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克敬字叔能大宁人的原文及译文赏析

第1篇:王克敬字叔能大宁人的原文及译文赏析

王克敬,字叔能,大宁人。既仕,累迁*浙行省照磨,寻升检校。调奉议大夫、知顺州,以内外艰①不上。除*浙行省左右司都事。延祐四年,往四明监倭人互市。先是,往监者惧外夷情叵测,必严兵自卫,如待大敌。克敬至,悉去之,抚以恩意,皆帖然无敢哗。有吴人从*征日本陷于倭者,至是从至*,诉于克敬,愿还本乡。或恐为祸阶,克敬曰:“岂有*士怀恩德来归而不之纳邪!脱有衅(祸患),吾当坐。”事闻,朝廷嘉之。番阳大饥,总管王都中出廪粟赈之,行省欲罪其擅发,克敬曰:“番阳距此千里,比待命,民且死,彼为仁,而吾属顾为不仁乎!”都中因得免。拜监察御史,寻迁左司都事。

泰定初,出为绍兴路总管,郡中计口征盐,民困于诛求②,乃上言乞减盐五千引。行省檄克敬抽分舶货③,拗蕃④者例籍(没收)其货,商人以风水为解,有司不听。克敬曰:“某货出某国,地有远近,货有轻重,冒重险,出万死,舍近而趋远,弃重而取轻,岂人情邪!”具以上闻,众不能夺,商人德(感激)之。擢*西道廉访司副使,转两浙盐运司使,首减绍兴民食盐五千引。明年,擢湖南道廉访使,调海道都漕运万户。是岁,当天历之变,海漕舟有后至直沽者,不果输,复漕而南还,行省欲坐罪督运者,勒其还趋直沽。克敬以谓:“脱(倘若)其常年而往返若是,信(确实)可罪。今蹈万死,完所漕而还,岂得已哉!”乃请令其计石(dàn)数,附次年所漕舟达京师,省臣从之。入为吏部尚书,乘传至淮安,坠马,居吴中养疾。

元统初,起为*浙行省参知政事,请罢富民承佃*淮田,从之。松*大姓,有岁漕米万石献京师者,其人既死,子孙贫且行乞,有司仍岁征,弗足则杂置松*田赋中,令民包纳。克敬曰:“匹夫妄献米,徼(求取)名爵以荣一身,今身死家破,又已夺其爵,不可使一郡之人均受其害,国用宁乏此耶!”具论免之。

(选自《元史?王克敬传》,有删改。2023届清远一模)

【注】①内外艰:父母丧事。②诛求:强制征收。③抽分舶货:向从海外运货来贸易的人抽税。④拗蕃:违背货运规定。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必严兵自卫,如待大敌等待

b、脱有衅,吾当坐祸患

c、事闻,朝廷嘉之赞许

d、勒其还趋直沽命令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a、①以内外艰不上②悉去之,抚以恩意

b、①岂有*士怀恩德来归而不之纳邪②完所漕而还,岂得已哉

c、①拗蕃者例籍其货②其人既死

d、①比待命,民且死②子孙贫且行乞

3、下列各句编为四组,全都能表现王克敬“为官尚宽”的一组是(3分)

①悉去之,抚以恩意②诉于克敬,愿还本乡

③脱有衅,吾当坐④总管王都中出廪粟赈之

⑤首减绍兴民食盐五千引⑥乃请令其计石数,附次年所漕舟达京师

a、①③④b、①⑤⑥c、②③⑤d、②④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有一个从*征讨而身陷日本的吴人随日本商人来到*,希望回到家乡,王克敬极力主张接纳他。

b、鄱阳出现严重饥荒,王都中擅自取出官仓粮食救济饥民,王克敬为他辩护,为此被提拔为监察御史。

c、外任绍兴路总管时,郡中按人口征盐,百姓被强制征收弄得贫苦不堪,王克敬请求减少上交盐额。

d、元统初年,担任*浙行省参知政事时,王克敬请求取消除富民租种*淮农田的规定,朝廷听从了他的建议。

5、断句和翻译。(10分)

(1)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

有司仍岁征弗足则杂置松*田赋中令民包纳克敬曰匹夫妄献米徼名爵以荣一身今身死家破又已夺其爵不可使一郡之人均受其害国用宁乏此耶具论免之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具以上闻,众不能夺,商人德之。

②脱其常年而往返若是,信可罪。

【参考*】

1、a(待,应释为“防备”)

2、(3分)d(且:将要,副词。a以:因为,介词;用,拿,介词;b而:但,转折连词;不译,连词,表修饰;c其:他们的,第三人称代词,作定语;那,指示代词。)

3、b(②写征讨日本陷于其国的士兵向王克敬申诉;③表现王克敬的敢作敢当;④表现王都中的为政爱民。)

4、b(“王克敬为他辩护”与“被提拔为监察御史”没有因果关系。)

5、(1)有司仍岁征/弗足则杂置松*田赋中/令民包纳/克敬曰/匹夫妄献米/徼名爵以荣一身/今身死家破/又已夺其爵/不可使一郡之人均受其害/国用宁乏此耶/具论免之(每错两处扣1分,“弗足”后可断可不断。)(2)①(王克敬)将这些情况向上详细呈报,众人不能驳倒他,商人感激他。(3分,“德”1分,大意2分。大意主要落实在“具”“闻”“夺”三字上,每错一个扣1分,扣完2分为止。“具”也可译成“全部”,“夺”也可译成“改变”。)②如果他们常年这样往返,确实应该治罪。(3分,“脱”1分,大意2分。大意主要落实在“信”和“罪”上,每错一个扣1分。“罪”也可译成“惩罚”或“处罚”。)

二:

8.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行省檄克敬抽分舶货檄:下文通告

b、拗蕃者例籍其货籍:登记没收

c、具以上闻,众不能夺夺:强夺,夺取

d、脱其常年而往返若是,信可罪信:的确

9.下列各句编为四组,全都能表现王克敬为官之“仁”的一组是()

①悉去之,抚以恩意②总管王都中出廪粟赈之

③失出在刑部,铨曹安知其罪重④弗足则杂置松*田赋中,令民包纳

⑤首减绍兴民食盐五千引⑥乃请令其计石数,附次年所漕舟达京师

a、①③④b、①⑤⑥c、②③⑤d、②④⑥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吴人身陷日本,后随日本商人归国,王克敬认为他感怀国家恩德而归国,不会有什么祸端发生,于是欣然接纳了他。

b.王克敬任绍兴路总管时,当地商人对行省的管理措施有异议,但没有得到有关部门的认同。王克敬替他们向朝廷申诉,受到了商人的感激。

c.王克敬任两浙盐运司使时,有海漕舟没能按时到直沽,王克敬认为,能完好地将漕运的粮食运回南方,已属难得,后至之罪,情有可原。

d.王克敬认为,松*大姓每年给朝廷献米万石是为了求取名爵享受荣耀,现在身死家破,就不应该再让其他人受此牵连。

11、文言文翻译和断句。(10分)

(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的划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①比待命,民且死,彼为仁,而吾属顾为不仁乎!(3分)

②往者监选以减驳为能,今王御史乃论增品级,可为世贺矣。(3分)

③乃请令其计石数,附次年所漕舟达京师,省臣从之。(3分)

参考*

8、c【解析】夺:此处为“改变”之意。

9、b【解析】②表现王都中的为政爱民;④是有关部门的措施,不是王克敬的表现。

10、a【解析】“不会有什么祸端发生”的断定无依据,克敬说:“脱有衅,吾当坐。”表明也有可能会有祸端。

11、

1等到行省发布命令,饥民将会饿死,他做了仁爱之事,而我们反而要做不仁之事吗?

2以前的监选官把删减等级否定升迁作为才能,现在王御史竟然辩论增加等级,可以成为世人庆贺的事了。

③于是他让他们统计运送的石数,附带装在次年漕运的船上送到京城,省臣听从了他的建议。

【参考译文】

王克敬,字叔能,大宁人。出仕以后,多次升迁到*浙行省照磨,不久升任检校。调任奉议大夫、顺州知州,因遇父母丧事未去上任。被授予*浙行省左右司都事。延祐四年,前往四明监督百姓与日本人的贸易往来。在此之前,前往监督的官员担心外国人的心理不可揣测,认为一定要严密部署*队自卫,如同防备强大的敌人一样。王克敬到任后,将*队全部撤走,用恩惠安抚他们,日本人都俯首收敛,不敢喧哗闹事。有一个从*征讨而身陷日本的吴人,此时跟从日本商人来到*,向王克敬申诉,希望回到家乡。有人担心这会成为祸端,王克敬说:“哪有士兵怀念国家恩德希望回归祖国却不被接纳的呢!如果有什么祸患,我承担罪责。”此事上报朝廷,朝廷赞许他。番阳出现严重饥荒,总管王都中取出官仓的粮食救济饥民,行省官员想治他擅自打开官仓的罪,王克敬说:“番阳离此地有千里之遥,等到行省发布命令,饥民将会饿死,他做了仁爱之事,而我们却反而要做不仁之事吗?”王都中因此得以免罪。被授予监察御史,不久调任左司都事。

泰定初年,外任绍兴路总管,郡中按人口征盐,百姓被强制征收弄得贫困不堪,王克敬于是进言请求减少盐额五千引。行省檄召王克敬向从海外运货来贸易的人抽税,违背货运规定的人照例要收他们的货物,商人以风水无常为由进行辩解,有关部门不听从。王克敬说:“某货出某国,所在地有远有近,货物有轻有重,他们冒着重重险阻,出入于万死之中,放弃近路走远路,放弃重货运轻货,难道符合人情吗?”王克敬将这些情况详细呈报给皇上,众人不能驳倒他,商人们感激他。被提拔为*西道廉访司副使,改任两浙盐运司使,首先减少绍兴百姓食盐税五千引。第二年,被提拔为湖南道廉访使,调任海道都漕运万户。这一年,正当天历之变,从海路运粮的船只有后到直沽的,没有完成运输任务,又将粮食运回南方,行省想治督运官员的罪,命令他们又运回直沽。王克敬说:“如果他们常年这样往返,确实应该治罪。现在他们历经万死,完好地将漕运的粮食运回南方,难道不是没办法才这样做吗!”于是王克敬让他们统计运送的石数,附带装在次年漕运的船上送到京城,省臣听从了他的建议。入朝担任吏部尚书,奉命出使到淮安,从马上摔下来,在吴中养伤。

元统初年,起复为*浙行省参知政事,请求取消富民承佃*淮田的规定,朝廷听从他的建议。松*大姓人家中有人每年漕运万石大米献给京城,那人死后,他的子孙穷得将要行乞,有关部门仍然每年征收大米,不够就混杂在松*田赋之中,让百姓负责交纳。王克敬说:“匹夫随自己的意思献大米,求取名爵来求得一人的荣耀,如今他自己身死家破,朝廷又已经取消他的名爵,不可以让全郡的人都受此事的损害,国家的用度难道就少这一万石粮食吗?”详论此事,免除这项粮额。

第2篇:王翱,字九皋,盐山人的原文及译文赏析

王翱,字九皋,盐山人。(永乐)帝时欲定都*,思得北士用之。翱两试皆上第,大喜,特召赐食。宣德元年,以杨士奇荐,擢御史,四年,处州贼流劫广信,命翱往捕,尽俘以还。是年冬,松潘都指挥赵谅诱执国师商巴,掠其财,与同官赵得诬以叛。其弟小商巴怒,聚众剽掠。命翱及都督李安*二万征之。而巡按御史白其枉,诏审机进止。翱至,出商巴于狱,遣人招其弟,抚定余党,而劾诛谅,戍得,复商巴国师。松潘遂平。七年冬,提督辽东*务。翱以*令久弛,寇至,将士不力战,因诸将庭谒,责以失律罪,命左右曳出斩之。皆惶恐叩头,愿效死赎。翱乃躬行边,缮城垣,浚沟堑。五里为堡,十里为屯,使烽燧相接。练将士,室鳏寡。*民大悦。天顺改元,翱专部事。吏部主事曹恂已迁*西参议,遇疾还。

翱以闻,命以主事回籍。恂怒,伺翱入朝,捽翱胸,掴其面,大声诟詈。事闻,下诏狱。翱具言恂实病,得斥归,时服其量。翱在铨部,谢绝请谒,公余恒宿直庐,非朔望谒先祠,未尝归私第。每引选,或值召对,侍郎代选。归虽暮,必至署阅所选,惟恐有不当也。论荐不使人知,曰:“吏部岂快恩怨地耶。”自奉俭素。景帝知其贫,为治第盐山。孙以荫入太学,不使应举,曰:“勿妨寒士路。”婿贾杰官近畿,翱夫人数迎女,杰恚曰:“若翁典铨,移我官京师,反手尔。何往来不惮烦也?”夫人闻之,乘间请翱。翱怒,推案,击夫人伤面。杰卒不得调。其自辽东还朝也,中官同事者重翱,赆明珠数颗,翱固辞。其人曰:“此先朝赐也,公得毋以赃却我乎?”不得已,纳而藏焉。中官死,召其从子还之。成化元年进太子太保,雨雪免朝参。屡疏乞归,辄慰留,数遣医视疾。三年,疾甚,乃许致仕。未出都卒,年八十有四。赠太保,谥忠肃。

(《明史·王翱传》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松潘都指挥赵谅诱执国师商巴执:争执

b.练将士,室鳏寡室:为……成家

c.景帝知其贫,为治第盐山第:住宅

d.夫人闻之,乘间请翱间:机会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直接表现王翱善于为政与勤于为政的一组是()

a.①出商巴于狱,遣人招其弟,抚定余党②归虽暮,必至署阅所选,惟恐有不当也

b.①皆惶恐叩头,愿效死赎②谢绝请谒,公余恒宿直庐

c.①中官同事者重翱②翱乃躬行边,缮城垣,浚沟堑

d.①景帝知其贫,为治第盐山②疾甚,乃许致仕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永乐帝想定都*,要重用北方的读书人。王翱考试成绩优秀,皇帝高兴,特地赐予食物。

b.王翱奉命前往松潘为商巴伸冤,他很圆满地完成了任务,而诬陷者或被*劾诛杀,或被流放去戍边。

c.吏部主事曹恂殴打谩骂王翱后,只是被贬斥回家,这与王翱的宽宏有着直接的关系。

d.王翱在吏部的时候,刚正无私,最终也没有把女婿调到自己身边来。从外回朝后,王翱不得已接受同事赠送的明珠,最后却又忠诚自守的归还给了同事的侄子们。

4.把文言文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非朔望谒先祠,未尝归私第。(3分)

(2)若翁典铨,移我官京师,反手尔。何往来不惮烦也?(4分)

(3)此先朝赐也,公得毋以赃却我乎?(3分)

参考*

1.a(执:抓捕,逮捕)

2.a

3.b(王翱接到的命令并不是“为商巴伸冤”)

4.(1)不是初一十五去拜谒先祖的祠堂,从来没有回过自己的住宅。(“朔望”1分,“谒”1分,“未尝”1分)

(2)你父亲主管吏部(或主管官员升调),把我调到京城做官(或把我的官职调到京城),就像反过手掌来(那么容易)罢了。为什么来来往往的不怕麻烦呢?(“若”1分,“反手”1分,“何……也”1分,“惮”1分)(3)这是先朝赏赐的,您不会认为是赃物而拒绝我吧?(判断句1分,“以”1分,“却”1分)

二:

王翱,字九皋,盐山人,永乐进士。宣德元年,以杨士奇荐,擢御史,时官吏有罪,不问重轻,许赎罪还职。翱请犯赃吏但许赎罪,不得复官,以惩贪黩。帝从之。

公为吏部尚书,忠清,为英皇所信任。仲孙以荫入监,将应秋试,以有司印卷白公。公曰:“汝才可登第,吾岂忍蔽之哉!若汝因之中选,则妨一寒士矣。且汝有阶得仕,何必强所不能,以幸冀非分邪?”列卷火之。

公一女,嫁为畿辅某官某妻。公夫人甚爱女,每迎女,婿固不遣,恚而语女曰:“而翁长铨①,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且迁我如振落叶耳,而固吝者何?”女寄言于母。夫人一夕置酒,跪白公。公大怒,取案上器击伤夫人,出,驾而宿于朝房,旬乃还第。婿竟不调。

公为都御史,与太监某守辽东。某亦守法,与公甚相得也。后公改两广,太监泣别,赠大珠四枚。公固辞。太监泣曰:“是非贿得之。昔先皇颁僧保②所货西洋珠于侍臣,某得八焉。今以半别公,公固知某不贪也。”公受珠,内所著披袄中,纫之。后还朝,求太监后,得二从子。公劳之曰:“若翁廉,尔辈得无苦贫乎?”皆曰:“然。”公曰:“如有营,予佐尔贾。”二子心计,公无从办,特示故人意耳。皆阳应曰:“诺。”公屡促之,必如约。乃伪为屋券,列贾五百金,告公。公拆袄,出珠授之,封识宛然。

帝眷翱厚,时召对便殿,称“先生”不名。而翱年几八十,多忘,尝令郎谈伦随入。帝问故,翱顿首曰:“臣老矣,所恐遗误圣谕,令此郎代识之,其人诚谨可信也。”帝喜。五年加太子少保,成化元年进太子太保,雨雪免朝参。屡疏乞归,辄慰留,数遣医视疾。三年,疾甚,乃许致仕。未出都卒,年八十有四。赠太保,谥忠肃。

【注】①长铨:长,掌管;铨:铨选,选拔。②僧保:生平不详。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婿固不遣使离去

b.内所著披袄中收,放置

c.若翁廉如果

d.出珠授之,封识宛然记号,标记

5.下列各项都能直接表现王翱“忠清”的一组是()

①翱请犯赃吏但许赎罪,不得复官②列卷火之

③公大怒,取案上器击伤夫人④公受珠,内所著披袄中,纫之

⑤公拆袄,出珠授之⑥所恐遗误圣谕,令此郎代识之

a①②⑤b③④⑥c①④⑥d②③⑤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翱为官清正,不让他第二个孙儿去应秋试,是因为他认为孙儿的才能虽然可以考中,但是这样会使寒士落第,表现了他为国而忘私的高尚品德。

b.王翱手握重权,对女婿调动官职一事,也不讲私情,对待为女婿说情的夫人他毫不客气,打伤夫人后还离家多日,女婿最终也没能调入京城任职。

c.王翱接受了某太监的馈赠后,寻找到了太监的侄子,而他们不相信王翱,假造了价值五百两银子的房契,可是最终王翱完好无损地把宝物送给了他们。

d.文中所选的几件事都是从正面直接来表现王翱高尚人格,对朋友有情有义,对家人要求严格,为官忠正不阿,对朝廷和皇帝能恪尽职守,坦诚对待。

7.把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且汝有阶得仕,何必强所不能,以幸冀非分邪?(5分)

(2)二子心计,公无从办,特示故人意耳。(5分)

参考*

4.c若,第二人称代词,你,你们(的)

5.d(①敢于进谏④接受友人馈赠,不属于直接表现⑥表现王翱谨慎认真)

6.a(王翱并不认为孙儿有可以考中的才能,不让孙儿考试是因为孙儿提前知道了试题,而且孙儿有以监生资格做官的机会。)

7.(1)况且你有以监生资格做官的机会,何必强求自己所不能做到的事情,来妄求达到非分的奢望呢?(“阶”1分,“得仕”1分,“幸冀”1分,“非分”1分,大意1分)

(2)太监的两个侄子心里盘算王公无法办到,只不过是表表老朋友的心意罢了。(“计”1分,“无从”1分,“特”1分,“示”1分,大意1分)

【参考译文】

王翱,字九皋,河北盐山人,是明朝永乐年间的进士。明宣宗宣德元年,通过杨士奇举荐,被提拔为御史,当时官吏们犯罪,不论罪行轻重,都允许赎罪官复原职。王翱奏请朝廷,犯贪赃罪的官吏,只许赎罪,不能再复职,以此来惩戒*。皇帝听从了他的建议。

王翱担任吏部尚书,忠诚清廉被皇帝(明英宗朱祁镇)所深信。第二个孙子凭着上代的余荫而取得监生资格,即将参加秋试,拿有秋试主管官加印的卷子禀告王翱,王翱说:“你凭才学可以考上(的话),我怎么能忍心埋没你?如果你因为事前拿到考题而考中,则妨碍了一名苦读学子的前程,况且你有以监生资格做官的机会,何必强求自己所不能做到的事情,来妄求达到非分的奢望呢?”撕裂考卷烧了。

王公有一个女儿,嫁给京城附近一位官吏为妻。王公的夫人十分疼爱女儿,每当接女儿回娘家,女婿坚决不让妻子回娘家,他怨怒地对妻子说:“你父亲做吏部的长官,把我调任京城的官职,那么你就可以时时侍奉你的母亲;况且调动我就如同摇下正在凋落的树叶罢了,可是为什么你父亲如此固执吝惜力气呢?”女儿托人带话给母亲。夫人在一天晚上摆上酒宴,跪着禀告王公。王公十分生气,拿起桌上的器物打伤了夫人,出门,坐车到朝房里住下了,十天后才回到自己的府第。女婿最终没有调进京城。

王公担任都御史时,同太监某人镇守辽东。这个太监也奉公守法,同王公相处得很好。后来王公改调两广任职,太监哭着送别,赠给大宝珠四枚。王公坚决推辞不受。太监哭着说:“这些大宝珠不是受贿得到的东西。以前先皇把僧保所买来的西洋珠赏赐给左右近臣,我得到八枚,今天拿一半给您赠别,您本来就知道我不是贪财的人啊。”王公接了宝珠,放进自己所穿的披袄里,把它缝在里面。后来回到朝廷,寻找太监的后辈,找到了他的两个侄子。王*慰他们说:“你们的老人很廉洁,你们恐怕为贫穷所困吧?”二人都说:“是的。”王公说:“如果你们要有所经营,我帮你们出钱。”太监的两个侄子心里盘算,王公无法办到,只不过是表表老朋友的心意罢了。都假装答应说:“是”。王公几次催促他们,一定要按照说定的办。于是他们就假造了一张买房子的契约,开列的价钱是五百两银子,告诉王公。王公拆开披袄,取出宝珠交给他们,那包裹的记号仍然是原来的样子。

英宗对待王翱很宽厚,时常在别殿召见王翱,称王翱为“先生”而不叫他的名字。王翱年近八十,时常忘记事情,曾让侍郎谈伦跟随自己入见。英宗问他原因,王翱叩头说:“我老了,最担心的是遗漏耽误了圣谕,让侍郎代我记忆,他是诚实谨慎值得信任的人。”英宗大喜。天顺五年加任太子少保,成化元年升任太子太保,雨雪天气可以不上朝参拜。王翱多次请求卸职归家,皇帝总是宽慰挽留他,多次派遣太医探视他的病。成化三年,病重,宪宗才答应他退休。没出京城就病逝,享年八十四岁。追赠太保,谥号忠肃。

第3篇:金声字正希休宁人原文及译文赏析

金声,字正希,休宁人。好学,工举子业,名倾一时。崇祯元年,成进士,授庶吉士。明年十一月,大清兵逼都城,声慷慨乞面陈急务,帝即召对平台。申甫者,僧也,好谈兵,方私制战车火器。帝纳声言,取其车入览,授都司佥书。即日召见,奏对称旨,超擢副总兵,敕募新*,便宜从事。改声御史,参其*。甫仓猝募数千人,皆市井游手,所需*装戎器又不时给。而是时大清兵在郊圻久,势当速战,急出营柳林。亡何,甫连败于柳林、大井,乃结车营卢沟桥。大清兵绕出其后,御车者惶惧不能转,歼戮殆尽,甫亦阵亡。声痛伤之,言甫受事日浅,直前冲锋,遗骸矢刃殆遍,非喋血力战不至此。帝亦伤之,命予恤典。

声耻无功,请率参将董大胜兵七百人,甫遗将古壁兵百人,及豪杰义从数百人,练成一旅,为刘之纶奇兵,收桑榆之效,不许。俄以清核*需告竣,奏缴关防,请按律定罪,再疏请罢斥,皆不许。

寻上疏言:“陛下晓夜焦劳,日亲天下之事,实未尝日习天下之人。必使天下才不才,及才长短,一一程量不爽,方可斟酌位置。往者陛下数召对群问无所得鲜当圣心遂厌薄之。臣愚妄谓陛下泰交尚未殷,顾问尚未数,不得谓召对无益也。愿自今间日御文华,令京卿、翰林、台谏及中行、评博等官,轮番入直,博咨广询。而内外有职业者,亦得不时进见。政事得失,*民利病,庙堂举措,边塞情形,皆与臣工考究于燕闲之间。岁月既久,品量毕呈。诸臣才不才,及才长短,岂得逃圣鉴。”帝未及报,声再疏恳言之,终不用,遂屡疏乞归。

十六年冬,廷臣交荐,即命召用,促入都陛见,未赴而京师陷。大清兵破南京,列郡望风迎降。声纠集士民保绩溪、黄山,分兵扼六岭。宁国丘祖德、徽州温璜、贵池吴应箕等多应之。九月下旬,徽故御史黄澍降于大清,王师间道袭破之。声被执至*宁,语门人*天一曰:“子有老母,不可死。”对曰:“天一同公起兵,可不同公殉义乎!”遂偕死。唐王赠声礼部尚书,谥文毅。

(节选自《明史》)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好学,工举子业工:擅长

b.歼戮殆尽,甫亦阵亡殆:几乎

c.一一程量不爽爽:清爽

d.王师间道袭破之间:抄小路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而是时大清兵在郊圻久则群聚而笑之

b.乃结车营卢沟桥良乃入,具告沛公

c.收桑榆之效胡为乎惶惶欲何之

d.皆与臣工考究于燕闲之间贪于财货

1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往者陛下数召/对群臣问/无所得/鲜当圣心/遂厌薄之

b.往者/陛下数召对/群臣问无所得/鲜当圣心/遂厌薄之

c.往者陛下数召/对群臣问/无所得鲜/当圣心/遂厌薄之

d.往者/陛下数召对群臣/问无所得/鲜当圣心/遂厌薄之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金声,是崇祯元年的进士,在清*逼近都城时,他情绪激昂地请求当面陈述紧急事务。在申甫组建了*队之后,金声曾经以御史的身份参与到*队之中。

b.申甫虽然是个僧人,国难当头之际依然应诏而出,并招募了数千人,虽然也曾取得了柳林等战役的胜利,但终究在卢沟桥兵败身亡。

c.申甫阵亡之后,金声耻于无功,他又率领参将董大胜的士兵七百人、古壁的士兵一百人以及以义相从的豪杰数百人,组成了一只*队。后上疏请求罢免自己,皇帝没有同意。

d.南京城破、列郡望降之际,金声奋起抗清,聚集士民守卫绩溪、黄山,分兵扼守六岭。终因旧部而兵败被俘,与*天一一同赴死。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声痛伤之,言甫受事日浅,直前冲锋,遗骸矢刃殆遍,非喋血力战不至此。(5分)

(2)俄以清核*需告竣,奏缴关防,请按律定罪,再疏请罢斥,皆不许。(5分)

参考*

9.c

10.b

11.d

12.a

13.(1)金声非常悲伤,说申甫接受职事时间非常短,一直向前冲锋,遗体上箭刃伤几乎遍布,如果不是喋血奋力作战便不会到这种地步。(5分)

(2)不久,以清查核实*需结束,上奏缴回关防印信,请求按法律定罪,再次上疏请求罢免被斥责,皇帝都不同意。(5分)

参考译文

金声,字正希,休宁人。好学,擅长科举考试的学问,名声超过当代很多人。崇祯元年,成为进士,授任庶吉士。第二年十一月,大清*队逼近都城,金声情绪激昂地请求当面陈述紧急事务,皇帝便在紫禁城建极殿召见了他。

申甫是僧人,喜好谈论*事,正私自制造战车火器。皇帝采纳金声之言,取来他的战车送入观览,授予都司佥书。即日召见,上奏对答符合皇帝的心意,超级提拔为副总兵,敕令招募新*,见机行事。改任金声为御史,参与其*。申甫匆忙之间招募数千人,都是市井游手好闲之人,所需要的*装兵器又不及时供给。然而这时大清兵在郊区日久,形势应当速战,急忙出*结营于柳林。不久,申甫连续战败于柳林、大井,于是就在卢沟桥结车扎营。大清的*队从他们的身后饶了过去,车营的防守人员因恐惧不能掉过头来,被歼灭杀戮几乎死光,申甫也阵亡。金声非常悲伤,说申甫接受职事时间非常短,一直向前冲锋,遗体上箭刃伤几乎遍布,如果不是喋血奋力作战便不会到这种地步。皇帝也为之悲伤,命令给予抚恤典例。

金声以无功而感到羞耻,请求率领参将董大胜的士兵七百人,申甫的遗将古壁的士兵一百人,以及以义相从的豪杰数百人,练成一只*队,为刘之纶奇兵,以收到后期之功,皇帝不允许。不久,以清查核实*需结束,上奏缴回关防印信,请求按法律定罪,再次上疏请求罢免被斥责,皇帝都不同意。

不久,金声上疏说:“陛下早晚焦虑*劳,每天亲理天下之事,实际未曾熟悉天下之人。有必要使天下之人有才、无才以及才能长短,一一衡量不差,才可以斟酌使用。过去,陛下多次召见群臣问答,问无所得,很少有适合圣心的,于是厌恶轻视他们。臣愚妄地认为陛下互通声气,使上下不隔还做得不够,问询的次数还不是很多,不能认为召问对答没有益处。希望从今以后隔一天驾临文华殿,令京卿、翰林、台谏以及中行、评博等官,轮番入内值班,广泛咨询。而宫廷内外有职务之人,也得以随时进见。政事的得失,*民的利弊,朝廷的措施,边塞的情形,都与臣下在安闲之间得到研究。时间既久,人品才能都呈现出来。诸臣有才无才,以及才能长短,哪里能够逃过圣上的察鉴。”皇帝还来不及回复,金声再次上疏诚恳述说,终究不被采用,于是屡次上疏请求退休。

十六年冬,朝廷大臣交相举荐,便命令征召任用,催促入京朝见,还没有赴召而京城陷落。大清*队攻破南京,各郡望风出迎投降。金声聚集士民保守绩溪、黄山,分兵扼守六岭。宁国丘祖德、徽州温璜、贵池吴应箕等多相应他。九月下旬,徽州原御史黄澍向大清投降,清兵从小路袭击打败了金声。金声被拘执到*宁,对门人*天一说:“你有老母,不可死难。”*天一回答说:“我同您一起起兵,可以不和您一起为义献身吗!”于是一同死去。唐王追赠金声为礼部尚书,谥号文毅。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