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纪幼年巧对袁公名人故事

第1篇:陈纪幼年巧对袁公名人故事

陈纪,字元方,颍川许县(今河南许昌)人。他的父亲叫陈??,出身卑微,曾为县吏、都亭佐,历任督邮、郡西门亭长、太丘长等职。特别在为太丘长时,修德清静,百姓安宁,甚有政绩,被称为陈太丘。他公元187年去世时,吊祭者达三万余人,刊石立碑,谥文范先生,可见声誉之重。

陈纪很有父风,从小以孝著称,远近闻名。时人常称其字,不呼其名,故日陈元方。他长大后曾任中郎将,迁侍中、尚书令,拜大鸿胪。

据《世说新语》记载,这个故事发生在陈元方七岁那年。

一天,一个被称为“袁公”的学者前来拜访。因当时陈??外出未回,陈元方热情地接待了他。

袁公久闻陈元方品学兼优,只是因为每次都是匆匆而来,匆匆而去,从没有来得及和他细细交谈过。今日,袁公见陈??外出,不知何时回来,便要离去,可陈元方却说,父亲很快就回来,热情地将他让到客厅,泡了茶,并主动地陪着他说话。陈元方的这一系列举动,给了袁公一个很好的印象,便在客厅内坐了下来。

袁公让陈元方坐到自己的身边,拉着他的手说:“你父亲现在不做官,和过去相比,算是‘门前冷落车马稀’了,心中还愉快吗?”

陈元方回答说:“我父亲一向有志学问,不愿为官,后来出仕,也是迫不得已,并常常以公务繁杂,没有时间读书而感到不安。现在辞官回乡,专修学问,如愿以偿,其悠然自得之感,那是不言而喻的。”

袁公又问:“你父亲在太丘做官,得以‘太丘’为名,说明当地群众很拥护他。那么他在太丘究竟为百姓做了哪些好事,你清楚吗?”

陈元方说:“父亲做过的事,特别是有关他政绩方面的事,是从不愿向人提起的。不过,他辞官后,从太丘来看望他的人不少,其中有名人、富户,也有平民百姓。从他们的口中,我对父亲在太丘的情况也略知一二。听他们说,我父亲在治理太丘时,大致做了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还给了太丘一个公道。对仗势欺人的土豪劣绅,轻者批评教育,重者绳之以法。对无权无势、善良受欺的平民百姓,则关心他们,保护他们。二是缉匪惩盗,维护社会治安,创造了一个安定的环境,使百姓安居乐业,专务农桑。这样,时间一久,太丘人就只知有‘陈太丘’,而忽视了他的真实名字了。”

陈元方见袁公听得那么认真,那么兴致勃勃,不由把话题一转,又说:“这也和您一样,过去做邺县县令时,爱民如子,惩恶扬善,声誉鹊起,老幼敬重,邺县百姓不也是只呼‘袁公’而不呼您本名了吗?”

袁公听后十分高兴地说:“说得好,说得好!我和你父之所以成为至交,也许关键就在于此吧!”

袁公心想,百闻不如一见。过去对陈元方的名声只是耳闻,今日一见,果然机*灵透,是个难得的人才。于是,他进一步测问说:“元方,我再问你一个问题,不知你能否回答?”

陈元方知道袁公学识渊博,为人正直无私,从心中敬佩。现见他有意考问自己,也想乘机向袁公请教,于是谦虚而又礼貌地说:“侄儿才疏学浅,孤陋寡闻,很想请伯父指点。但不知您提的是何问题,请赐教!”

袁公微微一笑问道:“你父在太丘,我在邺县,理政安民,思路一致,方法相似,政绩不差上下,声誉难分高低,这究竟是你父亲从我那里学来的呢,还是我从你父亲那里学来的?”

陈元方一听,不由得一愣。但他略一思考,便已胸有成竹,于是也笑着道:“伯父,这个问题侄儿不敢妄议。不过,小侄想从侧面谈点看法,不知伯父能否应允?”

袁公说:“请讲。”

陈元方从容说道:“西周有公旦,春秋有仲尼,都是当时著名的*家。他们俩一先一后,生于不同的时代;一东一西,处在不同的地区。但是,他们的政策都是把百姓的利益放在第一位,都深受百姓的爱戴和拥护。但是,却从来没有人认为孔子的治理方法是从周公那里学来的,也更不会说周公的治理方法是从孔子那里学来的。伯父,您以为我这个比喻对吗?”

袁公听了,高兴得一下子将陈元方搂在怀中说:“好孩子,你的回答完全正确,真是难为你了!”

第2篇:湖广三袁帮长工对付外公名人故事

在明朝隆庆至万历年间,湖广*(今湖北省*县)一家出了三位神童,这就是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

袁宗道,字伯修,对唐朝白居易、宋朝苏轼的作品研究颇深,公元1586年中进士,后授翰林编修,官至右庶子。著作有《白苏斋集》。

袁宏道,字仲卿,号石公,出生于公元1568年,十六岁考中诸生(即省级所办学校的学生,也称贡生),后中进士,曾任吴县县令,官至吏部郎中,其著作有《觞政录》、《瓶花斋杂录》、《袁中郎集》等。

袁中道,字小修,十岁作《黄山赋》、《雪赋》,五千余言,1616年中进士,历任国子博士、礼部主事、吏部郎中等职。其著作有《珂雪斋集》。

这三兄弟,从小都聪明好学、机*多才,有不少故事流传至今,作者综合整理,撰写一则。

袁氏兄弟有个外公龚员外,家有良田百顷,猪羊成群,是村中的一大富户,但他贪得无厌,十分吝啬;他仗着念了几天书,常常用咬文嚼字的办法克扣长工的钱。袁氏兄弟对外公的做法不满,便也常常以牙还牙,用咬文嚼字的办法帮助长工对付外公。

有一天,田中要*秧了,龚员外对长工们说:“我出个上联,你们对个下联,对得出,按时收工,对不上,晚上就得加班。”

说完,他说出了上联:稻草扎腰父抱子,

长工们一个个急得抓耳挠腮,也想不出下联来,只好准备为他晚上加班。

正在这时,宏道、中道来了,知道了这件事后,暗中对一位长工嘀咕了几句,就听那长工立即对出了下联:竹篮提笋母偎儿。

龚员外见对得贴切,只好放他们回家。

秋天,开始收稻子了。龚员外感到克扣长工的机会又来了,于是又出了个上联:日落西山,黄雀误被金*打。

袁氏兄弟又帮长工对出下联:月照东海,蛟龙错把明珠吞。

龚员外见两次联对都没有把长工们难住,在将要过年时,便又想出了一个独出心裁的招数,准备克扣长工的工钱。

他对长工们说:“你们虽为我的长工,却都很有才分,我几次联对,都没有把你们难住,现在马上要过年了,我要你们能说一句不真不假的话,如果说的是真话,不但要从你们的工钱中扣去一石米钱,还要从所发实物中扣去一石。如果说的是假话,也要照扣。只有说一句不真不假的话,才能把工钱如数发给你们。”

长工们又作难了,只好暗中派人去找宏道和中道想办法。

宏道、中道听后,微微一笑,对他们说:“这有何难?你们如此这般就行了。”

不一会儿,长工来到大厅,找到龚员外说:“老爷,你扣我们一石米吧!”

龚员外一听,乐了,这是他们怕扣两石,现在主动提出扣一石,也不错,便对他们说:“既然如此,那就去账房让管事的扣吧!”

不料长工们突然又说:“不能扣,我们刚才说的是一句不真不假的话!”

龚员外愣了:“这从何说起?”

长工们说:“按你的规定,要扣两石,可我们说的是扣一石,可见这不是真话!”

龚员外连忙说道:“既然不是真话,那就分明是假话了!”

长工们又说:“如果是假话,按你的规定也要扣两石,可我们说让你扣一石,你也同意扣一石,岂不是相信这是句真话了?所以,我们说的是一句不真不假的话,你一点也不能扣!”

龚员外听后,也认为是这么个理,再也无话可说,只好将工钱如数发给了他们。

袁氏三兄弟长大后,不但都以博学多才做了官,而且也都成了著名的文学家和学者,被世人称为“湖广三袁”。

第3篇:纪晓岚对对联名人故事

清朝大学士纪晓岚一次奉旨巡查,乘船过一个河道。走到一处很窄的地方,正好与一大船相遇,互不相让。纪晓岚就呵斥对方让路。没想到对方是当朝的一员战功赫赫的老武将。对方也不示弱,正在僵持着。那个老武将听说是纪晓岚大学士,就提出了对对联的要求,。武将出上联,纪晓岚对下联,如果对上了,老武将自己让路,对不上,他纪晓岚让路。纪晓岚一听连说行,没问题。武将的上联是:两船并行,橹速不如帆快。(橹速,暗含三国的文臣鲁肃。帆快,暗指刘邦手下的武将樊哙。整句话是说”文臣不如武将。)纪晓岚也看出来了这副对联的巧妙,就是一时对不上。急得一头汗也没对上,只好认输,给武将让路。纪晓岚闷闷不乐乘船到达了目的地。刚一下船,欢迎他的场面特别热闹。有锣鼓,有唢呐,有吹笛的,有吹箫的。他突然来了灵感,想到了下联:八音齐鸣,笛清哪如箫和。(笛清,暗指,西汉武将狄青。箫和,暗指刘邦手下的文官,有名的宰相萧何。整句话说武将不如文臣。)正好对上句,可惜纪大学士当时没对上,输了一回,总算知道了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