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敏中字叔子*苏金坛人原文及译文

第1篇:于敏中字叔子*苏金坛人原文及译文

于敏中,字叔子,*苏金坛人。乾隆三年一*一名进士,授翰林院修撰。以文翰受高宗知,直懋勤殿,敕书华严、楞严两经。累迁侍讲,典山西乡试,督山东、浙*学政。

十五年,直上书房。累迁内*学士。*年,复督山东学政。擢兵部侍郎。二十一年,丁本生父忧,归宗持服。逾年,起署刑部侍郎。二十三年,嗣父枋殁,回籍治丧。未几,丁本生母忧,未以上闻。御史朱嵇疏劾敏中“两次亲丧,蒙混为一,恝然①赴官”。并言:“部臣与疆臣异,不宜夺情任事。”诏原之。

二十五年,命为*机大臣。敏中敏捷过人,承旨得上意。三十年,擢户部尚书。子齐贤,乡试未中试。诏以敏中久直内廷,仅一子年已及壮,加恩依尚书品级予荫生。又以敏中正室前卒,特封其妾张为淑人。

三*年,晋文华殿大学士,兼户部尚书如故。时下诏征遗书,安徽学政朱筠请开局搜辑永乐大典中古书。大学士刘统勋谓非政要,欲寝其议。敏中善筠奏,与统勋力争,于是命敏中为正总裁,主其事。

敏中为*机大臣久,颇接外吏,通声气。三十九年,内监高云从漏泄朱批道府记载,下廷臣鞫治。云从言敏中尝向询问记载,及云从买地涉讼,尝乞敏中嘱托府尹蒋赐棨。上面诘,敏中引罪,诏切责之曰:“内廷诸臣与内监交涉,一言及私,即当据实奏闻。朕方嘉其持正,重治若辈之罪,岂肯转咎奏参者?于敏中侍朕左右有年,岂尚不知朕而为此隐忍耶?于敏中日蒙召对,朕何所不言?何至转向内监探询消息?自川省用兵以来,敏中承旨有劳。大功告竣,朕欲如张廷玉例,领以世职。今事垂成,敏中乃有此事,是其福泽有限,不能受朕深恩,宁不痛自愧悔?免其治罪,严加议处。”部议革职,诏从宽留任。四十一年,金川平,诏嘉其劳勚,过失可原,仍列功臣,给一等轻车都尉,世袭罔替。四十四年,病喘,遣医视,赐人参。卒优诏赐恤祭葬如例祀贤良祠谥文襄。

(选自《清史稿·于敏中传》有删节)

【注】恝(jiá)然:淡然,无动于衷;不在意的样子。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典山西乡试典:主持,主管

b.领以世职领:引领,引导

c.过失可原原:原谅,宽恕

d.病喘,遣医视病:生病,患病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卒/优诏赐恤/祭葬如例/祀贤良祠/谥文襄

b.卒优/诏赐恤/祭葬如例/祀贤良祠/谥文襄

c.卒/优诏赐/恤祭葬如例/祀贤良/祠谥文襄

d.卒优/诏赐恤祭/葬如例/祀贤良祠/谥文襄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于敏中在乾隆三年的时候考取了进士,他因为才华被清高宗知晓,朝廷曾经下诏书让他抄写华严、楞严两部佛经。

b.于敏中因为嗣父去世回到家乡治丧,不久他亲生母亲又去世了,但是于敏中并没有上报给朝廷,他受到了御史朱嵇的*劾。

c.于敏中的儿子乡试没有考中,朝廷认为于敏中为官清廉,特意赐予他的儿子荫生的身份,并且加封于敏中的妾张氏为淑人。

d.于敏中聪明过人,逢迎旨意特别符合皇帝的心意。他长久的担任*机大臣,和朝外的官吏们有很多的接触,也受到过皇帝的处罚。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大学士刘统勋谓非政要,欲寝其议。敏中善筠奏,与统勋力争,于是命敏中为正总裁,主其事。(5分)

(2)今事垂成,敏中乃有此事,是其福泽有限,不能受朕深恩,宁不痛自愧悔?(5分)

参考*

4.b(领:领受,接受)

5.a

6.c(朝廷是考虑到于敏中在朝为官很久,为官清廉于文无据。)

7.(1)大学士刘统勋认为这不是施政要领(*上重要的事),想要暂时搁置他的提议。于敏中认为朱筠的奏议很好,和刘统勋全力(尽力、极力)争论,于是(朝廷)任命于敏中作为正总裁,主管这件事。(采分点:政要,古今异义词,翻译出施政要领等意思1分;寝,搁置1分;善,意动用法,认为……好1分;主,主管,主持1分;句意1分)

(2)现在大事将要完成,于敏中竟然有这样的事情,这是你福泽有限,不能接受我的深厚的恩情,他难道不自己感到痛苦羞愧后悔吗?(采分点:垂,将要,接近1分;乃,竟然1分;是,这或翻译出判断句式1分;宁,难道1分;句意1分)

【参考译文】

于敏中,字叔子,是*苏金坛人。乾隆三年一*第一名进士,被授予翰林院修撰的官职。因为文章才华被清高宗知晓(了解),在懋勤殿当值,朝廷下诏让他抄写华严、楞严两部佛经。多次升迁做官到侍讲,主管山西的乡试,监督山东、浙*的学政。

乾隆十五年,于敏中在上书房当值。多次升迁做到内*学士。乾隆*年,他又去督查山东的学政。被提升做兵部侍郎。乾隆二十一年,为亲生父亲守孝,回归自己本宗守孝。过了一年,被征召做刑部侍郎。乾隆二十三年,过继的父亲于枋去世,他回家治丧。不久,于敏中的亲生母亲去世,他没有上报给朝廷。御史朱嵇上疏*劾于敏中“两次的亲人丧事,他蒙骗混为一谈,毫不在意地去做官”并且说“朝廷的大臣和地方的官员不同,不应该夺情让他们做官”。皇帝下诏原谅了他。

乾隆二十五年,于敏中被任命做*机大臣。于敏中聪明过人,逢迎旨意特别符合皇帝的心意。乾隆三十年,他被提拔做户部尚书。于敏中的儿子于齐贤,参加乡试没有考中。朝廷下诏因为于敏中长时间在内廷当值,仅有一子年龄已经到了壮年,特别加恩按照尚书的品级授予他荫生的身份。又因为于敏中的正室之前已经去世,特别加封他的妾张氏为淑人。

乾隆三*年,于敏中晋升做文华殿的大学士,还像以前一样兼任户部尚书。当时朝廷下诏书征求散失的书籍,安徽学政朱筠请求开局搜求永乐大典中的古代书籍。大学士刘统勋认为这不是*要务,想要暂时搁置他的提议。于敏中认为朱筠的奏议很好,和刘统勋极力争论,于是朝廷任命于敏中担任正总裁,主管这件事。

于敏中作为*机大臣很长时间,和朝外的官吏接触很多,通报消息。乾隆三十九年,太监高云从泄露朱批的道府记载,被交给大臣审问治罪。高云从说于敏中曾经向他询问过记载的内容,等到高云从买地涉及到诉讼的时候,他曾经请求于敏中嘱托府尹蒋赐棨。皇帝当面诘问于敏中,于敏中承认了罪过。皇帝下诏书深切地责问他说:“内廷的大臣和太监有交涉,有一句话说到私人的事情,立即应当据实上奏使皇帝听闻。我正要嘉奖公正的人,重重地治你们这些人的罪过,怎么肯转而责怪那些参奏的人呢?于敏中你在我的身边服侍有很多年了,难道还不知道我为了这个原因隐忍着吗?于敏中你每天都被我召对,我什么话不和你说?怎么还至于转而向太监去探查询问消息?自从川省用兵打仗以来,你于敏中做事有功劳。

大功告成的时候,我想要像张廷玉那样的例子,让你领受世代的职位。现在大事就要成就,于敏中竟然有这样的事情,这是你的福泽有限,不能领受我的深厚的恩德,难道还不自己感到痛苦羞愧后悔吗?免于治理你的罪过,交给部里严格的议罪。”部里商议是革职,皇帝下诏从宽处理,留任。乾隆四十一年,金川被平定,朝廷下诏嘉奖于敏中的*劳,过失可以原谅,仍然让他在功臣之中,赐予他一等轻车都尉的官职,世袭罔替。乾隆四十四年,于敏中得了喘病,朝廷派遣医生看视,赐给他人参。于敏中死后。朝廷特意下诏书体恤,按照惯例拜祭安葬,在贤良祠祭祀,谥号叫文襄

第2篇:高稼,字南叔,邛州蒲*人的原文及译文赏析

高稼,字南叔,邛州蒲*人。真德秀一见以国士期之。稼持论不阿,忧世甚切,及郑损为制置使,即求去。未几,改知绵谷县。制置司以总领所擅十一州会子①之利,请尽废之。令下,民疑,为之罢市。稼亟出私钱以给中下户。稼弟定子时为总领所主管文字,相与征其误而力救之,得存其半,公私仅济。岁大饥,有司置弗闻,稼捐橐中装,市粟以食之,全活甚众。损之入蜀也,稼同产弟了翁诵言于朝,谓必败事。损衔之,遂劾稼罢。

制置使赵彦呐以参议官辟之。制置司近汉中,稼言汉中荡无藩篱,宜经理仙人原以为缓急视师之地。彦呐以委稼,稼至原,缮营垒,峙刍粮,比器*,开泉源,守御之规,罔不备具。以直秘*知沔州、利州提点刑狱兼参议官。始至,曰:“郡当兵难之后,生聚抚摩,所当尽力,去之日,誓垂橐以入剑门。”乃葺理创残,招集流散,民皆襁负来归。

北兵自凤州入,吏民率逃,议欲退保大安。稼白彦呐曰:“今日之事,有进无退;若仓皇召兵,退守内地,敌长驱而前,蜀事去矣。”彦呐曰:“吾志也。”已而竟行,留稼守沔。

沔无城,依山为阻,稼升高鼓噪,盛旗鼓为疑兵。何璘*无纪律,稼捕其纵火者三人,诛之。未几,北兵大至,璘遁。其众皆溃,遂下沔州。

先是,曹友知沔不可守,劝稼移保山寨。稼曰:“吾郡将也,城不可弃。即事不济,有死而已。”且曰:“吾得死所,何憾!”及事迫常平司属官冯元章率吏士力请稼少避稼不为动城既陷众拥稼出户稼叱之不能止兵骑四集围之遂死焉。

稼为人慷慨有大志,闻人有善,称之不容口;不善,面折无所避。推毂人士,常恐不及,视财如粪土。死之日,闻者莫不於邑流涕。

(选自《宋史·忠义四》)

[注]①会子:南宋时的一种纸*。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损衔之,遂劾稼罢衔:特指怀恨

b.比器*比:排列

c.即事不济济:救济

d.闻者莫不於邑流涕於邑:同“呜咽”,低声哭泣。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

a.损之入蜀也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b.彦呐以委稼申之以孝悌之义

c.罔不备具罔不因势象形

d.乃葺理创残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6.文中划波浪线的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及事迫/常平司属官冯元章率吏士力请稼少避/稼不为动/城既陷/众拥稼出户/稼叱之不能止/兵骑四集围之/遂死焉

b.及事迫常平司/属官冯元章率吏士力请稼少避/稼不为动/城既陷/众拥稼出户/稼叱之不能止/兵骑四集围之/遂死焉

c.及事迫/常平司属官冯元章率吏士力请/稼少避/稼不为动/城既陷/众拥稼出户/稼叱之不能止/兵骑四集围之/遂死焉

d.及事迫/常平司属官冯元章率吏士力请稼少避/稼不为动/城既陷/众拥/稼出户/稼叱之不能止/兵骑四集围之/遂死焉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高稼为官,不忘百姓。在他的极力挽救下,纠正了制置司废除会子的错误,得以留存其中的一半,使公私双方勉强能够接济。

b.高稼具有远见卓识。赵彦呐征召他为参议官时,他认识到汉中空虚没有屏障,建议应该治理仙人原来作为紧急时刻视察*队的地方。

c.高稼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刚到沔州时,就立下誓言,当尽力去做。由于治理有方,百姓都背着婴儿前来归附他。

d.高稼对国家忠诚。守卫沔州时,有存活下来的机会,但他不放弃城池,与敌人顽强战斗,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沔无城,依山为阻,稼升高鼓噪,盛旗鼓为疑兵。(5分)

(2)稼为人慷慨有大志,闻人有善,称之不容口;不善,面折无所避。(5分)

参考*

4.c(济:成功)

5.d(a项主谓之间取消句子**,b项“以”指“把”,c项“没有”,d项分别为“于是”“竟然”)

6.a

7.a(是高稼与弟弟高定子共同所为)

8.(1)沔州没有城墙,依靠山作为险阻,高稼站到高处击鼓呐喊,大张旗鼓制造假象。(“升高鼓噪”“盛旗鼓”“疑兵”各1分,句意2分)

(2)高稼为人慷慨有大志,听到别人的善行,就赞不绝口;听到别人的恶行,就当面斥责他,没有什么隐讳。(“善”“称之不容口”“无所避”各1分,句意2分)

二: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损衔之,遂劾稼罢衔:特指怀恨

b.比器*比:排列

c.即事不济济:救济

d.常平司属官冯元章率吏士力请稼少避少:稍微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高稼“忧世甚切”的一组是①出私钱以给中下户②市粟以食之③诵言于朝,谓必败事④乃葺理创残,招集流散⑤推毂人士,常恐不及⑥视财如粪土a.①⑤⑥b.①②④c.②③④d.③⑤⑥

参考*

1:c可知“济:成功”

2:b结合原文内容可知③是其弟所为,⑤是举荐人才方面,⑥是对钱财的态度。三句均不能表明高稼“忧世甚切”,不符合题意。判断此类型题一定要看准题干要求。

【参考译文】

高稼,字南叔,是邛州蒲*人。真德秀一见到他就把他看做国家的有志之士。高稼坚持观点刚正不阿,非常忧国忧民,等到郑损任制置使,就要求离去。不久,改知绵谷县。制置司因统领所占有十一州会子的利润,请求全都废除它。命令下达,百姓怀疑,为此而罢市。高稼急忙拿出私钱发给中下等家户。高稼的弟弟高定子当时担任统领所主管文字,和他一起纠正其中的错误而极力挽救它,得以留存其中的一半,公私刚刚能接济。年成大饥荒,有司置之不问,高稼捐出布袋里所装的东西,买了粮食让百姓吃,救活了很多人。郑损进入蜀地的时候,高稼的同胞兄弟高了翁向朝廷进言,认为他一定会坏事。郑损忌恨他,于是*劾高稼使他被罢免。

制置使赵彦呐用参议官征召他。制置司接近汉中,高稼说汉中空虚没有屏障,应该治理仙人原来作为紧急时刻视察*队的地方。赵彦呐把这件事给高稼去做,高稼到了原上,修缮营房堡垒,储备草粮,排列武器铠*,凿开泉水,守御的规则,没有不准备齐全的。以直秘*的身份知沔州、利州提点刑狱兼参议官。刚刚来到,说:“本郡在兵难之后,生灵需要抚慰,应当尽力去做,在离去的那一天,誓将垂着空袋子进入剑门。”就修理战争留下的创伤,招集流散百姓,百姓都背着婴儿前来归附他。

北兵从凤州进入,官吏百姓全都逃走,赵彦呐商议想退保大安。高稼对赵彦呐说:“现在的事,只能前进不能后退;如果慌忙召兵,退守内地,敌人长驱向前,蜀地大势已去了。”赵彦呐说:“这是我的意志。”不久竟然走了,留下高稼守卫沔州。

沔州没有城墙,依靠山作为险阻,高稼站到高处击鼓呐喊,大张旗鼓制造假象。何璘的*队没有纪律,高稼逮捕了其中三个放火的人,杀了他们。不久,北兵大举到来,何璘逃跑。他的部下都溃散了,于是敌人攻下沔州。

在此之前,曹友知道沔州不能守住,劝说高稼转移到保山寨。高稼说:“我是沔州的将领,城池不能丢弃。即使事情不能成功,那只有一死罢了。”并且说:“我死得其所,有什么遗憾的呢!”等到事情急迫,常平司属官冯元章率领官吏和士人极力请求高稼稍微躲避一下,高稼没有被他们说动。城被攻陷后,众人拥着高稼出门,高稼不停地叱责他们,北兵的士兵和骑兵从四面包围了他,于是就牺牲了。高稼为人慷慨有大志,听到别人的善行,就赞不绝口;听到别人的恶行,就当面斥责他,没有什么隐讳。推举人士,常怕有没做到的地方,把钱财看做粪土。死的那天,听到的人没有不流泪哭泣的。

第3篇:苏轼满*红原文及翻译

导读:

这是一首反映作者当时思念境界和处境的作品。其原文如下:

满*红·怀子由作

北宋·苏轼

清颍东流,愁目断、孤帆明灭。

宦游处,青山白浪,万重千叠。

孤负当年林下意,对床夜雨听萧瑟。

恨此生、长向别离中,添华发。

一樽酒,黄河侧。

无限事,从头说。

相看恍如昨,许多年月。

衣上旧痕余苦泪,眉间喜气添黄*。

便与君、池上觅残春,花如雪。

满*红主旨:

此词当为怀念胞弟,追感前约之负,厌于官场倾轧,企盼归隐休闲之乐而作。

满*红翻译:

清澈的颍水向东流淌,我满怀愁绪地看着*上若隐若现的孤帆远去。

在这凄清的贬谪之地,青山之下白浪飞翻,你我万里相隔实难望见。

想到就这样白白辜负当年的归隐之约,如今卧床听雨也是这般萧瑟。

唉!深憾此生总与你匆匆相别,这种无奈的`感觉不禁让我白发虚增。

我在这黄河岸边祭下一樽美酒,

将你我那无尽的过往从头细数。

你我二人那日相见恍若眼前,但在不知不觉间却已过去了悠悠岁月。

我衣襟上愁苦的泪痕隐约还在,但眉间喜气却已暗示你我重逢在即。

待到重逢日,我定要和你同游池上,到如雪落花中寻觅春天的痕迹。

满*红字词解释:

(02)“清颍”,“颍”,颍水,淮河支流颍水。颍州滨临颍水,在其下游。《嘉庆一统志》卷二五《河南府一·颍水》:“阳城县阳乾山,颍水所出,东至下蔡入淮。过郡三,行千五百里。”苏轼《木兰花令·次欧公西湖韵》:“霜余已失长淮阔,空听潺潺清颍咽。”

(03)“目断”,元本作“来送”。

(04)“孤帆明灭”,元本作“征鸿去翮(翮,音禾,羽根,此指鸟翼)”。

(05)“宦游”,元本作“情乱”。

(06)“青山白浪”,卢纶《送元昱尉义兴》:“白浪缘*雨,青山绕县花”。

(07)“万重千叠”,元本、二妙集、毛本作“万里千叠”。

(08)“辜”,元本、毛本作“孤”。“意”,元本作“语”,毛本作“忆”。

(09)“对床夜雨”句,傅本注:“子由幼从子瞻读书,未尝一日相舍。既仕,将宦游四方,子由尝读韦苏州诗,有‘那知风雨夜,复此对床眠。’恻然感之,乃相约早退,为闲居之乐。”苏轼始为凤翔签判时,与子由别于郑州西门外,马上赋诗一首,有‘寒灯相对记畴昔,夜雨何时听萧瑟。’之语。“孤负”二句:追念过去兄弟一起生活——对床而卧,夜听雨声的情景,并叹息当时相约退隐之语未能实现。林下,山林家园之中,指退隐之处。

(10)“添”,元本作“雕”。

(11)“昨”,原缺,据毛本、朱本、龙本补。傅本作“梦”。华发,花白头发。

(12)“衣上泪”,刘希夷《捣衣篇》:“莫言衣上有斑斑,只为思君泪相续。”

(13)“添”,元本作“占”。“眉间喜气添黄*”,谓面有喜*。《太平御览》卷三百六十四《人事·额》引《相书占气杂要》曰:“黄气如带当额横,卿之相也。有卒喜,皆发于*,额上面中年上,是其候也。黄*最佳。”韩愈《郾城晚饮奉赠副使马侍郎及冯李二员外》:“城上赤云呈胜气,每间黄*见归期。”苏轼《浣溪沙·彭门送梁左藏》:“唯见眉间一点黄。”此处预祝苏轼、苏辙两兄弟不久将在家相聚。

(14)“相看”二句,以前兄弟会面情景仿佛还像是昨天的事,但已过去了许多年月。

(15)“花如雪”,落花纷纷如雪也。

满*红背景:

元?六年*未(一?九一)八月,作于东京赴颍州*事知州途中。

满*红赏析:

词牌名:

《满*红》,亦作《念良游》、《伤春曲》。此调唐人名《上*虹》,以后改今名。《词谱》以柳永“暮雨初收”词为正格。双调九十三字。前片四十七字,八句,四仄韵;后片四十六字,十句,五仄韵。用入声韵者居多。格调沉郁激昂,前人用以发抒怀抱,佳作颇多。

本调九十三字。首句四字,不用韵。次句七字,起韵,上三字为豆,第一、三字可仄,下四字,第一、三字平仄不拘。第三、四句为四字两句,上加三字豆。“宦”、“游”二字可仄可平;“青”、“白”二字亦平仄不拘;惟一为仄协,一为平协耳。第五、第六俱七言句,上句仄起仄收,不用韵,下句平起仄韵;宜用对偶。第十句八字,句法上三下五,实即平起平收之七言句,上加一字豆也。末句三字,作平平仄,乃定格;而语气须与上句相贯。后阕换头。起四句皆三字仄句,第二、第四句协韵,第一句第二字,第三句第一、二字,俱不拘平仄。此四句既可一、二两句自为对偶,亦可以上二句对下二句。第五、六句亦为两四字句,上加一豆;上句“看”字可仄,下句协韵而平仄不可移易。此八字宜用对偶。以下均与前阕第五句以下相同。

作者简介: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宋代重要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嘉?(宋仁宗年号,1056~1063)年间“进士”。其文汪洋恣肆,豪迈奔放,与韩愈并称“韩潮苏海”。其诗题材广阔,清新雄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又工书画。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

【苏轼满*红原文及翻译】相关文章:

1.苏轼列传原文及翻译

2.《苏轼列传》原文及翻译

3.苏轼《晁错论》原文以及翻译

4.西*月原文及翻译苏轼

5.苏轼调笑令·渔父的原文翻译

6.苏轼六国论原文及翻译

7.苏轼《临皋闲题》原文翻译简析

8.苏轼徙知徐州原文及翻译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