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高中语文基础知识

第1篇:精选高中语文基础知识

1.朱自清(1898~1948):原名朱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祖籍浙*绍兴,1898年出生于*苏东海。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战士。另有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你我》等。他的散文以“语言洗练”“文笔秀丽”著称。xxx称赞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2.《采莲赋》:南朝皇帝萧统著。

3.《西洲曲》:南朝乐府中的诗。

4.周瘦鹃:现代作家,翻译家,*时期“鸳鸯蝴蝶派”(文学流派)代表作家。

5.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绍兴人。现代文学家、思想家、*家,*无产阶级文学的的主将,现代文学的奠基人。“鲁迅”是他在1918年发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杂文集《而已集》《二心集》《华盖集》《且介亭杂文》等十六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其一生人格精神的写照。

6.陶渊明,一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自号五柳先生。东晋末年著名诗人,也是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代表作有《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五柳先生传》《归园田居》等。“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出自他的《挽歌》。

7.《文心雕龙》:*古代文学理论巨著,作者为南朝梁文学理论批评家刘勰。

8.金圣叹:名人瑞,字圣叹,明末清初文学批评家。曾把《离骚》《庄子》《史记》、杜诗、《水浒传》与《西厢》合称“六才子书”,并对后两种进行批改。其批改《水浒》,成书于崇祯末期,将七十一回以后关于受招安、征方腊等内容删去,增入卢俊义梦见梁山头领全部被杀死情节,以结束全书。批语中颇有独到之见,也表现了反对农民起义的立场。

9.顾炎武:号亭林,字宁人,*苏昆山人,明末清初的思想家、文学家,著有《日知录》。

10.汪曾祺:*苏高邮人,现当代作家,“京派小说”代表。代表作有小说《受戒》《大淖记事》等。

11.列夫·托尔斯泰:俄国伟大作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

12.乔治·桑:法国女作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康素爱萝》、《安吉堡的磨工》。

13.《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左传》。《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按照鲁国国君的世系纪年,记载了我国自公元前722年以后250多年的许多史料。也称《春秋左氏传》,又名《左氏春秋》,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为《春秋三传》,是优秀的历史散文著作。

14.《勾践灭吴》节选自《国语》。《国语》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别体史书,记载了周穆王十二年到周贞定王十六年间的史实。

15.《战国策》是记载西周、东周及各诸侯国历史的著作,主要记载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斗争及有关的谋议或辞说。经西汉刘向整理,共33篇。

16.《论语》是记载春秋末期大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全书共二十篇,内容涉及*、教育、文学、哲学以及立身处世的道理等多方面,为语录体。《论语》是有关儒家思想的经典著作,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四书”。

17.孟轲(约前372—前289),字子舆,战国时邹人,儒学大师,有“亚圣”之称。《孟子》是一部记录孟子言行的书,由孟轲及其弟子编成共七篇,内容涉及*活动、*学说以及哲学、教育、伦理,。孟子的主要主张是仁政、民贵、君轻。认为“人*本善”。

18.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战国时赵国人,著名思想家。主张“法后王”“*恶论”。《荀子》为荀子和其弟子所作,是先秦儒家重要作品。

19.庄周(约前369-前286),战国宋人,古代著名思想家,道家学派代表人之一。《庄子》为他和其弟子所作,文学*强,多寓言,是道家思想的重要著作。与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合称“老庄”。

20.贾谊:西汉洛阳人,*家、文学家,世称贾生。著作有《新书》、《吊屈原赋》等。

21.司马迁(约前145-约前87),字子长,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著作《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它包括12本纪(帝王传记)、30世家(诸侯传记)、70列传(著名人物传记)、10表、8书,共130篇。它与《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四史”。鲁迅称赞《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2.王羲之:(321~379)字逸少,东晋琅玡临沂(现在山东省临沂)人。他是古代著名的书法家,其笔势“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有“书圣”之称。王羲之胸怀旷达,喜好自然山水,他的散文疏朗简净,韵味悠长,显示了他的文学功底。因他作过右*将*,后人又称他为王右*。《兰亭集序》即兰亭会诗集的序言。

23.《伊索寓言》:相传为公元前六世纪古希腊人被释奴隶伊索所编,搜集有古希腊民间故事,并加入印度、阿拉伯及基督教故事,共三百五十余篇。

24.钱钟书(1910――1998):现代文学研究家、作家,字默存,号槐聚,曾用笔名中书君,*苏无锡人。代表作品有:两部著名的学术论著《谈艺录》《管锥编》,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短篇小说《人·兽·鬼》和长篇小说《围城》。

25.卢梭:法国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代表作有《爱弥儿》《忏悔录》等。

26.孙犁:河北省安平县人,现代小说家、散文家。少年时期便开始接触五四新文学,作品集为《白洋淀纪事》,其中《荷花淀》等作品是广为流传的名篇。散文《黄鹂》蕴涵着深刻的哲理。

27.史铁生:*人,当代著名小说家。作品有:《我的遥远的清平湾》《*队的故事》《合欢树》。

28.王勃:字子安,初唐文学家。著有《王子安集》。他和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王杨卢骆”,亦称“初唐四杰”。《滕王*序》是其骈文代表作。

29.韩愈:字退之,也称韩昌黎,唐代文学家,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唐宋八大家”之首。《师说》是其散文代表作。著有《昌黎先生文集》。

30.杜牧:字牧之,唐代文学家。晚年居住长安城南樊川别墅,因号杜樊川。善用绝句形式讽咏时事。著有《樊川文集》。

31.苏洵:字明允,别号老泉。北宋文学家。著有《嘉佑集》。与其子苏轼、苏辙并称“三苏”,俱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32.王安石:字介甫,晚号半山,官至宰相,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谥号文,世称王文公。临川人。北宋*家、思想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著有《临川先生文集》。

34.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谥号文忠,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唐宋八大家”之一,著有《欧阳文忠公文集》。提倡“文”“道”并重,反对浮靡文风。《六一诗话》开创“诗话”这一新的体裁,对后世诗歌理论的发展有一定影响。

35.归有光:字熙甫,号震川,世称震川先生,是明代著名的古文家。著有《震川文集》。

36.张溥:字天如,明代文学家,天启年间组织应社,崇祯初年又创复社,从事文学和*活动。《五人墓碑记》选自他的《七录斋集》。

37.姚鼐:字姬传,一字梦古,室名惜抱轩,人称惜抱先生,清代桐城派古文家。著有《惜抱轩诗文集》,《登泰山记》选自该书。

38.龚自珍:清代思想家、文学家。著有《龚自珍全集》。己亥年在辞官归途中写了315首绝句,总题为《己亥杂诗》。

第2篇:高中语文精选基础知识

精选语文基础知识练习一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浅濑耍赖皮?痢万籁俱寂水獭

b、闶阆书生琅琅锒铛不稂不莠狼奔豕突

c、咸津津癫痫嫌隙谐谑涎皮赖脸

d、吊嗓子调度苇苕掉以轻心钓鱼竿

3、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体例打官腔一筹莫展即来之,则安之

b、惦记预备役缘木求鱼男儿有泪不轻*

c、稽查敲竹杠破斧沉舟有眼不识泰山

d、学力炒鱿鱼立竿见影一把钥匙开一把琐

5、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正是七月流火,天气十分炎热,傍晚时分人们三五成群地来到广场纳凉。

b、*乒乓球队以实际行动履行自己的诺言,发奋苦练,终于在雅典奥运会再夺三枚金牌,雄辩地说明哀兵必胜。

c、这里物产丰富,山水秀丽,四季如春,真是天造地设的好地方。

d、他为我送来两本小说,我对他很感激,便付之一笑。

7、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是()

a.生物恐怖主义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安全威胁,不仅是因为生物袭击具有巨大的破坏力,还因为世界各国*方对此都防备不足。

b.以*利益为最高利益的*并不只热心于通衢大道与高楼大厦,而是首先顾及到偏远贫穷地区*的温饱问题。

c.小王的稿件发表后,杂志社便给他赠送了样刊和稿酬。

d.那天,省出版局大院内人头攒动,三个被捆绑的盗贼被*察押上汽车呼啸而去。

语文基础知识二:

1.内容定位

炼字的目的是将自己内在的情思与感悟具体化、生动化、纵深化与美学化,“炼字”关键还是要达意。鉴别用字的妙处,不能脱离诗歌内容。从古到今,好的诗词,特别是那些名句,无论是写景状物还是抒发情感,都出于作者大喜或大悲之情感的极限。所以诗词不仅是文章之精华,也蕴藉着情感之精华。

古人用意境或境界来品鉴诗歌作品,王国维是如此论境界的:“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同样,判定字词用得如何,首先看它是否能写出景物的“真”,感情的“真”。具体说来,一要从诗歌描摹的物象景象中读出人物的思绪情感;二要善于联想与想象,感受作者所创设的虚境;三要获得言外之意,获得与人生意蕴相关的思考和领悟。

例如,李白的《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

醉别复几日,登临遍池台。

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

秋波落泗水,海*明徂徕。

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

诗中的第三联描写生动,“落”、“明”二字精炼传神,是该联的诗眼。“落”给“泅水”以动感,好像从天上落下一般,使静态的形象动态化;“明”赋予静态的自然**以动感,不说徂徕山如何青绿,而说苍绿**主动有意地映照徂徕山。联系全诗,不难发现诗人把山水写得如此隽美、秀丽,是为了衬托他与友人的情谊纯洁无邪。

又例如杜甫《登高》中的名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其中的“常”字写出了时间之长,频率之高,由此强化了诗人因遭遇坎坷,长期漂泊而产生的孤苦与悲凉的心境;而“独”字,根据对仗的原则,可以理解为“偏偏”之意,诗人却偏偏要在多病之秋登高感怀,这不正是伟大的爱国诗人那种忧国忧民,虽九死犹未悔的执著精神的体现吗?

再如唐人李华《春行即兴》中的诗句:“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其中“空”字的理解必须和诗中作者的思想感情联系起来才可以理解到位:春天本是鸟语花香,但此时花开花落无人赏,鸟儿啼叫无人听,显现出山路的荒寂,更流露出了昔盛今衰的感慨。

2.修辞定格

概括*、抒情*极强的诗歌又最需要依赖修辞采进行表现。诗歌中经常使用各种修辞手法,这一点也反映在“诗眼”上。为了实现某些修辞手法,有些时候对语言的运用与平常也有所不同。

例如,王维的《过香积寺》: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第三联中的“咽”字、“冷”字是诗眼。“咽”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山中危石耸立,流泉受到阻挡,只能缓慢地时断时续地流淌。它们在嶙峋的危石间艰难地穿行,水流声音变得细小了,低沉了,暗哑了,仿佛是在痛苦地幽咽。“咽”字下得极准确生动传神。深山青松树密荫浓,日光照*在松林间,因为受到*暗的环境影响,而现出寒冷的*调。诗人以“冷”字形容日*,巧妙地运用了“通感”的手法。日*是视觉意象,诗人却用触觉感受的“冷”来形容它,使视觉向触觉转移,从而相互交通,更新奇绝妙。“咽”、“冷”两字的修辞运用,绘声绘*,精炼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更深刻更奇妙地表现出幽僻的感受。

雍陶的《题君山》诗,“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状写君山之美,作者先以青髻的量词“螺”为喻体,说明美丽的君山如仙子刚刚梳洗罢的螺臀高高蓬起,美丽至极;而洞庭湖仿佛是一面镜子,娟秀挺拔的君山恰似镜中的螺形发臀高耸的样子。这种比拟绝妙奇特,联想完全在“螺”字比喻的基础上形成。

张先的《天仙子》中写道:“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重重帘幕密遮灯。风不定,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王国维在评价这首词时说,“云破月来花弄影”中着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因为这个“弄”字,包含着拟人的手法,能够引发人的联想,言“花弄影”,含有“嬉戏”、“挑逗”之意,把“花”与“影”都写活了,使画面充满了生机与情趣。

3.表现定法

诗眼除了可能包含修辞因素外,也可能包含其他表现手法,主要有:

以动衬静。王维的《山居秋暝》中写道,“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前一句写诗人所见:描写朗照的秋月,在松林间仿佛过了滤似的,分外皎洁,投下了斑驳陆离的光影,境界显得更加宁静。后一句写诗人所闻:山泉格外清澈明净,它在山石上潺潺流淌,似乎还能听到它的叮咚的流水声。“流”字用清泉流淌反衬“空山”的清幽。

以动写静。张先《天仙子》中的句子,“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月本是相对静止的,但因为有了云的飘动,将“月”也写得动起来了。着一“破”字,写出明月冲破云层的动感。“花”本也是相对静止的,但着一“弄”字,便将它写得摇曳多姿起来:从云缝中探出头来的月亮,把月光洒在娇花上,像给娇花蒙上了一层轻柔的白纱,晚风轻轻地撩拨着含羞带娇的花。花在月光的映照下摆弄着娇羞柔美的倩影。“破”、“弄”两词,将云、月、花三种景物都人格化了,富有生命感。

以实显虚。宋祁《木兰花》中“绿杨*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句,春意本来只可感知,不可听闻,春天来了,红*的杏花挤满枝头,诗人就在这幅春景图上着一“闹”字,用拟人的手法,把它写活了。这一“闹”字既是绘景,又是写情,它不仅描绘了杏花盛开的艳丽景*,还写出了在春风吹拂下,杏枝摇曳,花儿微动的活泼神情。

以乐衬哀。杜甫《春望》诗,“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鸟语花香,本是令人赏心悦目的景*,花鸟本是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泪落心惊。“溅”、“惊”二字,以乐景衬哀情,就使哀情更哀了。

了解表现手法如何通过“炼字”来达成,对于我们理解句意乃至体会整首诗歌的思想感情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4.活用定类

古代诗人为了炼字炼意的需要,常常改变了诗词中某些词语的词*。这些地方,往往就是一首诗的“诗眼”,要有意识的加以分辨。

李白在一首表现音乐的诗中写道“客心洗流水,馀响入霜钟。”要理解这个“洗”字的妙处,首先就要弄清其用法。在用法上它有被动的意思,亦即“流水洗客心”之意。“洗”字与“客心”搭配就充分表现出了音乐涤荡胸中世俗杂念的巨大感染力量,与“流水”搭配又暗取“高山流水”的典故,恰到好处地表现了诗人与蜀僧的深情厚谊。

杜甫有一联诗句是“四更山吐月,残夜水明楼”,苏东坡对此极为欣赏,我想,除了“吐”字下得极妙外,“明”字这一形容词兼摄动词的作用,赋予诗句以动态感。其他如何逊的“夜雨滴空阶,晓灯暗离室”、王维的“下马饮君酒”“日*冷青松”、常建的“山光悦鸟*,潭影空人心”、王昌龄的“清辉淡水木,演漾在窗户”、王安石的“春风又绿*南岸”、蒋捷的“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周邦彦的“风老莺雏,雨肥梅子”,以上各句中的“暗”、“饮”、“冷”、“悦”、“空”、“淡”、“绿”、“红”、“绿”、“老”、“肥”字,均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这些词语各有妙用,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化腐朽为神奇,增强了诗词的表现力与感染力。

对于炼字鉴赏的阐述应该遵循三个原则:物境真实、艺境规范、意境深刻。物境是根基,艺境是花朵,意境是果实。

1.物境真实

用字的妙处,第一要求是准确、具体地反映具有个*特征的现实,也就是这里所说的“物境”。杜甫的《旅夜书怀》这样描写自己看到的景象:“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流。”诗人为何要用“垂”、“涌”二字来描述星星和月亮呢?因为用此二字才符合视觉规律:仰望天空,原野空阔,星光下照,远者低,就像往下掉的样子,故用一“垂”字;平视前方,因原野空阔,月亮从*边升起,给人的感觉就像从*中升出一般,故用一“涌”字。

2.艺境规范

“艺境”,就是运用艺术手段产生的审美效果。修辞也好,艺术手法也好,都会给对象附加离奇的效果,或生动,或形象,或含蓄,或隽永。王安石的名句“春风又绿*南岸”中的“绿”字便是如此。“绿”,本来是植物茎叶的颜*,是静态的;但是这里却活用为动词,将“绿”转化成动态的过程,也将诗人眼中那一刻静态的春天的*南大地转化成生机涌动的世界。因而,“绿”字运用了化静为动的艺术手法,不仅写出了*南大地由枯变绿的过程,也呈现出了*南大地生机勃勃的景象。

3.意境深刻

“意境”,就是诗人通过某个诗眼表现出的思想感情。孟浩然的《宿建德*》诗云:“移舟泊*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清月近人。”后两句是为人传诵的名句。一个“低”字,抓住了景物的特点,而一个“近”字则赋予了景物以感情。诗人不说*清“人近月”而说*清“月近人”,是因为“日暮客愁新”,诗人内,心有无限的愁思,月亮仿佛是一个能理解诗人痛苦和愁情的伴侣,它要主动靠拢来陪伴、安慰漂泊流浪之人。

古往今来,文人墨客们为我们留下了许多锤炼语言的佳话。一切客观外物只有经过诗人感情的内化与浸润,才能获得灵气与生命。对“诗眼”的分析,如同尝一脔而知全鼎,以此人手,可以帮助我们体会语言的韵味和魅力,继而了解诗歌巨大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语文基础知识三:归去来兮辞

高中各科目的学习对同学们提高综合成绩非常重要,大家一定要认真掌握,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归去来兮辞,希望同学们学业有成!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目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舟遥遥以轻?,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邱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天天命复奚疑!

高中语文成语故事:柳暗花明

由于坚持主张抗金,陆游多次受到主和派的攻击。公元1166年,四十二岁的陆游被免了官。

报国无路,带着满腔的悲愤,陆游回到了家乡山*(今浙*绍兴)。他整天把自己关在家里读书,常常伴着青灯,独坐到深夜。

第二年的四月,农村里到处打鼓吹萧,准备迎接春社(祭祀土地神的日子),一片欢乐的气氛。陆游忽然想去看看二十里外的西山。于是他柱着手杖出发了。走着走着,山路渐渐盘旋起来。又走了一个多时辰,人*渐渐稀少。当他登上一处斜坡,放眼望去,前面山重水复,路断人绝,好像无法再前进了。陆游兴致正浓,不肯回头,沿着山坡又走出几十步,转过山角,突然前面不远处,出现了一片空旷的谷地,一个小村庄掩映在绿柳红花之中(柳暗花明),好像传说中的桃花源。陆游很高兴,走进这个小村庄,衣着简单、*情纯真的村民用自己酿的腊酒款待了这位客人。

有了这次难忘的经历和感受,陆游重新振作起来了。

“柳暗花明”指僵持不下的事情忽然出现了转机。

第3篇:初中语文基础知识精选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之徐悲鸿

【—之徐悲鸿】,徐悲鸿,现代画家、美术教育家。*苏宜兴人。曾留学法国学西画,归国后长期从事美术教育,先后任教于*大学艺术系、北平大学艺术学院和北平艺专。

自幼习画艰难求索

[8]*苏省宜兴县内有条河叫塘河,河上有座石拱桥名屺亭桥。徐悲鸿于1895年7月19日出生在屺亭桥镇的一个平民家庭,原名寿康,年长后改名为“悲鸿”。父亲徐达章是私塾先生,能诗文,善书法,自习绘画,常应乡人之邀作画,谋取薄利以补家用。母亲鲁氏是位淳朴的劳动妇女。

徐悲鸿9岁起正式从父习画,每日午饭后临摹晚清名家吴友如的画作一幅,并且学习调*、设*等绘画技能。10岁时,已能帮父亲在画面的次要部分填*敷*,还能为乡里人写

“时和世泰,人寿年丰”等春联。13岁随父辗转于乡村镇里,卖画为生,接济家用。背井离乡的日子虽然艰苦,却丰富了徐悲鸿的阅历,开拓了其艺术视野。17岁时,徐悲鸿独自到当时商业最发达的上海卖画谋生,并想借机学习西方绘画,但数月后却因父亲病重而不得不返回老家。志向高远的徐悲鸿在20岁时再度来到上海,开始了新的人生起步。在友人的扶助下,他考入法国天主教会主办的震旦大学,为日后的赴法留学打下了一定的法语基础。其间认识了著名的油画家周湘、岭南画派的代表人物高奇峰、高剑父,在画作上得到了他们的赞许和指点,增强了绘画创作的信心。他还结识了维新派领袖康有为,在其影响下确立了自己的创作思路。在康氏“鄙薄四王,推崇宋法”的艺术观念影响下,他对只重笔墨不求新意的“四王”加以贬薄,认为只有唐代吴道子、阎立本、李思训,五代黄筌,北宋李成、范宽等人的写实绘画才具精深之妙。在康有为的支持下,他观摩各种名碑古拓,潜心临摹《经石峪》、《爨龙颜碑》、《张猛龙碑》、《石门铭》等,深得北碑真髓,书法得以长进。后获得赴日本东京研究美术的资助,在日本,徐悲鸿饱览了公私收藏的大量珍品佳作,深切地感受到日本画家能够会心于造物,在创作上写实求真,但在创作上缺少*文人画的笔情墨韵,无蕴藉朴茂之风。

徐悲鸿从日本归国后受聘为*大学“画法研究会”导师。在京期间,相继结识了蔡元培、陈师曾、梅兰芳及鲁迅等各界名人,深受新文化运动思潮的影响,树立了*与科学的思想。

旅欧深造孜孜不倦

在北洋*的资助下,24岁的徐悲鸿到法国学习绘画。抵欧之初,他参观了英国的大英博物馆、国家画廊、皇家学院的展览会以及法国的卢佛宫美术馆,目睹了大量文艺复兴时期以来的优秀作品。徐悲鸿深深感到自己过去所作的*画是“体物不精而手放佚,动不中绳,如无缰之马难以控制。”于是,他刻苦钻研画学,并考入巴黎美术学校,受教于弗拉芒格先生,开始接受正规的西方绘画教育。弗拉芒格擅长于历史题材的人物画,其画作不尚细节的刻画而注重**的*搭配与互衬,对徐悲鸿日后油画风格的形成有着巨大的影响。

总结:擅长人物、走兽、花鸟,主张现实主义,初中数学,于传统尤推崇任伯年,强调国画改革融入西画技法,作画主张光线、造型,讲求对象的解剖结构、骨骼的准确把握,并强调作品的思想内涵,对当时*画坛影响甚大。所作国画*墨浑成,尤以奔马享名于世。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之口技句式

【—之口技句式】,本文记叙了一场精*的口技表演,表现了一位口技艺人的高超技艺,令人深切感受到口技这一传统民间艺术的魅力。

词类活用

1.不能名其一处也(名:名词活用为动词,说出。句意:不能说清其中一个地方。)

2.会宾客大宴(宴:名词活用为动词,举行宴会。句意:正赶上一家摆酒席大请宾客。)

3.遥闻深巷中犬吠(遥:形容词活用为状语,远远地。)

4.妇抚儿乳(乳:名词活用为动词,喂奶。)

5.妇手拍儿声(手:名词活用为状语,用手,初中学习方法。)

6.众妙毕备(妙: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妙处)

特殊句式

1.倒装句:会宾客大宴。(应为“会大宴宾客”,宾语前置。)

翻译:正碰上有一家人大摆宴席请客。

2.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翻译:凡是(在这种情况下)应该有的(声音)没有一样没有。

3.于是宾客无不变*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翻译:在这时候,宾客没有一个不变了脸*离开座位,捋起袖子,露出胳膊,两条腿哆哆嗦嗦,几乎都想抢先逃跑了。

总结:点染表演即将开始时全场肃穆紧张的气氛。这部分除一个“善”字外,对口技表演者不加任何赞词,却处处为其高超技艺张本,造成很强的悬念,使读者料想必有一场精*的表演。

初三语文试卷分析与反思实例

【—初三语文与反思实例】请各位同学们准备好笔纸了,接下来为大家整合了初三语文试卷分析与反思实例。

本次初三期中语文试题基本符合中考题型模式,强调基础,更注重能力,是一份较有质量的试卷。就学生答题情况,分析如下:

一、学生的基础、基本语言运用能力还需花大力气、有针对*地夯实、提高。

基础部分的字词题学生的得分率并不高,主要原因在于学生对“次第”这个词较陌生,“簌簌&rdquo初中学习方法;字形较难,以后应该以专题练习的方式加强重点词注音、字形的复习巩固。默写题应该说出的很常规,都是能够预料到的重点句默写,但学生的答题习惯不好,对这类题型的高要求认识不足,基本会背,但默写准确度不高。对于此类题型,在巩固背诵的前提下,*抓默写准确度,特别是同音异形字和形近字、难写字的强调。以专题练习的形式不断强调、巩固,以保*送分的题目不丢分。

语言运用题失分率较高的是语段病句修改题和材料探究题。学生普遍不能正确理解解题方法,*随意*较大,抓不住得分要点。这与题型特点和平时的同类型题训练较少有很大关系。今后将重点训练常见的几种语言运用题型,讲清解题的思路与方法,提高得分率。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第6小题材料探究题属于新题型,重在引导学生自主质疑、得出探究结果。

二、学生的综合阅读能力仍非常欠缺,亟待加强方法指导和系统训练。

首先,古文阅读的得分率不高,只有50%几,主要是因为学生词解、翻译遗忘较厉害,内容又把握不准。对古文的复习,还是要突出强调重点,划出重点词解、重点句翻译,列出问题进行落实。另外还需特别强调古文知识迁移能力的训练。

其次,古诗文阅读是最近列入中考考试范围的新题型,应该加强诗词教学的系统*。引起重视,通过专题练习、复习,提高学生的诗词理解鉴赏能力。

再次,现代文阅读部分学生的审题、析题、到文中去找*、组织*的习惯、方法、能力十分欠缺。比如第14、15题,*非常浅显,只要会到文中去找*,肯定能得分。再比如第17题,很多学生理解不了题意,其实题目也很简单。很多学生的*要么答非所问,要么*空泛,缺乏组织,没有条理,抓不住要点。鉴于此,十分有必要多做题,多考试,通过练习强调方法、习惯,提高解题得分的能力。

三、作文书写整体依然较差,卷面不够整洁,内容缺乏深刻*,语言空泛、贫乏,随意*较大。

这反映出学生的书写态度不端正,不懂得要立意深刻,语言积累少,不善于联想、想象。究其原因:一是态度随意,二是不善于积累语言,三是作文训练少而不得法。今后将重点强调书写、卷面,加强作文的专题指导,加大主题训练量,并持之以恒、常抓不懈。

总体来看,这次考试暴露出了初三语文在教与学等方面的诸多问题,关键是抓落实,在初三集体备课时,将加强讨论研究,分工合作,以专题形式逐一加以改正、提升。本学期重点落实字词、默写和文言文阅读,夯实基础。阅读能力突出审题、析题能力培养,作文重点强调书写,其他方面兼顾。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分析及教学反思

上面的内容是初三语文试卷分析与反思实例,相信同学们都已经熟记于心了吧。

文言文翻译技巧

句子翻译是文言文考查的重点,翻译时要落实到字词和句式上。文言文翻译有两种形式:一是直译,即用现代汉语对原文进行机械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一是意译,即不采取实词虚词字字都落实的办法,仅是根据文章的意思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的意思。但无论是采取直译还是意译都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认真领会原文,把词放入句中去理解,把句放入篇中去理解,不要望文生义。比如《桃花源记》中“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中的“绝境”就不能望文生义解为现代汉语的“没有出路的境地”。因为从全文看,那里是“世外桃源”,不存在生活无着落的问题,因此,“绝境”应是“与世隔绝的地方”。

(二)翻译时要落实好关键词语。如翻译《狼》中的“其一犬坐于前”,关键是弄清“犬”在句中是名词作状语,翻译成“像*一样”,才能正确翻译出这个句子。关键词语落实了,句子翻译就比较顺利。

(三)文言中省略句较多,翻译时应注意补充。如&ldquo,中考;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译为“第一次击鼓,士气振作;第二次(击鼓),士气就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气就泄尽了。”这里的“再”“三”后应补译上“鼓”(击鼓)。

(四)一般用直译,如直译不便表达意思时,则用意译。如“明察秋毫”,直译为“能看清楚秋天鸟兽身上新长的细毛”,这样翻译无法表意,应意译为“能看清楚很细小的问题”。

(五)有些词可以略去不译。在文言文中,有的助词只起表达语气的作用,有时可以不译;有的助词只是表示停顿,也无需译;有的字在句中没有意义,只是为凑足音节,可略去不译;有的字只是起某种连接作用,也可不译。如“夫战,勇气也”,此处的“夫”是发语词,翻译时应删去;又如“久之,目似瞑”,此处的“之”是音节助词,用在表示时间的词之后凑足音节,无需译。

(六)凡属地名、人名、官名、年号、帝号以及古今意义相同的词,都可照抄不译。如“侍中、侍郎郭攸之、费?、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出师表》),“侍中”“侍郎”是官名,“郭攸之”“费?”“董允”是人名,“等”古今意义相同,因此,都可照抄不译。

(七)文言文中有些句子的语序和现代汉语不同,翻译时应调整语序,使之与现代汉语的表达顺序相同。如介宾短语后置句、宾语前置句、主谓倒装句、定语后置句等。如“屠惧,投以骨”(《狼》),应译为“屠户害怕了,把骨头扔给狼(啃)”。

另外,还应注意的是,译文要保持原文的语气,是陈述的应译成陈述语气,是感叹的应译成感叹语气,是疑问的应译成疑问语气。

初一语文:《三峡》同步训练

一、积累运用

1.给下列字注音。

阙()嶂()曦()襄()

御()湍()漱()啸()

2.解释下列通假字的含义。

阙:

转:

3.分别用一个词语概括下列句子所写景物的特点。

①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②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③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④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4.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略无阙处略无:阙:

②自非亭午夜分自:亭午:

③夏水襄陵,沿溯阻绝襄:沿:溯:

④虽乘奔御风虽:奔:

⑤素湍绿潭素:湍:⑥猿鸣三声泪沾裳三声:

5、按要求默写并译述句子。

①写三峡两岸的山长又多的句子。

默写:

译文:

②写三峡夏水暴涨的句子。

默写:

译文:

③写与“朝辞白帝*云间,千里*陵一日还”诗句意思差不多的一句话。

默写:

译文:

6、文学常识填空。

课文《三峡》选自《________》,作者________,我国_____代的________家,________家,给《水经》作注写成了《________》。

7、下面语段空白处应填入的恰当句子是()

我曾经乘船路过三峡,也游过三峡,相当程度来讲,是奔着唐诗的意境而去的。唐诗意境的精华在哪儿?________________想想看,那时候没有机器船,只有根根悠悠纤绳拉着的舟,*水伴着纤夫号子,时而间几声猿啼,有如闪电划破山谷,惊心动魄,余音缭绕,那才是峡谷中强劲的音符!李白歌:“两岸猿声啼不住”,杜甫吟:“风急天高猿啸哀”,高适唱:“巫峡啼猿数行泪,衡阳归雁几封书”。在他们的诗里,三峡景物中,猿啼是最难忘的。

a.诗人笔下的“猿啼、泪尽、肠断”令人心伤。

b.唐诗中使人向往的猿啼之声。

c.我以为就是那可见可闻的猿影、啼声。

d.请领略唐代诗人孤寂伤感的情怀。

8、修改下面一段话中画线的语句,使其语意连贯,没有语病。

光*是一把神奇而又无情的雕刻*,在天地之间创造着种种奇迹。它能把坚*融化成春水,把幼苗扶持成大树。当然,它也能把园林变成荒漠,a把废墟变成城市。你珍惜它,它就在你周围长出绿*,结出沉甸甸的果实;你漠视它,它就化成轻*,b消失得销声匿迹。

改正:

a:

b:

9、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答题。

①在一片反对旅游景区门票涨价声中,门票率先涨价的景区遭遇了人们预想中的尴尬:游客“用脚投票”“到此不游”,结果是门票涨价,收益减少。

②相反,贵州等明确表示不“跟风”涨价的省区,游客大增初中化学。据贵州省统计,“五一黄金周”期间全省共计接待海内外游客306万人,比上年同期增长近40%。仅前四天,贵阳火车站每天就至少迎来80个旅游团,是去年同期的两倍,形成了贵州旅游的“井喷”现象。

①用简明的话概括第②段的主要内容,不超过15个字。

②解释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用脚投票: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列文段回答问题

三峡

①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②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③春冬之时,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④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

10、三峡是指、和的总称,在长*上游重庆奉节县与湖北省市之间。

11、填补原文空白。

12、选文第①段与第②③④段之间是怎样的关系?

13、选文②③④段之间是怎样的关系?各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

14、请用自己的话分别概括三峡四个季节的特点。

①夏季:

②春冬:

③秋季:

15、为什么不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写,而是从夏、春、冬写到秋?

16、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7、“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是();“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是()。提示:从视角的角度。

18、根据文中内容,解释“峡”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最后一句诗写出了渔者怎样的生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文章描写了三峡美丽的风光,请你利用文中的词句,组成一副对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按要求填写有关语句:

⑴侧面衬托山势高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⑵表现水流急速的两个四字短语是_________________

⑶表现山之秀丽的两个四字短语是_________________

⑷表现秋境的凄清,令读者恍若身在在其境的两个四字短语是_____________

22、判断正误,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a、“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是从侧面描写三峡的险恶;“朝发白帝,暮到*陵”是从正面写出三峡的险恶。()

b、“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是写俯视所见;“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是写仰视所见。()

c、选段中对三峡景*的描写有静有动,例如“湍”和“潭”、“回流”和“倒影”、“绝”和“飞瀑”即是。()

23、本文布局巧妙而妥贴,它的特点是先大后_____________,先_____________后_____________,即先用粗线条勾画山川的形势,再用工笔描绘林峦的景*。每一段开头,都是先点出_____________或季节,中间是_____________描写,结尾以“我”的感觉来_____________之。

三、拓展:

(一)阅读*、乙两篇文言文,完成7~10题。(山西省)

【*】三峡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乙】与朱元思书

风*俱净,天山共*。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7.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2分)

(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2)窥谷忘反()

8.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

(1)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9.下列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a.【*】文的作者是北魏的郦道元,乙文的作者是南朝的吴均。

b.由【*】文中“有时朝发白帝,暮到*陵”可以联想到李白《望天门山》中的诗句:“朝辞白帝*云间,千里*陵一日还。”

c.【*】文写猿鸣突出了环境的悲凉凄清;【乙】文写猿鸣则与其他事物共同表现了富春山的勃勃生机。

d.【*】文的“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与【乙】文的“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在描写水势上有异曲同工之妙。

10.郦道元笔下那雄奇险峻的三峡,业已成为举世瞩目的水利工程。截至2006年5月20日,大坝工程全线建成。听到这振奋人心的消息,你想对三峡工程的建设者们说些什么?(字数在50个以内)(2分)

(二)阅读文言文回答(黄冈市)

三峡(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嗽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良多趣味(2)林寒涧肃

(3)属引凄异(4)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10.翻译下面文言语句。(2分)

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译文:

11.填空:文中用“”描绘了山形的挺拔险峻,用“”写尽了深秋的凄婉幽美。(2分)

12.昔日郦道元笔下美丽的三峡,如今因三峡工程更闻名于世,并吸引了无数中外游客前来观光旅游。请你用简洁生动的语言写一段导游词,向前来观光的游客介绍三峡的风景特点和时代变化。(3分)

【相关链接】新华网三峡工地5月20日专电(记者*时强、刘诗平)

2006年5月20日14时,三峡坝顶上激动的建设者们见*了大坝最后一方混凝土浇筑的*时刻。至此,世界规模最大的混凝土大坝终于在*长*西陵峡全线建成。

三峡大坝建成后,大坝本身就是一道壮丽的景观。*三峡游的线路一直在追踪三峡大坝的建设进程。

导游词:

【三峡参考*】1.略2.略3.(1)连绵(2)高大(3)凶险(4)凄凉4、①完全没有同“缺②如果正午③上顺流而下逆流而上④即使奔驰的马⑤白*急流的水⑥几声(这里的“三”不是确数)5、①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在七百里长的三峡之中,两岸群山连绵,没有一点空缺的地方。②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到了夏天,*水暴涨,漫上两岸的山陵,上下航行的船都阻隔断了。③有时朝发白帝,暮到*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有时早上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陵,这中间有一千二百里,即使是骑着奔驰的骏马,驾着长风也不如船行得快啊。6、水经注、郦道元、北魏、学、散文、《水经注》7、b8、a.“把废墟变成城市”改为“把城市变成废墟”b。删去“消失得”(或把“销声匿迹”换成“无影无踪”)2.示例: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对顽强不屈精神的赞美祥子质朴勤劳、不向命运低头的顽强精神(*应该能够正确理解作品内容和人物形象。)9、①门票不涨价,游客大增(或:不涨价的景点,收益增长)②用实际行动(或:用去或不去旅游景区)来表示自己的态度10、瞿塘峡巫峡西陵峡宜昌11、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12、总分。13、并列。夏、春秋、冬。14、①夏季:水势迅疾凶猛。②春冬:景*秀丽奇绝。③秋季:凄凉异常。15、主要是根据三峡*水的特点来选择写作顺序的。16、表达了对祖国山水风光的热爱,寄予了对劳动*的同情。17、俯视仰视18、峡是两山夹水的地方。19、表现了三峡渔民船夫的悲惨生活。20、不设同一*21、⑴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⑵朝发白帝,暮到*陵⑶素湍绿潭,回清倒影⑷高猿长啸,属引妻异22、a、×b、√c、√23、小;总;分;地点;景物;烘托

中考拓展:7、(1)这里指飞奔的马(2)同“返″,返回8、(1)层层的悬崖,排排的峭壁,把天空和太阳都遮蔽了。若不是在正午、半夜的时候,连太阳和月亮都看不见。(2)从富阳到桐庐一百来里(的水路上),尽是奇山异水,在全国是独一无二的。9、b10、例:三峡工程的建设者们:你们谱写了筑坝史上的记录,创造了建筑史上的奇迹!实现了中华民族的百年梦想!

9.(1)真(或实在)(2)寂静(3)连续(4)快10.在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在山峰之间,常有悬泉瀑布飞流冲荡。(2分,如关键词漏译或错译,酌情扣分)11.重岩叠嶂,隐天蔽日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2分,每处1分)12.示例:各位旅客,欢迎你们来三峡观光。七百里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四季美景风格迥异。春冬之时,潭水碧绿,清波回旋,怪柏凌峰,瀑布飞悬;夏季水涨,*流汹涌;秋景凄寒,猿鸣哀转。走进三峡人家,品尝金黄蜜桔;登上三峡大坝,感受磅礴气势。多情的三峡风光,热情的三峡*,欢迎各位常游此地。(3分,三峡风光介绍2分,时代变化1分。如语言不简洁连贯,不生动优美,酌情扣分)

初二语文:五柳先生传练习题及*

五柳先生传练习题及*

一、基础

1.选出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组()

a.宅(zái)边闲静(xián)好(hào)读书b.欣然(xīn)嗜酒(shī)造饮辄尽(zhé)

c.萧然(xiāo)短褐(hè)箪瓢(dān)d.自娱(yù)黔娄(qián)衔觞(shāng)

2.说出下列加点字古今词义的区别。

(1)造饮古义:今义:

(2)赞曰古义;今义:

3.解释下列一词多义的现象。

(1)因以为号焉()葛天氏之民欤()

以之

以此自终()或置酒而招之()

4.你怎样理解“不求甚解”一词?

5.“*嗜酒”“期在必醉”展示了五柳先生怎样的*格?

二、课内阅读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日: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筋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1.本文选自《》,作者_____,_____(朝代)人,谥号_____。,

2.用原文语句回答五柳先生的三大志趣是什么?分别表现出一个怎样的五柳先生?

3.谈谈你对五柳先生“不慕荣利”的看法。

4.&ldquo初中学习方法;赞”语与前文有什么联系?

5.学完本文后,请你站在作者生活的时代和今天的时代来谈谈对陶渊明(五柳先生)的*格、生活、志趣的看法。

参考*:

一、1.c

2.(1)古:往、到;今:制造(2)古:传记结尾的评论*文字;今:赞扬

3.略

4.注意与陶渊明的“不慕荣利”相联系,其读书自娱,是一种求知的满足,是精神上的享受,而不是功利的追求。

5.率真放达。

二、1.《陶渊明集》陶渊明东晋靖节先生

2.(1)“好读书,不求甚解”,展现一个在读书中探得精神愉悦的五柳先生。(2)“*嗜酒,期在必醉”,展示一个率真放达的五柳先生。(3)“常著文章自娱”“忘怀得失”描述一个自得其乐、淡泊名利的五柳先生。3.言之有理即可。4.仿史家笔法加以评论,与前文“不慕荣利”照应,突出五柳先生的*格与志趣,从而达到传赞一体,使人物个*鲜明。5.略

《五柳先生传》课外自测

一、基础知识(共30分)

1,找出文中的肯定句(5分)()

a.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b.不慕荣利;不求甚解。

c.家贫不能常得。d.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

2.下列加点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5分)()

a.因以为号焉(语气助词)b.造饮辄尽(就)

c.先生不知何许人也(大约)d.曾不吝情去留(竟不)

3.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5分)

(1)点出五柳先生隐者心境的句子是“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2)本文是作者托言为五柳先生写的传记,实为自传。()

(3)文章从思想*格、爱好、生活状况等方面塑造了一位*于世俗之外的隐士形象,赞美了他安贫乐道的精神。()

(4)“环堵萧然”“晏如也”描绘了一个安贫乐道的五柳先生。()

4.与“不慕荣利”照应的是哪句话?(7分)

5.你知道陶渊明还有哪些作品?(至少写两个)(8分)

二、课外阅读(共30分)

归奉来兮辞(节选)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注)归去来:回去的意思。来,语气助词,起舒缓语气的作用,无实义。

1.给下列字词注音。(6分)

畴()棹()崎岖()()窈窕()()

2.文中哪些语句描写了作者悠闲、恬淡的田园生活?(5分)

3.文中哪句话是作者由万物而发出的感慨?(5分)

4.文中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6分)

5.你对陶渊明的辞官归隐怎样看,谈一谈。(8分)

参考*:

一、1.d2.c3.(1)x(2)√(3)√(4)√

4.不汲汲于富贵

5.《饮酒》《桃花源记》

二、1.略

2.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

3.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4.抒发了作者对官场的厌倦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之情,表达了作者追求精神自由的强烈愿望。

5.略

初中语文知识点总结:古诗词阅读

点总结

考点阐释:文言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是提华儿女文化素养的极好资源。因此,文言诗词成为教学必不可少的内容,自然也是必不可少的考查内容。

课标要求:“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说明的要求:理解词义和句意。划分朗读节奏;欣赏词语和句子;理解诗词的基本内容和作者所表达的情感;体会诗词的语言和写法。

考点概述:

古诗阅读与赏析的考点主要有:

①了解诗歌的一般常识;

②正确划分诗歌的朗读节奏;

③理解概括诗歌描绘的内容;

④理解诗歌表现景物的特点,体会诗歌写景的妙处;

⑤把握诗人抒发的情感或表达的理趣;

⑥对诗歌的炼字用词进行一定的评价赏析,感受古诗的语言美;

⑦对诗歌中的饱含情感或富有哲理或写景精妙的名句能作一定的评析,并有自己的体悟;

⑧弄清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法(包括修辞);

⑨运用和联想读诗,能结合自己的生活体会理解诗歌的意旨。

前五点主要是阅读,后四点是针对诗歌赏析。

常见考法

1.诗意理解。诗意理解就是凭借自己的文言积累和提供的注释,读懂每一句每一层每一节,就连标题、小序也不要放过。对诗词中所写的景、物、情、理,句与句之间的关系,诗句的含义,一一弄清。

2.意境把握。诗歌的意境,是作品中通过对寄托情感的自然景物、生活画面等形象的描写,体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意境把握可以通过找景(描写了哪些景物)、绘景(描绘诗词中展现出来的情景画面)、品景(说说画面美在哪里,有何感受)来完成。描述时要力求忠实于原诗,语言力求生动形象,有诗意。

3.内容概括。从诗句中提取内容要点,对景物的特点、人物的感情态度、作者的观点、全诗的主旨等,能用简练的语言表述清楚。

4.写法品析。诗词中字词的用法,各种修辞的运用,句法的作用,景与情、事与理的关系,全诗的结构特*,作品的艺术风格,等等,这些方面有些什么特点,为表现诗词的主旨起到怎样的作用。

5.情感体味。情感是诗词的灵魂。诗词中的情感,有的委婉缠绵,有的激昂澎湃,有的沉郁,有的张扬,有的直抒胸臆,有的借景抒情。诗词的情感与其主旨有着直接关系,把握住诗词的情感走向,有利于准确读懂其含义。

误区提醒

例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2)两题。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里白沙堤。

丰乐亭游春三首(其一)

欧阳修

绿树交加山鸟啼,晴风荡漾落花飞。

鸟歌花舞太守醉,明日酒醒春已归。

(1)这两首诗都写春天景物,但时段不同,白居易写的是时的景物,欧阳修写的是时的景物。

(2)欧阳修诗的三、四两句,除用拟人手法外,还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两种手法各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1)早春(或“初春”)暮春(或“晚春”“季春”)(2)修辞手法:夸张表达效果:诗人用拟人手法写鸟语花飞,生动表现出春光的迷人和勃勃生机;用夸张手法说“酒醒春已归”,感叹春天的短暂,暗含着诗人浓厚的惜春之意(或“暗含着诗人对春光的留恋”)。

分析助读:

解答这道题时,由于审题不细心,考生很容易疏忽题干中的提示语,抓不住诗句中一些关键词语,把两首诗的不同时段答成“春天”“夏天”或“开花时”“落花时”,把修辞手法答成“衬托”“对偶”,把表达效果答成“突出了人物喝醉了”“忘记留住春天”等。

诗歌描写的时令季节都是有特征的,春花秋月,莺歌雁飞,是大自然的语言,也是诗歌的意象。如果说,从静态的景物不容易看出时令季节,那么可以从景物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的相互作用推知*。春天湖水初涨,刚刚平了湖岸,云气压在水面上,看上去同湖面连成一片;初春时早来的黄莺活跃在向阳的枝头,燕子也回归了*南水乡,这都显示了时间特征。各种颜*的野花零零星星地开着,春草刚刚长出地面,还不太高,这些都生动地描绘了诗人早春漫步西湖所见的明媚风光。

《丰乐亭游春》写惜春之情。美好的春天即将过去,丰乐亭边落花满地。在这鸟儿啁啾、杂花乱飞之时,太守却醉了,次日酒醒,春无踪迹。表现了春景的迷人和春日的短暂。表达了作者对美好春光的留恋与怜惜,所以说这个时段是暮春。

对欧阳修诗三、四两句的修辞手法与表达效果,考生大多只看到“鸟歌花舞”的拟人手法,没发现夸张的手法。春天的消逝,绝不是酒醒时刻就过去了,客观上说是一个渐变的过程。而这里作者却把它写成“酒醒春已归”,似乎在一场酒醉之后,一觉醒来春天就飕然消逝。夸张手法是为达到某种表达需要,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扩大或缩小的修辞方式。这里不是扩大夸张,故意把客观事物说得大、多、高、强、深,也不是缩小夸张,故意把客观事物说得小、少、低、弱、浅;而是超前夸张,在时间上把后出现的事物提前一步。例如:“农民们都说:‘看见这样鲜绿的麦苗,就嗅出白面包子的香味来。’”当然,对于作为生的同学们来说,能够说出这是夸张的手法就够了。

用夸张手法说“酒醒春已归”,感叹春天的短暂,暗含着诗人浓厚的惜春之意。

【典型例题透视】

例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游洞庭湖五首(其二)

李白

南湖秋水夜无*,耐可①乘流直上天?且就洞庭赊②月*,将船买酒白云边。

【注】①耐可:哪可,怎么能够。②赊:赊欠初中地理。

(1)“耐可乘流直上天?”此问句反映出李白什么*格和艺术风格?

(2)迷人的月*,用之不竭,取之无尽,相信你也享受过。作者曾说“清风朗月不用一钱买”(《襄阳歌》),但是本诗中第三句,诗人却用了一个”赊”字,运用的是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1)*格:天真超脱;艺术风格:想象奇特。(意近即可)(2)拟人手法;视月*为无价之宝,格外珍惜自然美景,尊重自然,与自然作心灵交流。

透视助读:这两道题是从诗意理解、情感感受、品析写法的角度命制的。

要准确把握诗意、体会诗人情感,首先要知道其写作背景。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刑部侍郎李晔贬官岭南,行经岳州(今湖南岳阳),与李白(其时遇赦,重获自由)、贾至(与李白同时的作家,以散文著名;其时贬官为岳州司马)同游洞庭湖,李白写下了一组(五首)七言绝句。组诗原题为《陪族叔邢部侍郎晔及中书贾舍人至游洞庭五首》,以上选其第二首。

诗人为我们描绘了月夜泛舟的情形:明月皎皎,湖水悠悠。洞庭秋水澄澈无*,水月相映,清辉怡人。诗人与友人(此处,我们不妨把其族叔也当作友人)泛舟湖上,与清风朗月为伴,不由生出遗世*、羽化登仙的“上天”之念。但乘流上天终不可得,诗人也只好收起这份不羁的想象,姑且向洞庭湖赊几分月*,痛快地赏月喝酒。

首句写景,同时点出秋游洞庭事。“南湖秋水夜无*”,初读平淡无奇,似是全不费力,脱口而出,实则极具表现力:月夜泛舟,洞庭湖水全不似白日*波浩渺、水汽蒸腾之气象。波澜不惊,澄澈如画。无*水愈清,水清月更明。溶溶月*溶于水,悠悠湖光悠月明。这种景象,这种意味,非置身其中不可得,非写意简笔不可得。诗人虽然没有精工细绘,但读者心中自会涌现出一幅水天一*的美好图景。

明月的召唤,让诗人陡生“上天”之心:“耐可乘流直上天?”这天真异想,似突兀而来,没有缘由。但是,月*不就是最好的缘由吗?因此,这一突发奇思,反作用于月*的描绘,使得月*愈发迷人。诗人奇特的想象与天真超脱的*格,不是正由此可见一斑吗?想象奇特,正是诗仙浪漫风格的体现。回答*格抓住“天真超脱”,回答艺术风格点出“想象奇特”“浪漫”等即可。

三四句直抒胸臆。月*很美,但诗人只为洞庭醉。上天既不可得,不如留下来,向洞庭赊点月*,醉游湖上。“赊”字颇堪玩味:洞庭的清风、朗月、湖光,美不胜收,俨然一位富有的主人。诗人着一“赊”字,似与自然对话,表达了对自然的珍爱与尊重,拟人手法在这里运用得可谓巧妙纯熟。“赊”,自然是不花钱了,那么李白《襄阳歌》中“清风朗月不用一钱买”,自然也就成了“赊月*”的最佳注脚。“赊”字极见诗人*情:痴恋月*,陶醉于自然美景中,洒脱不羁,豪放而不失浪漫。

本题的考查点落在作者的*格、诗歌的艺术风格、用语的辞格方面,更侧重于诗歌的内容把握、手法品析,这正是抓住了最为关键的部位。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