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盐池地理分布考
西夏盐池地理分布考
摘要:西北地区,由于其独特的自然条件和地质构造,盐业资源丰富,开发历史悠久。有的盐池在西汉就已经开发利用,历经千年而不衰,有的至今还在开发。丰富的盐业资源,不仅保障了百姓生活而且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同时也为西夏政权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财政支撑。本文结合相关史料,对西夏时期分布在陕、甘、宁的夏州、灵州、盐州、西安州、会州、甘州、肃州、沙州及银州等地的盐池进行了考证。
关键词:西夏盐池;盐业;地理分布
关于西夏盐业,学者已有涉及。如李蔚《简明西夏史》(人民出版社,1997年)、李范文《西夏通史》(人民出版社、宁夏人民出版社,2005年)、史金波《西夏社会》(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和吴天墀《西夏史稿》(商务印书馆,2023年)等著作,因都是通史性质的,故对西夏盐业的论述较少深入。
相关论文中,涉及西夏盐池分布的有:赵斌的《试论西夏盐业资源及其地理分布》(《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1年第4期)和吉成名的《西夏食盐产地研究》(《盐业史研究》2006年第1期),都是从东西南北四个方位对西夏时期的盐池进行了罗列。赵斌、张睿丽在《西夏盐政述论》(《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2期)中,对西夏时期的盐池分布和盐政进行了论述。上述研究对盐池的具体位置未能进行翔实考证。笔者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对西夏时期陕、甘、宁地区的盐池地理区位作一考察,以期对今天西北区域盐业资源开发有所裨益,希望业界专家学者予以斧正!
西夏,奋数世之余烈,“涉五代至宋,世有其地。至李继迁始大,据夏、绥、银、宥、静五州,缘境七镇,其东西二十五驿,南北十余驿”①。又经过一系列的对外战争、扩张,极盛时,其疆域占地两万余里,大概包括今天的宁夏全部、陕西北部、甘肃西北部、青海东北部以及内蒙古西部的广大区域。
西夏境内,盐业资源丰富,其中尤以乌池和白池所产青白盐质优价廉,最负盛名,是西夏的经济支柱。很多盐池是在汉、唐、五代的基础之上继续进行经营管理,有的盐池一直延用至今。
一、陕西境内盐池地理分布
唐朝在平定黄巢起义之后,僖宗中和元年(881),拓跋思恭因镇压黄巢起义有功,“以为左武卫将军,权知夏绥银节度事”。中和二年,拓跋思恭再被授予“兼太子太傅,封夏国公,赐姓李”②。党项拓跋氏正是以夏州为根据地,乘唐末之乱,藉唐朝统治者之手,割据夏、绥、银、宥等州,成为名副其实的唐末藩镇之一,逐步建立起“虽未称国而王其土”① 的夏州政权。夏、绥、银、宥等州的具体范围大概相当于今天的陕西北部。在这个区域,盐湖众多,早在汉代,便有了食盐开发的记载。西夏建立割据政权后,这里依然是当时最重要的盐产地之一,重要的盐池有胡洛盐池、乌池、白池、瓦窑池、细项池、龟兹盐池等。
(一)夏州
夏州,即今陕西靖边县红墩乡白城子村古城遗址,治所在统万城。北魏太和十一年(487)设夏州。隋大业元年(605)改夏州为朔方郡。唐贞观二年(628)复设夏州,建都督府。僖宗中和元年,因讨黄巢有功,唐僖宗授拓跋思恭夏州节度使。第二年,唐再赐夏州节度号为“定难军节度”②。宋真宗咸平元年(998),授李继迁夏州刺史及银、夏、绥、宥等州观察史。至此,夏州为西夏所辖,直至西夏灭亡。
夏州境内的盐池,“城西南有二盐池,大而青白。青者名曰青盐,一名戎盐,入药分也”③。据《魏土地记》载:“其盐大而青白,名曰青盐,又名戎盐,入药分。……池去平城宫(今大同)千二百里,在新秦之中。”其位置在今内蒙古鄂尔多斯市杭锦旗北部的库布齐沙漠之中,即河套以南地区。这里所产的“戎盐”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
胡洛盐池,位于夏州长泽县(即今内蒙古鄂托克前旗城川古城)。“胡洛盐池,在县北五十里,周回三十里。亦谓之独乐池,声相近也。”④“(长泽县)本隶夏州,贞观七年置长州,十三年州废,隶夏州,元和十五年来属。有胡洛盐池。”⑤ 胡洛盐池,又名独乐盐池,即今内蒙古杭锦旗西北杭锦旗盐场附近盐海子,亦称巴彦乌素盐海,或称哈日芒仍淖尔。
(二)盐州
盐州,即今陕西定边县西南。唐武德元年(618)设盐州,天宝元年(742)改武原郡,乾元元年(758)复为盐州。宋太宗至道初年(995―997),盐州并入西夏。
盐州境内的盐池分布在五原县和白池县,五原县的治所在今陕西定边县西,白池县治所在今内蒙古鄂托克前旗。“唐有盐池十八,……盐州五原有乌池、白池、瓦窑池、细项池,……皆输米以代盐。”⑥“以其地有盐,遂以城之,即开皇九年置盐池也,唐贞观二年,改置兴宁县。至景龙二年又改为白池县,取盐白池为称。又水名白池、乌池。”⑦ 盐州“盐池四所,一乌池,二白池,三细项池,四瓦窑池。乌、白二池出盐,今度支收粜,其瓦窑池、细项池并废”⑧。《新唐书》亦载:“盐州五原有乌池、白池、瓦窑池、细项池。”⑨“地居沙卤,无果木,不植桑麻。惟有盐池,百姓采漉以为业。……盐池四所,乌池、白池出盐,唐增收其利,其瓦窑池、细项池并废。”⑩ 从上述唐宋史料可以看出,至迟到唐代后期,瓦窑池、细项池两处盐池均已废弃,而乌池、白池则历唐、五代、元、明、清,一直延用至今。青白盐味美质优,最负盛名,为群众所喜食。在唐宪宗“元和五年(810)正月,度支奏:郫州、邻州、泾原诸将士请同当处百姓例,食乌、白两池盐”①。
乌池,即今陕西定边县的苟池。乌池盐业开发始自西魏,唐代专设榷税使1员、推官1员、巡官2员、胥吏130人、池户440人。其中,榷税使专职征税;推官专司法,处理盐业案件;巡官则负责查处私盐。自宋太宗至道初年(995―997),盐州并入西夏,盐湖尽归西夏所有,进行大量开采。西夏设盐铁使一职,专司盐务。因其盐色泛青,亦称青盐。白池,位于内蒙古鄂托克前旗二道川乡以西10公里处,当地人称北大池。“白池县故城,城址位于北大池盐湖南岸1.5公里处,大多被流沙掩埋,但轮廓可辨。平面呈方形,边长约260米,墙以黄土夯筑,东墙开一门。城四隅有角台。城内地面散落大量黑、灰色陶片,建筑材料和少许唐宋钱币。”② 因其盐色泛白,故称白池。唐代始设榷税使,以专其利,历五代,西夏时仍进行大量开采。“青白盐出乌、白两池,西羌擅其利。”③ 由于西夏农业不发达,当地党项族、汉族居民多以贩盐为业,以换取关中、陇东地区的谷麦。而瓦窑池、细项池由于记载不详,具体位置已无从考证。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