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庆远字文和河东解人也的原文及译文解析

第1篇:柳庆远字文和河东解人也的原文及译文解析

原文:

柳庆远,字文和,河东解人也。伯父元景,宋太尉。庆远起家郢州主簿,齐初为尚书都官郎、大司马中兵参*、魏兴太守。郡遭暴水,流漂居民,吏请徙民祀城。庆远曰:“天降雨水,岂城之所知。吾闻*河长不过三日,斯亦何虑。”命筑土而已。俄而水过,百姓服之。入为长水校尉,出为平北录事参*、襄阳令。

高祖之临雍州,问京兆人杜恽求州纲,恽举庆远。高祖曰:“文和吾已知之,所问未知者耳。”因辟别驾从事史。齐方多难,庆远谓所亲曰:“方今天下将乱,英雄必起,庇民定霸,其吾君乎?”因尽诚协赞。及义兵起,庆远常居帷幄为谋主。

中兴中兴元年,西台选为黄门郎,迁冠*将*、征东长史。从*东下,身先士卒。高祖行营垒,见庆远顿舍严整,每叹曰:“人人若是,吾又何忧。”建康城平,入为侍中,领前*将*,带淮陵、齐昌二郡太守。城内尝夜失火,禁中惊惧,高祖时居宫中,悉敛诸钥,问“柳侍中何在”。庆远至,悉付之。其见任如此。

霸府建,以为太尉从事中郎。高祖受禅,迁散骑常侍、右卫将*,加征虏将*,封重安侯,食邑千户。母忧去职,以本官起之,固辞不拜。天监二年,迁中领*,改封云杜侯。四年,出为使持节、都督雍、梁、南、北秦四州诸*事。高祖饯于新亭,谓曰:“卿衣锦还乡,朕无西顾之忧矣。”

八年,还京师,迁散骑常侍、太子詹事、雍州大中正。十二年,迁安北将*、宁蛮校尉、雍州刺史。庆远重为本州,颇历清节,士庶怀之。明年春,卒,时年五十七。

初,庆远从父兄卫将*世隆尝谓庆远曰:“吾昔梦太尉以褥席见赐,吾遂亚台司,适又梦以吾褥席与汝,汝必光我公族。”至是,庆远亦继世隆焉。

(节选自《梁书·卷九》,有删节)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问京兆人杜恽求州纲,恽举庆远举:推荐

b.庆远至,悉付之。其见任如此见:被

c.母忧去职,以本官起之忧:担忧

d.天监二年,迁中领*迁:升任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柳庆远受到高祖赞许、信任的一组是(3分)

①出为平北录事参*、襄阳令

②文和吾已知之

③庆远常居帷幄为谋主

④中兴中兴元年,西台选为黄门郎

⑤庆远至,悉付之

⑥庆远亦继世隆焉

a.①②④b.①③⑤c.②④⑥d.②③⑤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柳庆远任魏兴太守时,郡中遭遇洪水,下级吏士们要求迁徙百姓祭祀城隍,但柳庆远仅下令筑土抵挡。不久洪水过去,百姓都佩服他的判断。

b.柳庆远任冠*将*、征东长史时,他随*东下,作战时身先士卒,冲锋陷阵,令高祖大加赞叹。

c.柳庆远出任使持节、都督四州*事时,高祖在新亭设宴送行,并说派他西去,自己没有西部的顾虑了。

d.中兴十二年,柳庆远又在雍州任职,更能砥砺清白的*守,官吏百姓都怀念他的恩德。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方今天下将乱,英雄必起,庇民定霸,其吾君乎?

(2)高祖行营垒,见庆远顿舍严整,每叹曰:“人人若是,吾又何忧。

参考*:

4.c(忧:去世)

5.d(1是与高祖交往之前的事情,其出官是因为他治理有方;4是官署西台所为;6是说明柳庆远的堂兄卫将*柳世隆的话得到了应验。)

6.b(文中高祖大加赞叹的是因为“行营垒,见庆远顿舍严整”,而不是“身先士卒”。)

7.(1)当今天下将要作乱,英雄一定要兴起,保护百姓成就霸业的,恐怕就是我的君主吧。(方,1分,乱,1分,“庇民定霸”1分,其1分,句意通顺1分,共5分)

(2)高祖视察营垒,看见柳庆远的部队营寨布置的严肃整齐,常常感叹说:“如果将领们都像柳庆远这样,我还有什么忧虑。”(行、每、是,各1分,何忧句式1分,句意通顺1分,共5分)

参考译文:

柳庆远,字文和,河东郡解县人。(他的)伯父柳元景,是南朝宋的太尉。柳庆远起家于郢州主簿,在南朝齐初年做尚书都官郎、大司马中兵参*、建武将*、魏兴太守。辖郡遭遇大水,冲走了(很多)百姓,*内官吏请求迁徙百姓,祭祀废城。柳庆远说:“天降雨水,难道是城所能预知的!我听说*河涨长不会超过三天,这也不是什么值得忧虑的事。”(于是柳庆远)下令夯筑土方固堤固城筑土就是了。不久大水过去了,百姓(都)敬服他(有远见)。(后来柳庆远)入京做长水校尉,(后又)出京做平北录事参*、襄阳令。

高祖到雍州的时候,问京兆人杜恽寻找可任州署中的属官的人。杜恽推荐了柳庆远。高祖说:“文和我已经知道了,我所问的是我不知道的人。”于是(柳庆远)被征召做了别驾从事史。朝齐正多难多事,柳庆远对他所亲近的人(或:亲人)说:“当今天下将要生乱,英雄豪杰一定会出现,来庇佑百姓,奠定霸业,这就是我们的国君啊!”于是他尽心尽力地帮助(高祖)。等到义兵起事的时候,柳庆远常常在帷幄之中做谋划者(或:主谋)。

中兴元年,西台选(他)做黄门郎,升任冠*将*、征东长史。随从大*向东进发,(他)身先士卒。高祖巡视*营,见柳庆远住所严整,常常慨叹说:“如果人人都像(他)这样,我又何必担忧呢。”建康城被平定的时候,(柳庆远)入京做侍中,兼任前*将*以及淮陵、齐昌二郡太守。城内曾经在夜里失火,都城中的人都非常惊惧,高祖当时住在宫中,把所有的钥匙都收起来,问“柳侍中在哪里啊?”。柳庆远来到之后,(把这些)全部交给他。他被高祖信任到如此程度。

高祖的藩王府建立起来以后,任命柳庆远担任太尉从事中郎。高祖即皇帝位后,柳庆远升任散骑常侍、右卫将*,加封征虏将*,封重安侯,封地有一千户。(后来)因为母亲去世而离职,高祖以他的原职起用他,他坚决拒绝不受任命。天监二年,升任中领*,改封云杜侯。天监四年,出京持节做特使,做雍州、梁州、南、北秦州四州都督诸*事、征虏将*、宁蛮校尉、雍州刺史。高祖在新亭为他饯行,对她说:“您衣锦还乡,我从此没有西顾的担忧了。”

天监八年,回到京师,升任散骑常侍、太子詹事、雍州大中正。天监十年,升任侍中、领*将*,皇帝特赐给扶礼遇,和一队鼓吹。天监十二年,升任安北将*、宁蛮校尉、雍州刺史。柳庆远重新做了原籍的太守,清廉坚贞的节气非常一贯,士人百姓都很感念他。第二年春天,去世,享年五十七岁。

第2篇:裴蕴河东闻喜人也原文和译文解析

裴蕴,河东闻喜人也,在陈时仕兴宁令度天下将归隋遂*奉表于高祖请为内应及陈平超授仪同历三州刺史俱有能名。大业初,考绩连最。炀帝闻其善政,征为太常少卿。

初,遣牛弘定乐,蕴揣知帝意,奏括天下周、齐、梁、陈乐家子弟,皆为乐户。帝大悦,迁民部侍郎。时户口多漏,蕴历为刺史,素知其情,因是条奏,令有司貌阅。若一人不实,则官司解职,乡正里长皆远流配。又许民相告,若纠得一丁者,令被纠之家代输赋役。是岁,诸郡进丁二十四万三千,新附口六十四万一千五百。帝临朝览状,谓百官曰:“今进民户口皆从实者,全由裴蕴一人用心。”由是渐见亲委,拜京兆赞治,吏民慑惮。

未几,擢授御史大夫。蕴善候伺人主微意,若欲罪者,则曲法顺情,锻成其罪。所欲宥者,则附从轻典,是后大小之狱皆以付蕴。蕴亦机辩,所论法理,言若悬河,或重或轻,皆由其口,剖析明敏,时人不能致诘。

杨玄感之反也,帝遣蕴推其党与,谓蕴曰:“玄感一呼而从者十万,不尽加诛,则后无以劝。”蕴由是乃峻法治之,所戮者数万人,皆籍没其家。帝大称善,赐奴婢十五口。帝问苏威以讨辽之策,威不愿帝复行,且欲令帝知天下多贼,乃诡答曰:“今者之役,不愿发兵,但诏赦群盗,自可得数十万。其激于免罪,竞务立功,一岁之间,可灭高丽矣。”帝不怿曰:“我去尚犹未克,鼠窃安能济乎?”威出后,蕴揣上意,奏威罪,帝付蕴推鞫之,乃处其死。帝未忍便杀,除名。

蕴又欲重己权势,引致奸黠,共为朋党,郡县有不附者,*中之。于时*国多务,凡是兴师动众,京都留守,及与诸蕃互市,皆令御史监之。蕴之宾客附隶者,遍于郡国,侵扰百姓,帝弗之知也。

及司马德戡将为乱,*阳长张惠绍夜驰告之。蕴共惠绍谋,欲矫诏发郭下兵民,给荣公来护儿节度,收在外逆党宇文化及等,仍发羽林殿脚,遣范富娄等入自西苑,给梁公萧钜及燕王处分,扣门援帝。谋议已定,遣报虞世基。世基疑反者不实,抑其计。

是夜,司马德戡引骁果玄武入,裴度通,元礼直入宫,炀帝匿于永巷,驱之出,缢之,隋氏宗室*都宫中者皆没。蕴叹曰:“谋及播郎,竟误人事!”遂亦见害。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在陈时仕兴宁令/度天下将归隋/遂*奉表于高祖/请为内应/及陈平/超授仪同/历三州刺史/俱有能名

b.在陈时仕/兴宁令度天下将归隋/遂*奉表于高祖/请为内应/及陈平超授仪同/历三州/刺史俱有能名

c.在陈时仕兴宁令/度天下将归/隋遂*奉表于高祖/请为内应/及陈平/超授仪同/历三州刺史/俱有能名

d.在陈时仕/兴宁令度天下将归/隋遂*奉表于高祖/请为内应/及陈平超授/仪同历三州/刺史俱有能名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考绩:相传*在古代舜时就建立的制度。是朝廷对官员在一定任期内的工作进行考核和评价,作为升降、调转、奖惩依据的制度。

b.乐户:是*历史上以音乐歌舞*活动为业的贱民。他们多来源于罪犯的家属,也有部分原为良人,是统治者惩罚罪犯和政敌的一项手段。

c.貌阅:古代选官是,有时相貌身材也是一个参考因素。文中所指就是古代选拔官员的标准“身言书判”中的“身”,是指包括相貌在内的长相身段。

d.御史:是*古代的一种官名。先秦时期,是负责记录的史官、秘书官,秦开始专门作为监察*质的官职,负责监察朝廷、诸侯官吏。此官制一直延续到清朝。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裴蕴有*眼光,能审时度势。他最初在陈朝做官,判断天下将被隋朝得到,就暗地里给高祖呈上表章,请求当内应,平定陈国后,因功被破格提拔为仪同。

b.裴蕴擅迎合皇帝,且能言善辩。他投隋炀帝所好,断案揣摩皇帝意图来确定刑罚轻重。他说起法理来口若悬河,断案明白快速,无人能对他的判决提出疑义。

c.裴蕴对上谄媚,对下凶*。在杨玄感*是,裴蕴严法究治杨的党羽,所杀的有几万人。在苏威事件上也痛下杀手,表现出一个冷血政客的心*手辣。

d.裴蕴勾结朋党,*谋叛乱。他招纳奸猾之徒,中伤不从官吏,侵扰百姓。司马德戡将要*时,裴蕴想假传圣旨调动*队,挟持皇帝,不成想死于乱兵中。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蕴揣上意,奏威罪,帝付蕴推鞫之,乃处其死。帝未忍便杀,除名。

(2)炀帝匿于永巷,驱之出,缢之,隋氏宗室*都宫中者皆没。

参考*

4.a

5.c解析:“貌阅”理解错误。是裴蕴提出的一种核实户口的措施。为了增加隋朝*的财政收入,每个户口均由官员检阅,与本人核实,落实*别、年龄、人数。

6.d解析:“裴蕴想挟持皇上”错。

7.⑴裴蕴揣测皇上的心意,奏告苏威有罪,炀帝把苏威交给裴蕴推问,裴蕴判处他有死罪,炀帝不忍心就这样杀了他,把苏威除名为民。(“揣”、“推鞫”、“乃处其死”补充主语、“便”各1分,句意1分。)

⑵炀帝在永巷躲藏,(叛*/裴虔通与元礼)驱赶他出来,缢杀了炀帝,在*都宫中的隋氏宗室都被杀了。(“匿于永巷”“驱”“缢”“隋氏宗室*都宫中者”各1分,句意1分。)

【参考译文】

裴蕴,是河东闻喜人,在陈国时担任兴宁县令。裴蕴判断天下将被隋朝得到,就暗地里给高祖呈上表章,请求当内应。平定陈国后,皇帝越级提拔他当了仪同。裴蕴历任三个州的刺史,都有能干的名声。大业初,裴蕴的考察成绩连年第一。炀帝听说他善于为政,征调他担任太常寺的少卿。

起初,高祖派牛弘厘定官乐,裴蕴揣摩到炀帝的意思,上奏炀帝,把全天下周、齐、梁、陈各国的音乐世家的子弟,都搜来当乐户。炀帝很高兴,升他为民部侍郎。当时户口登记多有遗漏,裴蕴历任刺史,素来知道其中的内情,因此逐条上奏,命令有关部门对百姓一个个目测核实。如有一人情况不属实,那么有关官员就要被解职,乡正和里长都要被流放到远方。又允许百姓互相告发,如纠察到一个谎报年龄的壮丁,就让被纠察到的那一家为他交税和服劳役。这一年,诸郡增加壮丁二十四万三千,新近归顺的人口有六十四万一千五百。炀帝上朝看了报告,对百官说:“现在增加户口都能从实统计,全都是因为裴蕴用心做事。”因此,裴蕴渐渐被亲近重用,授他为京兆赞治,官吏百姓都很怕他。

不久,提拔他当御史大夫。裴蕴善于揣摩炀帝细微的心理活动,炀帝想加罪的,他就枉法徇情,构陷那人有罪。炀帝想原谅的,裴蕴就按照法典较轻的处罚标准处置,此后大小案件都交给裴蕴办理。裴蕴也很机灵善辩,说起法理来,口若悬河,或重或轻,都由他口里决定,剖析案情明白快速,当时的人们都不能对他的判决提出疑义。

杨玄感*时,炀帝派裴蕴追究他的党羽,对裴蕴说:“杨玄感一呼,随从他的就有十万之众,不都杀掉,那么以后就无法*戒他人。”裴蕴因此就严法究治,所杀的有几万人,都登记没收家财。炀帝特别称赞他做得好,赐他奴婢十五口。炀帝问苏威*辽东的方略,苏威不希望炀帝再去打辽东,而且想让炀帝知道天下有很多盗贼,于是就委婉对答说:“现在这场战役,不需要调兵,只要下诏书赦免群盗,就可以得到几十万兵卒,他们因为被免罪而感激,必定会争相立功,一年之间,就可以消灭高丽了。”炀帝不高兴说:“我去尚未打下来,这些鼠辈怎能成事?”苏威出去后,裴蕴揣测皇上的心意,奏告苏威有罪,炀帝把苏威交裴蕴推问,裴蕴判处他有死罪,炀帝不忍心就这样杀了他,把苏威除名为民。

裴蕴又加强自己的权势,招纳奸猾之徒,一起结成朋党,郡县有不依附他的,就偷偷地中伤他们。当时国家多事,凡是兴师动众,京师留守,及与各蕃国互相买卖,都让御史监视。来依附裴蕴的门客,遍布在郡国,侵扰百姓,炀帝不知道这些。

到司马德戡将要*作乱时,*阳的张惠绍夜里奔驰而来把这个情况报告了裴蕴。裴蕴与惠绍谋划,想假传圣旨调发京都2023年高考(593)保定市2023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附近的*队,交给荣国公来护儿指挥,逮捕在外的逆党宇文化及等,再调羽林*殿后,派范富娄等从西苑进去,交给梁公萧钜和燕王指挥,守住宫门,救援皇上。谋划完成,派人报告虞世基。世基怀疑反叛的事不真实,压下了这个计划。

这个夜间,司马德戡引骁果*从玄武门攻入皇城,裴虔通与元礼直入宫中搜捕,炀帝在永巷躲藏,(叛*/裴虔通与元礼)驱赶他出来,缢杀了炀帝,在*都宫中的隋氏宗室都被杀了。裴蕴感叹说:“原想与你虞世基这个博学之士谋划,最终却误了大事!”于是被杀。

第3篇:东方朔字曼倩,平原厌次人也原文及译文解析

东方朔字曼倩,平原厌次人也。武帝初即位,征天下举方正贤良文学材力之士。朔初来,上书曰:“凡臣朔固已诵四十四万言。又常服子路之言。臣朔年二十二,长九尺三寸,目若悬珠,齿若编贝,勇若孟贲,捷若庆忌,廉若鲍叔,信若尾生。若此,可以为天子大臣矣。臣朔昧死再拜以闻。”朔文辞不逊,高自称誉,上伟之,令待诏公车,俸禄薄,未得省见。

久之,朔绐驺侏儒,曰:“上以若曹无益于县官耕田力作固不及人临众处官不能治民从*击虏不任兵事无益于国用徒索衣食今欲尽杀若曹。”侏儒大恐,啼泣。朔教曰:“上即过,叩头请罪。”居有顷,闻上过,侏儒皆号泣顿首。上问:“何为?”对曰:“东方朔言上欲尽诛臣等。”上知朔多端,召问朔:“何恐侏儒为?”对曰:“臣朔生亦言,死亦言。侏儒长三尺余,俸一囊粟,钱二百四十。臣朔长九尺余,亦俸一囊粟,钱二百四十。侏儒饱欲死,臣朔饥欲死。臣言可用,幸异其礼;不可用,罢之,无令但索长安米。”上大笑,因使待诏金马门,稍得亲近。

上尝使诸数家*覆,置守宫盂下,*之,皆不能中。朔自赞曰:“臣尝受《易》,请*之。”乃别蓍布卦而对曰:“是非守宫即蜥蜴。”上曰:“善。”赐帛十匹。复使*他物,连中,辄赐帛。时有幸倡郭舍人,曰:“朔狂,幸中耳,非至数也。臣愿令朔复*。”舍人所问,朔应声辄对,变诈锋出,莫能穷者,左右大惊。上以朔为常侍郎,遂得爱幸。

时天下侈靡趋末,百姓多离农亩。上从容问朔:“吾欲化民,岂有道乎?”朔对曰:“愿近述孝文皇帝之时,当世耆老皆闻见之。贵为天子,富有四海,身衣弋绨,足履革,以韦带剑,莞蒲为席,兵木无刃,衣?无文,集上书囊以为殿帷;以道德为丽,以仁义为准。于是天下望风成俗,昭然化之。今陛下城中为小,图起建章,左凤阙,右神明,号称千门万户。木土衣绮绣,宫人簪玳瑁,设戏车,教驰逐,饰文采,丛珍怪,作俳优,舞郑女。上为淫侈如此,而欲使民独不奢侈失农,事之难者也。陛下诚能用臣朔之计,推*乙之帐燔之于四通之衢,却走马示不复用,则尧舜之隆宜可与比治矣。愿陛下留意察之。”

朔虽诙笑,然时观察颜*,直言切谏,上常用之。自公卿在位,朔皆傲弄,无所为屈。

(节选自《汉书·东方朔传》)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上以若曹无益于县官/耕田力作固不及人/临众处官不能治民/从*击虏不任兵事/无益于国用/徒索衣食/今欲尽杀若曹/

b.上以若曹无益于县官耕田/力作固不及人临众/处官不能治/民从*击虏/不任兵事/无益于国用/徒索衣食/今欲尽杀若曹/

c.上以若曹/无益于县官耕田/力作固不及人/临众处官不能治/民从*击虏/不任兵事无益/于国用徒索衣食/今欲尽杀若曹/

d.上以若曹无益/于县官耕田力作/固不及人临众/处官不能治民/从*击虏不任兵事/无益于国用/徒索衣食/今欲尽杀若曹/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公车,最早为汉代官署名,是卫尉的下属机构,臣民上书和征召都由公车接待。因汉代曾用公家车马接送应举的人,后也以“公车”泛指入京应试的举人。

b.顿首即叩首,九拜之一。行礼时,以头叩地即举而不停留。通常用于下对上及平辈间的敬礼,如官僚间的拜迎、拜送,民间的拜贺、拜望、拜别等。

c.*覆,是古代雅士日常生活中的一种玩乐方式。“*”是猜度之意,“覆”是覆盖之意。覆者用瓯盂等器覆盖某一物件,*者通过占筮等途径猜测里面是什么东西。

d.《易》,相传为老子所著。“卜筮”就是对未来事态的发展进行预测,《易》便是总结这些预测的规律理论的书,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东方朔大胆自荐,他认为自己才貌俱佳,且勇敢、敏捷、廉洁、守信义,足以成为天子的大臣。武帝读了他的自荐,很赞赏他。

b.东方朔机智敏捷,能言善辩。在不得宠幸之时,他故意吓唬几个宫中管理马圈的侏儒,得以接近武帝并获得亲近和赏识,被授予常侍郎的官职。

c.东方朔聪明过人,精通占卜之术。皇帝曾让人*覆,东方朔多次准确猜出所覆之物,皇帝赐帛嘉奖。受皇帝宠幸的倡优郭舍人挑战,却终究无法难住东方朔。

d.东方朔以孝文皇帝生活俭朴、崇尚高尚的道德和仁义为例,劝武帝舍弃奢侈,以此教化百姓,就能建立与尧舜盛世相媲美的功业。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臣言可用,幸异其礼;不可用,罢之,无令但索长安米。(5分)

(2)上为淫侈如此,而欲使民独不奢侈失农,事之难者也。(5分)

参考*

4.a

5.d(《易》相传为周文王所著。《报任安书》中有“文王拘而演《周易》”)

6.b(b项中“被授予常侍郎的官职”是在“*覆”事件之后。)

7.(1)我的话如果可以被采用,希望您改变对待我的礼节;如果我的话不能被采用,请让我回家,不要让我只是白吃长安的米。(“幸”“异”“无令”“但”各1分,句意1分)

(2)皇上这样奢侈无度,却偏偏想让百姓不奢侈,不放弃农业,这是难以做到的事。(“淫侈”“使”“独”各1分,“事之难者也”判断句1分,句意1分)

参考译文

东方朔,字曼倩,平原郡厌次县人。汉武帝即位不久,征召天下推举方正、贤良、有文学才能的人士。东方朔刚到长安,就上书说:“我一共习诵了四十四万字。还经常佩服子路的格言。我今年二十二岁,身高九尺三寸,眼睛像挂起来的珍珠那样明亮,牙齿像编起来的贝壳整齐洁白,勇猛像孟贲,敏捷如庆忌,廉洁似鲍叔,守信如尾生。像这样的人,可以做天子的大臣了。臣东方朔冒死再拜向皇上禀告。”东方朔上书的文辞不谦逊,赞美抬高自己,汉武帝却认为他奇伟,命令他在公车署待诏,但俸禄微薄,没有被赏识提拔。

过了很久,有一次东方朔哄骗宫中管理马厩的侏儒说:“皇上认为你们这些人对朝廷没有用,耕田力作当然赶不上别人,居于民众之上做官不能治理民事,从*杀敌不能胜任作战之事,对国家没有益处,仅是耗费衣食,现在皇上想杀光你们。”侏儒们很是害怕,哭哭啼啼。于是东方朔教唆他们说:“皇上就要从这里经过,你们要叩头请罪。”过了一会儿,听说皇帝路过,侏儒们都跪在地上,一边哭一边磕头。皇上问:“你们为什么这样?”侏儒们回答说:“东方朔说皇帝要把我们全杀死。”皇上知道东方朔诡计多端,召见并责问他:“你为什么要恐吓那些侏儒?”东方朔回答说:“我活也要说,死也要说。侏儒身长只有三尺多,俸禄是一袋粟,钱是二百四十。我身高九尺多,却也只拿到一袋米的俸禄,钱二百四十。侏儒饱得要死,我饿得要死。我的话如果可以被采用,希望您改变对待我的礼节;如果我的话不能采用,请让我回家,不要让我只是白吃长安米。”武帝听后大笑,就让他待诏金马门,渐渐得到皇帝的亲近。

皇上曾经让一些擅长占筮的人*覆,把壁虎扣在盆子下面,让他们猜是什么,都没有猜中。东方朔自我介绍说:“臣曾学《易》,请允许我猜猜是什么。”于是他用蓍草分组摆成卦局,回答说:“这不是壁虎就是蜥蜴。”武帝说:“猜得对!”赏赐给他十匹帛。又让他猜别的东西,接连都能猜中,每次都赏赐给他布帛。当时宫中有个受宠幸的倡优郭舍人,他说:“东方朔太狂妄,不过是侥幸猜中罢了,并不是实在的数术。我希望让他再猜。”郭舍人问的谜语,东方朔应声对答,变化奇巧锋芒毕出,没有能难住他的题,在场的人都很惊讶。皇帝因此任命东方朔为常侍郎,从此受到亲近和宠幸。

当时天下崇尚奢华,争相从事工商业,老百姓多离开农田。武帝悠闲地问东方朔:“我想教化百姓,有什么办法吗?”东方朔回答说:“我愿意就近说说孝文皇帝时的事,这是当今在世老人都知道的。文帝贵为天子,富有四海,但他身着黑粗布衣服,脚穿生皮做的鞋,用不加装饰的韦皮剑鞘挂佩剑,铺着莞蒲编的草席,兵器像木制的那样没有利刃,棉衣以乱絮铺成而不加纹饰。缀合装奏章的青布袋用作宫殿帷幕。文帝以道德高尚为美,以仁义为准绳。于是天下人都仰望他的风范,形成淳厚的风俗,明显地教化了民众。现在陛下嫌长安城地方小,在城外建章宫,左有凤阙,右有神明台,号称千门万户。家具用锦绣装饰,宫人头上簪着玳瑁,设置杂耍玩车,倡导驰逐游猎之乐,追求装饰的文采华丽,聚集珍奇怪物,乐人演戏,郑女起舞。皇上这样的奢侈无度,却偏偏想让百姓不奢侈,不弃农经商,这是难以做到的事。陛下果真采用我东方朔的建议,撤去这些华丽的帷帐,在四通八达的大街上烧掉,放弃饲养良马表示不再骑用,那样,就只有尧舜盛世才能与陛下的功业相媲美了。希望陛下能用心考虑上述之事。”

东方朔虽然诙谐调笑,但常常察言观*,适时地直言进谏,武帝经常采纳他的意见。从公卿到在位的群臣,东方朔都轻视嘲弄,没有什么人是他肯于屈从的。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