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史稿·列传二百四十一》阅读及译文
第1篇:《清史稿·列传二百四十一》阅读及译文
金顺,字和甫,伊尔根觉罗氏,满洲镶蓝旗人,世居吉林。少孤贫,事继母孝。初,从征山东,授骁骑校。嗣从多隆阿援湖北,复黄梅,赐号图尔格齐巴图鲁。移师安徽,克太湖。历迁协领。挂车之役,将骑旅直捣中坚,当者辄靡。
同治九年,金积抚局成,独王家疃未下,率其弟连顺分兵迎击,数获胜。宁夏平,擢乌里雅苏台将*。命赴肃州,既至,顿北崖头,奏调曜*助击。时乌鲁木齐提督成禄犹诉*粮乏,难赴哈密,诏金顺接统其*。十二年,左宗棠至*,约期并进。金顺发地雷东北角,城渍,乘隙夺据其上,自是老弱扶服者相继,城拔。
乌鲁木齐都统景廉驻古城,与金顺龃。宗棠奏言金顺宽和,为群情所附。诏率所部二十营赴之,规乌城,于是遂发。出营数十里,至瀚海,吏士忽不行。询之,则曰:“先锋营驻,有所议。”金顺知有变,疾驰视,手刃六人以徇,曰:“敢留者,视此!”*以次行。瀚海既过,乃列六尸祝之曰:“杂赋不饱,佐以野蔬,天下无若西*苦。此行度戈壁,乏水草,吾非不知。但不忍汝六人,如全*何?如国家何?如关内生灵何?”闻其言者,无不激扬。途授正白旗汉*都统。明年,至古城,与景廉会师。一日演*,汉、回观者数千百人。景*指败堵*筒为的,击之再,*筒无葸。所部*队总兵*增参将张玉林曰是何足击请卷旗卓之为的增先测视请于金顺再测视既竟*响旗飞若翦霞空际。已而玉林亦尔。观者欢呼声震远近,回闻之气夺。寻命佐新疆*务。
光绪改元,代景廉为都统。二年,*阜康。刘锦棠赴*所商进止,议先攻古牧。乃轻骑袭黄田,通汲道,克之。连下乌鲁木齐、迪化、昌吉、呼图壁诸城,直逼玛纳斯。调伊犁将*。七年,诏接收伊犁,按图划界。十一年,上召来京,以锡纶代之。道肃州,病卒。身后不名一钱,凡无以为敛。谥忠介。
(选自《清史稿·列传二百四十一》,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历迁协领历:连续
b.手刃六人以徇徇:示众
c.观者欢呼声震远近远近:偏义复词,偏在“远”,指很远的地方
d.道肃州,病卒道:道路
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所部*队总兵*增/参将张玉林曰/是何足击/请卷旗卓之为的/增先测视/请于金顺/再测视既竟*响/旗飞/若翦霞空际
b.所部*队总兵*增/参将张玉林曰/是何/足击请卷旗卓之为的/增先测视/请于金顺再测视/既竟/*响旗飞/若翦霞空际
c.所部*队总兵*增/参将张玉林曰/是何/足击请卷旗卓之为的/增先测视/请于金顺/再测视既竞/*响旗/飞若翦霞空际
d.所部*队总兵*增/参将张玉林曰/是何足击/请卷旗卓之为的/增先测视/请于金顺再测视/既竟/*响旗飞/若翦霞空际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金顺是满洲镶蓝旗人,年少时失去双亲,家境贫穷,由继母抚养,后随部队征伐历升职,被授予勇号图尔格齐巴图鲁。
b.金顺在王家瞳战役中勇往直前;奔赴肃州时,停*北崖头,奏议请求调张曜的*队协助自己攻击敌人:可见他作战有勇有谋。
c.金顺为人宽和,所到之处也深得*,并且为官清廉,死后一文钱也没有,几乎没有用来收敛下葬的费用。
d.从金顺用杀死六个士兵并演说西*天下最苦来激励部队闯过瀚海、演习*击部下命中目标准确可以看出,金顺治*十分严格。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挂车之役,将骑旅直捣中坚,当者辄靡。(5分)
(2)此行度戈壁,乏水草,吾非不知。(5分)
参考*
1.d(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d项,“道”,名词用作动词,是“路过”“行路”的意思。
2.d(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注意理解句意,注意一些虚词和名词。正确的标点应为:所部*队总兵*增、参将张玉林曰:“是何足击?请卷旗卓之为的。”增先测视,请于金顺再测视,既竟,*响旗飞,若翦霞空际。
3.d(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此题四个选项分别概括原文语段的某个要点,作答时需对照选项与原文,概括分析比较,找出其概括不准确的地方,从而得出*。d项,“并演说西*天下最苦来激励部队闯过瀚海”分析和概括错误。原文是先过瀚海,然后才说“天下无若西*苦”的。
4.(1)在挂车战役中,(金顺)率领骑兵部队直接冲击敌*中最重要、最强大的部分,阻挡的人纷纷倒下。
(2)这次行*走过戈壁,缺少水和粮草,我不是不知道。
(解析)本题考查“翻译并理解文中句子”的能力。关键词句:(1)句词语有“直”“捣”“靡”,句式有““…·者”“挂车之役”等;(2)句词语有“度”“乏”“水草”等,句式有“吾非不知”。
二: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诏率所部二十营赴之,规乌城规:谋划
b.手刃六人以徇徇:示众
c.观者欢呼声震远近远近:偏义复词,偏在“远”,指很远的地方
d.道肃州,病卒道:道路
6.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三省六部”制出现以后,官员的升迁任免由吏部掌管。文中“授骁骑校”、“历迁协领”、“擢乌里雅苏台将*”的“授”“迁”“擢”,分别为“授予官职”、“任职”和“提升官职”的意思。
b.原文“同治九年”“光绪改元”中的“同治”“光绪”是庙号。习惯上,唐朝以前对殁世的皇帝一般简称谥号,如汉武帝、隋炀帝,而不称庙号;唐朝以后,由于谥号的文字加长,则改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同治帝、光绪帝等。
c.原文“如关内生灵何”中的“关”,在古代指函谷关,这里指山海关。如曹*《蒿里行》中的“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的“关”,指函谷关。
d.文中“谥忠介”的“谥”是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一般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进行一种褒扬的评价。如称陶渊明为靖节征士,欧阳修为欧阳文忠公,王安石为王文公,范仲淹为范文正公。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金顺是满洲镶蓝旗人,年少时失去双亲,家境贫穷,由继母抚养,后随部队征伐历升职,被授予勇号图尔格齐巴图鲁。
b.金顺在王家瞳战役中勇往直前;奔赴肃州时,停*北崖头,奏议请求调张曜的*队协助自己攻击敌人:可见他作战有勇有谋。
c.金顺为人宽和,所到之处也深得*,并且为官清廉,死后一文钱也没有,几乎没有用来收敛下葬的费用。
d.从金顺用杀死六个士兵并演说西*天下最苦来激励部队闯过瀚海、演习*击部下命中目标准确可以看出,金顺治*十分严格。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挂车之役,将骑旅直捣中坚,当者辄靡。(5分)
(2)此行度戈壁,乏水草,吾非不知。(5分)
参考*
5.d(3分)(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d项,“道”,名词用作动词,是“路过”“行路”的意思。
6.a(3分)(解析:b.“同治”“光绪”是庙号错,是年号;c.“关”,指山海关错,这里泛指边关。d.不是“一种褒扬的评价”而是“一种褒贬的评价”。)
7.d(3分)(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此题四个选项分别概括原文语段的某个要点,作答时需对照选项与原文,概括分析比较,找出其概括不准确的地方,从而得出*。d项,“并演说西*天下最苦来激励部队闯过瀚海”分析和概括错误。原文是先过瀚海,然后才说“天下无若西*苦”的。)
8.(1)在挂车战役中,(金顺)率领骑兵部队直接冲击敌*中最重要、最强大的部分,阻挡的人纷纷倒下。
(2)这次行*走过戈壁,缺少水和粮草,我不是不知道。
(解析:本题考查“翻译并理解文中句子”的能力。关键词句:
(1)句词语有“将”动词,“中坚”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当”动词,“辄靡”,句式有““当者”等各给1分;
(2)句词语有“度”“乏”“水草”各给1分,句式有“吾非不知”给2分。)
参考译文:
金顺,字和甫,伊尔根觉罗氏,是满洲镶蓝旗人,世代居住在吉林。(他)年少时失去双亲,家境贫穷,侍奉继母至孝。起初,(盒顺)跟从(部队)征伐山东,被授官骁骑校。随后跟随多隆阿援助湖北,收复黄梅,被赐号图尔格齐巴图鲁。调动*队到安徽,攻克太湖。先后连续升职到协领。在挂车(今属桐城)战役中,(金顺)率领骑兵部队直接冲击敌*中最重要、最强大的部分,阻挡的人纷纷倒下。
同治九年,金积堡的安抚局面形成,唯独王家疃未攻下,(金顺)率领他的弟弟连顺分兵向着敌*的方向攻击,多次取得胜利。宁夏平定,(金顺)升为乌里雅苏台将*。(皇帝)命令(金顺)奔赴肃州,到达后,驻扎在北崖头,上奏请求调动张曜的*队协助攻击。当时乌鲁木齐提督成禄尚诉说*粮缺乏,难以赶赴哈密,朝廷下诏让金顺接任并统领他的*队。同治十二年,左宗棠到*中,(与金顺)约定日期一并前进。金顺向东北角发*地雷,城墙被突破,乘机夺取占据它的上面,从此老人弱者一个接着一个连续不断地趴伏于地(请求宽恕),城被夺取。
鸟鲁木齐都统景廉驻扎在古城,与金顺意见不合,(他们)互相抵触。左宗棠上奏说金顺宽厚谦和,符合*。下诏金顺率领所属部二十个营前往古城,谋划乌城,在这种情况下就出发了。出关几十里,到达瀚海,*吏士兵忽然不往前行走了。(金顺)询问他们原因,(*吏士兵)就说:“先锋营停留在一个地方,有议论的话。”金顺知道(行*事情)有变化,快速驰马巡视,亲手杀死六个人来示众,说:“胆敢停留的人,如同这样!”*队按照次序行*。瀚海已经过了,才排列六具尸体祝祷他们说:“驳杂的兵赋粮食不能吃饱,用野蔬添佐,天下没有比得上西*苦的。这次行*走过戈壁,缺少水和粮草,我不是不知道。只是不忍心(杀掉)你们六个人,全*怎么办?国家怎么办?关内百姓怎么办?”听他说话的人,无不激动振奋。路途中他被授予正白旗汉*都统。第二年,(金顺的*队)到达古城,与景廉的*队会师。一天,演习*击,汉*、回*观看的有几千人。景廉的*队用塌墙*囱为靶子,两次*击它,*筒没有被击中。所属部下*队总兵*增、参将张玉林说:“这有什么值得*击的?请允许我以卷起旗帜的杆子为靶子。”*增先观察,向金顺请求观察两次,已经完毕,大*轰响旗杆飞起,好像在空中剪开*霞。后来张玉林也这样。观看的人欢呼声震动到很远的地方,回*听说这件事后,因恐惧而丧失了胆气。不久,(金顺)被任命辅佐新疆*务。
光绪元年,(金顺)代替景廉为鸟鲁木齐都统。光绪二年,在阜康驻*。刘锦棠奔赴他的驻扎之地讨论(*队的)具体安排,商议决定先进攻古牧。于是用轻骑兵袭击黄田,打通取水的通道,攻克它。连续攻下乌鲁木齐、迪化、昌吉、呼图壁几个城,一直逼近玛纳斯。(金顺)被调任为伊犁将*。光绪七年,(皇帝)下诏接收伊犁,按照地图划分疆界。光绪十一年,皇上召(金顺)来京城,用锡纶代替他的职位。(金顺)行路到肃州,病死。死后一文钱也没有,几乎没有用来收敛(尸体的费用)。(金顺)的谥号为忠介。
第2篇:《清史稿列传一百二十》原文赏析及译文
李清时,字授侯,福建安溪人,大学士光地从孙。乾隆七年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十四年,授浙*嘉兴知府。上南巡,或议自嘉兴至杭州别辟道行民舟,清时于官塘外求得水道相属,上通吴*平望,下达杭州坝子门,号为副河。丁父忧,去官。服除,授山东兖州知府。二十二年,擢运河道。
二十六年,河决孙家集,运河由夏镇至南阳两堤俱溃,清时督修筑。议者或拟用椿埽,费帑①以六十万计;或拟建石堤,费以三百万计。清时少时行濒海间,见筑堤捍海为田者,掷碎石积水中,潮退则以木拦之,填土其上,坚筑成堤,因参用其法。以河东、西两岸皆水,得土难,令以石垒两旁,积葑②其中,水涸,募夫起土置积葑上,费帑十四万有奇,而两堤成。曹县溢,水泻入微山湖,出韩庄湖口,闸隘,水不得泄,令于闸北毁石堤,掘地深之以泄水。事上闻,上命于其地建滚水坝,高一丈二尺余。清时请减低为一丈,令湖水落至丈,乃闭闸蓄水。泗水经兖州西流入府河,济宁城东旧有杨家坝,遏水使入马场湖,蓄以济运,遇伏秋水涨不能泄,淹民田,令改坝为闸,视水盛衰为启闭。汶水分流入蜀山、马踏两湖,旧制引水使南行少北行多,后乃反之,漕船经袁口、靳口,浅*不能进。清时规分水口,令南坝加长,北坝收短,以为节宣③,并减低何家坝,使汶水南弱而北增。
二十九年,调*南淮徐道。三十年,擢河东河道总督,赐其母大缎、貂皮。清时以河堤岁修,司其事者每不度形势,过高糜帑,而卑薄者不能大有增益,乃饬所司,当水涨具堤高水面尺寸呈报,择堤最薄者培之。迨伏秋水发,耿家寨(称十四堡)水及旧堤上,赖预增新筑以免。清厘河工征料诸弊,岁减派料至千余万斤。三十一年,运河东岸漫口,自请议处,原之。三十二年七月,授山东巡抚。高苑、博兴、乐安三县被水,清时谓小清河下流隘,故上游溢,檄所司勘验。遽疾作,乞解任,不许。三十三年,卒。
清时治水善相度情形,穷源竟委。每乘小舟出入荒陂丛泽、支流断港中,或徒步按行谘访,必得要领,乃见诸建置。(选自《清史稿·列传一百二十》)
[注]①帑:国库中的钱*。②葑:芜菁,又名蔓菁。一种一年或二年生草本植物,十字花科。③节宣:节制和排放。
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清时于官塘外求得水道相属属:连接b.过高糜帑糜:消耗
c.使汶水南弱而北增弱:减少d.清时治水善相度情形相:治理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清时于官塘外求得水道相属b.遏水使入马场湖,蓄以济运,
嘉为先言于秦王曰焉用亡郑以陪邻
c.而卑薄者不能大有增益d.因参用其法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3.下列句子分编为四组,全都能表现李清时善于治水的一项是
①掷碎石积水中,潮退则以木拦之②令以石垒两旁,积葑其中
③于其地建滚水坝,高一丈二尺余④清时规分水口,令南坝加长,北坝收短
⑤清厘河工征料诸弊,岁减派料至千余万斤⑥徒步按行谘访,必得要领
a.①②⑤b.①③④c.②④⑥d.③⑤⑥
4.下面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的一项是
a.乾隆皇帝南巡时,有人建议重新挖掘一条水道,便于民船通行,而李清时却力排他议,打通原有水道,改造出一条“副河”。
b.李清时小时在海边见人们先在海水中投入石块,潮水退后,用木桩拦住,然后在石块上填土,以此来造田,这给他治水以很大启发。
c.曹县发水时,大水流入微山湖,又从韩庄的湖口流出;而这里的闸口狭窄,水流受阻,清时下令毁掉北面的堤坝,挖沟排水。
d.李清时在任河东河道总督时,运河东岸曾经决口,他主动请求前往治理,广泛征求意见,采取得力措施,使大堤恢复了原貌。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水涸,募夫起土置积葑上,费帑十四万有奇,而两堤成。(3分)
(2)旧制引水使南行少北行多,后乃反之,漕船经袁口、靳口,浅*不能进。(3分)
(3)乃饬所司,当水涨具堤高水面尺寸呈报,择堤最薄者培之。(4分)
参考*
1.d(观察,察看)
2.b(两个“以”都为连词,表目的。a前一个“于”为介词,在;后一个“于”为介词,向。c前一个“而”为连词,表转折;后一个“而”为连词,表递进。d前一个“因”为连词,于是;后一个“因”为动词,依靠)
3.c(①是清时小时看到的捍海为田者的做法,③是皇上的命令,⑤不是治水的环节)
4.d(“自请议处,原之”意思是:李清时自己向皇上请求处分,皇上原谅了他)
5.(1)河水干涸之后,征调民工挖土放在上面,花费库银十四万多两,修成了两边的堤坝。(3分。注意“奇”“而”等字和省略句的翻译)
(2)过去的做法是分水时让河水向南流得少,向北流得多,后来却与之相反(向南多,向北少),运粮的船只经过袁口、靳口时,河道浅而阻塞,船不能通过。(3分。注意“制”“乃”“反”“*”等字的翻译)
(3)(李清时)就命令管事的官吏,当水涨时,测量(提供)河堤高过水面的尺寸上报,选择堤坝最低的地方培土加高。(4分。注意“乃”“饬”“具”“培”等字的翻译)
参考翻译:
李清时,字授侯,是福建安溪人,大学士李光地的从孙。乾隆七年中进士,被选为庶吉士,授任编修的职务。乾隆十四年,被任命为浙*嘉兴知府。皇上南巡,有人建议从嘉兴到杭州另外开辟一条水道行驶船只,李清时从官塘外找到相连接的水道,向上通往吴*的平望,向下能通往杭州的坝子门,被称为副河。遭逢父亲的丧事,辞去官职。办完丧事后,被任命为山东省兖州知府。乾隆二十二年,提升为运河道。
乾隆二十六年,黄河在孙家集一带决口,运河从夏镇到南阳两边的河堤都被冲垮,李清时督促修缮。讨论这事的人有的打算用捆扎成的护岸的东西,将花费六十万国库银两;有人打算修建石头的堤坝,将花费三百万两库银。李清时小时在海边行走,看到修堤拦海造田的人,把碎石块投到海水中,退潮后用木桩拦住,在上面填上土,加固成堤坝,李清时就参考了这种办法。因为运河东西两岸都是水,取土困难,下令用石头堆砌在两边,在中间填入葑草,河水干涸之后,征调民工挖土放在上面,花费库银十四万多两,修成了两边的堤坝。曹县发水,水流入微山湖,从韩庄湖口流出,韩庄闸口狭小,水不能流出,就下令毁掉闸北的石堤,在地面挖沟泄水。这事被皇上知道,皇上命令在这个地方修建一道滚水坝,高一丈二尺多。李清时请求降低到一丈高,让湖水下降到一丈后,就关闸蓄水。泗河经过兖州流进府河,济宁城东过去有杨家坝,堵截河水使之流进马声湖,蓄水补济运河,到了伏天秋水暴涨不能排出,淹没了农田,李清时下令改堤坝为闸口,看水势大小来开启或关闭。汶河分流进入蜀山湖和马踏湖,过去的做法是分水时让河水向南流的少,向北流的多,后来就反过来(向南多,向北少),运粮的船只经过袁口、靳口时,河道较浅,船不能过。李清时重新调整分水口,让南边的堤坝加长,北边的堤坝缩短,作为控制河水蓄积和排泄的措施,同时降低何家坝的高度,让汶河水向南的减少,向北的增加。
乾隆二十九年,李清时调任*南准徐道。三十年,提升为河东河道总督,皇上赏赐绸缎和貂皮给他的母亲。因为每年修缮河堤时,管事的人不衡量地势的高低,过度花费库银,却没能让低洼的地方增高;李清时就命令管事的官吏,当水涨时,测量(提供)河堤高过水面的尺寸上报,选择堤坝最低的地方培土加高。等到入伏后秋水暴涨,耿家寨(又称十四堡)河水超过旧堤,全靠预先修筑的新堤才免过水灾。李清时整治征募河工、征收材料方面的各种弊端,每年减少征收材料达一千多万斤。乾隆三十一年,运河东岸决口,李清时自己向上请求处分,皇上宽恕了他。乾隆三十二年七月,任命他为山东巡抚。高苑、博兴、乐安三个县遭受水患,李清时认为小清河下游堵塞,所以上游才决口,下令让有关官员调查验*。这时突然发病,请求辞职,皇上没有答应。乾隆三十三年去世。
李清时治水善于观察推断水势状况,探究事情的原委。常常乘小船出入于荒草丛生的湖泽、河叉废港之中,有时徒步考察巡行,征询走访,一定要找到问题的关键,才实施修建工程。
第3篇:《清史稿·列传六十一》原文阅读及译文
杨雍建,字自西,浙*海宁人。顺治十二年进士,授广东高要知县。时方用兵,总督驻高要。师行征民夫,吏虑其逃,絷之官廨。当除夕,雍建命徙廊庑,撤肴馔①畀之。师中索榕树枝制绳以燃*,*吏檄征,语不逊,雍建笞之。总督王国光以是称雍建方刚,特疏荐。莅官甫一年,擢兵科给事中。
十六年春,世祖幸南苑②,雍建疏言:“昨因圣体违和传谕孟春飨太庙遣官致祭至期皇躬康豫仍亲庙祀此敬修祀典之盛心也。乃回宫未几,复幸南苑,寒威未释,陟历郊原,恐不足以慎起居。且古者?苗?狩③,各有其时。设使兽起于前,马逸于后,惊属车之清尘,岂能无万一之虑?”疏入,上甚怒,宣雍建入,谕以阅兵习武之意。雍建奏对不失常度,上意亦解。
时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继茂并镇广东,雍建疏陈广东害民之政八,均宜亟为革除。□两藩并建,供亿维繁。今川、贵底定,请移一藩镇抚其地,俾粤民?息。上寻命继茂移镇福建,雍建发之也。十七年,疏言:“朋党□患,酿于草野。欲塞其源,宜严禁盟社,请饬学臣查禁。”从之。转吏科给事中。圣祖④即位,辅臣⑤秉政,奏事者入见,皆长跪,雍建*语。比退,辅臣目之曰:“此南苑上书谏猎者也。”自是奏事者见辅臣皆不跪。
康熙*年,授贵州巡抚。疏请立营制,减徭役,招集流亡,禁革私派。土司谒巡抚,故事,必鸣鼓角,交戟于门,俾拜其下。雍建悉屏去,引至座前问疾苦,予以酒食,土司咸输服。始,贵阳斗米值钱五千,雍建请转饷□给。既,令民翦荒茅,教以耕种。比三年,稻田日辟,民食以裕。二十三年,召授兵部侍郎。寻以亲老乞终养,许之。四十三年,卒,赐祭葬。
(选自《清史稿·列传六十一》,有删节)
【注】①肴馔:祭祀的酒食。②世祖:清顺治帝;南苑:清时皇家猎场。③?苗?狩:春夏秋冬的狩猎活动。④圣祖:清康熙帝。⑤辅臣:指当时辅佐小康熙皇帝的顾命大臣。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雍建笞之笞:鞭打
b.谕以阅兵习武之意谕:告诉
c.转吏科给事中转:转交
d.稻田日辟,民食以裕裕:富足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吏虑其逃吾其还也
b.岂能无万一之虑又有悲夫古书之不存
c.且两藩并建且适南冥也
d.雍建请转饷以给作《师说》以贻之
10.把第Ⅰ卷文言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雍建疏陈广东害民之政八,均宜亟为革除。(4分)
(2)土司谒巡抚,故事,必鸣鼓角,交戟于门,俾拜其下。(4分)
11.第Ⅰ卷文言文中,传主杨雍建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简要概括。(5分)
参考*
8.c(转:改任)
9.d(a.第一个“其”为代词,可译为“他们”;第二个“其”为语气副词,表婉商,可译为“还是”。b.第一个“之”为结构助词,可译为“的”;第二个“之”为结构助词,主谓之间取消**。c.第一个“且”为连词,可译为“况且”;第二个“且”为副词,可译为“将要”。d.均为表目的的连词,可译为“来”)
10.(8分)(1)(4分)杨雍建上疏条陈广东侵扰百姓的八大政事,认为都应该立刻革除。(大意2分,落实“陈”“亟”各1分)
(2)(4分)土司拜见巡抚,按照旧例,一定要吹响战鼓号角,在门前交戟,让土司在巡抚面前跪拜。(大意2分,落实“故事”“俾”各1分)
11.(5分)体恤民众;方正刚直;关心皇帝;心系朝政;治理有方。(一点1分,语意相近即可)
参考译文:杨雍建,字自西,是浙*海宁人。顺治十二年中进士,被授予广东高要知县。当时正有战事,总督王国光驻*高要县。*队征集民夫,官吏担心民夫逃跑,把他们绑起来押在官署之中。在除夕之夜,杨雍建让民夫搬到堂下的廊屋中居住,撤去肴馔祭品送给民夫食用。*队索要榕树枝制作绳子来点*,*中的官吏宣读文书征收,言语不逊,雍建鞭打了他。总督王国光因为这件事称赞杨雍建方正刚直,特意上疏推荐。杨雍建任官刚刚一年,就被提拔为兵科给事中。
顺治十六年春,清世祖顺治驾临南苑打猎,杨雍建上疏谏言:“前些日子因为皇上身体不适,传旨正月在太庙祭祀,派遣官员致祭,到了那天上皇上身体恢复康健,就亲自前去太庙祭祀,这是非常重视祭祖大典的美好情意啊。但是回宫不久,又驾临南苑打猎,天气还很寒冷,到郊外原野上驰骋,恐怕不是谨慎起居的方式。再说古时春夏秋冬的狩猎活动,各有规定的时间。如果野兽突然出现,马受惊狂奔,惊了您的车驾,怎么能不考虑万一的情况呢?”奏折呈入,皇上大怒,宣召杨雍建入朝觐见,告诉他自己狩猎是阅兵习武的用意。杨雍建奏报回答不失常态,皇上才怒气消解。
当时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继茂共同镇守广东,杨雍建上疏条陈广东侵扰百姓的八大政事,认为都应该立刻革除。况且两藩王共同镇守,供应繁多。现在四川、贵州安定了,希望调移一位藩王镇守安抚那里,让广东百姓休养生息。皇上不久就命令耿继茂调出广东镇守福建,这是杨雍建引发的啊。顺治十七年,杨雍建上疏说:“朋党的祸患,从民间逐渐形成。想要堵住它的源头,应该严禁结盟结社,*令学臣查办禁止。”皇帝听从了他的建议。杨雍建改任吏科给事中。康熙即位,辅臣把持朝政,奏事的大臣觐见,都长跪行礼,只有杨雍建站着说话。等到杨雍建退下,辅臣看着他的背影(对别人)说:“这就是那个在南苑上书劝谏先帝不要打猎的人。”从此奏事的大臣见到辅臣都不跪。
康熙*年,杨雍建被授予贵州巡抚。杨雍建上疏请求设立营制,减轻徭役,招集流亡的人,严禁地方官吏私自征派。土司拜见巡抚,按照旧例,一定要吹响战鼓号角,在门前交戟,让土司在巡抚面前跪拜。杨雍建把这些规矩全部废除,将土司引至座前询问疾苦,给酒食,土司都心服。起初,贵阳一斗米价格五千,杨雍建请求朝廷运送*粮来供给市场。之后,命令百姓开荒,教百姓耕种。等到三年后,稻田一天天地开垦出来,老百姓的粮食已经充足。康熙二十三年,杨雍建被召回京担任兵部侍郎。不久以双亲年迈的理由请求退休,皇上答应了他。康熙四十三年,杨雍建去世,皇上亲赐祭葬。
二: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当除夕,雍建命徙廊庑,撤肴馔畀之徙:迁移
b.设使兽起于前,马逸于后,惊属车之清尘逸:奔跑
c.上寻命继茂移镇福建,雍建发之也发:揭发
d.比三年,稻田日辟,民食以裕辟:开垦
6.填入下列句子“□”中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①□两藩并建,供亿维繁
②朋党□患,酿于草野
③雍建请转饷□给
a.①且②所③则b.①且②之③以
c.①乃②所③以d.①乃②之③则
7.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昨因圣体/违和传谕/孟春飨太庙/遣官致祭至期/皇躬康豫仍亲庙祀/此敬修祀典之盛心也
b.昨因圣体违和/传谕孟春飨太庙/遣官致祭/至期皇躬康豫/仍亲庙祀/此敬修祀典之盛心也
c.昨因圣体/违和传谕/孟春飨太庙/遣官致祭至期/皇躬康豫仍亲庙祀此/敬修祀典之盛心也
d.昨因圣体违和/传谕孟春飨太庙/遣官致祭/至期皇躬康豫/仍亲庙祀此/敬修祀典之盛心也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杨雍建在高要时,善待*队征来的民夫,鞭打*中语言不逊的官吏,得到了总督王国光的欣赏及推荐。
b.杨雍建委婉地批评了顺治南苑打猎的行为,惹得顺治大怒,被召进宫中责骂,他慷慨陈辞,据理力争。
c.杨雍建认为两藩王共同镇守广东的弊端很多,建议将耿继茂调到福建去镇守,皇上采纳了他的意见。
d.杨雍建为解决贵州米价高的问题,采取了设立营制、征调*粮、禁除官吏私派、鼓励开荒耕种等措施。
9.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10分)
(1)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7分)
①雍建疏陈广东害民之政八,均宜亟为革除。(3分)
②比退,辅臣目之曰:“此南苑上书谏猎者也。”(4分)
(2)杨雍建为什么能让土司心服?请结合具体事例简要分析。(3分)
参考*
5、c
6、b
7、b
8、a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