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物理失重的知识点梳理

第1篇:高一物理失重的知识点梳理

(1)定义:物体对悬挂物的拉力或对支持物的压力小于物体所受的重力的现象

(2)产生条件:具有竖直向下的加速度(a向下)

35.完全失重:

(1)定义:物体对悬挂物的拉力或对支持物的压力等于零的状态

(2)产生条件:a=g,方向竖直向下

36.超重、失重对应的运动状态

37.处理超重、失重问题的一般步骤

确定研究对象受力分析和运动情况分析确定加速度方向根据f=ma求解

38.验*力时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1)实验步骤:

1.把橡皮条的一端固定在板上的a点。

2.用两条细绳结在橡皮条的另一端,通过细绳用两个*簧秤互成角度拉橡皮条,橡皮条伸长,使结点伸长到o点(如图)

3.用铅笔记下o点的位置,画下两条细绳的方向,并记下两个测力计的读数。

4.在纸上按一定的标度作出两个力f1、f2的图示,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出合力f(理论上的合力)。

5.只用一个测力计,通过细绳把橡皮条上的结点拉到o点,记下测力计的读数和细绳的方向,按同样的标度作力f′(实际的合力)的图示,比较f′与f大小(长度)是否相等,方向是否相同。

6.改变f1和f2的夹角和大小,再做两次

(2)注意事项

○1使用*簧秤之前应检查指针是否在零刻度线上,在实验时,橡皮条、细绳和*簧秤应在同一平面内,并与纸面平行.

○2同一次实验时,两次拉橡皮条都要使橡皮条的结点拉到同样的位置o点(保*效果一样).

○3拉橡皮条的细线要尽量长些,标记每条细线方向的方法是使视线通过细线垂直于纸面,在细线下面的纸上用铅笔点出两个定点的位置,并使这两个点到o点的距离尽量远些。

○4不要把f和f/混淆(实际的合力与橡皮条共线)

第2篇:高一物理知识点梳理

知识要点:

1、本专题知识点及基本技能要求

(1)力的本质

(2)重力、物体的重心

(3)*力、胡克定律

(4)摩擦力

(5)物体受力情况分析

1、力的本质:(参看例1、2、3)

(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脱离物体的力是不存在的,对应一个力,有受力物体同时有施力物体。找不到施力物体的力是无中生有。(例如:脱离*筒的子*所谓向前的冲力,沿光滑平面匀速向前运动的小球受到的向前运动的力等)

(2)力作用的相互*决定了力总是成对出现:

※*乙两物体相互作用,*受到乙施予的作用力的同时,*给乙一个反作用力。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分别作用在两个物体上,它们总是同种*质的力。(例如:图中n与n均属*力,均属静摩擦力)

(3)力使物体发生形变,力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速度大小或速度方向改变)使物体获得加速度。

※这里的力指的是合外力。合外力是产生加速度的原因,而不是产生运动的原因。对于力的作用效果的理解,结合上定律就更明确了。

(4)力是矢量。

※矢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量,标量只有大小。

力的作用效果决定于它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三要素)。大小和方向有一个不确定作用效果就无法确定,这就是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物理含意。

(5)常见的力:根据*质命名的力有重力、*力、摩擦力;根据作用效果命名的力有拉力、下滑力、支持力、阻力、动力等。

2、重力,物体的重心(参看练习题)

(1)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力;

(2)重力的大小:g=mg,同一物体质量一定,随着所处地理位置的变化,重力加速度的变化略有变化。从赤道到两极g大(变化千分之一),在极地g最大,等于地球与物体间的万有引力;随着高度的变化g小(变化万分之一)。

第3篇:高一物理超重与失重知识点整理

高一物理学习:高一物理超重与失重

超重和失重

1.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大于物体所受重力的情况称为超重现象(视重物重),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小于物体所受重力的情况称为失重现象(物重视重)。

2.只要竖直方向的a0,物体一定处于超重或失重状态。

3.视重: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仪器称值)。

5.n=g+ma(设竖直向上为正方向,与v无关)

6.完全失重:一个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为零,达到失重现象的极限的现象,此时a=g=9.8m/s。

7.自然界中落体加速度不大于g,人工加速使落体加速度大于g,则落体对上方物体(如果有)产生压力,或对下方牵绳产生拉力。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