云梯之械(这样) 件事) 宋何罪之有(宾语前置的标志, 结构助词) 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结构助词) ([的" ,结构助词) (3)翻译下列句子 夫子何命焉为? 宋何罪之有? 胡不已乎? 2、制作词语卡片 译:先生(有)什么见教呢? 译:宋国有什么罪过呢? 译:为什么不停止(攻宋)呢? 臣以王吏之攻宋也(用 吾知子之所以距我 为与此同类(类别) 子墨子闻之(代词,指代造云梯攻宋这 请说之(解释) 胡不见我于王(引见) 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
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这样)
五、布置作业:1、朗读课文,借助参考书自译课文
课后反思
九年级语文(下)教案
鲁明编辑
第 - 3 -页
第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2 课 时(总计 2 课时)
学习本文叙事说理的方法,理清文章思路,把握墨子劝阻楚攻宋的三个 步骤;积累文言知识,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把握墨子劝阻楚攻宋的三个步骤;积累文言知识,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 学 过 程 及 内 容 设计意图或 修改意见
一、自读课文,疏通文句,梳理文章结构: 二、理清行文思路,把握文意: 1)提问:本文对应的双方是谁?主要人物是哪一位?墨子前往楚国 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本文对应的双方是墨子和楚国的公输盘、楚王。主要人物是 墨子。他前往楚国的目的是劝阻楚国攻打宋国。 2)哪句话揭示了全文的主要事件?(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 将以攻宋。 ) 3)公输班何许人也?楚国攻打宋国的这场战争的*质如何? 明确:此场战争是"不义之战" (以大欺小、以强凌弱的侵略战争) 4)哪句话表现了墨子见义勇为和不辞劳苦的品质?(子墨子闻之, 起于鲁,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 ) 5)为什么墨子从得到楚国攻宋的消息到见公输盘,中间只用"起 于鲁
,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十二字来表达?(因为事情紧急,刻不容 缓;墨子一路上的经历,与文章主题关系不大。 ) 6)墨子为什么如此不辞劳苦?(为了实现"兼爱" 、 "非攻"的思 想) 7)文中哪句话揭示了事件的结果? (楚王曰: "善哉。吾请无攻 宋矣。 " ) 8)请以"这篇课文叙述了________的故事,表现了________" 概 括课文的内容。 如: 这篇课文叙述了墨子止楚攻宋的故事,表现了墨子的机智、 勇敢 和善辩。 五、齐读课文,在疏通文句的基础上,梳理文章结构 墨子见公输盘(1---12)→墨子见楚王(13-----16)→墨子见公输盘 (17-----22) 墨子劝阻楚国攻打宋国,可分为三个步骤:使公输盘理屈词穷,使 楚王理屈词穷;模拟攻守,击败公输盘,促使楚王放弃攻宋。 六、布置作业:
九年级语文(下)教案
鲁明编辑
第 - 4 -页
1、熟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句、段。 2、反复阅读课文,思考墨子是怎样一步步地阻楚攻宋的?并仔细 品味墨子的劝说艺术。
课后反思
课
题 1。知识与技能: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1、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古今异义词及词类活用现象。 2、了解<孟子>散文的特点,理解孟子的*主张。 3、反复诵读,理解文意,培养学生文言文自学能力。 4、学习古人说理论*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 2。过程与方法:学习文言文的关键是诵读。特别是像<孟子>这样富于文采的 文章,诵读显得尤其重要。可通过不同的朗读方式,引导学生美读课文,读出 抑扬顿挫的气势和美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天时"地利" [人和"与"得道多助"失道寡 助" ,增强对国家安定团结的*局面的认识。 理清论*思路,把握说理方法。 正确认识"得道多助"的时代意义。 讨论点拨法 二课时 第 1 课时(总 3 课时) 教 学 过 程 及 内 容 设计意图或 修改意见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 教学时数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大家还记得那气势恢宏的新闻<**百万大*横渡 长*>吗?西路*胜利的原因是什么?(学生回答; "得人心者得天下。 ") 今天,我们学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深层探究克敌制胜的首要条 件。 二、简介孟子与<孟子> : 孟子(公元前 372-公元前 289),名轲,邹人,是孔子之孙孔仅的再 传弟子。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辩论家。是继孔子以后儒 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思想事迹大都见于<孟子>一书。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示范朗读课文,学生听读,注意把握字音,停顿、重音。
九年级语文(下)教案
鲁明编辑
第 - 5 -页
2.教师示范背读课文,注意读出文章的气势。 3.学生齐读课文,教师稍作朗读指导。 四、译读课文,把握文意: 1.学生自行翻译课文,圈点勾画,标示出疑难词句。 2.小组讨论,质疑、解疑。 3.教师引导学生积累文言知识。 (1) 通假字: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畔通"叛" ,背叛) (2) 古今异义词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城,内城;郭:外城) 委而幸之(离开。今义:往、到) 亲戚畔之(亲戚朋友,包括父母兄弟。今指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 的家庭或它的成员。) 池非不深也(护城河。今指水塘。) [人和" :指人心所向,上下团结等。 (3)词类活用 [域民" : "域" ,界限,可解释为"限制" ,名词作动词用。 [固国" [固" ,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动词, "使国巩固" 。 [威天下" : "威" ,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动词,作"威慑"讲。 [寡助之至" : "之" ,动词,作"到"讲。 五、指名串讲课文,师生共同订正。 六、齐读课文,自由翻译课文。 七、布置作业: 1、翻译课文内容。 2、背诵课文
课后反思
第
2 课 时(总计 4 课时)
九年级语文(下)教案
鲁明编辑
第 - 6 -页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理清论*思路,把握说理方法。 正确认识"得道多助"的时代意义。 教 学 过 程 及 内 容 设计意图或 修改意见
一、齐读课文,讲析课文: 提问: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篇短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讨论明确:中心论点即篇首两句。孟子提出三个概念:天时、地 利、人和,并将这三者加以比较,层层推进。用两个"不如" ,强调了" 人和"的重要*。三者之间的比较,实质上是重在前二者与后者的比 较,强调指出各种客观条件及诸多的因素在战争中都比不上人的主观 条件及"人和"的因素,决定战争胜负的是人而不是物。 2、提问:中心论点提出后作者是怎样进行论*的? 讨论点拨:2、3 两段围绕中心论点,连用两个论据进一步论*。 第 2 段选取攻战的例子阐明"天时不如地利" ,区区小城,四面受围而 不能克,即使有得"天时"者,也不能胜,旨在说明"地利"重于天 时;第 3 段同样选攻战的例子,旨在说明即使在占有"地利"的情况 下--"城非不高" [池非不深" [兵革非不坚利" [米粟非不多" ,但 有人却弃城而逃,因为"地利"亦难比"人和" 。这两个例子均非实际 战例,而是泛指,即除特殊情况外,一般如此。因而使论战具有普遍 的意义和一定的说服力。 3、提问:中心论点既然已得到了论*,为什么还要写第 4 段? 引导学生讨论后明确:第 4 段的作用是在前 3 段论述的基础上进 一步
阐发,将论点的范围由战争推及到治国,从而全面体现了孟子的 *主张, 使文章更具有普遍意义, 其次, " 得道" 实际上也可理解为" 得人心" ,即"人和" 。得人心者,人心归顺,所向披靡;失人心者, 人心相悖,不攻自溃。因而,第 4 段绝不是多余的闲笔。第 4 段进一 步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理。 二、归纳全文: 提问:这篇短论在论*方法上有什么特*? 讨论归纳: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逐层论*,层层深入。文章 第 1 段,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接着运用战例,分别论*了"天时 不如地利" , "地利不如人和" ,突出了"人和"的重要;第 4 段进一步 阐发,说明,欲得"人和" ,必先要"得道" 。全文紧紧围绕得"人和" 这一中心,环环相扣,逐层推理,显示出极其严密的论*艺术和极强 的逻辑*。
九年级语文(下)教案
鲁明编辑
第 - 7 -页
2、议论中运用排比、对比等手法,使文章气势恢宏,笔墨酣畅, 结构缜密。 三、合作探究:应该怎样看待孟子 [人和"的主张? 讨论明确:孟子提出的"人和" ,是他的"仁义" [非攻"思想体 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强调指出做任何事情必须要顺乎民心,这一观点, 不仅在当时那个历史时期具有进步*,反映了孟子在那个历史发展特 定阶段中的独见卓识和对*力量的重视,对于我们今天办好事情也 有借鉴(举例说明) ,但也应当看到,孟子提出的"人和" ,其根本目 的在于维护封建社会的统治,这就不可避免地使他的这一观点带有时 代的局限*。 四、反复诵读课文,直至背诵。指名、分组、集体背诵。 五、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一、二。 2、找出课文中"之"的不同用法: 3、背诵课文。
课后反思
课
题 1。知识与技能:
生于忧患,死于*
教学目标
九年级语文(下)教案
鲁明编辑
第 - 8 -页
1、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古今异义词及词类活用现象。 2、学习有关文言文知识,分析作者如何层层深入论*论点。 3、学习古人说理论*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 2。过程与方法:可通过不同的朗读方式,引导学生美读课文,读出抑扬顿挫的 气势和美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会人处于困境才会奋发有为,国无忧患往往遭到灭 亡的道理。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 教学时数 分析文章内容,特别是文章第二。三段。 引导学生结合实际领会文章论点蕴涵的深刻哲理。 自主合作与参与探究 二课时 第 1 课时(总 5 课时) 教 学 过 程 及 内 容 一、导入新课(略) 二、感知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把握本课节奏 2、学
生齐读课文,板书学生读错的字词并解释: 畎( 增 增加 的贤士 )亩:田间水沟 胶鬲( 拂( ) 付说( 拂( ) 曾( )益:同" )士:同"弼" ,辅佐君主 设计意图或 修改意见
)乱:违反、阻挠
3、自由朗读课文,疏通文意,教师检查翻译情况: (学生圈点勾画出疑难字词,学生之间自由讨论,共同解决) 4、积累本课当中词语的活用、古今义。 a、词类活用 劳(形容词活用为使动词,使 。。。。。。劳累)其筋骨 饥饿 ) 空乏 ( 使 。。。。 穷困缺乏 ) (使。。。。。。。坚韧)* 活用为名词,国内、国外) b、古今异义词 举于版筑之间(今义:建筑、修路 举于士(今义:士兵 c、多义词 于:舜发于畎亩之中(从)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给) 古义:狱官 ) 古义:捣土用的杵) 饿( 使 所以动 ( 使 。。。。。。 惊动 ) 心忍 入则、出则(动词
行拂乱(使。。。。。。受到阻挠)其所为
人恒过(名词活用为动词,犯错误、犯过失)
九年级语文(下)教案
鲁明编辑
第 - 9 -页
而死于*也(并列连词) : 征于*(在) 发:发于畎亩(举,被任用) 拂:行拂乱其所为(阻挠,违反) 四、齐读课文,加深印象。 五、课堂练习:解释句子中黑体字:
而后作(承接连词) 发于声(表现) 拂士(同"弼" ,辅佐,辅弼)
生于忧患(由于,在)
三、学生对照注释翻译课文,教师再加以指导。
①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代词,这个)人也,必先苦(困苦)其心志, 劳(劳损)其筋骨,饿(饥饿)其体肤,空乏(资源缺乏)其身?? ②困(苦)于心,衡(同"横" ,梗塞)于虑,而后作(奋起) ;征 (观察到,检验)于*,发于声,而后喻(明白) 。 六、布置作业: 1、口头翻译课文。 2、制作本课的词语卡片。
课后反思
第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2 课 时(总计 6 课时)
分析文章内容,特别是文章第二。三段。 引导学生结合实际领会文章论点蕴涵的深刻哲理。 教 学 过 程 及 内 容 设计意图或 修改意见
一、齐读课文,感知内容 二、分析课文第一段: 1、请一学生示范朗读第一段,提问:这段提到古代几个人物?他 们的共同点是什么? (六个,都出身贫贱,都经历了磨练,最终都大有作为) 2、作者举例想说明什么?(说明了要想成才必先经历磨练;只有 经过磨练才能有所作为) 3、请你举出古今中外同类型的事例。
九年级语文(下)教案
鲁明编辑
第 - 10 -页
(韩信受胯下之辱成将*;爱迪生经历上千次实验发明了电灯;诺 贝尔发明炸*, 实验中多次被炸伤; 贝多*耳聋后写出 <命运交响曲> ; 居里夫人发现了镭元素; ;*、*、朱德、*等领导人开 创了
新*的历史;张海迪高位截肢自学了四国外语。。。。。。。。。) 。 三、分析课文第二段: 1、第一段是记叙,那么第二段在表达方式上属于什么?(议论) 2、学生示范朗读第二段,并请另一同学翻译,老师纠正出现的错 误。 3、作者在这段中议论的观点是什么? 古往今来受"大任" 、成大业的人,起先都要吃大苦,经历种种肉 体和精神的折磨,从而锻练意志,增加才干。 4、练习背诵第二段。 四、分析课文第三段: 学生齐声朗读,提问:这段从哪两个方面来论述了什么道理? 从正、反两方面论述了个人成才与国家存亡的道理,指出一个人 老犯错误,就能促使他改正错误,思路阻塞不通,就能促使他猛然省 悟,自己的不足。一个国家,如果内无坚守法度的世族和辅佐君王的 贤士,外无足以与之抗衡的邻国和外患的入侵,这样的国家就会灭亡。 五、课文结尾,作者提出了一个什么观点? 生于忧患,死于* 六、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填写本课配套练习册。 3、预习下一课。
课后反思
课
题
第一次作文训练
1。知识与技能: 1.加强语文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在实践生活中学习语文、应用语文。 2.在社区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社交能力,树立社会责任感,更好地发展个*。
训练目标
九年级语文(下)教案
鲁明编辑
第 - 11 -页
2。过程与方法:参与、实践、学习、增长。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社交能力,树立社会责任感,更好地发展 个*。 训练重点 训练难点 训练时数 加强语文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在实践生活中学习语文、应用语文。 学习几种应用文的写作(调查报告、倡议书、公约、演讲稿),能够*地完 成以[在社区活动站的日子里"为题的作文。 二课时 第 1 课时(总 7 课时) 训练要点:作文指导、范文指引。 [活动指导] (一)活动准备 1.成立活动小组。 在同学们自主选择的基础上,将全班学生分成四个学习小组。小组内自由推荐小组长、 副组长。组长负责本组的活动,副组长协助组长工作。 2.在教师的指点下各小组制定详细的活动方案。 (二)活动过程 1.了解我们的社区。 ①调查自己所在社区的人口状况。 ②考察所在社区的环境保护情况。 ③完*口、环境调查报告。 2.倾诉我们的心声。 在对社区人口及环境现状有了初步的认识摸底之后,进行第二项活动,为改造、建设文 明社区出谋划策。 ①制定文明公约。 小组长带领同学们深入到社区各家各户, 广泛听取社区群众的意见, 然后商定公约内容。 内容确定后,要与社区管理员协商,再*施行。 ②发表一次演讲。 首先要明确演
讲目的:针对社区不文明现象表明自己的态度,号召大家行动起来,共同 为消除不文明现象努力; 然后小组讨论构思演讲稿; 最后由一位同学在社区*上进行演讲。 3.伸出我们的双手。 完成了前面的两项活动, 学生已逐渐融入到了社区生活中, 在这个基础上进行第三项活 动,让学生真正成为社区小主人。 ① 与草地为伴。 要求学生关注社区的绿*, 争做绿化社区志愿者。 学生要对自己所分管保护的那片绿地 进行跟踪管理,并以日记形式把管理情况记录下来,与同学交流。 ②丰富社区文化的行动。 社区里有宣传栏,要求学生在小组长带领下以宣传栏为阵地,办一期丰富多*的墙报,
九年级语文(下)教案
鲁明编辑
第 - 12 -页
给社区居民送一股清新的文化春风。 三、写作指导 1.要求:以[在社区活动站的日子里"为题写一篇文章。 2.如果学生按计划扎实地进行了实践活动,完成这篇文章是有内容可写的。比如可以 写一写活动过程中最难忘的一个细节, 可以谈一谈与同学合作的感触, 可以写一写参加了社 区活动后对自然对社会产生的一些新想法。 3.学生自由写作完成后,分小组交流。小组长组织评选优秀习作向全体同学推荐。 四、活动总结 1.综合各小组活动资料以及社区群众的反馈意见,对各小组活动情况进行评价。(只 要学生认真参与了就给予肯定) 2.举办一期板报,刊出学生优秀习作。
第 2 课时(总 8 课时) 训练要点:作文讲评。
九年级语文(下)教案
鲁明编辑
第 - 13 -页
课
题 1。知识与技能:
鱼我所欲也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扩充文言词汇量,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 力。 2、了解孟子的道德主张,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 3、强化朗读训练、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特*。 4、把握古人运用具体事例、正反对比或比喻说理的方法,理解作者的观点。 2。过程与方法:可采取多种形式的读,如默读、齐读、跳读、精读、美读等。 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感受语言,体会文意,进行文化熏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正确选择,摒弃一己之私利,将正义、道义 放在首位,明辨是非,永葆善良之心,做一个大写的人。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 教学时数
1、理解文意,理清论*思路,背诵课文。 2、掌握本文的论*方法。 理解"失其本心"中"本心"的内涵,辨析"失其本心"与"舍生取义"的关 系,把握本文的主旨。 自主合作与参与探究 二课时 第 1 课时(总 9 课时) 教 学 过 程 及 内 容 设计意图或 修改意见
一、导入新课: 生与死、利与义的问题历来为世人关
注,那么几千年前的古人是如 何看待这些问题的呢? 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 <鱼我所欲也> 来寻找*。 二、解题: <孟子>的思想核心是"仁" 、 "义" ,是孔子思想的发展。他对比了 两种生死观,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
九年级语文(下)教案
鲁明编辑
第 - 14 -页
生。见利忘义的人。告诫人们要辨别义和利,不要失去"本心" 。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对照注释,扫除语音障碍。 2、请两名学生朗读,其余学生评点。 (可以从读音准确、节奏分明、 重音清晰、流畅自然等方面评价。 ) 3、学生齐读课文。 4、学生自读课文,对照注释,理解文意,有不懂之处勾画出来, 准备质疑。 5、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1)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故患有所不辟也(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乡为身死而不受 ( 呼尔而与之 ( (3)翻译下列句子。 ①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②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③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四、对照课文注释翻译课文,教师巡回指导。 五、抽学生翻译课文,教师纠正指导。 六、布置作业 1、积累本课字词 2、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 ) ) ) )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乡为身死而不受 ( 是亦不可以已平( 今为宫室之美而为之(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 ) ) ) )
(2)辨析加点词语在不同句子中的意思。
课后反思
第 2 课 时(总计 10 课时)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掌握本文的论*方法。 理解"失其本心"中"本心"的内涵,辨析"失其本心"与"舍生取义"的 关系,把握本文的主旨。 设计意图或 教 学 过 程 及 内 容 修改意见
九年级语文(下)教案
鲁明编辑
第 - 15 -页
一、学生齐读第一段,给第一段划分层次。 第一层(从开头到"舍生而取义者也" ) :提出本文的论点。作者 先讲一个生活常理,即在鱼和熊掌不可以同时得到的情况下,一般要" 舍鱼而取熊掌" ,以这个生活常理为喻,自然地引出在生和义无法同时 兼顾的情况下应该"舍生而取义"的结论,这也是本文的主旨。 第二层(从"生,亦我所欲也"到"所恶有甚于死者" ) :对论点 进行具体的分析与阐释。 第三层("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 ,作 者进一步指出,其实人人都有向善之心,之所以只有"贤者"才能做 到"舍生取义" ,是因为"贤者"能够保有"本心"而已。 二、问题探究: a、孟子在文中的主要观点是什么?文中哪句话可以概括全
篇的 大意? 1、作者开头写鱼和熊掌的目的是什么?(以鱼和熊掌为喻,引出 论点"舍生而取义" 。 ) 2、 "鱼"和"熊掌"各比喻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鱼" 比喻"生" , "熊掌"比喻"义" 。以比喻引出论点,化抽象为具体,深 入浅出。 ) 3、作者是怎样正面阐述自己的观点的?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 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辞也。 " 4、 "甚于生者"和"甚于死者"各指什么而言?("甚于生者" 指"义" ; "甚于死者"指"不义" 。 ) 5、 从第一段看, 作者为什么可以" 舍生" 并不去做" 不义" 之事? (因为作者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所厌恶的有甚于死亡的。 所以他为了"义"可以"舍生" ;即使死掉也不做"不义"之事。 ) 6、作者是怎样从反面申述观点的?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 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而这为生而无所不为的卑 鄙无耻的做法,对于一个"所欲有甚于生" [所恶有甚于死"的人来说 是不能容忍的。 7、第一段作者得出怎样的结论?("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 之,贤者能勿丧耳。 " ) 8、为什么"贤者能勿丧"?("义"是充塞天地之间的正气,无 处不有,但面临生死考验时,贤者能固守"义" ,而其他人做不到。 )
九年级语文(下)教案
鲁明编辑
第 - 16 -页
9、第一段作者采取的论*方法是什么?(比喻论*、道理论*。 ) 三、指名朗读第二自然段,讨论下列问题: 1、 第二段运用了什么论*方法?举了哪两个事例?目的是什么? (运用了举例论*、对比论*的方法。 (1)行路人、乞人不受"嗟 来之食"的正面事例; (2) "不辩礼义"而受"万钟"俸禄的反面事例。 目的是说明"义"的重要*,从而论*了"舍生取义"这一中心论点。 ) 2、在看似微不足道的"一箪食,一豆羹"关系人的生死时, "行 道人"和"乞人"为什么"不受"?举这一事例有什么作用? 3、 "万钟" 、 "一箪食、一豆羹" 、 "义"三者哪一个更重要? 讨论明确"万钟"指位高禄厚,是身外之物; "一箪食物,一豆羹" 决定的是生命,它比"万钟"更重要。但二者与"义"比起来, "义" 最为重要。 4、分析"乡为??今为??是亦不可以已乎?"这一句式的修辞 方法及其作用。 5、那些"万钟不辩礼义而受之"的人当初宁可饿死也不愿受辱, 现在却为了身外之物而不顾廉耻,孟子认为这是什么原因? ("此之谓失其本心。 "孟子认为,这种人原来也有舍
生取义之心, 后来因为贪求利禄而丧失了。 ) 6、 "此之谓失其本心"的"本心"指什么而言?有的人为什么会 失去"本心"? (本心"是"我固有之"的"羞恶廉耻"之心,即"义"--"善" 的本*。人失去"本心"的原因是"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 乏者得我" ,即贪恋身外之财,为自己谋取私利。 ) 四、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2、课后练习 1、2 题。
课后反思
课
题 1。知识与技能:
<庄子>故事两则
1、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丰富文言知识。
教学目标
九年级语文(下)教案
鲁明编辑
第 - 17 -页
2、了解<庄子>及庄子生平、思想。 3、欣赏<惠子相梁>的趣味*,把握比喻的深意。 4、感受"游濠梁"中反映的庄子生活的诗意,了解庄子的志趣。 2。过程与方法:比较法 通过学生译文和标准译文的比较过好语言关,通过 惠子与庄子的对比过好寓言关和思想关,通过一、二则故事的不同文风比较 过好欣赏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增加他们对传统文化经典的 了解,提高文化品位。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 教学时数 1、理解"惠子相梁"中的比喻,把握故事的主旨。 2、感知惠子和庄子思想、*格、气质上的差异,理解庄子的志趣。 1、理解两则故事的寓意。 2、引导学生鉴赏庄子寓言的艺术特点。 自主合作与参与探究 二课时 第 1 课时(总 11 课时) 教 学 过 程 及 内 容 一、导入新课: 先秦诸子散文, 虽然主要是政论文, 但也是文学艺苑中的奇葩异蕾。 <论语>平实质朴,富含哲理; <孟子>文笔雄健,铿锵有力; <荀子> 行文气魄雄浑; <老子>清远深邃; <墨子>质朴; <庄子>恣肆。今天, 我们一同欣赏<庄子>散文中的片断。 二、资料助读: 庄子与<庄子> 庄子(约公元的 369-公元前 286),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人,我国古 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三、熟悉课文: 学生自读课文,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翻译,教师指导。 四、感知课文内容: 1、齐读课文<惠子相梁> ,要读出人物的语气和语调,说一说你从 中读出了什么? 教师小结: 本篇告诉我们做人要坦诚, 不能有小人之心, 面对名利, 要淡而视之,坦诚为人,坦荡一生。 2、读<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加入自己的想象,以讲故事的形式 复述课文。 设计意图或 修改意见
九年级语文(下)教案
鲁明编辑
第 - 18 -页
3、你同意庄子的见解还是惠子的见解,谈谈你的看法。以辩论的 形式开展。 五、拓展提高 1、理解两则故事的寓意,过好寓言关。 提问: (1)庄子
讲鹌鸨故事的用意是什么? (2)庄子坚持认为" 出游从容" 的鱼儿很快乐, 表现了他怎样的心境? 学生思考,明确:(1)鹌鸨的故事里,鹎鸨比喻志向高洁之士。鸱比 喻醉心,利禄猜忌,君子的小人。庄子将自己比作鹌鸨,将惠子比作鸱, 把功名利禄比作腐鼠,既表明了自己的立场和志趣,又极其*辣地讥讽 了惠子。庄子没有直言痛斥惠子。而用讲故事的方式绕着弯子骂人,收 到既尖锐痛快又余味不尽的效果。 (2)庄子认为鱼"乐" ,其实是他愉悦心境的投*与外化。 2、比较庄子与惠子思想、*格、气质等方面的差异,理解庄子的 人生态度。 学生讨论明确: <惠子相梁>中,惠子利欲熏心,薄情寡义,以自 己的心思猜度庄子,却不知庄子清高自守,视爵禄如"腐鼠" ,避之惟 恐不及。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中,惠子好辩,重分析。对于事物有一种 寻根究底的认知态度,重在知识的探讨。 教师总结:庄子心境旷达,视荣华富贵如敝屣,他有着高雅的生活 情趣。庄子鄙视功名富贵,追求快乐自由便是这种思想支配下的心灵选 择。 引申:庄子思想虽有消极虚无的一面,但其根本目标却在于要使人 的生活和精神达到一种不为外物所束缚、所统治的绝对自由*的境 界。多少年来,庄子思想曾给乱世中饱经沧桑的心灵以莫大的安慰,即 使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也有它独特的作用。 六、美点寻踪,欣赏<庄子>散文的艺术特*。 (1)学生品味文章的美点并交流。 <惠子相梁>这则故事富有趣味。情节出人意料。朋友来贺,不喜 却疑;搜捕在即,不躲自迎;义愤填膺,泰然相答;委婉相叙,一针见 血。 人物形象鲜明。惠子利欲熏心,庄子清高自守。 比喻巧妙贴切。巧借鹩鹌故事尖锐地批评了惠子的卑劣。 七、课堂小结
九年级语文(下)教案
鲁明编辑
第 - 19 -页
这两则故事集中表现了庄子的思想和<庄子>散文的寓言特*,形 象生动,耐人寻味,如甘醴似琼浆,让人百品不厌。希望大家课后阅读 <庄子?秋水> ,全面了解庄子,包括他的人生观、*观、社会观,探 究庄子与孔孟的区别。 八、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题 2.课外阅读<庄子>选段。
课后反思
第 2 课 时(总计 12 课时)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课堂练习 了解学生对文言字词的掌握能力 教 学 过 程 及 内 容
<庄子>故事两则课堂练习
(一) <鱼,我所欲也>选段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 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 故不为苟得也;死
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 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 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 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选自<孟子> )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2分) ①二者不可得兼( ) ②故患有所不辟也( ) ③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 ) ④故不为苟得也( ) 2.翻译句子(2分)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3.引用文中的句子回答: (3 分) ①在对待生与死、义与利的问题上,作者的观点是鲜明的,可用文段中的[ 四个字概括。 ②[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一句中[是心"指的是[ " 4. [鱼"和[熊掌"各比喻什么?这种设喻论*有什么好处?(3分) 5.人生要经常面临各种选择,关键看你怎样取舍。请仿照文中画线的句式特点,用现 代汉语另写一个句子,表明你的取舍观。 (3分)
"
九年级语文(下)教案
鲁明编辑
第 - 20 -页
(二) <大瓠之种>① 惠子谓庄子曰: [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 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②。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③。 "庄子曰: [夫子 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者,世世以洴澼絖为事④。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 聚族而谋之曰: `我世世为,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 `客得之,以说吴王。 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⑤。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 或不免于,则所用之异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湖,而忧其瓠落无所 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 (选自<庄子·逍遥游> ) 补充注释:①<大瓠之种> ,标题是编者加的。大瓠(hù)之种,大葫芦的种子。②[瓠落 无所容]又平又浅的,装不了什么东西。③[非不呺(xiāo)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pǒu)之] 葫芦并非不大,我因为它无用而砸碎它。然,空空的样子。掊,击碎。④[世世以洴澼(piá npì)(kuàng)为事]世世代代以漂絮为业。洴澼,漂洗。絖,絮、丝绵。⑤[裂地而封之]指 吴王划定一块土地封给他。 。 6.解释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我树之成而实五石 ( ) (2)夫子固拙于用大矣 ( ) (3)越有难,吴王使之将 ( ) (4)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者( ) 7.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1)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则所用之异也。 (2)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8.运
用对话描写刻画人物是本文的一大特*,试结合文中人物语言说说惠子和庄子在 文中的形象。 9.惠子和庄子在对话时,各自引用了[大瓠之种"和[不龟手之*"的事例,都有什 么用意? 10.文章的结尾是耐人寻味的,你能想像一下,在庄子说完[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 一句后惠子会有什么表现吗?
课后反思
课
题
<庄子>故事两则(以下内容复制件,由朱斌老师接)
1。知识与技能: 1、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丰富文言知识。
教学目标
九年级语文(下)教案
鲁明编辑
第 - 21 -页
2、了解<庄子>及庄子生平、思想。 3、欣赏<惠子相梁>的趣味*,把握比喻的深意。 4、感受"游濠梁"中反映的庄子生活的诗意,了解庄子的志趣。 2。过程与方法:比较法 通过学生译文和标准译文的比较过好语言关,通过 惠子与庄子的对比过好寓言关和思想关,通过一、二则故事的不同文风比较 过好欣赏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增加他们对传统文化经典的 了解,提高文化品位。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 教学时数 1、理解"惠子相梁"中的比喻,把握故事的主旨。 2、感知惠子和庄子思想、*格、气质上的差异,理解庄子的志趣。 1、理解两则故事的寓意。 2、引导学生鉴赏庄子寓言的艺术特点。 自主合作与参与探究 二课时 第 1 课时(总 9 课时) 教 学 过 程 及 内 容 一、导入新课: 先秦诸子散文, 虽然主要是政论文, 但也是文学艺苑中的奇葩异蕾。 <论语>平实质朴,富含哲理; <孟子>文笔雄健,铿锵有力; <荀子> 行文气魄雄浑; <老子>清远深邃; <墨子>质朴; <庄子>恣肆。今天, 我们一同欣赏<庄子>散文中的片断。 二、资料助读: 庄子与<庄子> 庄子(约公元的 369-公元前 286),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人,我国古 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三、熟悉课文: 学生自读课文,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翻译,教师指导。 四、感知课文内容: 1、齐读课文<惠子相梁> ,要读出人物的语气和语调,说一说你从 中读出了什么? 教师小结: 本篇告诉我们做人要坦诚, 不能有小人之心, 面对名利, 要淡而视之,坦诚为人,坦荡一生。 2、读<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加入自己的想象,以讲故事的形式 复述课文。 设计意图或 修改意见
九年级语文(下)教案
鲁明编辑
第 - 22 -页
3、你同意庄子的见解还是惠子的见解,谈谈你的看法。以辩论的 形式开展。 五、拓展提高 1、理解两则故事的寓意,过好寓言关。 提问: (1)庄子讲鹌鸨故事的用意是什么? (2)庄子
坚持认为" 出游从容" 的鱼儿很快乐, 表现了他怎样的心境? 学生思考,明确:(1)鹌鸨的故事里,鹎鸨比喻志向高洁之士。鸱比 喻醉心,利禄猜忌,君子的小人。庄子将自己比作鹌鸨,将惠子比作鸱, 把功名利禄比作腐鼠,既表明了自己的立场和志趣,又极其*辣地讥讽 了惠子。庄子没有直言痛斥惠子。而用讲故事的方式绕着弯子骂人,收 到既尖锐痛快又余味不尽的效果。 (2)庄子认为鱼"乐" ,其实是他愉悦心境的投*与外化。 2、比较庄子与惠子思想、*格、气质等方面的差异,理解庄子的 人生态度。 学生讨论明确: <惠子相梁>中,惠子利欲熏心,薄情寡义,以自 己的心思猜度庄子,却不知庄子清高自守,视爵禄如"腐鼠" ,避之惟 恐不及。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中,惠子好辩,重分析。对于事物有一种 寻根究底的认知态度,重在知识的探讨。 教师总结:庄子心境旷达,视荣华富贵如敝屣,他有着高雅的生活 情趣。庄子鄙视功名富贵,追求快乐自由便是这种思想支配下的心灵选 择。 引申:庄子思想虽有消极虚无的一面,但其根本目标却在于要使人 的生活和精神达到一种不为外物所束缚、所统治的绝对自由*的境 界。多少年来,庄子思想曾给乱世中饱经沧桑的心灵以莫大的安慰,即 使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也有它独特的作用。 六、美点寻踪,欣赏<庄子>散文的艺术特*。 (1)学生品味文章的美点并交流。 <惠子相梁>这则故事富有趣味。情节出人意料。朋友来贺,不喜 却疑;搜捕在即,不躲自迎;义愤填膺,泰然相答;委婉相叙,一针见 血。 人物形象鲜明。惠子利欲熏心,庄子清高自守。 比喻巧妙贴切。巧借鹩鹌故事尖锐地批评了惠子的卑劣。 七、课堂小结
九年级语文(下)教案
鲁明编辑
第 - 23 -页
这两则故事集中表现了庄子的思想和<庄子>散文的寓言特*,形 象生动,耐人寻味,如甘醴似琼浆,让人百品不厌。希望大家课后阅读 <庄子?秋水> ,全面了解庄子,包括他的人生观、*观、社会观,探 究庄子与孔孟的区别。 八、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题 2.课外阅读<庄子>选段。
课后反思
第 2 课 时(总计 10 课时)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课堂练习 了解学生对文言字词的掌握能力 教 学 过 程 及 内 容 设计意图或 修改意见
<庄子>故事两则课堂练习
(一) <鱼,我所欲也>选段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 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 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 恶,
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 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 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 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 者能勿丧耳。 (选自<孟子> )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2分) ①二者不可得兼 ( ) ②故患有所不辟也 ( ) ③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 ) ④故不为苟得也( ) 2.翻译句子(2分)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3.引用文中的句子回答: (3 分) ①在对待生与死、义与利的问题上,作者的观点是鲜明的,可用 文段中的[ "四个字概括。 ②[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一句中[是心"指的是 [ " 4. [鱼" 和 [熊掌" 各比喻什么?这种设喻论*有什么好处? (3 分)
九年级语文(下)教案
鲁明编辑
第 - 24 -页
5.人生要经常面临各种选择,关键看你怎样取舍。请仿照文中 画线的句式特点, 用现代汉语另写一个句子, 表明你的取舍观。 (3分)
(二) <大瓠之种>① 惠子谓庄子曰: [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 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②。非不呺然大 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③。 "庄子曰: [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 为不龟手之*者,世世以洴澼絖为事④。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 族而谋之曰: `我世世为,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 ` 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 人,裂地而封之⑤。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则所用之异 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湖,而忧其瓠落无所 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 (选自<庄子·逍遥游> ) 补充注释:①<大瓠之种> ,标题是编者加的。大瓠(hù)之种,大葫 芦的种子。②[瓠落无所容]又平又浅的,装不了什么东西。③[非 不呺(xiāo)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pǒu)之]葫芦并非不大,我因为它 无用而砸碎它。 然, 空空的样子。 掊, 击碎。 ④ [世世以洴澼(piánpì)(ku àng)为事]世世代代以漂絮为业。洴澼,漂洗。絖,絮、丝绵。⑤[裂 地而封之]指吴王划定一块土地封给他。 。 6.解释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我树之成而实五石 ( ) (2)夫子固拙于用大矣 ( ) (3)越有难,吴王使之将 ( ) (4)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者( ) 7.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1)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则所用之异也。 (2)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8
.运用对话描写刻画人物是本文的一大特*,试结合文中人物语 言说说惠子和庄子在文中的形象。 9.惠子和庄子在对话时,各自引用了[大瓠之种"和[不龟手 之*"的事例,都有什么用意? 10.文章的结尾是耐人寻味的,你能想像一下,在庄子说完[夫 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一句后惠子会有什么表现吗?
九年级语文(下)教案
鲁明编辑
第 - 25 -页
课后反思
九年级语文(下)教案
鲁明编辑
第 - 26 -页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